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折叠
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

Album
主播:
祝羽捷
出版方:
祝羽捷
订阅数:
1.67万
集数:
38
最近更新:
2个月前
播客简介...
《艺术折叠》是一档全网发布的免费播客节目,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困惑和问题。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吧。
艺术折叠的创作者...
艺术折叠的节目...

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

艺术折叠

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政治文化中心到国际化繁荣的经济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文化版图,尤其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庄严雄伟的北京,还是灵动时尚的上海,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还蕴含着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无数文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源泉。 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之间,潜藏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空间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作为深谙城市脉络的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动荡,熟稔海派文化,是多才多艺的爷叔,对“旧”情有独钟。金宇澄在《繁花》里写道: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 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 成长于老北京山水之间的建筑师马岩松,天马行空,生猛积极,对“新”怀有无边想象。马岩松说: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 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当建筑师遇见作家,城市与建筑的脉搏便会以全新的节奏跳动。 8月24日,围绕马岩松新著《二十城记》,马岩松、金宇澄、祝羽捷跨界建筑设计与文学创作,对谈“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 本场对话中,三位嘉宾将分享漫游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创作灵感,以及他们眼中的北京与上海,城市生活中的人性与情感。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人、行走、空间与文化的深层次对话。 收听提示: 03:19 马岩松分享《二十城记》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写出来”的原因; 04:35 通过书籍的呈现参与城市、理解城市; 05:23 从书中可见文学与建筑密不可分的关系; 06:05 金宇澄评价《二十城记》书籍装帧设计; 08:52 马岩松:“我小时候觉得北京是一个大游乐园。”; 11:57 被现代城市所遗忘的院落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人更倾向于把精神性延展到自然中从而得到价值; 13:15 现代城市实际延续了西方城市规划思路; 14:28 马岩松:“我也不是那么喜欢上海那么city的感觉。”; 15:11 马岩松:“在很功能化的城市生活很容易越来越对自己不敏感。”; 16:03 金宇澄对北京的印象和看法; 17:00 在北外滩的房顶看上海,回忆上海城市变迁; 20:12 现代社会中还有设计师能设计出专门属于某个地方的民居吗?; 20:26 石库门所代表的乡绅阶级的“折中主义”; 22:35 金宇澄:“石库门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23:35 如何看待如今中西式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以及未来发展; 26:08 金宇澄眼中时过境迁的上海街景; 29:50 金宇澄回忆16岁时在东北劳改农场的经历; 30:46 金宇澄对外滩的期望:最好维持住过去的一些痕迹; 32:10 金宇澄讲述70年代靠近南京路的江堤“情人墙”; 34:06 怎样和谐处理建筑与人的情感和记忆之间的联系; 35:00 马岩松:“不论你怀不怀旧,最好都先保护它。”; 36:19 金宇澄分享马岩松书中描写的“倒挂巴黎”、“胡同泡泡”和“嘉兴火车站”等有趣的设计方案; 41:14 马岩松:“追寻大的尺度——这一点特别不人性。人容易在对伟大的敬仰感中迷失,找不到对自己的意识”; 43:28 从中国民居住宅出发讨论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和心理互相影响的问题:中国没有建筑师在设计住宅,但却形成了所有人的生活。

45分钟
2k+
2天前

串台问题青年|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越来越玄乎了吗?

