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thing goes
无所不聊,Emma麦克风前分享多元生活故事

Album
主播:
爵士汀
出版方:
爵士汀
订阅数:
1,938
集数:
7
最近更新:
6个月前
播客简介...
Emma更喜欢对着麦克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对着真人说话,所以感谢她有了这个播客。节目通常是在她的床上,或者其他一些有趣的地方录制,每周她都会长篇大论地分享脑海中所想的一切。这个播客的内容真的是“万物皆可谈”,有时候是哲学话题,有时候是十年前的随机故事,有时候是给出的建议,有时候是轻松有趣的访谈,还有时候则是什么都没有。你永远不知道会听到什么,但这正是它有趣的地方。
Anything goes的创作者...
Anything goes的节目...

Emotions:敏感者的眼泪 ,我的情绪说明书

Anything goes

本期核心话题:超级敏感者的自我剖白与情感共振 欢迎回到《Anything Goes》!本期主播艾玛躲在衣橱里和捣乱的猫一起,聊透了 “过度敏感” 这件既困扰又独特的事。她用自嘲和坦诚的口吻,拆解敏感者的内心世界 —— 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情绪褶皱、社交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及与敏感共处的治愈之道。如果你也常因小事触动、习惯过度思考,或许能在这场 “衣橱里的独白” 中找到共鸣。 📌 节目要点速览 1. 敏感的定义:不是脆弱,是灵魂的放大镜 艾玛眼中的 “敏感” 是对他人情绪的超强感知力 + 大脑停不下来的 “反刍模式”: * 外在矛盾:表面装得 “无所谓”(双子座的自我保护机制),内心却对重要的事 “100% 在意”,情感极端到没有中间值。 * 典型场景:刷到 “用心准备的礼物被忽视” 的视频会爆哭(如男人带香蕉面包去公司无人问津),看迪士尼电影《1/2 的魔法》结局直接哭到喘不过气,甚至因踢到脚趾触发 “情绪崩溃”。 2. 敏感如何重塑社交圈:从断交到筛友的成长 * 童年阴影:小学到高中,因过度解读朋友的语气、动作而自我消耗,甚至切断所有关系;搬到洛杉矶后,因无法忍受 “不真诚的能量” 再次主动筛选朋友。 * 社交真相:讨厌 “50% 的朋友”(关系模糊、充满猜忌),宁愿独处或只和 “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人” 相处。 进门就能感知他人情绪(像 “人肉情绪雷达”),却总误以为 “别人不开心是自己的错”。 3. 与敏感和解:从糟糕心理咨询到能量读者的疗愈之路 * 童年创伤:11 岁被迫接受心理咨询,因治疗师 “把自己当婴儿对待” 而抗拒,至今对传统心理咨询有阴影。 * 成年自救:转向能量读者寻求帮助,通过电话倾诉释放情绪,逐渐学会 “不把过去的伤害投射到新关系中”。 4. 给敏感者的实用问答:哭是本能,不是弱点 * 关于哭泣:哭是释放内啡肽的 “天然疗愈”(科学实锤:哭泣会分泌催产素和内啡肽,缓解身心痛苦)。 面对他人否定情绪:“如果有人说‘你不该哭’,直接远离,你的感受值得被重视。” * 情绪管理技巧:被大声喊叫时:深呼吸,告诉自己 “这只是语调,不是攻击”,用冷静回应化解冲突。 月经期间情绪化:“允许自己为小事哭,上完厕所可能就想通了(亲测有效)。” 5. 敏感的礼物:成为更好的倾听者与建议者 * 唯一的 “优势”:因长期过度分析人性,更擅长共情与提供建议,自认 “未来会是个懂孩子的妈妈”。 * 自我改进作业:“不把过去的创伤带入新关系,给每个新人一个‘证明我错了’的机会。” 🎬 节目提及电影清单 1. 《1/2 的魔法》(Onward)迪士尼催泪弹代表作,结局被艾玛吐槽 “不合法”,直接引发她与朋友观影时的 “失控爆哭”。 2. 《心灵奇旅》(Soul)被提名 “最傻哭点” 电影,探讨灵魂与人生意义,艾玛坦言 “哭点低不是我的错,是电影太戳心”。 🎧 治愈歌单:敏感者的情绪调节器 艾玛私藏的 “心情急救包”,亲测能一秒拉回平静: * 保罗・麦卡特尼与 Wings 乐队:《Band on the Run》(童年学会的第一首英文歌,充满冒险感) 《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Silly Love Songs》(轻快旋律自带治愈滤镜) * The Smiths:英伦摇滚的细腻与慵懒,适合独处时放空。 * 主播 Spotify 歌单:每月更新的情绪笔记,搜索 “AG Podcast” 即可找到。

