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者 StalkersRadio
做阅读和写作的长期主义者

Album
主播:
牛刀刀、张眷、文佳kulala
出版方:
牛刀刀
订阅数:
3347
集数:
34
最近更新:
2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三位女性写作者发起的文化对谈节目,从文学为出发,谈论读书和写作、艺术和生活,重组不同时代的人性光谱和精神地图,探寻它们的当代意义。 欢迎随我们释放灵魂,潜入深海。
潜行者 StalkersRadio的创作者...
牛刀刀
张眷
文佳kulala
潜行者 StalkersRadio的音频...

Vol.33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如何读,为什么读?

“要爱具体的人,胜过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胜过爱生活的意义。” 这几句疑似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箴言,因为罗翔老师的推荐,已经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流行了好几年。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作品也确有翻红的迹象,这不仅源于他作品本身势大力沉、超前于时代的艺术创新,同时也是因其对人性之复杂和苦难的意义的反复求索,为下沉时代混乱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了共鸣和参照。 1879年到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了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风靡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学界。小说改编自一场真实的弑父案件,描写了卡拉马佐夫家族两代人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对弑父案的法庭审判。 小说中的弑父案原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所听闻,酝酿多年之后,在晚年才开始着手创作。陀在小说创作期间痛失爱子,于是将儿子阿廖沙的名字赋予了小说的主人公。陀原计划以阿廖沙为主人公创作两部小说,以展现他一生的经历,却因意外逝世未能完成第二部。 这部临终之作,也是未竟之作,虽然被誉为陀的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的集大成者,在文学史上却不乏争议。在我们三个人的共读史中,也很少有作品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引起如此对比分明的争议。可以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组卡拉马佐夫兄弟。 在这样的众声喧哗之中,我们还是准备带着种种问题和争论,坚持读完《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一期,我们将首先分享对这部小说前三章的阅读感受。 【时间轴】 02:05 为什么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7:07 一曲《Hallelujah》引发对基督教的兴趣 09:19 三人初读《卡》的印象完全是大相迥异 20:55 当年在大刊上连载的《卡》就像今天在平台上被追更的心理悬疑剧集 24:04 《卡》的写作看似朴拙,其实更加难写,陀像一个文学上的“扫地僧” 29:00 《卡》堪称莎士比亚戏剧的19世纪进阶版,以及与《李尔王》的镜像关系 36:00 以吴谢宇案去尝试理解《卡》中的弑父案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38:13 陀的苦难生平、古怪性情和社交轶闻 45:37 多年严酷的流放生涯使陀重归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的后期创作 49:04 第一章简介和几位主角的特点 56:15 第二章简介、精湛的视角转换和精彩片段 67:22 到底如何进入像《卡》这样的经典? 71:29 第三章简介、核心人物解读和精彩片段 84:55 胡德夫翻唱的《Hallelujah》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乔治·桑德斯 - 《漫游在雨中池塘》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 《与神对话》 陀斯妥耶夫斯基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莎士比亚 - 《李尔王》 毛姆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蒋方舟 - 《主人公》 【本期音乐】 背景曲: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胡德夫 - Hallelujah(专辑《大武山蓝调 》) 【本期摘录】 摘自正文第一章: 多数情况下,所有的人,甚至坏蛋,也要比我们一般想象的更加天真幼稚,更加质朴善良。