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99 郑在东|「無何有之乡」,醉心古人的生活和创作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 郑在东,1953年生于台湾台北,当代著名艺术家,居住创作于上海,现为职业艺术家,曾举办过多个重要的国际个展及项目。他最近的个展是在上海浦东新区震旦博物馆的《无何有之乡》,展期是整个10月,此次展览展出了他将近20年的创作,一共分为四个系列山水油画系列、黑色水墨、早期肖像、近期文人静物系列,那种淡淡的惆怅以及顾影自怜的玩味是作品永远的主题。 郑在东非常懂得生活艺术,醉心古人生活和创作,热爱游历山川大河,追求良辰美景和传统精神生活,思想上贴近古人,生活上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他以现代西方油画技法入手,融入了古老的东方文化情调,开创了鲜明独特的当代美学。 本期节目我很荣幸邀请到郑在东老师聊聊他这40年在绘画创作的自我探索过程和有着中国古代文人情趣的艺术世界。从台北到香港再定居上海,郑老师游历四方,保持好奇心,享受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游离于体制之外,不拘一格的轻松自由和恬淡的生活格调,令人羡慕和敬佩。 时间轴: 01:23郑在东游历山水感悟和绘画美感的融入 07:14 郑在东的绘画启蒙和创作探索 16:34 郑在东40年在个人古典艺术世界的探求和开创 24:22 宋代的审美 28:22 郑在东在日本京都最大寺庙的水墨画展 33:44 郑在东水墨画中的上海印象 33:45 郑在东的阅读和古文修养 38:16 郑在东关于“隐”的见解 41:42 郑在东从台北搬到上海的感受和在香港的经历 46:02 郑在东游历享受中国山水 53:14 郑在东的喝酒乐趣 59:12 郑在东怎么看待年轻一代的艺术成长? 1:07:58 郑在东的人生意义

71分钟
33
2年前

Vol. 98 右耳|为什么味觉多元的人,对待事物的包容性也更强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 邓雁,笔名:右耳,前纸媒编辑,出版美食散文集《想找的人不在》。自媒体美食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专,笔名:右耳,前纸媒编辑,出版美食散文集《想找的人不在》。自媒体美食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专,笔名:右耳,前纸媒编辑,出版美食散文集《想找的人不在》。自媒体美食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专注于美食制作与生活随笔内容分享,一个女人的厨房记录。爱好摄影、艺术。爱狗,尤其是拉布拉多。 我们常说“少不入川”,天府之国成都安逸的生活状态和巴适好吃的川菜令人向往。国庆期间,我来到了成都,可以感受到成都明显的变化,本期节目就和我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右耳来聊聊成都的饮食印象。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下川菜文化的变迁,网红店好吃吗?米其林推荐的餐厅值得吗?为什么本地人总是骂米其林?川菜餐厅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川菜好在哪里? 右耳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大概20年,前两年回到故乡成都生活,从她的生活经历出发,分享了“为什么大家喜欢成都”、“北京是美食荒漠吗”、“如何融入上海和北京的饮食文化”等等,走过的地方越多,经历的事越多,会发现味觉变得多元,能吃出很多东西的好,包容度越高,看待事物没有那么极端和狭隘。 谈及评判餐饮的好坏,右耳的经验是味道一定是餐饮的灵魂,好吃是第一位的,节目的最后有彩蛋,右耳推荐了她心目中好吃的5家川菜馆,欢迎大家来成都的话可以去试试其出品。 时间轴: 01:18传统媒体式微,美食自媒体兴起 06:48 关于网红店:传播重要还是口味重要 11:49 米其林的精英主义概念 15:58 为什么本地人总是骂米其林? 18:06 川菜这些年的口味和菜式潮流变迁 24:18 川菜好在哪里? 31:02 聊聊家宴做饭 33:53 北京是美食沙漠吗? 37:51 为什么大家喜欢成都? 43:04 胃口的包容度越多元,对文化接纳度越高 46:52 味蕾的变化和去到的地方有关,越强调地方越变得狭隘 51:20 对于餐饮店来说,什么是第一位的? 01:05:34 右耳的生活意义 01:06:11 彩蛋:右耳推荐的地道川菜馆

