GQ Chat|《甄嬛传》11年,你如今几岁了?

【本期简介】 今年4月,在话题#甄嬛传每年播出收益仍有上千万#的热传下,乐视网官方配图接梗,并附文“有你,是我的福气”。《甄嬛传》开播11年,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仍旧持续输出影响。 《甄嬛传》的故事通俗但深刻,奇观却又日常。导演郑晓龙延续现实主义风格,将通俗的“宫斗”戏码嵌入森严的权力体系,将帝王后妃的奇观置于吃穿用度的繁复日常。而人情世故的周旋与暗流涌动的台词,既提供了理解当代社会的样本和框架,又与当下距离足够远,远到可供观众解构、戏谑、再创作。 反反复复看了11年,台词造梗、二次创作、细节考古,网友们乐此不疲。《甄嬛传》不仅被“盘出包浆”,甚至衍生出学术式追剧流派——“甄学”。正如学者毛尖在采访中所言,“《甄嬛传》的信息含量和观念表达早已不是电视剧框架可以含括的。它的遗产价值,就体现在为观众提供了可以不断取材的数据库,同时也让出了解释权。” 但此刻也许要问,我们还能“盘”多久?下一个“爆款”又何时才会出现? 本期chat在两位“甄学家”的短暂切磋后,从三个问题聊起:今时今日为什么还再看《甄嬛传》?为什么它是同期宫斗剧的幸存者?为什么它可以解释当下?最后,在回溯国产剧的发展历程中,探讨“复古潮”背后折射出的近十年来流行文化的变迁与没落。 【本期主播】 【Shownotes】 01:40 “甄学”的考据,各平台的二次创作,再冷的梗也变热了 02:45 “甄学”的顶点之一——安陵容的重生与逆袭 05:04 游戏环节:谁才是真正的甄嬛传十级学者 07:05 为什么现在还在看:应对倦怠感与互动文化 11:33 知识越多,乐趣越深;它无所不包,它解释当下 13:08 通俗但深刻,奇观又日常,可以囊括巨大的受众 16:41 不是爱情的故事,而是“权力的游戏” 19:06 真正的民选剧,自下而上的力量 20:03 人情世故的艺术,包含巨大的解读空间,也是再创作的源泉 21:39 婚恋与权力体系,青春与理想主义,流行也会成为束缚的框架 27:01 国产剧发展阶段:1999年是元年,2009年是滑坡分水岭 29:04 2015年之后,资本进入,政策改变,网文IP为主,现实主义退场 30:09 流量经济占据文化产业,反馈机制被破坏 32:33 最近的复古潮,我们还能消费多久呢? 36:21 高度凝练的台词需要大量功底,严肃作者创造流行文化 【本期制作】

40分钟
56k+
2年前

GQ Chat|庞宽直播14天,这是什么行为艺术?

【本期简介】 5月7日下午4点,行为艺术展“拜拜迪斯科”将迎来闭幕时刻,一同结束的还有不间断进行了14天的线上直播。 展览开始的第一天,#庞宽 上厕所#就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庞宽是本次行为艺术的发起人,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兼键盘手。在过去的14天里,他带着生存所需的食物与水、一些“非必要”物品(比如时尚杂志和时髦衣服)、一张椅子和一个马桶,在北京星空间画廊的一块2.5米见方的台子上,袒露生活并全程直播。 本次行为艺术的特点之一,在于他展现的是“完全的日常”。一个人的日常可能是现在千万人的日常,你看他就像看镜子一样。生活被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早上起来吃饭,躺下刷手机,起来工作,吃饭,躺下刷手机,准备睡觉,躺下继续刷手机。习以为常的多样化生活情景,在此刻是缺席的。而在“无聊”的日常下,同时又隐含着一种巨大的不确定。 展览的第二天,应防疫要求,画廊关闭,庞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隔离”。接下来星空间所在的北京朝阳区实施“三天两检”,我们也自然通过直播看到了庞宽做核酸检测的全过程。从那一刻起,我们所有人与他进入到同一种生活语境之中,而这些并不在创作者事先计划之内。 生存挑战类的行为艺术并不罕见,庞宽的“拜拜迪斯科”也并非最惊世骇俗的。但和外部情境充分呼应,网友全程观看并记录下精确到分秒的细节,并通过主流媒介进行直播,确实是首次。在技术化的手段高度参与的同时,庞宽独自一人完成了一档类似楚门世界的真人秀。 这场直播也引发我们思考,当身处剧变中,日常的戏剧性与荒诞性压倒艺术本身时,能够引起什么样的不安,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创造出什么样的新东西?也许是时代问向每一个创作者的。 本期chat从这14天谈起,聊展览中有趣的细节,聊庞宽和他蓬勃的表达欲,也谈谈本次行为艺术引发的争议。我们也回顾了此时此地和过去的行为艺术展,比如陈冠希和阿布拉莫维奇。最后,用我们的自身接触艺术恐惧或祛魅的经验,以“临场”感悟“观看之道”。 【本期主播】 【Shownotes】 01:32 当我们在看这个行为艺术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04:40 在抽象意义上,代表了很多人的生活 06:16 一些有趣的细节:评论区cos、协作文档、每晚的微博小作文 08:39 直播技术的参与,一档真实的“楚门秀” 09:13 无聊日常下,隐含巨大的不确定性 10:55 宽博士早年的艺术实践和独特的个人表达 13:20 为什么大家如此在意庞宽上厕所? 18:05 疫情期间,两个特殊的艺术创作 19:40 陈冠希的3天行为艺术《我拉和吃都在这儿》 22:07 郭德纲和48小时玻璃橱窗 23:30 阿布拉莫维奇的12天《海景房》 24:45 特殊时期,艺术家如何理解时代,如何思考与创作 26:28 庞宽引发的争议——这算行为艺术吗? 31:42 对行为艺术的祛魅——交流与了解 34:35 不奉上神坛,也不妖魔化艺术,以自身接触与感受 【本期制作】

