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4:《流浪地球2》(The Wandering Earth II)| AI 的凝视:快感还是恐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延续《流浪地球1》的大片定位,《流浪地球2》在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中再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参与这一期讨论的朋友们则不约而同地把焦点放在了影片中对于数字生命与人工智能的叙事上。虽然与宏大的共同体叙事相比,这一主题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但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更多可供讨论和拆解的空间。 本期节目先从屏幕上的机械视点聊起,探讨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AI的幻视、技术的焦虑、对生态危机的表达、片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呈现、与其他科幻片的横向对比等等,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总之,如果你也好奇《流浪地球2》中的AI呈现,好奇生态批评家们会如何看待人类共同体的叙事,好奇它与其他科幻片相比有何异同,好奇它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如何惹人不适,欢迎你通过收听、留言、关注等方式参与到我们节目中来,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你们的观影感受!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花铁俑(伦伦):比较文学博士在读,主攻科幻研究,业余创作者,坐标前加州柑橘研究所。 小栗君:坐标北京燕园、将赴麻省剑桥,博士候选人,关心屏幕与媒介、战争与历史、科技与艺术、思想与美学。科幻业余爱好者,科幻电影蘑菇食用者。 【鼓瑟吹笙】 [03:19] 屏幕还是AI?怎么理解影片中的多种视点? [04:42] 动物的视点更具有冲击力 [06:38] “重屏”:屏中之屏的监视与AI焦虑的叙事缝合 [11:22] 科幻片的创作序列 [15:57] 如何归类片中的屏幕? [22:58] 数字生命的迭代意味着什么? [27:36] 屏幕的两种交互性 [29:12] 屏幕与AI的悖论关系正是影片的症结所在 [32:03] 复制后的数字生命还是原本的“生命”吗? [34:16] 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对比 [45:26] 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处理信息的媒介形式 [49:05] 失败的情感建构 [53:22] 对女性形象的呈现 [57:47] 女性再次沦为生态灾害中被废弃的群体 [01:02:38] 如果图丫丫是女性,那么MOSS的性别是什么? [01:04:38] 不同“数字生命”之间的认知差异从何而来? [01:08:18] 由AI或机械视点带来的不平等 【承筐是将】 Rojas, Carlos. "At Home in the World: Wandering Earth, Environmentalism, and Reimagined Homelands"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 vol. 1, no. 2, 2021, pp. 223-236. Armiero, Marco. Wasteocene: Stories from the Global Dump.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Ping Zhu, “From Patricide to Patrilineality: Adapting The Wandering Earth for the Big Screen,” Arts 9, no. 3 (2020): 1–12. 列夫•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2001),贵州人民出版社 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2017),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太空漫游》(1968) 《流浪地球》(2019)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3)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片头:《星辰 启航》 (阿鲲),from:https://music.163.com/song?id=2015571039&userid=84347335 片尾:《人是_》(周深),from:https://music.163.com/song?id=2014291207&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70分钟
99+
1年前

研讨01:在地跨文化 | 戴锦华:《消失的她》和消失的她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有点特别,它的音频内容来自于一场线上研讨会(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持了研讨会的本来面貌,但由于时长所限,内容有删减),这场研讨论是由Flair施东来老师主持的“在地跨文化”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场,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她所分享的题目是:谁的梦魇与魅影——电影中消失的女人。在这场研讨会中,戴老师从暑期档令人匪夷所思的票房赢家《消失的她》切入,对照大卫·芬奇2014的《消失的爱人》、李沧东的2018年杰作《燃烧》,娄烨的2012年作品《浮城谜事》,探讨了银幕上性别叙事与“消失的女人”这一叙事母题在21世纪电影中的社会表达与文化意味。戴老师秉持她一贯的犀利与广博,对国外内十几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令我们大为受益。我相信以播客形式与她的思想相遇的你们,也会从中收获良多。 祝大家收听愉快! 