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 不是玩具,也不是「毛孩子」,宠物与人类关系的悖论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在这一期《有点豆腐》,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贴近日常却常被忽视的伦理议题:饲养宠物所涉及的动物剥削。 我们邀请你一起思考: 当我们在「宠物」身上倾注深情时,我们是否也不自觉地参与了一场系统性的生命操控? 从「萌宠制造机」到宠物克隆工厂、从商业繁育的隐性暴力到日常互动中的规训与控制,我们拆解那些被爱意包裹的结构性不平等,人给予动物选择性的同情心,带你一同审视人宠关系背后的权力逻辑。 最后,我们还探讨了为何「领养代替购买」只是道德底线,我们有必要在当前社会结构下,进一步建立更尊重动物主体性的相处模式。 不管你是宠物主人、打算养宠物,或只是偶尔被可爱动物视频吸引,这一期节目可能都会有挑战你的认知,给你带来不适的地方。但我们相信,越是基于尊重的亲密关系,越值得我们去追问「爱的方式」。 【时间轴】 * 00:00:00 开场与播客新进展:听众反馈和网站上线 * 00:01:13 积极新闻:美国 vegan 参议员 Cory Booker 的马拉松演讲 * 00:03:48 今日主题:「宠物是爱,还是控制?」一场关于动物剥削的深度自我质询 * 00:06:03 商业繁育的残酷真相:当审美成为一场生命操控 * 00:12:30 你挑的不是「品种」,是等级制度:正规猫/犬舍的伦理悖论 * 00:15:10 繁育-购买-淘汰的恶性循环:佛山活埋猫事件与流浪动物危机 * 00:17:51 人与宠物的不平等关系:动物的财产地位与被忽略的主体性 * 00:20:04 既不是孩子也不是行李:从高铁托运看人宠同行的幻象 * 00:22:15 从未被征求意见的「奉献」:从「太空英雄」到社会包袱 * 00:24:30 选择性同理心:宠物是桥梁,还是屏障? * 00:29:50 领养代替购买:从道德角度的必要选择 * 00:31:36 废除主义的核心理念:动物不应是人类的财产 * 00:37:37 后人类女性主义视角:人宠的「缠绕关系」与其批评声 * 00:44:35 废除主义的实践前景:从个人选择到社会变革 * 00:47:05 结语:重构与动物的关系,告别「拥有式的爱」 * 00:48:36 下期预告:多物种共居社区与伴侣动物公民 本期节目提及的文献: 《制造宠物:支配与情感》(Dominance and Affection: The Making of Pets)作者:段义孚(Yi-Fu Tuan) 说明:地理学家、思想家,书中讨论人类如何通过文化与审美力量改造动物。 《Porkopolis: American Animality, Standardized Life, and the Factory Farm》作者:Alex Blanchette 说明:研究美国工业化养猪业,揭示动物身体在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全面商品化过程。 《Animal Rights: The Abolitionist Approach》作者:Gary L. Francione 说明:法律学者,废除主义动物伦理的代表人物。书中系统阐述为何应废除将动物视作财产的制度,提出动物应被视为拥有内在价值的道德个体,而非供人使用的资源。 《伴侣物种宣言》(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作者:Donna Haraway(唐娜·哈拉维) 说明:女性主义哲学家,后人类学代表人物。该书是她在动物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作,强调人与动物之间的「缠绕」关系。 《Animals, Mind, and Matter: The Inside Story》作者:Josephine Donovan 说明:女性主义学者,提出关怀伦理在动物伦理中的重要性。该书强调动物是具有主观意识的道德个体,批评主流科学与人文传统将动物物化的历史。 《The Broken Promises of Monsters: Haraway, Animals, and the Humanist Legacy》作者:Zipporah Weisberg发表期刊:Journal for Critical Animal Studies,第 7 卷第 2 期(2009年) 说明:批评 Haraway 的后人类理论未能有效质疑人类对动物的支配,认为「缠绕」概念可能掩盖结构性不平等,是一种诗意化的自然化。 小提醒: 节目里 Q 不小心把「猫舍」的「舍」读成了第三声,应该是第四声(shè)。我们会在未来的节目更留意发音的小细节,谢谢大家的包容~ 节目公告: 📢🎉《有点豆腐》播客网站正式上线!🎉📢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在 vegan 姊妹的帮助下,《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的官方网站 slightlytofu.github.io 正式上线啦!💡💻 在这里,你可以: 🎧 收听过往的播客内容——每一期的音频链接都能方便找到! 📖 阅读逐字文字稿——方便听障朋友,或是更喜欢阅读的朋友们无障碍获取我们的内容。 这项无障碍改进的灵感,来自同为vegan的木木同学,她敏锐地提出了信息传播的无障碍需求,并且非常辛苦地帮我们将每期音频转录成文字💖。同时,我们要特别感谢我们的vegan朋友(兼IT经理)风风,是她从零开始搭建了整个网站,让《有点豆腐》有了一个既丰富又美观的线上家园🏡! 希望这个网站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我们的内容,一起探讨动物权益与 vegan 生活方式🌱💚。 欢迎大家访问、分享,也欢迎提出建议!让我们一起把《有点豆腐》做得更好!

