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06 (下):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中、日、新) | 偏偏喜欢“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是 “画外音” 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二期节目(第一期请见“第3场共振”),会聚焦于亚洲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和新加坡。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我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同,而这些不同也正是本次头脑风暴的精彩之处!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小栗君(中国): 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候选人,主要做中国电影史和媒介哲学研究。 章鱼Bo(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目前研究课题是香港新一代导演。 成雪岩(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博士一年级,主要从事亚洲电影研究。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36] 所谓“初心” [07:48] 学术:痛并快乐着 [19:12] 世界难以被改变,那我们呢? [27:42] 学术话语与自己的立场 [32:51] 研究环境的重要作用 [38:28] 嘉宾推荐 【承筐是将】 Bordwell, David. EBOOK: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United Kingdom,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Bazin, André. What Is Cinema? Volume I.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纵横四海》(1991) 《重庆森林》(1994) 《法兰西特派》(2021) 《白日青春》(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The French Dispatch (2021) Soundtrack. Aline - Jarvis Cocker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48分钟
99+
1年前

共振06 (上):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中、日、新) | 都是“电影”惹的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是 “画外音” 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二期节目(第一期请见“第3场共振”),会聚焦于亚洲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和新加坡。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我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同,而这些不同也正是本次头脑风暴的精彩之处!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小栗君(中国): 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候选人,主要做中国电影史和媒介哲学研究。 章鱼Bo(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目前研究课题是香港新一代导演。 成雪岩(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博士一年级,主要从事亚洲电影研究。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54] 话题源起 [04:22] 如何调适,如何选择 [21:36] 有价值的电影课是怎样的? [36:25] 理解电影学的不同路径:传播、技术、媒介、影像档案 [46:44] 做什么研究:新意与困境 [56:35] 数字资本主义 【承筐是将】 Bordwell, David. EBOOK: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United Kingdom,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Bazin, André. What Is Cinema? Volume I.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纵横四海》(1991) 《重庆森林》(1994) 《法兰西特派》(2021) 《白日青春》(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California Dreamin' , by The Mamas & the Papas |《重庆森林》插曲 片尾:《梦中人》, by 王菲 |《重庆森林》Original Soundtrack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65分钟
1k+
1年前

