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老朋友、上海艺仓美术馆CEO及联合创始人、周迅工作室经纪人、沪上著名策展人与艺术推动者、著名出版人、翻译家及作家余光照先生来聊一聊他出版过的杂志,他创办了《PLAYBOY》、《FHM男人帮》、《MAXIM风度》、美国时代出版《INSTYLE型时代》等杂志中文版,担任出版人暨总编辑,他在节目中也推荐他看过的书籍和电影,分享一下对现在数字媒体和消费时代的看法。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和冲击之下,人们对娱乐和精神有了不同的诉求,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余光照走过了纸媒的时代,从翻译《搏击俱乐部》再到出版男性趣味杂志如《PLAYBOY》等,他在不同的杂志载体上探讨了所谓男性气质、消费时代的潮流,与读者找到会心一笑的时刻。文化产品有发展过程,就看音乐人和电影人的创造力了。 余光照怎么在艺仓美术馆策展中抓住受众的兴趣点?他怎么理解酷这个话题?他所认为的中国男性特写形象和气质是什么样的?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好朋友莫狄骁来聊聊美食文化和美食写作,分享了关于餐饮业态发展创新的洞察和思考。莫狄骁是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同时是美食榜单的评委,美食纪录片顾问。 莫狄骁写美食评论一切源于爱吃以及分享,从博客到公众号时代,欢迎关注他的的微信公众号“莫狄骁山房”,他用文字来描述他对吃的独特观点,而不是高级的拼凑,这是在美食读图时代难能可贵的表达方式,正如 《文心雕龙》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现代餐饮业态发展和美食文化推广的形态是什么样的?餐厅承载了消费场景,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私房菜有什么区别吗?老字号餐饮是如何传承的?粤菜的做法和瑞士烹调品牌“美极”有什么渊源吗?社交媒体真的可以帮到餐厅生意吗?私房菜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莫狄骁心目中关于上海、香港、深圳和广州靠谱的餐厅都有哪些呢?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多年的朋友林剑,他是时堂创始人、国内showroom先行者,一起来聊聊时尚行业的变化和发展。 林剑写稿从文化艺术、到音乐再到时尚服装板块,传播媒介从杂志再到博客,及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认识了最早一批时尚博主和设计师们,他从早年写稿到现在经商做时堂,从专业媒体人变成服装行业专业运营,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转型?时堂这些年与时俱进,做的是聚人聚气的展会,滋养了一大票的服装小微企业,每年做时堂最花时间的事是用平台逻辑做品牌组合,从而给买手们呈现出值得买的好货,那么它在做showroom选择品牌展商的标准是什么? 林剑一直不喜欢特别重的个人标签,喜欢直接简单的需求,在自己能干的方式和个人风格里尽量干得漂亮。他的工作状态是喜欢给市场加入不是审美取向的但能带来特别体验的东西,这个过程是非常愉快的,就像他在时堂做的事。最让林剑感到痛快和爽的时光和事业是什么?他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东西全球文创集团执行长暨发行人、FASHIONOMY时尚界创办人李冠毅(Kevin Lee)一起来聊聊时尚、审美、品味的话题,他分享了创办《WestEast 东西杂志》的初衷和心路历程,分享了对时尚循环的观察和和对数字化发展下时尚行业发展的思考。 李冠毅是华语世界资深媒体人、时尚中人,见证了中国时尚行业影响力的发展变化,他在2001年创办的《WestEast 东西杂志》被法国CB News评选为“全球最IN的杂志”,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尚产业里发声。西方人眼里的东方和我们认知里的不一样,用文化自信输出我们的思想,去打破西方人的游戏规则。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时尚界的发展是此消彼长,不断刺激对美的思考。不轻易妥协,创出与众不同。李冠毅所做的事情就像往水里丢了一颗石头,泛起了美好的涟漪,成就他人,希望能创作并留下具有转变意义的东西。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青年作曲家和独立音乐人肖瀛,一起聊一聊他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成长经历和对待艺术与生活的看法。