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许愿 许愿 – 中国著名明星导师 许愿(Clarence Hui),作家、香港著名明星导师、歌、舞、电影制作人、音乐剧创作人、综艺节目《声生不息》高级音乐顾问、出镜乐评师。作为一位真正跨媒体创作人, 他更是一位形象师、演员和演唱会、大型项目监制或艺术总监,通过帮助艺人提升和打造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专业形象而闻名。香港最佳唱片监制、IFPI 唱片大奖、Porsche Design 创作动力大奖等得主等,多次被提名金像奖、金马奖和其他奖项包括最佳作曲大奖和最佳唱片封套大奖。 明星学生包括林忆莲、张学友、郭富城、陈小春、邓紫棋、丁当、阿朵、炎明熹、林晓峰、林夏薇、糖妹等。作为一位资深音乐人和作曲家,制作的音乐专辑有30多张,其中一半以上为超白金销量,超八十首是上榜歌曲,冠军歌曲更占了二十八首之多,包括《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今生今世》《倾斜》《愿》《追》等一系列作品。到了2023年,許愿继续获得两首冠军歌曲作品,一首是他作曲和制作的新歌《我的你》(糖妹)和炎明熹翻唱张国荣的《今生今世》。 许愿参与制作38部电影,合作过的艺人和导演有成龙、周星驰、张国荣、陈可辛、刘伟强等。联合监制的电影有外语片《A Man Like Me》和由他创作的故事和票房冠军的《金枝玉叶》。 2023年,许愿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出版了畅销书《离地半尺》,好评如潮,是一本由一位圈中人,见证者记录港乐的历史作品,把怀旧粤语流行歌曲推到另一个高峰。 本期节目邀请了著名的音乐人、作曲人、电视电影人、明星导师许愿来聊聊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他心目中的十首金曲,聊聊这十大金曲背后的创作故事,这也是《离地半尺》的主要内容,回顾了粤语流行歌曲的来龙去脉,一起重温港乐经典。 音乐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音乐本身频率就是高的,希望大家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够轻松些,就像离地八尺一样飞起来。怎么才能有港乐下一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要从造星开始,让年轻人借鉴奋斗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当下去做更好的事情。 时间轴: 00: 56 新书《离地半尺》创作的机缘与初衷 06:35 为什么把许冠杰《财神到》放在第一首歌? 09:39 顾家辉的伟大《万水千山总是情》 12:18 罗文的《满江红》:热血沸腾中国心 15:35 梅艳芳的《似水流年》:看人生起起落落 21:26 陈百强的《等》:票房冠军电影《圣诞快乐》的插曲 26:42 谭咏麟《爱情陷阱》背后的故事 33:35 林子祥《敢爱敢做》:轻摇滚风格 37:50 陈慧娴《千千阙歌》:个人化标签突出 43:55 黄家驹《海阔天空》:跌落舞台 44:53 张国荣《今生今世》的作曲最弱 46:17 香港能拍回顾唱片工业时代故事的戏吗? 53:39 媒体狗仔队文化的出现 56:15 媒体网络时代怎么去帮歌手推广歌曲 58:03 中文音乐重启辉煌要回到歌手培训 01:03:53 许愿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廖凯 独立音乐人。风格氛围电音。70年代生于青海,90年代成长于广东深圳,现居云南大理。1993年创建异教乐队。曾任王磊乐队、“哈萨克精神”乐队贝斯手,并参加香港电台主办的中国摇滚乐势力音乐节和其他部分演出。 1999年师从香港爵士乐先驱郑子固先生学习爵士乐。2014初迁移大理,开始与大理各优秀音乐人学习、合作。 2015年以后参与或组建的电音乐团: 云土境(欢庆、廖凯) 机器恐龙(Danothedino、廖凯) 本期节目邀请了我在深圳80年代就认识的老朋友廖凯来聊聊天,从玩摇滚乐到创作电子音乐,也会听爵士乐,从深圳的摇滚岁月到移居大理创作,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下他这些年对摇滚乐的看法的变化、定居大理的生活状态、在大理创作音乐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本期的背景音乐是廖凯所创作的,大家可以一起边听节目边感受下音乐风格,希望未来可以听到更多的好作品。 在年轻的时代,摇滚乐带给廖凯冲击,而且是非常美好的,从来没有后悔过,但现在是想做自己的音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音乐方向,无法持续疯狂地去搞摇滚,体力跟不上,还有看待世界的感受也很不一样,解散了乐队,现在来到大理,对于廖凯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个是选择离开摇滚乐了,另一个是选择做自己喜欢的电子。喜欢电子音乐也是受同样做音乐的朋友王磊的影响。 中国摇滚乐歌手一来表演表演机会少,而且摇滚乐一直被认为是个洪水猛兽,一直认为好像是有精神污染的可能性。