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明杂谈
换一个角度看新闻: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角度。

Album
主播:
吴霜明
出版方:
吴帅_HHZQ
订阅数:
1,201
集数:
42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霜明杂谈,一个躲在体制内观察世界的中年人,和你杂谈这个世界。
霜明杂谈的创作者...
霜明杂谈的节目...

25-看懂宏观经济数据:以M0/M1/M2/PMI/CPI为例,以及数据之外的逻辑

霜明杂谈

本期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宏观经济指标,可能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宏观经济: 一、货币供应量:M0 M1 M2 按照简易理解: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IMF认为M0是“现金以及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存款” 但是今天“个人储蓄存款”在移动支付的帮助下,实际与M0越来类似; 同样的,单位定期存款越来越表现为 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类理财产品,甚至有往T+0的方向演变。 因此这样的统计口径下,对于M1 M2剪刀差的理解应该慎重。 二、PMI 在此网站可以查询中外历年PMI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因为国民性格的原因,振动幅度在5%甚至3%之间 而哪怕是德国这样以“严谨”著称的,变化也超过10%。 所以以绝对值来对比中外的PMI可能是偏颇的。 三、CPI 以美国为:前三大权重中 住房:42.3%、交通运输:16.2%、食品饮料:14.3% 中国:烟酒食品:34%、居住:17.2%、娱乐教育文化:13.7%。 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成本和居住成本也不一样。 个人感想: 1、数据不会骗人。但会有人用数据骗你,所以要小心;所以更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口径都是值得探讨的务实问题; 2、指标的左边是目标、右边是政策。如果能够放下数据,理解为什么这么设置指标,才能更好理解目标是什么,以及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

47分钟
99+
3天前

27-10万亿化债资金来了:为什么大家还是感觉没有钱?

霜明杂谈

自我工作以来,确实感受到2025年底比以往要更“紧张”,特别是诸多对公业务的行业、企业,普遍感觉资金很紧张,而且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行业、甚至产业链上下游都非常紧张。 为什么10万亿的资金政策已经出来了,还是感觉没钱呢?我想有三个原因: 1、资金从政策,到真正落实到地方需要时间。一方面10万亿也是分年度分行业出来,并非一次支付;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原有资产结构的化解,并不是能直接拿到钱就可以用来支付眼下的欠款、债务。 上游资金紧张,传到到整个经济活动中,就出现较为普遍的资金进展问题。 2、化债资金更多希望能够带动未来经济,也就更关注“新增项目”;但眼下地方、企业更多被历史遗留的债务、账款压的透不过气。 3、“花别人的钱手短”。对于国债资金、中央资金的使用监管问题,也导致很多地方上对申报资金的热情没有以前那么积极,特别是具体经办人员。 当然,回顾这一年还是很不容易的,从年初开始,对于民营企业的保护、对于税费的改革、经济走势的转向,都在这一年里艰难的调整着。 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开篇里写的: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的没有到来。 祝大家,在2025年都有平凡而真正温暖的春天。 2025年,大家再见!

25分钟
99+
3天前

28-迟到的年终感悟:我是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没有能载我的船

霜明杂谈

2025年,新世纪已经走到四分之一了,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经常会想象新世纪的样子,其实看看确实和2000年变化很大,至少我个人来看如此。 也是我的本命年,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说法36岁是人生大坎,需要谨慎谨慎,而且可能确实有些亲戚在这个岁数遇到了波折,所以我也唯心起来,大部分的时间也有些躺平,还好公司给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哪怕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还是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概是从2021年开始吧,我感觉自己有中年危机,或者职业危机。 因为我自己从事的行业经过快速或者超速发展之后,明显的感觉到新增市场已经很少了,毕竟树不能长到天上,但是增速越来越慢的时候,是会想一个问题,要不要转行,或者换个岗位之类的。 2024年,我想通了几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时代的变化——当快钱成为新常态] 甚至有木工工程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前同事去了影视行业,因为之前很多影视行业都是艺术家,都是摄影师、灯关、舞美;但是他们不会协调,所以常常出现投资超支的情况。土木工程师过去,可以把现场的大型设备、群众演员,甚至什么时候进场、什么时候化妆,什么时候吃盒饭,就像工地上抢工期一样,甚至还能给你搞个农民工实名制,避免卡油水。 当时代列车的速度超过个体适应能力时,我们不得不学会在车厢里跳舞——哪怕舞步踉跄。 [第二部分:秩序与机会——全球化2.0的出海潮] 安稳的港口永远挤满船只,真正的宝藏藏在风暴角之后。有位在印尼做电商的朋友说,雅加达的堵车让他想起二十年前的深圳——"每个红灯间隙,都有人敲车窗卖充电宝,那种野蛮生长的气息,像极了当年的华强北。" 我们这代人或许注定要成为"候鸟型"物种,当北半球的冬天来临,就展开翅膀寻找新的栖息地。 [第三部分:向内求索——在不确定中锚定自我] 很多年以前,我在杭州灵隐寺外看到"莫向外求"的匾额时,突然想起2020年的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某个深夜——那时我正为要不要转行失眠,刷朋友圈看到前领导晒出柏林马拉松奖牌,配文"全马330达成"。当时觉得特别焦虑,仿佛跑不进330的人生就不配谈成功。 我们总把"成功"设定成需要被他人认证的奖杯,却忘了"愉悦"本就是自我认证的勋章。在宏大叙事失效的年代,微观叙事才是对抗虚无的良药。 最后: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没有我的船 童年记忆里还有粮票的余温,青春期见证互联网摧枯拉朽,如今站在Web3.0和AI革命的门口,却发现自己既放不下旧船舵,又造不出新方舟。 我们这代人像是站在冰川纪与暖春之交的旅人,脚下是正在碎裂的冰层,眼前是冒着热气的未知海域。 2024年最深刻的领悟,或许就是承认某些"船"注定要沉没。就像再也回不去的家乡老茶馆,就像注定被AI取代的重复劳动。、 关于2025年,我想对这个节目许个愿:希望它能成为某种「不完美的容器」。 在新旧世界的夹缝里,这个博客意外成了我的锚点。它不需要像商业计划书般严谨,不必像学术论文般正确,它允许我保留那些「不合时宜」的思考:比如坚信菜市场比元宇宙更有生命力,比如觉得手工记账的仪式感能对抗AI的冰冷。 比如有朋友跟我说挺好的,不需要绝对正确的,就需要有表达,有态度。 我们终究成不了新世界的领航员,感谢你陪伴我度过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2024。 明年此刻,或许我们脚下的冰层已彻底融化,但请记住:真正的船从来不在港口,而在每一次勇敢划动的桨声中。 愿我们在2025年继续笨拙而真诚地生长,像山崖上的野松,像误入城市的小狐狸,像所有带着旧时代印记却依然向前的生命体。 晚安。

25分钟
99+
3天前
霜明杂谈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