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与虚拟人:当意识复制到另一个宇宙,它还是你吗?

后场 Back of House

人工智能与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人(Digital Human)与虚拟人(Virtual Human)技术已达到新的成熟阶段。典型应用包括:《纽约时报》报道的 StoryFile 公司运用"哀悼科技"为临终患者构建 AI 数字分身;老罗罗永浩的数字人直播;以及好莱坞通过高精度数字扫描与深度学习实现的演员"数字减龄"技术。这些技术进步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当个体的记忆、情感与人格特征均可被数字化复制时,这种数字复制体是否仍可被视为原主体的延续? 科幻作品《黑镜》中遭受伦理困境的"Cookie"数字意识体,以及《瞬息全宇宙》中平行宇宙的自我变体,不仅展现了技术可能性,更揭示了数字身份认同、意识连续性等深层伦理挑战。在艺术领域,乔丹·沃尔夫森在巴塞尔展出的三维扫描和 VR 装置《小房间》,通过数字身体交换实验,实证性地验证了身体表征对自我认知的关键影响。 我们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突破多个关键节点:Apple Vision Pro 的"Persona"功能成功跨越恐怖谷效应;军事领域出现的"游戏化"无人机操作系统模糊了虚拟训练与现实行动的界限。这些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数字复制技术日益精进的当下,人类认知的"真实性"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或者,我们现有的存在形式,是否可能本身就是某种更高级智能的模拟产物?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菅野洋子 - トルキア《攻壳机动队 2nd GIG》、池田绫子 - Prism《电脑线圈》op 【文中提及】 科幻电影/剧集:《黑镜》、《瞬息全宇宙》、《西部世界》、《安德的游戏》 《黑镜》关键剧集:《白色圣诞》(White Christmas, S2E4,数字意识"Cookie"被用于逼供,时间流速差异折磨)、《卡利斯特号》(USS Callister, S4E1&S7E6,游戏开发者将同事意识上传至虚拟太空世界)、《圣朱尼佩罗》(San Junipero, S3E4,濒死者的意识上传至数字天堂)、《黑色博物馆》(Black Museum, S4E6,死刑犯意识被用作全息电击表演) 人物:尼克·博斯特伦(Nick Bostrom,牛津大学哲学家)、乔丹·沃尔夫森(Jordan Wolfson,美国当代艺术家)、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罗永浩(中国科技创业者、直播主播)、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音乐人) - 【相关连接】 纽约时报 2025 年 6 月 13 日文章《永远不要说再见》 尼克·博斯特伦《全脑拟真》 - 纽约时报 2025 年 6 月 13 日文章《永远不要说再见》,StoryFile 公司收集资料 罗永浩数字人直播 《爱尔兰人》里对演员 Robert De Niro 的数字减龄技术 《黑镜》中的 “Cookie” 《黑镜》剧集 Hotel Reverie 里“数字人”和“虚拟人”的交互 乔丹·沃尔夫森在贝耶勒基金会作品《Little Room》 右:乔丹·沃尔夫森《Female Figure》;左:乔丹·沃尔夫森《Colored Sculpture》 苹果 visionOS 26 更新的新版本“Persona”功能 -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47分钟
1k+
13小时前

风水ABC:从八卦五行到空间设计,关于气与能量的古老智慧。

后场 Back of House

风水这门古老而仍然被部分现代人奉为神谕的学问,似乎掌握着解读复杂世界的密码——它既能解释香港中银大厦的尖角如何影响整个金融区的气场(最终需要李嘉诚出面调解),又能将一个普通的 L 型办公室解读为精妙的"手枪阵"(老板座位是扳机位,客户入口成了子弹填装区)。这究竟是玄学,还是被我们现代科学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环境学?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宏观视角来看,风水本质上是一套研究空间能量与人类互动的精密系统。它以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为理论基础,不仅影响着建筑布局,更与中医的"水升火降"理论奇妙呼应——就像"打哈欠会流泪"这个现象(肺属金生泪属水),揭示了我们身体内部也遵循着同样的能量法则。可能在某些层次,风水就是"人与环境共生学"。 - 【嘉宾】三阳、江晟更(小红书:shen_geng_art)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Wes Montgomery - Windy、邓丽君 - 別れの予感 【文中提及】 书籍:《鲁班经》、《撼龙经》、《易经/周易》、《金刚经》、《宇宙与炉灶》 学说: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九宫八卦(空间划分基础,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二十四节气(与时间、农耕历法关联,对比故宫 24 位皇帝的隐喻)、三魂七魄(胎光、幽精、爽灵) 人物:伏羲(创先天八卦)、周文王(演后天八卦)、段义孚(人文地理学家)、贝聿铭(建筑师,设计香港中银大厦)、Marina Abramović(行为艺术家)、Peter Eisenman(美国建筑理论家) 案例:北京故宫、香港中银大厦、应县木塔 - 《鲁班经》记载了许多祈福与诅咒的厌胜之术 香港汇丰银行因风水而建的“加农炮” 应县木塔 Marina Abramović 在上海的展览,让观众与“能量场”进行互动 -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6分钟
1k+
13小时前