49分钟
2k+
2天前

Vol.06 不只是救助:重新思考流浪动物治理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欢迎收听本期的《有点豆腐》!本期内容探讨了人与非人类动物,尤其是城市流浪动物和社区动物的关系与治理问题。我们从伦理批判转向建设性探索,思考如何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在这期节目中,嘉宾吴迪分享了他对城市社区猫的研究,讲述个体救助者和社区居民的故事,以及动物议题如何促进社区内部的互助和人际关系的改善。随后,我们对比了国内外(香港、荷兰)在流浪动物治理策略上的实践,探讨了 TNR 等措施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在节目的后半段,我们进一步引入《动物社群》的理论框架,提出将城市边缘动物视为「居民」,农场动物视为「依赖性公民」的构想,挑战将动物工具化、排除在人类政治社会之外的传统观念。最后,我们呼吁改变对待动物的根本观念,希望更多个体也参与到共建多物种城市的行动参与中——改善流浪动物的处境不仅是针对动物本身,更是关于整个社会网络、文化观念和法律制度的重塑。 另外,响应大家的积极留言(也是作为拖更的小补偿)我们将很快上线「听众问答系列」的第一期 Q&A,小小期待一下吧! 【时间轴】 * 01:24 前期回顾(影视文化、商业繁育、挑战宠物概念) * 02:41 本期节目概述:与边缘动物共处的现实实践与制度设计 * 03:27 国内动物居民的典型案例和现象:宠物租赁 & 随机追踪流浪动物 * 07:13 悟空事件(流浪猫被网红收养后死亡,疑被投毒) * 10:50 访谈环节:与嘉宾吴迪讨论国内流浪动物治理(城市社区动物) * 12:21 吴迪研究流浪动物议题的缘起 * 16:09 中国社会学界对此议题关注较少的原因探讨 * 18:45 田野调查中的触动经历 * 25:53 对女性在动物救助中角色突出的思考 * 27:38 动物照料改善人际关系——「照顾延展」 * 32:02 现实治理策略的落地与挑战(以 TNR 为例) * 37:15 香港猫只领域护理计划和荷兰流浪狗治理经验 * 51:30 欧盟承认动物是有感知能力的生命体 * 54:11 《动物社群》(Zoopolis):动物公民权的三重模型 * 60:30 农场动物作为「依赖性公民权」 * 64:44 现代社会处理「多余」动物的方式 * 71:32 结论与个人行动建议 * 73:12 播客推荐:Talk三联 现场!现场!25 丨「潘宏虐狗风波」:当“训犬”成为一场收割流量的表演 www.xiaoyuzhoufm.com 播客提及的书籍和文章: * 书籍:《Animaladies》The ”Crazy Cat Lady”; The Role of Damned and Dammed Desire in Animal Exploitation and Liberation: Gender, Animals, and Madness * 作者:澳大利亚学者 Fiona Probyn-Rapsey; Pattrice Jones 和 Cheryl Wylie * 内容概述:播客中两次提及,第一次是在讨论人类对动物的欲望被误导时,第二次是引用书中对「疯狂猫女士」和「动物囤积」现象的分析,将其与现代社会将动物视为可处理存货的结构性暴力联系起来。 * 书籍:《Zoopolis: A Political Theory of Animal Rights》 (动物社群:政治性的动物权利论) * 作者:Sue Donaldson 和 Will Kymlicka; * 中文版: (加拿大)休·唐纳森 威尔·金里卡 著 王珀 译 www.bbtpress.com * 内容概述:加拿大政治哲学家合著的书籍。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人与非人类动物政治关系的三重模型:家养动物应被视为公民,野生动物应被视为拥有主权者,城市边缘动物应被视为居民(拥有居住权和免受骚扰权)。被视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挑战传统观念的政治理论尝试。 * 文章/研究:吴迪对中国城市流浪猫的研究 * 内容概述:嘉宾吴迪的博士研究工作。一项是关于社区猫的公众态度与治理策略的调查研究(覆盖全国 5000 多名城市居民,关于 TNR 的看法);另一项探讨社区猫如何被纳入城市社区治理过程的田野研究。这些研究为播客中关于国内流浪动物治理现状和政策落地困境的讨论提供了实证基础。 *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Cats in Urban China pmc.ncbi.nlm.nih.gov * Social mechanisms for integrating community cats into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pmc.ncbi.nlm.nih.gov

