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深刻和丰富的书,越看越让我们对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好奇。因此,在总结分享《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一期之前,我们想要回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加深对其创作的了解。 首先我们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穷人》。 1844年秋,23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住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的同学德米特里·格利戈罗维奇的家中,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正式发表于《彼得堡文集》。这部作品一鸣惊人,当时的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盛赞“这本小说是俄国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并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继果戈里后的天才。 80年后,鲁迅读完《穷人》后曾感叹:"他写《穷人》时,只有二十四岁,却已经显出'灵魂的深'……读他二十四岁时所作的《穷人》,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 那么,《穷人》这部作品到底有何艺术魅力呢?当年那个刚启程的青年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在其中展现出了怎样的艺术才华呢? 这一期,我们一起阅读《穷人》,回看二十出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中展现出的艺术直觉,才能,及其面向真实社会的良知。 【时间轴】 01:40 为什么回看陀在青年时期的首作? 02:15 关于陀和契诃夫创作的一段轶事 03:45 作家早期作品往往更展露其创作秘密 04:20 《穷人》的整体阅读体验 06:25 故事情节简介 08:00 陀作为艺术家的直觉:文本的实验 11:00 陀作为艺术家的能力:对人物心理和精神的深入描刻 18:13 陀的作品常常在前段略显碎片化,中后段情节开始凝聚 25:00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形象已出现在《穷人》 37:22 陀作为艺术家的良知:直面真实社会写作 43:12 毕生追求“解开人的奥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期提及】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穷人》 - 磊然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契诃夫 - 《Selected Stories Of Anton Cheknov》; translated by Richard Pevear and Larissa Volokhonsky - Bantam Books 果戈里 - 《外套》 【本期音乐】 背景曲:Saint Petersburg String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No.1: 1.Moderato(来自专辑《Borodin The String Quartets》) 片尾曲:The Cure - Lovesong(来自专辑《Disintegration》) 【本期摘录】 “当您在我面前一出现,您就照亮了我整个黑暗的生活,连我的心和我的灵魂都发亮了,使我得到精神上的平静,知道我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我没有气派,没有风度,然而我仍然是一个人,在心灵和思想上来说,我是一个人。” “不幸是传染病。不幸的人和穷人应该彼此躲开,免得传染得更厉害。” “哎,这些讲故事的人哪!他们不去写点儿有益的、愉快的、让人快活的东西,反而把过去的全部底蕴都挖掘出来!……我真要禁止他们写作!咳,这太不像话:你一边读……一边不由得思考起来,——这时脑子里就会胡思乱想;真的,我真要禁止他们写作,简直要完全禁止他们写作。” 【本期主播】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上期节目中,我们看到阿廖沙如何经历了信仰危机的考验,也跟随着米佳在罪案发生的前后辗转奔离。 在接下来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九章到第十一章,米佳在旅馆内接受预审,阿廖沙继续救助贫病交加的斯涅吉廖夫一家,伊凡则从莫斯科回到小城,在对斯梅尔佳科夫的三次走访中得知了弑父案的真相。 弑父案完全改变了四兄弟及周遭之人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化为俄国精神与信仰的拷问室,让笔下众人袒露出各自的心灵挣扎,其中有救赎,有希望,也有崩塌…… 那么,为何说老陀的写法难以复制?米佳和伊凡在罪案之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精神转变?老陀为何在小说后半段突然插入一个看似普通的小男孩角色?他对伊凡的精神崩塌和自由理念的刻画又是否失之偏颇? 这期节目,我们继续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一同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辽阔,和他对人、对世界的悲悯观照。 【时间轴】 02:05 越读越上头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04:12 老陀的独特首先在于其强悍精准的认知 05:20 第九至第十一章的情节简介 08:50 两段精彩的密室心理博弈剧:米佳的罪案审问,伊凡的生死对峙 14:15 第十章神来一笔的视角转换:老陀为何选择从一个新角色——小男孩科利亚切入故事支线? 25:00 视角转换释放出很大的叙事空间 26:40 老陀反传统叙事的写法:相较于“讲故事”这件事,俄罗斯作家更执着于对人及其生活的世界本身的观照省思 31:30 以“理性”“激情”“信仰”等标签去简化角色的局限 32:40 米佳被捕后的精神转变历程 40:30 米佳在狱中的皈依重生有老陀自身经历的投射 42:00 米佳与格鲁申卡的爱情升格 44:34 伊凡在探寻“弑父”真相过程中的转变 49:30 伊凡与魔鬼的对峙及其文学上的渊源 53:00 斯梅尔佳科夫的恶与悲 57:06 米佳和伊凡的精神发展动线的预设性是否过强了? 60:20 老陀于“自由”之理解的局限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英剧 - 《混沌少年时》 鲁迅 - 《狂人日记》 歌德 - 《浮士德》 但丁 - 《神曲》 【本期音乐】 背景曲: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来自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Cassandra Wilson - Sign of the Judgment(来自HBO剧集《True Detective》原声专辑) 【本期摘录】 摘自正文第九章: “现在和你们谈话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主要的是——请你们不要忽视这一点——他做过许许多多卑鄙下流的事情,但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始终是一个高尚的人,在内心、在心灵深处是个非常高尚的人,总之,我不会表达这个意思……我一辈子都感到痛苦的就是因为一方面我渴望高尚,可以说为高尚而受苦受难,在打着灯笼,打着第欧根尼的灯笼寻找高尚,另一方面却一辈子都在干着下流的勾当,就像我们大家一样,先生们……啊,不对,只是我一个人,先生们,不是大家,只是我……” 摘自正文第十章: “‘请您告诉我,卡拉马佐夫,您是不是非常蔑视我?’