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看懂宏观经济数据:以M0/M1/M2/PMI/CPI为例,以及数据之外的逻辑

霜明杂谈

本期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宏观经济指标,可能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宏观经济: 一、货币供应量:M0 M1 M2 按照简易理解: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IMF认为M0是“现金以及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存款” 但是今天“个人储蓄存款”在移动支付的帮助下,实际与M0越来类似; 同样的,单位定期存款越来越表现为 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类理财产品,甚至有往T+0的方向演变。 因此这样的统计口径下,对于M1 M2剪刀差的理解应该慎重。 二、PMI 在此网站可以查询中外历年PMI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因为国民性格的原因,振动幅度在5%甚至3%之间 而哪怕是德国这样以“严谨”著称的,变化也超过10%。 所以以绝对值来对比中外的PMI可能是偏颇的。 三、CPI 以美国为:前三大权重中 住房:42.3%、交通运输:16.2%、食品饮料:14.3% 中国:烟酒食品:34%、居住:17.2%、娱乐教育文化:13.7%。 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成本和居住成本也不一样。 个人感想: 1、数据不会骗人。但会有人用数据骗你,所以要小心;所以更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口径都是值得探讨的务实问题; 2、指标的左边是目标、右边是政策。如果能够放下数据,理解为什么这么设置指标,才能更好理解目标是什么,以及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

47分钟
99+
3天前

27-10万亿化债资金来了:为什么大家还是感觉没有钱?

霜明杂谈

自我工作以来,确实感受到2025年底比以往要更“紧张”,特别是诸多对公业务的行业、企业,普遍感觉资金很紧张,而且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行业、甚至产业链上下游都非常紧张。 为什么10万亿的资金政策已经出来了,还是感觉没钱呢?我想有三个原因: 1、资金从政策,到真正落实到地方需要时间。一方面10万亿也是分年度分行业出来,并非一次支付;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原有资产结构的化解,并不是能直接拿到钱就可以用来支付眼下的欠款、债务。 上游资金紧张,传到到整个经济活动中,就出现较为普遍的资金进展问题。 2、化债资金更多希望能够带动未来经济,也就更关注“新增项目”;但眼下地方、企业更多被历史遗留的债务、账款压的透不过气。 3、“花别人的钱手短”。对于国债资金、中央资金的使用监管问题,也导致很多地方上对申报资金的热情没有以前那么积极,特别是具体经办人员。 当然,回顾这一年还是很不容易的,从年初开始,对于民营企业的保护、对于税费的改革、经济走势的转向,都在这一年里艰难的调整着。 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开篇里写的: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的没有到来。 祝大家,在2025年都有平凡而真正温暖的春天。 2025年,大家再见!

