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糯米食品怎么吃?健康食用有讲究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然而,糯米制品大多高糖、高油、高热量,且黏性大,不易消化。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以下问题: 1.消化不良:糯米中的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结构紧密,消化速度慢,过量食用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腹胀、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2.血糖升高:糯米制品的升糖指数较高,尤其是含糖量高的汤圆,食用后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3.体重增加:糯米制品热量较高,且饱腹感强,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长期食用会增加肥胖风险。 如何正确吃糯米食品?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食用量:每次食用汤圆不宜超过4个,并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2.选择低糖低脂:尽量选择低糖、低脂的汤圆,或自制时减少糖和油的用量。 3.搭配蔬菜水果:食用糯米制品时,可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苹果等,促进消化,延缓血糖升高。 4.细嚼慢咽:糯米制品黏性大,不易消化,食用时要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 5.特殊人群慎食:老年人、儿童、肠胃功能较弱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等应慎食糯米制品,或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 健康小贴士: 1.食用汤圆等糯米制品后,可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促进消化。 2.如果食用糯米制品后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可适当按摩腹部,或饮用一些温水,帮助缓解症状。 3.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选择无糖汤圆,并严格控制食用量,同时监测血糖变化。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脂肪肝,别不当回事 脂肪肝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而非简单的亚健康状态。全球约三成成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这种疾病不仅影响肝脏,还可能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 常见误解是认为脂肪肝只发生在肥胖者身上。实际上,在中国有20%到25%的脂肪肝患者属于“瘦型脂肪肝”。这是因为瘦人脂肪储存能力较差,过量脂肪会“溢出”到肝脏,导致脂肪肝。 此外,药物使用、过量饮酒、营养失衡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患者可能经历的进程:早期出现血压、血脂、血糖和尿酸升高;中期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晚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脂肪肝还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多种恶性肿瘤、胆结石等并发症。 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但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和零食;不规律作息和睡眠不足。 预防和治疗脂肪肝需要多学科合作,是一个长期过程。建议及早发现问题并重视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病情发展。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中奖了?不!是“中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中奖”这样的词汇,它代表着幸运和喜悦。然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与“中奖”谐音,但截然不同的健康话题——“中浆”,全称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是一种由于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所导致的局限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眼底疾病。 “中浆”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特别是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中浆”。 得了“中浆”会有什么症状 1.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到单眼或双眼的视力逐渐模糊,视力下降。 2.视物变形:看东西时,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如变直为曲、变小等。 3.中心暗点:视野中心区域会出现暗点,影响视觉清晰度。 4.色觉改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色觉异常,如颜色变暗等。 “中浆”的诱发因素 1.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压力是“中浆”的重要诱因。 2.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眼底血管病变。 3.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激素的使用和妊娠,这些因素也可能增加“中浆”的发病风险。 “中浆”的治疗 本病多数患者急性发病后4-6个月可自行好转,视力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视功能改变可持续存在;少数患者病程可迁延持续6月以上,甚至转为慢性。首次发病后,约有30%-50%的几率再次复发。 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对中浆具有显著疗效。中医多以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是水肿期加渗湿利水苭,渗出为主者加活血祛瘀或化痰软坚药物。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以细针刺激来调节气血、平肝潜阳,多选取瞳子髎、攒竹、睛明、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不适。 视网膜光凝或微脉冲激光可通过激光光凝封闭渗漏点,或促进渗漏点周围视网膜修复,促进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浆”患者禁用激素,使用激素可能会发生大泡性视网膜脱离,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中浆” 1.