40分钟
13k+
2年前

GQ Chat|这个春天,我和苏翊鸣一起滑雪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是“GQ Talk”的子栏目“GQ Chat”的第一期,一个新的尝试。有别于以往的长节目,这里更像是小叙,和大家聊聊天,分享一些稿件背后的故事、编辑部的日常以及我们的观察和思考等等。 今年春天对很多人来说是艰难的。当封禁在家中的你,打开这个播客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传递一些春天的气息,一些在远方看到的人和事,以及对于一个我们应该享有的生活样子的描绘。 本期的主人公是“两个自由的灵魂”,苏翊鸣和余秀华。这两个人,各个方面都是迥异的,无论是年龄、性别,还是生活环境,所处的境遇。但同时他们都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生命能量,让我们得以在这样一个充满伤痛的春天里,汲取些许能量与抚慰。 康堤为完成采访,跟随苏翊鸣一家,在见证了今年最后的雪季之后,从新疆飞往了海南,度过了一个跨越四季的春天。这里你能听到赛场外的苏翊鸣,一个真实、顽皮,享受滑雪的男孩;同时近距离感受他的家庭氛围,和他本人一样——松弛、快乐、自由。(苏翊鸣采访原文) 如果说苏翊鸣是身心合一的自由,那余秀华恰恰相反。她的思想走得很远,她的身体和表达又是如此受限。而她本人展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真诚而赤裸的欲望,正是春天的象征。无论是公布恋情,还是诗文创作,她始终是那个不吝于表达、给予爱意的人。 最后以余秀华的诗作个结尾,因为她不仅写了自己的爱情,也写了这个春天中的发生的事。 2022年的春天哦,请首先献给杨槠策 他吻疼了一个女人 再献给在战火里死去和活着的人们 献给坠落的飞机 献给132个在春天里就凋谢的花朵 献给戛然而止的呼声 最后献给我自己 在充满伤痛的时空里爱上一个人 于是我沉重 不敢轻举妄动。仿佛再靠近一步 就会引发一场暴动 【本期主播】 【Shownotes】 00:12 “GQ Chat”的缘起,以及对内容创作的观察和思考 06:20 疫情爆发,演出大规模取消,稳定的市场对于文化产业至关重要 09:10 一个横跨四季的春天,和苏翊鸣一起滑雪 13:05 运动员感受到的“静”,身心合一的顶级感受 18:31 近距离接触苏翊鸣的家庭——和他本人一样松弛、自由 23:58 快乐与热爱极具感染性,但同时也是难以交流与承袭的 30:03 余秀华在春天公布恋情,写关于春天的诗 33:35 强烈的情感、真挚的表达,是自由,也是对自我的忠诚 35:23 以一首诗献给这个春天发生的事 【本期制作】