36分钟
2k+
6个月前

直觉的微光之中,听见自我

Anything goes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这一期播客,我们试图走进那些被忽略的直觉与微光之中,和你一起寻找更深层次的自我连接。 直觉,是一种微妙而强大的感知力。有时候,它会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指引方向;有时候,它则隐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成为一个难以察觉的低语。我们聊到了直觉是如何与理性共舞的——是内心与外界的对话,也是感性与逻辑的平衡。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当你静下心来,隐约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召唤? 这一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直觉的讨论: • 直觉到底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为何如此神秘? • 我们是否能够训练或增强自己的直觉能力? • 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当直觉引导我们时,那些关键的抉择是如何发生的? •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的直觉?而这种怀疑又意味着什么?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不仅探索了直觉的微光,也邀请你一起感受直觉中的情感、故事和思考。或许,你会在我们的讨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发,或者简单地,找到一种更安静的倾听方式。 希望这一期播客,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静静地感受心底的声音。那些声音或许微弱,但却是真实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喜欢这个主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让我们一起,在直觉的微光中,听见更多的自己。

31分钟
1k+
10个月前

社交媒体的双面镜:如何在滤镜与焦虑中找到真实自我

Anything goes

这一期的播客,我们从社交媒体这个话题出发,聊了一聊这个虚拟世界背后的真实与伪装。说实话,谁不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自己的“完美”瞬间呢?每个自拍都是经过滤镜精心修饰的,每个动态似乎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生活的光鲜亮丽。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把“完美”放大成一种诱人的幻象,令人忍不住去追逐,却也让无数人不知不觉被拖入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漩涡。你是不是也曾在刷微博、看Instagram的时候,突然有种莫名的压迫感?那些看似完美的生活,背后藏着的,可能是更大的不安和孤独。而我们,常常在这种虚拟的对比中迷失了自我。 节目里,我们不仅聊到这种“完美生活”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焦虑和挣扎,也分享了如何在这片虚拟世界里,保持一份真实的自我。如何在一条条光鲜亮丽的动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如何在心跳加速的评论区里,不让自己丢失了最初的本心。 当然,我们也没有忽视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但也更加浮躁。每一次点赞、每一条评论,都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却也常常只是一个表面的“符号”。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浅尝辄止的互动,如何让它们成为我们与他人真实连接的桥梁,而不是让它们成为我们孤独的放大镜? 这期播客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社交媒体是坏的,而是希望你能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使用路径。因为,生活不该是别人眼中的完美生活,而是你自己真实的模样。希望你听完这期节目,能对社交媒体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不被虚拟世界的光辉所迷惑,敢于在嘈杂的数字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 如果你也曾被社交媒体的完美表象压得喘不过气,不妨和我们一起反思,如何在这片虚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保留一份清醒。

32分钟
99+
10个月前

洛杉矶:像一座‘大号高中’的城市

Anything goes

在这一期播客里,主持人把洛杉矶形容成一座“大号的高中”,这个比喻既有趣又深刻。洛杉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了高中时期的“社交生态”。无论是职业发展、社交圈建立,还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塑造,洛杉矶都像一个放大版的高中校园。 社交驱动力:身份和圈子 在洛杉矶,每个人都在寻找归属感,就像高中生在努力融入某个团体一样。这里的社交规则看似自由,但其实充满了潜在的比较和竞争。比如,明星、网红,甚至普通人都被推向一种“社交货币化”的趋势——你有多少粉丝?你的资源和影响力能帮你加入哪些“圈子”?这种“圈层文化”让人既向往又疲惫。 表面多样,实则竞争 洛杉矶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种族、职业和个性都充满活力,但正如播客中提到的,这种多样性并没有真正地打破群体之间的边界。人们在社交中会遇到无形的门槛,比如外貌、名声、甚至经济能力。大家看似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互相交织,但实际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容易跨越。 亚马逊:逃离的出口? 播客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亚马逊,这个点很有趣也很发人深思。在洛杉矶,社交活动几乎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亚马逊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可以在线完成一切,而不需要参与那些复杂的社交规则。亚马逊成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大号的高中”城市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摆脱社交压力的出口。 总结 这一集播客通过洛杉矶和“大号高中”的比喻,为听众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又具有层次感的城市画像。不仅讨论了社交文化和竞争,也借助亚马逊的例子探讨了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种轻松幽默又充满洞察的分析,让人不禁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交网络和现实世界中的位置。

30分钟
99+
11个月前
Anything goes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