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戴锦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并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专著10余部,其专著与论文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涉渡之舟》《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鼓瑟吹笙】 [00:00] “在地跨文化” [04:14] 《消失的她》:彼此冲突与对立的“性别”与“阶级” [12:15] 姐妹乌托邦 [15:30] 《消失的她》与《看不见的客人》有怎样的联系? [19:01] 多重错位:正义的抵达VS弱势者的胜利 [22:05] 观众认同于男主角的位置与梦魇 [28:42] 一场大戏的牺牲者? [32:15] 性别表述的扭曲:“你失去了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36:10] 中国的METOO抗争仍然维系在对男性的认同当中 [42:00] 《消失的爱人》:婚姻中的社会性表演 [46:02] 《三块广告牌》:再现好莱坞的叙事影像、意识形态策略辉煌的一部电影 [50:58] 《前程似锦的女孩》与《女人们的谈话》:面对男性的暴力,我们应该怎样予以回应? [56:19] 性别议题如何成为硕果仅存的批判性的、反抗性的议题? [01:01:22] 《浮城迷事》:性别的观察同时构成了某种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观察 [01:05:48] 男权和父权的反攻倒算,以及阶级身份所赋予的特权 [01:10:58] 消失的女人:一个绰号、化名、幽灵 [01:16:13] 《燃烧》:海美如何成为了“消失的女人”? [01:20:45] 大规模的女性失踪、消失、被杀 [01:27:01] 女性的问题从来都是社会的问题,也是人类的问题:下岗女工与打工妹 [01:32:08] 《她》:看不见的女人+消失的女人 [01:35:52] Chat GPT:亲密关系、陪伴、创伤的治愈(遮蔽、宣泄、无名化),或者制造更多“消失的女人”? [01:38:11] AI:从“消失的女人”到“消失的人”? [01:41:01] Q&A:悬疑片、女杀手、东南亚(跨地操作)、恋爱脑(文艺脑),等等 【承筐是将】 Flair主理的“在地跨文化”系列研讨会:微信公众号“在地跨文化Tands”(ID: zaidikuawenhua) https://mp.weixin.qq.com/s/vY0n5ipb1yASXn---QMiHQ 毛尖老师影评地址:《毛尖|想到自己也在里面贡献了五十元,我感到耻辱 》 https://mp.weixin.qq.com/s/pp0TCzBbByWt5P_btSlebQ 戴老师关于《燃烧》的精彩讨论,可见文章:戴锦华、孙柏、陈涛、魏然:镜中火焰——李沧东的《燃烧》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634771 《华雷斯血案》(2006) 《后院》(2009) 《浮城迷事》(2012) 《她》(2013) 《消失的爱人》(2014) 《看不见的客人》(2016) 《三块广告牌》(2017) 《燃烧》(2018) 《幻土》(2018)【欢迎收听“画外音”关于该片的相关节目】 《美国工厂》(2019) 《双子杀手》(2019) 《前程似锦的女孩》(2020) 《女人们的谈话》(2022) 《流浪地球2》(2023) 《夺宝奇兵5》(2023)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張碧晨《笼》|《消失的她》电影主題曲 片尾:Burning Soundtrack - "Dream" - Mowg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128分钟
6k+
1年前

1-1计划01:《逃出绝命镇》| 施东来:种族意识、摄影能动性与GET OUT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人一部电影计划”,简称为H计划,是"画外音"重磅推出的一个常青计划,不设时间上限,旨在把更多有趣且值得讨论的电影带到公众的面前。我们会邀请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朋友来做客,跟我们一起分享并讨论一部TA们很喜欢且特别想推荐给别人的电影。这些朋友有的是电影学者,有的是电影从业者,也有的是资深影迷,但不论TA们性别如何、职业如何,所处时空如何,TA们都是“看电影的人S”,即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与思辨力的观影者。TA们将从自己的观影位置与个体经验出发,把电影更深处的魅力展现出来,为我们打开更多进入电影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变幻的光影之中,共同聆听、观赏、感受、表达电影的力量吧! 在该计划的第一期中,我们的老朋友Flair详细地解读了Get Out (《逃出绝命镇》)这部惊悚片,希望借此带大家进一步了解美国最核心的种族议题。我们从彼此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场景说起,讨论了种族主义的电影化呈现、摄影(术)的多重功能、导演乔丹•皮尔的创作变化、Uncanny和Canny理论的适用性、双重意识,以及不同道具(电视(机)、标本、棉花、手机、汽车)的文化指涉等极为丰富的议题。绝对值得一听!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1:00] “一人一部电影计划”(1-1计划) [02:42] 作为美国电影TOP1的Get Out [07:56] 语言如何抵抗暴力? [11:30] 两个灵魂在打架 [15:01] 反日常的“不舒服” [21:14] 摄影的反身性 [24:14] 可怕的transracial identification [27:48] Get Out,而不是《逃出绝命镇》 [29:18] 摄影即救赎、照片即死亡 [31:44] racist loveracist system [33:35] 文化收藏与文化挪用 [36:16] 乔丹•皮尔的“退步”:从社会批判到媒介迷恋? [44:19] 对黑人身体的fetish [48:24] 科幻电影如何处理种族议题? [53:30] 电影中的uncanny [01:02:33] the repressed will return(被压抑的终将回返) [01:04:29] 无处不在的“标本” [01:07:22] 电视(机)、鹿、手机、棉花 [01:11:36] photographic taxidermy [01:14:08] double consciousness (双重意识) [01:17:24] 贯穿全片的“车” [01:24:08] 推荐:种族主义相关的电影与书 【承筐是将】 Flair主理的“在地跨文化”系列研讨会:微信公众号“在地跨文化Tands”(ID: zaidikuawenhua) https://mp.weixin.qq.com/s/vY0n5ipb1yASXn---QMiHQ 活动预告:戴锦华|《消失的她》和“她们” https://mp.weixin.qq.com/s/zxAAxJw6cTEiZdTWFebyww Flair 参与过的播客节目(可在播客主页上搜索关键词):《瞬息全宇宙》《男儿王》《芒果之歌》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Australia, Must Have Books, 2023. Benjamin, Walter.