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摘自正文第二章: 最主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撒谎。凡是对自己撒谎并且相信自己谎言的人,往往会落到不分是非的地步,既分不清自己的是非,也分不清外界的是非,因而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由于不尊重任何人,因而就不再有爱。 摘自正文第三章: 我们卡拉马佐夫家的人都是这样的虫,连你这天使身上也有着这样的虫,而且在你的血液中掀起风暴。的确是风暴,因为情欲本身就是风暴,甚至比风暴还厉害。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说它可怕,是因为无法捉摸,说它无法捉摸,是因为上帝设下的都是些谜。这里,两条对立的河岸可以合拢,各种矛盾可以同时并存。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89分钟
1k+
2个月前

Vol.32 读约翰·契弗|挣扎在理性与疯癫之间

听众朋友们好呀,好久不见! 这几个月我们仨在忙生活,也都在调整身心,惊喜的是仍有老朋友留言追更,还有新朋友陆续关注我们,真的很感谢大家。现在我们重振旗鼓,继续我们的文学共读和分享啦。 实际上在读《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后期,我们多少都有些疲惫的感觉,各自又去读了一些其他的文学和文论作品。重新回到约翰·契弗,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眼光和观感。对刀刀来说,跟让她心潮起伏的俄罗斯文学相比,契弗在作品中常常缺乏一种与他者的真正共情,即对他的人物常常只是旁观式的、预设的揭示和讽喻。而俄罗斯的作家们则有一种对人类能够拥有共同经验的信念,他们对笔下人物有着发自内心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共情,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因由和边界,也在持续地发出新的质疑和探索。 当然,约翰·契弗的写作才华毋庸置疑,其写作手法仍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对文佳来说,契弗的作品对她写作某些题材的故事就很有帮助。 这一期节目,我们将分享契弗后期的三个短篇小说——《爱情几何学》、《游泳的人》、《苹果世界》。这三篇小说的主角都是挣扎在理智与疯癫之间的人,想要通过貌似荒诞的方法或举动获得某种救赎,其结果呢,或是终究无法逃脱现实的混乱,或难以掩饰阶级滑落的事实,或在挣扎中击退色欲的侵蚀而重获平静。 结合这几年风行于简中世界的“发疯”文学和现实,我们也通过契弗来一窥上世纪中叶那些行走在疯癫边缘的美国人吧:譬如《爱情几何学》里跟妻子始终无法有效沟通的男主,和最近大火的内地综艺《再见爱人》中的几位男嘉宾们就颇有相似处;《游泳的人》里失去一切、幻梦一场的中产白男,可能也会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噤若寒蝉的中产群体心有戚戚焉;《苹果世界》里侨居异国他乡的老诗人,又是如何孤身一人内外求索,终于走出了欲望对理性的全面侵蚀? 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阅读讨论这三篇小说。 同时也预告一下,接下来的三到四期节目,我们会分享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新鲜感受,也欢迎大家预读这部小说的前四章,与我们一起走进陀翁最后的集大成之作(“发疯文学”的鼻祖哈哈)。 【时间轴】 02:00 重读约翰·契弗的感受 04:09 《爱情几何学》内容简介 06:25 小说的叙事背后应有一条情感情绪通畅的逻辑线 07:15 《爱情几何学》的五个主要场景 16:00 联想到鲁迅的《孔乙己》、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再见爱人》第四季…… 24:50 小说主题: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虚无 30:00 家庭关系的断裂促使主角马洛里走向了与现实世界的分裂 31:40 从跨栏到游泳: 《游泳的人》延续了《哦,青春和美!》的荒诞现实书写 32:45 为何说约翰·契弗的小说技巧适合学习模仿? 36:15 《游泳的人》故事梗概 37:55 小说展现了中产生活崩塌前后,人的精神信念分崩离析的过程 40:00 小说中那些隐喻人生和展现残酷现实的精彩描写 50:40 我们的中产与契弗那个时代有何异同? 