37分钟
20k+
3年前

【044】以“德阳医生案”为例聊聊网络暴力:被培植的愤怒与代价

【本期简介】 在今年的“两会”上,网络暴力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议题,法不责众还是法要责众?有人大代表提议,应制定专项反网暴法,也有政协委员提议,应将网暴纳入公诉。 本期GQ Talk,我们也聊了聊这个话题,并请到了曾报道过“德阳医生案”的记者李桂,来复盘网络暴力如何在一起偶然事件中迅速发酵,最终造成悲剧后果,以及法律如何界定和判决。 网络暴力是一个旧而弥新的话题,旧是自从互联网成为一种主要生活形式之后,网络暴力就如影随形,而新,则指它的形式、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和思考层出不穷。如何处理网络暴力,不仅关乎“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后代的精神文明,也关乎到下一个世代对人类集体文明的认知,与社会契约的构建。” 【本期主播】 【本期嘉宾】 李桂,媒体记者 【Shownotes】 ## (一)为什么会有网络暴力? 01:56 人类没有处理百万级别人际关系的经验和心理习惯 05:33 片面的信息,短暂的爱恨,过分的关注 07:36 前台匿名,法不责众? 08:40 顽固的信息茧房,被挑战的脆弱认知 09:55 流量经济本质上是情绪经济和情感经济 14:02 推荐《破茧》,“无效低级的争论,难以弥合的撕裂” 16:10 舆论场的底线不断降低 ## (二)网络暴力新态势:向线下蔓延 19:18 江歌案,双方支持者进行了长时间的互相网暴 22:22 德阳医生案,谣言与事实搀杂,舆论反转,被伤害的两个家庭 44:24《千夫所指》里,被夸大的代价,被制造的对立 ## (三)网络暴力和舆论压力? 50:08 一段意味深长的沉默 50:41 该不该使用“私力救济”? ## (四)平台难辞其咎,尽量有法可依 56:35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判决已经生效 57:55 如何对逐利的平台进行约束 62:02 “技术中立论”可以破产了 ## (五)被网暴的经历 69:39 不能提的明星和愤怒的粉丝 74:52 被网暴的母亲和老师

78分钟
11k+
3年前

【043】对话阎鹤祥&周逵:喜剧综艺40年,一部社会史

【本期简介】 《脱口秀大会》效应持续,《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跨年收官,德云社和开心麻花的“团综”相继推出。与此同时,若干档囊括漫才、默剧、即兴等“新喜剧”综艺节目正在筹划。新一波“喜剧热”已被点燃。未来一年的综艺话题,属于更深入的婚恋议题和更新鲜的喜剧表达。 “喜剧综艺”有两支发展脉络。一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喜剧传统,从“讽谏”到戏曲、相声、各地多样的喜剧形态,这门古老手艺从“天桥”传承至今。最早的“喜剧综艺”甚至可追溯到80年代春晚,今天很多喜剧形式都曾涵盖其中。之后,《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多档综艺节目体现了喜剧“大融合”的态势; 另一支脉络是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过程,《今晚80后脱口秀》《谢天谢地你来啦》到《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它们曾影响我们的话语表达方式。现在,喜剧正在突破原有的节目形态,竞演、团综、真人秀、“大会”系列等成为常态;喜剧也正在打通线上线下的产业逻辑,从综艺节目延续至剧场演出、影视制作等。未来,喜剧或许会是我们的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恐惧和不确定性,再或是对抗我们自身的懦弱。 本期GQ Talk,我们邀请了综艺研究者周逵、相声演员阎鹤祥,一起梳理“喜剧综艺”流变史,探讨其舞台形式、表演风格、话题风向的转变,以及它和我们生活的互动关系。此外,从个体到行业,从喜剧到所有真人秀,最终绕不开的两个话题:真诚,以及对社会敏锐的感知和体察。 【本期主播】 【本期嘉宾】 周逵,大学教授、资深媒体人 阎鹤祥,相声演员 【Shownotes】 (一)下定义:我们说的喜剧综艺是什么 02:55 为什么要聊喜剧综艺 05:16 阎老师参加喜剧综艺的一手经验和感受 12:15 喜剧综艺经历了“先合再分”的过程 (二)喜剧综艺流变史 开端:《综艺大观》和春晚 17:30 90年代喜剧兴起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有群众的观念转变 20:19 最容易被忽视的喜剧综艺“鼻祖”:春晚 22:32 “小品”的历史和争议 早期代表:《东方夜谭》《今晚80后脱口秀》《谢天谢地你来啦》 28:52 以北方为中心的喜剧文化逐步南移的开始 30:37 上海滩和东方卫视,本地资源和“天赋异禀” 34:02 字幕组对于脱口秀等文化内容的引进 35:10 《今晚80后脱口秀》开始,“我编我写我演”的三者统一 42:10 脱口秀其实是“元喜剧因子” 44:20 《今晚80后脱口秀》确立了脱口秀节目的样态 48:32 《谢天谢地你来啦》版权引进和即兴表演的开端 发展期:《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今夜百乐门》 53:36 “喜剧练习生”和“披荆斩棘的喜剧人” 55:16 选秀类节目难以为继:人才消耗快,作品消耗更快 57:50 大融合盛况:比拼作品、交流技法 62:50 喜剧作为一个行业面貌被观众所熟知 64:30 节目中的“真人秀”元素,真动机与共创感 68:25 喜剧节目的资本流动和商业价值 80:01 笑点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磨合期 82:18 冒犯还是不冒犯? 94:05 段子的版权怎么办? 高峰期:《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99:30 一个特点:流媒体平台上的赛道细分 101:20 从不看好《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打脸打得我好爽” 110:09 喜剧综艺宇宙的尽头是天桥 114:56 线上火爆带动线下繁荣 123:06 《脱口秀大会》打破了某些所谓喜剧专业的谎言 125:22 一个行业的宽度是由做得最差的那个人决定的 (三)外延 129:32 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从风格化到生活化 135:22 好的幽默也来源于知识、学习能力、认知眼界和生活境遇 138:55 好的喜剧可以被用起来,对抗恐惧、对抗懦弱、对抗不确定性 141:11 “笑”是人类专属的高级社会行为 142:28 阎老师过去一年最喜欢的节目:《再见爱人》 146:04 喜剧综艺的未来在哪里?