25分钟
99+
3天前

28-迟到的年终感悟:我是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没有能载我的船

霜明杂谈

2025年,新世纪已经走到四分之一了,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经常会想象新世纪的样子,其实看看确实和2000年变化很大,至少我个人来看如此。 也是我的本命年,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说法36岁是人生大坎,需要谨慎谨慎,而且可能确实有些亲戚在这个岁数遇到了波折,所以我也唯心起来,大部分的时间也有些躺平,还好公司给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哪怕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还是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概是从2021年开始吧,我感觉自己有中年危机,或者职业危机。 因为我自己从事的行业经过快速或者超速发展之后,明显的感觉到新增市场已经很少了,毕竟树不能长到天上,但是增速越来越慢的时候,是会想一个问题,要不要转行,或者换个岗位之类的。 2024年,我想通了几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时代的变化——当快钱成为新常态] 甚至有木工工程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前同事去了影视行业,因为之前很多影视行业都是艺术家,都是摄影师、灯关、舞美;但是他们不会协调,所以常常出现投资超支的情况。土木工程师过去,可以把现场的大型设备、群众演员,甚至什么时候进场、什么时候化妆,什么时候吃盒饭,就像工地上抢工期一样,甚至还能给你搞个农民工实名制,避免卡油水。 当时代列车的速度超过个体适应能力时,我们不得不学会在车厢里跳舞——哪怕舞步踉跄。 [第二部分:秩序与机会——全球化2.0的出海潮] 安稳的港口永远挤满船只,真正的宝藏藏在风暴角之后。有位在印尼做电商的朋友说,雅加达的堵车让他想起二十年前的深圳——"每个红灯间隙,都有人敲车窗卖充电宝,那种野蛮生长的气息,像极了当年的华强北。" 我们这代人或许注定要成为"候鸟型"物种,当北半球的冬天来临,就展开翅膀寻找新的栖息地。 [第三部分:向内求索——在不确定中锚定自我] 很多年以前,我在杭州灵隐寺外看到"莫向外求"的匾额时,突然想起2020年的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某个深夜——那时我正为要不要转行失眠,刷朋友圈看到前领导晒出柏林马拉松奖牌,配文"全马330达成"。当时觉得特别焦虑,仿佛跑不进330的人生就不配谈成功。 我们总把"成功"设定成需要被他人认证的奖杯,却忘了"愉悦"本就是自我认证的勋章。在宏大叙事失效的年代,微观叙事才是对抗虚无的良药。 最后: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没有我的船 童年记忆里还有粮票的余温,青春期见证互联网摧枯拉朽,如今站在Web3.0和AI革命的门口,却发现自己既放不下旧船舵,又造不出新方舟。 我们这代人像是站在冰川纪与暖春之交的旅人,脚下是正在碎裂的冰层,眼前是冒着热气的未知海域。 2024年最深刻的领悟,或许就是承认某些"船"注定要沉没。就像再也回不去的家乡老茶馆,就像注定被AI取代的重复劳动。、 关于2025年,我想对这个节目许个愿:希望它能成为某种「不完美的容器」。 在新旧世界的夹缝里,这个博客意外成了我的锚点。它不需要像商业计划书般严谨,不必像学术论文般正确,它允许我保留那些「不合时宜」的思考:比如坚信菜市场比元宇宙更有生命力,比如觉得手工记账的仪式感能对抗AI的冰冷。 比如有朋友跟我说挺好的,不需要绝对正确的,就需要有表达,有态度。 我们终究成不了新世界的领航员,感谢你陪伴我度过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2024。 明年此刻,或许我们脚下的冰层已彻底融化,但请记住:真正的船从来不在港口,而在每一次勇敢划动的桨声中。 愿我们在2025年继续笨拙而真诚地生长,像山崖上的野松,像误入城市的小狐狸,像所有带着旧时代印记却依然向前的生命体。 晚安。

25分钟
99+
3天前

29-拆解影响14亿人钱包的“静默革命”——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

霜明杂谈

今天我们要拆解一场影响14亿人钱包的“静默革命”——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 第一部分:地方财政危机溯源 1994年分税制改革,这场被称作“改革开放二次长征”的分税制改革,用中央财政占比从22%到56%的惊天逆转,重塑了国家治理逻辑。 这种“中央点菜、地方买单”的模式,让基层陷入“三保”困局。 第二部分: 1. 央地事权“切蛋糕”难题 2. 税制重构的路线之争:消费税博弈、增值税困局,若按德国模式改为中央税+消费地分成,可能动摇制造业根基。 3. 转移支付的效率诅咒 第三部分:债务灰犀牛与制度突围 “假设你是某市财政局长,面对30亿隐性债务和8%的GDP考核目标,你会选择土地抵押融资?还是砍掉地铁项目? 现在假设您手机弹出两条消息——A.某房企愿用3折地块抵押借款B.国开行提供5%利率的化债专项贷。作为财政局长,您会怎么选? 记住,每个选择都可能触发区域金融地震 第四部分:思考三个本质问题 央地关系: 是否违背“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初心? 技术赋能: AI、区块链是否会在财税改革中扮演新角色? 终极拷问: 财税改革是否正在从“发展型财政”向“生存型财政”退化?这场改革是否终将走向“精兵简政”的深水区? 结语: 当我们展望这份财政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在破解两个文明的密码: 秦汉的“上计制度”: 古代郡县每年要将财政收支刻在木牍上报中央,而今我们在区块链上书写“数字上计”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这位学者终其一生呼吁的“数目字管理”,正在杭州财政大脑的量子计算机里成为现实 「从1994年分税制的惊险一跃,到2025年财政元宇宙的构建,这场改革没有浪漫叙事,只有精密到毫厘的制度重构。当土地财政狂欢落幕,我们能否在《盐铁论》的古老智慧与区块链的冷光中,找到穿越惊涛的罗盘?」