科利亚突然说,在阿廖沙面前挺直了身子,好像摆开了架势似的,‘请您直说吧,不要转弯抹角。’‘我蔑视您?’阿廖沙惊讶地看了他一眼,‘为什么要蔑视呢?我只是感到悲哀,因为像您这样的人还没有开始生活,您的美好的天性就已经被所有这些浅薄的谬论扭曲了。’” 摘自正文第十一章: “……正是这样。但是犹豫、不安、信仰和无信仰之间的斗争,对于像你那样有良心的人来说,有时实在太痛苦,还不如去上吊自杀的好。我正是因为知道你有点儿相信我,我才讲了这则笑话,让你彻底不相信。我让你在信仰和无信仰之间游移不定,我这样做有我的目的。这是一种新方法:等到你彻底不相信我的时候,你立刻就会当着我的面要我相信我不是梦,我是真实的存在,我已经看透你了;这样我便会达到目的了。而我的目的是高尚的。我只是把一粒小小的信仰的种子撒在你身上,这粒种子就会长成一棵橡树——而且还是参天大树,你坐在上面就会希望成为‘苦行修士和圣女’;因为你内心深处非常非常希望这样,你将以蝗虫和野蜂蜜充饥,到沙漠中去拯救自己的灵魂。” 【本期主播】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上期节目我们讨论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四到六章,除了伊凡和佐西玛长老关于宗教信仰的隔空论道之外,还展开了罪案发生前的一些旁枝故事,包括阿廖沙和伊凡各自的爱情故事,被米佳殴打的退休军官一家的故事,以及佐西玛长老的皈依小史。 接下来的第七章,老陀将佐西玛长老遗体提前腐烂一事作为“公案”,在众声喧哗之中继续探讨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为前面几章的信仰讨论做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结。阿廖沙也在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从一个被动的倾听者、接收者,转向更主动的探索者、求证者。 第八章则讲述了米佳在父亲被谋杀前后两天之内的密集而疯狂的遭遇。这一章的行文颇具悬疑色彩,荒谬、狂乱、错位却又步步惊心,令人欲罢不能,仿如一部19世纪沙俄版的《罪夜之奔》。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仍有共鸣?对于我们所信仰的,到底可以有怎样迥然不同的践行方式?小说中的故事逻辑与人物逻辑又如何实现紧密的咬合?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读《卡拉玛佐夫兄弟》的第七、八章。 【时间轴】 02:30 第七章情节简介 04:40 此章在角色塑造和故事推进上的意义 08:42 费拉蓬特神甫在佐西马长老遗体腐烂后上演的闹剧 12:45 佐西玛和费拉蓬特代表了两种迥异的宗教理念,类似佛教中的大乘和小乘之辩 17:12 佐西玛长老信仰之路的起点,类似于禅宗的“顿悟” 19:08 我们今天仍面临着相似的道德和精神困境 23:32 老陀在追问和探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26:51 第八章情节简介 31:10 此章仿如19世纪沙俄版的《罪夜之奔》 32:25 看似降智的米佳,在人物塑造上为何又是可信的? 36:50 以弑父案为试炼场,老陀让“卡拉马佐夫精神”在不同角色身上爆发和展开 38:50 故事中的角色为什么频繁地歇斯底里、惊恐发作? 44:00 米佳和格鲁申卡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 47:25 小说中的女性大都在被损害的同时又有自毁的倾向 49:45 给第八章的悬疑笔法点赞 51:30 报纸连载的形式影响了本书行文结构的一些特点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美剧 - 《罪夜之奔》(2016年) 【本期音乐】 背景曲: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来自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Live Aid)(来自专辑《Bohemian Rhapsody(The Original Soundtrack)》) 【本期摘录】 摘自正文第七章: “阿廖沙站在那儿凝神细看。突然,他脚下像被人砍了一刀似的,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拥抱大地,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迫不及待地要亲吻它,巴不得吻遍整个大地。他一边吻一边哭,哭得泪流满面,他疯狂地发誓要爱它,永远爱它。‘用你喜悦的眼泪洒满大地并且爱你的眼泪……’这句话在他心中回响。他哭什么呢?啊,他是因为狂喜而哭泣,他甚至为浩瀚无垠的天空中向他熠熠发亮的繁星而哭泣,而且对自己的疯狂也并不感到羞愧。来自上帝的大千世界的无数条线索一下子在他心灵中汇聚起来,这颗心灵因为‘与另一个世界相沟通’而战栗不已。他渴望宽恕所有的人,宽恕万事万物,并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有人,为万事万物而请求宽恕。‘别人也会为我请求宽恕的’——这句话又在他心中回荡。他越来越清晰而具体地感到,似乎有某种像这苍穹一样稳固而不可动摇的东西正在进入他的心灵,似乎有某种理想正在主宰他的头脑——将要主宰一辈子,直到永远。他倒地的时候还是个软弱的青年,而站起来的时候已经成了终生威武不屈的战士,而这一点他是在这喜不自胜的时刻突然意识到并感觉到的。” 摘自正文第八章: “我爱生命,我太热爱生命,爱得过分了,简直爱得令人恶心。不说了!为生命,亲爱的,我们干杯,我提议为生命举杯!为什么我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卑鄙,但我对自己满意。同时,我又为我卑鄙却又自傲而苦恼。我要赞美造物,现在我愿意赞美上帝和他的造物……但……要消灭一只发臭的虫子,让它不再爬行,不再损害别的生命……亲爱的兄弟,让我们为生命干杯!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可贵!没有,没有!”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刀刀、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共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前三章,也即小说的第一部。 在第一部中,卡拉马佐夫一家人及相关人物悉数登场,辗转于修道院、女地主家、老卡拉马佐夫家……渐渐呈现出一幅以父子矛盾为核心的爱恨情仇与思想冲突交织的俄国小城图景。 相较于第一部中大量的背景铺陈和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第四章到第六章的故事显得和缓了一些,但又是庞杂丰赡而不显混乱的,发展出了“弑父”主线之外的其他故事线:既描写了阿廖沙和丽莎间、卡佳和伊凡间的爱情故事,也关照着俄国底层民众的贫苦生活,还讲述了伊凡对信仰的摇摆及长老充满救赎光芒的皈依。 在这三章中,通过人物间的交往和对话,各色人物的声音此起彼伏,从少年的恋爱絮语,到青年的激昂雄辩,再到临终老者沉朴的回望讲述,生机勃勃地呈现出了那个时代俄国人的爱与恨,幻灭与信仰,欢欣与痛苦,罪恶与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站在人间,却同时写出了地狱与天堂。 而其中对信仰的探讨也带给当代的我们以启发—— 如何去爱?如何爱生活本身,爱具体的人? 这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卡拉玛佐夫兄弟》正文的第四到六章。 