151分钟
16k+
3年前

【042】冬奥叙事:从“自由个体”谷爱凌,到失落的“俄罗斯三娃”

【本期简介】 “现在我不得不为这段难忘的奥运经历画上句号。”2月20日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在童声合唱《雪花》中,北京冬奥之火缓缓熄灭。 本届冬奥的讨论热度也是空前的。从苏翊鸣的最后一跳,到羽生结弦挑战4A;从“最自由的个体”谷爱凌,到失落的“俄罗斯三娃”;从“手不能停”的劳模张艺谋,到冬奥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吉祥物冰墩墩……大型赛事就像一场极致的真人秀,普通人在漫长一生中经历的挫折、喜悦、偶然与意外,高度浓缩在运动员短暂的比赛时间里。我们被这样的戏剧性所吸引,被它产生的精神力量所激励。而体育又不仅仅是体育,人类几乎一切议题紧紧围绕在它周围。 本期节目,我们从“名场面”出发,回顾冬奥;再到经典人物,探讨冬奥背后的个体叙事;最后延伸到我们热衷于体育竞技、热爱观看并津津乐道的心理成因。 【本期主播】 【Shownotes】 (一)名场面:一些松弛的表达 03:10 苏翊鸣和谷爱凌的最后一跳:享受比赛、庆祝自我 08:25 徐梦桃和考德威尔的拥抱:从国别抵达人与人的共情 10:28 首钢大跳台:极度轻盈和工业硬核的结合 15:15 最不“卷”的B组决赛:“大爷遛弯” 17:30 松弛自然的开幕式:减少编排,减少制式 (二)经典人物 22:53 张艺谋:“手不能停”的创作者 35:32 谷爱凌:最自由的个体,最遥远的叙事 50:15 “俄罗斯三娃”:痛哭、愤怒与失落 67:17 羽生结弦:“一生悬命” 74:54 王濛:心无障碍和女性话语权 77:05 安贤洙:逐水草而居 79:50 冰墩墩:最受欢迎的冬奥吉祥物 (三)外延 82:50 社交媒体一代的运动员和冬奥会 85:02 人类为什么爱看体育比赛 89:00 比赛输了一定是因为我看了? 91:10 体育是特稿富矿 (四)冰雪经历 95:13 滑雪:人、板、雪合一,自上而下的自由 96:10 雪橇:身体平衡与自然之美 【本期音乐】 Voices of Spring—Johann Strauss II,Mantovani's Orchestra,Mantovani 奥林匹克会歌-儿童合唱团 Hallelujah-Leonard Cohen Fly Me to the Moon-Frank Sinatra Dancing in My Room-347aidan Solo tu-Elliot Goldenthal 天と地と-冨田勲 我只是想要一只冰墩墩啊-whit You Are Not Alone-Michael Jackson Imagine-John Lennon 【本期影音书单】 【本期制作】