从唱片公司的角度,摇滚乐看似是冒险和充满了独立自由精神的东西,实际上是个最商业化的一个产品,就像流行音乐,最后变成时尚了。 时间轴: 00: 58 廖凯做乐队的初衷 05:33 从深圳的摇滚岁月到大理创作电子乐 13:29 人到中年和年轻时候对音乐理解的变化 22:07 音乐人在大理的生活状态 27:57 廖凯对摇滚乐的看法 43:07 环境对艺术氛围的产生的影响 45:57 廖凯在音乐上两个阶段的改变 47:17 音乐沟通和文字沟通 50:38 中国摇滚乐的鼓舞者 53:17 廖凯的音乐状态 58:10廖凯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刘化童 刘化童,诗人、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写作者、艺仓美术馆公共项目及出版中心总监。出版有诗集《往世书》。 本期节目邀请了著名的80后诗人和艺术评论家刘化童先生聊聊最近艺术届发生的关于版权的问题、还有艺术家和藏家的话题,谈艺术文化也谈经济,普通人怎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刘化童的视频号叫做“刘化童拉讲文艺圈”,用上海话方言扯谈当代艺术和文史哲,很有意思且深刻,欢迎大家关注!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安迪·沃霍尔一作品侵权一事引发了本期节目的讨论,“没被大师画时是求着大师画,一旦大师把你画出名了,你基本上是追着大师要债”。 艺术家重视自己作品的版权归属,并且要钱是一件合理的事儿。艺术机构办展和艺术家参展,到底是艺术机构给艺术家支付参展费呢?还是艺术机构向艺术家收艺术品曝光带来的涨价服务费呢?说到底,还是艺术圈的供需关系和买卖关系,那么艺术品收藏市场是什么样的呢?艺术品的本质是什么呢? 艺术家卖的是他的人设,他的人设才是他的商品,他的原作是他的衍生品,一个没成名的艺术家和一个成名的艺术家凭什么不一样呢?艺术家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职业,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要靠熬。 时间轴: 01: 52 安迪·沃霍尔侵犯版权了吗? 06:00 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谁给谁钱? 11:34 顶级艺术作品因为能买的人少,所以变成了小圈子的概念吗? 13:14 怎么判断艺术品的价值? 14:07 艺术品圈子是不可能有捡漏机会发生的。 19:39 公众场合被拍的肖像权 25:54 艺术品的版权纠纷多吗? 29:54 艺术家是淘汰率很高的职业,慢慢熬成名 34:43 藏家二三代出货藏品3D原则:离婚、破产、死亡 38:40 艺术评论和经济评论 41:15 有历史见证过的东西,它的保值率相对比较高 46:16 怎么看国内的艺术气氛? 49:18 真正的大藏家是一个结构性比例的问题 53:07 当文化解释不清楚时,只能拿经济去解释 53:39 最近在上海看的艺术展 54:42 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57:47 对提升艺术修养不抱有信心? 01:00:59 要不要看懂艺术品? 01:04:10 刘化童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梅宁博 勃艮第葡萄酒评论网站Inside Burgundy中文网主编。同时,他是一个葡萄酒教育家和视频内容创造者,视频内容《我爱勃艮第》在微信和小红书上有超过5万的粉丝。宁博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举办品酒活动,井教授葡萄酒课程。梅宁博是品酒专家,尤其擅长波尔多、勃艮第和香槟。他拥有勃艮第商学院国际葡萄酒和烈酒贸易硕士学位。 勃艮第作为葡萄酒中的奢侈品,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日益受到甚至90后年轻人的追捧,勃艮第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魔幻来形容。本期节目继续来聊聊葡萄酒,这次邀请了在勃艮第前沿领军专家梅宁博来聊聊他所见证的勃艮第的发展。因参加勃艮第在中国的第一次展会,热爱喝酒的梅宁博感觉生活要有新的调整,从水泥行业的公关媒体部门转型到葡萄酒行业,从学德语到学法院,申请到海外深造学习葡萄酒,用社交媒体传播勃艮第的相关知识。 节目中畅聊了许多话题,勃艮第掀起热潮以及价格上涨跟什么有关呢?勃艮第和我们常见的产量大的波尔多有什么区别呢?推动葡萄酒贸易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用“魔幻”来形容勃艮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同胞投资葡萄酒酒庄有什么成功案例呢?法国作为具有悠久的葡萄酒历史产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呢? 