【时间轴】 02:45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越读越精彩的小说 03:55 第四章至第六章的情节简介 09:20 阿廖沙像是一面映照其他人物的镜子 11:00 小说的结构:从复调小说到枝繁叶茂的树状结构 13:40 支线故事一:阿廖沙和伊凡的爱情故事 19:35 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各组couple有着相互映照的关系 22:15 支线故事二:俄国底层民众的生活故事 23:15 退休军官斯涅吉廖夫家的“丧子”,与卡拉马佐夫家的“弑父”形成对照 25:20 同样是关心民族命运和国民性的作家,鲁迅是战士,老陀则如同庖丁解牛的“屠夫” 27:45 支线故事三:信仰者的种种面目(佐西玛长老VS.费拉蓬特神甫VS.伊凡VS.乌合之众) 37:00 老陀关于信仰的立场:在伊凡和佐西玛长老之间 42:40 当代的读者怎样理解本书中的信仰? 47:00 若将宗教信仰替换为当代语境中的爱,那么我们,当如何去爱?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Hubert Dreyfus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系列讲座“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李昂 - 中篇小说《杀夫》 【本期音乐】 背景曲: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来自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Seiji Ozawa & Boston Symphony - Carmina Burana: Omnia sol temperat(布兰诗歌)(来自专辑《Orff: Carmina burana》) 【本期摘录】 摘自正文第四章“折磨”: “你们应该知道,亲爱的,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上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罪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不但是因为我们都参与了整个世界的罪恶,而且每个具体的人对于世界上所有的人和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摘自正文第五章“赞成与反对”: “趁着还有时间,我要赶紧独善其身,所以我坚决拒绝最高和谐。这种和谐还抵不上那个受尽折磨、用拳头捶打自己胸脯、在臭气熏天的厕所里向‘上帝爷爷’祈祷的女孩的一滴眼泪,抵不上的原因在于她的眼泪是无法抵偿的。她的眼泪理应得到抵偿,否则不可能有和谐。你用什么,究竟用什么去抵偿呢?难道这能抵偿吗?难道用报复的办法吗?可是报复对我有什么用呢?把凶手打入地狱对我有什么用呢?那些孩子受尽折磨已经死了,地狱又能改变什么呢?既然是地狱,哪里还有什么和谐可言?我愿意宽恕,愿意拥抱,但我不希望再有苦难。如果孩子的苦难是为了凑满赎买真理所必需的苦难总数,那我预先声明,整个真理抵不上这样的代价。最后,我也不希望母亲和唆使一群猎狗撕碎她儿子的凶手相互拥抱!她不应该宽恕他!要是她愿意,她可以宽恕自己,让她宽恕凶手给她这个当母亲的带来的无边苦难,但是她那惨死的孩子的苦难,她没有权利宽恕,她不应该宽恕凶手,哪怕孩子自己宽恕了也不行!既然如此,既然他们无权宽恕,那么和谐又在哪里呢?全世界有没有一个能够而且有权宽恕的人?我不要和谐,出于对人类的爱我不希望和谐。我情愿保留未经报复的痛苦,最好还是保留我那未经报复的痛苦和我那未经平抑 的愤怒,哪怕我错了也心甘情愿。再说大家对和谐的价值估计得也太高了,我们完全支付不起这张过于昂贵的入场券。所以我要赶紧退还这张入场券,只要我是个诚实的人,那就应该尽快退还。我现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我不是不接受上帝,阿廖沙,我只是恭恭敬敬地把入场券还给他。” 摘自正文第六章“俄罗斯教士”: “他们有科学,但科学中只剩下了属于感官的东西。至于精神世界,人的高尚的另外一半,则被他们以一种得意的甚至仇恨的心情完全排斥、摈弃了。世界宣告了自由,最近一段时期叫得特别响,但在他们宣扬的自由中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杀!” 【本期主播】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要爱具体的人,胜过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胜过爱生活的意义。” 这几句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箴言,因为罗翔老师的推荐,已经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流行了好几年。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作品也确有翻红的迹象,这不仅源于他作品本身势大力沉、超前于时代的艺术创新,同时也是因其对人性之复杂和苦难的意义的反复求索,为下沉时代混乱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了共鸣和参照。 1879年到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了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风靡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学界。小说改编自一场真实的弑父案件,描写了卡拉马佐夫家族两代人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对弑父案的法庭审判。 小说中的弑父案原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所听闻,酝酿多年之后,在晚年才开始着手创作。陀在小说创作期间痛失爱子,于是将儿子阿廖沙的名字赋予了小说的主人公。陀原计划以阿廖沙为主人公创作两部小说,以展现他一生的经历,却因意外逝世未能完成第二部。 这部临终之作,也是未竟之作,虽然被誉为陀的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的集大成者,在文学史上却不乏争议。在我们三个人的共读史中,也很少有作品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引起如此对比分明的争议。可以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组卡拉马佐夫兄弟。 在这样的众声喧哗之中,我们还是准备带着种种问题和争论,坚持读完《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一期,我们将首先分享对这部小说前三章的阅读感受。 【时间轴】 02:05 为什么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7:07 一曲《Hallelujah》引发对基督教的兴趣 09:19 三人初读《卡》的印象完全是大相迥异 20:55 当年在大刊上连载的《卡》就像今天在平台上被追更的心理悬疑剧集 24:04 《卡》的写作看似朴拙,其实更加难写,陀像一个文学上的“扫地僧” 29:00 《卡》堪称莎士比亚戏剧的19世纪进阶版,以及与《李尔王》的镜像关系 36:00 以吴谢宇案去尝试理解《卡》中的弑父案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38:13 陀的苦难生平、古怪性情和社交轶闻 45:37 多年严酷的流放生涯使陀重归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的后期创作 49:04 第一章简介和几位主角的特点 56:15 第二章简介、精湛的视角转换和精彩片段 67:22 到底如何进入像《卡》这样的经典? 