LVMH 的“土酷”路易号与它的“建筑师天团”。

后场 Back of House

2025 年 6 月,一艘名为"路易号"的巨型装置停泊在上海南京西路,成为全城最热门的打卡地标。这个路易威登打造的三层"大船",凭借夸张的造型和病毒式传播成功出圈,却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它"土酷",有人吐槽它"具象到突兀",甚至像是"山寨品"。 这延续了 LV 标志性的"奇观式营销"——从草间弥生的巨型雕塑到洛杉矶 15 米高人偶,品牌深谙用夸张视觉制造话题的秘诀。而上海这艘三层高的"路易号"大船,将经典 Monogram 放大到建筑尺度,把营销和传播玩出了新高度。 背后的商业逻辑更为值得探讨:奢侈品牌正通过叠加咖啡厅、餐厅和展览等功能,将零售空间升级为综合"目的地"。为实现这一转变,LV 组建了明星建筑师阵容——弗兰克·盖里打造了巴黎的帆船形基金会博物馆,重松象平操刀全球巡回展,彼得·马里诺以标志性皮衣造型设计多家旗舰店,青木淳则赋予银座店铺波光粼粼的幻境效果。这种全球化美学实验也面临着在地化的挑战,在这个时代,奢侈品牌的空间策略也正在改写城市美学规则。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Advantage Lucy - 真昼、The Sorcerers - Summoning the Monkey God 【文中提及】 重松象平(OMA 纽约)、弗兰克·盖里、彼得·马里诺(Peter Marino)、青木淳、扎哈·哈迪德、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表参道 Prada 旗舰店)、安藤忠雄(阿玛尼店铺) 路易威登上海"路易号"大船装置(2025)、草间弥生巨型雕塑(巴黎店铺)、洛杉矶 15 米高人偶装置、纽约箱包装置(临时工程围挡)、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巴黎,弗兰克·盖里设计)、香奈儿移动艺术馆(2008,扎哈·哈迪德设计)、Prada 荣宅(上海)、罗意威艺术展(上海展览中心)、蒂芙尼旗舰店改造(纽约第五大道,彼得·马里诺设计)、银座 LV 旗舰店(青木淳设计) 【相关连接】 Chanel Mobile Art Pavilion - 路易威登在上海的“路易号”(©️ Louis Vuitton) 上海的“路易号”由 OMA New York 设计的《Visionary Journeys》展览 (©️ Louis Vuitton) 左:路易威登基金会© Gehry Partners LLP and Frank O. Gehry © Iwan Baan 右:路易威登首尔店 Courtesy of Louis Vuitton。 © Gehry Partners LLP and Frank O. Gehry © Louis Vuitton 由盖里设计路易威登在洛杉矶 458 Rodeo Drive 的 Mega Flagship Store, 2029 年开幕 盖里与 LVMH 集团在 2017 年讨论 La Maison LVMH/Arts, Talents, Patrimonie 的方案 路易威登银座店(青木淳和 Peter Marino 设计) Chanel Mobile Art Pavilion ( ©️ Zaha Hadid Architects) Chanel Mobile Art Pavilion 的幕后花絮 Peter Marino 在纽约的事务所里 左:《蒂凡尼的早餐》中纽约店面的场景,1961 年 右:Peter Marino 为 Tiffany 在纽约的旗舰店所设计的室内 -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54分钟
1k+
13小时前