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United Kingdom,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68. Barthes, Roland.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United Kingdom,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82. Foucault, Michel.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United States,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3. Sarah Choi (2022) Life, Death, or Something in between: Photographic Taxidermy in “Get out” (2017),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 39:4, 867-889, DOI: 10.1080/10509208.2021.1888606 Freud, Sigmund. The Uncanny. United Kingdom, Penguin Books Limited, 2003. Mills, Charles W.. The Racial Contract. United Kingdo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Goldberg, David Theo. Are We All Postracial Yet?. Germany, Polity Press, 2015. Wynter, Kevin. Critical Race Theory and Jordan Peele's Get Out. United Stat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2. 乔丹•皮尔电影:US(《我们》,2019)、Nope(《不》,2022) 《惊魂记》(1960) 《闪灵》(1980) 【人之好我】 “一人一部电影计划”(即1-1计划)配乐:Paloma Faith - Better Than This (Official Video),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jSRdQChsI&list=PLXB5O7-57yo0fUVFuzGgNM8cqJTb4sUoy&index=72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Get Out - Soundtrack (2017) 片头:from Soundtrack #43 | End Titles (Montage) | Get Out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um1Zk6Chw&list=PLuF78wm0RiGbXe4idoJNeDu6EmN60KMeK&index=42 片尾:Soundtrack #2 | Sikiliza Kwa Wahenga (Main Title) | Get Out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3lsKrJLDk&list=PLuF78wm0RiGbXe4idoJNeDu6EmN60KMeK&index=2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90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3:《妈妈!》(Song of Spring) | 没有名字的母亲和幽灵一般的父亲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只不会游泳的鲸鱼。” 《妈妈!》又名《春歌》,是杨荔钠导演的“女性三部曲”的终曲。它延续了前两部电影,即《春梦》和《春潮》,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与刻画,同时把焦点投向老年群体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女性”、“老年”、“病患”这三个关键词的结合,清晰地体现了导演的社会关怀,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嘉宾们似乎有诸多的不满,乃至批评: 电影是挑战了“母职”话语,还是加固了既有的刻板想象? 电影对于母女关系及其生活的乌托邦式再现,真的具有疗愈的力量吗? 对于WG,电影的“鬼魅式书写”会令那段历史更不可见吗? 电影创造了新的“老年人”形象吗? 全球范围内的“阿尔兹海默症热”说明了什么? 考古、文字与记忆之间有着怎样的权力关系? ……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留言分享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Connie/张佳雯:德国班贝格大学电影研究博士在读,理论基础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点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集。 大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硕士,媒体人,现从事影视相关工作。 【鼓瑟吹笙】 [04:05] 失真、社会责任感、母爱 [10:25] 女性与女性的交流VS母女亲情 [14:50] 父亲的缺席性在场:幽灵归来 [19:24] 伤痕电影的可能性:尊严与救赎 [21:56] “乌托邦” [26:59] 鬼魅的历史书写 [29:38]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35:03] 历史重构(restructure) [38:45] 纯粹、美好、治愈(remedy) [44:18] 施害者与受害者 [48:58] 对历史的形塑(shaping),而不是简单的消音(silencing) [52:13] 集体性焦虑与“阿尔兹阿默症热” [55:09] 身体、疾病、记忆(遗忘)、历史 [58:30] 对结构性问题的遮蔽 [01:08:34] 考古、写作/文字与口述之间的权力关系 [01:14:33] 母亲的权力僭越 [01:20:57] 无名的“妈妈” [01:22:43] 倾情推荐 【承筐是将】 Nancy J. Chodorow.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刘岩. 历史 记忆 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 《万箭穿心》(2012) 《叔叔》(2019) 《杀出个黄昏》(2021) 《温柔壳》(2023)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妈妈!》电影原声带, from: https://music.163.com/#/album?app_version=8.9.95&id=151217946&dlt=0846 片头:《天鹅绒》,by 沈必昂 片尾:《你好,妈妈》,by 沈必昂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87分钟