27分钟
99+
3天前

31-国债资金的央地博弈——从“要钱花”到“花好钱”的40年嬗变

霜明杂谈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可能听起来有点“硬核”——国债资金的分配。这背后可是藏着中央与地方长达40年的“要钱大战”,既有民生工程的温暖故事,也有挪用资金的惊悚案例。 ​第一部分:国债的黄金年代——从水库到芯片,钱是怎么“花出花”的? 1998年长江发大水,九江大堤决口,全国揪心。但你可能不知道,正是国债资金让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这些钱怎么来的?简单说就是中央“借钱给地方”。 这种“中央点火、地方添柴”的模式,让高铁里程从零到世界第一,只用了十几年。 ​第二部分:暗流涌动——当“救命钱”变成“唐僧肉”​ 但钱多了,问题也来了。审计署报告显示,2020-2022年,全国共查出国债资金挪用、闲置等问题金额超500亿。 央地博弈的“三把刀”在作祟: 1、配套资金“画饼”​:中央要求地方自筹30%配套资金,但西部某市实际到位率不到10%,导致项目烂尾 2、项目包装“魔术”​:某省把商业地产项目包装成“智慧城市”,成功套取国债资金 3、还款责任“踢皮球”​:城投公司用污水处理费收益权重复质押7次融资,债务像滚雪球 ​第三部分:新剧本登场——从“人盯人”到“AI盯钱”的技术革命 面对这些问题,开始了两场“静悄悄的革命”。 1、分配机制的“精密手术”​:穿透式监测、​分成博弈、​负面清单管理 2、技术赋能的“降维打击”​:大数据存证;​绩效挂钩,​终身追责。 最后:​接受不完美,但永不止步 或许正如经济学家科斯所说:“所有制度都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可以让它变得更好。”

35分钟
99+
3天前

33-​政府不是企业:宋朝花30万买和平 VS 特朗普用Excel打贸易战

霜明杂谈

为什么地方政府宁愿借高息债也要建“亏本隧道”?为什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嘲笑为“Excel治国”?本期节目带你穿越千年,从北宋的“澶渊之盟”到现代国际经贸博弈,破解政府与企业决策的根本差异。 1. 历史回响:宋朝用0.6%的财政支出(30万贯岁币)替代天价军费,换来百年和平与贸易红利——这背后是“社会治理总账”的智慧,而非企业式的利润逻辑; 2. 顺差陷阱:尼日利亚原油出口赚取120亿美元顺差,却因制造业空心化陷入“荷兰病”,揭示资源国如何被“数字繁荣”反噬; 3. 债务迷思:贵州山区一条日均车流量不足3000的隧道,为何能拉升城镇化率8%?地方政府举债背后的“时间换空间”逻辑,远超企业财务报表的维度; 4. 关税真相:特朗普的Excel表格忽略资本暗流与产业链代价,正如宋朝若为省岁币重启战争,代价可能是财政崩溃——政策博弈的本质是“政治算术”而非经济模型; 5. 多维视角:从“裁判员不能下场踢球”的隐喻,到“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性维度”的评估框架,教你穿透热搜标题,看懂政策背后的复杂权衡。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刷到“某国逆差创纪录”时,是否追问过:逆差结构如何? 资本项目是否平衡? 答案或许藏在宋朝榷场贸易的回流白银,或独山县隧道的城镇化率里。

30分钟
99+
3天前

35-蔚小理如何像开饭店一样造车

霜明杂谈

本期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闹”切入,抛开技术参数和粉丝骂战,回归商业本质: * 为什么蔚小理的创业路径,像极了开不同规模的饭店? * 从“老乡鸡”到“鼎泰丰”,100万、1000万、1亿资金如何影响企业战略? * 创业者的选择题:做“肯德基式”的规模化赢家,还是“新荣记式”的精品玩家?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是“商业观察的富矿”? * 近五年商业世界的“寡淡”与新能源汽车的“热闹”对比 * 行业特殊性:资本、技术、国际贸易、就业的复杂交织 * 听众视角:非车评、非粉丝,而是创业者和管理者的生存启示 第一章:蔚小理的“菜单经济学”——资金规模决定战略 * ​​“100万开老乡鸡”模式(小鹏类比)​:核心逻辑:小程序点餐、透明厨房、标准化套餐 风险控制:轻资产、快速复制(如小鹏的性价比路线) * ​​“1000万开同庆楼”模式(理想类比)​:大众化定位中的差异化:婚宴+徽派装修(理想:家庭场景+增程式) 案例:武汉艳阳天如何用“粤菜+海鲜”融合破局 * ​​“1亿开新荣记”模式(蔚来类比)​:高端化悖论:食材(服务)、厨师(技术)、装修(体验)的极致投入 投资人命题:如何证明“一碗面能卖100元”? 第二章:客单价≠天花板——从麦当劳到新荣记的商业启示 * 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为什么不是米其林? * 蔚来的“用户运营”vs理想的“爆品逻辑”vs小鹏的“技术长板” * 创业者的终极选择题:做肯德基(规模制胜) 做同庆楼(场景绑定) 做新荣记(溢价信仰) 1. ​​“造车和开餐馆的共同秘密:回头客不是靠一道菜,而是一套体验系统。”​ 2. ​​“当理想用‘移动客厅’切走BBA的蛋糕时,它其实在重复艳阳天用粤菜征服武汉人的故事。”​ 3. ​​“蔚来的风险不是亏钱,而是成了‘新荣记’——人人都说好,但买单时选了海底捞。”

