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0月3日,第60届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程伟豪导演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简称《鬼家人》)获得八项提名。在此之前,该片上线流媒体之后,「许光汉跳舞娘」的视频便迅速在网络上引爆了粉丝们的惊叫,同时,影片本身也引起了众多热议。
台湾民俗、同性婚姻、东亚家庭、商业喜剧等标签让这部片子噱头十足,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但是,我们想要讨论:一部合家欢式影片,是我们想看到的酷儿电影吗?
婚姻平权的议题,在西方世界和华语世界有着怎样的不同?
婚姻在当代社会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成为家人」的途径吗?
跟另外一部商业喜剧《芭比》相比,这部片子如何表现出了酷儿文化在华语世界中的特性?
直男演员以男同志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会不会错误地呈现本就边缘化的酷儿群体?
……
这些问题非常复杂,在我们的讨论之外,也非常期待听到听众朋友们的看法~
另外,作为比较对象的《芭比》,又是怎样一部电影呢?且听下回分解!
【我有嘉宾】
Kevin Gao: 博士候选人,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研究课题跨越基建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核桃/一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成雪岩: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影评人,“粉红色的弗洛伊德”主页君。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鼓瑟吹笙】
[04:15] 在美国看《鬼家人》和《芭比》的体验
[08:58] 《鬼家人》是主流化的酷儿成长故事
[12:48] 中文世界里酷儿文化的普及遇到的最大挑战
[14:07] 传统婚姻逻辑的呈现
[17:42] 东亚家庭中酷儿群体的情感纽带
[22:10] 多元议题下的最大公约数
[23:41] 酷儿文化和台湾在地文化的缝合与割裂
[28:41] 被美化的直男和被理想化的男同志
[33:27] 异性恋演员演同性恋角色的问题
[38:42] “人鬼可以冥婚,同志不能结婚”?
[41:09] 和《芭比》在性别议题上的对比
[44:19] 两部片子中的女性形象
[48:11] 《芭比》里关于酷儿群体的潜意识表达
[50:43] 《鬼家人》在台湾酷儿电影谱系中的位置
【承筐是将】
《蓝色大门》(2002)
《男儿王》(2020)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021)
《亲爱的对象》MV(2022)
《心跳漏一拍》(2022/S1,2023/S2)
《芭比》(2023)
【人之好我】
剪辑:核桃
片头音乐:蔡依林《舞娘》
片尾音乐:蔡依林《亲爱的对象》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