候鸟300 vs 火人节:精心策划的社区与自我生长的“临时城市”。

后场 Back of House

Part 1 经历候鸟 300: * 05:06 建筑师马岩松和“候鸟沙城”。 * 08:25 候鸟 300 自上而下的策划 vs 火人节自下而上的生长? * 20:33 物理上的“隔绝感”或许可以塑造一个真正“临时社区”。 Part 2 回看火人节: * 22:39 火人节:一个在黑石沙漠中存在 9 天的,拥有几万人“居民”的城市。 * 23:46 从旧金山开车十几个小时,一个逐渐剥离的过程。 * 25:06 相当于三个迪士尼乐园大小的城市从无到有,再化为乌有。 * 40:41 在沙漠深处回望城市,与巨大的沙尘暴相遇。 * 42:55 怎么洗澡?怎么上厕所? * 48:48 “变异车辆”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Talking Heads - Love → Building On Fire、金海心 - 阳光下的星星 【文中提及】 候鸟 300:在阿那亚戏剧节期间于海边举办的艺术项目,邀请300位艺术家在临时搭建的“沙城”中共同生活和创作300小时。 火人节(Burning Man):一年一度在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举办的大型活动。参与者在沙漠中凭空建造一座名为“黑石城”的临时城市,城市在活动结束后将完全消失,不留痕迹。它以激进的自我表达、艺术、社群和“去商品化”而闻名。 雷亚架 (Layer Truss): 一种模块化的金属脚手架系统,常用于搭建舞台、音乐节等大型活动的临时结构。 马岩松、龙门客栈(艺术车)、BIG (Bjarke Ingels Group)、Orbit(BIG 2018 年在火人节建造的装置)、变异车辆(Mutant Vehicles) - 左:2025 年候鸟沙城;右:2023 年候鸟沙城 候鸟沙城 ©️MAD Architects 火人节 Black Rock City 历年火人节的各种活动 ©️Reuters/Jim Urquhart 左:37:01 偶遇的 “Photo Booth” 右:57:10 在营地中游荡的巨型人偶 52:42 Orbit(BIG 2018 年在火人节建造的装置) 40:41 que 遇到的沙尘暴 55:40 沙漠中偶遇的婚礼 49:57 “龙门客栈” -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7分钟
99+
13小时前

科辛斯基:从在哥大建筑系里做动画,到执导《F1:狂飙飞车》。

后场 Back of House

00:00 我们在 IMAX 看了《F1:狂飙飞车》 * 电影实拍技术:最小 6K 摄像机、真实音效采集…… * 巧了,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与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都有建筑学背景 17:47 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的建筑学背景对他的影响 * 科辛斯基的哥大建筑教育经历(数字化浪潮、FormZ/Maya 早期应用),FormZ 手搓 600 帧动画 * 他如何进入电影行业(Neil Denari 短片、虚构苹果广告) * 建筑叙事与电影空间的共通性 32:09 实拍主义 vs CGI 绿幕 * Vision Pro 独占的 F1 沉浸体验 * 苹果/Netflix 对传统电影工业的冲击 36:47 建筑与电影的跨界教育 * 南加州建筑学院“电影与娱乐”研究生项目 * Liam Young 的"苹果供应链"影像行动 * 建筑师在科幻场景设计中的角色 43:37 科辛斯基的电影建筑美学 * 《创:战纪》《遗落战境》中的建筑语言 * 密斯式美学与权力空间的视觉化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BADBADNOTGOOD - Lavender (feat.Kaytranada)、Rie fu - ツキアカリ 【文中提及】 约瑟夫·科辛斯基执导电影:《创:战纪》(2010)、《遗落战境》(2013)、《壮志凌云 2》(2022)、《F1 狂飙飞车》(2025) 其他电影:Chris Marker《堤(La Jetée)》(1962)、《Drive to Survive》(网飞出品关于 F1 的剧集,2018-now)、诺兰《奥德赛(The Odyssey)》(2026) F1 相关:银石赛道(英国)、梅赛德斯 AMG 车队、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周冠宇(中国车手)、2021 年 F1 预算帽(1.4 亿美元限制)、G-force(重力加速度)、Anti-dilution fee(新车队准入费) 建筑师、建筑系教授:Greg Lynn(科辛斯基课程导师)、Bernard Tschumi(屈米)、Jesse Reiser(科辛斯基课程导师)、Bill MacDonald(科辛斯基课程导师)、Neil Denari(科辛斯基第一个项目的委托人)、Liam Young(在建筑学院 SCI-Arc 下开设电影项目)、张永和 软件:FormZ(3D 建模软件)、Maya、SGI(Silicon Graphics)电脑、CATIA (机械精度,三维建模软件) - 02:16 科辛斯基与布拉德·皮特在《F1》电影片场 05:52 网飞出品《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 06:18《遗落战境》里的全幕布前投影技术 07:22 电影《F1》为拍摄所研制的 6K 摄像头 10:20《壮志凌云 2》拍摄现场,汤姆·克鲁斯在 F-18 里实拍 18:01 哥伦比亚大学 GSAPP 的 Paperless Studio,1999 年 30:10 科辛斯基在 2003 年为一个虚构的苹果产品所做的动画《iSPEC》 43:37《遗落战境》里建筑设计 -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50分钟
99+
13小时前