时间轴: 02: 41 从水泥行业转型做葡萄酒行业的契机 07:19 去国外深造勃艮第葡萄酒知识 13:48 中国掀起勃艮第热潮与投资方向及其金融属性有关 15:50 勃艮第和波尔多不一样的地方 21:23 英国人对葡萄酒发展的贡献 29:58 勃艮第价格飞涨和消费火爆 36:45 勃艮第在中国市场的魔幻发展的原因 39:22 美国是勃艮第出口的第一市场 43:43 中国同胞投资葡萄酒庄的成功案例 48:37 葡萄酒中酿酒师的作用是什么? 52:16 社交媒体对葡萄酒发展的影响 55:45 法国的原厂地命名保护等值得学习的地方 60:03 中国葡萄酒新兴品牌的市场发展预估 01:17:56 推荐几家在北京上海深圳可以喝到勃艮第的餐厅酒馆 01:22:53 梅宁博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棉棉 出生于上海的小说作家、艺术项目制作人。她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16种语言出版。她自编自导的影像作品《短片资本主义》被选入2017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电影单元。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老朋友棉棉来聊聊关于90年代遇见的那些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一起探讨了生命的真、乐、怒等状态和年龄的关系。棉棉在上海做了很多的事情,又去了意大利和加德满都,这一路经历了很多,不会去思考年龄的变化,而是绽放自我,现在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感觉。90年代的party是什么样子的?90年代好看的姑娘是什么标准?年轻时接触的酒精夜生活会给中年带来更多想象力吗? 时间轴: 00: 37 中国文学的野孩子:棉棉 04:20 棉棉的深圳印象 08:22 棉棉在加德满都回归简单 12:03 夜生活对棉棉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吗? 14:55 生命的真和年龄无关 18:57 乐与怒跟年龄有关吗? 23:42 我不在乎长相 25:14 90年代上海party什么样才是好看的姑娘? 27:23 上海夜生活的新形式 31:29 现在已经不应该有外地人这个概念了 34:33 尼泊尔日常消费是什么水准? 37:57 棉棉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仰佛教? 43:56 棉棉年轻时候叛逆吗? 47:53 在国外的朋友把我当成上海介绍给别人 50:58 90年代遇到的刻骨铭心的人 55:16 年轻时接触的酒精夜生活会给中年带来更多想象力吗? 60:00 棉棉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邱岸雄 1972年出生于四川,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为当代水墨动画的代表人物,作品为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哥本哈根Aken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复星艺术基金会,堪萨斯大学Spencer Museum, 东京现代美术馆(MOT),奥斯陆 Astrup Fearnley现代美术馆,苏黎世Kunst Halle,香港M+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重要国际国内机构收藏。曾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东京现代美术馆,哥本哈根Aken现代美术馆,堪萨斯大学Spencer 美术馆,达拉斯Crow 亚洲美术馆等国际艺术机构举办个展,曾参加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水墨艺术》,圣保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开罗双年展,塞萨罗尼奇双年展,亚太三年展,釜山双年展等国际国内展览。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家邱岸雄先生聊一聊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以及关于艺术的基本问题,邱岸雄的影像作品充满了抽离的宁静和抒情式的优雅,以及对时间以及空间的虚拟与现实的关注。他在公众号#邱岸熊STUDIO中发表了很多艺术文章,聚焦了当代艺术发展中现象和问题,《尤伦斯,中国当代艺术,越南或印度》《为什么群体艺术活动越来越少?》《艺术家是不是骗子?》《艺术要看‘懂’吗?》《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上)(中)(下)》《抄袭、赝品临摹借鉴致敬及chatGPT》,欢迎大家关注和浏览。 中国当代艺术从个体来讲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从整体来讲又是什么面貌呢?它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呢?