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棣的职业总结emoji
都说在国内当医生压力大、时间长、待遇低,尤其是在三甲或高校附属医院当医生,更要肩扛医、教、研三座大山。如此繁重的工作强度,按本期嘉宾刘棣大夫的话来说「不亲眼所见可能都难以想象」。
比起其他科室,由于肿瘤治疗周期普遍较长,肿瘤科医生会与病患接触很长时间,彼此的关系也更为亲近,「需要和患者多做沟通,多倾听、鼓励他们」,刘棣说起一位认识了近2年、复发了3次的乳腺癌患者,「她会开始和我分享一些有关她自己的事情,我能看到她在讲述时眼里闪着的光芒。因为人比起其他动物,会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被人记住,希望有人知道TA的故事。」
比起其他行业,医生会更多地面对死亡,但刘棣觉得他对死亡的看法应该与其他行业的人没什么不同,「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本能。当然,看到正值壮年的人离世时会特别惋惜痛心,所以也会更加珍惜和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时间。」
比起其他行业,医生也能更多地看到人间百态,「我们天天都要和人打交道,而医院里什么人都有,就像个小社会。」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少作家都曾有过做医生的经历,毕竟他们见多了生老病死与人性真实,大概也会更容易写出精彩的故事。
虽然做医生很苦很累,但刘棣坦言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被需要感也是无可比拟的,「而且人缘也很不错,恐怕没有人会拒绝和医生做朋友吧。」
以下是采访刘棣的精简文字版。
------------------------------
Q&A: 乐作职介所 / 刘棣
-介绍下自己的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日常的主要工作是诊治病人。我在大学附属医院,业余时间又多了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所以工作及班外的日程基本都是满的。
-为何选择肿瘤外科这一科室?
当时应该说是被工作选择,然后多年的实践积累下来,就成为了一名肿瘤科医生。
-肿瘤科是不是比其他科室更常面对死亡?
我主要从事外科工作,能进行手术的病例属于可能并有治疗价值的病例,所以这部分病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都相对不错,此外我们也治疗良性肿瘤的病人。相对于我们,更经常面对死亡的是肿瘤内科。
-这个工作有否改变你对死亡的看法?
我一直在这个行业,很难对比对死亡看法的不同之处。站在我目前的角度,和其他行业的人对死亡的看法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只要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离世,都会有感触,不论你来自那个行业。
-医学界对中国近几年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因素有定论吗?
对于每一种肿瘤,每一年的发病率都有客观的数据。也有比较明确的高危因素,但是高危因素不等同于病因,还有许多未知。如果某种肿瘤已经研究出明确的原因,那就不是绝症了。
-你觉得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尖端科技能在近期有效治愈癌症吗?
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相信将来能有治愈癌症的可能,但短期内还很难实现取代,毕竟新技术从发明到运用至临床需要一段时间的验证。
-你会建议年轻人当医生吗?
职业选择,量体裁衣吧,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医生不一定聪明,但必须有责任感、责任感、责任感。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