肖瀛分享了他从学钢琴到学作曲、从幕后作曲走向台前演奏、从两年没弹钢琴到重拾热爱的心路历程。 弹钢琴是肖瀛一直热爱的事情,本身也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从接触琴开始,每一个音符的出现就是和自然在连接,这和弹电子琴键盘完全不一样,钢琴的物理回响感受是充沛和强烈的。肖瀛给《为你读诗》做了很多即兴音乐,感受诗歌的意境,想象场景,转化为音乐的氛围。他做的很多事情如旅行、做饭等都是在为他的生活节奏而付出,他喜欢热爱背后的感受,期间产生的灵感是他创作的来源。 对于肖瀛这位作曲家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他是怎么处理艺术创作和生活节奏的关系?面对名利、金钱或社交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他最在乎的事情又是什么?本期节目中的插曲大多来源于肖瀛的创作,欢迎大家关注肖瀛的新作品。
艺术家是人类的创意先锋,如果没有了艺术,没有了作品,也就没有了画廊和博物馆。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全球顶级商业画廊豪瑟沃斯的资深总监蔡荔馨,一起聊一聊作为艺术从业者如何在这个商业社会推动艺术的发展。蔡荔馨分享了她本人如何投身于艺术行业?如何机缘巧合加入现代资讯传播公司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 造就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最先决的条件是靠作品说话以及阐述自己的创作,其它条件都是附加的。在艺术市场对艺术品价格的评判标准下,艺术家本人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板块很重要,促使艺术家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是什么?画廊艺术从业者的工作就是为艺术家服务,不计时间和精力,去辅助艺术家去呈现创作应有的状态,用艺术品影响更多人,那么怎么去判定艺术家及其作品值得花时间去经营? 在这个互联网去中心发展的时代,社会和世界更加包容,大众的审美品味在提高,商业和艺术的跨界合作有更多的可能性,艺术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德玉堂的创始人刘焘,一起聊一聊德玉堂创办过程和运作模式、他所经历的上海艺术市场、国际艺术市场运作体系以及艺术的走向,分享他对艺术品味的定义、对艺术推广的想法以及对艺术品判断的标准。 从重庆到纽约,又从纽约华尔街归来上海外滩源的二十多年间,刘焘实现了从金融精英到画廊主身份之间的转换,创办了上海首家专注于经营西方近、当代艺术的机构和画廊德玉堂,推出了各种前沿的艺术展,如艺术家陈晗《喑酝》、艺术家杨泳梁《设色山水》、巴西籍当代艺术家维克·穆尼斯等等。 刘焘在高三那年,用三个月分期付款,在重庆嘉陵江边收藏了人生的第一张画。刘焘一直想做和艺术相关的影响人的事情,既是藏家又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艺术工作。他有自己判断艺术一套参照体系和艺术品味,艺术是引起共鸣的反应器,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能产生互动,令人过目不忘。刘焘所创办的德玉堂不断在出新的创意和思考点,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性,这也让刘焘不断发现自己,这种状态令人眼前一亮,也会在未来持续下去。
本期节目邀请的两位对谈嘉宾分别是来自植庭的Tom和餐饮投资人Ricky,今天和这两位朋友一起聊聊深圳餐饮的发展过程、深圳日料店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对餐饮投资的看法。餐饮在深圳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圳的西餐和日料在中国餐饮市场显得非常夺目。 2010年以后,深圳餐饮业秉承拓荒者的精神,没有历史包袱,借鉴最好的经验来发展,无论是西餐还是日料,感觉都是按着快进键往前走,这是拿来主义的正面消化。日餐的流行是不是跟深圳年轻人的文化相关? 未来值得投资,客群和市场在变化,餐饮落重本投入,重视运营、前厅管理和厨师质量,三驾马车齐驱,尝试创新演绎经典餐饮文化,如在潮菜传统框架里去做微小创新,抛掉传统正规的配酒理念尝试新的配酒等等,通过集中精力把控品质,以最大的努力去给选择我们的客人最好的餐饮体验。