电影22:《白塔之光》(The Shadowless Tower) | 失意的城市漫游者与无意义的历史书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3年年末,张律导演电影《白塔之光》正式在院线上映。此前,该片已获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和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可谓硕果累累。作为张律导演回国后拍摄的第二部长片,《白塔之光》继承了《漫长的告白》对地域影像的关注,只不过这次张律回到了北京,拍摄了一出他的北京梦。 坐落于北京北海的白塔是一座“无影塔”,象征纯洁与神秘。北京城里头长大的人,围绕着白塔漫游,心中满是谜团。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乎当下的城市影像,而实际上,它如白塔一样落满了历史的痕迹。如同拼图一般,本期讨论试图拼凑出影像背后的答案,对于以下问题做出了回应: ·父子关系的刻画为何与前作大相径庭? ·张律拍的是谁的北京? ·影像试图暗示的历史鬼魅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城市漫游者到底是失意者还是自恋者? ·张律反“me too”的背后是男性油腻? ……. 欢迎朋友们听完本期节目,一起加入我们的影像拼图,告诉我们你找到的那块碎片与答案~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Frank:青年电影编剧、导演,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兼职助理教授。 馋鱼:坐标浙江杭州,电影学博士候选人。 【鼓瑟吹笙】 [03:39] 影片简介 [07:03] 张律粉丝的“愤怒” [10:48] 节奏失当 [15:08] 身在纽约,看向北京 [20:26] 不接地气的城市漫游 [21:28] 埋藏的历史记忆表达 [23:34] 相比前作,这一部的历史表达有趣而无意义 [27:00] 片中有关北京的历史细节与它的映射 [29:05] 无所适从者的北京记忆到底属于谁? [32:14] “性骚扰”的情节与反“Me Too” [39:11] 张律使用了越来越准确的表达 [41:22] 男性失意者的自恋与油腻 [47:01] 北花与南吉实际上是两个非常的相似女性角色 [48:50] 对于本片性别问题的大吐槽 【承筐是将】 《蓝风筝》(田壮壮,1993) 张律导演作品: 《白塔之光》(2023) 《漫长的告白》(2021) 《群山:咏鹅》(2018) 《春梦》(2016) 《胶片时代的爱情》(2015) 《庆州》(2014) 《风景》(2013) 《图们江》(2010) 《里里》(2008) 《重庆》(2007) 《边界》(2007) 《芒种》(2005) 《唐诗》(2003) 《11岁》(2001) 朱兆宇.冬春之柳川——张律《漫长的告白》中的越境旅程与地方影像诗学. 戏剧与影视评论.2022(6): 8. Arif Dirlik (1999). 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Review (Fernand Braudel Center),(02):155. 《给孩子的诗》,北岛主编,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柳川:经年的沉默,亦或《漫长的告白》https://mp.weixin.qq.com/s/zArur0ejLd77tVt0v5ZJVA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片头:《北京欢迎你(伴奏)》,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1890038196&userid=84347335 片尾:《秋柳》,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2015904043&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62分钟
1k+
1年前

共振05: 2023年终盘点|小红花、大踩雷和"杀老公"

【鼓瑟吹笙】 不多的片单 最一见钟情:椒麻堂会 最喜出望外: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始料不及:封神 最惊心动魄:暗处的女儿 最黯然神伤:乐土 最名不副实:芭比、过往人生 最失望透顶:无名 最磋砣光阴:风再起时 最居心叵测:消失的她 2024最期待:石门、雪豹 核桃的片单 最能personal relate: 奥本海默 最喜欢:晒后假日 最难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最可爱:上帝在吗?我是玛格丽特 最喜欢的女性形象: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最喜欢的男性形象:杨之后 最多的题材:杀老公 与豆瓣评分相差最大:芳华 2024最期待:鸟鸣嘤嘤 新叶的片单 最赏心悦目:火山挚恋 最有共鸣: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喜欢的女性表演:艾丽娅,《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喜欢的男性表演:兰德·里琼斯,《狗神》 最犀利:坠落的审判 最勇敢:无熊之境 最失望:一个与四个 最油腻:满江红 评分最虚高:芭比 2024最期待:年少日记、五月雪 【人之好我】 剪辑: 新叶 音乐: 片头:《Wish You Well》,岩崎太整,获取地址:分享岩崎太整的单曲《Wish You Well》http://163cn.tv/9g5am2 (@网易云音乐) 片尾:《Love,New Year.》张悬,获取地址:分享张悬的单曲《Love, New Year.》http://163cn.tv/iNF0E4 (@网易云音乐)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58分钟