71:29 第三章简介、核心人物解读和精彩片段 84:55 胡德夫翻唱的《Hallelujah》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乔治·桑德斯 - 《漫游在雨中池塘》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 《与神对话》 陀斯妥耶夫斯基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莎士比亚 - 《李尔王》 毛姆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蒋方舟 - 《主人公》 【本期音乐】 背景曲: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胡德夫 - Hallelujah(专辑《大武山蓝调 》) 【本期摘录】 摘自正文第一章: 多数情况下,所有的人,甚至坏蛋,也要比我们一般想象的更加天真幼稚,更加质朴善良。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摘自正文第二章: 最主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撒谎。凡是对自己撒谎并且相信自己谎言的人,往往会落到不分是非的地步,既分不清自己的是非,也分不清外界的是非,因而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由于不尊重任何人,因而就不再有爱。 摘自正文第三章: 我们卡拉马佐夫家的人都是这样的虫,连你这天使身上也有着这样的虫,而且在你的血液中掀起风暴。的确是风暴,因为情欲本身就是风暴,甚至比风暴还厉害。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说它可怕,是因为无法捉摸,说它无法捉摸,是因为上帝设下的都是些谜。这里,两条对立的河岸可以合拢,各种矛盾可以同时并存。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听众朋友们好呀,好久不见! 这几个月我们仨在忙生活,也都在调整身心,惊喜的是仍有老朋友留言追更,还有新朋友陆续关注我们,真的很感谢大家。现在我们重振旗鼓,继续我们的文学共读和分享啦。 实际上在读《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后期,我们多少都有些疲惫的感觉,各自又去读了一些其他的文学和文论作品。重新回到约翰·契弗,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眼光和观感。对刀刀来说,跟让她心潮起伏的俄罗斯文学相比,契弗在作品中常常缺乏一种与他者的真正共情,即对他的人物常常只是旁观式的、预设的揭示和讽喻。而俄罗斯的作家们则有一种对人类能够拥有共同经验的信念,他们对笔下人物有着发自内心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共情,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因由和边界,也在持续地发出新的质疑和探索。 当然,约翰·契弗的写作才华毋庸置疑,其写作手法仍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对文佳来说,契弗的作品对她写作某些题材的故事就很有帮助。 这一期节目,我们将分享契弗后期的三个短篇小说——《爱情几何学》、《游泳的人》、《苹果世界》。这三篇小说的主角都是挣扎在理智与疯癫之间的人,想要通过貌似荒诞的方法或举动获得某种救赎,其结果呢,或是终究无法逃脱现实的混乱,或难以掩饰阶级滑落的事实,或在挣扎中击退色欲的侵蚀而重获平静。 结合这几年风行于简中世界的“发疯”文学和现实,我们也通过契弗来一窥上世纪中叶那些行走在疯癫边缘的美国人吧:譬如《爱情几何学》里跟妻子始终无法有效沟通的男主,和最近大火的内地综艺《再见爱人》中的几位男嘉宾们就颇有相似处;《游泳的人》里失去一切、幻梦一场的中产白男,可能也会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噤若寒蝉的中产群体心有戚戚焉;《苹果世界》里侨居异国他乡的老诗人,又是如何孤身一人内外求索,终于走出了欲望对理性的全面侵蚀? 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阅读讨论这三篇小说。 同时也预告一下,接下来的三到四期节目,我们会分享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新鲜感受,也欢迎大家预读这部小说的前四章,与我们一起走进陀翁最后的集大成之作(“发疯文学”的鼻祖哈哈)。 【时间轴】 02:00 重读约翰·契弗的感受 04:09 《爱情几何学》内容简介 06:25 小说的叙事背后应有一条情感情绪通畅的逻辑线 07:15 《爱情几何学》的五个主要场景 16:00 联想到鲁迅的《孔乙己》、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再见爱人》第四季…… 24:50 小说主题: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虚无 30:00 家庭关系的断裂促使主角马洛里走向了与现实世界的分裂 31:40 从跨栏到游泳: 《游泳的人》延续了《哦,青春和美!》的荒诞现实书写 32:45 为何说约翰·契弗的小说技巧适合学习模仿? 36:15 《游泳的人》故事梗概 37:55 小说展现了中产生活崩塌前后,人的精神信念分崩离析的过程 40:00 小说中那些隐喻人生和展现残酷现实的精彩描写 50:40 我们的中产与契弗那个时代有何异同? 57:33 《苹果世界》题材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60:12 与俄罗斯文学相对照,契弗的小说常缺乏一种对他者的深度共情 67:00 小说里对老人的情欲书写很难得,也是在中文语境内很少呈现的 69:00 《苹果世界》故事线和写作细节梳理 86:00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跟老诗人一样,充满了矫饰、欲念和荒腔走板 91:50 约翰·契弗的性取向对其小说写作的影响 96:10 小说中老诗人可能有其他生活和创作之道吗?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冯涛、张坤译本,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王鸥行 -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乔治·桑德斯 - 《漫游在雨中池塘》 伊恩·麦克尤恩 - 短篇小说《立体几何》,来自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 鲁迅 -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 卡夫卡 - 小说《在流放地》 综艺节目 - 《再见爱人》(第四季) 张悦然 - 小说《天鹅旅馆》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徐振亚、冯增义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本期音乐】 背景曲:董运昌 - 晚安,城市(来自专辑《城市冥想》) 片尾曲:John Paul White - What A Way To Go (来自专辑《True Detective(Music From the HBO Series)》) 【本期摘录】 摘自《爱情几何学》: 外面一无可观。他的运算出了差错,不但使加里(就是他经过的印第安纳州的城市名)变得无能为力,而且失去了加里。没有雨,没有雾,也没有突然天黑,他无法解释,何以在他的眼中,餐车的窗外会突然变得空无一物。印第安纳州消失不见了。 摘自《游泳的人》: 天气很美好,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供水如此充足,简直像天赐福祉。他兴致高昂,跑过草地。不走寻常路回家,这让他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个朝圣者,探险家,一个有使命的人,并且他知道一路上他都会遇到朋友,他的朋友遍布露辛达河的两岸。 