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产品策略、营销逻辑与行业争议 一、核心议题与观点交锋 1. 增程技术的定位争议赫曼观点:增程是“过渡方案”,理想从增程转向纯电存在自我矛盾 技术路线需匹配用户需求,增程/插混解决里程焦虑是合理折中 2. 只做SUV的战略风险 3. 长城案例警示:单一品类可能限制规模天花板 反驳:精准定位家庭用户形成品牌心智,是差异化竞争策略 金句: “买家用车选理想,要性价比选比亚迪,商务选问界” 4. 营销能力的护城河场景化营销:理想露营营销虽使用频率低,但成功传递生活方式价值观 自媒体运营:创始人媒体基因带来KOL资源优势 竞品对比:东风奕派008/蓝山等配置相似,但用户调性塑造不足 5. 技术护城河质疑辅助驾驶同质化:采购华为/地平线方案导致体验趋同 未来车企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品牌运营能力 6. MEGA舆情危机反思拉踩营销反噬:一次失误可能瓦解长期建立的品牌好感 幸存者偏差:小米SU7事故未影响销量因产品力未崩坏 二、行业深度洞察 1. 产品开发逻辑之争策略类型代表企业风险技术驱动型(先技术后场景)比亚迪DM-i技术研发投入高,可能偏离需求需求驱动型(先场景后技术)理想L系列易陷入配置内卷 2. 细分市场悖论燃油车时代:车型满足通用需求 新能源时代:品牌需用“场景锚点”抢占用户心智(例:理想=家庭,小米=性能) 三、精彩辩驳片段 * 质疑: “增程车拉踩纯电,但理想自己做纯电时,销售如何自圆其说?” * 回应: “企业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策略,商业成功优先于叙事统一” * 关于品牌忠诚度: “汽车无法像手机快速换机,一次产品失误可能导致终身黑” 四、延伸思考题 1. 当“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标配,理想如何维持溢价能力? 2. 李想个人IP与企业品牌绑定是资产还是风险? 收听提示:对话含大量即兴观点碰撞,建议结合完整音频理解语境。
本期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车行业十年发展三阶段论,通过手机/餐饮行业类比,提出“一代版本一代神”的竞争规律,并预测下一代技术浪潮方向。 【核心观点图示】 新能源汽车发展三阶段模型 渠道为王(2018-2020)→ 产品为王(2021-2023)→ 系统为王(2024-) 类比手机行业:功能机→智能机→云生态 类比餐饮业:单店经营→连锁化→供应链整合 【阶段演进深度分析】 1.0渠道为王时代(2018-2020) 时代特征:油改电技术路线,“人有我优”性价比竞争 代表产品: 五菱宏光MINI(小型电动车需求破局) 比亚迪DM-i技术(终结“亏电一条虫”口碑) 胜负关键: “绿牌政策红利+出租车市场渠道”拯救濒危企业(如2018年比亚迪销量暴跌23%) 2.0产品为王时代(2021-2023) 颠覆性变化: 电车≠省油车,算力冗余催生“冰箱彩电大沙发” 理想one30万级销量冠军验证“产品经理思维” 技术分水岭: 特斯拉哨兵模式/华为智驾证明电车可重构驾驶体验 “当动力电池从20度升级到60度,电控系统终于能支撑场景化需求” 3.0 系统为王时代(2024-) 当前困局: 参数内卷(增程vs纯电/续航攀比/屏幕数量竞赛) 同质化严重(各品牌混动技术命名大战) 破局曙光: 蔚来ET9/乐道L90/蔚来ES8 技术启示: ▸ 轻量化革命(整车2.2吨 vs 同级2.9吨) ▸ 换电体系重构能源补给逻辑 ▸ 全域打通电子架构 终极方向? “电车价值不在动力替代,而在成为移动计算终端 下一代竞争焦点: 滑板底盘标准化(降低造车门槛) 能源网络生态(换电/超充/家充场景融合) AI定义车辆行为(如根据健康数据调整驾驶模式) 企业生存法则: “忍受五年技术沉默期,才能迎来版本迭代红利 【主播观点】 警惕“参数军备竞赛”,比亚迪Z9GT 2.9吨车身暴露传统思维局限 看好蔚来换电体系重构用户成本结构(85度电池日常换60度使用)