1k+
1年前

电影21: 《温柔壳》(Awakening Spring)|作为普世标尺的 “正常人” + “残酷的积极主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随着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以此为主题的电影也开始出现在华语电影市场上,今年5月上映的《温柔壳》便是一部直接描写精神疾病的电影。这部电影中,王子文和尹昉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演技——是的,以情侣的身份;这又不免涉及另一个话题——爱情能够成为他们的救赎吗? 在这期华语电影讨论中,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讨论,也对这类题材的影片提出了展望。 你将听到的是: “浪漫化”的叙事,能否帮助观众理解?抑或只是模糊了影片的焦点? 将边缘人群收归至传统伦理观之中,是否是一种“残酷的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 表现精神病院、乃至于所谓“精神病人”的镜头,应该是旁观者的,还是介入式的? 要表现这类被标记为“非健康”的人无疑是困难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我们期待一种既非窥视、也无偏见的视角,我们期待一个带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镜头。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 “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核桃: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2:42] “心理健康 ” 问题进入中国电影 [06:30] 爱情是否“浪漫化”了整个叙事? [10:01] 戏剧性与现实主义色彩 [17:48] 男女主角形象的厚与薄 [21:15] 传统婚恋价值观是否仍然适合这类人群? [25:46] 如何避免“他者化”的视角? [31:37] 从病情轻重到家务劳动的平移:女性照护者 [34:50] 影片中的超现实片段 [41:49] 可“出去”也可“回来”的精神病院 [45:35] 我们如何期待未来同题材影片 【承筐是将】 本期提及电影: 《鸟人》(1984) 《我们与恶的距离》(2019) 本期提及播客: 画外音: 电影13: 《妈妈!》 | 没有名字的母亲和幽灵一般的父亲 共振03(上):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来? 共振03(下):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往? 深焦:189 戴锦华谈电影中的残障人群和我们:与他者相遇 【人之好我】 剪辑:核桃 音乐: 片头:《海——opening》(《温柔壳》原声音乐) 片尾:《温柔壳》预告片音频选段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更多的精彩节目。

52分钟
99+
1年前

电影20:《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 “难道我的记忆都不算数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2年,来自温州的青年导演黄树立凭借短纪录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摘得第75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酷儿金棕榈最佳短片、台北金马奖最佳记录短片等重磅酷儿短片奖项,并获得关注无数。该片由黄树立本人监制、编剧和剪辑,其内容也来自于他与母亲的日常对话。如斯种种共同构成了这部私影像最迷人又最值得探究的部分。 在超8毫米胶片摄影机的镜头下,平凡的日常画面也镀上了一层别致的光彩。在当今的电影创作,这一特殊创作媒介的选择或许暗藏了导演的巧思,或许也提醒了我们摄影机作为媒介长期被忽略的力量。 在本期讨论中,我们先从拍摄媒介的角度发掘出了日常对望也具有的“战斗性”,正因如此,黄树立的创作带来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关于中国酷儿文化和中国酷儿生存状态的展现。由此延伸开来,我们对以下诸多问题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超8毫米摄影机作为媒介的战斗性何在? ·持摄影机的人OR暴力的实施者? ·作为向母亲出柜的儿子,黄树立的酷儿叙事可有新意? ·声画对立的特殊性在哪儿? ·在这场发生于家庭内部的拉扯中,谁是“受害者”?谁又是“加害者”?是母亲吗?是我吗? ·对话还是妥协?如何理解东亚家庭中展现酷儿身份的不同姿态? ·作为一部私影像,尝试对时代性做出指涉是否吊诡? ·“我不满意!”黄树立如何通过沉默的影像传递出声嘶力竭的呐喊? …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的看法各异。事实上,这是我们华语电影小组前所未有的一次激烈的辩论。我们都是东亚家庭的子女,我们都曾感同身受于短片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但奇妙的是,我们从同样的影像中看见、听见了完全不同的内容,正因如此,我们最终都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意义与价值。