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作029 | 顾盼:写广告和录播客,都能令我接触各行各业

乐作职介所

[图片] 顾盼的职业总结emoji 我是临时采访人mi,认识顾盼是在米兰念书的时候,因为我记忆力很差,已经不记得最初我们如何相识(编者注:通过微博),只记得时常相伴去看各种展览:艰涩的、大众的、学术的、普及的,有所选择但是包罗万象。当时我因为懒惰,需要寻求一个追求艺术的标杆,抓住了盼这根好学上进的「稻草」——对,「好学上进」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好学上进的本质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能把她带到陌生人当中。尽管她自己声称不善交际,但她口中的「交际」也许只是一种既定成见: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但我觉得那只是善交际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反,能够主动接近人群,触发他们倾吐自己经历的按钮,并不是仅仅拥有意愿就可以达到的。她知识储备的广度和她旺盛的好奇心,令她几乎可以和任何人进行交谈——当然前提得要她愿意。当我得知她是Ettore Sottsass朋友的朋友时,除了叹服六度分隔理论以外,不禁暗自觉得她还真的是range很宽。 很多人觉得经常换工作是没有恒心与毅力的表现,但在我看来盼的频繁跳槽转行并非是草率放弃。她从翻译的工作起步,从事过媒体、公关等工作,现在落脚于广告行业的文案,恰恰是因为拥有明确的自我认知以及恰当的勇气,才可以对一件已经「步入正轨」的事情喊停。毕竟人生并不在于你是否在所谓「正确的时间点」做了所谓「正确的事」,而是需要不断尝试,才能准确获知自己的喜好。与此同时,在从事热爱的工作之外经营播客这件事,我想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一个缩影:为了生存而活,也为了热爱而活,两者相伴共存。本期播客内容可以详细了解她在每个时间节点的想法以及每个决定背后的权衡。 以下是采访顾盼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顾盼 -介绍下自己的工作? 主职广告文案,工余开了这个叫「乐作职介所」的播客和微信公众号。 -工作中具体会做哪些事情? 主要就是码字,平时写得最多的是提案ppt、视频脚本、新闻稿。 此外,也会参与项目的提案和执行。 -怎么想到从媒体转行做广告的? 我对营销推广、品牌建设一直很有兴趣,记得小时候也挺喜欢看广告的。 以前想要做媒体是因为觉得媒体有影响力,写的东西能被很多人看到,后来转行做广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虽然相比起媒体,广告创作的商业性更强,但我觉得好的广告其实和媒体内容挺相似,得有趣、有价值、有意义。 -做广告的苦与乐? 苦的话,大家都知道,做广告加班无法避免,因为经常时间紧任务重,但后来发现不少甲方比我们加班还多,所以就觉得还好吧,这年头在中国工作要不加班也是挺难的。 乐的话当然就是努力的成果被大家看到、认可的时候,而且做乙方能让我接触各行各业,一直能学到新的东西,这点很开心。 -换了这么多工作,对转行跳槽有什么心得体会吗? 转行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做决定前最好和未来同行或同事聊一聊,想一下这工作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不过真的很好奇的话就去试一下咯,尤其是在机会成本还比较低的年轻时候。反正只要认真对待手头的工作,无论结果如何,都能积累有用的职场经验和人脉。 -做「乐作职介所」这个播客的初衷是什么? 源于自己的职业困惑,也知道自己喜欢跟人一对一地深入聊天,而且当时我已经是个播客深度用户了,就想要不自己也搞一个吧,了解下大家的职场故事,也许能解开一点自己的困惑,学习如何快乐地工作。 -之前有过类似的采访和制作经验吗? 做记者的时候,当面采访都会录音,然后由速记转为文字稿。有时回听,意识到音频比单纯的文字所能表达的信息要丰富很多,而且觉得自己的声音听着还行,所以就有了将采访做成播客的信心。 -制作的话,因为以前自学过剪视频,所以剪音频不算难。 每周大概要投入多少时间?对你的生活是否是一种时间投资? 每周3-4个小时吧,是的,因为录播客不仅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获得了新知识,还锻炼了自己口头表达及提问的能力。 -制作这么多期节目下来有遇到过什么难点么?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约嘉宾采访的环节,因为要一次次地主动去搭讪提醒别人。本质上我是个内向的人,不太擅长勾搭,但因为要录这个播客,就得逼着自己变主动,现在脸皮稍微厚了一点点。 -广泛收听其他播客节目对你自己的节目有一定影响吗? 还好吧,我听其他播客的主要目的是拓展认知。 我自己的这个播客,主角是被采访人,我是提问者的角色,希望能让对方讲述TA和TA工作之间的故事,当然采访的目的也是拓展我自己的认知。 -对自己的播客是什么样的定位? 很我,毕竟从想法到执行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对于这个播客的未来或者你博主的身份有什么期许吗? 往高级的说,我觉得这个播客类似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场口述史,再过个几十年,这些内容会很有历史意义的吧哈哈哈。 希望自己能坚持把这个播客做下去,虽然因为工作忙,更新频率已经从刚开始的每周一期降到每月一期了。 -这个播客和你的工作是完全的平行世界还是相互有些交织? 播客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总会有些关系的,至少做播客帮助我拓宽了人脉和知识面、锻炼了说话能力,这对于我目前的工作都是有益的。

67分钟
64
7年前

乐作028 | 李昂:每一家生活方式店,都是创造者内心美好的体现

乐作职介所

[图片] 李昂的职业总结emoji 认识李昂,又是通过池勉,因为他俩算是经营线下空间的同行,还共同合作了一个午安玩具研究所,希望在今年春天之后他们会再组织点怀旧好玩的儿时游戏会! 由于出生在纸乡——安徽泾县,李昂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就与厉致谦、徐缓之成立了一个旨在为传统手工艺寻找与当下生活连接点的机构「小院集」,主营业务包括开发产品、组织活动、发掘传统手工艺的新意。「当时我们抱着一腔热血做了1年多,也没想好盈利模式,导致后来叫好不叫座,无以为继。」 但小院集的经历给了李昂持续在生活美学行业工作的元气和底气。2017年6月,他参与的「山水·远景之丘」空间在藤本壮介设计的「远景之丘」建筑体内开业,迅速成为沪上又一被媒体争相报道的高颜值网红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Courtesy of 山水 「店里集合了咖啡厅、设计师产品、花艺等生活方式,也在尝试推出设计与艺术的结合品、艺术衍生品等,做一些创新。」李昂坦言,经营一个生活美学店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做这行需要独具慧眼,发现别人还没发现的有趣东西,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且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生意,最难拿捏的是如何以领先半步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引领大家的美学喜好。」 「讲情怀而不惧商业」,是李昂认为成功经营一家生活美学空间所需的心态。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行业。 以下是采访李昂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李昂 -介绍下自己的工作? 我现在山水团队中主要负责市场、商务拓展、媒体及公关的工作。我们主要的业务方向是设计品与设计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制作及销售,和以此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空间的打造。 -山水团队是如何诞生的?开店的筹备时间有多久? 我们都是相关行业不同职能组合起来的人,目的就是为了做山水空间。团队里有原来「申活馆」的创始人、产品经理、零售经理,拥有自己产品及品牌的工业设计师,原来在线上平台做数据分析的一位姑娘,还有我。 -山水项目是2017年5月开始接触的,6月8号就开业了,可以说时间非常紧张。 近几年上海开了很多看上去逼格很高,商品价格也不低的生活美学体验店,山水和其他店的区别在哪里? 其实每一家生活方式美学体验店都是不一样的。在我的观念里,这类型的店大都反映着创始人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以自己的喜好在打造一个空间。顾客到每一家不同的店里都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这才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 至于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咖啡、产品、书籍等等,表象看起来很像,但实际上人和人的差别是明显的,所以从咖啡选豆、书籍挑选、产品类型等方面,会有千差万别。 和其他店相比,山水没有什么特别优势,唯一不同的就是,这是我们做的空间,所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你觉得哪些因素决定着一家生活美学体验店的成功与否? 如果从生意的角度上来说,这类型的店基本是在刀口上行走,想要成功,选品、装修、宣传、爆款、活动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从更文艺更理想的角度来说,大家都是成功的,因为已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给外界了,这是很难的。 -你之前在小院集的工作经历对运营山水有帮助吗? 作用很大,那是我真正开始接触这一行、喜欢这一行的开端。它给我的是一口气。这口气让我喜欢这个行业,并且为之奋斗。另外,这个过程里接触到的人、看到的东西,对现在的我来说都是资源。 -是否介意山水被贴上网红店的标签? 我不介意,网红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想要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一方面,生意就是生意,能活下去,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们需要更多人来。另一方面,更多的人认识我们,跟我们的想法产生共鸣,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么? -你觉得最近国内生活美学体验店大热的原因是什么? 每个时代都有潮流的东西。现在中国整体生活水平好了,大家对生活品质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消费升级是有目共睹的趋势。所谓需求决定市场,这个时代的店家,当然也会顺应这个潮流。 -对想从事这一行人的建议? 1. 尽量不要入这行,如果你很享受这个行业给你带来的愉悦,做一个观众或是消费者挺好的。这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很多困难会渐渐消磨你的热情; 2. 如果决定要来,做好吃苦、贫穷、磨砺心智的打算,文艺的背后也必须有世俗的付出; 3. 坚定信念,不要太容易被影响,要不然可能被带偏,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会是自己想要的。

