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脱口秀大会》走到第五季,热门选手呼兰夺冠。 他擅长以观察者视角表达对现象、情绪的思考,在这一季留下了很多“金句”:谈自己炒股失利,他说“钱都升华了”,谈职场上的“躺”和“卷”,他说“躺有躺的价格,卷有卷的价格,关键看公司怎么选”。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节目录制尤其艰难、忙碌,但呼兰却再次确认了表达的力量。他希望可以一直写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把脱口秀作为一种记录。本期GQ Talk,我们和呼兰聊了聊这几年做脱口秀的感受。今年的比赛是在青岛录制,写不出稿子的时候,他常去海边走走,我们的对话也从大海开始。如果脱口秀也是潮流,人来人往,潮起潮落,他又如何在其中生存和自洽? 【本期嘉宾】 呼兰,脱口秀演员 【本期主播】 靳锦、康堤,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2:00 在青岛一起创作,好像回到了大学宿舍的日子 04:55 我们只是没办法把时间拉的像大海一样长 12:20 我很惶恐大家讨论的不是段子本身 14:48 今年比赛尤其艰难,是混乱的、没有节奏的 16:47 原来很多事情可以通过脱口秀表达出来 20:46 在八百个对立面中讲想讲的东西 22:27 不是我喜欢讲职场的问题,是它正在发生 32:03 紧张的比赛让脱口秀演员不断成长 35:23 过去这一年谁没生活,谁没共情? 38:13 我希望可以一直写周围发生的事情 46:32 “脱口秀做题家”只是学习能力比较强 60:04 今年的脱口秀更有力量、更有使命感 60:09 希望可以把更多的“海鲜”打到脱口秀的“沙滩上” 60:10 活下来,找到你的泳裤,继续战斗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2021年《柳叶刀》发布了一项调查,提到在中国约有18%的育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影响,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仅为15%。追溯到20年前,这个数字还是约3%,研究者认为,这与高龄生育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是,全球男性的精子质量正在大幅度下降。根据湖南人类精子库的统计,捐精者的合格率已经从2006年的45.9%下降至2015年的17.9%。 这两者共同促成了辅助生殖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个多月前,我们发表了报道《试管婴儿需求爆发背后:强者卢光琇和不孕的女人们》,试图去讨论辅助生殖产业背后的议题。这期GQ Talk,我们邀请到了生殖科医生杨医生,她在一家著辅助生殖医院工作了16年,也见证了各个时期政策变化对对她工作的影响,自2015年全面开放二胎起,涌来医院的患者年龄直线上升。对于一些不得不到高龄才尝试生育的病人而言,试管技术似乎成为一种“后悔药”。 然而,辅助生殖技术是个“双刃剑”。取卵手术是有创的,这意味着明确的出血和感染风险;促排卵期间,卵巢过度刺激如果没被及时发现,可能造成肺栓塞、脑梗和死亡;而一些经自然妊娠本可以筛选掉的疾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可能会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生育本是两性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女性所处的情境却要复杂得多。 杨医生发现,对许多农村女性而言,每一次的再嫁都必须伴随着再一次的生育,即使这意味着高龄难产的一切风险;许多不孕的原因是不当流产手术造成的宫腔粘连,这样的病人正以每年百万级的速度上涨,为了再生育,她们不得不反复进行痛苦的医疗修复;不孕对女性是一个医学问题,对男性而言则事关尊严,许多人因此讳疾忌医,使得女方承担本不应有的负担。 生育问题也与文化、性别等问题紧密相连。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当一个性别需要投入如此之多时,她是否有权利多为自己考虑一点,哪怕这意味着时间的推迟,意味着风险的加大?