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这波气温降的有些猛,您的血压还好吗?
春节后的复工刚刚开启,蛇年首场寒潮已携大风呼啸而至,一大早出门的您感受到了吗?
这波降温实在有点猛,寒潮的突然来临,容易对心脑血管健康构成威胁。
“您的血压还稳定吗?”
在寒潮来袭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有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事件风险竟增加2%哦。
低温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使体内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此时的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心脏的工作负担加重,血液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此外,寒冷还会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剧了心脏和大脑的供血不足问题,如果未能及时控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三类人群是重点,格外需防护
1)敏感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
保持身体温暖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应穿着合适的衣物和保暖措施,有效减少热量散失,防止体温过低。此外,寒冷环境下,人体内的水分流失加快,血液变得黏稠。与此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了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性,进而形成血栓。因此,在寒潮期间,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很重要。
2)患有基础性疾病、行动不便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患者等
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切勿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此外,还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寒冷会促使血管收缩,加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症状,可诱发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增加,并为病原体入侵提供有利条件,继而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3)特定职业人群,如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
户外工作要格外小心,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尤其是头部和四肢末梢部位。穿戴护膝等防护装备,防止摔跤和骨折等伤害。选择防滑和保暖性较好的鞋。必要时太阳镜护眼。此外,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2种心脑血管急症应对法”
心绞痛
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呼吸顺畅。取出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通常可在数分钟内缓解疼痛。若症状未见好转,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
脑卒中
记住“fast”原则:
f(face)面部下垂;
a(arm)手臂无力;
s(speech)言语困难;
t(time)及时呼叫急救。
尽量不要随意搬动患者,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寒潮来袭,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理调节以及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生活起居有讲究,老人切记有“四慢”
早晨起床· 第一慢
寒冷的早晨,血管收缩严重,尤其在清晨6-10点,血压通常达到峰值(平均升高10-20mmHg)。因此,快速起床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部供血。一项研究显示,冬季清晨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其他时段高出40%(EHJ,2018)。建议老年人清晨醒来后,先遵循“平躺30秒一坐起30秒一双腿下垂30秒”的步骤,再站起床,降低突然起身引发的低血压风险。同时,在特别寒冷的天气里,将保暖衣物放在床边,避免趴起身时着凉造成的血管痉挛。
户外晨练· 第二慢
户外活动要慢寒潮天气依旧坚持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同样需要放慢脚步。寒冷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增加10-15次/分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20%并且提高血液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15%),这些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出门前可以做1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如踏步、伸展),并采用“三层穿衣法”(透气层+隔热层+防风层)来保暖,尤其要保护好头颈部,因为其散热量占身体的30%。
情绪调节· 第三慢
寒潮天气下,更要注意保持平和舒缓的情绪,10点左右的规律光照可使血清维生素D水平提升25%,同时抑制皮质醇过度分泌。对于有焦躁,抑郁倾向的老年朋友,可以进行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舒缓,每日3次。另外多保持亲戚朋友间的社交交流,也能够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建议每周联系的次数不少于3次。
饮食调整· 第四慢
寒冷环境下,基础代谢率提高10-15%,但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而过年期间,免不了会饮食丰盛,如果突然摄入高脂饮食可使餐后甘油三酯峰值升高2倍,并持续6小时以上。这种变化会带来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加大血栓形成风险。晨起之后可以先喝点饮用温水(40℃)。对于消化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不宜吃过多的高脂饮食,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且食材可选择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可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18%。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