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 “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Kevin Gao: 博士候选人,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研究课题跨越基建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繁瑾Jin:新媒体/内容运营,比较文学、亚洲研究专业,关注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鼓瑟吹笙】 [00:29] 影片简介 [06:55] 进入课堂的酷儿故事 [10:59] 回避父亲的代际冲突 [12:17] 多重声画关系 [13:31] 为了迎合西方的酷儿影像? [19:15] 超8毫米摄影机的特殊性 [25:18] 摄影机作为一种暴力工具 [30:34] 《持摄影机的人》 [34:12] 比起出柜的儿子,母亲或是更重要的角色 [37:11] 尖锐的酷儿视角是个人主义的体现吗? [39:16] 私影像的流通悖论:当全世界都在窥探你家的私事 [41:44] 私影像能变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新纽带吗? [43:51] 难道我的记忆都不算数吗? [50:24] 记忆与沉默:声音的暴力与视觉的暴力 [56:33] 酷儿麻烦:个人主义的批判逻辑还是本土化的协商姿态? [59:34] “我不满意!”: 开诚布公地谈论尖锐的问题才是另一种与在地接轨的方式 [01:07:31] 母亲作为另一个受害者 【承筐是将】 《持摄影机的人》(吉加·维尔托夫,1929) 《喜宴》(李安,1993) 《面子》(伍思薇,2004) 《轻轻摇晃》(许泰丰,2014) 《日常对话》(黄慧侦,2016) 《亲爱的房客》(郑有杰,2020)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列夫·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 周华山:《后殖民同志》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模样》(张悬), 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326723&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更多的精彩节目。

77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9:《野蛮人入侵》(Barbarian Invasion) | 拖死尸是谁?拖死尸是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第五季第2期,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 “以前年轻的时候,电影是一切。现在年纪大了,一切都是电影。” 在电影中,一位影后可以是任何人,可以说任何语言,可以不做母亲,只做打女,也可以清空自己,重组身体,可以入戏,也可以出戏。 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陈翠梅将自身的经历注入第二部长片《野蛮人入侵》当中,然后一路高歌,挺进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并如野蛮人一般侵入中国观众的视线。陈翠梅本人以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收获了业界赞赏,却又不可避免因“口无遮拦”而受到观众“诘责”。电影本身综合了对武侠、身体、母性、元电影的禅意性表达,虽独树一帜,却又生不逢时地与《芭比》相遇,差点被后者的“粉红狂潮”所淹没。这样一部电影,我们爱其“原初的激情”,也叹其“冗长的直白”,同时,我们又期待它有后来者,盖因这样的华语电影太少太少了。另外,我们希望有更多来自不同华语地区的电影被大家看到、了解,乃至喜欢。 所以,这是一期势在必出的节目,欢迎朋友们倾耳一听,更感谢大家的分享、转发或评论! 【我有嘉宾】 Amitā: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章鱼Bo:在东京念博士兼教书,喜欢香港电影、日本电影。 【鼓瑟吹笙】 [02:11] 《野蛮人入侵》为什么吸引我们? [07:24] 陈翠梅的言论所引发的风波 [09:49] 创作与接受的误差 [12:08] “女性主义”是唯一的通行证吗? [17:46] 陈翠梅的双视角:男导演+女演员 [20:14] 混杂而多元的身份 [22:17] 不可或缺的“身体” [26:50] 戏内的“直白”与戏外的“统一” [32:27] 元电影的“罪与罚” [34:38] 什么时候入戏,什么时候出戏? [39:38] 清空自己是寻找自我的最佳时机 [41:31] 暴露摄像机 [44:05] 谁应该“放下”? [47:00] 陈翠梅的“武侠” [49:23] 电影的音乐 [52:08]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电影”吗? [55:00] 导演的种族观念 【承筐是将】 陈翠梅导演作品(来源于网络): 2021年 《野蛮人入侵》 2017年 《遥遥传》 2016年 《片段》 2015年 《美丽的失败者》 短片 2013年 《南方来信》 2012年 《状元图》 2011年 《辐射村生存手册》 2011年 《语路》 纪录片 2010年 《无夏之年》 2009年 《是在道别》 短片 2009年 《一个未来》 短片 2009年 《每一天每一天》 短片 2009年 《我的失败作》 2009年 《没有人的女朋友》 短片 2009年 《15Malaysia》 纪录片 2008年 《仪式之必要》 短片 2006年 《爱情征服一切》 2006年 《蘑菇兄弟们》 短片 2005年 《南国以南》 短片 2004年 《丹绒马林有棵树》 短片 2003年 《Hometown》 短片 陈翠梅:《花生与豆腐同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1-11. 