69分钟
88
2年前

Vol. 97 倪徐浩|我的昆曲生活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 倪徐浩,上海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工文武小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昆剧表演班,师承岳美缇、蔡正仁、周志刚、王泰琪等昆曲名家。文武双全,功底扎实,扮相俊美,嗓音温润。主演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狮吼记》、《白蛇传》、《西厢记》、《西楼记》、《墙头马上》等大戏,以及《雅观楼》、《红梨记·亭会》、《牧羊记·望乡》、《荆钗记·见娘》、《绣襦记·莲花》、《贩马记·写状》、《占花魁·湖楼》等传统折子戏。曾荣获朱槿花奖·优秀演员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主演园林梦幻版《牡丹亭》。2016年在中华戏曲最具人气青年演员票选大赛中入选十强。 昆曲无他,得一“美”字!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欢迎,促进了昆曲的复兴。本期节目,我邀请了青年昆曲演员倪徐浩来聊聊赏心悦目充满魅力的昆曲艺术,他是2005级上海戏剧学院“昆五班”成员,在《牡丹亭》中扮演的柳梦梅一角受广大观众喜爱,其同学有演员李沁等人。建国后,上海戏剧学校一共只招收过5届昆剧班,自第一届影响深远的昆曲班以外,时隔20年又一次大规模招收学员,是昆剧培养史上第一批本科学历的学生,寄托了太多关注昆曲艺术发展的人们的希望。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昆曲为何愈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聊到了喜欢看网飞、陆冲、手办二次元的倪徐浩为何学习昆曲,为何不选择红得很快赚钱多的拍戏行业,而是一直从事昆曲这行?百戏之主的昆曲有着黄金发展的年代,而现在昆曲的票友们愈发年轻,成为代表精神面貌的娱乐方式。中国传统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角质艺术,在练功房练100遍,跟上台演一次完全不一样。欢迎大家走进剧场来感受一次美妙的昆曲艺术,只要你来,剩下的就交给舞台上的演员,薪火相传,一起接力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时间轴: 00:24 昆曲票友的年龄层分布及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 04:44 倪徐浩入行学昆曲的经历 07:49 昆曲怎么样去影响年轻人? 12:49 中国戏曲是一种角质的艺术 16:20 倪徐浩的兴趣爱好 19:25 文本是昆曲最好也最难的地方 21:54 昆曲的受众市场和演出频次 26:11 在时代和商业化发展下看戏娱乐形式的演变 32:24 从上海滩老克拉聊民国梨园行10年的黄金时代 40:21 倪徐浩怎么看待汉服热? 43:08 舞台艺术和舞台影像艺术 49:16 倪徐浩面临的职业选择 54:22 倪徐浩学昆曲的缘由 57:25 倪徐浩的人生意义

59分钟
99+
2年前

Vol. 96 万俊|中国瓷器的收藏心得

节目简介: 本期对谈嘉宾:万俊,资深古董艺术品收藏顾问,专业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停更了许久,终于又和听众朋友见面了,这期新节目是我国庆期间到好朋友万俊店里录制的,一起来聊聊收藏这个话题,请万俊来分享他从瓷器爱好者变成古董商人、专业藏家的成长历程,如何建立起对瓷器的审美,如何从买卖当代陶瓷到转向老瓷器、第一次参加拍卖会终身难忘的经历和愉悦感等等。 万俊在上海地摊花了20多万捡漏入手老瓷器,不断看书学习精进自身在瓷器行当的造诣,也算当交学费了。作为业内人士,万俊奉劝所有的古玩爱好者都应该去拍卖会见见世面,收藏是一个严谨的行为,不要抱着想捡漏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做个有心人去细细揣摩研究和欣赏,本期节目一起来解锁万俊愿意一辈子从事的古玩行业。 时间轴: 02:19 万俊从事古玩行业的经历 06:27 万俊从买卖当代陶瓷转到老瓷器的契机 14:02 如何鉴定新老瓷器? 16:33 业内人士是如何看待大众追捧的鉴宝节目? 19:13 艺术品狂潮的高峰期下,为什么各路资本介入到瓷器领域? 26:45 万俊从地摊捡漏老瓷器交学费到真正进入拍卖会 31:18 万俊第一次参加拍卖会的经历和感受 39:41 万俊对叫价叫得凶、一战成名的拍卖会的看法 43:00 业内人士对待拍卖会上古玩真伪的共识 46:18 万俊拍下“康熙五彩的西王母祝寿碗”的心路历程 52:42 万俊怎么形成瓷器这个小众的爱好? 58:12 万俊日积月累学习陶瓷的方式和过程 62:26 任何地方都无法重现古瓷的风韵 64:49 万俊的人生意义

67分钟
99+
2年前

Vol. 90 庄杰|摄影是观察表达的手段,是记录时空的艺术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摄影视觉艺术家庄杰来聊聊他的影像世界。庄杰大学专业学的是地球地理,主业是国际物流,爱好摄影,收集了上千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和文化特征的镜头。他是重要的时尚和纪实及人文摄影师,曾受邀参加了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和法国多维尔摄影节,他还是中国最早关注及制造“名人文化”、“派对文化”的视觉艺术家。 作为镜头收藏家的庄杰,他分享了镜头的语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生产的镜头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审美特征,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表达方式,当这些镜头被组装到数码相机上运用时,就成就了不同的作品。谈及如何判断艺术作品或行为,庄杰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永远有创新的东西发生。艺术创作必须要转换,而不是按同质化的标准记录。 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中,庄杰拍摄了近200多万张的上海夜生活照片,纪录了大量私人派对人的状态,他的镜头里留下了很多私人回忆,摄影这件事是和时间相关的,拍照记录就像酿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酒劲越大。现在的记录对未来是有影响的,这样才有意义。所有能跟时间发生关系的事都是很了不起的。 成为艺术家要经历什么阶段?什么是最好的影像?时代会塑造出好的摄影师和艺术家吗?摄影和绘画的关系是什么?一起来解锁本期节目。

66分钟
5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