33分钟
10
7年前

乐作027 | mattersofseeing, 设计各种空间的转译人员

乐作职介所

[图片] 方静峰、董谧的职业总结emoji 方静峰和董谧是本播客开张前就列好的采访对象,录到第27期终于心愿达成,真是可喜可贺。 mattersofseeing这个有点难记的工作室名字,取自英国艺术史家John Berger(约翰·伯格)的代表作《Ways of Seeing(观看之道)》,之所以把ways改成matters,是因为两位创始人「希望将关于观看的方法论扩展至视觉、感受,及其他更为广泛的媒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Themes Variations Set design: mattersofseeing Photo: Pietro Cocco [图片] [图片] [图片] Réel department store Window design: mattersofseeing Photo: Pietro Cocco [图片] [图片] OPEN OBJECT Art direction: mattersofseeing Photo: Pietro Cocco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 Magazine Art direction/Set design: mattersofseeing Photo: Pietro Cocco 工作室成立2年多,不仅为橱窗、广告、空间、杂志、展会等各类项目提供空间设计及视觉解决方案,更开创了自己的瓷器品牌OPEN OBJECT,这期节目就录制于OPEN OBJECT《Dialogue 用「对话」表达》的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Dialogue 用「对话」表达 at FlipPOP GALLERY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寻找新可能」是这个展览讨论的话题,也是方静峰和董谧在持续探索的方向,「想将城市里忽略不用的零碎空间开发成迷你的展览橱窗,令平凡日常的物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如果你想推荐这样的城市零碎空间,欢迎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以下是采访方静峰、董谧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mattersofseeing -工作室主要的经营业务是什么? 空间设计,包括商业、非商业、实验性、虚拟的三维空间。 -为何想到要成立一间这样的工作室?从筹划到成立花了多久? 筹划了很久,从2010年我们彼此认识之后,就开始不断地讨论成立工作室的事。 一开始工作室的业务方向并不明确,虽然我们本科学的都是产品设计,但在欧洲读的硕士专业和工作经验都不一样,这令我们工作室更为多元。 2015年末在上海成立工作室,是因为觉得中国缺这块领域的专业人才。很多方面的感受令我们觉得这个时间点最合适,并不是因为具体的某一件事,而是整体的氛围让你想做些什么。 -这几年有看到中国设计环境的变化吗? 有很明显的变化。设计师很容易靠一个作品火起来,但很难持续。 做设计需要很多方面的积累,不只是关于审美和品味,更要考虑营销、管理等商业因素。 -在为不同类型的项目设计空间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首先是分析客户真正的需求,思考我们工作室可以为这个项目贡献多少自己的DNA,然后根据项目的性质和预算,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可实现度。 -如何看待设计行业的细分? 我们觉得行业细分是件好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令每个团队、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工作做到最好。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的话,也可以身兼多个职能,我们觉得过度强调职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不是那么重要。我们也很乐意在工作中挖掘团队成员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并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 -怎么想到做陶瓷品牌的? 在做陈列项目时需要很多配件,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鉴于我们两个都是学产品设计的,就想要不试着自己做一个吧。选择陶瓷是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和技艺,但又缺乏有当代气息的陶瓷品牌。我们希望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开创一个强调质感、形态、色彩等设计元素的中国陶瓷品牌。 -觉得怎样的人适合做空间设计师? 我们不想特别强调自己是空间设计师,而是转译人员,即把我们收集到的视觉、感受、经验等,用设计语言传递给其他人。 总的来说,关注细节、对美有追求、对生活有热爱的人都适合。就像建筑大王说的,任何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对于美的追求其实都不同程度地潜藏在每个人内心。 -对想入这行的人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多看、多接触、多感受。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壁垒,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成功地把内心的东西转译出去。 设计是一种限制很多的表达,因为背后有商业目的,要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框架里做适当的表达。

70分钟
20
7年前

乐迩聊002 | 下乡的城市青年李晶晶、建筑大王、momo

乐作职介所

10月28日,乐迩聊举办了第二期,现场来了一位嘉宾,远程连线了意大利的Pasturo及泰国拜县。 第一次远程聊,现场有点混乱,看不太清楚远方嘉宾的脸,但好在聊得还是很开心哒! [图片] 感谢来到现场的人,有人好像犯了困 (摄影:张永梅老师) [图片] 开始前卖个萌 (摄影:卢建雯) [图片] 有点混乱的聊天现场 (摄影:张永梅老师) [图片] 拜县、Valsassina、上海三方连线 参与的三组嘉宾及他们所在的乡村: [图片] 李晶晶 上海青浦曼舍田园民宿掌柜,生态社区联合发起人。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乡村并喜欢上了这里,于是成为了一名返乡创客,目前在上海乡村实践自然农法。希望可以通过保育一方土地,重新构建人与土地、人与自己的关系,连接乡村和城市,让城市反哺乡村,支持乡村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雪米村的农田 雪米村全景 一日农夫 [图片] tao & yoko(建筑大王) 建筑大王是 tao 和 yoko 组的设计小组,目前已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里住了四年有余。他们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合作,在建筑、产品、交互等多个设计领域进行实践活动。他们还通过说和写,针对所有人,做设计思维的传播。 [图片] Valsassina小石头谷 [图片]山猫piano [图片] Grignone山 [图片] 科莫湖 [图片] Zancone湖 [图片] Artavaggio平原 [图片] momo 大连人,毕业于大连大学,酒吧驻唱7年后,在西藏找到了现在的女朋友。两年前旅行到泰国后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在泰国拜县开了一家名为Nine House的青年旅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下是嘉宾分享内容的精简文字版。 -下乡的契机? 李晶晶:一次偶然的路过让我看到乡村的美丽,激发了对乡村的渴望。看到返乡创客这样一个群体让我很受感动和鼓舞,于是在青浦曼舍田园民宿正好缺一个管家的时候,我回到乡村了。 建筑大王:毕业、房租便宜、猫可以安全地出门跑、我们喜欢山。 momo:旅行。 -下乡后和想象中的不同? 李晶晶:我因为乡村美好的田园风光、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理想的田园生活方式回到乡村。虽然有时候也会劳作到很晚,也会有诸多困难挫折,但是这一切挫折和困难背后的美好正是我所热爱的,为此努力感觉非常幸福。 建筑大王:比想象中的更好! momo:没有想象,所以没有不同。 -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李晶晶:家人的不理解。 建筑大王:来自家人的不安和焦虑。 momo:管理我那只没有安全感的狗。 -现阶段最想做但还没做的事? 李晶晶:给村里造一个自然建筑。 建筑大王:开山屋(供登山者吃饭住宿的机构);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和自然科学做一些事情。 momo:在院子里开酒吧。 -最有成就感的事? 李晶晶:没用农药化肥种出了我们吃不完的菜。 建筑大王:把住在这里的价值挖掘出来,让自己可以把想做的事做得更好。 momo:得到客人的认可。 -乡村生活的苦与乐? 李晶晶:我觉得乡村生活没有苦,我们正在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让我们感受快乐的。 建筑大王:城市长大的人在乡村居住就需要一直学习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探索新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过程其实会辛苦,但是很快乐。 momo:每天沐浴在阳光下,形象日趋接近泰国人。 -下乡教给你的事? 李晶晶:带着爱和善意去理解生命中出现的所有。 建筑大王:网络的发展使得为城市工作的人可以在乡下工作,并且令他们可以为城市工作得更好。这甚至可能是一种未来的生活形态:自然提供了更高的生活品质、无数的学习契机、丰富的素材和极度的美;人可以更专注地做事情,有清醒的头脑和更多的创造灵感。 momo:日子应该慢慢去过。 -这次乐迩聊中听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李晶晶:momo说没有觉得自己在乡下。 建筑大王:晶晶说如果跟自己的伦理不符,就不会做那件事。还有momo说经营客栈会导致过度社交。 momo:建筑师是一个苦逼的职业。