99+
1年前

共振04:那些年我们教过的电影课(美国篇)| 从学会"看"电影到学着"教"电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那些年我教过的电影课”是“画外音”继“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之后特别策划的另一场系列活动,它主要围绕嘉宾们曾经作为讲师或助教所教过的电影课,尤其是华语电影课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他们在不同国家教授电影课的经历,包括但不限于Ta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惊喜、不满、不解,甚至愤怒。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一期节目,会聚焦于在美国给学生们上电影课的故事。通过跨越两个时区的连线,两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这两位朋友之前也都参加过“华语电影讨论活动”,而且参与过同一场讨论,那就是由Kevin主持的对社会主义时期纪录片的讨论。这是我们三人的第二次聚首,我们也从对电影的分析走向了对个人经验的剖解,有趣有趣!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课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Kevin Gao: 博士候选人,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研究课题跨越基建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邵雪松: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20] 话题源起 [05:19] “分析”与“描述” [14:45] 电影理论与国别电影 [21:30] 教学风格:阅读、讨论与反馈 [34:53] 为何成功?因何“失败”? [56:29] 经验:课纲、放映效果、非娱乐化 [01:00:28] 理想的电影课:酷儿影像、专题研究、电影与语言结合 【承筐是将】 1. Roquet, Paul. Ambient Media: Japanese Atmospheres of Self.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6. 2. Hu, Tung-Hui. Digital Lethargy: Dispatches from an Age of Disconnection. United Kingdom, MIT Press, 2022. 3. Chow, Rey. Primitive passions: 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Chow, Rey.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Attach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 Visibility. United Stat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Bordwell, David. EBOOK: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United Kingdom,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Chinese Film Classics: https://chinesefilmclassics.org/ 全球化的香港电影: https://www.edx.org/course/hong-kong-cinema-through-a-global-lens 《朝阳沟》(1963) 《菠萝蜜》(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Son and Bucket, by Varqa Buehrer | The Bucket (Directed by Jia Zhangke) [Original Soundtrack] – EP 片尾:Birthday, by Joe Hisaishi | Freedom PIANO STORIES 4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77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2(下):《宇宙探索编辑部》(Journey to the West) | 民间科学家的一次西游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没有人会否认,《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电影。它杂糅了科幻、浪漫、写实等多种风格,用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方式打破了类型电影的创作边界。许多人甚至开玩笑地说:这是一部“神经病电影”。而这些恰恰都说明,《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一种足够尖锐与突破的姿态,呈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不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这是导演孔大山在高中时写下的座右铭,如今,他让故事里的唐志军、孙一通、秦彩蓉、那日苏与小小等人代替他完成了对这句话的阐释,宇宙诞生时的余晖不仅化为了电视上的雪花点,也成为了银幕上的光。银幕之内,宇宙的神秘混杂着日常的无厘头尽数向我们展开了怀抱,那些看似造作与古怪的行为于是也变得迷人了起来。而这何尝不是对应着银幕之外,孔大山们“不对被设置的创作安之若素”? 即使花了若干小时一起畅谈观影感受,我们依然感到难以穷尽这部电影的内容,或者说,我们也只是探索到了银幕上的一些雪花点: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吗?怎么界定它的风格?如何理解它对理想主义者的刻画?为何影片的英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 ? 欢迎你与我们一起,加入这场银幕探索的头脑风暴,将银幕上的光点闪烁转化为思想的碰撞。若有任何想法、见解,请尽情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谢谢!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花铁俑(伦伦):坐标前加州柑橘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在读,主攻科幻研究,业余创作者。 