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 郑在东,1953年生于台湾台北,当代著名艺术家,居住创作于上海,现为职业艺术家,曾举办过多个重要的国际个展及项目。他最近的个展是在上海浦东新区震旦博物馆的《无何有之乡》,展期是整个10月,此次展览展出了他将近20年的创作,一共分为四个系列山水油画系列、黑色水墨、早期肖像、近期文人静物系列,那种淡淡的惆怅以及顾影自怜的玩味是作品永远的主题。 郑在东非常懂得生活艺术,醉心古人生活和创作,热爱游历山川大河,追求良辰美景和传统精神生活,思想上贴近古人,生活上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他以现代西方油画技法入手,融入了古老的东方文化情调,开创了鲜明独特的当代美学。 本期节目我很荣幸邀请到郑在东老师聊聊他这40年在绘画创作的自我探索过程和有着中国古代文人情趣的艺术世界。从台北到香港再定居上海,郑老师游历四方,保持好奇心,享受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游离于体制之外,不拘一格的轻松自由和恬淡的生活格调,令人羡慕和敬佩。 时间轴: 01:23郑在东游历山水感悟和绘画美感的融入 07:14 郑在东的绘画启蒙和创作探索 16:34 郑在东40年在个人古典艺术世界的探求和开创 24:22 宋代的审美 28:22 郑在东在日本京都最大寺庙的水墨画展 33:44 郑在东水墨画中的上海印象 33:45 郑在东的阅读和古文修养 38:16 郑在东关于“隐”的见解 41:42 郑在东从台北搬到上海的感受和在香港的经历 46:02 郑在东游历享受中国山水 53:14 郑在东的喝酒乐趣 59:12 郑在东怎么看待年轻一代的艺术成长? 1:07:58 郑在东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 邓雁,笔名:右耳,前纸媒编辑,出版美食散文集《想找的人不在》。自媒体美食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专,笔名:右耳,前纸媒编辑,出版美食散文集《想找的人不在》。自媒体美食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专,笔名:右耳,前纸媒编辑,出版美食散文集《想找的人不在》。自媒体美食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专注于美食制作与生活随笔内容分享,一个女人的厨房记录。爱好摄影、艺术。爱狗,尤其是拉布拉多。 我们常说“少不入川”,天府之国成都安逸的生活状态和巴适好吃的川菜令人向往。国庆期间,我来到了成都,可以感受到成都明显的变化,本期节目就和我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右耳来聊聊成都的饮食印象。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下川菜文化的变迁,网红店好吃吗?米其林推荐的餐厅值得吗?为什么本地人总是骂米其林?川菜餐厅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川菜好在哪里? 右耳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大概20年,前两年回到故乡成都生活,从她的生活经历出发,分享了“为什么大家喜欢成都”、“北京是美食荒漠吗”、“如何融入上海和北京的饮食文化”等等,走过的地方越多,经历的事越多,会发现味觉变得多元,能吃出很多东西的好,包容度越高,看待事物没有那么极端和狭隘。 谈及评判餐饮的好坏,右耳的经验是味道一定是餐饮的灵魂,好吃是第一位的,节目的最后有彩蛋,右耳推荐了她心目中好吃的5家川菜馆,欢迎大家来成都的话可以去试试其出品。 时间轴: 01:18传统媒体式微,美食自媒体兴起 06:48 关于网红店:传播重要还是口味重要 11:49 米其林的精英主义概念 15:58 为什么本地人总是骂米其林? 18:06 川菜这些年的口味和菜式潮流变迁 24:18 川菜好在哪里? 31:02 聊聊家宴做饭 33:53 北京是美食沙漠吗? 37:51 为什么大家喜欢成都? 43:04 胃口的包容度越多元,对文化接纳度越高 46:52 味蕾的变化和去到的地方有关,越强调地方越变得狭隘 51:20 对于餐饮店来说,什么是第一位的? 01:05:34 右耳的生活意义 01:06:11 彩蛋:右耳推荐的地道川菜馆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 倪徐浩,上海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工文武小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昆剧表演班,师承岳美缇、蔡正仁、周志刚、王泰琪等昆曲名家。文武双全,功底扎实,扮相俊美,嗓音温润。