100分钟
35k+
3年前

【041】走进上海亚洲大厦,和我看一场《阿波罗尼亚》音乐剧

【本期简介】 今天的节目将是一次特别的体验。主播静怡将带领大家亲身前往上海亚洲大厦,沉浸式感受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现场。 《阿波罗尼亚》于2020年8月在亚洲大厦开始驻演,每周都有五到八场的演出,场场爆满,到目前为止持续了一年多的热度。亚洲大厦也已成为魔都娱乐新地标,甚至有外地观众拉着行李来看演出。在这栋大厦里,不同类别的剧目几乎天天上演,全年无休,部分演出会在周末及特别日期增设下午场、傍晚场甚至午夜场,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入夜时,亚洲大厦人声鼎沸,每晚七点半,16场演出同时开演。 音乐剧似乎在疫情之后的一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看剧之外,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一切仅仅发生在上海?《阿波罗尼亚》如此卖座,是否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观众的审美偏好?市场的狂热是泡沫还是新的可能......带着种种疑问,静怡走访了《阿波罗尼亚》出品方“一台好戏”的创始人汉坤、运营总监肘肘,以及音乐剧演员李秋盟、音乐剧资深粉丝秋欧妮,还有播客“魔都剧好看”的主理人梵一如,通过不同行业、不同视角,一一解答我们所有的好奇。 【本期主播】 【本期嘉宾】 汉坤,“一台好戏”创始人 袁肘肘,“一台好戏”运营总监 李秋盟,音乐剧演员 秋欧妮,音乐剧资深粉丝 梵一如,播客“魔都剧好看”主理人 【Shownotes】 03:13 为什么《阿波罗尼亚》要采取驻演模式 06:18 为什么选择亚洲大厦 08:35 入场了,这里和传统剧场不太一样 09:43 《阿波罗尼亚》演出开始了 12:47 亚洲大厦也被称为“韭菜大厦” 14:15 “看剧是一种精神食粮,和吸氧一样” 16:38 演员李秋盟加入《阿波罗尼亚》的经历 21:55 《声入人心》和疫情,为音乐剧行业带来了两次变革 24:20 疫情之后,一个长达两年的“国产保护月” 25:32 逐渐打破剧场边界,向“线下娱乐”迈近 29:15 “传递快乐”是市场的选择,是当代社会的刚需 32:20 上海恢复演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台上台下一起哭” 35:34 北京可能更多的是专业观众 38:15 住到上海来之后,每天都能看戏 39:20 政策支持带来的安全感,对演出行业很重要 42:54 任何行业都要经过泡沫 44:47 “夏天来了”意味着良性竞争,增量之后要拼品质 47:12 演员和观众在大厦门口“SD” 【本期音乐】 Fancy dinner party-Pressmaster Apollonia-郭嘉轩 Life was wonderful-李磊/张玮伦 Limelight Rep-张泽/祝颂皓 酒的起源-周仕麒 特别感谢B站up主“不知道改啥啥子”提供现场声音 【本期制作】

48分钟
4k+
3年前

【040】《亲爱的》《失孤》原型都团圆了,聊聊那些打拐你不知道的事

【本期简介】 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电影《亲爱的》当中演员张译饰演的寻子父亲孙海洋,在镜头前许下跨年心愿:天下无拐。就在去年12月6日,他与失散14年的儿子孙卓团聚;23日,孙卓也决定与亲生父母一同返回深圳并继续学业,为这场漫长的团圆之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同年7月,电影《失孤》当中刘德华的原型郭刚堂,也见到了自己被拐卖24年的儿子郭新振。一时之间,解救被拐儿童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 我们注意到,网友在表达感动和祝福之外,还传达了相当多的愤怒的情绪,诸如“人贩子应一律死刑”的评论屡见不鲜。另外,在认亲初期,孙卓和郭新振都透露出继续与养父母一起生活的意愿之后,很多人也表示无法认同。本期GQ Talk,我们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的王贞会教授,以及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党支部书记马飞,共同探讨多年来关于拐卖、打拐的有争议性的法律问题,在打拐行动当中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被拐家庭在团圆之后面临的抉择与困境。 【本期主播】 【本期嘉宾】 王贞会,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马飞,前央视《等着我》栏目导演,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党支部书记 【Shownotes】 03:15 人贩子的量刑依据是什么 06:30 当事人对于人贩子的态度是什么 08:45 当孩子选择回到养父母身边 15:03 买卖同罪? 22:30 谅解与否是被害人的权利 26:07 现实因素也影响孩子与父母的选择 28:52 舆论对孩子的裹挟 34:43 落户疑云,被拐孩子的身份如何一步步被“洗白” 39:35 DNA比对技术和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 42:28 “寻找”有时候只是为了活下去 49:20 新技术的应用在“团圆行动”中已非常成熟 53:58 拐卖儿童向线上发展 【本期音乐】 亲爱的小孩 - 华语群星 电影《亲爱的》预告片片段节选 Lost and love - Zbigniew Preisner 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 - John Denver Cover Going home - Sophie Zelmani Woman in the rain - Zbigniew Preisner O Holy Night - Music Travel Love 【延伸阅读】 GQ报道:“团圆”等于“回家”?跨年龄人脸识别有多精准?那些打拐你不知道的事 【本期制作】

