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简介】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将“是否提供情绪价值”作为衡量理想伴侣的标准。购买一个商品,观看一部电视剧,打开一篇文章,也总是呼唤“情绪价值”。但究竟什么是情绪价值?情绪如何变得有价值?在自律、自控被视为美德,“情绪稳定”成为正向指标的当下,索取“情绪价值”是否“合法”且正当?
我们和李松蔚聊了聊这个日益流行的概念。他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受过正统的心理学教育,也时常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从心理学和媒介传播的两重视角,我们尝试厘清“情绪价值”的脉络。
“情绪”从被否认到逐步被看见、被命名、被合法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物质生活趋于稳定,情绪感受和自我意识的浮现日益凸显。一代人正在走出“我缺什么,我要去挣”,而是更看重“我是谁,我要什么”,并逐渐意识到,情绪并不可耻,他们需要自我确认,也需要他人、社会给予承认。
通过“情绪价值”,我们延展到了“情绪的价值”,这其中显露出了一些性别的分野。由于成长中被分配了不同的规则,女性更擅于觉察情绪、反省自身,而男性可以轻易剥离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同时也趋于否认情绪的必要;在亲密关系中,男性获得关系,而女性被关系所俘获,“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类似的疑问每时每刻萦绕在她们心中。李松蔚分享了他在夫妻咨询中所见到的情况——选择迈入新世界的女性,和对此茫然无措的男性。
无论是自我认知、亲密关系,亦或整个社会,情绪表征了一个极广的光谱。当情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探讨的焦点,一定是我们在自我发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
【本期嘉宾】
李松蔚,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本期主播】
靳锦、康堤,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2:55 情绪价值这个词最初来源于经济和营销领域
05:10 以前大家追求“干货”,现在更寻求接纳与理解
07:10 这两年的夫妻咨询,聚焦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
13:13 走出“我缺什么,我要去挣”,更看重“我是谁,我要什么”
18:12 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一些帮助我们的“认知工具”
21:16 在“世另我”身上寻找认同:原来真实的自己是“合法”的
27:16 “情绪价值”有时成为了另一套规训
30:40 不承认情绪价值,将自控和自律视为美德
36:07 应对问题的两类策略:问题解决取向和情绪取向
40:46 女性善于察觉情绪,男性可以轻易剥离人际关系解决问题
48:02 80年代,抑郁症患者隐于内科诊室里
51:04 代代相传的自我训诫:对于不符合集体规范保有警惕
53:20 产后抑郁从躯体表征,慢慢变成对情绪的直接表达
57:08 一代人的情绪表达:疲惫,以及背后隐性的“不自由”
67:37 男性“获得”一段关系,“被俘获”的女性沉浸式感受关系
71:01 情感咨询中,男性茫然无措,女性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77:25 "It's not your fault."
81:03 女性可以充分利用情绪,将它转化成一种创作的可能
82:44 去推翻认知,投入更多的热情与关注
【本期制作】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