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是“画外音”播客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一期节目,会聚焦于欧美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和德国。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不多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既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一样,也表明此次聚谈是一次难得的头脑风暴!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六一:UCLA博士在读,关注华语媒介、电子游戏、文化研究。
Connie/张佳雯:德国班贝格大学电影研究博士在读,理论基础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后殖民理论;关注点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集。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30] 各国教育理念的问题何在?
[09:57] “新人文”:电影研究与电影创作相结合
[17:05] 研究方向:创新点与难点
[30:53] 关于未来的两个问题:小贴士 & 理想中的电影课
[41:02] 电影教育
【承筐是将】
六一提及的游戏:
Getting over It with Bennett Foddy:http://www.foddy.net/2017/09/getting-over-it/
Connie的播客:
“Ta说播客” RSS feed:http://www.ximalaya.com/album/61321987.xml
《奥兰多》(1992)
《昨日欢愉》(2006)
《如晴天,似雨天》(2014)
《暗处的女儿》(2021)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Wendy and Lucy Theme | credit song of 《温迪与露西》(Wendy and Jucy), by Will Oldham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