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今年暑假,由玩具芭比的制作商美泰公司出品的电影《芭比》获得了瞩目的票房成绩。同时,许多深爱这部电影的影迷以芭比粉的使用为自我标识,在戏外引发了一阵席卷全球的“粉色狂潮”。
然而,本期参与《芭比》讨论的嘉宾们却对这部电影有着诸多不满。大家争议的焦点集中于:
·《芭比》对流行文化的挪用和嘲讽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吗?
·为什么说《芭比》给人的观感是一场“女儿国的春晚”?它回避了什么?又突出了什么?戏里戏外的粉红浪潮本质上到底是女性主义的狂欢,还是资本的狂欢?
·当我们在讨论无器官的“芭比”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为什么说这是美泰公司制造出的新一轮“芭比”神话?
……
总之,围绕《芭比》这部影片,嘉宾们从流行文化、性别研究、好莱坞电影等等视角展开了精彩对谈,内容丰富,值得一听!
相信许多观众在观看《芭比》过后都有自己的感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告诉我们。若对本期节目有任何看法,也欢迎大家评论或批评。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海蜇:坐标纽约/上海, 电影制作者、研究者。
大闷:坐标香港,前媒体人,文化研究博士生。
雪叔:坐标上海,博士研究生,主要领域是媒介研究。
【鼓瑟吹笙】
[02:20] 关于《芭比》的一些数据
[05:23] 嘉宾们的评分
[09:50] 对流行文化的讽刺
[15:03] 巧妙的开场设计:芭比乐园的创世神话
[17:44] “女儿国的春晚”?
[19:18] 应该对本片使用“女性主义”这一标签吗?
[21:14] 《芭比》的三个取巧之处
[26:00] 对母女关系的刻画矛盾百出
[30:29] 芭比乐园中“无器官的身体”回避了真正的问题
[34:39] 芭比乐园的存在是为了重写美泰公司的历史吗?
[42:19] 芭比乐园1.0和芭比乐园2.0的差异
[46:51] Be Yourself(成为你自己)作为美国意识形态
[53:59] 虚幻的大和谐反倒失去了电影应有的力量
[01:01:41] “可以赚钱”是一切的前提
[01:07:39] 对性别角色的再刻板化——也聊另一个男性角色Allen
[01:09:39] 《芭比》为什么令我们感到沮丧?
【承筐是将】
《2001太空漫游》(1968)
《教父》(1972)
《楚门的世界》(1988)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ENIE:Tome 2, Mille plateaux)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Dance The Night(Dua Lipa),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 id=2065100107&userid=84347335
What Was I Made For? (Billie Eilish), from: https://music.163.com/song?id=2065100111&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