110分钟
53
8年前

乐作026 | 曹博文,在7个国家生活过,在中企外企联合国工作过

乐作职介所

[图片] Bowen的职业总结emoji 本期嘉宾Bowen是Yina在SDA Bocconi的校友,虽然我从来没见过她,但一直有所耳闻她的精彩人生,这次听她亲口讲述了自己的7国经历,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见识下这位爱折腾的姑娘! 18岁时去了加拿大的她,说自己曾经很宅很内向(简直无法想象!),「在加拿大待了几年,连半小时车程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都没去过」,但自从成功获得了去美国交换的机会后,开挂的人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加拿大念本科的时候,为了练英语也为了赚钱,她曾经尝试过各种工作:酒保、赌场发牌、摆地摊卖发卡、街头卖艺,甚至还想过开个发卡店为生。但是在去了美国交换之后,她意识到「还是去不同的地方交流读书这样的经历更好,能对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感觉精力充沛经历丰富的Bowen无往不胜,问她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坦言运气当然有,「但也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很多事情别人看着不可能的,别人不敢试的我去试了,可能机会就被我捡到了。只要坚持,很多都会变成可能的。」 说到坚持,想起最近刚听的一期聊了不少Elon Musk轶事的《迟早更新》播客(m.ximalaya.com),Musk那些近乎偏执的坚持听来还挺搞笑的。不过说真的,一个言出必行、说到就一定要做到的人,绝对不容小觑。就像苹果经典广告里说的,「那些疯狂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是能改变世界的人。」 顺便插一句,其实这个广告的创意和文案都出自广告公司之手,并不是Jobs本人。大概因为旁白是他念的,所以大家都认为文案是他写的了。 我曾经也是觉得,能改变世界的人都不是寻常人,是离我很遥远的天才,但在看了Adam Grant以下的这个Ted演讲和他的《离经叛道》(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一书(的开头)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那些打破常规、改变世界的人其实和你我并没有太大不同。林肯并非生来更具创新精神,也并非更有勇气应对争议。离经叛道不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影响世界也并非少数人才能达成的成就,关键在于当我们勇于创新时,我们是否兼具谋略。」 此演讲的3个要点:1.Originals are late to the party. 2.Originals feel doubt and fear. 3.Originals have lots of bad ideas. 如同Bowen所说的,「尝试着改变一点点,只要迈出那一步,可能人生就不一样了」。就好像本来我觉得,朋友圈非常高大上的Bowen姑娘大概不会搭理我这种阅读收听量只有3位数的小媒体吧,但没想到她特别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在说好的时间里非常非常认真地书面回复了我的采访问题。这样靠谱的姑娘,真是不幸运才怪呢! 以下是采访Bowen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Bowen -介绍下自己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研究生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的博科尼商学院,获得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Rotman商学院,获得财经和经济学双学位;本科期间曾在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Kogod商学院、德国波恩大学、香港大学交换。 主要的全职工作经历有3段:在跨国中资企业(外派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参与当地办公室/代表处的初期创立;在迪拜担任德国某跨国企业的副总裁助理;在波恩的联合国某组织做全职顾问。 -其中哪一段经历是对你影响最大的? 每一段经历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去加拿大读高中是我人生中唯一没有自己做主的一件事,老爸老妈偷偷在非典期间给我办的签证,我突然没有心理准备地出了国门,不会做饭、不会生活,而且不!会!讲!英语!=。=! 一步步走来很不容易,曾在加拿大课余时间酒吧打工时遇到黑心不给工钱的老板、在纽约新年夜与流浪汉在车站共度新年、在华盛顿去了奥巴马的竞选拉票演讲现场、在伦敦出入各种晚宴及高端活动大开眼界、参与联合国某缔约大会的准备工作、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出差竟然使了下ak47打枪、在迪拜居住在沙漠里唯一的高档社区……真心不想高调炫耀什么,但是这些年的折腾和吃过的苦享过的福绝对不仅限这些,每一次都是对我性格、抗击打能力、人生阅历的历练和影响。如果非要指出一段,那就是感谢父母给了我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从职业发展角度讲,联合国绝对给我的工作经历画上了美丽的一笔,令我这个当时的职场小白自信了很多,养成了很好的工作习惯,并且建立了宝贵的人脉。中资企业的工作经历则让我更好地利用了自己在国内外的文化及人脉上的优势,使我掌握了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同样受益匪浅。 -在联合国、国企、外企工作分别是种什么体验? 联合国:多元化、人才济济、职业规划明确透明(只要一说级别,就能知道TA的薪酬水平)。真的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有全世界各个角落来的同事了,而且每个人都很有竞争力,会至少两种语言,让我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好。 中资企业:稳定,自豪,中国式关系有的时候是必要的,职业规划相对而言比较灵活(当然还是看哪个岗位)。现在在海外,每次一说我是某某中资企业外派员工觉得很自豪,当地人也知道我们是来帮助他们推动经济的。而且懂得中国公司的文化及处理关系模式也很重要,安居房、班车、海外补助、过年过节的小犒劳等等,中资企业还是人情味浓一些。 外企:我是被一家知名德企常驻在迪拜工作,那里2000多员工,算上我只有2个中国人,所以我的体验应该与正常外企体验不一样。但是德企还有在迪拜工作的外企确实看中效率!利润!本职工作是否按规定时间完成!完成绝对不加班。与同事领导之间还是很平等的,有问题直接说,主要看实力。而且公司有明确职业规划及培养,甚至公司会定期出资培养老员工去各大知名商学院深造。 在北美、欧洲、亚洲生活学习又分别是种什么体验? 总的体验就是:感觉每个地方的人,无论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所做的事情、爱好、外部经济及城市发展等,深入进去就是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星球! 每次回到欧洲,我会自然的稍稍慢下来,欧洲地方小,周末定个廉价航空就能到另外一个国家转转,吃的好风景好,体验还是很High的。 亚洲我旅游了很多东南亚地区,主要学习生活还是祖国和香港,会总觉得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解决,晚上大街上异常热闹,无论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都不会孤单。 北美对我来说介于两者中间:有繁忙现代化的一面,也有不加班、欧洲风情的一面。北美人还是相对直接,这里只要自信,一切都好。 迪拜:是个捞金处,工资没有税!而且以德国外派员工身份过去的我,待遇和欧洲人一样(这个确实是有差别的,那里还是“迷信”欧美人)。夜生活确实精彩,但是浮华之后,作为女性,尤其是亚洲女性,由于受到宗教和当地人想法的影响,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活上还是会有些障碍。 -你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分别学的是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也在企业和公共机构里工作过,所以管理企业和管理公共机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的项目和人就是最重要的项目和人。 而公共机构尤其是国际组织很看重改进效率。虽说大家不看重钱,但是项目的顺利开展依然需要资金到位,但有的时候会受到国家政策、政治、宏观经济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公共机构的成效不是用经济效益或年报来衡量的,关键的是要对社会、国家、甚至子孙后代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你觉得自己是个世界公民吗? 必须是!但是我如果在澳洲、非洲、南北极都工作过,我就更不惭愧地这样说自己了哈哈哈。 -你觉得要成为世界公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硬件:语言!首先英语要好,有可能的话多学其他语言。 软件:抗击打能力一定要强,出门在外每天都有可能会有大小状况发生,身体得健康,心理更得健康不能太脆弱;迅速融入当地文化同时也不忘本;热情开朗广交朋友,我是只要聊得来的就是朋友,工作过的领导同事们也都保持联系。这些全球朋友圈的积累,让我到了哪里都像回家一样,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进步,世界是大家一起的。 -对于有志于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的人,你有什么过来人的经验可以分享吗? 生命在于折腾,最好是有目标、有计划、正能量的折腾。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我不是最美丽、最聪明、英文最好、性格最温柔的,但我是一个认准一件事就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的人。这种精神在世界各地都适用,大家坚持到底吧! 而且走的再远,请不要忘本,感恩每一个在困难时候对你不放弃,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一些。 广交朋友,多读书,多关心政治经济,多挣钱,不断充实自己,继续折腾吧。