主演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狮吼记》、《白蛇传》、《西厢记》、《西楼记》、《墙头马上》等大戏,以及《雅观楼》、《红梨记·亭会》、《牧羊记·望乡》、《荆钗记·见娘》、《绣襦记·莲花》、《贩马记·写状》、《占花魁·湖楼》等传统折子戏。曾荣获朱槿花奖·优秀演员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主演园林梦幻版《牡丹亭》。2016年在中华戏曲最具人气青年演员票选大赛中入选十强。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欢迎,促进了昆曲的复兴。本期节目,我邀请了青年昆曲演员倪徐浩来聊聊赏心悦目充满魅力的昆曲艺术,他是2005级上海戏剧学院“昆五班”成员,在《牡丹亭》中扮演的柳梦梅一角受广大观众喜爱,其同学有演员李沁等人。建国后,上海戏剧学校一共只招收过5届昆剧班,自第一届影响深远的昆曲班以外,时隔20年又一次大规模招收学员,是昆剧培养史上第一批本科学历的学生,寄托了太多关注昆曲艺术发展的人们的希望。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昆曲为何愈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聊到了喜欢看网飞、陆冲、手办二次元的倪徐浩为何学习昆曲,为何不选择红得很快赚钱多的拍戏行业,而是一直从事昆曲这行?百戏之主的昆曲有着黄金发展的年代,而现在昆曲的票友们愈发年轻,成为代表精神面貌的娱乐方式。中国传统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角质艺术,在练功房练100遍,跟上台演一次完全不一样。欢迎大家走进剧场来感受一次美妙的昆曲艺术,只要你来,剩下的就交给舞台上的演员,薪火相传,一起接力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时间轴: 00:24 昆曲票友的年龄层分布及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 04:44 倪徐浩入行学昆曲的经历 07:49 昆曲怎么样去影响年轻人? 12:49 中国戏曲是一种角质的艺术 16:20 倪徐浩的兴趣爱好 19:25 文本是昆曲最好也最难的地方 21:54 昆曲的受众市场和演出频次 26:11 在时代和商业化发展下看戏娱乐形式的演变 32:24 从上海滩老克拉聊民国梨园行10年的黄金时代 40:21 倪徐浩怎么看待汉服热? 43:08 舞台艺术和舞台影像艺术 49:16 倪徐浩面临的职业选择 54:22 倪徐浩学昆曲的缘由 57:25 倪徐浩的人生意义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万俊,资深古董艺术品收藏顾问,专业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停更了许久,终于又和听众朋友见面了,这期新节目是我国庆期间到好朋友万俊店里录制的,一起来聊聊收藏这个话题,请万俊来分享他从瓷器爱好者变成古董商人、专业藏家的成长历程,如何建立起对瓷器的审美,如何从买卖当代陶瓷到转向老瓷器、第一次参加拍卖会终身难忘的经历和愉悦感等等。 万俊在上海地摊花了20多万捡漏入手老瓷器,不断看书学习精进自身在瓷器行当的造诣,也算当交学费了。作为业内人士,万俊奉劝所有的古玩爱好者都应该去拍卖会见见世面,收藏是一个严谨的行为,不要抱着想捡漏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做个有心人去细细揣摩研究和欣赏,本期节目一起来解锁万俊愿意一辈子从事的古玩行业。 时间轴: 02:19 万俊从事古玩行业的经历 06:27 万俊从买卖当代陶瓷转到老瓷器的契机 14:02 如何鉴定新老瓷器? 16:33 业内人士是如何看待大众追捧的鉴宝节目? 19:13 艺术品狂潮的高峰期下,为什么各路资本介入到瓷器领域? 26:45 万俊从地摊捡漏老瓷器交学费到真正进入拍卖会 31:18 万俊第一次参加拍卖会的经历和感受 39:41 万俊对叫价叫得凶、一战成名的拍卖会的看法 43:00 业内人士对待拍卖会上古玩真伪的共识 46:18 万俊拍下“康熙五彩的西王母祝寿碗”的心路历程 52:42 万俊怎么形成瓷器这个小众的爱好? 58:12 万俊日积月累学习陶瓷的方式和过程 62:26 任何地方都无法重现古瓷的风韵 64:49 万俊的人生意义
