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有点特别,它的音频内容来自于一场线上研讨会(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持了研讨会的本来面貌,但由于时长所限,内容有删减),这场研讨论是由Flair施东来老师主持的“在地跨文化”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场,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她所分享的题目是:谁的梦魇与魅影——电影中消失的女人。在这场研讨会中,戴老师从暑期档令人匪夷所思的票房赢家《消失的她》切入,对照大卫·芬奇2014的《消失的爱人》、李沧东的2018年杰作《燃烧》,娄烨的2012年作品《浮城谜事》,探讨了银幕上性别叙事与“消失的女人”这一叙事母题在21世纪电影中的社会表达与文化意味。戴老师秉持她一贯的犀利与广博,对国外内十几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令我们大为受益。我相信以播客形式与她的思想相遇的你们,也会从中收获良多。
祝大家收听愉快!
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戴锦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并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专著10余部,其专著与论文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涉渡之舟》《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鼓瑟吹笙】
[00:00] “在地跨文化”
[04:14] 《消失的她》:彼此冲突与对立的“性别”与“阶级”
[12:15] 姐妹乌托邦
[15:30] 《消失的她》与《看不见的客人》有怎样的联系?
[19:01] 多重错位:正义的抵达VS弱势者的胜利
[22:05] 观众认同于男主角的位置与梦魇
[28:42] 一场大戏的牺牲者?
[32:15] 性别表述的扭曲:“你失去了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36:10] 中国的METOO抗争仍然维系在对男性的认同当中
[42:00] 《消失的爱人》:婚姻中的社会性表演
[46:02] 《三块广告牌》:再现好莱坞的叙事影像、意识形态策略辉煌的一部电影
[50:58] 《前程似锦的女孩》与《女人们的谈话》:面对男性的暴力,我们应该怎样予以回应?
[56:19] 性别议题如何成为硕果仅存的批判性的、反抗性的议题?
[01:01:22] 《浮城迷事》:性别的观察同时构成了某种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观察
[01:05:48] 男权和父权的反攻倒算,以及阶级身份所赋予的特权
[01:10:58] 消失的女人:一个绰号、化名、幽灵
[01:16:13] 《燃烧》:海美如何成为了“消失的女人”?
[01:20:45] 大规模的女性失踪、消失、被杀
[01:27:01] 女性的问题从来都是社会的问题,也是人类的问题:下岗女工与打工妹
[01:32:08] 《她》:看不见的女人+消失的女人
[01:35:52] Chat GPT:亲密关系、陪伴、创伤的治愈(遮蔽、宣泄、无名化),或者制造更多“消失的女人”?
[01:38:11] AI:从“消失的女人”到“消失的人”?
[01:41:01] Q&A:悬疑片、女杀手、东南亚(跨地操作)、恋爱脑(文艺脑),等等
【承筐是将】
Flair主理的“在地跨文化”系列研讨会:微信公众号“在地跨文化Tands”(ID: zaidikuawenhua) https://mp.weixin.qq.com/s/vY0n5ipb1yASXn---QMiHQ
毛尖老师影评地址:《毛尖|想到自己也在里面贡献了五十元,我感到耻辱 》 https://mp.weixin.qq.com/s/pp0TCzBbByWt5P_btSlebQ
戴老师关于《燃烧》的精彩讨论,可见文章:戴锦华、孙柏、陈涛、魏然:镜中火焰——李沧东的《燃烧》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634771
《华雷斯血案》(2006)
《后院》(2009)
《浮城迷事》(2012)
《她》(2013)
《消失的爱人》(2014)
《看不见的客人》(2016)
《三块广告牌》(2017)
《燃烧》(2018)
《幻土》(2018)【欢迎收听“画外音”关于该片的相关节目】
《美国工厂》(2019)
《双子杀手》(2019)
《前程似锦的女孩》(2020)
《女人们的谈话》(2022)
《流浪地球2》(2023)
《夺宝奇兵5》(2023)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張碧晨《笼》|《消失的她》电影主題曲
片尾:Burning Soundtrack - "Dream" - Mowg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