84分钟
42
8年前

乐作一周年 | 办了个小派对,拍了个短视频

乐作职介所

[图片] 乐作一周年,邀请到了6位嘉宾一起庆祝,顺便拍了部短片来纪念。(视频链接:v.qq.com) 结尾提到的9月份线下活动第一场,已经在9月23日顺利举办啦,请点击这里了解详情。 曾有人在微博上问我了解了这么多人的职场故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了想,主要是以下3点: 1.坚持做自己,做自己热爱及擅长的事情。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世界会变成更好的人间吧哈哈哈; 2.职场和人生一样,总是充满惊喜和意外,很多事情规划不来。所以就先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吧,接下去的老天自有安排; 3.工作和生活往往没法分得那么一干二净,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往往会影响你的生活方式、社交圈子、眼界见识,所以转行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顺势来个有奖问答吧,文末留言里写下你印象最深的一期乐作节目和理由,我会寄出5张一周年明信片!(很有可能会少于5人留言,那留言的你就势在必得啦!像是微博上就只有1个人留了言。) [图片] 要获个UGC,真是不容易 非常感谢杨希、Miranda、Rick、厉致谦、暴岩、陈旻、卢建雯、建筑大王从世界各地发来的晒片照,下一个就等你来晒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乐作的下一部纪录片,计划是在录完100期之际。 --------------------- 乐作一周年Q&A -做乐作嘉宾是种什么体验? 杨希:突然间,我好像成网红了哈哈哈。 Justin:很开心认识了很多人。 查理: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觉得很爽,因为当时我们正好有很多关于占星的感悟想说。你的提问让我们考虑了更多,尤其关于心理学的部分,对我们内心的成长也有所帮助。 顾佳硕:蛮新蛮有意思的体验,因为我本来就是个很爱讲话的人,在讲话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其实也是在跟自己对话。 李惟昊:很不错,体会了一回做明星被专访的感觉。 Janny:很有意思,温习了一下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看看目前自己所在的位置。 池勉:一开始觉得没有料,没什么好讲的,后来觉得吃过的亏也是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比较省时省力的公关方式吧。 -你小时候及大学毕业时候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杨希:小时候是《正大综艺》外景主持人,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以为自己会成为设计师,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顺其了自然,一步步做了现在的职业:event organizer。 Justin:我上小学的时候对20岁生活的憧憬,是每天下午从工厂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回家,路过菜场买点菜。后来每一步都不是这样的,所以人生充满了惊喜。大学毕业没有什么特别目标,当时在内地读书,就想去沿海地区看一下,觉得扩展自己的眼界是最重要的。 查理:小时候的职业理想不记得了,可能是科学家吧。大学毕业时候想做咨询顾问,后来还真的做到了,我好像是学校物理系里第一个进咨询公司的。 顾佳硕:只记得从小就喜欢意大利,真的和意大利结缘后发现这真是一个总是会带来新东西的国家。大学毕业时候的职业理想忘记了,我觉得当时是草草找了份工作,觉得不适合后就出国读研了。现在回看,大学四年应该是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做职业规划。 李惟昊:5岁的时候想做外科医生,后来想做作家、记者、外交官。大学毕业时在西班牙,人生梦想是找个能付我1000欧元工资的工作。 Janny: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很多,比如老师、解放军。大学毕业一开始想做老师,因为念的是师范大学。 池勉:幼儿园时候想当幼儿园阿姨,初中时想当科学家。大学毕业后想做每天工作16小时的咨询顾问。 -想对大学刚毕业的自己说些什么? 杨希:选得对。 Justin:即便我现在知道做什么最赚钱,我还是想对大学刚毕业的自己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查理:早点买房。 顾佳硕:勇敢地去读书,沉下心来研究自己想从事的行业。 李惟昊:感谢自己当时坚持下来了。 Janny:不要害怕,去尝试很多很多不同的东西。 池勉:不要发胖。 -工作这么多年经历过的最大挑战? 杨希:从打工到做老板感受到的创业不易。 Justin:工作了5-7年时,发现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最担心不能再得到发展。 查理:做了占星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风格很重要,不像在咨询公司大家有统一的规范,而占星师没有好坏之分。把自己做好之后,自然会吸引到气味相投的客户。 顾佳硕:当我自认为最擅长的沟通能力被挑战的时候。曾经因为年轻气盛和上级有过矛盾,因为文化的原因,因为经历不对称,这也是年轻时很难避免的。 李惟昊:让自己变得更有耐心,不计较短期内的利益,相信长期的坚持肯定会得到回报。 Janny:放弃自己原本不错的工作,去尝试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这需要勇气。 池勉:这个联合办公空间「墨迩空间」的装修。 -迄今为止最有成就感的一段工作经历? 杨希:能顺利完成的项目都可以让我有成就感。 Justin:带大团队出去工作的时候,能把工作中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同事。 查理:创业后什么都要亲力亲为,感觉挺酸爽的。 顾佳硕:永远是下一段工作经历。 李惟昊:目前的这个工作。 Janny:花了2周的时间编了一本旅游杂志。 池勉: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做了很多项目,之后去意大利出差时一个不认识的意大利同事说知道我在上海做了很多事情,那一刻终于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在目前工作中最想做但还没有做的事? 杨希:我想应该是多少年之后,我可以按照我的心意去做一些活动项目,公益的、慈善的。 Justin:就中国经济创新的观点和内容写篇论文。 查理:写书,想把我的很多体会和对占星的感悟整理分享出来。 顾佳硕: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帮助设计师和真正需要的人,让他们能从中受益,让大家明白设计是有用的,让设计师更能落地。 李惟昊:开自己的公司,做自己的生意,我想开咖啡店,每天做cup cakes。 Janny:想尝试结合中医、太极、养生、气功等中国传统的疗愈之旅。 池勉:把墨迩空间做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 -印象最深的一期乐作节目? 杨希:虽然大家的我都听,并且通过乐作陆续认识了不少小伙伴。但是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我自己的,因为我是第一期。🤗 Justin:当然是杨希啦,因为我本来就很了解她,也非常赞同她所说的。 池勉:第17期Cecilia,她说希望自己是学工科而不是学语言的,我跟她正好相反,我希望自己是学语言而不是学工程的。但仔细想想,若不是因为一开始的专业,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叹。总之以前会觉得专业的影响大过天,现在觉得就还好。

51分钟
0
8年前

乐迩聊001 | 池勉、Eden、王磊、Alfred:裸辞了,然后呢?