生育率如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性别是否需要更多的参与,政策层面是否需要更多对女性的考量?我们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观,承认人之为人的尊严与诉求,正视人本身的目的与意义? 【本期嘉宾】 杨医生,某知名生殖医院生殖医生 【本期主播】 靳锦、楚楚,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3:10 2006年到2016年,求助辅助生殖的患者比较年轻 08:26 开放二胎后,高龄病人增多,70后生育愿望迫切 14:10 无痛人流,宫腔粘连,剖宫产 17:00 为什么这么迫切生二胎?不菲开销和取卵的痛苦 22:49 辅助生殖一直被认为是个双刃剑 30:13 农村女性再婚,子宫资源的置换 36:41 中国式家庭,依靠孩子来维系 40:15 辅助生育中,男性的状态和临床表现 49:13 女性的线粒体遗传,珍贵的卵和绝经的虎鲸 54:45 人的尊严和诉求,人的意义和目的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10月1日到30日,一个由问号组成的展览“GQ lab 问号展”将于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本期GQ Talk邀请到了其中一位参展艺术家黄渤,聊了聊他的作品以及他近年来的生活。 黄渤出道20余年,塑造了非常多的经典角色,他也做过导演,四年前,他的《一出好戏》收获了超过13亿的票房。而在电影之外,他也一直拥有丰沛的生活,画画、烹饪、泥塑、收藏手工艺品。近几年,由于疫情,他得以将泥塑这个爱好发展成一门新的事业。 今年的十一档电影院格外萧条,而在八年前的十一档,黄渤同时有三部电影上映。这三年,拍戏不断因疫情中断,在等待开机的时间里,黄渤就在酒店的洗手间里捏泥,或者拜访当地的老陶艺工匠。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身边的人的状态、乃至周遭的世界发生剧烈的变化,黄渤发现自己的人生来到一个趋于平缓的阶段。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工作,现在,对他而言,找到一座能够让他重新获得兴奋感,愿意攀爬的“山头”,似乎才更重要。 做雕塑,用黄渤的话说,“就像长跑”,可以放空,不用做任何思考。身处影视行业,他总是处在一团“热闹”中,总要与人打交道,而做雕塑可以无所顾忌。事实上,在他看来,做雕泥和演戏异曲同工,需要不断地推翻和塑造。不同的是,演员是众人合力之物,而做雕像,始终是他一个人的事情。 【本期嘉宾】 黄渤,演员、导演 【本期主播】 康堤、刘楚楚,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0:45 绿马,绿码 02:14 以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为原型制作的塑像 03:21 黄渤的工具箱:刮刀、刷子,还有牙科工具 06:06 “GQ lab 问号展”所展出的作品“激浪” 09:39 做电影总是处在热闹当中,但雕塑是一个人的事 12:26 塑泥的过程完成了想象、思考和表达,意义在彼此之间 16:48 想找到真的够嗨,能兴奋起来的电影项目 19:48 “我仍旧对电影抱有期待与热情,为它焦躁,为它着急” 22:39 谁不是随着时代潮起潮路,哪有永远上扬的人生 25:36 勇争第四,第三都不当 28:18 有段时间痴迷剪发和做饭 32:45 眼神、语言、形体,一切都与地域有关 34:30 市民黄先生参观博物馆被采访 40:35 参加《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感受 43:37 “小孩长大,把人给催老了” 51:20 “我妈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太太,原则性很强” 56:39 黄渤的快问快答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将“是否提供情绪价值”作为衡量理想伴侣的标准。购买一个商品,观看一部电视剧,打开一篇文章,也总是呼唤“情绪价值”。但究竟什么是情绪价值?情绪如何变得有价值?在自律、自控被视为美德,“情绪稳定”成为正向指标的当下,索取“情绪价值”是否“合法”且正当? 我们和李松蔚聊了聊这个日益流行的概念。