摘自《苹果世界》: 他所能想到的,就只有那个陌生人的后背。似乎其中的热情和意义,超过了他最为人们称道的对真理的孜孜追求。那天他所见到的一切都似乎被这一景象所主宰——城堡,云彩,大教堂,山峦,遍地的鲜花。当修女们离开之后,他举头望山峦,想要提振精神,然而山的轮廓却好像女人的胸脯。他的头脑变得不干净了。他仿佛从思想的冥顽不化中跳脱了出来,观察其进展。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两期节目,阅读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中前四十多篇的小说,至此我们对约翰·契弗的创作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初我们都觉得约翰·契弗小说的技艺精湛,情节节奏快,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绘精准动人,但有时给人情节转折突兀、人物刻画较浮夸的感受。接着我们发现了他的更多面向,看到了他对不同题材的掌控,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关照。 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三人对契弗的小说始终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角度,渐渐的,我们又都在阅读中感到了惊喜,或是对他有了一定的改观。 比如说,刀刀偏好契弗那些主题和写法更复杂的作品,如上期分享的《乡居丈夫》,但却在《The Bella Lingua》这篇看似更散漫的、游记式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文佳关注契弗对中产生活的描绘,看到中间部分开始稍觉腻味,后来又在《贾斯汀娜之死》一篇中看到了契弗对美国社会问题更深的探讨;圈圈始终关注契弗小说中一些陌生化的、幻想式的创作手法,最初觉得契弗太刻薄毒辣,但惊讶于《变形记》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中国的回响。 在契弗中后期的作品中,我们都进一步感受到他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的一些突破。 这一期,节目我们便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The Bella Lingua》《贾斯汀娜之死》《变形记》三篇小说。 【时间轴】 02:00 主播们阅读至今对约翰·契弗短篇小说的新感受 07:50 分享《The Bella Lingua》的原因 11:00 《The Bella Lingua》的内容介绍:四个异乡人的不同辗转 24:00 小说的创作手法分享 30:30 小说中一些写实、精准而生动的段落分享 37:45 让人想到卡夫卡的《贾斯汀娜之死》及其内容介绍 40:55 小说实际是在讽刺美国吗? 44:00 主人公摩西写的三次广告词有什么含义? 51:27 契弗的长篇《沃普萧纪事》《沃普萧丑闻》展现了美国文化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变迁历程 53:25 《贾斯汀娜之死》是两部长篇的一个小缩影,包含作家对新英格兰文化衰落悲剧与现代美国神话破灭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54:05 小说让人很惊艳的第一段 59:45 契弗的《变形记》是对奥维德《变形记》故事的互文 01:02:25 四篇短故事的简介及神话原型 01:10:08 小说涉及的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很有共鸣 01:12:05 自我的异化,道德价值上的无根,孤独与痛苦 01:23:35 约翰·契弗为何以神话为原型来写现代故事,又为何将四个故事合成一篇小说?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电影 - 《威尼斯之死》 E.M. 福斯特 - 《印度之行》 张思远 - 《约翰契弗“沃普萧系列”中的新英格兰书写》(论文) 卡夫卡 - 《变形记》 奥维德 - 《变形记》 Lydia Davis - 《Break It Down》 【本期音乐】 背景曲:董运昌 - 晚安,城市(来自专辑《城市冥想》) 片尾曲: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 Why(来自专辑《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本期摘录】 摘自《The Bella Lingua》: “当你身处一个地方又渴望待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那可不是跳上一条船就能解决的,没那么简单。你并不是真的渴望生活在另一个国家。你只是渴望在你身上你所没有的某种东西,或者还没能找到的某种东西。” 摘自《贾斯汀娜之死》: “神啊救我,一切变得越来越荒唐,跟我的记忆、我的期待都越来越不搭界,仿佛生活的驱动是离心力,不断将人从最初的记忆和雄心远远的推开;我几乎无法回忆起自己长大的老房子什么样了,只记得隆冬时节帕尔马紫罗兰在厨房门口附近的苗床阳洼里开放着,沿着长长的走廊一直走,经过罗马七景——向上走两级,再往下走三步——就到了藏书室,所有的书籍都排列整齐,灯光明亮,生着炉火,十几瓶上好的波旁威士忌所在一个饰有玳瑁纹贴片的柜子里,银钥匙就挂在我爸爸的表链子上。小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至少是对混乱的胜利,我们唯有通过选择最为警醒的练习才能达成这一成就,但在这样一个变化速度快到令人感觉不到的世界上,一直有种危险,即我们的选择能力会用错,而我们凭借、信赖的未来其实空无一物。我们崇尚体面,摒弃死亡,但在一夜之间,甚至连山岳仿佛都会动摇,也许栗树街和榆树街交叉口的那个暴露狂,要比那位将一片新鲜乌贼骨放进夜莺笼里、头发上有阳光闪亮的可爱女子更为重要。请容我讲一个混乱的例子,如果你不相信我,但请你诚实回望自己的过往,看看你是否就找不到与此相类的经历。” 摘自《变形记》: “她死了,当然。他住了八个月医院,但等到他重新能够行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歌声中循循善诱的力量并没有受损。你仍然可以听到他的歌唱,关于桌面抛光剂、漂白粉,还有吸尘器。他总是歌唱那些可有可无的一切,从不涉及爱与痛苦的普遍存在,但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都会冲进店铺,仿佛他唱到了自己的心里,仿佛他的歌声从内心发出。”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文佳、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上期节目中,我们初步领略了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精湛的小说技艺。 他的小说沿袭了现实主义“讲故事”的传统,拥有强烈的戏剧感和相对传统的笔法,笔触涉及上世纪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常常让我们在阅读时想到狄更斯、福楼拜等19世纪经典作家。 然而契弗也常被称作“美国郊区的契诃夫”。在《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前30篇小说里,除了暴力、死亡、犯罪、出轨等个人化的强戏剧事件,契弗也关照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遭遇到的阶级隔离与阶层滑落、经济困境和精神危机等基本问题,呈现那些在看似一潭死水的生活表面之下人物内心深处的波动。可以说,他的小说不仅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讽刺,也展现着人物自身的尊严和救赎,既有着对平常生活的细致绵密的描摹,也有对日常生活中的反常因子的耐心挖掘和引爆。 