乐作职介所

9月23日下午,「乐迩聊001」真的顺利举办啦!感谢所有嘉宾和观众的参与捧场! [图片][图片] 聊得很欢乐 (摄影:张珊珊) [图片] 来的都是客 (摄影:王磊) 以下是均有过2次裸辞经验的池勉(「MoreSpace墨迩空间」联合创始人及主理人)、Eden(「云手艺课堂」创始人)、王磊(微店「山丘先生的苹果」店主)、叶诗骏Alfred(「帆拍视频工作室」合伙人)在当天分享内容的精简文字版。和我们一起参与讨论的还有岱萱、咭咭、李俊伸、W、王佳、尹舒慧、圆滚滚、张珊珊,感谢大家!池勉和我期待今后有更多人参与乐迩聊!002期暂定在10月28日周六下午3-5点举办,更多活动详情请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活动行上关注「乐作职介所」。 ------------------ -裸辞的经验? 池勉:第一次从大学和意大利政府合作的机构代表处裸辞,第二次从一家英国财经公关咨询公司裸辞。 Eden:刚毕业工作了两年后辞职去荷兰读研,回国后在一份杂志社做了七年,后来生了孩子,小孩六个月后决定辞职开始创业。 王磊:第一次是被动裸辞,到了新公司不适应,身心俱疲最终无奈辞职。辞职后休息了两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偶尔出去溜达再没做任何事情,两星期后开始复盘在上家公司自己的得失,然后开始找工作,一个月后找到新工作。第二段裸辞思考了很长时间,终于想好自己要做什么事,虽然还是可以选择一边上班一边做自己的事,但是勇敢地革了自己的命,把自己从那个舒适区里挪出来,彻底走上水果贩子的路。 Alfred:我曾经有过两次裸辞的经验,裸辞之后都选择了升学。第一次是本科毕业以后,在一家品牌公司做digital marketing的工作,外企的日常工作和交流都是英语,自觉工作能力和语言能力都不足的我,选择裸辞去国外读研,同时进修两种能力;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一所民办院校当了教师,而与校方教学理念的冲突让我选择了再次辞职考博。 -裸辞的动机是什么? 池勉:一直都觉得自己“早晚有一天”要做自己的事情,第一次是因为不满所在机构的工作效率,家人又生病,觉得在机构工作浪费时间,裸辞回了老家几个月,给家里生意帮忙。后来又被父亲赶回上海,开始上班。第二次是因为无法平衡咨询公司高强度工作下的work life balance,评估了自己在那个行业里的职业发展前景,觉得不值得久留,既然一直想做自己的事情,now or never,就辞职了。 Eden:第一次是为了出国读书。第二次是为了创业,也是为了可以有时间带娃。 王磊:在工作了10年之后,走到了职场的瓶颈期,一方面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另一方面一直在纠结于未来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如何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在纠结了将近一年后,终于做出决定。 Alfred:曾经供职在一家环境舒适、氛围和谐、工作轻松、同事优秀的外企,辞掉工作的唯一动机就是因为看到这么多优秀人的存在,感受到自己在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欠缺,为了努力提升自己,裸辞后留学进修。辞掉第二份工作的动机则比第一次要理想一些,为了理念。当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多了一些选择的权力,炒掉老板,因为我和他的理念不同,并且我的见识、学问展现出我的理念具有更光明的前景,这时候就不必明珠暗投了。 -裸辞前有过纠结吗? 池勉:第一次没特别纠结,第二次是有点舍不得的。那家公司很锻炼人,可以学到很多,但客观上身体和当时的家庭原因令我真的吃不消那个工作强度了。 Eden:第一次还好,拿到荷兰研究生的offer就辞职了。第二次纠结了一两个月,后来为了能自己带娃还是辞职了。 王磊:我觉得想清楚两件事就不会纠结了,1.裸辞目的。裸辞之前一定要想好裸辞的目的,也就是你裸辞以后要做什么,是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想去实现,或者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亦或就是想休息一段时间,当你目的明确的时候你就不会迷茫。2.风险评估。怒发冲冠作出的决定通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裸辞之前,需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如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裸辞后的生活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家庭关系,心理是否能承受社会属性变化带来的压力,而且裸辞后的压力可能会比你设想的大10倍,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 Alfred:我是个很纠结于怎么做一件事的人,而如何放弃一件事则相对简单很多。恰好,裸辞属于后者,所以并没有太多的纠结。当然,反复的权衡肯定会在考虑裸辞这件事的时候出现,纠结的过程中“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和“我愿意做什么”这几个问题在不断地较劲、博弈。在我的个人经验里,是“我想做什么”的热爱胜出了。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找不到自己热爱什么。我的一个判断方式是,一对情侣中,若是一个成天落泪的懦夫为女方流血了,这是爱;一个沉默健壮的肌肉男为女生流泪了,这也是爱。做一件事的时候,和以往自己行为方式大相径庭却不觉得苦,深以为乐的时候,说明你正爱着这一行。 -裸辞后的生活如何? 池勉:第一次是回到河南老家,我以为可以对生病父亲的生意有所帮助,做了两个月零碎的工作,并没有特别的贡献,被劝回上海,找了新工作。第二次是先休息了半年,这半年里主要在学习花艺,后来就闲不住了,开始看项目跑展会,张罗自己的小事业。 Eden:刚创业的时候挺好的,压力不大,时间也很自由。 王磊:虽然裸辞前已经预料到可能出现的困难,但实际上这个困难比想象的大太多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并且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接连出现的变故让整个人陷入人生低谷。当然,低谷也是转机的开始,慢慢地就走出来了,就像打怪升级,我一定是升级了。裸辞后我觉得选择更多了,可能是看到的东西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会慢慢变化。比如我去上厨师课程,之前我是不会想到要去学做菜的,但是现在我会想为什么不去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呢?然后我就去了,未来我还会开发更多的技能。 Alfred:裸辞之后的生活很好呀,在没找到下一份工作前,好好放松好好娱乐,做一些以前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时间顾及的兴趣爱好,阅读、观展、运动来修身养性;明确了新的目标以后,再一次全情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去。既然已经选择了裸辞,就不要再拿同辈之间的普遍状态来和自己的情况作比较了,这样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前提不成立的焦虑中,即“为什么别人都工作的那么好,收入那么高,我却没工作?是我不够优秀吗?”不是的,是你自己辞职的,是你比那些受着煎熬却不能也不敢尝试裸辞的人更勇敢一点点。 -对有意向裸辞的人,有什么过来人的心得可以分享? 池勉:1.辞职永远都不是逃避问题的方法。有些问题看似是职场的,但其实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相处的问题。辞职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也可能并无帮助。2.如果真的明确了自己的热情所在,就不要再等待了,也不要用任何曲线救国的方法去做,就大胆开始朝着目标前进吧! Eden:想做就做,别害怕。 王磊:有想做的事就尽快去做,纠结的过程耗时耗力还不增值,多去尝试新的东西会有更多的收获。 Alfred:裸辞就好像断舍离,不是逃避,是给自己一点点的时间去总结过往每个时间片段里的得失,然后调整航向,让自己升级,是在向更高一级台阶上努力的契机。 -参加乐迩聊的体验如何? 池勉:第一次做聊天嘉宾,其实很担心自己聊跑题,但做下来觉得还不错。希望以后可以聊出更多火花。 Eden:非常好,很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生的种种疑难杂症。 王磊:听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经历和想法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大家观点的碰撞能让这个主题更加深入,也能够启发我对一些事情的认知。一个很好的开始! Alfred:身边的人都很优秀,参与话题的聊天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练习自己意见表达的过程。协作能力,或者说沟通能力在当下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哪件事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而协作沟通的基础是对于聆听不同声音、接纳异见的宽容。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曾就保障言论自由的正当性写道:要允许真理与谬误共存于公开的意见市场,由他们自由地搏斗以证明谁是真理、谁是谬误的表述。乐迩聊提供了一块供各种声音发声、探讨自由的意见市场。