徐皓峰导演作品(来源于网络): 2023年 《入型入格》 2017年 《刀背藏身》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2016年 《天涯明月刀》 2015年 《师父》 2011年 《倭寇的踪迹》 《醉拳》(1978) 《谍影重重》系列 《黑客帝国》系列 《阿甘正传》(1994) 《盗梦空间》(2010) 《永安镇故事集》(2021) 《白日青春》(2022) 《芭比》(2023) 《燃冬》(2023) 界面新闻:【专访】导演陈翠梅:《芭比》关于掌控,《野蛮人入侵》关乎放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916147.html 南风窗:《野蛮人入侵》陈翠梅,把自己作为方法 https://mp.weixin.qq.com/s/MhUxaGhBtquVaoU6gf6KPQ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野蛮人入侵》电影原声,音源来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X4y1b7AS/?vd_source=296ababc0e8ee616ba7e4e1ac4c0346e 片尾:摘取自“《野蛮人入侵》回大马大荧幕, 陈翠梅让观众定义片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Gv25Fghbk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62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8:《芭比》(Barbie) | “女儿国”的春晚OR资本的粉红乌托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今年暑假,由玩具芭比的制作商美泰公司出品的电影《芭比》获得了瞩目的票房成绩。同时,许多深爱这部电影的影迷以芭比粉的使用为自我标识,在戏外引发了一阵席卷全球的“粉色狂潮”。 然而,本期参与《芭比》讨论的嘉宾们却对这部电影有着诸多不满。大家争议的焦点集中于: ·《芭比》对流行文化的挪用和嘲讽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吗? ·为什么说《芭比》给人的观感是一场“女儿国的春晚”?它回避了什么?又突出了什么?戏里戏外的粉红浪潮本质上到底是女性主义的狂欢,还是资本的狂欢? ·当我们在讨论无器官的“芭比”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为什么说这是美泰公司制造出的新一轮“芭比”神话? …… 总之,围绕《芭比》这部影片,嘉宾们从流行文化、性别研究、好莱坞电影等等视角展开了精彩对谈,内容丰富,值得一听! 相信许多观众在观看《芭比》过后都有自己的感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告诉我们。若对本期节目有任何看法,也欢迎大家评论或批评。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海蜇:坐标纽约/上海, 电影制作者、研究者。 大闷:坐标香港,前媒体人,文化研究博士生。 雪叔:坐标上海,博士研究生,主要领域是媒介研究。 【鼓瑟吹笙】 [02:20] 关于《芭比》的一些数据 [05:23] 嘉宾们的评分 [09:50] 对流行文化的讽刺 [15:03] 巧妙的开场设计:芭比乐园的创世神话 [17:44] “女儿国的春晚”? [19:18] 应该对本片使用“女性主义”这一标签吗? [21:14] 《芭比》的三个取巧之处 [26:00] 对母女关系的刻画矛盾百出 [30:29] 芭比乐园中“无器官的身体”回避了真正的问题 [34:39] 芭比乐园的存在是为了重写美泰公司的历史吗? [42:19] 芭比乐园1.0和芭比乐园2.0的差异 [46:51] Be Yourself(成为你自己)作为美国意识形态 [53:59] 虚幻的大和谐反倒失去了电影应有的力量 [01:01:41] “可以赚钱”是一切的前提 [01:07:39] 对性别角色的再刻板化——也聊另一个男性角色Allen [01:09:39] 《芭比》为什么令我们感到沮丧? 【承筐是将】 《2001太空漫游》(1968) 《教父》(1972) 《楚门的世界》(1988)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ENIE:Tome 2, Mille plateaux)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Dance The Night(Dua Lipa),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 id=2065100107&userid=84347335 What Was I Made For? (Billie Eilish),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2065100111&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76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7: 《鬼家人》(Marry My Dead Body)|酷儿电影里,直男居然成了最大的赢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0月3日,第60届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程伟豪导演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简称《鬼家人》)获得八项提名。在此之前,该片上线流媒体之后,「许光汉跳舞娘」的视频便迅速在网络上引爆了粉丝们的惊叫,同时,影片本身也引起了众多热议。 