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3.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中浆”不是“中奖”,但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中浆”时,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护好自己的视力健康。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冬季里的“夺命杀手”:一氧化碳中毒 天气寒冷,围炉煮茶、烘烤零食成为大家休闲时间的“新宠”,温暖的炭火、沸腾的茶水,朋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殊不知如此美好之下竟暗藏危险——一氧化碳中毒。 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气体或浓度虽低但吸入时间较长,导致心脏和大脑缺氧,出现头晕、呕吐、昏迷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情况下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环境狭小、相对密闭、无通风或通风不佳等都是影响一氧化碳中毒发生的重要因素。瓦斯爆炸、煤气管破损、热水器漏气、汽车尾气排放、取暖设施(火炉、火炕、火墙等)应用不当等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中毒后有何症状? 轻度中毒:会引起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脱离中毒环境,呼吸新鲜空气后,症状可迅速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面部潮红,口唇呈红色,出汗多,心率快,躁动不安并渐渐进入昏迷状态,如抢救及时,数天内可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 重度中毒: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发绀,死亡率高,即使存活下来也可能有严重后遗症。 中毒后应如何处理 (1)应立即开窗通风使空气对流,迅速关闭煤气、燃气灶具、热水器阀门等设备。避免使用打火机等容易产生火星的物品。 (2)迅速带中毒者离开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解开中毒者的衣扣,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中毒者应保持安静休息,注意保暖,避免活动加重氧的消耗,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快让中毒者吸氧。 (4)对于中重度中毒者,若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开窗通风,尤其是在使用炭火取暖或做饭时。 (2)定期检查燃气管道、炉灶等的安全性。使用罐装煤气做饭时,使用结束一定要拧紧开关,防止煤气泄漏。出门前和临睡前请务必关闭燃气阀门。 (3)切勿长时间在密闭车厢内开空调取暖,使用期间应注意开窗通风。 (4)千万不要在室内、帐篷等密闭空间里使用木炭等燃料的烧烤架或便携式野营炉等。 (5)在家安装一氧化碳探测仪,监测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当空气中有过量一氧化碳时,可发出报警声提醒。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骨头汤真的能补钙吗?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吃啥补啥”的说法,很多人认为喝骨头汤能补钙,从而促进骨骼健康,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孩子,家里常常会炖煮各种骨头汤。但骨头汤真的能有效补钙吗? 事实上,骨头中的钙主要是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这种钙在骨头中非常稳定,但难以溶解到汤里。即使经过长时间的炖煮,汤中的钙含量依然微乎其微。有研究表明,每100毫升的骨头汤中,钙含量可能只有几毫克,而一杯牛奶(250毫升)的钙含量通常在250毫克至300毫克左右,远远高于骨头汤。 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骨头汤能补钙呢?这可能是因为骨头中的骨髓含有一定的脂肪,炖煮后使汤变得浓郁鲜美,给人一种“营养丰富”的错觉。而且在熬制过程中,骨头中的一些胶原蛋白会分解到汤里,让汤变得浓稠,让人误以为这就是钙的作用。 虽然骨头汤补钙效果不佳,但也并非毫无价值。它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矿物质和胶原蛋白的水解产物等营养成分,适量饮用对于身体也有一定益处,比如可以补充一些能量和营养。对于想要补钙的人群来说,更好的选择是牛奶、豆制品、鱼虾贝类等富含钙且钙吸收率高的食物,同时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维护骨骼健康,而不要单纯依赖骨头汤来补钙。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食道“保卫战”,可别再劝人“趁热吃”啦 “趁热吃”“趁热喝”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但可能是个“致癌魔咒”。把热气腾腾的食物马上吃进肚子,甚至还有人偏爱热得烫嘴的食物,而食管癌便是专挑喜欢“趁热”的人。 68岁的王大伯因吞咽有哽咽感来医院就诊,胃镜病理结果显示:食道癌。王大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没有食道癌的家族史,饮食也很规律,也不爱吃腌制食品,怎么会得食道癌呢?在医生细致地询问下终于解开了谜底,原来王大伯有个习惯——喜欢吃热饭、喝热水。 “趁热吃”到底好不好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在最新出版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饮用65℃以上的热饮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其实不仅是热饮,趁热吃也有同样的危害。 消化道没那么“坚强” 和人体的其他器官壁一样,食道壁也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食物自吞咽起,至蠕动到达食管末端进入胃部,这个过程大约需要9秒钟。如果把超过65℃的热食吞下去,这就意味着食道要经历9秒钟的灼烫。食物温度过高,会灼伤食管黏膜并使之出现炎症、坏死,长期下去就有可能发生糜烂、癌变。 损伤的食管黏膜坏死后形成假膜,脱落后就成为溃疡。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狭窄。病人常感觉胸骨后面有疼痛感和灼热感,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还可能会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 另外,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及与之混合的过程都不充分,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 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10℃-40℃的食物最合适,50℃-60℃的食物勉强能接受,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水温最好在18℃-45℃之间。