33分钟
99+
3天前

36-高考志愿:环保行业为何成为“四大天坑”之一?——万亿投入背后的生存悖论

霜明杂谈

核心问题​ “为什么国家重视、社会刚需的环保行业,从业者却难赚钱?” ——政策驱动行业兴衰,成本转嫁机制失灵,技术壁垒被跨界瓦解 ​章节脉络 & 时间戳​ 环保简史:一部政策主导的治理编年史​ * ​起点(1973-1993)​​:全民卫生运动式环保(如1973年全国环保会议提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 ​制度奠基(1994-2002)​​:淮河特大污染事件(1994年30万人饮水危机)倒逼治理 三峡库区搬迁催生污水厂建设潮(案例:重庆环保企业借势赴港上市) * ​资本转折点(2002-2010)​​:特许经营制(BOT模式)激活市场(合肥王小郢污水厂外资收购案) 税收优惠(三免三减半)吸引社会资本(2010年环保投资达GDP1.6%) 行业悖论:万亿投入为何难破三大困局?​​ ​非市场驱动陷阱​案例:餐饮店装油烟机因政策强制,非顾客选择 数据:环保上市公司80%订单依赖政策提标(如污水厂从一级B提至类四类水标准) 1. ​成本转嫁失灵​巢湖治理难题:官方投入超千亿,但居民污水费十年未涨(合肥仍0.95元/吨) 漏损率悖论:修1条水管花10亿,年省成本仅2000万 2. ​技术壁垒瓦解​污泥处置案例:20年攻关不敌火电厂掺烧(余热干化+煤掺烧秒解难题) 从业者真相:环保人为何赚不到钱?​​ * ​岗位替代危机​:设备商宁招机械生>环境生 水务公司更缺融资专员>技术员 * ​薪酬天花板​:合肥环保从业平均年薪8万(2022年降12%),全行业垫底 * ​职业安全感​:唯一优势:35岁无危机(污水厂运营岗堪比“体制内”)

66分钟
99+
3天前

37-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工程:地下暗流,地上荣光丨时代的终极副本

霜明杂谈

​ 一、认知误区:水电革命的“非典型大坝” * ​技术本质​:雅江水电站 ≠ 三峡式“重力坝”,而是“楼梯转弯处拉水管”的引水式电站​(对比:三峡蓄水113米 vs 白鹤滩引水落差180米) 2006年锦屏二级水电站 生态红利:移民淹没区减少90%,动态调控枯汛期水流 二、破除迷思:三大真相击溃“水电武器论” 1. ​水量谎言​:雅江年径流仅1000亿m³(占布拉马普特拉河20%),无法制造下游洪水 2. ​蓄水局限​:引水式电站无大型水库,出水口在西藏林芝境内(距印度边境60公里) 3. ​战略悖论​: “制裁印度有100种方式,但放水淹人不是中国选项——我们不是花园口炸坝的国民党。” 三、央企博弈:国家级工程的“拼盘管理学” * ​组建内幕​:破局央企业务重叠:三峡/国电投/华能等组建雅江公司​(国资委直管,排名第22) 人事布局:各集团抽调+西藏政府派驻 * 经济账:年利润预估600亿(对标三峡200亿),民资争抢未遂的“超级现金牛” 四、建设者群像:80后工程师的“职业终局” * 错过“星球最后水电工程”,职业生涯留憾。 “锦屏水电站是练级副本,雅江才是终极BOSS——但通关后,这个游戏可能关服了。” ​一些思考: “三峡要人大表决,雅江直接开建——不是程序退化,而是我们已掌握确定性。” “当你为孩子升学焦虑时,一群工程师正在海拔3000米打隧洞——他们图什么?答案藏在‘三个典范’里。” 从大禹治水到雅江攻坚,中华民族的治水史诗从未停止——但这一次,我们不为生存,而为定义未来。

34分钟
1k+
3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