57分钟
6k+
3年前

【039】“厌女媚男”、营销过度?当玲娜贝儿出现舆论危机

【本期简介】 从#川沙妲己#到#玲娜贝儿下头#,一只迪士尼的小狐狸,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顶流明星从走红到深陷舆论危机的全部过程。不同的是,玲娜贝儿没有办法像真正的艺人一样发布声明或解释一切。 争议之中,有网友用“内胆”一词形容扮演玲娜贝儿的工作人员,这又延展出新的议题。本期GQ Talk,我们从玲娜贝儿的几个争议出发,探讨了传播媒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从“皮下”到“内胆”的词语变化,以及现代社会中情感消费的必然与矛盾,最后延伸到主题乐园的造梦背后——当将普世价值嵌入到乐园建构,近乎苛刻地“守护神奇”时,是否也为现实世界带来了一定影响。 【本期主播】 【本期嘉宾】 vivi,迪士尼资深粉丝、玲娜贝儿出圈视频拍摄者 【Shownotes】 04:45 关于玲娜贝儿的争议,也都是关于人的争议 07:36 只要身处舆论场,并坚持生动个性的表达,就无法避免争议 09:19 玲娜贝儿的热搜可以通过现场互动即时更新 11:16 小众爱好走向大众,释放了足够多的解读空间 13:24 没有作品的玲娜贝儿的形象通过工作人员的演绎在动态变化 16:22 迪士尼在管理培训上是否尽责 20:15 躺平的人类从蹦蹦跳跳的玩偶身上获得能量 21:12 “内胆”和“皮下”的区别 23:58 拟人化规避理性讨论,去人化减轻作恶成本 25:54 玲娜贝儿有唯粉了 28:42 熊猫也有饭圈和顶流 30:18 消费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在别处扮演情绪稳定的“内胆” 31:14 工作伦理要求大家不在意尊严、感受和目的 33:08 宣泄情感的需求创造了大量消费场景 35:46 小众爱好可能也是某些人的抗抑郁药 38:45 玲娜贝儿事业粉的心态 42:16 亲眼见到玲娜贝儿的一手体验 44:00 真实的情感寄托是无比珍贵的 47:00 玲娜贝儿出圈视频的由来 51:58 达菲的特长就是交朋友,每一个朋友都多才多艺 56:33 即使知道真相,我也愿意相信美好 59:30 从消费作品到消费形象 62:38 互动中拉雅公主为一位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带去勇气与祝福 69:33 去过环球影城最多的人之一分享体验 75:36 发现了迪士尼的新玩法 78:50 迪士尼不仅是内容公司,它可能要对标苹果 80:38 环球影城的造梦细节 82:07 普世价值是主题乐园开遍全球的原因 84:42 纯净的背后也许是暴力,因为它抹除了复杂性 86:08 环球影城在北京落地的困难 90:29 花车表演是成年人的蹦素迪 95:36 保洁大哥:那一刻我觉得我能飞起来 【本期音乐】 Be Our Guest - The Music of Shanghai Disneyland Nonsense song from “Modern Times” - Piano cover by Satoko Married life - Michael Giacchino 快乐无边 - Winon Pawsup A whole new world - Dave koz 【延伸阅读】 GQ报道:“厌女媚男”、营销过度?当玲娜贝儿出现舆论危机 【本期制作】