就像他在《夏日农夫》中对资产阶级和劳工阶层之间关系抽丝剥茧的呈现,在《公寓管理员》中对一个对自身职业充满荣誉感的大楼管理员的生动刻画,在《绿荫山盗贼》中,他又让因为失业而冒险去邻居家偷窃的男主角最终获得了救赎。在他的笔下,角色常常会被逼迫至某种精神的绝境,就像《乡居丈夫》中那个在家庭和爱情中寻找精神归属未果而最终转向心理治疗的中产白男。 这期节目,我们将分享小说集中的《夏日农夫》《公寓管理员》《绿荫山盗贼》《乡居丈夫》四个短篇故事。 【时间轴】 01:45 约翰·契弗更接近契诃夫的那一面:日常中的反常 04:05 《夏日农夫》的主题和人物 05:56 小说的多幕剧结构:从前期铺垫到叙事推进,再从关键转折,到高潮和收尾 17:00 在世界大同的遥远理想和现实生活的重大利益之间,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19:50 契弗的写作像剥洋葱一样呈现出人物的底色 24:30 契弗作品中隐约的间离感是否来自其被压抑的性取向? 26:17 《公寓管理员》用高层公寓大楼这样的超级造物展现了一幅当代人类荒诞群像 29:30 契弗对其自身阶级以外的普通劳动者的熟悉和尊重 35:05 《绿荫山盗贼》故事梗概 37:00 小说用个体的故事去展现中产岌岌可危的生活状态 42:25 契弗爱写雨,雨是故事中一种无法掌控的力量 43:36 小说创作手法分享:第一人称,大量的心理描写 49:10 盗窃行为是主角对其中产日常生活圈层的一次破壁 55:21 《乡居丈夫》故事梗概 58:35 小说精到的结构组织 62:24 契弗对心理和环境的精湛描写 66:19 契弗的叙事极有效率,信息密集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剧集 - 《新闻女王》 童伟格短篇 - 《我》 大师课 - 奥茨:短篇小说的艺术(Joyce Carol Oates Teaches The Art Of The Short Story) 【本期音乐】 背景曲:Dakota Suite/Quentin Sirjacq/David Darling - A Worn Out Life (live in Vallisa)(来自专辑《Vallisa》) 片尾曲:The Beatles - Glass Onion (Remastered 2009)(来自专辑《The Beatles (Remastered)》) 【本期摘录】 摘自《夏日农夫》: “保罗那个礼拜天晚上差点儿没赶上火车。踏上车厢那高高的梯级时,他已经气喘吁吁了。他的鞋上还有几根鸡舍暴力事件粘上的稻草。从农场到车站的这段车程还没有使他的心绪完全冷静下来。“没造成什么危害。”他把手提箱往行李架上一扔时悄声嘀咕道。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右手的颤抖已显出衰老的迹象,紧锁的双眉表示他即将被生活所淘汰,一个手上起泡、脸被晒黑、肩膀酸痛的夏日农夫,而且显然因为最近某件丧失了原则的事情而寝食难安—这一切都将清楚地映入过道斜对面那个陌生人的眼帘。” 摘自《公寓管理员》: “一天当中自尊心第二次受伤,切斯特走到楼顶边缘,眺望下面的这个城市。他右手边就是东河。他看到一艘船沿河而下,是一艘货船在顶着潮水奋力向前,她甲板上和舷窗里的灯光在阴霾下熠熠生辉。她这是要出海去,但她的灯光和她的安详使她在切斯特看来就像是草甸上的一幢农舍般温暖而又泰然自若。迎着潮水,她就像是正在航行的一幢农舍。跟他自己管辖的领地相比,切斯特暗想,一艘船真是算不得什么。在他脚下,有几千条动脉般勃勃跳动的蒸汽管道,有几百间厕所、几英里长的排水管,以及一百多号乘客,而就在这一刻,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可能在考虑着要自杀,要偷窃,要纵火或者伤人害命。这真是桩巨大的责任,相形之下,切斯特满怀怜悯地想道,一艘船的船长要把他的货轮开到海里去的这点责任可就实在是不值一提了。” 摘自《绿荫山盗贼》: “我曾与人通奸,但‘通奸’这个词对我并没什么作用;我曾喝醉过酒,可是‘喝醉’对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只有‘偷盗’以及所有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动词和副词才具有凌辱我整个神经系统的力量,就仿佛我已经无意识地发展出某种教义,在这种教义中‘偷盗’是摩西十诫里所有的罪恶之首,是道德死亡的征象。” 摘自《乡居丈夫》: “最后到来的是朱庇特(一只狗),他神气活现的穿过西红柿藤蔓,大嘴巴里叼着一只晚礼服鞋的残部。然后天就黑了,那是个国王们身着黄金礼服骑着大象翻越群山的夜晚。”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共读艾丽丝·门罗的后期,我们讨论过几次接下来要读的作者,是读女性主义的现代先锋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极具风格和力量感的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又或是爱尔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 然而在完成艾丽丝·门罗的阅读计划之后,我们决定从加拿大的荒凉小镇走向美国纽约的中产郊区,去读约翰·契弗——因为他对上世纪美国众生相的生动刻画和反思,竟然引起了身处当下中国的我们的共鸣。当然,也是因为约翰·契弗的作品曾被诸多作家强烈安利过,从海明威、王蒙,再到给文佳上过写作课的钱佳楠老师。 这个选择并未令我们失望。细读约翰·契弗之后,我想,如果要推荐一本帮助我们看见和理解现代都市中产生活真相的书,那么这本收录了61篇小说、61段徘徊于都市-郊区-度假地之间的人生故事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这本书中,被誉为“美国郊区契诃夫”的约翰·契弗截取了上世纪美国都市生活的种种控制和失控,洞察到其间的焦虑、苦闷和幻灭,这些洞察足以跨越文化和时代,映照到当下中国都市一代面临的困境中来。 接下来的几期节目,我们将大致按照《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前后编排顺序,分享我们精读其中部分代表作的体会。 本期节目,我们首先分享了初读约翰·契弗的印象和感受,然后选取了本书前二十篇中印象最深刻的四篇小说来讨论,它们是《哦,青春和美》《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巨型收音机》《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 【时间轴】 02:09 三人初读约翰·契弗的感受 14:23 《哦,青春和美》:三次跨栏背后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6:00 《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刻画的绿荫山的渣男典型 34:12 Netflix新剧《驯鹿宝贝》与《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的相似之处 37:26 不怎么典型的“纽约客小说”——《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 40:52 最敢直面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也能写出很好的幻想作品 42:35 《巨型收音机》故事梗概 52:31 “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式在所谓“严肃文学”中的运用 57:20 《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故事梗概 1:00:00 《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传统寓言般的故事结构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美剧 - 《绝望主妇》《蛇蝎女佣》《西部世界》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 《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译者:王翀 电影 - 《周处除三害》《草木人间》 卡夫卡 - 《变形记》 【本期音乐】 背景曲:Dakota Suite/Quentin Sirjacq/David Darling - A Worn Out Life (live in Vallisa)(来自专辑《Vallisa》) 片尾曲:The Beatles -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Remastered)(来自专辑《The Beatles (Remastered)》) 【本期摘录】 摘自《哦,青春和美》: 他忘了告诉她要先搬开保险栓了。