台湾民俗、同性婚姻、东亚家庭、商业喜剧等标签让这部片子噱头十足,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但是,我们想要讨论:一部合家欢式影片,是我们想看到的酷儿电影吗? 婚姻平权的议题,在西方世界和华语世界有着怎样的不同? 婚姻在当代社会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成为家人」的途径吗? 跟另外一部商业喜剧《芭比》相比,这部片子如何表现出了酷儿文化在华语世界中的特性? 直男演员以男同志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会不会错误地呈现本就边缘化的酷儿群体? …… 这些问题非常复杂,在我们的讨论之外,也非常期待听到听众朋友们的看法~ 另外,作为比较对象的《芭比》,又是怎样一部电影呢?且听下回分解! 【我有嘉宾】 Kevin Gao: 博士候选人,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研究课题跨越基建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核桃/一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成雪岩: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影评人,“粉红色的弗洛伊德”主页君。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鼓瑟吹笙】 [04:15] 在美国看《鬼家人》和《芭比》的体验 [08:58] 《鬼家人》是主流化的酷儿成长故事 [12:48] 中文世界里酷儿文化的普及遇到的最大挑战 [14:07] 传统婚姻逻辑的呈现 [17:42] 东亚家庭中酷儿群体的情感纽带 [22:10] 多元议题下的最大公约数 [23:41] 酷儿文化和台湾在地文化的缝合与割裂 [28:41] 被美化的直男和被理想化的男同志 [33:27] 异性恋演员演同性恋角色的问题 [38:42] “人鬼可以冥婚,同志不能结婚”? [41:09] 和《芭比》在性别议题上的对比 [44:19] 两部片子中的女性形象 [48:11] 《芭比》里关于酷儿群体的潜意识表达 [50:43] 《鬼家人》在台湾酷儿电影谱系中的位置 【承筐是将】 《蓝色大门》(2002) 《男儿王》(2020)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021) 《亲爱的对象》MV(2022) 《心跳漏一拍》(2022/S1,2023/S2) 《芭比》(2023) 【人之好我】 剪辑:核桃 片头音乐:蔡依林《舞娘》 片尾音乐:蔡依林《亲爱的对象》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62分钟
99+
1年前

电影16:《过往人生》(Past Lives) | 前世因缘:移民的“爱情神话”+ A24的市场配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继《米纳里》和《杨之后》之后,A24公司再次与韩裔导演合作,将观众的视线引向韩裔女孩Nora(韩名为娜英)与其阔别24年的韩国竹马海盛之间的“因缘”。而白人丈夫的在场,既让这段罗曼史变得更为复杂,也不可避免将影片带入移民叙事的框架内。 那么,电影讲的究竟是Nora的成长史,还是她的美国梦,或者移民故事的重复生产? ”相濡以沫只是佳事,相忘于江湖才是幸事“,电影对“因缘”的贩卖是成功的吗? 新一代移民导演赢得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 A24乘“亚裔”之风而起,它找到的市场配方是否能扭转好莱坞的颓势? ……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留言分享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Suchen:美国Film and Media博士项目在读,关注媒介研究、数字媒体研究和电影研究。 大闷:坐标香港,前媒体人,文化研究博士生。 成雪岩: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影评人,“粉红色的弗洛伊德”主页君。 【鼓瑟吹笙】 [02:21] 嘉宾打分 [07:02] 导演介绍、A24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1:17] 白人男性的insecurity(不安全感) [14:42] 有趣的性别:男人的masculinity(男性气概)和vulnerability(脆弱性) [18:20] 女主角的coming of age (成长故事) [21:38] 与其他电影的对比 [25:28] 新一代移民导演的创作取向 [29:14] 海盛的三重身份:romance(罗曼史),sex(性),culture(文化) [33:04] 电影的“俗套”:三角恋与美国梦 [39:20] 被工具化的“因缘” [47:45] 电影如同一场旧梦,那导演在这场梦里说的是哪种语言? [54:03] 置换“因缘”为“如果”,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 [58:49] 叙述视角的转换 [01:01:17] 纽约、首尔、上海,哪个更真实? [01:06:33] 东亚V S美国:复古与新潮,传统与现代? [01:09:34] 电影的《纽约时报》风 [01:14:12] 精彩推荐 【承筐是将】 《过往人生》导演:这部电影是我情感生活中的一隅地图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82464 Zauner, Michelle. 