99分钟
43k+
3年前

【038】围观“扮演” 、想象“名媛”,一场生存实验背后的思考

【本期简介】 最近,有一个被称作《假扮名媛,白嫖生活21天》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它的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邹雅琦。今年5月,她在北京进行了一场为期21天的生存挑战,通过扮演“名媛”、使用假身份在公共场所获取免费物资,其中包括扮演等候登机的旅客、收藏家、酒店顾客等。在扮演过程中,也发生一些意外,比如她差点被某个酒店员工识破假身份;偷拿酒店自助餐时被隔壁一桌北京大爷撞见;她还遇到过一个把她当成真富婆,为她献殷勤的男服务生...... 小说家、戏剧导演陈思安也经历过类似的“奇遇”,她的小说《冒牌人生》,主角也正是一群不花钱潜入会议、婚宴等场所的人。本期GQ Talk,我们聊了聊邹雅琦的作品及其引发的争议。 邹雅琦分享了这场“扮演”中的新发现,陈思安则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探讨了“日常生活的表演性”,也探讨了城市的秩序和规则还给人留下多少可能性。关于这次作品引发的舆论,她称,这个作品会“是一个起点”,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建立理性思考,比围观现象本身更重要。 【本期主播】 刘楚楚,GQ报道编辑 【本期嘉宾】 邹雅琦,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签约艺术家 陈思安,作家、戏剧编导,出版短篇小说集《冒牌人生》《体内火焰》《活食》等 【Shownotes】 02:28 假扮富人前做的功课 05:41 当着一桌北京大爷“偷”食物 07:45 扮演人物就像穿了一层衣服,脱不下来了 09:59 我遇到一位向我献殷勤的保安 12:53 小说《冒牌人生》的灵感也来自一次“扮演” 19:13 有时候大家不知道自己“等”的是谁,也并不在意 21:21 日常生活的表演性 24:22 扮演给人带来的慰藉感超乎想象 26:23 消费的符号化代替了人的精神性 30:59 评论区也出现了网友的“扮演” 32:22 为什么残疾人的卫生间装了扇透明玻璃? 35:01 城市给人留有多少缝隙? 38:52 “名媛”背后的想象与误解 42:20 把对作品的评价当作思考的资源 43:50 性别权利在实验中的作用 48:48 女性的资源和枷锁 51:49 建立理性思考比围观现象本身更重要 【本期音乐】 Club des Belugas - Kissez in Gallop Dave Cuomo - Sex And The City Pulp - Common People 【延伸阅读】 GQ报道:围观“扮演” 、想象“名媛”,一场生存实验背后的思考 【本期制作】

54分钟
12k+
3年前

【037】婚恋综艺:现实到让你毛骨悚然,造梦到让你飘飘欲仙

【本期简介】 近两年是婚恋综艺的井喷式爆发期,多档恋爱综艺得到人们的关注,前段时间《心动的信号》第四季收官,《机智的恋爱》随即播出,昨天这档节目以#恋综史上首次素人嘉宾开撕#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中国首档离婚综艺”《再见爱人》也收获好评如潮,节目中展现的亲密关系突破了人们对婚恋综艺的固有想象。 在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婚恋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一扇洞察社会的窗口,它们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思潮与文化特征,人们通过观看婚恋综艺获得“嗑CP”的快感、学习异性交往技巧,也从中理解人性,满足自我对亲密关系的想象。 本期GQ Talk,我们邀请了两位青年学者周逵、董晨宇,从综艺节目制作和社交媒体的角度与我们聊了聊婚恋综艺话题。在对婚恋综艺节目模式的分析中,周逵指出当下婚恋综艺的弊病,提供了一种讲故事、观察人性的“更优解”。董晨宇从婚恋综艺的发展脉络中看到了“私人生活公共化与道德化”的趋势,他也提示我们要警惕“亲密关系劳动商品化”倾向,“爱情是我们的目的还是手段?”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期主播】 康堤,GQ报道编辑 刘楚楚,GQ报道编辑 【本期嘉宾】 周逵,大学教授、资深媒体人,微博@五道口奥萨玛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微博@董晨宇RUC 【Shownotes】 03:06 为什么这两年婚恋综艺大爆发? 06:04 恋爱节目和婚姻节目对应着“小我”和“大我” 09:23 从“国民向”综艺到“垂直类”综艺 13:17 恋爱综艺的失真 16:42 综艺模式应当拓宽想象力的边界 21:15 恋爱综艺的“厨房修罗场” 26:09 《再见爱人》是如何诞生的 32:00 为什么婚恋综艺里常有情感专家? 36:25 私人生活的公共化和道德化 40:00 恋综如何做素人的背景调查? 43:23 婚恋综艺中性别议题的不可见 47:50 我想做个零糖零卡的恋综 52:04 亲密关系劳动的商品化 54:40 爱情是我们的目的还是手段? 58:48 呼吁饭圈建立媒介素养 1:02:21 从“准社会关系”到“准亲缘关系” 1:04:43 社交媒体鼓励下的私人生活公共化 1:09:06 普通人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络 1:11:09 私德与公德的界限在哪里? 1:12:39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婚恋综艺? 【本期音乐】 Oliver Michael - I Love You Can You Feel It (非诚勿扰-开场曲) 部分音频素材来源于:综艺节目《非诚勿扰》《新相亲大会》《90婚介所》《再见爱人》 【延伸阅读】 婚恋综艺:现实到让你毛骨悚然,造梦到让你飘飘欲仙 GQ报道丨严敏:以真人秀的名义,万物皆可表达 专访董晨宇:不是互联网毁了我们,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理智 “227”一周年:举报,塌房,内卷,偶像与粉丝的996 【本期书单】 【本期制作】