他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受过正统的心理学教育,也时常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从心理学和媒介传播的两重视角,我们尝试厘清“情绪价值”的脉络。 “情绪”从被否认到逐步被看见、被命名、被合法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物质生活趋于稳定,情绪感受和自我意识的浮现日益凸显。一代人正在走出“我缺什么,我要去挣”,而是更看重“我是谁,我要什么”,并逐渐意识到,情绪并不可耻,他们需要自我确认,也需要他人、社会给予承认。 通过“情绪价值”,我们延展到了“情绪的价值”,这其中显露出了一些性别的分野。由于成长中被分配了不同的规则,女性更擅于觉察情绪、反省自身,而男性可以轻易剥离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同时也趋于否认情绪的必要;在亲密关系中,男性获得关系,而女性被关系所俘获,“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类似的疑问每时每刻萦绕在她们心中。李松蔚分享了他在夫妻咨询中所见到的情况——选择迈入新世界的女性,和对此茫然无措的男性。 无论是自我认知、亲密关系,亦或整个社会,情绪表征了一个极广的光谱。当情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探讨的焦点,一定是我们在自我发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 【本期嘉宾】 李松蔚,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本期主播】 靳锦、康堤,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2:55 情绪价值这个词最初来源于经济和营销领域 05:10 以前大家追求“干货”,现在更寻求接纳与理解 07:10 这两年的夫妻咨询,聚焦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 13:13 走出“我缺什么,我要去挣”,更看重“我是谁,我要什么” 18:12 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一些帮助我们的“认知工具” 21:16 在“世另我”身上寻找认同:原来真实的自己是“合法”的 27:16 “情绪价值”有时成为了另一套规训 30:40 不承认情绪价值,将自控和自律视为美德 36:07 应对问题的两类策略:问题解决取向和情绪取向 40:46 女性善于察觉情绪,男性可以轻易剥离人际关系解决问题 48:02 80年代,抑郁症患者隐于内科诊室里 51:04 代代相传的自我训诫:对于不符合集体规范保有警惕 53:20 产后抑郁从躯体表征,慢慢变成对情绪的直接表达 57:08 一代人的情绪表达:疲惫,以及背后隐性的“不自由” 67:37 男性“获得”一段关系,“被俘获”的女性沉浸式感受关系 71:01 情感咨询中,男性茫然无措,女性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77:25 "It's not your fault." 81:03 女性可以充分利用情绪,将它转化成一种创作的可能 82:44 去推翻认知,投入更多的热情与关注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讲故事容易,但意义难寻。对于历史学家罗新来说,过去三年,他写了《漫长的余生:一位北魏宫女和她时代》,试图找寻一个历史故事之外的学科意义。 《漫长的余生》讲述了一位出身南朝的普通女性王钟儿,在30岁那年被掠入北魏平城皇宫,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抚育两代皇帝,在宫中继续生活了56年之久。她的命运与权力斗争密不可分,在时代的转折处始终身不由己,但缝隙间她也寻得了某种生存的可能和机会。 谈及王钟儿的一生跌宕,罗新说,人不单单是命运的承受者,人也是命运的创造者。 在梳理小人物写作史时,罗新提及一篇史学经典,唐长孺先生的《〈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王钟儿的主要资料只有一方墓志,赵至的生平也只是在《晋书》中寥寥几笔带过。