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hildren FM
一个与儿童和童年相关的播客

Album
主播:
HelloFiona、CoChildren、LunaLing
出版方:
Fi常女子
订阅数:
1,828
集数:
17
最近更新:
1天前
播客简介...
Co...Children = Co-construct the world WITH children CoChildren FM是一个与儿童和童年相关的内容实验室。 我们努力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尝试内容的形式。儿童生活场域里不同的大人,包括儿童自己都有可能加入对话,噼里啪啦一起碰撞🧩 我们关心的不只是孩子如何被养育、教育,也关心大人如何在关系中重新成为自己。 👥常驻主播 - Fiona:生命叙事建构者,8年儿童教育、养育行业观察与实践经验,长期关注儿童与家庭系统,也在心理旅程中持续探寻自我。 - Luna: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前心理学/养育内容主编,一个妈妈。相信关系中稳定存在和敏感回应的力量。
CoChildren FM的创作者...
CoChildren FM的节目...

Co.02 童年创伤不应该成为“无期徒刑”(x 跨界心理咨询师Kristin Calabria)

CoChildren FM

🔴 本期播客语言:英文(含中文引导) 🧩 本期 Guest Speaker:Kristin Calabria 十年前,Kristin从波士顿大学表演系毕业后,开始在纽约做演员,而后转行成为一名带着几千人上课的职业瑜伽教练。19年,她又重返校园,开始读临床心理学的硕士,毕业后正式成为心理工作者。目前,她是一位执照的婚姻家庭治疗师(LMFT),全美瑜伽联盟资深注册导师(E-RYT),同时她也运营着一家非营利组织The Bridge Lab,为儿童及他们周围的核心生态圈(监护人、教师等)提供心理支持。 去年,我在一个社会创新的项目中结识了Kristin,她在为自己的项目做路演时,我被她的个人故事频频打动,尤其是她经常提到的一句话:Childhood adversity should not be a life sentence,一听就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于是就约她来播客中讲述更多。 在这期播客中,Kristin会聊聊为何自己在看见也亲历童年创伤后,最终想成为那个治愈者。她也从咨询师的视角聊聊她眼中的儿童。特别的,在这些经历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种族歧视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她想通过自己非营利组织所做的事来“终止教育系统中的系统性压迫”(end systemic oppression in education)。 🧩 收听导引 Intro 00:06 简单介绍本期伙伴 Kristin和英文播客的收听小贴士 Section 01 | Kristin的NGO和Slogan背后的故事 Slogan:childhood adversity should not be a life sentence. 02:28 The Bridge Lab在做什么? 03:28 童年不良经历社会研究(Kaiser ACE Study):时间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07:33 做瑜伽老师时亲历了3起儿童自杀事件,原因都是:高期待,无支持 Section 02 | 种族歧视与身份建构的困境 08:53 第三文化小孩(third-culture kid):世界公民?却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找不到归属感 15:32 历史依然在重演:美国梦?或许只是幸存者偏差 20:53 来访的儿童,大部分都是children of color Section 03 | 心理治疗会如何帮助这些儿童 25:10 文化敏感度(culturally-sensitive):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是predominantly white的心理咨询行业所缺失的 30:09建构支持系统: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中,需要被照顾的不仅仅是孩子本身,大人们都超负荷了 31:55 干预要在相信的情况下才有效,那如果来访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Section 04 | 咨询师视角下的儿童 37:30 They are inherently resilient! Section 05 | 你认同“不强调差异,就不存在偏见” 吗?我不 42:56 过去的人生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想极力掩盖自己的多种族身份,但现在我想为此庆祝 46:20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反偏见的最小行动 —— 提问! Section 06 | 尾声 51:07 跨界故事:比起用不同的职业标签来定义自己,我想把它们视作为成为自己的工具 57:41 送给听众:困难时,别总想着靠自己,找到你可以依赖的人,彼此扶持着走下去 🧩播客图文/逐字稿 英文转录逐字稿:点击此处查看 中文精华图文稿:@公众号【CoChildren】 🧩 英文小黑板 / 名词解释 *时间线顺序出现 * systemic oppression 系统性压迫 * preventative care vs crisis intervention 预防性护理 vs 危机干预(前者是问题发生前介入,后者是问题发生后介入) * Kaiser Permanente 美国凯撒健康医疗集团,总部位于加州,成立于1945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 ACEs (Adversity Childhood Experiences)童年不良经历,指的是发生在儿童时期(18 岁以前)的潜在创伤事件,包括经历暴力、虐待或忽视;目睹家庭暴力;家庭成员自杀未遂或死亡;成长在有心理健康或药物使用问题的家庭中等。 * ACE(Adversity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童年不良经历研究,是90年代中期,CDC(美国疾控中心)和Kaiser Permanente发起的大规模社会调查,针对加州的17000多名参与者(主要背景是中产阶级、白人、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用10道题来测试了他们在童年时期是否有过创伤体验。 *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illicit drugs 非法毒品 * truancy逃学 * graffiti 涂鸦,乱涂乱画 * detention, suspension, and expulsion 监管, 停学,开除 * concentrated disadvantage 集中劣势,指的是社会经济地位(SES, social economic status)较低的居民所占比例较高的社区。 * classroom to courtroom 从教室到法庭,这里指的是有许多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干预,最后都进了监狱 * juvenile justice system青少年司法制度 * Philadelphia 费城 [美国地名] * predominantly white 以白人为主的 * overt racism 公然的种族歧视 * grocery store 杂货店 * monolingual 单语的,只用一种语言的 * Ching Chong 原为嘲笑中国掏金者的英文口音,笑华人发音不准,现为嘲笑华人的种族歧视名词 * dissect 仔细剖析,这里指的是推特现在对公然的种族歧视言论会进行仔细地审查 * relentlessly 无休止地,持续不断地 * embedded into 渗透到…/植入… * generational trauma代际创伤 * SES:social economic status,社会经济地位 * class mobility 阶级流动 * outliers 异常值/离群值,这里指的是很多被媒体所宣传的美国梦的成功是“幸存者偏差”,不代表大多数 * Kota Kinabalu 哥打京那巴魯(亚庇)[马来西亚地名] * Kuala Lumpur 吉隆坡[马来西亚地名] * Asian descent 亚裔后代 * hispanics 西班牙裔 * indigenous 土生土长的 * deported or incarcerated 被驱逐出境的或是被监禁的,这里指的是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因为前面两种原因而不在身边,第一监护人由其他长辈担任 * symptomology 症候学 * maladaptive 适应不良的 * suicidal ideation 自杀念头 * rumination 反刍(就是反思地太多) * substance use 药物滥用 * miss the mark 没有击中要害 * self sabotage 自我摧毁 * a chink in their armor 盔甲上有裂缝,这里比喻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 * pattern recognition machine 图像识别机器 * amoeba 阿米巴变形虫,单细胞生物 * Caucasian 高加索人,白种人 * intersectionality (of identity) 身份交叉性 * endorsements 背书 * stage presence 舞台表现 * cornerstone 基石 * pivot career 转换事业 * spider web vs excel spreadsheet 蜘蛛网 vs EXCEL表单,这里比喻自己的思维模式更像是非线性交织富有创造力的 or 像表单一样线性不逾矩的 * denigrating 诽谤 * vetting process 审查过程 * in alignment 相符/一致 🧩 更多或许有用的分享 1. 关于ACEs(童年不幸经历)的更多内容: * The ACE study * ACEs explained in Wikipedia * TED Talk:How childhood trauma affects health across a lifetime (Nadine Burke Harris) * 书籍推荐:《深井效应: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未来身体健康》(Nadine Burke Harris)(书的附录里有提供成人版与儿童版的两个问卷) * 童年不良经历问卷 (10道题,可自测) * KnowYourself : “战”或“逃”:童年不良经历教会大脑的模式 | 她为什么成为儿童杀人狂? * 3 Types of ACEs↓ * Consequences of ACEs↓ Credit: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 2. Intersectionality 身份多元交叉性 Source:Identiversity | Digging into intersectionality 👉这个视频解释很好懂:What is intersectionality? 3. BBC - Third Culture Kids:Citizens of Everywhere and Nowhere (Kate Mayberry) 4. 关于儿童Play Therapy(游戏治疗)的更多内容 * explained in healthline.com * Play is the Child’s language: Play Therapy | Joanne Wicks | TEDxDarwin * PlayTherapy - What is it?(Playful Pathways)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Malcolm 主题曲 /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了解更多关于Kristin和她在做的项目 The Bridge Lab:www.thebridgelab.org 📩来CoChildren:串台/ 做客 /推荐嘉宾 @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

60分钟
1k+
1天前

Co.03 重新审视社会情感学习:教不会孩子不是你的错(x教育学者刘湘燕)