雪飞:美国田纳西大学世界语言与文化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华语世界女性主义与酷儿理论。 刘思成: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影与地域、电影美学等。 【鼓瑟吹笙】 [00:01]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如何看待唐志军? [04:56] 从《西游记》看“商品化”的问题表达 [11:53] “西南”之地 [14:12] 用原始主义的意象表达人与土地的关系 [15:23] 西南在中国科幻界的特殊地位 [16:59] 对科幻人的描写“不真实” [18:38] 全片最丰满的人物:秦彩蓉 [20:18] 所有人物都困在自己的普遍性焦虑中 [23:31] 其实没有人真正认同唐志军 [27:45] 秦彩蓉如何被塑造成一位主导者(facilitator) [29:03] 秦彩蓉的笑代表着一种Feminist Killjoy [32:51] 从结尾的洞穴设计到片中对视觉强势的呈现 [37:12] 中外文化中的“洞穴” [43:19] 洞穴亦代表了一种前现代的状态 [44:38] 以反高潮的叙事制造反差感 [46:22] 从反期待的角度看片中对奇观的制造 【承筐是将】 Feminist killjoy: 学者Sara Ahmed在多本著作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包括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2010), Willful Subjects (2014), Living a Feminist Life (2017), What’s the Use (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生活倒影》, by 苏运莹, from: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6112195&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54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2(上):《宇宙探索编辑部》(Journey to the West) | 麻雀已降临,大象还未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没有人会否认,《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电影。它杂糅了科幻、浪漫、写实等多种风格,用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方式打破了类型电影的创作边界。许多人甚至开玩笑地说:这是一部“神经病电影”。而这些恰恰都说明,《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一种足够尖锐与突破的姿态,呈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不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这是导演孔大山在高中时写下的座右铭,如今,他让故事里的唐志军、孙一通、秦彩蓉、那日苏与小小等人代替他完成了对这句话的阐释,宇宙诞生时的余晖不仅化为了电视上的雪花点,也成为了银幕上的光。银幕之内,宇宙的神秘混杂着日常的无厘头尽数向我们展开了怀抱,那些看似造作与古怪的行为于是也变得迷人了起来。而这何尝不是对应着银幕之外,孔大山们“不对被设置的创作安之若素”? 即使花了若干小时一起畅谈观影感受,我们依然感到难以穷尽这部电影的内容,或者说,我们也只是探索到了银幕上的一些雪花点: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吗?怎么界定它的风格?如何理解它对理想主义者的刻画?为何影片的英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 欢迎你与我们一起,加入这场银幕探索的头脑风暴,将银幕上的光点闪烁转化为思想的碰撞。若有任何想法、见解,请尽情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谢谢!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花铁俑(伦伦):坐标前加州柑橘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在读,主攻科幻研究,业余创作者。 雪飞:美国田纳西大学世界语言与文化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华语世界女性主义与酷儿理论。 刘思成: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影与地域、电影美学等。 【鼓瑟吹笙】 [02:26] 影片简介与导演介绍 [05:29] 给影片打分 [10:00]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吗? [13:47] 杂糅正是它的风格所在 [17:44] 哲学、科幻、诗歌三类元素的交融 [19:21] 由拍摄手法带来的晕眩感争议 [26:12] 影片如何营造出不与主角共情的观影体验 [30:12] 它创造了一种具有逼真性的“虚构” [31:56] 影片中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36:32] 唐志军追求的不仅是理想,还是创伤的缝合 [39:16] 从音乐的设计看创作者的野心 [41:32] 另一条故事线索:唐志军与自我的协商 [43:13] 用《西游记》元素可视化人物的内心世界 【承筐是将】 《流浪地球》(2019) 《独行月球》(2022) 第一导演:《独家|孔大山:想和8年前的自己说句耗子尾汁》 https://mp.weixin.qq.com/s/_J9jMMkibkbsB7-gp2ihcg 八光分文化:八光分编辑部专访《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 https://mp.weixin.qq.com/s/W8u4u9e3iCUfFnPsmXDujg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欢乐颂》(贝多芬), from:https://music.163.com/song?id=1811477756&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47分钟
1k+
1年前