而在僵硬的史料背后,唐先生挖掘出了赵至挣脱命运、反抗建制的一生,展示出历史的多种可能。史书上站满了王侯将相,但留下寥寥文字的普通人,却同样能反映时代,体现人之为人的意义。在《漫长的余生》中,罗新也试图做到这一点。 最后,我们意外地发现,罗新老师可能是中国历史学者中看剧最多的人。从经典剧作到时下新潮,他都如数家珍,但最喜欢的还是《星球大战》系列。他说,星战从不蔑视普通人,这是我理想的历史观。 【本期嘉宾】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本期主播】 靳锦、康堤,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2:04 为什么要写一个材料受限的宫女? 08:25 讲有趣的故事不难,难的是寻找意义 13:36 墓志中女性比例大大提高,更接近历史真实 17:28 她的时代和那个时代,有什么不同? 21:37 小人物写作史:《王氏之死》和《喜》 25:15 历史学家的怀疑与想象力 28:02 《赵至传》:史料背后的挣扎与反抗 35:39 人不只是命运的承受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 38:18 “我想写为自己活着的人” 42:09 如何理解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45:02 崭新的思想和组织方式,可以带来新的机会与可能性 49:26 对历史的关注反映了对现实的焦虑 50:50 保罗·萨罗佩克的徒步“走出伊甸园”,已经走了9年 56:45 今天的新闻报道就是未来的历史叙述 58:16 “我看到了现实,才能更理解历史,而非反过来” 61:22 电视剧迷罗新,尤其喜欢《星战》《权游》系列 【本期书单】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2014年,“维多利亚的秘密”选取10位超模拍摄广告,打上“完美身材”的标签;8年后,这个以性感著称的品牌表示,“美,由你来定义”;而如今一个著名内衣品牌的标语是“身心之路,见微知著”。内衣的审美趣味浸润在时代风潮中起起伏伏。 回顾历史,内衣曲线在“S”和“H”中相互交替。维多利亚时期是典型的“S”时代,紧身胸衣勾勒出沙漏型身材,也勒得女性呼吸困难。二战时期,女性为养家工作,不再束缚体型,身体以“H”的姿态获得喘息。冷战期间,“S”与“H”并行,一方面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在美国小姐场外“焚烧”文胸;于此同时,上层审美也在流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就十分强调曲线。 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无尺码内衣,将审美带回“H”时代。而无尺码内衣得以流行,与工艺更迭有很大关系,包括新型布料的研发,以及点胶技术的引进。记者梁静怡与王焕熔今年曾走访内衣的品牌方、设计师、营销人员和工厂,对层出不穷的新式内衣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并发表了报道《内衣新潮:大胸显小,无尺码和性感的消逝》。传统内衣的钢圈、背扣等金属构件被舍弃,蕾丝、绣花也被更现代简约的审美所取代,女性对内衣的需求从性感、塑形逐渐转向舒适、自由。 然而,当无尺码代表着女性解放、自我体验为第一要义的时候,是否也有议题被遮蔽在了一种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之下?选择宣传语时,所有品牌都瞻前顾后,生怕冒犯到任何一个群体,代言人形象也从性感女神过渡到“永远的女孩”。新时代的性感是小心翼翼的性感。在排除掉所有的风险因素后,唯一安全的似乎只剩下“多元”一词。但当我们所有人都在提多元的时候,性感本身是否也是多元的一部分,它是否能被我们现在的审美所宽容?而在大机器生产取代人工之后,有业内人士担心,内衣传统工艺将迅速遗失。 福柯认为:身体是社会控制的场所。任何一次时尚潮流,都与社会文化、性别观念,以及技术、劳动力的变化息息相关。内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最后,分享一首余秀华的诗——《再见,神农架》。春天的时候,GQ Chat在余秀华的诗中开始了第一次更新;今天,再次以她的诗结尾,和这场热烈的夏天作个告别。 