134分钟
33
8年前

乐作025 | 刘棣,一位生活在西安的肿瘤外科医生

乐作职介所

[图片] 刘棣的职业总结emoji 都说在国内当医生压力大、时间长、待遇低,尤其是在三甲或高校附属医院当医生,更要肩扛医、教、研三座大山。如此繁重的工作强度,按本期嘉宾刘棣大夫的话来说「不亲眼所见可能都难以想象」。 比起其他科室,由于肿瘤治疗周期普遍较长,肿瘤科医生会与病患接触很长时间,彼此的关系也更为亲近,「需要和患者多做沟通,多倾听、鼓励他们」,刘棣说起一位认识了近2年、复发了3次的乳腺癌患者,「她会开始和我分享一些有关她自己的事情,我能看到她在讲述时眼里闪着的光芒。因为人比起其他动物,会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被人记住,希望有人知道TA的故事。」 比起其他行业,医生会更多地面对死亡,但刘棣觉得他对死亡的看法应该与其他行业的人没什么不同,「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本能。当然,看到正值壮年的人离世时会特别惋惜痛心,所以也会更加珍惜和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时间。」 比起其他行业,医生也能更多地看到人间百态,「我们天天都要和人打交道,而医院里什么人都有,就像个小社会。」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少作家都曾有过做医生的经历,毕竟他们见多了生老病死与人性真实,大概也会更容易写出精彩的故事。 虽然做医生很苦很累,但刘棣坦言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被需要感也是无可比拟的,「而且人缘也很不错,恐怕没有人会拒绝和医生做朋友吧。」 以下是采访刘棣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刘棣 -介绍下自己的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日常的主要工作是诊治病人。我在大学附属医院,业余时间又多了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所以工作及班外的日程基本都是满的。 -为何选择肿瘤外科这一科室? 当时应该说是被工作选择,然后多年的实践积累下来,就成为了一名肿瘤科医生。 -肿瘤科是不是比其他科室更常面对死亡? 我主要从事外科工作,能进行手术的病例属于可能并有治疗价值的病例,所以这部分病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都相对不错,此外我们也治疗良性肿瘤的病人。相对于我们,更经常面对死亡的是肿瘤内科。 -这个工作有否改变你对死亡的看法? 我一直在这个行业,很难对比对死亡看法的不同之处。站在我目前的角度,和其他行业的人对死亡的看法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只要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离世,都会有感触,不论你来自那个行业。 -医学界对中国近几年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因素有定论吗? 对于每一种肿瘤,每一年的发病率都有客观的数据。也有比较明确的高危因素,但是高危因素不等同于病因,还有许多未知。如果某种肿瘤已经研究出明确的原因,那就不是绝症了。 -你觉得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尖端科技能在近期有效治愈癌症吗? 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相信将来能有治愈癌症的可能,但短期内还很难实现取代,毕竟新技术从发明到运用至临床需要一段时间的验证。 -你会建议年轻人当医生吗? 职业选择,量体裁衣吧,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医生不一定聪明,但必须有责任感、责任感、责任感。

27分钟
22
8年前

乐作024 | Eden的手工艺学校,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运营

乐作职介所

[图片] Eden的职业总结emoji Eden又是一位经池勉介绍认识的嘉宾,这期节目也又是在墨迩空间录的,因为Eden创立于2013年的云手艺课堂在今年春天入驻了墨迩空间。时间过得真是快,4月录池勉那期的时候背景声里还有鸟儿在歌唱,这一次,已经全是歇斯底里的蝉鸣了。能在录播客的同时记录下季节的更替,也算是个不错的副产品。 创业前的Eden,做过旅游杂志记者,在荷兰学过休闲学,本科念的则是金融。她笑称大概是因为这些「不着四六」的学习工作经历,令她没有传统手工艺人的思想包袱,从而将云手艺课堂定位为「一家现代化的企业」。她也告诫想以手工艺为职业的年轻人们不要太过理想化,「这份工作并非想象中的岁月静好,所以在面试时跟我大谈情怀不谈钱的应聘者,我都不敢要」。 曾经,手艺人的职业选择多半出于安身立命,Eden选择在手工艺领域创业虽说是兴趣所致,但能做到现在,「坚持」与「创新」必不可少。成立4年多,云手艺课堂不仅推出了可供远程自学的材料包和视频课程,也在不断尝试跨国跨界的合作,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手工艺,令其焕发新生。 以下是采访Eden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Eden -介绍下云手艺课堂? 是一个专业传授传统手工艺的教室,目前开设有刺绣、染色、工笔画、水印木刻、绷团扇、蜡染等2、30门课程。 -当初为何想要创立云手艺课堂? 2013年的时候市面上还很难找到学习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地方,因为我自己很想学又苦于找不到地方,所以就自己创办了一个。 -工作中最喜欢和头疼的部分? 创业至今我也在慢慢地调整心态,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我不喜欢做的事了。总之,喜欢我做的所有事,而不只是做我喜欢的事。 -你觉得云手艺课堂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不能说成功,只能说在行业内还算是个标杆。 坚持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手工艺这个比较微利的行业,还有保持创新的能力。 -你们是如何长期吸引到好老师的? 一部分的老师是内部员工,我们会招募一些学工艺出身的团队成员,也会从学员中逐步培养老师。此外,由于云手艺课堂的口碑不错,学员素质普遍较高,吸引到了不少优秀资深的外部老师来授课。 -成立4年来云手艺在业务上有哪些变化? 目前还是以教学为主,但在教学形式上会更为多元,除了学员亲身到学校来上课,我们还推出了材料包和教学视频,方便大家远程学习。 此外,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和企业与品牌合作,提供团队建设、接待高端客户、品牌营销等服务。 -现在市场上手工艺课堂越来越多,云手艺是如何差异化竞争的? 由于我本人不是学技术出身的,也出于我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云手艺课堂的定位是一家现代化的企业,而不是一间技术很强的工作坊。我们会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国际化的视野将课程设置得更有趣,让传统手工艺更为活泼。这些特质也令我们在与其他领域的企业合作时更有优势。 -对于想要将手工艺作为职业的人,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不能太理想化,要想清楚工作不是实现个人情怀的地方,而是要用劳动交换价值的。 不过以手工艺创业的话还是需要一点情怀的,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不然很容易就放弃了。

50分钟
24
8年前

乐作023 | Ks觉得做好营销的秘诀,是做自己

乐作职介所

Ks的职业总结emoji,文末揭晓独角兽的意思 本期嘉宾Ks(低调的他不愿透露全名😂)是我在博科尼大学时同一级但不同专业的校友,他学的marketing(市场营销),曾在美国交流、瑞士实习,毕业后在米兰的某FMCG(快消品公司)做营销,后来被猎头「弄」去了汉堡的另一家快消品公司,继续做营销。 在FMCG工作,可以说是所有marketer(市场营销从业者)的CV(履历)上不可或缺的一段experience(经历),毕竟,当你有本事让消费者从一众本质上相差不大的日用品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你家产品时,还用愁有啥东西是你卖不出去的嘛! 抱歉,这篇文章和这次采访中夹了很多英文单词,这就是marketing行业的特色,因为市场营销、快消品这些概念本就诞生在美国、最强在美国,导致快消品公司也大多很美式的规模庞大、组织细分。Ks说他每天的工作说到底其实是不停地开会做presentation,就同一件事情跟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反复沟通,比如要推出一个新的campaign(广告战役),便至少要获得content production(内容制作)、media(媒介)、strategy(战略)这三个部门领导的统一意见。 难怪Ks禁不住感慨,在工作中「越往上走,越要做孙子」,要不停地管理与调和人际关系,「每个人的工作动机都不一样,领导要了解下属最在意的是什么,从而最有效地激励TA。」 在采访中,他还多次提到了自己的一大切身体会:最好扬长避短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而不是取长补短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你的长处越突出,就总会找到能用到这个长处的地方。」 嗯,我很赞同这一观点,所以呢,请尽量对自己诚实,别轻易把自己改成别人的样子。 最后,揭晓题图里的谜底,「独角兽代表着独特、与众不同。人和品牌看上去千篇一律,所以要想站出来,就要做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即使这意味着你会变得不合群。」 以下是采访Ks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Ks -介绍下自己的工作? 我现在德国一家快消品公司做营销。 每天的工作主要分三部分:1. 我所负责的分类产品在未来1-2年后的产品、广告、设计和营销方案;2. 与各地分公司沟通解决因产品而导致的销售问题;3. 管理团队。 -工作中最喜欢和最头疼的部分? 最喜欢的是工作成果被大家看到的时候,也就是产品或广告出街的时候。 最头疼的是办公室政治。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大规模的公司也是没法避免的,跟所处的国家和文化其实关系也不大。 -在意大利、德国工作生活的体验差别大吗? 风景赞、美食多、物价低的意大利很适合度假,但意大利人太坚守于过去所拥有的东西,整个国家有点停滞不前。工作效率比较低,整天动不动就coffee break。 德国的生活质量高,有序平稳,社会福利好,对员工的保护也比较好。即使工作强度很高,但因为事先计划得好,所以加班并不多。 -近几年快消品牌是不是都倾向于自己做内容而不是依赖于广告公司了? 对,因为以前是电视广告时代,所以需要借助广告公司来制作完美无缺的广告片在电视上滚动播放。但现在热衷于社交网络的年轻消费者更喜欢真实、贴近生活的沟通方式,广告内容也更强调速度和真实性,所以大部分内容都会由品牌内部团队制作。当然,控制成本也是原因之一。 -有人类学、社会学背景的人适合做营销吗? 从事营销的话,TA不仅要喜欢研究人的行为,还要对商业有兴趣,因为快消品牌最终还是要卖东西给消费者的,和纯粹做学术研究的目的不太一样。 -对于想在快消行业从事营销工作的人有何经验分享? 要想清楚自己的工作动机,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做快消行业。 一般做快消的人都比较喜欢产品、设计、美学的东西,喜欢和商业打交道。虽然做快消赚不了什么快钱,但是能较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