共振03(下):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是“画外音”播客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一期节目,会聚焦于欧美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和德国。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不多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既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一样,也表明此次聚谈是一次难得的头脑风暴!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六一:UCLA博士在读,关注华语媒介、电子游戏、文化研究。 Connie/张佳雯:德国班贝格大学电影研究博士在读,理论基础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点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集。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30] 各国教育理念的问题何在? [09:57] “新人文”:电影研究与电影创作相结合 [17:05] 研究方向:创新点与难点 [30:53] 关于未来的两个问题:小贴士 & 理想中的电影课 [41:02] 电影教育 【承筐是将】 六一提及的游戏: Getting over It with Bennett Foddy:http://www.foddy.net/2017/09/getting-over-it/ 原神:https://ys.mihoyo.com Connie的播客: “Ta说播客” RSS feed:http://www.ximalaya.com/album/61321987.xml 《奥兰多》(1992) 《昨日欢愉》(2006) 《如晴天,似雨天》(2014) 《暗处的女儿》(2021)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Wendy and Lucy Theme | credit song of 《温迪与露西》(Wendy and Jucy), by Will Oldham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53分钟
99+
1年前

共振03(上):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是“画外音”播客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一期节目,会聚焦于欧美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和德国。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不多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既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一样,也表明此次聚谈是一次难得的头脑风暴!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六一:UCLA博士在读,关注华语媒介、电子游戏、文化研究。 Connie/张佳雯:德国班贝格大学电影研究博士在读,理论基础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点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集。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1:20] 话题源起 [03:28] “电影研究”为何? [12:07] 为什么是“电影”? [21:14] “快乐”与“沮丧” [28:58] 无处不在的“焦虑” [39:50] 如何处理Academic shock? 【承筐是将】 六一提及的游戏: Getting over It with Bennett Foddy:http://www.foddy.net/2017/09/getting-over-it/ 原神:https://ys.mihoyo.com Connie的播客: “Ta说播客” RSS feed:http://www.ximalaya.com/album/61321987.xml 《奥兰多》(1992) 《昨日欢愉》(2006) 《如晴天,似雨天》(2014) 《暗处的女儿》(2021)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Leaving Home | soundtrack of 《昨日欢愉》(Old Joy), by Yo La Tengo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55分钟
1k+
1年前

电影11:《满江红》 | “岳飞”的空悲切与张艺谋的“付瑶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我有嘉宾】 罗靓: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 中国研究教授,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东亚系博士。其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明清以降的文学文化研究、国际先锋主义、冷战亚洲文化圈、当代流行文化、民间文艺、媒介与电影研究等。出版英文学术专著《先锋主义与流行文化》(The Avant-Garde and the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2014年)与《世界的白蛇》(The Global White Snake, 2021年)。 Pengpeng:任职于985高校艺术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比较文学与文化、电影与跨媒介艺术等,近年来聚焦跨文化跨媒介的比较电影研究。积极参与了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性别研究译介工作,曾在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妇女报、外语界等各类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1:11] 话题源起 [05:11] 嘉宾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复诵《满江红》、酷刑、杀人 [09:19] 表演与“戏中戏” [10:16] 张艺谋电影中性别设计的变化、“谋女郎”的失效 [14:26] 悬疑喜剧的创作手法 [15:22] “谋女郎”的出场与退场 [18:01] 张艺谋的 “签名”:传统文化-摇滚豫剧、空间-暴走转场 [20:50] 舞台剧效果与未出场的女性:张晓英+韩红 [25:22] 宅子—>剧本杀—>悬疑片—>喜剧 [27:57] 电影与流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32:05]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5:59] 对历史的“打扮”、最后的乌托邦想象 [39:42] Disclaimer:纯属虚构+原创剧本 [44:45] 错位:记忆不可能是过目不忘的 [46:42] 从《英雄》到《满江红》:一样的“刺秦”,不一样的历史书写模式 [49:10] 器物:金牌、樱桃、黑鸽、“精忠报国” [52:20] 麦高芬(MacGuffin):秦桧的信VS岳飞的词 [57:44] 不可信的叙述人、“主流的流行文化” [01:00:40] 刀与权力的移交 [01:04:19] 沈腾的背:反男性气质? [01:06:24] 历史与“写史”的关系 [01:10:50] “白蛇”的启示 [01:13:08] 真实与虚构:fact+fiction=faction [01:14:10] 《莫须有》与《满江红》的不同 【承筐是将】 Luo, Liang. The Global White Snak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1. 