艺术从精英小众到大众方向靠拢,如果艺术最后都变成产品制造,那么它的本身的意义何在?艺术家是知识分子,为什么西方艺术家不耻于谈钱,而中国艺术家耻于谈钱?当代年轻艺术家出校门面临体制化的选择,做当代艺术就像无业游民?该怎么看待艺术评论的现状呢? 如果当代艺术是在别人做好的框架中去活动的话,艺术家就是挺被动的,艺术家的培养就像做芯片这事,核心的技术在别人手里,话语权就在别人手里,核心资源向顶级艺术家倾斜,中间和下层的艺术家能拿到的资源不到1%,这是文化的贫富悬殊,这也和整体审美观、文化教育相辅相成。 时间轴: 00: 58 尤伦斯创始人米莉恩遭遇继子枪杀 04:24 中国当代艺术周期式的欣欣向荣 09:44 培养艺术家和研发芯片雷同 11:34 中国当代艺术是什么面貌? 15:40 艺术品受众小,音乐和电影大众化 20:34 当艺术家谈钱,艺术本身的意义何在? 23:57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耻于谈钱? 28:38 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 33:32 当代艺术家的出路 47:45 中国群体艺术家的活动很少 51:57 艺术作品需要看懂理解吗? 01:00:58 艺术家要保持什么样的状态? 01:08:30当代艺术发展就像做芯片,掌握核心话语权 01:13:10 艺术评论的意义 01:28:09 邱岸雄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顾惟颖 顾惟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专栏作者,出版个人作品《一个人的淮海路》、《世界上第二孤独的人》。 寻找幸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快乐的过程,你一旦意识到自己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就已经过去了。当你意识到自己幸福的时候,你就是不快乐的时候,你真正快乐的时候,你是意识不到自己是幸福的。 现在才5月,如果把2023年留下10部国产影视作品的话,《平原的摩西》和《漫长的季节》一定是其中之二,甚至有这两部国剧就够了。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著名的剧作家顾惟颖女士来聊聊最近大热的国剧《平原的摩西》和《漫长的季节》,从服道化、演员的演技、描述城市普通市民的生活题材等方面可谓是今年的惊喜之作,两部剧都体现了90年代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个体的衰败感,虽然讲的是一个东北故事,但人性是共通的,无关地域,这里面从父辈延续的记忆和强烈的现实感却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情。 这几年我们热烈讨论了东北文艺体系,创作者是有态度的,他们更多地去讨论个体,勇于去表现父辈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回避时代伤痕性的东西,又饱含了悲悯的东西,在《漫长的季节》中,不能简单评价人物的黑白好坏,要一体两面地来看,可能在这个世界他是受害者,但实际有时是个施暴者。在大时代的经济转型和巨变中,正常的情感机制受到了震荡。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你所喜欢的关于描述时代城市变动下个人家庭的影视剧! 时间轴: 00:25 《平原上的莫西》:电影化 小说化 03:37 《漫长的季节》:城市小人物的衰败感 10:03 为什么上海没有出现实感强的影视作品? 12:31 伟大作品的潜质因素:爱情、凶杀案 时代伤痕 15:56 《漫长的季节》:小说特质的魅力 19:00 寻找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不快乐的过程 24:49 上海女性地位比较高的历史原因 32:31 从年轻人视角切入90年代父辈的挫败伤痕 38:21 城市形态的变化和父辈的生活记忆 47:14人口迁徙带来的关系和情感机制冲撞 54:36 国剧的多元化和更趋向现实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龚国亮 (Matthew Gong) 中国知名葡萄酒进口商ASC精品酒业的综合沟通及企业事务总监,自2006年从事葡萄酒行业,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美酒美食爱好者。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老朋友龚国亮来聊聊葡萄酒这个话题。葡萄酒不光是消费品和味觉的享受,更多的是背后承载的文化和历史。节目中龚国亮分享了葡萄酒的教育和葡萄酒的品牌推广,聊到了过去三年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为什么葡萄酒会有一个全球的教育系统,让葡萄酒爱好者学习如何品鉴葡萄酒?葡萄酒是怎么融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中? 