76分钟
1k+
2天前

豆腐问答Vol.01 保育为名的动物园、粉丝群、生态女性主义、夏天的昆虫、我们会和非素食者一起吃饭吗?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欢迎来到《有点豆腐》第一期的听众问答系列!这期节目我们根据听众提出的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主要回应了听众关于救助性的动物园、与非素食者社交用餐以及如何处理家中昆虫等实际生活中的困境。欢迎大家未来也能继续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思考,期待与你更多的交流与反馈! 【时间轴】 * 03:36 如何看待既参与救助又有动物展示(圈养)的动物园 * 04:50 真正的动物解放要求废除圈养和展示制度本身,而非仅仅改善条件 * 07:13 动物园被忽视的历史性,「科普」强化单向观看 * 12:33 是否开一个听众粉丝群? * 16:00 多聊一些生态女性主义的议题 * 19:50 夏天南方的昆虫太多怎么办 * 20:37 对昆虫的「厌恶」源于它们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冲突而非它们存在本身 * 21:14 先从避免冲突开始(物理隔离或转移) * 22:29 Vegan 的核心在于意识的转变,而非追求百分百完美 * 28:13 我们是不是会和非素食者一起吃饭? * 35:25 下期预告:作为 Vegan 我们如何改善自己的精神状态? 播客提及的书籍: * 书籍:《Why Look at Animals?》 (为何观看动物?)作者:John Berger (约翰·伯格) 内容概述:一本关于艺术史和观看的哲学散文集。播客中 Q 引用此书观点,认为动物园是一种将动物变为景观的“现代性视觉殖民”。 * 书籍:《Animals and Women: Feminis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动物与女性:女权主义理论探索)作者/编辑:Carol J. Adams, Josephine Donovan 内容概述:一本探讨动物权利与女性主义交叉议题的英文书籍。 * 书籍:《Animaladies:Gender, Animals, and Madness》(Animaladies:性别、动物、和疯狂)作者/编辑:Lori Gruen 内容概述:一本探讨动物权利、女性主义和精神病学交叉议题的英文书籍。

37分钟
99+
2天前

Vol.07 作为「圣母」,我们的精神状态还好吗?聊聊 vegan 的二级创伤和歧视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在本期《有点豆腐》中,我们探讨了对 vegan(维根主义/严格素食主义)群体极为重要的话题:作为 vegan,在关注动物痛苦的同时,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健康? 这期节目的灵感来自一位听众的真诚分享。她描述了自己经历的「双重创伤」——既要面对动物所受到的系统性的暴力,又要应对社会冷漠和嘲讽的双重打击。当反对素食的人说出「植物也会痛」、「人类在食物链顶端」时,他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当许多女性试图唤起大家保护动物的意识时,她们为什么要先声明自己不是「圣母」? 我们分享了在社交和职场中因自己的 vegan 身份而感到的尴尬与失落,以及各自的照护策略,比如通过解构社会现象(如「素食恐惧症」和「二级歧视」)来找到内心的锚点,或去主动设定边界、寻找同温层、将行动本身作为一种疗愈方式。 如果你也曾因为 vegan 身份而感到孤独、愤怒或疲惫,希望这期节目能让你知道:有些情绪不是脆弱,而是清醒的证据。 【时间轴】 * 00:13 感谢听众的支持和捐助!(我们也是出息了) * 01:37 积极新闻:荷兰城市禁止肉类广告,Plant-based Treaty 的全球推广 * 03:35 听众来信:HD771664u 关于 vegan 精神健康问题的提问 * 06:00 同情心疲劳:当关心成为一种负担 * 09:40 第二层创伤:身边人的不理解与网络上的攻击 * 11:59 Q 的职场经历:被同事「开玩笑」说自己会偷吃肉 * 14:26 Jojo 的社交经历:擅长园艺的牙医说植物也有感受 * 17:20 「圣母」的污名化和父权制下的理性崇拜 * 22:05 人们厌恶素食的背后是什么逻辑? * 27:00 有「能力」做,就意味着就可以做? * 29:00 Vegan 的主张不是道德高地,而是道德底线 * 30:27 自我照护的第一步 * 32:30 Vegan 世界观作为个体的一部分 * 33:00 哲思学习作为心理支撑 * 34:40 英国平等法对道德素食者提供法律保护 * 36:41 用幽默对抗荒谬 * 39:28 设定边界和选择性投入精力 * 41:42 Jojo 的精神急救箱 * 43:10 疗愈作为政治实践:微小改变带来的希望 * 44:48 Vegan 的生活方式可以赋能? * 48:15 书籍推荐:《Vystopia》讨论 vegan 如何应对存在主义危机的书 * 50:13 下期预告:猫肾移植手术与动物实验的伦理思考 本期播客中提及的概念及作品 * Plant-based Treaty (植物性饮食条约): 一个旨在推动全球食物系统向植物性饮食转型的草根倡议。目前全球已经有 41 座城市参与:plantbasedtreaty.org * 《地球公民》(Earthlings): 一部揭露人类如何对待动物的纪录片,对许多人产生深远影响,是许多 vegan 的启蒙。www.nationearth.com * 米尔格拉姆实验 (Stanley 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s): 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的服从倾向。 * 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Hannah Arendt's "banality of evil"): 哲学术语,指在体制化作恶中,个体可能因放弃思考、盲目服从而犯下巨大罪行。 * 人类至上主义:What is human supremacy? (A definition) www.ecologicalcitizen.net * Vegaphobia (素食恐惧症/厌恶素食): 指对素食者或素食主义的非理性恐惧、厌恶或歧视。来源:en.wikipedia.org * Second-order discrimination (二级歧视): 指对那些反对一级歧视(如物种歧视)的人所进行的歧视。Horta, O. (2018). Discrimination against vegans. Res Publica, 24(3), 359-373. * 关于肉食者对素食者敌意的研究:MacInnis, C. C., & Hodson, G. (2017). It ain’t easy eating greens: Evidence of bias toward vegetarians and vegans from both source and target.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6), 721-744. * 英国的反歧视法 Equality Act 2010《2010 年平等法》从 2020 年开始,认定道德维根主义 ethical vegan 是在法律上受保护的哲学信仰 www.theguardian.com * 小书推荐:Vystopia: the anguish of being vegan in a non-vegan world by Clare Mann:心理学家 Clare Mann 的书,她创造了「Vystopia」一词,描述 Vegan 因知晓动物所遭受的苦难而产生的存在性痛苦、悲伤和绝望感。vystopia.com