罗靓. 白蛇传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的转世与重生,王桂妹(译),《东吴学术》,2022年第1期。 Zhong, Xueping. Mainstream Culture Refocused: Television Drama, Socie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in Reform-Era China.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0. 倪湛舸. 《莫须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 圆圆(二次圆). 第五代导演再度“刺秦”,结果如何?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44627/?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追光万里》(2022) 《风的故事》(1988) 《赎罪》(2007) 《第一头牛》/First Cow(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满江红》电影原声配乐插曲专辑·戏曲(豫剧/曲剧)部分合集, from: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Y4y1o7vf/?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296ababc0e8ee616ba7e4e1ac4c0346e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87分钟
99+
1年前

共振02:电影时光 | 那些改变过我们的时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法)安德烈·巴赞 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法)让-吕克•戈达尔 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法)阿贝尔•冈斯 电影是戏,不能把它拍成偶发的事件。——(日)小津安二郎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栋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然而,我希望到最后它能成一栋房子。——(德)赖纳•维纳•法斯宾德 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 贾樟柯 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杨德昌《一一》 假使我没干电影的话,一定是个大流氓(侠客)。—— 侯孝贤 侯孝贤问今村昌平:“拍电影是为了什么?” 今村昌平答:“是因为爱生活,爱与人有关的一切。” ……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对你们的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与电影有关的人、事、物。 当然,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的电影,或想听到关于某些电影的讨论,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1:35] 话题源起 [03:38] 新叶的电影启蒙 [05:23] 影响不多最深的一位老师:电影、观察与诗意 [10:02] 核桃人生中最重要的电影朋友 [15:15] 改变了不多的一节电影课:《色戒》 [18:03] 《巴别塔与巴比伦》 [19:35] 令新叶难忘的一门电影课:跨性别理论 [27:17] 构建了核桃对电影的认知的一门课:台湾新电影 [32:24] 核桃必须要分享的一次观影经历 [34:58] 我们为什么要争取去电影院看电影? [36:44] 不多写电影论文的一次经历 [45:24] 电影院的怀旧与新潮 [46:01] “元电影”推荐 【承筐是将】 王小妮作品: 《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1997) 《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2008) 《上课记》(2011) 《1966年》(2014) Hansen, Miriam. Babel and Babylon: 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 United Kingd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开罗紫玫瑰》(1985) 《恐怖分子》(1986) 《悲情城市》(1989) 《闻香识女人》(1992) 《中央车站》(1998) 《黑暗中的舞者》(2000) 《鬼子来了》(2000) 《色戒》(2007) 《雨果》(2011) 《好莱坞往事》(2019) 《巴比伦》(2022) 《造梦之家》(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如晴天,似雨天》(Like Sunday, Like Rain)| film soundtrack, by Ed Harcourt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58分钟
99+
1年前