龚国亮加入ASC精品酒业已17年,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在时间中才能表现出坚持和追求。喝葡萄酒没必要追求高年份,随着科技的进步,葡萄酒产品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葡萄酒其实不只是酒精消费品,更多是一种载体,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 00: 22 威士忌、葡萄酒不光是消费品,背后承载文化历史 06:50 从90年代谈葡萄酒20年的发展 14:27 中国消费者的葡萄酒体验和喜好 19:52 葡萄酒的教育和品牌推广 21:12 为什么葡萄酒会有一个全球的教育系统? 24:49 葡萄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8:58 葡萄酒的译名本土化和推广 33:41 龚国亮在ASC酒业的17年 37:02 葡萄酒瓶去哪了?为什么交葡萄酒开瓶费? 41:11 葡萄酒的价格和市场发展 47:47 过去3年葡萄酒行业的变化 55:26 精品酒公司未来的发展 57:03 龚国亮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邢娜,北京模范书局创始人,美食评论家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邢娜一起叙叙旧,聊聊来这几年的经历和未来打算。邢娜和她的丈夫姜寻(诗人、图书装帧设计师、雕版收藏家)一起创办了北京最美阅读空间——模范书局,2022年1月16日,姜寻在库房搬书意外身亡,模范书局是爱书之人梦开始的地方,姜寻以前提过:"如果哪一天我不在了,希望模范的品牌一直在。" 节目中,邢娜追忆了和先生姜寻相识相知相恋,携手打造他们的精神家园、城市最美风景线的独立书店的故事。有个藏书家丈夫为了喜欢的书倾其所有甚至献出了生命,书对邢娜而言一直以来是身外之物,当读过一本书能记在心里,或者能打动你的生活,就足够了。 除了书店创始人的身份,邢娜有着十几年的媒体经验,是美食评论家,城市生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精神食粮阅读,一个是吃好喝好的美食,疫情前,邢娜可以每年来几次上海品美食,疫情后变得不太愿意动了,心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时间就这么多,更愿意把有限的宝贵的时间留给所爱的人,也学会了一个人撑住,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秉持着骨子里贪玩的本性,未来的日子里会继续一路折腾,走走停停去感受生命,可能见到书店会绕开,心理还是有莫名的失落和伤感,希望未来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在福州开一家新书店,叫做"早B晚A",白天看书,晚上微醺。 时间轴: 01:01 邢娜和先生姜寻的相识相恋 07:44 邢娜先生姜寻藏书的兴趣爱好 18:43 开独立书店和开大型书店的区别 27:52 在书店直播带货卖书 31:53 书是身外之物,记在心里就够了 34:48 邢娜做美食点评和餐厅推广的感想 38:49 经历疫情后,邢娜对餐厅和个体生活的感受 45:22 畅谈消费主义概念和探讨专业领域 54:40 写美食和做生活方式的门槛 01:05:24邢娜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令狐磊,杂志人,文化策划人 《周末画报》出版人、《生活》主编、创意总监及超媒体(现代传播)集团商业发展总监。曾为方所创意总监并担任上海精选时尚文化集合店“衡山·和集”主理人及方所西安店的创意策划工作,实践文化与商业的内容空间的创新再造。由其创立的文化力研究所,是方所旗下实践文化创新和文化与商业协力发展的机构。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老朋友令狐磊来聊聊杂志这个话题。随着媒体的进步、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杂志被取代了吗?杂志被手机屏幕吃得一干二净了吗?国内外的杂志市场发展是什么样的?杂志的使命感是什么? 令狐磊分享了他在接触和从事杂志行业的经历,杂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杂志是大量生活素材的远景呈现,以前我们迷恋的是杂志的图片,追求的是杂志的品牌化发展;现在我们迷恋的是杂志的数据,追求的是杂志的产品化发展。 随着疫情三年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一个高品质服务的空间,那么我们对媒介的需求也一样,需要一份可以提供深度精美阅读的媒介载体——杂志。节目中我们也一起聊到了支持杂志的理由,除了文字化表达,还有杂志产生的连接和共创作氛围。 时间轴: 00: 48 杂志死了吗?杂志被手机吃干净了吗? 08:16 令狐磊最早看的杂志是什么? 