57:33 《苹果世界》题材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60:12 与俄罗斯文学相对照,契弗的小说常缺乏一种对他者的深度共情 67:00 小说里对老人的情欲书写很难得,也是在中文语境内很少呈现的 69:00 《苹果世界》故事线和写作细节梳理 86:00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跟老诗人一样,充满了矫饰、欲念和荒腔走板 91:50 约翰·契弗的性取向对其小说写作的影响 96:10 小说中老诗人可能有其他生活和创作之道吗?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冯涛、张坤译本,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王鸥行 -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乔治·桑德斯 - 《漫游在雨中池塘》 伊恩·麦克尤恩 - 短篇小说《立体几何》,来自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 鲁迅 -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 卡夫卡 - 小说《在流放地》 综艺节目 - 《再见爱人》(第四季) 张悦然 - 小说《天鹅旅馆》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徐振亚、冯增义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本期音乐】 背景曲:董运昌 - 晚安,城市(来自专辑《城市冥想》) 片尾曲:John Paul White - What A Way To Go (来自专辑《True Detective(Music From the HBO Series)》) 【本期摘录】 摘自《爱情几何学》: 外面一无可观。他的运算出了差错,不但使加里(就是他经过的印第安纳州的城市名)变得无能为力,而且失去了加里。没有雨,没有雾,也没有突然天黑,他无法解释,何以在他的眼中,餐车的窗外会突然变得空无一物。印第安纳州消失不见了。 摘自《游泳的人》: 天气很美好,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供水如此充足,简直像天赐福祉。他兴致高昂,跑过草地。不走寻常路回家,这让他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个朝圣者,探险家,一个有使命的人,并且他知道一路上他都会遇到朋友,他的朋友遍布露辛达河的两岸。 摘自《苹果世界》: 他所能想到的,就只有那个陌生人的后背。似乎其中的热情和意义,超过了他最为人们称道的对真理的孜孜追求。那天他所见到的一切都似乎被这一景象所主宰——城堡,云彩,大教堂,山峦,遍地的鲜花。当修女们离开之后,他举头望山峦,想要提振精神,然而山的轮廓却好像女人的胸脯。他的头脑变得不干净了。他仿佛从思想的冥顽不化中跳脱了出来,观察其进展。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101分钟
99+
4个月前

Vol.31 读约翰·契弗|漂泊、荒诞和异化的生活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两期节目,阅读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中前四十多篇的小说,至此我们对约翰·契弗的创作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初我们都觉得约翰·契弗小说的技艺精湛,情节节奏快,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绘精准动人,但有时给人情节转折突兀、人物刻画较浮夸的感受。接着我们发现了他的更多面向,看到了他对不同题材的掌控,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关照。 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三人对契弗的小说始终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角度,渐渐的,我们又都在阅读中感到了惊喜,或是对他有了一定的改观。 比如说,刀刀偏好契弗那些主题和写法更复杂的作品,如上期分享的《乡居丈夫》,但却在《The Bella Lingua》这篇看似更散漫的、游记式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文佳关注契弗对中产生活的描绘,看到中间部分开始稍觉腻味,后来又在《贾斯汀娜之死》一篇中看到了契弗对美国社会问题更深的探讨;圈圈始终关注契弗小说中一些陌生化的、幻想式的创作手法,最初觉得契弗太刻薄毒辣,但惊讶于《变形记》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中国的回响。 在契弗中后期的作品中,我们都进一步感受到他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的一些突破。 这一期,节目我们便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The Bella Lingua》《贾斯汀娜之死》《变形记》三篇小说。 