电影09/10:《气球》(Balloon) +《寻找智美更登》(The Search) | 万玛才旦,我们电影里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3年5月8日,惊闻万玛才旦导演突然离世的噩耗,我们深感悲痛!谁也无法代替离开的人讲述未尽的故事…… 在无奈叹息之余,我们决定将2022年8月华语电影讨论小组就《气球》《寻找智美更登》等万玛才旦的作品展开的讨论剪辑成音频节目(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以此作为对这位温和、智慧而有才华的电影导演的致敬。 正如《气球》的电影推广曲《生生不息》所示,“无常的河在无常之地化尽/生生不息/往复无尽/世间若如器从来不白不明”,生命无常,轮回不息;若影像不止,生命亦不止。我们仍会在银幕上不断地与万玛才旦导演重逢! 我们也敬请所有的朋友们共同期待导演的遗作《雪豹》与《陌生人》能以最好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注:线上讨论时,由于各位嘉宾身处不同的空间,且受到了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部分音段有无法去除的杂音,最后15分钟可能比较明显。对此不尽人意之处,万望听众朋友们包涵谅解!如果觉得不适,可根据时间节点跳过相关片段,或者点击以下链接查看文字稿。感谢! 【本期讨论的文字稿可见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的推送:《跟着万玛才旦一起寻找“气球”!》】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Linshan: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后。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阿球:北美东亚研究硕士项目在读。 Amitā: 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鼓瑟吹笙】 [00:29] 万玛才旦的导演之路 [04:50] 《气球》上映后在藏地引发的争议 [06:39] 对传统的挑战与否 [08:22] 性别角色的呈现转变 [10:09] 从“藏地电影”这一概念看地域空间的张力 [14:59] 主题的预设:对现代化影响的反思 [17:47] 《气球》中围绕计划生育与女性觉醒的表达 [23:26] 避孕套如何成为《气球》中的现代技术载体 [28:12] minor cinema作为一种视角 [33:59] 他们在电影中“寻找”什么? [35:22] 来自阿巴斯的美学影响 [36:23] 以视听语言的特殊设计呈现人物之间的隔绝 [38:10] 常被忽略的一点:来自电影制作/投资方对影片创作的影响 [42:31] 为何万玛才旦的电影中总有“中学老师”的角色? [01:00:01] 以梦的超现实镜头表现“人与自然” [01:03:18] 电影中的音乐设计 [01:08:16] 追问身份的失落问题 [01:12:20] 为何智美更登注定寻而不得 [01:19:47] 对于宗教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坦然呈现 [01:27:34] “废墟”成为表现现代性阵痛的重要空间 【承筐是将】 1. [美]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2016年第10期万玛才旦专题研究: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rjcc20/10/2?nav=tocList 3. Yang Li (2021) The silent Tibetan women and their visual exclusions in Pema Tseden’s ‘Tibetan Trilogy’, Visual Studies, DOI:10.1080/1472586X.2021.1962734 4. Vanessa Frangville (2016) Pema Tseden's The Search: the making of a minor cinema,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10:2, 106-119, DOI:10.1080/17508061.2016.1167335 5. Chris Berry (2016) Pema Tseden and the Tibetan road movie: space and identity beyon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film’,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10:2, 89-105, DOI:10.1080/17508061.2016.1167334 6. Walter Benjamin (2009), On the German Tragic Drama, Verso. 7. Ting Luo,“Neither Here nor The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st Socialist Space in The World and Still Life and Jia Zhangke’s Transcendence of Realism,”in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15 No.2 (October 2015), pp.149-171. 8. 幕味儿:《气球》有多难拍,你想象不到https://mp.weixin.qq.com/s/-GUP4PZ1D7F6qK_Wnzc_dg 9. 澎湃有戏:老家的人问万玛才旦,这个电影会像上次一样搞得我们很尴尬吗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52430 10. 人物:万玛才旦 冷眼慈悲https://mp.weixin.qq.com/s/FwyPcu6-TYoDLqPp3Y7jhg 11. 导筒 directube:万玛才旦:开启藏地新浪潮https://mp.weixin.qq.com/s/EueypmMs0rn7Yak_v-eS_A 12. 反派影评:【耳旁风】《塔洛》:司马迁、身份证和剪掉的辫子……https://mp.weixin.qq.com/s/XynuRQITghQhzqVOGcMjgw 13. 豆瓣:用户“锦”关于《气球》的短评https://www.douban.com/people/vikimoon/status/3160487448/?_dtcc=1&_i=9896656Zv3-LrX 《侠女》(1971) 《霸王别姬》(1993) 《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 《高原上的世界杯》(2001) 《静静的嘛呢石》(2005) 《寻找智美更登》(2009) 《老狗》(2011) 《塔洛》(2015) 《嘿玛嘿玛》(2016) 《撞死了一只羊》(2018) 《气球》(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生生不息》(朱婧汐),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1496332828&userid=84347335 《灵与肉的礼赞》(西藏病人),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1496819870&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93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