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再好吃的美食都不要狼吞虎咽,尤其是食物还热乎着,特别烫嘴的时候就囫囵吞枣,这样既是对美食的亵渎,也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负责。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冬季小腿瘙痒为哪般? 冬季气温骤降,空气湿度降低,许多人的皮肤开始变得干燥、脱屑,并伴随剧烈的瘙痒。这种症状常常让人误以为是普通的皮肤干燥,但其实,这很可能是乏脂性湿疹(冬季瘙痒症)在作祟。 什么是乏脂性湿疹? 乏脂性湿疹,又称干性湿疹或冬季瘙痒症,是一种以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和阵发性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它多发生在秋冬季,尤其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更为常见。很多人看到“湿疹”二字会感到困惑,明明皮肤干燥,为什么叫“湿疹”呢?实际上,湿疹的命名源于其临床特征,即皮肤表面可能出现湿润、糜烂和渗出,而并非成因。事实上,干燥恰恰是湿疹的常见病因之一。当皮肤水分丢失增加,皮脂分泌减少时,就会引发湿疹,这种情况被称为干性湿疹。 气候干燥的影响 秋冬季节,冷风凛冽,空气湿度显著下降,皮肤表面的水分更容易蒸发。尤其是小腿部位,由于皮肤较薄且皮脂腺分布较少,更容易失去水分,导致干燥和瘙痒。此时,外界环境中的寒冷和干燥因素就像是对皮肤的一场“双重夹击”,使得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进一步加剧了瘙痒和不适感。 取暖器烘烤局部 为了抵御寒冷,许多人会选择使用取暖设备,如电暖器、空调等。然而,长时间使用这些设备会使室内空气更加干燥,从而加剧皮肤水分流失。特别是如果直接将取暖器对着腿部加热,局部温度升高会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水分蒸发,使皮肤变得更加干燥和脆弱,容易引发瘙痒和皲裂。 热水烫洗 在寒冷的冬天,用热水洗澡或泡脚似乎是一种享受。然而,过热的水温会对皮肤造成伤害。高温不仅会破坏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层,还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的瘙痒。频繁的热水烫洗会使皮肤失去保护屏障,导致角质层变薄,进一步加重干燥和瘙痒的症状。 基础疾病的影响 某些基础疾病也可能增加患乏脂性湿疹的风险。例如,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保湿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易受感染,导致湿疹的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则可能因为代谢率降低,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下肢静脉曲张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营养不足,从而引发瘙痒。此外,一些慢性肾脏病患者也常伴有皮肤干燥和瘙痒的症状。 如何预防和应对? 保持适宜的湿度:使用加湿器可以有效提高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皮肤水分流失。 适度取暖:避免长时间使用取暖设备,尽量不要直接对着腿部加热。 温和清洁:选择温水而非热水洗澡,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搓洗。 保湿护理:沐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选择含有尿素、甘油等成分的产品,帮助锁住水分。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E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胡萝卜、坚果和鱼类,有助于改善皮肤健康。 总之,冬季小腿瘙痒并不只是简单的皮肤干燥,背后可能隐藏着乏脂性湿疹的问题,了解其成因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才能让我们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依然保持健康和舒适。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需要吃降脂药吗? 近年来,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逐渐升高。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在体检中发现颈动脉斑块。那么,一旦发现斑块,是静观其变还是要立即吃降脂药物进行治疗? 发现斑块未必要降脂 调查发现,40至54岁健康人群中,1/3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是否所有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都需要进行降脂药物治疗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进行降脂药物治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控制血脂异常,另一方面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在决定是否需要降脂治疗前,应该评估血脂水平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两种情况需吃药干预 如果你已经发生过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查出颈动脉斑块,这已经属于心血管二级预防,无论你的血脂是否异常,斑块大小如何,斑块是否引起颈动脉狭窄,没有疑问,你需要应用降脂药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如果你没有发生过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但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处于异常水平,同时存在颈动脉斑块,这时,需要应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避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进一步提高。 这里提到的降脂药物治疗,是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的治疗。对于颈动脉易损斑块或者中、重度狭窄患者,他汀类药物可以缩小颈动脉斑块体积、稳定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患者应该坚持长期应用。 如果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血脂仍不能达标,可以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者通过注射方式阻止胆固醇合成的PCSK9抑制剂。 正常人有斑块要评估风险 在临床上,更多的患者没有发生过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血脂也处于正常水平,但是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这时候需要评估颈动脉斑块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颈动脉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脑中风病因的10%至15%。