【时间轴】 02:00 主播们阅读至今对约翰·契弗短篇小说的新感受 07:50 分享《The Bella Lingua》的原因 11:00 《The Bella Lingua》的内容介绍:四个异乡人的不同辗转 24:00 小说的创作手法分享 30:30 小说中一些写实、精准而生动的段落分享 37:45 让人想到卡夫卡的《贾斯汀娜之死》及其内容介绍 40:55 小说实际是在讽刺美国吗? 44:00 主人公摩西写的三次广告词有什么含义? 51:27 契弗的长篇《沃普萧纪事》《沃普萧丑闻》展现了美国文化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变迁历程 53:25 《贾斯汀娜之死》是两部长篇的一个小缩影,包含作家对新英格兰文化衰落悲剧与现代美国神话破灭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54:05 小说让人很惊艳的第一段 59:45 契弗的《变形记》是对奥维德《变形记》故事的互文 01:02:25 四篇短故事的简介及神话原型 01:10:08 小说涉及的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很有共鸣 01:12:05 自我的异化,道德价值上的无根,孤独与痛苦 01:23:35 约翰·契弗为何以神话为原型来写现代故事,又为何将四个故事合成一篇小说?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电影 - 《威尼斯之死》 E.M. 福斯特 - 《印度之行》 张思远 - 《约翰契弗“沃普萧系列”中的新英格兰书写》(论文) 卡夫卡 - 《变形记》 奥维德 - 《变形记》 Lydia Davis - 《Break It Down》 【本期音乐】 背景曲:董运昌 - 晚安,城市(来自专辑《城市冥想》) 片尾曲: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 Why(来自专辑《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本期摘录】 摘自《The Bella Lingua》: “当你身处一个地方又渴望待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那可不是跳上一条船就能解决的,没那么简单。你并不是真的渴望生活在另一个国家。你只是渴望在你身上你所没有的某种东西,或者还没能找到的某种东西。” 摘自《贾斯汀娜之死》: “神啊救我,一切变得越来越荒唐,跟我的记忆、我的期待都越来越不搭界,仿佛生活的驱动是离心力,不断将人从最初的记忆和雄心远远的推开;我几乎无法回忆起自己长大的老房子什么样了,只记得隆冬时节帕尔马紫罗兰在厨房门口附近的苗床阳洼里开放着,沿着长长的走廊一直走,经过罗马七景——向上走两级,再往下走三步——就到了藏书室,所有的书籍都排列整齐,灯光明亮,生着炉火,十几瓶上好的波旁威士忌所在一个饰有玳瑁纹贴片的柜子里,银钥匙就挂在我爸爸的表链子上。小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至少是对混乱的胜利,我们唯有通过选择最为警醒的练习才能达成这一成就,但在这样一个变化速度快到令人感觉不到的世界上,一直有种危险,即我们的选择能力会用错,而我们凭借、信赖的未来其实空无一物。我们崇尚体面,摒弃死亡,但在一夜之间,甚至连山岳仿佛都会动摇,也许栗树街和榆树街交叉口的那个暴露狂,要比那位将一片新鲜乌贼骨放进夜莺笼里、头发上有阳光闪亮的可爱女子更为重要。请容我讲一个混乱的例子,如果你不相信我,但请你诚实回望自己的过往,看看你是否就找不到与此相类的经历。” 摘自《变形记》: “她死了,当然。他住了八个月医院,但等到他重新能够行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歌声中循循善诱的力量并没有受损。你仍然可以听到他的歌唱,关于桌面抛光剂、漂白粉,还有吸尘器。他总是歌唱那些可有可无的一切,从不涉及爱与痛苦的普遍存在,但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都会冲进店铺,仿佛他唱到了自己的心里,仿佛他的歌声从内心发出。”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文佳、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95分钟
99+
9个月前

Vol.30 读约翰·契弗|契弗笔下的多维世界