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 United States,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21. How to with John Wilson(2020, 3 seasons) 《小城之春》(1948) 《烈火青春》(1982) 《青梅竹马》(1985) 《爱情万岁》(1994) 《花样年华》(2000) 《流浪的迪潘》(2015) 《摘金奇缘》(2018) 《青春环游记》(2019) 《米纳里》(2020) 《瞬息全宇宙》(2022) 《托里和洛奇塔》(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Past Lives 2023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by Christopher Bear,from: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v3qeuV3YDpgQEvpfIQt-r9eXbfraO3E&si=i_Cw-3hV4UWGVCaq 片头:Crossing 片尾:See You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83分钟
1k+
1年前

电影15:《椒麻堂会》(A New Old Play) | 流水的席: 椒麻味的“戏梦人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1年上映的《椒麻堂会》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电影”,2023年,该片蓝光碟的预售消息一出,立刻就引起了碟友与影迷圈内的抢购,但是目前,仍没有任何消息称它会在中国大陆上映。 这部电影是川剧丑角邱福新在黄泉路上的回忆录,阴阳两条叙事线并行,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浓缩在了近3个小时的光影变幻之中。它讲了大历史,也讲了人间世,讲了梦,讲了坚持、浪漫,也讲了悲伤、现实、荒唐。在电影中,流散、艺术、战争、人性轮番上演,于各种风格与媒介的交替之间融为一体,既让观众沉浸,又让观众警醒! 我们分别从电影、媒介、戏曲/戏剧与文化等角度对电影的导演风格、电影技巧、媒介融合、舞台化效果、人物塑造、小丑精神、间离效果、高语境审美等进行了充分地讨论。近4个小时的录制,可谓火花四溅,酣畅淋漓,却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我们还制作了一个关于“女性”的小彩蛋,以飨听众。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大闷:坐标香港,前媒体人,文化研究博士生。 Amitā: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鼓瑟吹笙】 [01:10] “流动圆桌”、嘉宾打分 [08:42] 导演介绍、剧情梗概 [12:44] 在地性:川剧、方言、小丑精神 [16:52] “喜丧”、群丑戏 [20:42] 电影化戏曲舞台的灵韵 [24:36] 非现实、写意 [28:18] 高语境文化的体现 [32:39] 多媒介融合、象征体系 [35:49] 传统国画美学、与观众的契约 [38:52] 不同媒介的分工合作、流水席式的空间展演 [43:33] 音乐的错乱、时代的动荡 [45:14] A New Old Play [50:02] Play: 玩耍、游戏、喜剧精神、新的电影语言 [54:59] “共生”:新旧、虚实、多媒介 [59:06] 人与自然:身土不二 [01:01:27] “偷粪”:历史的笔记 [01:04:33] 不被操控的照相机:失焦与边缘 [01:08:17] 电影夏令营、记忆与遗忘、物质性 [01:11:38] 复现的peeping [01:14:43] 技术装置的底层逻辑 [01:17:08] 说书人、多重叙事视角、间离效果 [01:23:05] 穿梭阴阳两界的“唐玄宗” [01:24:52] 喝孟婆汤的邱炯炯 [01:26:04] 棚拍、就地取材、低碳、生态电影(ecocinema) 【承筐是将】 [捷] 博•赫拉巴尔. 《巴比代尔》(Pábitelé),译者: 杨乐云/万世荣,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5 "Mao’s Toilet: The Politics of Feeding the People in Socialist China (the 1950s-70s)" by Daren LEUNG (Lingnan University) (June 13th, 2023) [Sci-Tech Asia Virtual Seminar]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73374/announcements/12873866/mao%E2%80%99s-toilet-politics-feeding-people-socialist-china-1950s-70s 深焦: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 https://new.qq.com/rain/a/20220915A0A0KZ00 邱炯炯电影序列:《彩排记》(2008)、《黄老老拍案》(2009)、《大酒楼》(2007)、《姑奶奶》(2010)、《萱堂闲话录》(2011)、《痴》(2015) 《人·鬼·情》(1987) 《霸王别姬》(1993) 《画魂》(1994) 《南海十三郎》(1997) 《春江水暖》(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椒麻堂会》电影预告片 片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ZEjy2JSac&pp=ygUM5qSS6bq75aCC5Lya 片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STSqk8XdI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91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