艺术折叠

【本期介绍】 10月,著名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中国的首个大展《能量转换》在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这也是她在36年后重返中国。 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和她的艺术家伴侣乌雷徒步长城,两人分别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出发,在历时三个月的徒步后交汇,拥抱,分别,完成了《情人·长城》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普遍被认为是二人的分手之作。但事实上,他们早在1980年就向中国政府提交了在长城上表演行为艺术的申请,等待批准的时间长达八年。八年间,爱人的关系慢慢滑向终点,于是一部原本关于爱情的作品,最终变成了一次分手之旅。 《情人·长城》的回响并未散去。徒步长城期间,阿布拉莫维奇踏足了许多的水晶矿,引发了她后来在创作中对于水晶的使用。她深信水晶具备某种「能量」,而作为「能量装置」的水晶,也密集地出现在了艺仓美术馆的展陈空间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因而《能量转换》也在社媒上引发了许多争议,比如有观者就认为这是玄学而非艺术。 以展览为契机,主播与嘉宾们聊了聊彼此的观展体验,并重点回顾了阿布拉莫维奇的以往作品。作为少有的「文化偶像」式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以直接、大胆和极具感染力的身体表演而闻名。她早年许多作品都有着对于女性身体遭受凝视与暴力的思考,在和乌雷的合作中又探讨了亲密关系中诸如伤害、碰撞等永恒的命题。而生于南斯拉夫,历经了故土的分崩离析,她也在像《巴尔干巴洛克》这样的作品中,用血与肉来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撕裂。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玄学与当代艺术的界限、行为艺术诞生的语境及其变迁,以及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进入一场艺术展,解释和感受,哪一个更为重要? 【本期参与】 祝羽捷,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 Nelly,「鼓腹而游」主播,资深文化记者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4:33 时隔36年,阿布拉莫维奇重返中国,惊讶地发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化之发达,人们几乎「黏」在了手机上,也刺激了她想要构建一个「无法使用手机」、「保持专注」的展厅。 08:26 如何看待这次展览在社媒上引发的争议?大量以水晶为主体的「能量装置」是出于什么考虑? 19:29 阿布拉莫维奇的很多早期作品,探讨了女性的身体如何承受社会性的凝视,并因此遭受身体上的暴力。比如《节奏 0》。 22:53 从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合作的《潜能》聊到综艺《再见爱人》。在亲密关系中,是否隐含着把「伤害彼此的权利」交给对方?并且女性在其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29:51 阿布拉莫维奇对身体的掌控力,一部分也来源于她从小接受的军事化训练与教育。 33:30 行为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崛起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艺术家们彼时纷纷将创作的媒介,从颜料转向为自己的身体? 40:47 在今天,哪些行为艺术是「过时」的?行为艺术家又该如何回应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48:26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估值,和她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是极度不成正比的。 54:14 如何看待玄学、神秘主义等元素在当代艺术里的回归? 01:01:54 一些艺术家越来越依赖理论和观念的阐释,忽略了塑型的能力,从而让艺术展变成了一个文献展。 01:05:51 进入一场展览,你是先看展签还是先看作品?普通观众可以拓展哪些新的进入展览的形式? 【本期音乐】 in A Notebook- Goldmund Resonance-小瀬村晶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5分钟
1k+
2天前

倪有鱼:努力看起来不像一个艺术家

艺术折叠

本期嘉宾: 倪有鱼,1984 年出生,是一位常居上海的艺术家,2014年 CCAA 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获得者。从 2005 年起,倪有鱼曾在上海开始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和艺术个案的批评写作。自 2007 年起,他开始成为独立艺术家。他曾受邀在上海美术馆、台北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加州橘郡美术馆、德国 Kunstverein Konstanz、和美术馆以及贝浩登、CFA 柏林和 Galerie Obadia巴黎举办个展,并被布鲁克林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 M+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和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首尔阿拉里奥美术馆、柏林 Me 美术馆、希克收藏、皮诺收藏、DSL 收藏及瑞士齐斯拉艺术基金会、SCoP、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祝羽捷和倪有鱼在愚舍 收听提示: 01:20 “手卷”——宝⻰美术馆建馆7年以来最大的展览; 01:54 展览名称的由来; 03:30 倪有⻥对于过去几年个展的说明、规划和考量; 05:42 作为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兼策展人,倪有⻥是如何将他三四百件大体量的艺术作品汇集成为展览空间里的“点、线、面”; 08:30 倪有⻥跨越几十年时间维度的独特的创作思路:“艺术对我来说无比重要,但又不那么急切。”; 11:09 倪有⻥被称为艺术届的“劳模”; 11:43 虽然多线创作,但绘画除外:“我必须专注在一副画面上,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同时画过两张画。”; 13:40 倪有鱼:“艺术家是一个导游、一个禅师、一个价值观的布道者。”; 17:20 倪有鱼: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领悟和想象随时随地都会被自己的“天线”接收; 19:45 倪有鱼对展览中较有挑战性的作品“一年”的阐述,对个人创作思路与方式的剖析; 29:09 作品“ART023”的筹划历经3年,创作初衷其实是一种“对如今艺术社交媒体化的嘲讽”; 32:20 “想法过剩、爱幻想、拥有长线思维”的倪有鱼; 34:47 倪有鱼:“我是一个从学习怎样制作油画框、买什么牌子的底料开始的、起点为零的艺术家。” 36:08 倪有鱼评论在当今中国艺术生态中,对于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刻板印象:“一切都是在一种傲慢与偏见与误读误解中混乱地存在着。”; 37:41 “如何要看起来不像一个艺术家”是近十年来排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一件作品; 40:42 倪有鱼:“杜尚对我的影响,是打破对艺术固有的观看模式,用一种哲学的思维去做创作。” 44:05倪有鱼描述在成立两年的个人空间愚舍“出钱、出人、出时间”做“义工”、做一个 “逆行者”的初衷和工作状态; 49:25倪有鱼: “在愚舍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把我从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带入到和其他艺术家发生深度沟通的状态。” 50:42 在愚舍策划的每一次展览都很神圣,而且都主题明确;策划展览也是一种“修炼”; 55:33 在艺术生涯初期过了三年年收入低于五千元的“拾荒老人”式的穷苦日子,一千天才遇到一个藏家; 59:02 倪有鱼对于艺术家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01:01:17 倪有鱼:“把当下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当做一种对自己的修炼去应对。” 01:03:20 倪有鱼对于艺术“品位”的看法:每个人的品位都是“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