她扣动扳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 “是那个小控制栓,”他说“按下那个小控制栓。”然后,他因为等得实在不耐烦,已经自顾跨过了那个沙发。 枪响了,子弹在空中打中了他。她把他给打死了。 摘自《巨型收音机》: 你怎么突然之间跟个教友一样虔诚啦?什么玩意儿一夜之间把你给变成一个修女啦?你在你妈的遗嘱还没经过验证前就把她的首饰都偷了去。本来应该留给你妹妹的钱你却一分都不给—就连她急需钱用的时候也是一样。是你造成了格蕾丝·霍兰德悲惨的一生,还有当初你跑去打胎的时候你所有的那些虔诚和美德都哪儿去了? 【本期主播】文佳、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文佳、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文佳、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评论家查尔斯·E·梅曾经这样评价艾丽丝·门罗的叙事,“短篇小说的结构与主题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而门罗标志性的叙述风格,确实也与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密不可分。门罗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故事的讲述,都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种拼接,一种回旋往复的发现,通过视角的不断变化,探寻真相的本来面目。” 门罗自己也曾说到,“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正是这种对故事和人物反复的、多角度的观看探究,使得门罗的小说具有了真实的生活质地,以及情感上和思维上丰富的解读空间。我们被门罗笔下那些看上去本该如此相似的平凡人生所迸发出来的新鲜面目和深邃之处所吸引,为人物的每一次失败和窒息、每一次顿悟和觉醒感到震颤与共鸣。 那么,在具体的创作中,门罗是如何施展其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手法呢?她的小说真的平淡吗?她在生活与创作间的平衡又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阅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集《亲爱的生活》,借着对书中《火车》、《多莉》和《眼睛》几篇小说的解读,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时间轴】 01:45 《火车》的故事线:如何揭开故事的层层悬念 14:10 《火车》独特的叙事结构:在性骚扰的主题下,并置两个对照组 18:45 如何理解艾丽丝·门罗的这句话:“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25:15 门罗采用的是一种类似雕刻家或建筑师的创作方式 30:30 《多莉》的精彩开头和故事梗概 33:10 门罗笔下的老人因其生命力而更显其真实可爱 36:30 《眼睛》的故事梗概 39:38 小说将女孩探索自我、接受生活现实的过程写得细腻动人 41:40 门罗的心灵尺度之宽广和自由 43:16 是门罗太淡,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太浓了? 49:40 小说家的艺术追求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冷漠和深情之间 55:50 门罗给每一个生活者和写作者的启发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亲爱的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译者:姚媛 艾丽丝·门罗 - 小说《多维的世界》(来自小说集《幸福过了头》) 萨满塔·施维伯林 - 《七座空屋》 李翊云 -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威廉·特雷弗 - 《After Rain》 普鲁斯特 - 《追忆似水年华》 余华 - 《活着》 乔治·马丁 - 《冰与火之歌》 毕飞宇 - 《小说课》 【本期音乐】 背景曲:John Cage - Fagjazz Study For 12 Mode Sources & 6 Additions (Terre Thaemlitz Remix)(专辑《Enjoy the Silence, vol. 2》) 片尾曲:Christian Larsson - Unshaken(专辑《Redemption》) 【小说摘录】 摘自《火车》: 火车的声音被吞没后,他发现四周并不像他以为的那样一片寂静。四处发出各种响动,八月干燥的树叶摇动的沙沙声(并不是风声),还有某些看不见的鸟呵斥他的喧闹声。 从火车上跳下来应该意味着某种取消。让身体振奋起来,让膝盖做好准备,进入一团不同的空气之中。你期待着虚无。但却得到了什么?立刻被一堆新事物包围,要求你的关注,而你坐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时是不会这样的。你在这里做什么?你要到哪里去?某种被未知的东西监视的感觉。成为干扰分子的感觉。周围的生命正在从你看不见的有利位置得出关于你的结论。” 摘自《多莉》: 那年秋天我们谈到了死亡。我们的死亡。那时富兰克林八十三岁,我七十一岁,我们自然为葬礼(我们决定不办)和在已经买好的一块地上的安葬(立即下葬)做了安排。我们决定不火化,这种做法在我们的朋友中间非常流行。没被安排的只剩下实际的死亡,那交由天意决定。 摘自《眼睛》: 我五岁时,父母突然生了一个小弟弟,妈妈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期盼。我不知道她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她说得煞有介事,都是编的,但很难反驳。 【本期主播】刀刀、文佳、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在前面几期节目中,我们一起细读和讨论了艾丽丝·门罗的四本短篇小说集:1968年的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1974年的《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1982年的《木星的卫星》,以及2004年的《逃离》。 这些作品贯穿了门罗从30多岁到80多岁的创作生涯,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状态和成长转变。 在今天和下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一起去阅读门罗的最后一部作品《亲爱的生活》。这本2012年出版的小说集包含十四篇短篇小说,被门罗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最后几篇带自传性质的小说更是说出了她关于生活的“最初,最后,也最亲密的话”。 