七月的花开了,亲爱的神农架 七月的人不在,亲爱的神农架 好在你不是我的故乡,如同我的横店一样 仿佛我葬在了每一个山头,亲爱的神农架 仿佛每一阵风都是一段哀鸣 ——我不属于神农架 再见,亲爱的父亲 那些光怪陆离的日子,你赐予的高粱酒 再见,我们碰杯的时候手腕轻轻地颤抖 再见,爱情 再见,神农架的男人,中国的男人,每一个男人 每一个无法从我身上得到幸福的男人 再见,我第一次见到的神农架 2022年7月23号 【本期主播】 靳锦、梁静怡,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1:46 什么是无尺码内衣? 05:41 从“做女人,挺好”到“no body is nobdy”的审美变化 07:30 "S"时代与"H"时代,性感聚拢与健康舒适 11:40 工业的更迭,传统技艺的遗失 19:19 新时代的性感是小心翼翼的性感 25:05 新式内衣并不适合所有人,也远非市场主流 30:07 《再见,神农架》,再见,夏天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7月8日,电影《隐入尘烟》上映。海清在影片中饰演农妇曹贵英,她几乎隐入了这个角色,从外形上,你很难认出她本人,也更难在她身上看到之前角色的影子。 贵英演起来不容易。为了使眼神接近当地村民,海清像晒头巾一样晒自己的眼睛,晒到视力下降,长出黄斑;度过了初期的崩溃阶段,她将素人演员看作老师,在表演上尽力向他们靠拢。夏去秋至,金黄的麦子悄然长出高高的一茬,海清也逐渐融入这片土地之中。 海清最早以“国民媳妇”的形象被大众熟知,在多部戏中承担买房的焦虑。但现实中的她,渴望浪迹天涯,所到之处皆是家。她说人生理想是结婚、生子、演戏——前两项是明确有完成时的动词,而演戏没有完成时,会陪伴漫长的一生。 海清不玩社交网络,也并未开通朋友圈。关于最近让她出圈的“我的神”的梗,也没有对她造成困扰。她保有自己的世界和归属感,希望将能量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作品。 本期播客的主题是“隐入”,同时也是“浮现”。我们从《隐入尘烟》聊起,借着隐入她20年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角色,来看由此浮现出的种种女性议题。 【本期嘉宾】 海清,演员 【本期主播】 【Shownotes】 01:53 接到《隐入尘烟》,导演说要拍一年 05:23 得知和素人对戏,既崩溃,又觉得是大冒险 07:49 “我看到了一个兴奋地体验生活的女演员的眼神” 09:14 晒出来的蓝头巾和黄眼球 15:21 两个主角彼此照亮了对方的生命 18:00 “姨夫担心拖后腿,我说我也是” 22:02 贵英不是一个贵英,是很多个贵英 29:22 听话地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和《静静的顿河》 31:21 演员之路,有时顺利,有时备受打击 33:59 没有随大流拍古装剧,等来了《双面胶》 39:10 戏里说得头头是道,拍完《蜗居》也没买房 47:47 女性题材量上去了,但质没有太大变化 48:04 海清喜欢的电影和导演 51:28 儿子问阿姨,你知道我妈妈的神是谁吗? 54:12 演员的天性是相信,相信台词,相信角色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在往期节目探讨观众何以对考古《甄嬛传》乐此不疲时,我们没有料到的是,这股复古风潮正在酝酿着席卷整个内娱。从刘耕宏到《爸爸去哪儿》,从王心凌的《爱你》到《梦华录》开播,期间还穿插着《声生不息》的港乐热潮,以及罗大佑、崔健等人的线上演唱会,集体狂欢带着某种情绪的倾泻与释放,似乎要将每一个旁观者卷入其中。 复古潮中的艺人成名于中心化时代,传播途径的集中和受限,铸就了一代人深刻的集体记忆,以及艺人国民性的知名度;而他们的作品,也经得起观众长久的回望与打量。我们收获了一整个时代的琥珀。 然而,当综艺反复挖掘遗产,当艺人复刻青春,当我们在名为复古怀旧的避难所里,消耗着这些熟悉的文化产品,用最低的生命能量获取最大效率的精神满足时,这真的就意味着全面复古了吗?我们复的是什么古?没有复的又是什么? 讨论完这波热潮,我们也聊了聊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该剧开播初期在豆瓣被打出了8.8的高分,但在“救风尘”桥段以更高权力的倾轧为结局之时,在男女主角互诉衷肠、自证清白之时,舆论便开始有了变化。在某些时刻,大众文化产品势必会承载故事本身之外的期待与审视,而附着在此的热议,暗含了太多社会思潮与时代情绪。 