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1年上映的《椒麻堂会》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电影”,2023年,该片蓝光碟的预售消息一出,立刻就引起了碟友与影迷圈内的抢购,但是目前,仍没有任何消息称它会在中国大陆上映。
这部电影是川剧丑角邱福新在黄泉路上的回忆录,阴阳两条叙事线并行,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浓缩在了近3个小时的光影变幻之中。它讲了大历史,也讲了人间世,讲了梦,讲了坚持、浪漫,也讲了悲伤、现实、荒唐。在电影中,流散、艺术、战争、人性轮番上演,于各种风格与媒介的交替之间融为一体,既让观众沉浸,又让观众警醒!
我们分别从电影、媒介、戏曲/戏剧与文化等角度对电影的导演风格、电影技巧、媒介融合、舞台化效果、人物塑造、小丑精神、间离效果、高语境审美等进行了充分地讨论。近4个小时的录制,可谓火花四溅,酣畅淋漓,却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我们还制作了一个关于“女性”的小彩蛋,以飨听众。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大闷:坐标香港,前媒体人,文化研究博士生。
Amitā: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鼓瑟吹笙】
[01:10] “流动圆桌”、嘉宾打分
[08:42] 导演介绍、剧情梗概
[12:44] 在地性:川剧、方言、小丑精神
[16:52] “喜丧”、群丑戏
[20:42] 电影化戏曲舞台的灵韵
[24:36] 非现实、写意
[28:18] 高语境文化的体现
[32:39] 多媒介融合、象征体系
[35:49] 传统国画美学、与观众的契约
[38:52] 不同媒介的分工合作、流水席式的空间展演
[43:33] 音乐的错乱、时代的动荡
[45:14] A New Old Play
[50:02] Play: 玩耍、游戏、喜剧精神、新的电影语言
[54:59] “共生”:新旧、虚实、多媒介
[59:06] 人与自然:身土不二
[01:01:27] “偷粪”:历史的笔记
[01:04:33] 不被操控的照相机:失焦与边缘
[01:08:17] 电影夏令营、记忆与遗忘、物质性
[01:11:38] 复现的peeping
[01:14:43] 技术装置的底层逻辑
[01:17:08] 说书人、多重叙事视角、间离效果
[01:23:05] 穿梭阴阳两界的“唐玄宗”
[01:24:52] 喝孟婆汤的邱炯炯
[01:26:04] 棚拍、就地取材、低碳、生态电影(ecocinema)
【承筐是将】
[捷] 博•赫拉巴尔. 《巴比代尔》(Pábitelé),译者: 杨乐云/万世荣,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5
"Mao’s Toilet: The Politics of Feeding the People in Socialist China (the 1950s-70s)" by Daren LEUNG (Lingnan University) (June 13th, 2023) [Sci-Tech Asia Virtual Seminar]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73374/announcements/12873866/mao%E2%80%99s-toilet-politics-feeding-people-socialist-china-1950s-70s
深焦: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 https://new.qq.com/rain/a/20220915A0A0KZ00
邱炯炯电影序列:《彩排记》(2008)、《黄老老拍案》(2009)、《大酒楼》(2007)、《姑奶奶》(2010)、《萱堂闲话录》(2011)、《痴》(2015)
《人·鬼·情》(1987)
《霸王别姬》(1993)
《画魂》(1994)
《南海十三郎》(1997)
《春江水暖》(2019)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椒麻堂会》电影预告片
片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ZEjy2JSac&pp=ygUM5qSS6bq75aCC5Lya
片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STSqk8XdI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