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 颈动脉狭窄程度:医学上,把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狭窄率<50%定为轻度狭窄,狭窄率为50%至69%定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随着狭窄程度加重,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就越高。一般来说,当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超过50%,建议患者使用降脂药物治疗。 斑块稳定程度:近年由于检查技术的改进,比如超声造影、斑块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斑块的特征更容易被检出。如果斑块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或者钙化成分,称为稳定斑块,其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较低。 如果斑块的纤维帽比较薄甚至破裂、脂质核心较大、表面溃疡、斑块内有新生血管或者斑块内出血,这些是易损斑块的特征,容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如果检查发现属于易损斑块,通过降脂药物治疗可以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这波气温降的有些猛,您的血压还好吗? 春节后的复工刚刚开启,蛇年首场寒潮已携大风呼啸而至,一大早出门的您感受到了吗? 这波降温实在有点猛,寒潮的突然来临,容易对心脑血管健康构成威胁。 “您的血压还稳定吗?” 在寒潮来袭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有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事件风险竟增加2%哦。 低温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使体内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此时的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心脏的工作负担加重,血液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此外,寒冷还会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剧了心脏和大脑的供血不足问题,如果未能及时控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三类人群是重点,格外需防护 1)敏感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 保持身体温暖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应穿着合适的衣物和保暖措施,有效减少热量散失,防止体温过低。此外,寒冷环境下,人体内的水分流失加快,血液变得黏稠。与此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了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性,进而形成血栓。因此,在寒潮期间,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很重要。 2)患有基础性疾病、行动不便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患者等 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切勿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此外,还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寒冷会促使血管收缩,加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症状,可诱发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增加,并为病原体入侵提供有利条件,继而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3)特定职业人群,如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 户外工作要格外小心,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尤其是头部和四肢末梢部位。穿戴护膝等防护装备,防止摔跤和骨折等伤害。选择防滑和保暖性较好的鞋。必要时太阳镜护眼。此外,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2种心脑血管急症应对法” 心绞痛 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呼吸顺畅。取出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通常可在数分钟内缓解疼痛。若症状未见好转,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 脑卒中 记住“fast”原则: f(face)面部下垂; a(arm)手臂无力; s(speech)言语困难; t(time)及时呼叫急救。 尽量不要随意搬动患者,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寒潮来袭,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理调节以及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生活起居有讲究,老人切记有“四慢” 早晨起床· 第一慢 寒冷的早晨,血管收缩严重,尤其在清晨6-10点,血压通常达到峰值(平均升高10-20mmHg)。因此,快速起床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部供血。一项研究显示,冬季清晨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其他时段高出40%(EHJ,2018)。建议老年人清晨醒来后,先遵循“平躺30秒一坐起30秒一双腿下垂30秒”的步骤,再站起床,降低突然起身引发的低血压风险。同时,在特别寒冷的天气里,将保暖衣物放在床边,避免趴起身时着凉造成的血管痉挛。 户外晨练· 第二慢 户外活动要慢寒潮天气依旧坚持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同样需要放慢脚步。寒冷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增加10-15次/分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20%并且提高血液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15%),这些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出门前可以做1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如踏步、伸展),并采用“三层穿衣法”(透气层+隔热层+防风层)来保暖,尤其要保护好头颈部,因为其散热量占身体的30%。 