也许再过一周,新一轮的热点会再次引爆。此刻我们想问的是,不沉湎于安全与重复是否也可以是一种选择?我们能否从信息流中逃离,创造一些自己的叙事? 【本期主播】 【Shownotes】 1、为什么内娱会出现“文艺复兴”? 00:44 盘点最近的复古风潮 03:06 传播受限的中心化时代,一代人共享集体记忆 06:50 二创和营销,平台的议程设置,都加速了重复内容的生产 10:55 长期以低耗能消费熟悉的文化产品,更难接受新内容 13:01 千禧年前后,我们收获了一整个时代的琥珀 15:18 八零后一代人口众多,同时掌握了舆论阵地 2、什么复古?复什么古?复古什么? 18:45 好看的皮囊、好听的皮囊、青春的皮囊 19:58 我们没有复的古是什么? 21:20 《梦华录》遵循商业逻辑,带来了熟悉的安全感 23:15 女性主义表达上的割裂 26:57 对权力的谄媚,对底层的蔑视 37:35 我们能够接受艺人的成长吗?他们有选择吗? 3、当创作穿越屏幕,向现实刺来 41:58 安然享受虚构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44:19 对于大众文化产品的热议,折射出社会思潮与时代情绪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本期GQ Talk,我们请到了《乘风破浪》的“姐姐”刘恋。 谈及刘恋,第一个形容词也许就是“身兼数职”。《乘风破浪》第一期中她笑言,自己是唯一一个上着班,“带薪参赛”的姐姐。北大考古系毕业后,她选择进入了广告行业,在写歌和写文案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而多年的广告提案经验,也激发了她临场发挥的潜能,这才有了节目中大脑运转飞快的“神算子”形象。 刘恋上一次走入大众综艺节目的视野,是在2019年《乐队的夏天》中,她作为爵士组合Mr.Miss的主唱,和搭档杜凯一起,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即兴表演。其实在2017年,他们的首张专辑就获得了金曲奖“最佳演唱组合奖”,只不过遗憾的是,奖项并未将他们的作品带向更广阔的听众群体。 此次参加《乘风破浪》,她坦言自己是一个“毫无竞技运”的人,但尽兴的表演让她没有遗憾。她也会主动浏览留言与评论,在突然涌入的关注中寻找反馈,摸索娱乐圈的生态,同时抱有“不被规训”的信心。 我们和她聊了聊“20、30、40”的话题,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和感悟——挥洒荷尔蒙的20世代和挑战不断的30世代,以及期待中不再焦虑的40世代。每年生日,刘恋会写一首歌送给自己。30岁那年,她写了《管它什么》:管它什么年纪/只要音乐不会暂停/管它什么安定/我还有爱的能力。 【本期嘉宾】 刘恋,Mr.Miss 主唱,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本期主播】 【Shownotes】 第一部分 “我毫无竞技运气,不知为何” 02:12 带薪参赛,广告公司支持刘恋做音乐 04:15 《乘风破浪》中第一次见到女明星们的感受 05:50 第一周真的很崩溃,一周掉了3公斤 08:47 这样的赛制很好玩,也很像某种心理实验 11:12 “我毫无竞技运气,不知为何” 13:23 如何看待自己成为了大家嗑CP的核心人物 第二部分 20多岁,拿了金曲奖,但你还是不太认识我 16:47 20岁,刚组乐队,最大的宏愿是上音乐节 17:50 为什么会选择考古专业? 20:02 十佳歌手大赛认识了搭档,复赛一曲《seven years》一语成谶 21:20 毕业为什么会进入广告行业? 25:50 20岁出头,只想吃爱情的苦 32:02 拿完金曲奖,陷入新一轮焦虑 38:15 “我觉得合理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第三部分 30岁,我希望90岁才达到人生巅峰 41:24 虽然不想承认,但人生就是抛物线 44:42 “我不会空虚,我会奔向下一个目标” 45:18 对于突如其来的大范围曝光,如何自处? 46:40 在评论中学习娱乐圈的生态 47:06 为什么没有选择全职做音乐? 52:55 “如果可以,我想演电影里矛盾立体的反派” 第四部分 40岁,没有什么配得上我焦虑了 55:40 20岁和30岁,标志性的一天分别是什么样的 57:22 40岁,“称霸话语乐坛”,依然像20岁那样充满荷尔蒙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3月22日,在线教育机构万门大学一夜暴雷,其CEO童哲失联。 