53分钟
14
8年前

乐作022 | 叶文:美酒美食是工作内容,也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

乐作职介所

[图片] 叶文的职业总结emoji,真会玩! 继顾佳硕之后,终于又采访到一位上外意大利语专业的学长:在意大利饮食文化中浸润已久,业界的意大利葡萄酒专家叶文。 难得碰到一位葡萄酒大咖,当然不能错过机会给自己扫下盲,问了一串诸如「意大利葡萄酒的特色」、「各国葡萄酒的不同」、「餐酒搭配的原则」等小白问题,这下我终于也能有底气地来一句:「葡萄酒嘛,当然还是要喝历史悠久的意大利酒。」 据说葡萄酒爱好者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喝葡萄酒始于法国,终于意大利」。由于意大利葡萄酒大多口感酸涩,所以不太容易讨新手的喜欢,就像梁朝伟在电影《伤城》里说过的台词:「酒之所以好喝,正是因为它难喝」。叶文说他一开始为意大利美食机构工作时也不爱喝葡萄酒,只是因为意大利菜特别强调餐酒搭配而不得不喝,喝着喝着,忽然某天就被一支不算名贵的Oltrepò Pavese Pinot Nero 2001 所打动,于是开始学习意大利葡萄酒知识,继而与意大利葡萄酒结下不解之缘。 除了乍喝之下不那么悦舌的口感,极致的多元个性化也是让很多人对意大利葡萄酒望而生畏的另一原因。在意大利,光是用来酿酒的葡萄品种就有4、500种,比全球其他产区所用品种的总和还要多。而且不像法国酒庄有明确的等级,意大利酒只有和法定产区相关的级别标签(DOCG、DOC),鉴于意大利从南到北的风土可以用天差地别来概括,又种植着多到令人发指的葡萄品种,从而造就了意大利葡萄酒不可比拟的多样性。叶文之所以选择投身于意大利葡萄酒的推广,也正是因为觉得它「和意大利文化一样,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多样性、新鲜感和惊喜,可以用一辈子去探索和发现」。 写到这里,发现不少人生金句也是挺适合用来形容意大利葡萄酒的,比如「没必要取悦所有人」、「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看来杯酒中果然能窥见人生啊。 最后,推荐一期讨论喝酒这件事的《圆桌派:嗜酒》,这场没有姑娘只有大叔的酒局聊得可嗨了。 以下是采访叶文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叶文 -介绍下自己的工作? 我从事意大利饮食文化,尤其是意大利葡萄酒的推广工作,包括和意大利各地区合作推广他们的农产品(葡萄酒和食品)、同媒体合作进行宣传、组织针对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品鉴活动,从而引导更多人了解意大利生活方式。 -工作中最喜欢和最头疼的部分? 意大利葡萄酒的复杂个性化令我着迷,但这也同时造成了推广时的困难重重。由于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来自法国、澳大利亚等产区的简单易懂、口味讨喜的酒会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我相信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口感复杂、多元个性化的意大利酒在中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在从事葡萄酒推广的这10年里,你有看到中国社会对葡萄酒认知的变化吗? 我觉得葡萄酒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在中国所遭遇的市场变化反映着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像前几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时,大家对于法国名庄酒的追求也近乎狂热。而最近两年葡萄酒市场则在变得越来越理性成熟,消费者也开始寻找个性化的品味,这也是社会成熟的标志。 -葡萄酒界有没有鄙视链?意大利葡萄酒和法国葡萄酒的区别是什么? 我觉得鄙视链存在于每一种兴趣爱好中,这是人想要获得优越感的本性。爱喝意大利酒的人优越感是比较顽固,因为意大利酒的多元丰富个性化符合人的终极审美价值取向,即每个人都希望找到适合自己、彰显自己独特个性的东西。 当然法国酒也很好,但相对集中在一些酒庄和产区,风格差异比较小,且顶级的酒都价格不菲。而在同样高等质量的葡萄酒队列中,意大利酒更能带给人惊喜和满足感,价格也较为亲民,这也是其在全世界更为成功的原因。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侍酒证书热? 每个人考证的目的不一样,课程的意义在于它用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扎实的葡萄酒知识坐标系。证书的作用是领进门,对葡萄酒的深度认知还是要靠自己的充实学习、多喝好酒。 -你觉得懂葡萄酒会对一个人产生什么影响? 会令TA的感官越来越精细化,更能细腻地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从而尊敬大自然。同时,葡萄酒与生活、人性也紧密关联,从一个人对葡萄酒的喜好中能体现出TA的性格,而一个人对葡萄酒的认知程度也取决于TA本身的人文素养。 -为何会在大学校园中推广葡萄酒知识? 大学是一个人建立三观及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选择在大学校园中推广葡萄酒,是希望年轻人在进入社会前对葡萄酒有一个不那么功利的认识,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我们在推广时会将葡萄酒与其它优秀的西方文化相结合,比如古典音乐及文学,因为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推敲的人类审美的组成部分,彼此间是相通的。 -对想从事葡萄酒相关工作的人有什么建议? 想入门的话需要真心热爱葡萄酒,因为进入这个行业后你的生活就和葡萄酒密不可分了,可能很难分清工作和生活间的界限。 想投资这个行业的话,由于它门槛不高竞争激烈,所以要有长远的目标,包括整合线下线上的经销渠道、持续推广和教育葡萄酒知识、长时间逐步建立口碑和品牌。