为灾区建一所小学:“建筑成为了连接所有人的核心。”

后场 Back of House

05:04 从讨厌学校到投身乡村建设的契机 12:49 “我们把自己做成了一个慈善公司” 19:50 里坪小学:程序员、志愿者和村民一起完成的项目 32:34 多元背景的志愿者如何“协力造屋” 47:33 小学建成后,最终变成了一座庙 54:09 在不受限的建造实验中寻找技术与快乐 59:57 “为资本设计”和“为人设计” 【相关连接】 里坪村小学校 / 刘振 【文中提及】 建造社 (The Building Society):建造社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门硕士课程。 里坪小学:刘振和志愿者团队在汶川地震后,于四川青川的一个村庄里设计并建造项目。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温铁军教授推动的乡村民主经济实验。 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创办人为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专注于灾后重建、乡村建设和协力造屋。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AFH): 已解散的一个人道主义建筑设计组织。 谷德 (Gooood): 知名建筑设计媒体网站。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非政府组织。 建筑师:谢英俊、郭子怡(Jze Yi Kuo)、张东光(合木建筑)、Jenny Chou(ATLAS 工作室) 其他专有名词: - 穿斗式结构: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一种经典结构方式。 - 轻钢结构: 谢英俊事务所推广用于灾后重建和乡村住宅的一种预制化、低成本的结构体系。 -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一种数字化的建筑设计与管理方法。 - 冷弯薄壁型钢: 建造中使用的一种轻型钢材。 —— 【嘉宾】刘振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Akusmi - Cogito、南拳妈妈 - 家 —— 赵琦拍摄的《殇城》,四川地震四个月后的危楼 里坪小学建设图(来源谷德网) 谢英俊团队在 2010 年深港双年展作品《茧》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76分钟
99+
13小时前

谈论行为艺术:从「成为厉槟源」开始,即兴的身体到媒介的回响。

后场 Back of House

今年在北京松美术馆开展的《成为厉槟源》展出了艺术家 60 余件作品,我们得以清晰感知这些饱含诗意、即兴、对抗精神的行为瞬间,如何最终凝结为探讨永恒、时间等命题的丰富媒介(如影像、摄影、装置),并在空间中持续回响。 —— 00:34 松美术馆:建筑、环境与噪音。 02:20 从展览海报聊起:“成为厉槟源”。 06:56 焦虑还是松弛?接地气?草根? 12:12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作品:《无间》、《与夜平行》、《2cm》、《臭水沟的春天》、《火把》…… 19:02 从厉槟源创作聊到行为艺术的“即兴”与“计划”:《直到桥梁坍塌》、《当钟声响起时站立》、《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环形剧场 #2》、《一个人的战争》、《建造美术馆》…… 33:46 互联网、网红与行为艺术的当代语境:玛利亚·乌尔曼《卓越与完美》(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45:55 历史坐标:维也纳行动派、小野洋子、谢德庆、何云昌、东村艺术家…… 49:16 行为艺术的记录、收藏与作品本体、行为艺术和行为现象。 —— 【嘉宾】zoe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板桥文夫 - Alligator Dance、Suicide - Surrender 【文中提及】 艺术家:厉槟源、谢德庆、何云昌、阿玛利亚·乌尔曼 (Amalia Ulman)、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小野洋子 (Yoko Ono)、宋冬、克里斯·波顿 (Chris Burden)、君特·布鲁斯 (Günter Brus)、奥托·米尔 (Otto Muehl)、赫尔曼·尼特西 (Hermann Nitsch) 在「成为厉槟源」展出的作品:《无间》、《与夜平行》、《2cm》、《臭水沟的春天》、《火把》、《直到桥梁坍塌》、《当钟声响起时站立》、《环形剧场 #2》、《一个人的战争》、《建造美术馆》、《洪流》…… 其它提到的行为艺术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卓越与完美》、《射击》、《砸碎镜子》、《一年表演系列》、《一根肋骨》 影视作品:《Tinder 诈骗王 The Tinder Swindler》、《一对一:约翰与洋子 One to One: John & Yoko》 —— ▲ 松美术馆(摄影:夏至) ▲ 何见平为展览设计的海报(右:过程图;左:海报) ▲ 臭水沟的春天(厉槟源,Mangrove Gallery) ▲ 大瀑布(厉槟源,Mangrove Gallery) ▲ 阻断(厉槟源,Mangrove Gallery) ▲ 直到桥梁崩塌,2012-至今 ©厉槟源 ▲ 君特·布鲁斯 (Günter Brus)作品 ▲ 电影《一对一:约翰与洋子 One to One: John & Yoko》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0分钟
99+
13小时前