12:40 很多事情到90后00后年轻一代又搬回来了 15:23 范庭略接触杂志的经历 19:04 令狐磊从业杂志行业的经历 23:37 杂志的定位和品牌价值 26:53 自媒体共创作的时代和价值 33:28 疫情三年对媒体的改变 40:23 杂志创作存在的文化差 46:49在中国行得通的杂志未必在全球化受欢迎 49:07 城市和媒体的关系 54:27 机场阅读杂志场景的开拓前景 58:13 社交媒体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1:00:25 听电台和听播客的区别 1:04:00 用国际思维和国际审美体系做杂志 1:07:09 杂志培养了一批生活方式具有前瞻性的人才 1:09:44 电子杂志的消失 01:11:24 杂志的使命感和支持杂志的原因 01:21:16 令狐磊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王瑞智,编辑、出版人。冯纪忠先生著作《旷奥园林意》《造园记——与古为新方塔园》的策划人和编者。学的是物理,跨界做编辑,创办"花生文库"图书品牌,还担任过八年的《万象》杂志主编。目前任职出版社顾问,编辑领域主要是艺术与人文领域。 工作之余,喜欢在国内外游走,特别是各种文明板块的接合部。撰有日本旅行文化札记《东国十八日记》。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出版人王瑞智先生来聊聊《旷奥园林意》《造园记:与古为新方塔园》两本作品编辑背后的故事,王瑞智分享了他探访方塔园以及整理编辑冯纪忠作品的心路历程,也探讨了艺术的意义以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 "北有梁思成,南有冯纪忠",上海松江方塔园是冯纪忠60岁后的代表作,被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称作"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诸多建筑爱好者会前往"朝圣"。 王瑞智在编后记里提到,"中国列入'世遗名录'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是古代的,还有极少是近代的,但还没有像方塔园这样古今结合的。我认为,方塔园完全有资格代表中国(上海)去'申遗',否则实在遗憾。"欢迎大家去亲身感受我国独一无二的现代园林方塔园的魅力。 时间轴: 02: 05王瑞智认识方塔园的机缘和对方塔园的介绍 08:08 艺术最大的意义是想象力及艺术历史上承担着类宗教的功能 13:55 王瑞智探访方塔园的经历和感受 21:38 聊聊上海邬达克建筑 26:14 冯纪忠造方塔园提出的"与古为新"理念 33:47 建造方塔园的时代背景 42:43 王瑞智编辑方塔园的相关书籍的目的 45:41王瑞智怎么看待世界文化遗产? 51:03 游玩方塔园的攻略 51:48王瑞智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漆澜 ,男,1973年出生于四川安岳,当代艺术家、美术学博士、美术史论家、《艺术当代》前副主编,现工作生活于上海、重庆。其代表系列作品是《十二个雨季》系列、《德拉克洛瓦的雨季》、《十年》、《青春徐渭》系列、《剩山图》系列等。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著名艺术评论家和画家漆澜先生来聊聊中国审美下的创作感受,分享了他创作的成长经历和影响。节目中漆澜说:“这些年想走远,越走越发现越靠近我出发的地方!” 艺术家成长的地域环境和风俗像基因信号一样,影响着他的创作。 漆澜出道于中国画,兼学中国古典文献,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对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及唐宋诗文的诵读和研习曾伴随了他的少年和青春时代,兼顾平衡了艺术评论者、理论者和艺术家三种身份,有着自己独到的创作语感和绘画秩序,从前辈大师的成就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漆澜的绘画可以看做是艺术传统与艺术探险的一种机智的平衡,绘画作品是文字阅读的视觉化呈现。 节目彩蛋来罗! 2022年,姜昕在北京BlueNote举办了个人专场,这是她时隔七年重回舞台,歌声依然那么纯粹。姜昕用女性温暖细腻的力量,照亮了很多人的心。今年3月11号,姜昕将来到上海blue note为那些因为音乐而结缘的歌迷老友们,献上一场个人演唱会。演出曲目17首歌曲。在微博和朋友圈转发演出信息,我们将抽奖送出门票1张。多多支持中国的摇滚乐! 时间轴: 01:19 漆澜从事艺术评论的经历 05:54 理论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三种身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07:14 漆澜绘画和办展的经历 12:55 漆澜创作语感的来源 22:10 绘画是把阅读中的文字变成视觉语言 34:22 漆澜创作《山村》作品的过程 42:20 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对创作的影响和文化信号共鸣 52:49 如何平衡在创作中对外部和对自己的挑剔和质疑? 58:31 漆澜现在新作品的风格 01:05:16 漆澜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