51分钟
1k+
2天前

Vol.08 动物实验是不是「必要的恶」?从猫肾移植谈起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动物实验为什么是一个在伦理和科学上都存在巨大缺陷的残酷体系? 为什么我们一边认为在老鼠身上测试的疗法对人类有效,一边又认为牠们是低等的生物,与人类有根本性的不同?本期节目我们从美国 FDA 宣布逐步取消部分动物实验和国内某大学推出猫肾移植手术培训班的热点新闻切入,探讨了人类是否有权为了延长生命而去剥削动物生命的伦理问题。 我们围绕动物实验科学性的争议展开,并从不同的道德哲学框架聊了聊动物实验为何存在伦理问题。在节目后半段,我们引入了女性主义视角,追溯了女权运动与反活体解剖运动的联系,关怀伦理如何挑战传统科学中「征服与控制」的男性化视角,以及后人类哲学叙述中忽视动物主体性的「赛博格」想象。 支撑着庞大动物实验产业的,不仅是科学的路径依赖,也是根植于教育制度、产业资本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复杂网络。与此相伴的,还有人类无法正视身老病死自然规律的深层焦虑。甚至,其背后的动机已不再是单纯的医疗目的,而是一种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的愿景。历史以来的案例告诉我们,将动物工具化的过程,也会带来对人性尊严的轻视。这期节目并不是想全盘否定动物实验促成的科学成果,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对话,让大家重新审视动物、科学、社会与我们自身的关系。在追求知识和健康的道路上,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更具同情心和智慧的道路? 【时间轴】 * 00:00 本期话题与积极新闻:FDA 逐步取消部分动物实验 * 09:42 从猫肾移植手术争议,探讨动物实验的伦理边界 * 14:40 用医疗进步掩盖不平等:人为创造出有缺陷的身体 * 16:50 动物实验的伦理与科学性:两大核心争议层面 * 18:44 物理学领域的经典动物实验 * 23:12 动物实验研究人员的关爱-杀戮悖论与心理健康问题 * 26:58 剖析三个经典心理学实验背后的残酷与科学局限性 * 33:50 动物实验运用在药物开发时的方法论问题 * 39:20 揭示化妆品行业中残酷的德莱兹测试 (Draize test) * 42:25 功利主义、权利论与德性论:不同哲学框架下的审视 * 53:01 女性主义视角:科学暴力与物种压迫的深层关联 * 58:37 动物实验背后庞大的、制度化的产业链 * 1:03 跨行业的共谋(畜牧业与野生动物贸易) * 1:06 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滑坡效应」 * 1:07:08 节目总结、推荐环节与下期预告 播客提及的实验、著作与论文 Why Are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e First Prime Targets for Animal-Free Testing at FDA? 介绍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决定逐步淘汰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动物试验,以及 10 个关键特性使其在 FDA 的无动物测试中具有吸引力。 The massive stakes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plans to end animal testing Rachel Fobar 这篇 Vox 文章深入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在动物实验政策上看似矛盾的立场。 Animal Researchers Shoulder a Psychological Burden that Animal Ethics Committees Ought to Address M. King & H. Zohny (2022) 这篇发表于《医学伦理学杂志》的文章将焦点转向了动物实验对人类研究人员的影响,如关爱-杀戮悖论(caring–killing paradox)道德创伤和同情心疲劳。 Brute Science: Dilemmas of Animal Experimentation Hugh LaFollette & Niall Shanks (2020) 本书对动物实验提出了详细的伦理和科学的双重批判,挑战了动物模型能够可靠预测人类反应的核心假设,通过大量案例指出物种间的生理差异常常导致误导性甚至危险的实验结果。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在 1960 年代提出。该实验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抑郁症,但其残酷的手段和将动物模型简单类比人类复杂心理的有效性,一直备受伦理和科学上的双重批评。 Trying to Cure Depression, but Inspiring Torture The New Yorker Maria Konnikova 这篇《纽约客》文章重新审视了「习得性无助」实验以及在人类社会的应用。 母爱剥夺实验 (Maternal Deprivation Experiments) :由心理学家哈里·哈洛 (Harry Harlow) 在 20 世纪中期进行。实验证明了接触和安抚对于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幼猴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和社交障碍。传记书籍: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Deborah Blum (2002) 药物成瘾实验 (Drug Addiction Experiments) :这些实验旨在研究成瘾机制,但其极端残酷性和科学性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 德莱兹测试 (Draize Test):一种用于测试化妆品和化学品对眼睛和皮肤刺激性的方法,已在多国被禁止或被替代方法取代。 异种移植手术 (Xenotransplantation):指将一个物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到另一个物种体内的技术,引发了严重的伦理问题,包括供体动物的巨大痛苦、跨物种疾病传播的风险,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挑战。 Animals Used in Research Experiments Worldwide Statista:全球范围内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使用动物的巨大规模。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Feline Renal Transplantation J. W. Yeates (2014):这篇发表于《兽医杂志》的文章深入探讨了猫肾移植手术背后复杂的伦理问题。 《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 50 周年版:由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创作,于 1975 年出版,被誉为现代动物权利运动的「圣经」。 《动物权利研究》(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美国哲学家汤姆·雷根 (Tom Regan) 的经典著作,于 1983 年出版。与辛格的功利主义不同,雷根提出了基于权利的理论。 《救生艇上的狗:可比的伤害和平等的内在价值》(Comparable Harm and Equal Inherent ValueThe Problem of the Dog in the Lifeboat: ):美国法学家、动物废除主义代表加里·弗兰西恩 (Gary Francione) 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探讨了辛格和雷根理论在「例外情况」(如人与动物利益冲突时)的局限性。 The Use of Nonhuman Anima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Necessity and Justification 在这篇期刊文章中,弗兰西恩将他的核心论点直接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弗兰西恩主张,核心问题不在于某个实验是否有用,而在于我们是否从一开始就有道德权利将动物用作我们自己的资源。 Fellow Creatures: Our Obligations to the other Animals 在这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中,著名康德派学者克里斯蒂娜·科斯嘉(Christine M. Korsgaard)论证,动物作为其自身生命和福祉对其而言很重要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ends-in-themselves),而不是人类达成目的的工具。她提出「生命延长」这个观点,并指出功效主义计量的局限,强调剥夺无数动物的生命只为短暂延长人类生命的伦理错误。 约瑟芬·多诺万 (Josephine Donovan) 与生态女性主义的批判 The New Materi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Subjectivity 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对哈拉维等后人类主义者进行的批判。多诺万认为,将一个活生生、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动物(「癌鼠」)转化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哲学符号(「赛博格」),是一种危险的抽象化。 放归还是圈养?野生猕猴贩卖案告破后陷“两难” https://mp.weixin.qq.com/s/8YfFsPBtJGdY-iBvkBU5tg 从野生动物到各种疫情再到猎捕野生猕猴实验 这是怎样的轮回? https://mp.weixin.qq.com/s/OUTkRKO1U4205109lY3FTw 一只实验猴可赚十多万!嫌疑人在景区内大肆盗猎猕猴,野生猕猴遭猎捕后被“洗”为人工繁育品种出售 https://mp.weixin.qq.com/s/33cCa2RaJkTzQL4IVykDCw 推荐环节:EP210-終於來啦!!新藥開發在3-5年將逐步告別動物實驗,醫療器材呢? (播客:生醫人生旅歷) podcast.biomeder.com