CoChildren FM

你认为情感是可以被“教会”的吗?你有学习或听说过SEL(soical emotional learning)或是正面管教吗?作为家庭或是学校场域中的实践者,有遇到过怎样的挑战和困惑吗?当面对无法做到“温和而坚定”,没有耐心保持“情绪稳定”,总是无法教会孩子“合作与倾听”“做负责任的决定”这样的技能时,你是不是总忍不住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带着从2018开始在SEL/正面管教的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困惑,前段时间我重新做起了关于情感教育相关领域的探究,过程中意外发现教育学者刘湘燕老师的这本《让我听见你:社会情感学习的叙事探究》书中跨文化、女性主义、批判主义的分析给了我审视自我困境不同的视角。看完这本书仍觉很不过瘾,于是邀请刘老师来播客里聊聊天,听听更多故事。 本期节目我们不只是囿于SEL/正面管教的框架,而是跳出它,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情感教育这件事。 🧩本期Guest Speaker:刘湘燕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聚焦教师情感和具身化叙事探究,从女性主义和批判教育学视角,探索论坛剧场在教师成长和发展领域的应用。 🧩 收听导引 Intro 01:55 开场介绍 Section 1 对SEL态度转变背后的思考与体悟:萌生兴趣→热情拥护→完全改观 04:34 “做”教育 or “讲”教育? 10:45 基于“缺陷模式”的教育总让我们很简单粗暴地把问题归结到个体身上,却忽略了教育所处的复杂情境 14:50 文字中心主义带来的问题:我不会说“忧郁”这个词,就能说明我的这种情感认知能力很低吗? 17:15 SEL班会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可孩子说“我的妈妈不认识字” 20:06 为什么用叙事探究的方式研究SEL?个体的真问题在宏观政策与制度层面可能会被忽视。 21:00 不同文化之中对于情感和社交的理解不同,迁移过来的课程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26:23 SEL和正面管教在起源地(美国)本身的局限性:忽略了因社会阶层、种族、族裔的不同育儿方式产生的巨大差异 29:53 保持警惕:类似于“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提出来?从哪提出来的? 30:47 “育儿先育己”带来的“自我暴政”:为什么要成为那个理想中“更好的自己”?那个“更好”又是什么? 34:13 知识本身是矛盾和冲突的:不同育儿书里不同理论,我到底该听谁的? Section 2 跳出SEL的框架,转向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和后结构主义视角的教师情感研究 36:34 “小孩不会控制情绪是因为ta大脑发育不成熟,你是发育成熟的大人,怎么还不会控制情绪?” 38:39 性别的二元对立导致情感的二元对立:理性 = 男性 vs 感性 = 女性 39:51 情感的“具身性”被忽视:深呼吸就能把愤怒的情绪“解决”了吗? 41:30 另一种视角看“复杂”的情感:融合于社会x政治x历史……之中 50:19 情感的操演:小学校长要求老师化美美的妆、穿漂亮的衣服,因为“只有你这样精神饱满地面对孩子,他们才能集中精力听课” 01:02:06 我们几千年来的教育里一直都蕴含着社会情感学习,只不过是这个时代把它单独拎出来,造了个词叫做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01:05:32 一边学习接纳不同,一边又要接受“统一”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模式 01:08:51 教师情感教育的创新实践:论坛剧场 —— 一种“革命的预演” 01:14:52 不止是基于个人想象的“角色扮演”,真正通过倾听与对话看见对方是第一步 * 故事1:当一个快50岁的老师说:“你知道吗?除了孩子的问题,我从来没有主动跟家长联系过” * 故事2:当一个副校长说“我终于不再害怕跟家长对话,终于不再害怕走近家长了” Section 3 44岁成为“高危”新手妈妈:在现场的体验与思考 1:21:32 以孩子为师:妈妈是一个“成为”(becoming)的过程 1:29:00 有时候教育真像我给孩子用的安抚奶嘴,塞进嘴里不哭了,安静了,但真正的问题也被掩盖住了 1:32:05 成为妈妈之后的“具身化”体验:乳腺管痉挛、排恶露、涨奶痛到哭…… 让我愿意更相信自己的直觉与经验,而不是“专家建议” 1:36:18 育儿这件事一旦有了坐标系,就有了好和坏,就有了焦虑与恐慌 1:36:36教育就是为了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Section 4 答听友问 1:40:57 提问者1:Irene(上海,家长) 当我的家庭践行正面管教和SEL时,会受到不践行这些理念家庭的影响。比如昨天我在安慰摔倒的儿子时会被另一个孩子用很“大人”的语气说“你不要扶他,他应该自己站起来。他不能哭,他如果笑了就忘记疼了”,OMG,这是一个六岁孩子对我说的话,而且他觉得自己无比正确。不过后来我儿子拒绝了这个孩子邀请他一起玩国际象棋的邀请。 1:48:04 提问者2: Anna(上海,家长) 1.正面管教会不会培养出孩子软绵绵性格反而容易被欺负吗 2.如果应对校园霸凌?如何避免校园霸凌? 1:50:27 提问者3:小猫老师(杭州,教师) 大班课的时候,正面管教的一些技巧似乎有些无力。(……)温柔而坚定,似乎有时候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1:56:59 提问者4:瓦伦君(杭州,教师) 作为老师,我非常认同SEL的方法。但面对从未学习过SEL的青春期孩子无法拿出课堂时间(学科教培)系统学习SEL的情景下,有没有更高效的应用指导?(目前的应用更多是点对点,一对一的课前或课后沟通。但是强调课堂效率的情景下,如果有冲突发生。做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才能兼顾有序课堂与践行SEL) 🧩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图文稿:@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3】获取 🧩更多阅读 访刘湘燕:当“情商课”进入校园:情感真的能被教会吗? 📢 活动预告(线上演讲@5月7日;线下工作坊@5月19日) 刘湘燕老师会作为6位嘉宾之一,在2023哈佛教育学院中国校友会教育论坛中分享更多实践故事,也有线下工作坊可近距离体验。 活动详情请戳👉哈佛教育人|2023改变大会邀请您学以至“变”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 封面图(by 刘湘燕) “幕布被拉开的瞬间期待着教育的发生”