从超小到巨大:在全球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做「新媒体数字体验」。

后场 Back of House

江南是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 Design and Technology 专业毕业的艺术家,从毕业后开始在小型工作室工作,到如今在全球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担任新媒体数字体验设计师,她的职业经历覆盖了新媒体实践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为我们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和她一起聊了学校和职业经历,以及聊到了她参与过的一些项目。当然我们也聊到了 AI 和这个行当的相处情况。 —— 00:38 在纽约读新媒体:Parsons Design and Technology 专业的跨学科与开放性。🔗 Design and Technology 02:06 课程与探索。 08:01 第一份工作:TheGreenEyl 工作室,小而精的国际化团队。🔗 TheGreenEyl 20:35 进入全球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 Gensler 的数字体验部门。🔗 Digital Experience Design | Gensler 34:26 向同事和客户解释为什么要做新媒体数字体验。 37:59 在 Gensler 参与的 The Dreamwall 项目。🔗 The Dreamwall 50:39 AI 的使用:Gensler 从怀疑到自建模型的应对与探索。以及现在会让设计师失业吗? 01:06:25 艺术实践:在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让清代版画的天空与实时天气同步。 —— ▼ LAS + IAN CHENG. LIFE AFTER BOB ,@LAS Foundation,TheGreenEyl ▼ The Dreamwall,Digital Experience Design | Gensler —— 【嘉宾】江南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Kaiba OST - Planet (enjoying version)、Summer Wars Original Soundtrack - The Summer Wars 【文中提及】 机构:TheGreenEyl、Gensler、IDEO、Random Studio、teamLab、output、Parsons (帕森斯设计学院)、LAS Art Foundation、北丘当代艺术博物馆 项目:The Dreamwall (Gensler 的 AI 交互装置项目)、teamLab Planets TOKYO 其它: * Unity: 一款跨平台游戏引擎,广泛用于创建三维、二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及实时三维动画等交互式内容。 * TouchDesigner: 一个可视化的开发平台,让艺术家和设计师无需编写复杂代码即可实时创建交互式媒体系统、建筑投影和现场表演视觉效果。 * Processing: 一种为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和视觉设计社区创建的开源编程语言与集成开发环境。 * Midjourney: 人工智能绘画工具,用户通过输入文本描述(Prompt),即可由 AI 生成高质量图像。 * Stable Diffusion: 一款开源的深度学习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能根据文本描述创造出逼真的图像。 * UI/UX (用户界面/用户体验): UI (User Interface) 关注产品的视觉设计和交互元素,而 UX (User Experience) 则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整体感受和满意度。 * Projection Mapping: 一种将视频内容投影到不规则形状表面(如建筑物、物体)上的技术,通过定制化的投影创造出三维视觉幻象。 * Digital Media: 指以数字格式存在、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传播和访问的任何媒体内容,如数字图像、视频、音频和网站。 * Creative Coding: 将编程作为一种创造性表达工具的实践,主要用于生成艺术、交互装置和数据可视化,而非功能性软件开发。 * StreamDiffusion: 一种专为实时图像生成任务设计的扩散模型优化框架。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72分钟
99+
13小时前