74分钟
57k+
3年前

【036】对话吴文光:人要进入一条具体的“河道”

【本期简介】 吴文光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第一人”。1990年,他拍摄了处女作《流浪北京》,影片的主人公之一是作家张慈。2019年,一本关于“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的自传震惊全美,这本书叫《知晓我姓名》,作者是张慈的女儿张小夏。 前段时间,我们与吴文光进行了一次对谈,他与我们讲述了张慈和张小夏这两代“女性写作”的故事。“我们应该向女性创作者伟大的敏感和飞翔致敬,我不希望看到她们的坠落。” 吴文光也与我们分享了他在长达30年的创作实践中,对纪录片真实性和与被拍摄对象关系的思考,“以前的我,总是把自己从片子里摘出去,现在我不会再这样做。”吴文光认为,在非虚构创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位置,创作者不一定要在画面里出现,但一定不能忘掉“我”的存在。基于此,吴文光对周浩导演的新作《孤注》提出了看法,“我觉得他可以玩得再疯一些”。 对吴文光来说,纪录片是他的“河道”,让他超越了生命之所限,获得一种永恒感。他认为,人如果能找到一条具体的“河道”,就能有获救和重生的感觉。 今年八月初,除了吴文光导演,我们还采访拍摄了七位纪录片导演——徐童、周浩、赵亮、赵琦、范俭、韩萌、陈东楠。我们向他们提出了五个相同的问题,关于纪录片创作的动机、母题、方法和困境,在本期播客的结尾,我们将他们的答案并置在了一起。 【本期主播】 靳锦,GQ报道编辑 【本期嘉宾】 吴文光,纪录片导演,影像计划发起人,被称作“中国独立纪录片第一人”。代表作:《流浪北京》《我的1966》《江湖》《治疗》《调查父亲》等。2005年,开启“村民影像计划”。2009年,开启“民间记忆计划”。 【Shownotes】 00:53 从纪录片的真实开始 03:25 2005年到2010年,我失去了创作的动力 05:08 “把摄像机交给农民”这件事改变了我 07:25 从社会史到心灵史的创作转变 10:33 “和村民跳舞”的活动曾引发北大学生的批判 13:07 非虚构创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位置 16:04 在《孤注》中,导演周浩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主体 18:40 周浩回应吴文光的“隔空喊话” 21:15 当拍摄对象想停止拍摄,该怎么办? 23:31 冒犯自己也是一种拍摄方法 24:46 我给年轻人支个招:你可以冒犯你自己 26:09 当艺术成为一种行动,它会对现实有建设性的影响 27:42 民间力量的聚合让我产生一种获救感 29:47 面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纪录片,永远不嫌多 33:58 艺术发源于对不自由的对抗 35:55 关于张小夏的自传《知晓我姓名》 39:06 《流浪北京》主人公张慈的后续 42:13 关于女性的飞翔与坠落 44:48 我这一生比较幸运的就是有一条“河道” 47:03 先找到和自己一起跨越恐惧的人 48:39 在“废墟”里建设一条“河道” 51:18 7位纪录片导演的“同题问答” 【本期音乐】 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12 in G, Op. 37, No. 2 Andrei Machado - Sobre a brevidade da vida 部分音频素材来源于: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创作工作坊 【延伸阅读】 “中国独立纪录片第一人”吴文光:人要进入一条具体的“河道”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本期制作】

58分钟
9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