* 嘉宾:周天(科技自媒体「周天财经」主理人) * 【微信号:techfinsight 专注于科技行业资讯分享】 * 对话背景:两位同为安徽安庆人的观察者,在蔚来(NIO)经历2024年上半年低谷后,因新品ET9/ES8等带来的势头变化,对这家备受争议的家乡企业进行一次长谈。 1. 初识蔚来:从骄傲到担忧 * 周天作为老乡早期对李斌与蔚来的“骄傲感”。 * 回顾2019-2020年蔚来的“至暗时刻”(股价近1美元、现金流危机)。 * 合肥政府“风险投资”的成功与争议。 2. 用户企业:被“指着鼻子骂”的创始人 * 高能片段:成都车展用户直播中,老车主长达5分钟的激烈批评。 * 李斌的应对:从“过度维护老用户”到“企业活下去才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 * 蔚来用户的独特性:骂得狠,但忠诚度也高(“维权完又买一辆”)。 3. 李斌其人:“慈不掌兵”与“赌性”并存 * 形象侧写:忠厚、仁慈、重人情(与车主喝酒)、有品位(“农民子弟不能有品位?”)。 * 战略眼光:前瞻布局能力(案例:易车金融拆分上市类比换电体系)。 * 另一面:并非“老实人”,有强烈的冒险和赌性。 4. 换电战略:巨大争议与三重账本 * 争议点:拖累财报、锁死电池形态、超充技术可能带来的冲击。 * 三重账本分析: * 社会账:全国增程器总成本可建2万座换电站,媲美中石油网络密度。 * 企业账:摊薄到每辆车约1万成本,若销量提升可覆盖。 * 用户账:BAAS方案+免购置税政策,最终可能“平账”。 * 现实痛点:解决特定用户场景(如老城区无家充桩、公共充电桩环境差)。 5. 战略摇摆与执行难题 * 产品定义失误:ES8为欧洲市场做小,导致产品线内耗。 * 国际化挫折:自建全链条模式 vs. 奇瑞的“与地头蛇合作”模式。 * “浪费”与成本失控: * 追求极致体验(天价车标、多色安全带)。 * 制造业经验缺乏:不同车型零件不通用(如20多种座椅接口),被供应商“骗”。 * 何小鹏的告诫:“一定要亲自抓供应链”。 6. “造手机”的真相:一场乌托邦式的战略防御 * 背后逻辑:应对苹果/华为造车后可能出现的UWB接口封锁。 * 时机选择:22年手机市场低迷,可用较低成本切入。 * 结局:苹果放弃造车,导致战略防御基础崩塌,项目变得尴尬。 7. 行业视角:汽车行业的“长周期”与“牌桌理论” * 不同于互联网的“闪电战”,汽车是“长周期、高投入”的持久战。 * 牌桌理论:只要没出局,就还有机会(案例:江淮的起伏)。 * 一代版本一代神:理想的增程优势周期约2年,现在压力转向蔚来。 8. 展望与挑战:从“小众狂欢”到“大众考验” * 短期希望:连续季度盈利,打造“绝地重生”的品牌叙事。 * 长期隐患:销量规模扩大后,质量、售后、舆论压力可能指数级增长。 * 核心挑战:在“坚持长期主义”和“抓住短期机会”间找到平衡。 * 周天:“没有一个中国汽车大佬能像李斌这样,被用户长时间指着鼻子骂。” * 霜明:“李斌不是一个‘老实人’,他有他的赌性和战略算计。” * 周天:“(换电)吹得震天响,但销量没帮上,反而成了拖累。” * 共识:“企业活下去,才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 * 行业判断:“这个行业的顺风局,一轮也就维持两年左右。”
本期我们聊三个话题: 1、化债规模到底是多少? 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 其实更有意思的是2028年“之前”这个时间节点,如果算一下2027年要做什么,联想一下,这个时间点就很有政治经济学意义了。 2、钱从哪里来? 还是地方借来的,但是把短期、高息的隐性债务变成了长期、低息的显性债务。 我爸没有给我还钱,但通过他的方式让银行给我一张大额信用卡,我不用为网贷发愁,但是钱还得我自己慢慢还。 3、钱往哪里去? “砸锅卖铁”方式还债确实符合传统的、本能的方式,但风险是会断送经济长期发展的机遇和潜力。 所以具体多少数字之外,我们更应当关注钱往哪里去。或者说地方政府降低了还债压力以后,释放出来的财政资金又拿去做了什么?