从迷惑的「先锋戏剧」到扎实的「戏台」,与戏剧制作人找寻关于表演艺术的答案。

后场 Back of House

宁丹是一位身处行业一线的戏剧制作人。我们从一个具体的问题聊起:如何理解孟京辉和以他为代表的“先锋戏剧”?以此为起点,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下中国戏剧行业的漫谈。 “先锋”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在说“先锋”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一部好戏是应该让观众“看懂”,还是激起观众的强烈情绪? 除了这些“大问题”,我们也深入聊了陈佩斯的《戏台》为何能成为一部“扎实”的经典(恰好宁丹曾经深入参与过话剧版本《戏台》的项目),以及在当下的环境里,一部戏剧作品如何才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 00:20 戏剧制作人的日常:不只是看戏,而是看所有形式的现场表演。 02:39 大家都以为自己爱看话剧,但最好卖的其实是音乐剧。 06:28 核心困惑:如何评价孟京辉和所谓的“先锋戏剧”? 10:24 制作人视角:“先锋”的形式需要与内核表达相匹配。 27:01 一部戏的好坏,取决于观众看懂了吗? 30:55 当一部戏让你感到愤怒,它是一部坏作品吗? 46:01 陈佩斯的《戏台》好在哪? 01:05:32 戏剧的“第二媒介”:用展览、影像等方式延续作品的生命的可能性? 01:10:56 胸口的箭。 —— 【嘉宾】宁丹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Jimmy Giuffre, Steve Swallow, Paul Bley - Ictus、Tenko - Nightrope Dancing 【文中提及】 人物:孟京辉(导演)、陈佩斯(演员/导演)、林奕华(中国香港导演)、陈明昊(导演/演员)、李腾飞(演员,《一只猿的报告》主演)、刘晓邑(偶剧艺术家,《战马》偶设计)、金世杰(演员)、赖声川(导演)、帕帕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希腊导演,雅典奥运会总导演)、Florentina Holzinger(奥地利导演)、Paul McCarthy(保罗·麦卡锡,美国艺术家)、话剧九人(中国剧团) 作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十二首情诗》、《一只猿的报告》(改编自卡夫卡)、《蒋公的面子》、《戏台》、《惊梦》、《NV》(话剧,Paul McCarthy 根据同名电影改编)、《TANZ》(Florentina Holzinger 作品)、《Ophelia's Got Talent》(Florentina Holzinger 作品)、《斯拉法的下雪秀》(默剧)、《只此青绿》(舞剧)、《红楼梦》(舞剧)、《失重的人》(新马戏)、《战马》(偶剧) 戏剧节/艺术节:阿那亚戏剧节、乌镇戏剧节 剧场:蜂巢剧场(北京)、上海文化广场、国家大剧院(北京)、亚洲大厦(上海) 概念/术语:先锋戏剧、舞蹈剧场、记录剧场、新马戏、表演艺术、第二媒介(如舞蹈影像、展览)、谜题性(艺术作品特性) —— ▼ 陈佩斯《戏台》;李腾飞《一只猿的报告》 ▼ 舞台剧《战马》的偶(马偶由三位操偶师操纵) ▼ 《只此青绿》;《如梦之梦》 ▼ 在香港西九龙自由舞空间呈现的 Dimitris Papaioannou 表演影像作品《INSIDE video installation》+ 《BACKSIDE backstage documentary》 ▼ 《斯拉法的下雪秀》 ▼ Paul McCarthy, NV/Night Father/Vienna, 2022 ▼ 《Ophelia's Got Talent》(Florentina Holzinger 作品) ▼ 《TANZ》(Florentina Holzinger 作品)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74分钟
99+
13小时前