老友叙旧,分外畅聊,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尤励(Edward Bruno YOU)来分享他时尚丰富的生活方式,聊了许多关于吃喝穿戴那些事,尤励这一路成长见闻特有意思。 尤励自2002年开始为不同媒体撰写葡萄酒和生活方式专栏,2005年开始从事茶叶贸易,目前为国家认证评茶师。2009年开始接触单一麦芽威士忌,2016年成为单一麦芽威士忌酒吧主理人并开始餐饮投资,2018年开设了上海第1家SMWS合作酒吧Vault Bar,连续3年造访苏格兰各大威士忌节并深入访问超过40家酒厂。2019年4月云顶威士忌学校结业,目前IBD蒸馏酒证书在读中。 上海的咖啡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全世界高级餐厅的日料店要比中餐店多?中餐适合做高端化吗?当消费者更愿意为食材买单,那厨艺还重要吗?影响餐厅生意好坏有哪些方面呢?老饕尤励推荐了哪4家令其惊喜的餐厅呢?他最推荐的上海哪一家酒吧呢?他在时尚方面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他最想住在伦敦呢?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石建邦来分享下中国文人的艺术沙龙—雅集这个圈子。石建邦是复旦文博系的首届毕业生,从复旦老师到加盟世界著名的佳士得拍卖行在沪的办事处,再离开佳士得开始自己的艺术品投资生涯,一直以来是从文化和历史角度对艺术家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推广。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源于哪里?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对其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艺术领域能最后留下来的还是大师级作品,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艺术品的投资和消费是两回事,做投资需要交很多学费,好的东西肯定是留在懂的人手里,那么如何从一名艺术爱好者成为一名艺术交易者或收藏者?为什么很多男人上了年纪就喜欢旧的东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喜欢来上海定居创作?雅集中的文人收藏有什么特点?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马拉来聊聊时尚媒体、时代审美、生活方式变化的话题。马拉有着多年时尚杂志的视觉经验和文本经验,追求自由、美和尊重不同,立志做自由艺术家,她分享了过往在时尚圈的经历、近况以及未来的设想。 我们从近期热播美剧《虚构安娜》开始聊起,聊到聊时尚圈的内涵和外延。安娜活在自己虚构繁华的时尚圈,获得纽约社交圈的芳心,成功催眠别人,盗窃金钱,而起诉她的记者是名利场中典型的虚伪形象,两者结成了一种黑暗又有趣、爱恨交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影射了媒体行业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过程,暴露了光怪陆离的社会阶层。 传统媒体如杂志、报刊在迅速消亡,互联网日新月异发展,不断带来不可思议的新尝试,人们获得审美资讯的途径从纸媒变成了新媒体,不同时代的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产业,不同年代的风潮所推动的价值观和审美元素实际上都没有变化,只是承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社交媒体怎么去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去评判资讯的好坏?所谓的时髦是什么制造出来的?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著名服装设计师 Marsha来聊聊审美、品味和潮流的话题。Marsha分享了她从绘画到时装设计、从英国留学到学成归国投入服装行业的经历。我们延伸地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冲击点、文化产品的形态分类、物质饥饿与精神追求、在文化大同的交流中强调文化的不一样等等。 一个好的设计师、创意者应该是生活美学家。聊到兴致之处,Marsha发散聊到了命理的话题,命理和设计有趣的地方是在不变中找变化以及变化中找不变,这辈子知道自己是谁是很奢侈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岁月静好,鼓励年轻人知命、任命、随命和改命是负责任的。Marsha还聊到了中医里“吃进去的东西是身体生发的东西,审美、眼界、身体的运气都会跟着改变”,如吃五谷生发阳气和运气、要吃肉、要吃应季食材等等讲究。 创意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中国以前没有时装设计这块?Marsha是怎么看待汉服和潮牌?Marsha是怎么评判人的着装以及服装行业的创意问题?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摄影视觉艺术家庄杰来聊聊他的影像世界。庄杰大学专业学的是地球地理,主业是国际物流,爱好摄影,收集了上千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和文化特征的镜头。他是重要的时尚和纪实及人文摄影师,曾受邀参加了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和法国多维尔摄影节,他还是中国最早关注及制造“名人文化”、“派对文化”的视觉艺术家。 