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只不会游泳的鲸鱼。”
《妈妈!》又名《春歌》,是杨荔钠导演的“女性三部曲”的终曲。它延续了前两部电影,即《春梦》和《春潮》,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与刻画,同时把焦点投向老年群体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女性”、“老年”、“病患”这三个关键词的结合,清晰地体现了导演的社会关怀,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嘉宾们似乎有诸多的不满,乃至批评:
电影是挑战了“母职”话语,还是加固了既有的刻板想象?
电影对于母女关系及其生活的乌托邦式再现,真的具有疗愈的力量吗?
对于WG,电影的“鬼魅式书写”会令那段历史更不可见吗?
电影创造了新的“老年人”形象吗?
全球范围内的“阿尔兹海默症热”说明了什么?
考古、文字与记忆之间有着怎样的权力关系?
……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留言分享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Connie/张佳雯:德国班贝格大学电影研究博士在读,理论基础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点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集。
大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硕士,媒体人,现从事影视相关工作。
【鼓瑟吹笙】
[04:05] 失真、社会责任感、母爱
[10:25] 女性与女性的交流VS母女亲情
[14:50] 父亲的缺席性在场:幽灵归来
[19:24] 伤痕电影的可能性:尊严与救赎
[21:56] “乌托邦”
[26:59] 鬼魅的历史书写
[29:38]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35:03] 历史重构(restructure)
[38:45] 纯粹、美好、治愈(remedy)
[44:18] 施害者与受害者
[48:58] 对历史的形塑(shaping),而不是简单的消音(silencing)
[52:13] 集体性焦虑与“阿尔兹阿默症热”
[55:09] 身体、疾病、记忆(遗忘)、历史
[58:30] 对结构性问题的遮蔽
[01:08:34] 考古、写作/文字与口述之间的权力关系
[01:14:33] 母亲的权力僭越
[01:20:57] 无名的“妈妈”
[01:22:43] 倾情推荐
【承筐是将】
Nancy J. Chodorow.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刘岩. 历史 记忆 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
《万箭穿心》(2012)
《叔叔》(2019)
《杀出个黄昏》(2021)
《温柔壳》(2023)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妈妈!》电影原声带, from:
https://music.163.com/#/album?app_version=8.9.95&id=151217946&dlt=0846
片头:《天鹅绒》,by 沈必昂
片尾:《你好,妈妈》,by 沈必昂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