131分钟
1k+
1天前

Co.04 花大价钱买玩具可能不如带孩子淋一场雨(x 幼教陈欢博士)

CoChildren FM

🧩本期Guest Speaker:陈欢 从本科到博士到以自然教育为方向的创业,一路十余年都扎根在了学前教育这条路上。无论是在一线执教,还是从宏观政策层面做学前教育研究;无论是做学术著作翻译,还是落到具体日常做基于自然的儿童早期教育创业,她说:“我其实一直学前这条路上都在寻找个人意义”,在这段路上,和曾经的那个“野孩子”不断重逢和相遇。 在这期播客中,陈欢会基于她学前教育研究者、一线执教者、创业者的综合视角,融合跨国的幼教实践与观察经验聊一聊她对于学前教育与自然教育的理解。特别的,分享了一些给非专业人士(比如家长朋友)的选园建议 —— 好的幼儿园,长啥样?那些藏在市场宣传背后的看不见的“好”该如何发现? 早期教育国际学苑创始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博士;联同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发起和主办“基于自然的高质量早期教育国际会议”,个人公众号「聊聊幼教」最高单篇浏览量八万余人;已出版《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现在,我可以去玩了吗》、《幼儿园户外与自然游戏》等多部译著。 🧩收听导引 Section 1 坚定不移学前人:是什么把我留在了这条人来人往的路上? 🔗提到的小🍠视频:从小村到伦敦:一个幼教人的30年 3:57 阴差阳错:高考失利,误闯学前教育专业 7:00 一个偶然:在台湾交换之后感受到学前教育带来的兴奋 10:00 博士研究:宏观政策方向的研究,让我形成了对学前教育系统整体的思考 16:30 无心插柳:意外的翻译工作让我重遇那个童年乡野里的“野孩子” 19:28 毕业之后:开启从学术回归日常实践的创业之路 Section 2 创业之旅:基于自然的儿童早期教育 21:50 各种各样关于自然教育的概念有啥区别? 27:50 基于自然的儿童早期教育需要“幼儿教育x环境教育”的双系统思维 30:14 “今天下雨了,这个机会太好了!我们去体验落雨的感觉吧!” 39:00 幼儿园是我们给孩子们建构的“最后一个堡垒”,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去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 42:23 有时候不必花成百上千买fancy的玩具,低结构的玩具更能带来高质量的陪伴,比如……一个厨房里的勺子! Section 3 儿童观: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差异的根本所在 46:26 伦敦幼儿园里的“松弛感”:这也叫学习?! * 三间大教室打通了:在没有墙的幼儿园里室内室外自由穿梭 * 自己选择来园的时间:几小时,上午,下午都可以! * freeflow:不用按时喝水,按时小便,按时吃饭 56:52 儿童观察与评价:英国幼教体系发展的核心专业能力,国内培养体系中还很稀缺 59:03 环境本身就是老师:对孩子游戏的支持,在游戏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Section 4 给非专业人士的选园建议:好的幼儿园是怎样的? 🔗提到的小🍠视频:好的环境不怕一镜到底❗️ 1:06:32 外显的市场化宣传与包装背后,真正重要的看不见的东西是? 1:18:08 先抛开“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这些概念,真正进园去感受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图文稿:@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4】获取 🧩更多阅读 EYFS(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英国早期教育体系 瑞吉欧:环境是第三个老师(the third teacher) 🧩节目制作 策划&主持&文字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剪辑 / Kari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了解更多关于陈欢和她在做的项目 * 小红书:278146610(幼教陈欢博士) * 公众号:聊聊幼教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栏目: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 / 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

81分钟
99+
1天前
CoChildren FM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