上期节目中,我们初步领略了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精湛的小说技艺。 他的小说沿袭了现实主义“讲故事”的传统,拥有强烈的戏剧感和相对传统的笔法,笔触涉及上世纪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常常让我们在阅读时想到狄更斯、福楼拜等19世纪经典作家。 然而契弗也常被称作“美国郊区的契诃夫”。在《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前30篇小说里,除了暴力、死亡、犯罪、出轨等个人化的强戏剧事件,契弗也关照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遭遇到的阶级隔离与阶层滑落、经济困境和精神危机等基本问题,呈现那些在看似一潭死水的生活表面之下人物内心深处的波动。可以说,他的小说不仅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讽刺,也展现着人物自身的尊严和救赎,既有着对平常生活的细致绵密的描摹,也有对日常生活中的反常因子的耐心挖掘和引爆。 就像他在《夏日农夫》中对资产阶级和劳工阶层之间关系抽丝剥茧的呈现,在《公寓管理员》中对一个对自身职业充满荣誉感的大楼管理员的生动刻画,在《绿荫山盗贼》中,他又让因为失业而冒险去邻居家偷窃的男主角最终获得了救赎。在他的笔下,角色常常会被逼迫至某种精神的绝境,就像《乡居丈夫》中那个在家庭和爱情中寻找精神归属未果而最终转向心理治疗的中产白男。 这期节目,我们将分享小说集中的《夏日农夫》《公寓管理员》《绿荫山盗贼》《乡居丈夫》四个短篇故事。 【时间轴】 01:45 约翰·契弗更接近契诃夫的那一面:日常中的反常 04:05 《夏日农夫》的主题和人物 05:56 小说的多幕剧结构:从前期铺垫到叙事推进,再从关键转折,到高潮和收尾 17:00 在世界大同的遥远理想和现实生活的重大利益之间,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19:50 契弗的写作像剥洋葱一样呈现出人物的底色 24:30 契弗作品中隐约的间离感是否来自其被压抑的性取向? 26:17 《公寓管理员》用高层公寓大楼这样的超级造物展现了一幅当代人类荒诞群像 29:30 契弗对其自身阶级以外的普通劳动者的熟悉和尊重 35:05 《绿荫山盗贼》故事梗概 37:00 小说用个体的故事去展现中产岌岌可危的生活状态 42:25 契弗爱写雨,雨是故事中一种无法掌控的力量 43:36 小说创作手法分享:第一人称,大量的心理描写 49:10 盗窃行为是主角对其中产日常生活圈层的一次破壁 55:21 《乡居丈夫》故事梗概 58:35 小说精到的结构组织 62:24 契弗对心理和环境的精湛描写 66:19 契弗的叙事极有效率,信息密集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剧集 - 《新闻女王》 童伟格短篇 - 《我》 大师课 - 奥茨:短篇小说的艺术(Joyce Carol Oates Teaches The Art Of The Short Story) 【本期音乐】 背景曲:Dakota Suite/Quentin Sirjacq/David Darling - A Worn Out Life (live in Vallisa)(来自专辑《Vallisa》) 片尾曲:The Beatles - Glass Onion (Remastered 2009)(来自专辑《The Beatles (Remastered)》) 【本期摘录】 摘自《夏日农夫》: “保罗那个礼拜天晚上差点儿没赶上火车。踏上车厢那高高的梯级时,他已经气喘吁吁了。他的鞋上还有几根鸡舍暴力事件粘上的稻草。从农场到车站的这段车程还没有使他的心绪完全冷静下来。“没造成什么危害。”他把手提箱往行李架上一扔时悄声嘀咕道。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右手的颤抖已显出衰老的迹象,紧锁的双眉表示他即将被生活所淘汰,一个手上起泡、脸被晒黑、肩膀酸痛的夏日农夫,而且显然因为最近某件丧失了原则的事情而寝食难安—这一切都将清楚地映入过道斜对面那个陌生人的眼帘。” 摘自《公寓管理员》: “一天当中自尊心第二次受伤,切斯特走到楼顶边缘,眺望下面的这个城市。他右手边就是东河。他看到一艘船沿河而下,是一艘货船在顶着潮水奋力向前,她甲板上和舷窗里的灯光在阴霾下熠熠生辉。她这是要出海去,但她的灯光和她的安详使她在切斯特看来就像是草甸上的一幢农舍般温暖而又泰然自若。迎着潮水,她就像是正在航行的一幢农舍。跟他自己管辖的领地相比,切斯特暗想,一艘船真是算不得什么。在他脚下,有几千条动脉般勃勃跳动的蒸汽管道,有几百间厕所、几英里长的排水管,以及一百多号乘客,而就在这一刻,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可能在考虑着要自杀,要偷窃,要纵火或者伤人害命。这真是桩巨大的责任,相形之下,切斯特满怀怜悯地想道,一艘船的船长要把他的货轮开到海里去的这点责任可就实在是不值一提了。” 摘自《绿荫山盗贼》: “我曾与人通奸,但‘通奸’这个词对我并没什么作用;我曾喝醉过酒,可是‘喝醉’对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只有‘偷盗’以及所有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动词和副词才具有凌辱我整个神经系统的力量,就仿佛我已经无意识地发展出某种教义,在这种教义中‘偷盗’是摩西十诫里所有的罪恶之首,是道德死亡的征象。” 摘自《乡居丈夫》: “最后到来的是朱庇特(一只狗),他神气活现的穿过西红柿藤蔓,大嘴巴里叼着一只晚礼服鞋的残部。然后天就黑了,那是个国王们身着黄金礼服骑着大象翻越群山的夜晚。”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73分钟
99+
9个月前
潜行者 StalkersRadio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