在这本小说集中,艾丽丝·门罗关注的题材和人物变幻流动,从幼年到老年,从女人到男人,从控制到逃离,从亲子之情到错失之爱,其创作手法自由跳脱而又真实流畅,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一段段令人动容的鲜活人生。我们在她的书写中,感受到一个作家宽广自由的心灵尺度。 这期节目,我们将首先分享书中《骄傲》、《亲爱的生活》和《沙砾》这三篇小说。 【时间轴】 02:30 回顾我们对艾丽丝·门罗的阅读历程和感受变化 04:20 读《亲爱的生活》这本书的总体感受 10:50 《骄傲》的故事梗概 11:50 门罗如何展开一个看似通俗的故事背后的大环境和小背景 16:45 “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17:35 门罗的小说真的简单而平淡无味吗? 19:25 门罗擅长书写内向敏感的边缘人群 24:00 《亲爱的生活》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如何保持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7:00 叙述的对照:经验自我 vs.叙述自我 29:00 小说中留白的叙事手法 31:00 《沙砾》的故事梗概,及其片段式和推迟揭示的写作手法 34:00 几个人物蜕变的过程真实可感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亲爱的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译者:姚媛 【本期音乐】 背景乐:John Cage - Fagjazz Study For 12 Mode Sources & 6 Additions (Terre Thaemlitz Remix)(专辑《Enjoy the Silence, vol. 2》) 片尾曲:Agnes Obel - Familiär(专辑《Citizen of Glass》) 【小说摘录】 摘自《骄傲》: 但是多漂亮啊,匆匆跑过,上下跳动,从不互相挡道,因此你不会知道它们一共有几只,也无法把它们彼此区分开来。 就在我们看着的时候,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从水里冒出来,离开澡盆,穿过院子,跑得很快,但始终沿着笔直的对角线前进。仿佛它们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同时又保持着谨慎。一共五只。 “我的天啊,”奥奈达说,“在镇上。” 她一脸惊异。 “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我说没有。从来没有。 我以为她会再说什么,毁了这个瞬间,但是没有,我们俩都没再说什么。 我们不可能比这会儿更高兴了。 摘自《亲爱的生活》: 妈妈最后一次发病时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参加她的葬礼。我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温哥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我们难以负担旅费,而且我丈夫鄙视仪式。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总会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在女性主义渐成潮流的今天,母女关系也成为了热点话题。2016年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胡丽叶塔》便以其明烈的影像探讨了母女关系这个议题,而这部电影即改编自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的《机缘》《不久》和《沉寂》这一组系列短篇小说。 这三篇短篇小说的主角同为朱丽叶。 《机缘》一篇讲述了青年时期的朱丽叶因一趟火车上的旅途机缘,逃离了原本设定的学术生活轨迹。《不久》讲述多年后已建立新生活的朱丽叶携幼女回到故乡,不得不面对步入老年的父母一地鸡毛的现实。《沉寂》则向我们展现了中年丧亲后朱丽叶再一次重建生活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她不得不接受被逃离的命运。 这三篇小说连在一起,通过一些重要节点向我们展现了朱丽叶一生的经历,因此也有人把它们叫做“朱丽叶三部曲”。通过这三部曲,我们能看到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脆弱与坚强,自我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博弈,以及生命中无可挽回的偶然与必然。 那么,在这三篇小说中,门罗到底是怎样去处理这些主题的呢?文中的朱丽叶可以说是逃离成功的娜拉吗?门罗在这里的写作又能给创作者们什么启发呢? 这期节目,我们就一起来阅读和讨论“朱丽叶三部曲”吧。 【时间轴】 01:55 阅读“朱丽叶三部曲”的整体感受 10:50 弗兰岑对门罗笔下典型女主的有趣总结 13:40 《机缘》内容梗概 17:05 《机缘》的表层故事和内层故事 23:40 朱丽叶的脱轨是积极的选择还是消极的自我放逐? 26:20 《不久》如何编织一场成年人的返乡之旅?看《不久》表面和内核的叙事线索 35:05 《沉寂》的内容梗概和情节分析 41:00 女儿佩内洛普到底为何逃离朱丽叶? 53:00 门罗的写作深入到了生活中理性终结之处 59:40 逃离与被逃离的命运轮回最终将朱丽叶引向了她最初的自我 64:50 现代女性到底在逃离什么?逃离之后又怎样? 72:13 门罗为什么不写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作者如何找到自己的切入方式? 79:24 保罗·利科关于故事中行动层面与意识层面两种不同景观的论述 84:55 片尾曲:爱尔兰歌手Jessie Buckley 的椎心之作“For All Our Days That Tear The Heart”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逃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译者:李文俊 艾丽丝·门罗 -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艾丽丝·门罗 - 《你以为你是谁》 阿莫多瓦(导演) - 《胡丽叶塔》 阿莫多瓦(导演)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弗吉尼亚·伍尔芙 - 《论现代小说》 毕飞宇 - 《小说课》 【本期音乐】 背景乐: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来自专辑《In A Landscape》) 片尾曲:Jessie Buckley - For All Our Days That Tear The Heart(来自同名专辑) 【小说摘录】 摘自《沉寂》: “我的女儿没有对我说声再见就离开了,事实上她也许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出走。她不知道那是永远走开。这以后,我相信,她逐渐明白了她是多么地不想回来。那只是她发现了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办法。 也许是她无法面对如何跟我解释。或者她真的没有解释的时间。你知道的,我们总是认为有这样的理由,有那样的理由,我们一直都是在试着寻找理由。而且我也可以告诉你,有许多事我是做错了。不过我想,理由也许不是那么容易找出来的。更有可能是一件与她纯洁的天性有关的事儿。是的,她天性中有一些细腻、严格和纯净的方面,有一种岩石般坚定的诚实的素质。 过去我父亲在说到某个他不喜欢的人的时候,总是说这人对自己没有用场。这几个字是否就是表面上的那个意思呢?对佩内洛普来说,我是没有一点用场的了。 要不就是她再也受不了我了。那也是可能的。”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 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