作为镜头收藏家的庄杰,他分享了镜头的语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生产的镜头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审美特征,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表达方式,当这些镜头被组装到数码相机上运用时,就成就了不同的作品。谈及如何判断艺术作品或行为,庄杰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永远有创新的东西发生。艺术创作必须要转换,而不是按同质化的标准记录。 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中,庄杰拍摄了近200多万张的上海夜生活照片,纪录了大量私人派对人的状态,他的镜头里留下了很多私人回忆,摄影这件事是和时间相关的,拍照记录就像酿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酒劲越大。现在的记录对未来是有影响的,这样才有意义。所有能跟时间发生关系的事都是很了不起的。 成为艺术家要经历什么阶段?什么是最好的影像?时代会塑造出好的摄影师和艺术家吗?摄影和绘画的关系是什么?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邓kenny来聊聊他在上海工作生活30年的经历和感受,分享了他对城市生活和时代转变的思考。邓kenny在上海南昌路经营了一家非常有名气的有26年历史的老字号Ying Yang酒吧,欢迎大家来感受上海的夜生活。 作为60年代的香港人邓kenny,怀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对国家历史的情怀,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号召后来到上海发展,投资游戏机的生意。邓kenny从自身听音乐跳舞的爱好出发,在那个消费群只有ABCD需求的年代,率先开办酒吧俱乐部,开创了所谓E的需求,满足1%上海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至今已经26年。邓kenny说:“从城市夜生活出来的人才是真人。” 从电影《爱情神话》中,邓kenny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暧昧,他所谓的暧昧的核心是“偷”,是怎么理解这个“偷”呢?聊到卫慧半自传小说《上海宝贝》,这本反映了在城市和时代变化下女性生活的书,曾引爆了中国文坛广大争议、风靡了中国年轻一代、吸引了国际媒体报导,这本书中提到了邓kenny的酒吧,为什么邓kenny会评判《上海宝贝》不负责任?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康健来聊聊环保的话题,分享他在人造皮创新产业从设想、实验再到商业化应用的心得体会,环保的东西应该是从原材料开始的。康健是学古典音乐的,从做音像版权转行到箱包设计,再转到原材料人造皮产业,康健跳跃了多个行业,打开新思路,一路在尝试,一路在提升,在制造业更加如鱼得水。 人造皮的原材料有哪些呢?在实际商业品牌合作比如做宝马汽车内饰中,要讲究哪些方面呢?为什么康健要从做箱包转到开发原材料上呢?人造皮的应用涉及多个行业,这里面有什么行业标准吗?人造皮、人造革、真皮三者有什么成本区别呢?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环保是产业大方向,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康健对做人造皮这个产业是很有信心的,在行业内是得到认可的,把自己喜欢的事做成功,对人类有所贡献,这是比发财更重要的事情。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专栏编辑、作家薛莉女士来聊聊关于育儿、关于下一代成长的话题,分享下“鸡娃”那些事。所谓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薛莉的新书《宝贝,妈妈要你上重点》正在豆瓣阅读上连载,讲诉的是在魔都上海一个高知职场精英妈妈为了孩子“小升初”亲历的匪夷所思无的奇闻怪事,这是一个反鸡娃的“鸡娃”故事。欢迎大家去看看。本期节目她也分享了写书的初衷和难忘的事,以及分享了对当下鸡娃现象、人才选拔制度等的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鸡娃”的现象?为什么父母不愿意孩子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鸡娃”和价值观有关系吗?国内外“鸡娃”有什么区别吗? 为什么高知父母还有80后是“鸡娃”主力?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