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3年5月8日,惊闻万玛才旦导演突然离世的噩耗,我们深感悲痛!谁也无法代替离开的人讲述未尽的故事……
在无奈叹息之余,我们决定将2022年8月华语电影讨论小组就《气球》《寻找智美更登》等万玛才旦的作品展开的讨论剪辑成音频节目(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以此作为对这位温和、智慧而有才华的电影导演的致敬。
正如《气球》的电影推广曲《生生不息》所示,“无常的河在无常之地化尽/生生不息/往复无尽/世间若如器从来不白不明”,生命无常,轮回不息;若影像不止,生命亦不止。我们仍会在银幕上不断地与万玛才旦导演重逢!
我们也敬请所有的朋友们共同期待导演的遗作《雪豹》与《陌生人》能以最好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注:线上讨论时,由于各位嘉宾身处不同的空间,且受到了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部分音段有无法去除的杂音,最后15分钟可能比较明显。对此不尽人意之处,万望听众朋友们包涵谅解!如果觉得不适,可根据时间节点跳过相关片段,或者点击以下链接查看文字稿。感谢!
【本期讨论的文字稿可见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的推送:《跟着万玛才旦一起寻找“气球”!》】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Linshan: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后。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阿球:北美东亚研究硕士项目在读。
Amitā: 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鼓瑟吹笙】
[00:29] 万玛才旦的导演之路
[04:50] 《气球》上映后在藏地引发的争议
[06:39] 对传统的挑战与否
[08:22] 性别角色的呈现转变
[10:09] 从“藏地电影”这一概念看地域空间的张力
[14:59] 主题的预设:对现代化影响的反思
[17:47] 《气球》中围绕计划生育与女性觉醒的表达
[23:26] 避孕套如何成为《气球》中的现代技术载体
[28:12] minor cinema作为一种视角
[33:59] 他们在电影中“寻找”什么?
[35:22] 来自阿巴斯的美学影响
[36:23] 以视听语言的特殊设计呈现人物之间的隔绝
[38:10] 常被忽略的一点:来自电影制作/投资方对影片创作的影响
[42:31] 为何万玛才旦的电影中总有“中学老师”的角色?
[01:00:01] 以梦的超现实镜头表现“人与自然”
[01:03:18] 电影中的音乐设计
[01:08:16] 追问身份的失落问题
[01:12:20] 为何智美更登注定寻而不得
[01:19:47] 对于宗教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坦然呈现
[01:27:34] “废墟”成为表现现代性阵痛的重要空间
【承筐是将】
1. [美]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2016年第10期万玛才旦专题研究: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rjcc20/10/2?nav=tocList
3. Yang Li (2021) The silent Tibetan women and their visual exclusions in Pema Tseden’s ‘Tibetan Trilogy’, Visual Studies, DOI:10.1080/1472586X.2021.1962734
4. Vanessa Frangville (2016) Pema Tseden's The Search: the making of a minor cinema,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10:2, 106-119, DOI:10.1080/17508061.2016.1167335
5. Chris Berry (2016) Pema Tseden and the Tibetan road movie: space and identity beyon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film’,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10:2, 89-105, DOI:10.1080/17508061.2016.1167334
6. Walter Benjamin (2009), On the German Tragic Drama, Verso.
7. Ting Luo,“Neither Here nor The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st Socialist Space in The World and Still Life and Jia Zhangke’s Transcendence of Realism,”in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15 No.2 (October 2015), pp.149-171.
8. 幕味儿:《气球》有多难拍,你想象不到https://mp.weixin.qq.com/s/-GUP4PZ1D7F6qK_Wnzc_dg
9. 澎湃有戏:老家的人问万玛才旦,这个电影会像上次一样搞得我们很尴尬吗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52430
10. 人物:万玛才旦 冷眼慈悲https://mp.weixin.qq.com/s/FwyPcu6-TYoDLqPp3Y7jhg
11. 导筒 directube:万玛才旦:开启藏地新浪潮https://mp.weixin.qq.com/s/EueypmMs0rn7Yak_v-eS_A
12. 反派影评:【耳旁风】《塔洛》:司马迁、身份证和剪掉的辫子……https://mp.weixin.qq.com/s/XynuRQITghQhzqVOGcMjgw
13. 豆瓣:用户“锦”关于《气球》的短评https://www.douban.com/people/vikimoon/status/3160487448/?_dtcc=1&_i=9896656Zv3-LrX
《侠女》(1971)
《霸王别姬》(1993)
《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
《高原上的世界杯》(2001)
《静静的嘛呢石》(2005)
《寻找智美更登》(2009)
《老狗》(2011)
《塔洛》(2015)
《嘿玛嘿玛》(2016)
《撞死了一只羊》(2018)
《气球》(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生生不息》(朱婧汐),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1496332828&userid=84347335
《灵与肉的礼赞》(西藏病人),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1496819870&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