自发的乡野研究:守护那些没有被录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土楼。

后场 Back of House

连丽燕老师是《龙岩土楼 · 新罗卷》一书的作者。出于对故乡建筑与文化的深沉热爱,她投入数年,深入调研并撰写了这部详实珍贵的著作,聚焦于龙岩适中独具特色的土楼。这些土楼不仅历史悠久,更以宫殿式的建筑风格闻名,却在当年“福建土楼”申遗过程中遗憾被“漏掉”。 我们与连老师从她写书的缘起聊开,一路谈到龙岩土楼错失申遗之机的幕后故事,以及方形土楼与更为人熟知的圆形土楼在形态、功能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她还与我们分享了建造土楼过程中的许多趣事——从风水选址、空间规划,到防火防盗、排水排污等众多精妙的营造细节。最后,我们也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在土楼语境的实践尝试,以及土楼作为一种“集合住宅”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前瞻性。 —— 00:54 从英语老师到土楼研究者:什么契机开始写《龙岩土楼 · 新罗卷》? 04:30 龙岩适中土楼错失申遗。 11:18 永定、华安、南靖土楼的实地考察。 18:35 方楼与圆楼或是椭圆楼:土楼的形态是由什么决定的? 27:55 龙岩适中土楼:宫殿式的风格、与田园风光融合、人才辈出。 34:52 土楼的建造:从选址、风水到内部设计。 47:30 李晓东的“桥上书屋”:连接两个原本对立的部落。 55:47 围合的建筑,内向的文化:土楼作为集体住宅的独特性。 —— 【嘉宾】连丽燕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Chip Wickham - The Hit、陈耀阳 × 女声合唱 - 火鸟 【文中提及】 人物:连丽燕(《龙岩土楼 · 新罗卷》作者)、路秉杰(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罗哲文(建筑专家)、陈从周(建筑专家)、骆中钊(建筑专家)、陈庆良(集美大学教授)、徐甜甜(建筑师)、林君翰(香港大学教授)、李晓东(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工作室) 书籍/项目:《龙岩土楼 · 新罗卷》、《福建龙岩适中土楼的初步考察》、《龙岩适中土楼实测图集》(均为上海同济大学师生编制)、桥上书屋(李晓东工作室) 地域/村落:龙岩、新罗区、适中镇、永定、南靖、华安、漳州、平和县、湖坑镇、岩泰村、中溪村、保丰村、仁和村、柳溪 土楼/土楼群:永定土楼、适中土楼、南靖土楼、大地土楼群(华安)、田螺坑土楼群(南靖,别称“四菜一汤”)、振成楼(永定)、环极楼(永定)、承启楼(永定)、二宜楼(华安)、东阳楼(华安)、南阳楼(华安)、天成寨(适中镇,椭圆形土楼)、古丰楼(适中镇)、庆云楼(适中镇,五层土楼)、德庆楼(适中镇,别称“石灰楼”)、西亨楼、太史第、典常楼(适中镇,宫殿式风格)、文字楼、培德楼、永春楼、和致楼、和春楼 概念/术语:夯土(土楼建造技术)、世界文化遗产、府第式/宫殿式建筑、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集合住宅、水斗(土楼大门防火设计)、文斋(土楼内书房)、武馆 —— ▼ 田螺坑土楼群 ▼ 动画片《大鱼海棠》 ▼ 二宜楼内部结构 ▼ 大田土堡群 ▼ 适中村土楼所处的环境 ▼ 香港大学建造社在龙岩适中的场地,西亨楼与德庆楼(又名石灰楼) ▼ 龙岩的典常楼 ▼ 李晓东设计的“桥上书屋” ▼ 《龙岩土楼 · 新罗卷》(也可以通过识别二维码购买)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1分钟
99+
13小时前

食在日本!从米其林餐厅到薪火料理,与在日本的转行料理人聊美食。

后场 Back of House

本期我们与在日本工作的转行料理人丛丛聊天。出于对美食的热爱,她在 30 岁时辞去英语老师的工作,进入日本顶尖的料理学校,从零开始追逐料理梦。从东京宝格丽餐厅后厨的高压环境,到如今在日本神秘的"not a hotel" 探索独特的薪火料理,她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后场故事。我们和她一起聊了聊她转行的契机,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工作的体验,以及她对料理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理解。 —— 庆祝 3000 订阅,后场 Back of House 开设听友群啦,请添加微信:bohstaff,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后场 STAFF 」进群。 —— 01:08 从英语老师到决心成为一名料理人。 05:15 进入日本顶尖的服部营养专门学校从零学起。 11:11 海投几十家米其林餐厅,开启职业生涯。 29:35 米其林后厨的状态。 36:35 把私厨作为自我表达的出口:用料理讲述自己的故事与经历。 41:55 什么是薪火料理?在 "not a hotel" 回归最原始的烹饪方式。 57:33 国内的 fine dining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嘉宾】丛丛(小红书:后厨女战士在东京)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グランメゾン東京 OST - グランメゾン東京 Main Theme、孤独のグルメ S7 OST - 喰らいマックス! 【文中提及】 人物:Luca Fantin(东京宝格丽餐厅行政主厨)、戈登·拉姆齐(Gordon Ramsay,厨师)、FFF(食物现场创作团体)、绣球(Ōrtensia) 作品:《东京大饭店》(电视剧)、《地狱厨房》(综艺)、《炙热游戏》(综艺)、《一饭封神》(综艺) 机构/品牌/餐厅/酒店:Not a Hotel(分时共享产权式酒店品牌)、服部营养专门学校、东京宝格丽餐厅(Bvlgari Il Ristorante Luca Fantin)、Eleven Madison Park(纽约餐厅)、Florilège(东京餐厅)、Ōrtensia 绣球(上海餐厅)、EHB(上海餐厅)、牛牛公社(广州潮汕火锅店)、Suppose Design Office(日本建筑事务所)、米其林(美食指南) 概念/术语:私厨、调理师证书、Fine dining(精致餐饮)、Owner-chef(老板兼主厨)、Executive chef(行政主厨)、Sous chef(副厨)、薪火料理(柴火烹饪)、Bistro(小酒馆)、Omakase(厨师发办)、板前(吧台坐席)、分时度假(Timeshare)、在地食材、潮汕牛火锅、和牛(Wagyu)、Toro(金枪鱼大腹)、茶碗蒸、干巴菌、红柳木、Sawa/サワー(日式鸡尾酒)、Quenelle(法式丸子) —— ▼ 群马县的 NOT A HOTEL ▼ 由 Nigo, KAW 参与设计的 NOT A HOTEL 东京 ▼ 《东京大饭店》剧照 ▼ Florilège(东京);代官山的居酒屋 ▼ Gion Matayoshi(京都);筑地海鲜市场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69分钟
99+
13小时前

特朗普为什么不喜欢粗野派?