情绪调节· 第三慢 寒潮天气下,更要注意保持平和舒缓的情绪,10点左右的规律光照可使血清维生素D水平提升25%,同时抑制皮质醇过度分泌。对于有焦躁,抑郁倾向的老年朋友,可以进行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舒缓,每日3次。另外多保持亲戚朋友间的社交交流,也能够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建议每周联系的次数不少于3次。 饮食调整· 第四慢 寒冷环境下,基础代谢率提高10-15%,但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而过年期间,免不了会饮食丰盛,如果突然摄入高脂饮食可使餐后甘油三酯峰值升高2倍,并持续6小时以上。这种变化会带来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加大血栓形成风险。晨起之后可以先喝点饮用温水(40℃)。对于消化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不宜吃过多的高脂饮食,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且食材可选择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可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18%。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心脏是座小房子,我们如何检查它? 心脏就像一套结构精密的房子,里面有4套主要系统——电路、水路、门窗和墙壁。这4个系统出现的问题,正好对应着4类心脏疾病。如何进行科学检查?这里有一份科普小知识。 电路故障:心电图是首选检查 优点:有图在手诊断不愁 缺点:发病则有,不发则无 诊断强项: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 小贴士:发病时尽快就近检查,还可以进一步选择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心电图等 房屋结构和门窗检查:心脏彩超 优点:发不发病一个样 缺点:有时局部会被遮挡 诊断强项:瓣膜病(门窗),先天性心脏病(墙壁) 小贴士:进一步检查可以选核磁共振 管道问题:血管CT 优点:无创检查心脏血管 缺点:有辐射 诊断强项:冠心病,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 小贴士:如果高度怀疑自己患有冠心病,建议直接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温馨提示 各项检查各有绝招,建议到专业医院由门诊医生进行诊断,通过精准、针对性的检查,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别因一时难为情 错过健康“敲门砖” 现在越来越重视预防医学,所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而肛门直肠周围的病变,通过“指诊”检查能及早发现,甚至有的医生在建议你做肠镜之前会先让你做个“肛门指诊”。然而,在临床体检的过程中,医生发现,因为“脱裤子害羞”“检查时不舒服”,许多百姓对这项简单、无创的检查非常抗拒。 “肛门指诊”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项检查能够及早发现肛门直肠的早期病变,据国内统计,有80%的直肠癌是通过肛门指检发现的。除此以外呢,对于肛周、肛管部位的疾病例如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肛乳头肥大、肛窦炎等同样也需要通过此方法进行初诊。 体检的目的就是初筛,因此,医生建议能配合检查就配合,无创操作换一份健康,何乐而不为。当然,对于私密部位的检查,因为有各种未知的感官,紧张是正常的。如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配合医生做检查呢? 1.体位一般有截石位、膝胸位、侧卧位、蹲位,临床上多采取侧卧位,对于老年患者或体弱者更友好,并且私密暴露更少。头颈枕于合适的高度,双腿屈曲,膝盖伸向腹部方向。尽量放松臀部肌肉,紧张的情绪会使得肛门内外括约肌痉挛增加疼痛感及异物感。 2.提前告知医生你的病情或肛门部不适,如排便时肛门疼痛,以便于医生预先判断,避免“肛门指诊”带来的疼痛。 对于肛门部各种不适,如肛门疼痛、坠胀、肿块、出血、流脓、大便性质异常等,都可以及时就诊中医外科,通过简单的“肛门指诊”做初步的诊断。体检时也别再将“肛门指诊”拒之门外,让它做你最忠实的肛门守护神。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聚会后腹痛,竟然是胰腺炎 美食聚餐本是欢乐之事,但你可知道,有时一顿大餐过后的腹痛,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危机——急性胰腺炎。 胰腺,这个位于我们腹部深处、看似不起眼的器官,实则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既是外分泌腺,能够分泌含有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对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起着关键作用;又是内分泌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等激素,调节血糖水平,维持身体的能量代谢平衡。 目前公认的胰腺炎发病原因包括: 1.胆道感染、胆道系统结石。 2.饮酒所致的酒精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酒精刺激等均可诱发其发生。 3.胰腺畸形。 4.手术、外伤后引起的胰腺炎。 5.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其中最重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过多。 当我们在聚餐时大快朵颐,尤其是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及过量饮酒后,胰腺可能会不堪重负。胰腺为了消化突然增多的食物,不得不加速分泌胰液。然而,如果胰液分泌过多或者排出受阻,这些原本用于消化食物的消化酶就会在胰腺内部被异常激活,开始“自我消化”胰腺组织,从而引发胰腺炎。 胰腺炎发作时的腹痛常常十分剧烈,多位于上腹部,可能会向背部放射,疼痛程度往往让人难以忍受,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这种疼痛并非普通的肚子疼,而是身体发出的严重警报。 若急性胰腺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炎症可能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如导致肺部炎症、呼吸衰竭、肾脏功能损害,甚至引发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即使病情缓解,部分患者也可能转为慢性胰腺炎,长期受到腹痛、消化不良等问题的困扰,胰腺功能逐渐减退,还可能出现糖尿病等并发症。 所以,当聚餐后出现严重腹痛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立即就医。预防胰腺炎,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过度摄入,严格控制饮酒量。毕竟,只有呵护好胰腺这个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我们才能长久地享受美食的乐趣。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