70分钟
1k+
2天前

Vol.09 父权制科学观的遗产:女权主义为何看不见笼中的「她」?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早在 19 世纪,女权主义的先驱们就敏锐地察觉到诊疗台上的女性与解剖台上的动物共享着同一种被物化的命运。然而,为何到了今天,这种深刻的连接感似乎在主流女权主义的讨论中变得微弱甚至被遗忘了呢?当女权主义指出父权制科学研究对女性系统性的忽略时,她们的诉求为何是「应该增加雌性动物的实验样本」?当女性主义为了论证「人类的性别是文化性的、流动的、被建构的」,她们是否将另一些生命囚禁在了「本能的、固定的、纯粹生物性」的牢笼中?我们用来解放自身的理论武器,为何会变成一把指向其他生命的双刃剑? 本期节目作为《有点豆腐》「女权主义与动物权的交叉性」系列的第一期,将探讨女权主义对待动物议题的盲点。我们一起追问:一场忽视非人类动物的解放运动,其根基是否稳固?真正的解放,是努力从「客体」阵营飞升到「主体」阵营,还是需要我们勇敢地去摧毁那个划分了所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本身?希望大家能加入我们,开启一场关于解放的,更深刻的自我审视。 【时间轴】 * 00:00 开场与听众支持感谢 * 02:55 本期新闻:墨西哥立法禁止海洋哺乳动物娱乐表演,动物福利已经入宪法 * 05:55 当代女权主义的科学观中如何忽视了动物? * 09:30 19 世纪女权先驱怎样看待女性与动物的共同处境 * 12:41 女权主义与自然、非理性、「动物性」切割 * 14:02 反抗「生物决定论」时产生的双重标准 * 18:16 「母性」与「性行为」在人类和动物身上的不同解读 * 21:18 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普遍的「动物性」 * 22:54 如何警惕人类「独特性」与动物「普遍化」的滥用? * 27:16 女权主义批判了科学的「内容」,却接受了主体主宰客体的前提 * 29:06 珍·古道尔的实践如何动摇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 * 30:08 走向真正的解放:动摇支配逻辑的日常实践 * 34:42 本期推荐:《酷儿鸭(以及其他动物)》 * 38:04 下期预告与串台彩蛋预告 【概念解释】 父权制科学观:在父权社会中,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受到男性主导和支配的一种观念和实践模式。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但其从本质上受到父权社会中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带有明显的父权色彩。父权制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系列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且总是将其中一方定义为优越的、主导的。科学不仅接受了这套逻辑,还用其理论将其「合法化」。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一些研究可能更多地关注男性健康问题,而忽略或弱化女性的特殊健康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被用于维护父权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比如利用科技手段对女性进行监控和控制。父权制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和价值中立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实际上,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带有明显的社会烙印。例如,在战争时期,科学技术可能被用于发展军事武器,而在和平时期,科学技术可能被用于改善民生。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科学观的批判,并非简单地反对「由男性主导的科学」,而是一场从根本上解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语言和实践的深刻思想运动。其核心论点是:现代科学远非其所宣称的那样价值中立、普世客观,而是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被一种 父权制的、西方的、白人男性的世界观所塑造,并反过来服务于巩固这套世界观。 生物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能力甚至社会地位,主要是由其天生的生理特征(如基因或激素)所决定的观点;比如,有人会用男性天生荷尔蒙水平高来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具攻击性。 社会建构论:许多我们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或身份,其实是由社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共同塑造出来的。 进化的非连续性:强调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仿佛人类的进化已经超越了其他生物,与动物王国产生了本质性的断裂;例如,当我们默认动物的一切行为都由「本能」驱动,而人类的行为则由复杂的「文化」决定时,我们就是在采纳进化的非连续性视角。 生态女权主义:一种思想,它认为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同根同源的,都源于一种将「ta 者」物化和支配的父权制逻辑;比如,将土地称为「处女地」等待被开垦,就是用对待女性的逻辑去对待自然。 动物废除主义:动物不应该被视为人类的财产,因此我们应该彻底废除所有形式的动物利用,而不仅仅是改善它们的福利;一个废除主义者会认为,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用「更人道」的方式屠宰猪,而在于我们根本无权将猪作为食物。 主-客体二元对立:一种思维模式,它将世界划分为能够思考和行动的「主体」(通常指人类)和被动地被观察、被研究、被利用的「客体」(如自然或动物);例如,在传统的科学实验中,科学家是进行观察的「主体」,而被实验的老鼠则是完全被动的「客体」。 人类例外论:一种信念,认为人类因其拥有语言、理性和道德等独特能力,而从根本上区别于且优越于所有其他动物,并通过人类的例外或独特性对动物和自然进行主宰和剥削;比如,「只有人类具备理性认知,懂得艺术和哲学,所以我们有权主宰地球」,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例外论。 异性恋正统:一种社会认知模式,它将异性恋视为唯一「正常」的、默认的性倾向,而将所有其他性倾向视为「偏差」或「例外」;比如,当一部电影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就默认主角是异性恋,这就是异性恋正统在文化中的体现。 【文献和人物】 * Linda Birke (琳达·伯克):女性主义生物学学者,其文章为本期核心讨论基础 Birke, L. (1995). 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Feminism, Animals. Animals and women: Feminis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32. * Barbara Noske (芭芭拉·诺斯克):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家,提出女权主义对科学「主客体」前提的接受 * Sandra Harding (桑德拉·哈丁):女权主义哲学家,批判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 * Sarah Blaffer Hrdy (莎拉·赫尔迪):女性灵长类动物学家,颠覆了对雌性灵长类动物的传统认知 * 《看不见的女性》(又译《被隐形的女性》、《被忽视的女性》,全名《看不见的女性:专为男人设计的世界中的数据偏见》,英文: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是英国女权主义作家卡洛琳·克里亚朵·佩雷兹(Caroline Criado Perez)于 2019 年出版的一本著作。该著作描写了大数据资料搜集中因性别偏见而对女性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 * Jane Goodall (珍·古道尔):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她对黑猩猩的观察中突破了传统科学观中的「冰冷观察者」,高亮了黑猩猩的主体性和她们对研究者产生的影响。 * 书籍推荐:《Queer Ducks (and Other Animals): The Natural World of Animal Sexuality》by Eliot Schrefer