66分钟
4k+
2天前

葛宇路:没皮没脸待着也挺好

艺术折叠

收听提示 1、我为什么不内卷? 2、像领导的艺术家有多难搞? 3、学历对艺术家重要吗? 4、艺术家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本集相关 葛宇路 葛宇路(1990年-),湖北武汉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硕士研究生。曾制造多起行为艺术,因“葛宇路”事件受到大众关注。 葛宇路事件 2013年,葛宇路利用自己的名字在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下于该路悬挂了葛宇路的路牌,作为一种艺术设计。此后该名称逐渐被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网络地图服务认可为路名,一些交警在此路段给违章停车的车辆开具罚单时也会将地点写为双井街道葛宇路,市政部门对此路段上的路灯也以葛宇路进行编号。2017年葛宇路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在毕业设计展上展示的“葛宇路”路牌在知乎蹿红,引发大量媒体报道,并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由于有关部门认为“葛宇路”名称违反地名管理有关法规,该段路牌于2017年7月13日被拆除,所有路灯的编号牌也被全部铲掉替换为百子湾南一路。评论认为此现象反映了地名管理部门的失职。 《假日时光》 《假日时光》是葛宇路近日于广州扉美术馆开幕的个展“搞搞震 冇帮衬”中展出的一件新作:在四个多月的展期内,艺术家每周会代替一名扉美术馆员工上班,同时记录自己工作的过程、感受以及接触到的文件,并陆续将其放入展厅呈现。葛宇路通过转变身份深入机构内部去追问其中的劳动关系、反思艺术家的特权,为近年来围绕艺术机构工作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葛宇路在此次访谈中分享了他得以实施这个方案的独特语境,以及他工作至今无法用所学的艺术语言去表达的“高光时刻”。展览持续到2021年1月18日。 《查账》 《查账》是一块悬挂在展厅墙面上的LED显示屏,题头为“本次展览花销明细”,下面滚动的红字分门别类地介绍着“本次展览”各个项目的花销:还原空间费用为4200、文件夹燕尾夹的费用为103…… 这种形式和我们在银行、医院、学校等地方常见的滚动LED屏幕并没有任何不同,但在艺术空间里似乎在被赋予更多意义。 黄小鹏 黄小鹏1960年出生于山西,1983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学英国,于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先行者和实验者,黄小鹏于2005至2012年间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第五工作室是国内最早以“当代艺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单位之一。此后,他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特聘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院士,他也是广州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2020年10月6日,艺术家黄小鹏在柏林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0岁。 宋冬 宋冬(1966年-),当代中国艺术家,活跃于雕塑,装置,行为艺术,摄影和视频。他在世界各地参予了许多个展和联展,涵盖了一系列主题和题目,包括与家人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例如一个他广泛展示的装置艺术主题:《物尽其用》)、中国城市环境的转变和变化的无常。 王广义 王广义(1957年-)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尽管王广义的作品一直被错误地和中国政治波普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的艺术中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和超验性有着其相关性。 方力钧 方力钧(1963年12月4日-),又名力均,河北邯郸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颇有影响,也是在国际艺术舞台中最具知名度的中国画家之一。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并被许多知名的画廊和收藏家收藏。他曾在2003年电影《绿茶》(Green Tea)中担任主演与姜文、赵薇等同台演出。 张培力 张培力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1957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与副教授,在录像领域里从事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是中国最早的的录像专家。 杨福东 杨福东 (1971年-)是一位中国影像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97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电影《陌生天堂》,2002年凭借此片进入卡塞尔文献展。2004年被授予古根海姆当代艺术奖,是继蔡国强、黄永砯之后第三位获奖华人艺术家。 肖鲁 肖鲁(1962年-)是一位从事装置艺术和录像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她在1989年成名,当时她以作品《对话》参加了1989年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就在展览开幕两小时后,她突然用枪射击自己的作品,导致展览立即停办。 《六论自发性》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70分钟
6k+
2天前
艺术折叠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