此后一个多月,楚楚和张峰展开了追踪调查,辗转北京、厦门两地,探访了近30名采访对象,完成了报道《消失的童哲:天才、CEO、赌徒》,记录了万门大学暴雷的经过,并试图探寻,童哲,一个北大毕业的优等生,踩到了创业风口,并怀揣教育理想的人,何以走上了逃亡之路。 本期GQ Talk从童哲创业开始聊起。他是一个别人眼中的“天才”,在他创立万门大学之际,正赶上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热潮、在线教育的蓝海,在高峰时期拥有上千万学员。这场暴雷从何而起? 对话中,我们梳理了万门大学的发展路径和权力结构,回溯其出现的危机,也分析了童哲应对危机的极端手段。在重塑事件原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2018年之前,童哲的形象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理想主义者”。而创业后半期,员工对他的评价转为“一个为了销售额无所不用其极的暴君”。这样的转变又是从何而来?在核心人物失联的情况下,两位记者联系并走访了童哲的朋友、前合伙人、员工、中学老师和万门大学的学员等人,拼凑出了一个复杂的童哲。 很多媒体可能会把整件事形容成一个理想主义覆灭的故事,但随着对话的深入,我们发现不是这样。最后我们试图厘清,他和他所处的时代,他和他的同代人,具体发生了什么,也许这才是能够真正理解他的途径。 【本期主播】 靳锦、楚楚、张峰,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2:23 报道童哲和万门大学暴雷的缘起 05:18 暴雷新闻那么多,真正想要探索的是什么? 07:16 万门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机构,如何实现盈利的? 10:55 当时中国的创业环境,一页PPT就可以融到第一轮资的时代 13:38 万门大学越来越集中的权力结构 17:06 采访核心人物之难,如何突破? 21:29 从踩上风口到出现巨大危机,一个没有规划的商业版图 25:50 员工代持、高杠杆炒房,公司运营滑向金钱游戏 33:27 有人仍旧相信童哲,但这不是理想主义覆灭的故事 37:42 其他人眼中的童哲是什么样的? 47:12 自诩精英、出身名校的人,都有过想要改变世界的阶段 49:45 是否真的存在时代红利? 54:11 同样毕业于北大的孙宇晨,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59:12 每个尖子生“想当科学家”的梦想是被塑造的 67:12 高中老师对童哲的记忆,反思缺失的环节 71:08 戴锦华老师的话,“教育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神话”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今年六一格外的热,盛夏似乎提早到来。童年的你此刻在做什么呢?是在炎炎烈日下爬山、溯溪、捉蜻蜓,还是和邻居小伙伴一起挖沙、跳皮筋,直到父母喊你们回家? 相比之下,如今小朋友们“消磨时间”的选项似乎更多一些。尚且不提骑马、射箭、冰球等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就连司空见惯的室内游乐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进化。 婧祎和楚楚到访了位于北京的一家商场游乐园,亲身体验了一下什么是“游乐园中的爱马仕”。一整个场馆天花板以LED屏模拟自然,蓝天白云和星光璀璨相互切换。目之所及所有的尖角都被软垫包裹,再搭配防滑小袜套,保证孩子可以自由奔跑。服务意识更是极致,工作人员轻声细语,三步一个嘘寒问暖,五步一个纸巾擦汗,孩子们仿佛掉入马卡龙色的巧克力工厂,一切东西唾手可得。 这类高档亲子游乐园正借由小红书等平台在一线城市逐渐风靡。它们在市中心的商场租下数千平空间,提供数十种包含运动、游戏、思维训练在内的你能想到任何玩乐项目,主打一种更精致、更奢侈、也更安全的亲子体验。对于今天许多大城市里的双职工家庭而言,在这里消磨一个周末,成了一种更便捷的亲子活动选择。 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玩乐需求真的能在这里获得满足吗?