40分钟
1k+
2天前

豆腐两岸Vol.01 《三個動物》的动权起源故事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在一个将动物客体化、消费主义盛行的华语社会中,我们为何要进行动物权利倡导?将动权从「宗教/健康/环保选择」重新定义为「社会正义议题」为何具有紧迫性与艰巨性?在这期《有点豆腐》的特别系列中,我们请来了来自台湾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 Vegan 播客《三個動物》的三位主持人,和我们一起聊聊 ta 们的心路历程! 《三個動物》的主播——思晴、Adam 和志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 Vegan 起源故事和心路演变,聊了聊个体经验和更具普遍性的社会文化,比如做一个追求正义的「傻瓜」、成为「扫兴者」的体验和台湾 Vegan 文化的概貌。动权倡导是一场结合了深刻个人体验(失去朋友的代价、被误解的挫败)与严密逻辑思辨(无法驳倒 Veganism 的论述)的实践。在信息差、社会惯性以及认知失调等重重阻力下,动权倡导者内部不存在单一的标准模板,而是相当多样的。希望这次交流能带给听众一些启发,也能让更多华语圈为非人类动物权益而努力的人感到不再孤独。 《三個動物》的播客内容可以在小红书、B 站,以及 Youtube、Spotify 等众多平台搜索到(需要搜索繁体中文)。 【时间轴】 * 00:00 播客开场:在废除主义(Abolitionism) 动物权利立场上的共识 * 01:00 嘉宾介绍与个人动权起源故事 * 01:45 思晴: 跨越两岸的同温层经验 * 03:53 Adam: 从街头行动到 vegan 创作者 * 06:44 志伟: 从「吃到素会不爽」到理性思辨的诚服 * 10:18 志伟谈论倡导方法与身边朋友的对动权话题的反应 * 14:50 《三個動物》的名字来源以及节目构思 * 18:35 什么驱动了三個動物从自己成为 vegan 到踏上倡导之路 * 19:30 思晴: 想让大家看到真相 * 25:48 Adam: 少年动漫的启发、思辨和情动 * 30:25 志伟: 不爱动物也需要正视动物权 * 36:19 三个动物成为「扫兴者」(Killjoy)的经验 * 37:28 Adam: 没想到自己会失去朋友以及后续心态的转变 * 40:45 志伟:对身边人的同理心以及对倡议工作的得失心 * 44:00 思晴: 身处支持素食的 bubble,non-vegan 反而成了扫兴者 * 47:15 三个动物创建的 Line 群组——只讨论动权倡议 * 49:45 志伟:追求社会正义也可以是快乐的来源之一 * 52:30 三个动物给台湾的 vegan 文化打分 * 1:00:00 两块豆腐给内地的 vegan 文化打分 * 1:05:00 节目的收尾与展望 【一些名词定义】 * Veganism: 一种生活方式,旨在最大限度地排除所有形式的、对动物的剥削与虐待,无论其目的为食物、衣物或其他。这不仅是饮食选择,更是一种哲学和伦理立场。 * 废除主义 (Abolitionism): 在动物权利语境下,指主张完全废除动物作为人类财产的地位,而非仅仅改善其福利。其目标是终止而非「人道化」所有形式的动物利用。 * 动物权利 (Animal Rights): 一种伦理观念,认为非人类动物应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免受人类剥削的权利。 * Anonymous for the Voiceless (AV): 一个全球性的街头动物权利倡导组织,以其标志性的「真理之墙」(Cube of Truth)行动而闻名,即行动者佩戴面具、手持屏幕播放动物养殖业真相,与路人进行对话。 * PETA (善待动物组织): 全球最大的动物权利组织之一,以其高调的媒体宣传、名人代言和卧底调查而著称。 * 扫兴者 (Killjoy): 源自女权主义理论家萨拉·艾哈迈德(Sara Ahmed)的概念,指那些通过指出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而破坏了主流群体「和谐」或「快乐」氛围的人。在播客中,Vegan 在社交聚餐时就往往扮演了这一角色:《作为维根,我们是「扫兴者」吗?》