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尚晓蕾,她是文学译者,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主要从事文学和戏剧翻译工作,代表译作包括《与骸骨交谈》《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犹太城》等。今天继续和她一起来聊聊翻译背后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的话题,分享下她所翻译的书籍和剧作。 关于译作的阅读,网上有一派是推荐看原文,不应该有翻译,尚晓蕾一直觉得翻译其实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渠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阅读原作的条件,所以是需要有翻译这个渠道的。拗口的译作也需要一定的中文阅读能力才能读懂,思维定势也会影响阅读。译者在翻译中不要试图帮作者解读作品,不要太入戏。 世界并不是你想的样子,这便是文化交流的点,在做否认之前,先想想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译作的目的也是在做知识的补充和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尚晓蕾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哪怕能多一点点的理解,这也是支撑她继续折腾下去的力量。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尚晓蕾,她是文学译者,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主要从事文学和戏剧翻译工作,代表译作包括《与骸骨交谈》《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犹太城》等。这次和她一起来聊聊翻译的酸甜苦辣、分享下戏剧那些事以及戏剧背后反馈的社会变化。 尚晓蕾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翻译,出于对戏剧的爱好和国外的学习环境,接触到很多经典的剧本。国外剧本翻译成中文来演,那种和外国人演话剧的劲儿不一样,书面语言可以拿腔拿调优美点,在口语化表达上可以更生活化、更加还原话外的意思,更靠近观众一些。从中文配音看戏到字幕时代,我们的感受很不一样,字幕时代更贴近剧作本身的文化背景。 中国的话剧观众群体还是偏年轻,虽然表面上把话剧当做一个时髦的东西,但希望年轻人把这个事当成一个了解更多外面世界的状况。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林凡,他是电影制片人、国内第一个本土精品酒店品牌“Temple”联合创始人,在过去20年都在做着跟美学以及美学智慧相关的事情——拍电影、开餐厅、修建古庙等等。 我们继续来聊聊林凡在审美和商业结合的探索,他致力于践行文化力撬动商业价值,让文化能力成为商业上的核心竞争力,分享他做“古建音乐季”和“古建守护人计划”的初衷和愿景。 林凡没有一味缅怀过去,把过去当作一个新的内容承载,自带宣传概念,联动多方,形成一个共赢的良性循环,用综合内容的打法让古建为大家熟知和关注,各种各样的人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角度去了解,自发性传承维护文化传统,做到别人一直难以做到的事情。 商业和文化最好的结合是什么样?光有布局不行,得有内容,不只是比美术功底,更是比文化软实力,但这个事是知易行难,看人挑担不吃力,真正自己挑担的时候才发现捉襟见肘。
本期节目邀请的对谈嘉宾是林凡,他是电影制片人、国内第一个本土精品酒店品牌“Temple”联合创始人,在过去20年都在做着跟美学以及美学智慧相关的事情——拍电影、开餐厅、修建古庙等等,一起来聊聊他这一路上对美学落地的探索,分享他修复古寺庙变成集成文艺空间的缘起和过程。 2015年初,故宫附近600年的古建筑智珠寺变成集酒店、餐饮、艺术为一体的顶级空间——Temple 东景缘,这是比利时的温守诺联合朋友林凡与周理贤,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全方位保存历史风貌”的理念——修旧如旧,开启了历时四五年破庙修复工程。 在修缮动工的过程中,古庙破坏和失修严重程度远远超乎评估,资金上也捉襟见肘。在2012年,Temple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奖”。 Temple整个空间的布局按照时间逻辑来规划,加入气味、声音和光线,在场地中填补大内容,营造场景化氛围和满足社交打卡需求,如满足仪式感和朋友圈分享欲,打造超越空间本身的溢价部分。在几百年的空间做一件很酷的事情,得到Z时代年轻人的认可这件事很重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