从本质上说,国债、特别国债、增发国债、专项债、再融资债,这些都是政府债务,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用来干什么。 最古老、意义最固定的“国债”开始说起,它是政府的债务,而且特指中央政府的债务。 1、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跟一般国债比,有几个区别: 第一、一般国债没有用途限制,特别国债都是专款专用 第二,一般国债大部分用预算内支出,年初通过人大即可,特别国债都是预算外的,需要特别审批 2、专项债 专项债都是地方政府发的债,我国以前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发债的,后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渐渐突破了,但最初还是遮遮掩掩,不叫地方债,而叫“专项债”,也有特事特办、下不为例的味道。 专项债现在又可以分为新增专项债和再融资专项债,后者就是专门用来化债的,也是近期最被关注的地方债。 3、再融资债 再融资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般再融资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前者是为了归还到期的一般地方债,存量不发生变化,而后者是为了归还隐性债,包括城投债、财政担保以及财政欠企业款项等等,所以它的前身叫“置换债”。 最后: 把债务分得这么细,也是现代经济复杂形势的集中体现: 既要恪守财税纪律,又要支持地方经济, 既要受法律法规政策的约束,又要创新运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发挥逆周期调节的政府作用, 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面对新的财税压力, 既要安全,又要发展…… 可以说,债务,只有发展中才能控制; 发展,既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又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神奇的债务清偿: 1、地方债,核心是一个债务问题还是一个流动性的问题。 如果是一个债务问题,那么在地方政府还没有找到除卖地以外新增的“财政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在全社会的投资预期没有改善的前提下,可能都不能真正解决。如果是一个流动性问题的话,这个事情可能又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对比08年的4万亿,和14年的涨价去库存,或许这一轮的地方债问题的,应该抄的作业,是1991年的“全国清理三角债”…… 2、化债,“化”的是什么?“化债”的全称是“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化解的是危机,而不是把地方债务给“化没了”。 3、化债的深水区:化解这件事之所以难,因为它集中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方向问题:以安全为先,还是发展为先?如何理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责关系?如何平衡长期高质量发展问题和短期的经济刺激问题?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4、能不能让“化债”工作重新回归到经济增长的框架上,是这轮行情能不能演化的关键。
这期节目,我们继续从美国大选聊开,内容包括: 1、历史上注明的选举争议案件; 2、为什么美国现行体制下难以出现“第三党”? 3、简单多数制与份额制的优劣; 4、英、法、德 是怎样的? 最后: 把投票程序走得比较复杂,来论证合法性的来源,至少形式要符合期待,是西大的做法; 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搞起来,来论证合法性的来源,至少每年都要有进步,那是东大的做法。
本期节目,您将会听到: 美国总统大选中什么时间开始投票,具体在哪一天,以及如何登记选民,如何去投票。 因此引申出三个问题: 1、选民登记:该去哪登记呢? 2、邮寄选票:以及是否会有舞弊,会不会造成假票的情况。 3、资金问题:我有钱该如何捐款,捐出去的钱该怎么用等等。
1、在自媒体时代,企业的“营销问题”往往会被放大,因为这个人人都能评论。就像高考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语文”。 2、东哥经常来一出“康熙怒斥群臣”的戏码,确实很“封建”。但眼下这个时候,还能继续作为一号位,保持发声,希望企业能够转型。在过去的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中确实不多了。 3、我希望京东能够做的越来越好,是在我看来,“好企业”应该是能够通过价值观、商业模式,让行业看到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帮助更多的人(员工)生活的越来越好,让整个行业,乃至经济环境、商业氛围越来越好。 而不是无限制的引导内卷和恶性竞争,去薅行业基础、挖产业链墙角。 京东、天猫们如果什么时候营销指标超过了PDD、TT、DY,应该是我们整个经济形势好转的时候。两者应该也是互为因果的。
1、作为一个“普信男”,我真的没有觉得这句话是对男性的冒犯。 2、作为一个脱口秀关注,我更喜欢每一期都看到新东西,而一直在自己塑造的“人设”里说自己的老故事会显得无趣。比如小岳岳不行就唱 五环,比如有人用学历、工组经历或者地域来写段子,写多了就有些无聊。用性别议题来说也是这样。 3、争取权利的前提是应该是想“让自己变成权利的主体”,争取整理的手段应该是改变制度。 私货时间: 经济下行的时候,左边是 性别、地域甚至国别议题,这个议题很好,因为所有的前提都是“注定”的,所以如果生活不顺,就可以归结到这里,是可以让每个人感觉舒服的。右边是 经济、体制、制度 议题,过的不好、生活不顺,问题在于所处的体制,我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但是我们敢不敢冲。 男权 女权,地域黑、键盘政治家,都是一样的,首先把问题归结于一个无法改变的前提,然后没有过程,没有权利义务,没有制度,空谈自己遭受的不公,与现状的不平等。 非常丝滑、非常舒服,但 其实没用。
1、宗馥莉的“逼宫”,哇哈哈今日的困境,在股权划分时就埋下隐患,只是越往后突破的难度越大; 2、但这不是孤立,联想、格力、中国平安,甚至奇瑞等等,都面临过这类问题。 3、今天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继续往前走的制度与舆论环境越来越差,而更多的是类似“老君山”的情况。 多鼓励、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可能才有更大的红利吧。我想。
实际从2010年开始,地方债务问题就被媒体关注,但没像今天这样成为“显学”,宏观经济讨论中言必称“政府债务”问题。 1、债务规模:现在一般按照 债务/GDP 的计算方式简单,但有缺陷;特别是忽略了央地结构以及融资成本问题。 2、分税制:从历史山看央地的财权与事权一直是在不断平衡的,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分税制导致了地方债务问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共振,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美好基建的需求,是政府债务的更本。也是快速城镇化、高速工业化必须承担的代价。 5、怎么还:我个人认为的排序: 财政支付 出让国有资产 增加经营性收入 债务展期 逃废债:或者说国债置换地方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