或者说,在今天的大城市里,简单的玩乐为何正变得越来越难寻? 本期chat从两位主播在游乐场中的复杂感受聊起,直到“梦游仙境”被一场小意外打破,谈话逐渐转向了担忧与感慨,进而探讨了都市育儿的困境与选择。最后,在一场“公车冒险”的分享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童年的汽笛声…… 【本期主播】 【Shownotes】 01:46 为什么要去商场游乐园 04:00 让孩子“放电”是刚需 05:20 “爱马仕”级别的游乐园,安全级别高,服务意识强 07:52 玩到流鼻血,梦一下子醒了 10:32 模拟的自然环境,精心设计的挖藕活动,仿真又失真 14:25 主动专注力和被动专注力 16:25 被拉长的亲子时间,成为了育儿新难题 18:27 跳出生存语境去谈选择,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19:25 曾经的童年——邻里社区、自然野外 22:58 一场突发奇想的“公车大冒险” 【本期制作】
【本期简介】 今天是520,一个被消费主义构建的赛博情人节。在这个谈情说爱的日子,我们来聊聊“恋爱脑”。 当女性公众人物步入恋情时,“不要恋爱脑,要搞事业”,这类“助人”言辞会时不时出现在她的社交账号评论区。“恋爱脑”这个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指向性的标签,就这样打在了一个又一个女性身上。 从渴望“浪漫爱”,到视之为可以坠入的深渊,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时代的发展与意识的演变。在传媒大爆炸的当下,人们意识的更新迭代尤为迅速。而女性意识的提高,自然伴随着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以及对未知的不安与警惕。只不过,舆论在此过程中选择以标签对抗风险,甚至在某些语境中走向极端。 但另一方面,包含荷尔蒙的松驰感、身体接触带来的安全感,交流得到回声的陪伴感——亲密关系的缔造在人生体验中又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恋爱也是一次可以深度探索自我的珍贵机会,它使人直面内心,也使人暴露真实。当恋爱脑与风险挂钩,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体验?我们能否挣脱标签的桎梏,构建属于自己的叙事? 爱是从偶然到命运的过渡,考量胆识,前路未卜。讨论会陷入混乱与摇摆,理想与现实也会反复横跳。但或许只有不断地追问、探索、创造,才能有靠近神话、唤醒革命的瞬间。 【本期主播】 【Shownotes】 1、为什么要聊恋爱脑(01:20~15:30) 01:20 恋爱脑的定义,以及作为标签打在很多女性身上 02:27 从渴望浪漫爱到回归平静,恋爱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09:23 当恋爱脑进入公共舆论层面,似乎总是一个贬义词 13:38 在爱情和婚姻中打转的女性 2、恋爱脑的贬义化过程(15:31~29:05) 15:49 恐惧不可承担的后果,鼓励清醒克制 17:24 渴望浪漫爱是被父权制的承诺所召唤,女性意识的提高会意识到承诺的虚妄 19:49 权利意识的觉醒,只能选择自保 22:03 个体不能承载理念之争 26:12 当爱情被驯化成商品——只享其甜,不品其苦 3、亲密关系的独特体验 (29:32~52:12) 31:25 心理医生:体察快乐情绪,快乐与痛苦都属于你 33:03 一次微博征集:恋爱当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41:13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浪漫的人,这需要很多很多勇气和希望 44:08 豆瓣热帖:crush、绿豆啤酒、深夜影院和一个戛然而止的吻 4、关于爱情的理想(52:27~59:18) 52:59 不局限于两人之间,成为动员社会的力量 54:10 当我们放弃了付出,也放弃了接近神话的可能性 56:22 希望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跳出性别规训,共同思考,缔造新世界 【本期书单】 【本期制作】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