后场 Back of House

本期节目从特朗普在 2025 年 8 月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让联邦建筑再次美丽”(Making Federal Architecture Beautiful Again)谈起。为什么这位美国总统如此旗帜鲜明地厌恶粗野派(Brutalism)建筑,并试图让新古典主义全面回归? 粗野派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是“诚实”吗?这种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诚实”,又如何与高技派、解构主义甚至巴洛克风格形成对比?当建筑风格成为政治宣言,它便不再仅仅是美学问题。我们从特朗普的个人审美聊到其背后的权力逻辑,也聊了近期备受关注的电影《粗野派》。 —— 后场 Back of House 建立听友群了。听友群内会分享最新的节目信息,以及与当期节目内容相关的延伸资料。 当然也欢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以及批评。请添加微信:bohstaff,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后场 STAFF 」进群。 —— 00:22 特朗普的“让联邦建筑再次美丽”行政命令。 04:05 什么是粗野派?裸露的混凝土、功能主义与几何形式。 06:16 建筑的“诚实性”:从粗野派、高技派到巴洛克。 09:18 特朗普为何不喜欢粗野派? 10:58 特朗普如何定义“公众”。 14:08 特朗普推崇的新古典主义:以白宫为例,权力与民主的象征意义。 19:06 正在建造中的白宫宴会厅。 21:07 特朗普与海湖庄园(Mar-a-Lago)。 29:52 电影《粗野派》讨论的不仅是建筑。 34:20 中国的案例:北京奥运前的“平改坡”工程。 35:24 另一种“诚实”:中国传统民居中的本土建筑智慧。 —— 【主播】que、kaiho 【视觉、声音设计】刘璐 【音乐】Fazer - Elephant Rave,Charif Megarbane & Somewhere Soul - The Cartesian Joint 【文中提及】 人物: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美国总统)、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美国粗野主义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现代主义建筑师)、王澍(中国建筑师)、刘家坤(中国建筑师)、张永和(中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英国高技派建筑师)、詹姆斯·霍本(James Hoban,白宫设计师)、玛乔丽·梅里维瑟·波斯特(Marjorie Merriweather Post,海湖庄园前主人)、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地点、建筑、作品:《粗野派》(The Brutalist,电影)、FBI 总部大楼、波士顿市政厅、伯克利大学建筑学院教学楼、蓬皮杜艺术中心、劳埃德大厦、白宫、莱茵斯特宫(Leinster House,白宫设计灵感来源)、帕特农神庙、英国议会大厦、阿茹达宫(葡萄牙)、冬宫(俄罗斯)、白宫宴会厅、海湖庄园(Mar-a-Lago)、特朗普大厦(Trump Tower)、福建土楼、河南地坑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WeWork、棕榈滩(Palm Beach) 概念/术语:粗野主义(Brutalism,源于法语 béton brut “粗糙的混凝土”)、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Classicism/Neoclassicism)、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现代主义(Modernism)、高技派(High-tech architecture)、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折衷主义(Eclecticism)、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乔治亚风格(Georgian architecture)、帕拉第奥风格(Palladianism)、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客奇艺术(Kitsch art)、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 《让联邦建筑再次美丽》—— 🔗 Making Federal Architecture Beautiful Again —— ▼ 白宫行政命令“让联邦建筑再次美丽” ▼ 白宫立面 ▼ McCrery Architects 为白宫打造的宴会厅(渲染图) ▼ 特朗普的房产海湖庄园 Mar-a-Lago ▼ FBI 总部大楼 ▼ 大都会博物馆2024年特展:Materialized Space: The Architecture of Paul Rudolph ▼ 波士顿市政厅:Kallmann, McKinnell, & Knowles设计 —— 后场 Back of House 是不同领域的幕后视角与声音,我们尝试摒弃常规的正面叙事,从非正面的视角出发,关注建筑、艺术、体验与生活方式。

39分钟
99+
13小时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