69分钟
9
8年前

乐作021 | 建筑大王:在意大利当山民

乐作职介所

[图片] tao & yoko 的职业总结emoji 😂 感谢 Jing(巴赫)和 Mi 不约而同的推荐,认识了本期这两位经常为设计师「整理思路」的有趣嘉宾。 (关于他们四位合作的米兰买手店: mp.weixin.qq.com) 这一次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因为热爱思考的tao及yoko可不甘心只是单向地回答我抛出来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反咬一口」先问我怎么看,逼得我不得不动起大脑开始思考。而「鼓励大家多想多干」也正是两人成立「建筑大王」的目的,一如其官网(claudeverett.org)上的口号:We can design, just like you do. 和你一样,我们也会做设计。 「我们觉得设计师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因为设计和创造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是只有专家才可以做的事情。只是有的人更想做别的事情,便没有好好开发这部分潜能。」也是,看看生活周遭那些巧妙好玩的民间智慧,以及很多自学成才的农民达芬奇,谁说只有正经学过设计的人才可以做设计师? 下面请欣赏建筑大王的一些好玩作品: [图片] 《橙盖鹅膏菌》 [图片] 《春天》 [图片] 《怪屏幕》 [图片] 《垃圾桶》 [图片] 《冷》 [图片] 《猎人》 [图片] 《日出》 [图片] 《糖园》 [图片] 《雪咪》 [图片] tao & yoko在米兰理工讲课时学生的创作 [图片] 《piano》 [图片] 《tao》 [图片] 《tao & yoko》 请关注建筑大王的公众号欣赏更多创作: [图片] 不过他们这些只为自己做着好玩、解决自己日常生活问题的作品,也引发了一些人的不屑及嘲讽,比如在这篇2014年初的谷德网专访文章(www.gooood.hk)后的评论里,像「学设计就要做出来点像设计的东西吧」、「这水准能当设计师?」、「小乐趣普通人都可以有,感觉专业学习的不应以此为噱头」这类的批评和质疑不在少数。他俩倒是觉得这些反应还挺自然,「可能也是和这个媒体本身的风格和受众有关,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到一个教大家做手工的栏目里,或许得到的反馈会不太一样。」 能对负面评价豁达接受并理性分析也就算了,更令我惊奇的是,tao和yoko是我至今所知的唯二两个对意大利毫无槽点的人(要知道意大利人的全民娱乐之一就是吐槽祖国的官僚和政治)。不过最令人称奇的恐怕还是,「不会开车,会一丢丢意大利语,农村生活经验为零」的两个人在米兰念完硕士后竟然搬去了意大利北部的刺客谷(Valsassina),至今已在700人小镇Pasturo生活工作了3年半。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浪漫很乌托邦?读完以下链接文章后你会发现,其实他俩挺理智的,以及,本文题图为啥是只猫。 mp.weixin.qq.com 近年来,各种放弃都市繁华回到乡村生活的真人真事总能在朋友圈里被广为转发传为佳话,在两人看来,这样返璞归真的行为符合人类的原始设定:「追求钱并不能带来很多快乐,因为钱只是个数字,而创造东西则能让人体会到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人有了创造力。当都市人厌烦了工业产品极度丰富的现代商业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转而想再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些东西。」 篇幅有限,这回就先写到这儿,关于这次闲聊所引发的有关意大利的话题,会专门再写一篇发在我的简书上 (www.jianshu.com)。 最后引用一句受 tao & yoko 影响而爱上的话: If you take care of truth and goodness, beauty will look after herself.(如果你照料好真和善,美会照顾好她自己。) —— Eric Gill 以下是采访 tao & yoko 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tao & yoko -介绍下你们的工作? tao:这个问题一直有点困扰我们,因为似乎必须跟人介绍自己「是什么」,而不是「会什么」,才能开始工作。如果工作意味着「职业」或者「专家」,那我们就真的不太像是在工作,只是作为普通人参与到一件件事情中,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就会选择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参与,然后提供自己在这件事情里最能帮到整件事情的能力;如果是自己的事情,就会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很久,往往最后就不做了,但剩下的想做的还有一百件事,也是做不完的。不过可能事情发展成今天这样,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这是我的作品」这件事情不感兴趣,我们希望看到更好的我们和更好的世界,并为之不断努力。现在的职业细分太细了,感觉有点可怕,我喜欢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专家与专家的交流。我是特别没有匠人精神的,可能人精神多一点。我们目前在致力做的是要激发更多不是设计师的人发现自己的设计潜能,还有鼓励更多的人进行有建设性的各种合作。 yoko:两方面:1. 提升自己;2. 用自己的能力为世界做贡献。 -你们的工作室为什么叫建筑大王claudeverett? tao:首先这不是一个工作室,否则也许会叫大王建筑吧… 可见这是一个跟建筑有关系,但不是建筑工作室的组织/机构。claude和everett是我们小时候上英语课的时候给自己起的英文名,拼在一起就成了claudeverett,就是我们两个人。如果分开写成 Claude Everett (克劳德·艾佛列特),就像是一个很蠢的胖子国王的名字,他住在皇帝的新建筑里面,只有诚实的小朋友才能看到,那儿什么都没有。 yoko:克劳德·艾佛列特好像本来是一个胖男爵吧。 -本科时为什么选择学建筑?又为什么选择去意大利读研究生? tao:我叔叔是建筑师,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鼓励要学建筑,可能耳濡目染,大脑受了影响,就觉得一定要学建筑。来意大利最开始是因为这里同时录取了我和yoko,而且学费和生活费相对比较便宜,同时也觉得意大利应该是个好地方,因为建筑史里经常提到,所以就来了。最终发现特别喜欢这里。如果要再次选择职业,我也许不会选建筑,但如果要再次选国家,我应该还是会选意大利。 yoko:当时我一心想画画,但又觉得上美院当画家略夸张。有人跟我说「那你就学建筑啊,可以画画哦」,于是选了建筑。后来得知学工业设计也可以画画,一度悔青了肠子,并很气那个说学建筑可画画的人居然没说设计也可画画。 -你们觉得中国和意大利的建筑教育有何显著的不同?两国的建筑教育对你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tao:我们在中国读的本科,在意大利读的研究生。意大利的建筑研究生教育好像跟中国的本科比较像,没什么大的区别。但建筑教育,除了提供一些专业的知识以外,我觉得跟其他所有的教育一样,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以及跟别人互动的环境,最终形成所谓「影响」的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吧。相比起意大利的建筑教育,我感觉我受整个意大利的文化环境影响更大,意大利的建筑教育可能没有意大利那么意大利,中国的建筑教育可能也没有中国那么中国。所以在当学生的时候才总有一种象牙塔的感觉。象牙塔,就是用象牙堆起来的塔,里面装的都是老师和学生。在以前这是一种高级的意象,今天看来是不是就有点恐怖了?总之,我觉得学永远比教要重要,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是知识。 yoko: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学建筑就像在中国学英语,在意大利学建筑就像在英国学英语。中国以前不是像现在这样教人盖房子的,教法不同(师徒)、教授内容(木作)也不同。现代建筑教育属西方泊来物,在中国学的时候缺少文化环境,学与教都显生硬。距离感让大家自然地把建筑升华起来(啊,那个房子哟),使其脱离生活。在意大利,文化环境对建筑教育的支持不仅体现在能亲身体验那些房子与城市,还有讲述者的状态。这里的教授讲起那些房子,像是 ta 在里面住过一样;说起那些人(比如柯布西耶),像是在说亲爸爸;说起那些大事件,动不动来一个「I was there」。这些对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是很有触动的。建筑教育让我发现并喜欢上了搞设计,从此游走于建筑边缘。 -在国内的时候就爱爬山看水吗?在乡村工作生活的好与坏? tao:爱!但现在更爱。乡村工作生活是很好的,乡村和自然的关系更紧密,除了空气更好这种明显的,还有一些在城市没有的不便,这些不便都是可以帮助一个人类个体探索自己各种沉睡已久能力的,比如观察力、听力、嗅觉、获取并制作食物的能力、自省的能力,等等。我们都不会开车,所以平时去超市往返要走一小时,背十几公斤的食物,但一路上都是很漂亮的风景,四季更替,每天都不一样。所有的不便都意味着要付出努力,这些努力就都是在训练自己重新认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这些细节都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目前发现唯一的一点不好是总会看到很多仍然被当成工具使用的狗,很难过,感觉城市人对狗要好一些。 yoko:小时候是爸爸妈妈带去旅游,所以比较糊涂。学了建筑之后,出去玩大多是看建筑、看城市,「爬山看水」这方面仍然糊涂。来意大利第一年,还是看建筑、城市,但因为城市更好看,所以也不怎么看建筑了。爬山应该是从第二年才开始的。可能是因为在我妈的强烈要求下去了一趟瑞士,她坐小火车,把我们远远甩在后面。当时买了一个月的火车通票,就在过期前三天,我们又去了马特洪峰,从而正式开始有意识的「爬山涉水」(注意,改字啦),以至于后来就直接住到山水之中了。在「山水之中」(注意,又改了)生活、工作棒极了。这个话题在我们给著名的村杂志《Grinzone》写的文章里讲过,可参考。 mp.weixin.qq.com -你俩是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拍档,会否难以区分工作和生活? tao:我们讨论一个房子怎么盖和讨论一个萝卜应该怎么切的激烈程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感觉不需要区分。 yoko:基于我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参见第一个问题答案),我们应该是可以在那两点上都对彼此有助力的。简而言之,我们不分。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建筑设计师? tao:「适合」是以什么为衡量标准的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设计建筑,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今天大家认为的建筑设计师,这个问题也可以参考一下各种建筑事务所的招聘条件,好像很多都有一条是:身体要够强壮。我就不会说我是建筑设计师,但我会设计建筑。 yoko:对建筑感兴趣的人。 -对想做建筑师的人有何经验分享? tao & yoko:我们没有针对想做建筑师的人的经验分享,因为我们也不是「建筑师」。以下经验想对所有人分享:要独立思考;要合作;要有理想;要有行动;要锻炼。

91分钟
80
8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