67分钟
99+
2天前

Vol.10 「肉蛋奶女权」的诞生:以「她」的生命为我赋权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当「女人就要多吃肉蛋奶」成为解放的口号,工厂化农场里的雌性却在痛苦中被迫受孕、不断生产。 哪怕动物工业对雌性身体的剥削早已被揭开,仍有不少女性觉得,那与自己无关。 当一种解放以另一种奴役为前提时,它究竟是赋权的宣言,还是压迫的变体?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聊近年中文互联网上日益普遍的「肉蛋奶女权」现象,探讨这股反抗「白幼瘦」审美、追求女性身体力量的潮流,是否在无意中复制了父权制中最核心的支配逻辑。我们从女性真实的身体经验聊起,讨论了人们对动物性蛋白的迷思,对女性力量和身体自主性的误解,并邀请到了两位 Vegan 女性朋友和分享她们在女性社群中遭遇的真实碰撞与思考。 最后,我们讨论了工业化畜牧业和渔业对雌性动物生殖过程的极致剥削如何与父权制对女性的控制在结构上同构。这样的讨论不是为了对个体进行指责,而是为了叩问:只解放部分生命的女权主义,根基是否稳固?真正的力量,是复制支配和暴力的逻辑,还是扩展共情与关怀的边界?希望这期节目,能带给你一次关于身体、力量与同理心的深刻反思。 时间轴: 02:06 我们为何要讨论「肉蛋奶女权」 04:26 简体中文语境下厌女与动物虐待之间的高度重叠 07:20 新闻分享:瑞士 7 月新规规定肉蛋奶产品需要标识动物痛苦 11:30 肉食和素食的性别维度与「多吃肉才不痛经」的呼声 12:55 嘉宾: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肉蛋奶女权」的出现 15:15 女权主义者分享了《肉食的性政治》却认为女性应该多吃肉蛋奶 16:40 肉蛋奶女权潜在的心理动机和诉求 20:00 反抗「白幼瘦」还是服从了新的身体规训 20:40 消费主义构建的「强壮」与动物性蛋白的崇拜 25:48 肉蛋奶真的能为女性赋能吗? 27:36 一些女权主义者为何排斥与雌性动物的类比 30:00 《我是女兵》:反驳暴力赋权 33:11 雌性化的蛋白——父权制对雌性身体工具化的极致体现 34:17 畜牧业中雌性动物的价值在于持续不断地生产 37:24 蛋奶是动物母亲「多余」的产物吗? 38:30 对非哺乳动物雌性身体的工具化 39:29 畜牧业和渔业对雄性个体的工具化 42:04 女性成为 Vegan 的直觉性共情 43:30 Vegan 女权者面临的网络和现生阻力 44:38 社群中被扣帽子污名化 45:44 曾经素食过的名人方大同、大 S 去世引发的素食污名 49:27 肉蛋奶消费的阶级差异与中产文化 51:45 中国汉族饮食传统中的牛肉与牛奶 52:00 《母乳与牛奶》:民国时期奶粉厂商塑造的「好母亲」 53:34 肉蛋奶生产造成的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 55:05 走向更具共情力的身体自主和女性解放 58:55 结语与资源推荐 本期播客提及的文献: * 《肉食的性政治》 (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作者: 卡罗尔·亚当斯 (Carol J. Adams) * 本书提出「缺席的指代」和「雌性化的蛋白」 (feminized protein) 等关键概念,论证父权制下对女性的压迫和对雌性动物的剥削如何在结构和符号上同构。 * Laukmane, S. (2019). The Niku joshi Phenomenon Meat-eating and Gender inside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Workplace. Japanese Review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2), 63-105. * 这篇论文研究了日本办公室女性通过下班后参加吃肉女子会寻求在男性为主导的办公室文化中寻求归属感的现象。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The Unwomanly Face of War) 作者: Svetlana Alexievich * 书中对二战苏联女兵充满创伤的回忆,描述了女性亲历暴力与杀戮后往往不会感到骄傲或赋能,反而深受其害,她们的经历与战后男性士兵的回忆并不相同。 *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 (Mother's milk and cow milk: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ther's role in modern China)作者: 雷祥麟 * 这本书从历史角度解构食用奶制品在中国的「天然正确性」。牛奶消费在中国的普及并非传统,而是与近代科学育儿、现代性以及民族主义话语紧密相连的被建构起来的消费习惯。 * 《为妇女权利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作者: Mary Wollstonecraft * 《为野兽权利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Brutes) 作者: Thomas Taylor * Ren, L., Tang, Y., Yang, R., Hu, Y., Wang, J., Li, S., ... & Yao, Y. (2023). Plant-based dietary pattern and low muscle mass: a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 of Chinese older adults. BMC geriatrics, 23(1), 569.Ren, L., Tang, Y., Yang, R., Hu, Y., Wang, J., Li, S., ... & Yao, Y. (2023). Plant-based dietary pattern and low muscle mass: a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 of Chinese older adults. BMC geriatrics, 23(1), 569. * 一项针对 2771 名 65 岁及以上中国老年人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偏向植物性饮食的模式,能将肌肉量减少的风险降低5%。 * Reid-McCann, R. J., Brennan, S. F., Ward, N. A., Logan, D., McKinley, M. C., & McEvoy, C. T. (2025). Effect of plant versus animal protein on muscle mass, strength,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sarc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ition Reviews, 83(7), e1581-e1603. * 一项 meta-analysis,汇总了 43 个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数据,证据等级非常高。核心结论是: 关于「肌肉体积」 (Muscle Mass): 综合来看,动物蛋白在增加肌肉体积上,比植物蛋白有微弱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年轻人(<60岁)身上,在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并不明显。该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豆蛋白在增肌效果上与牛奶蛋白没有显著差异。在提升肌肉力量和改善身体综合表现方面,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本期推荐:veganfeministnetwork.com、三個動物 Podcast EP45 | 波霸雞與翹臀豬:女性主義與動物權的交叉正義 (上)(可在各大播客平台、小红书和 youtube 上收听) * 《波霸雞與翹臀豬:肉食色情論》 (The Pornography of Meat) 作者: Carol J. Adams * 台湾版翻译,本书深入探讨了肉食广告对动物身体的「部位化」呈现与色情文化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性化之间存在着惊人的视觉和逻辑相似性,进一步强化了厌女文化与物种歧视的内在关联。

62分钟
1k+
2天前

豆腐两岸Vol.02 动物权利和植物肉是「西方阴谋」?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当 Veganism、素食主义、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等概念在简体中文世界常被贴上「西方白左」的标签时,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民众是如何看待这些概念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到了《三個動物 The 3 Animals》的主播们,一同聊聊两岸面对动物权所产生的,有趣的文化异同。 节目从两岸反对 Veganism 的舆论差异切入,谈了谈台湾的宗教传统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相比之下,在中国大陆,历史记忆与现实焦虑交织,使得「肉蛋奶」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意义;与此同时,新潮的「植物肉」和素食版的传统小吃也在两岸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节目后半段,我们聊了聊美食文化和消费主义如何塑造现代饮食习惯:中华饮食文化中对「新鲜」、「活杀」的追求是否会给动物权利的推广带来了更独特的挑战?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饮食选择的对话,更是一次深入文化肌理、历史记忆和全球化进程的碰撞。无论你身在何处,希望这场讨论都将为你提供一个理解 Veganism 和动物权在华人世界复杂处境的全新视角。 你可以在小红书、B 站以及 Spotify 等海外平台找到《三個動物》播客。 时间轴 * 00:00 两岸对待动权的网络态度大不同? * 05:20 动物权利在地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 06:30 东方哲学与西方伦理不同的道德体系 * 16:40 历史伤痕将肉蛋奶与国力捆绑 * 19:10 从「崇洋媚外」到「大国自信」 * 26:57 食品安全焦虑有时会压倒对「本土」的坚守 * 30:20 为什么不抗拒来自西方的乳制品? * 35:05 两岸对植物肉的态度:传统升级还是资本做局 * 42:15 植物基肉蛋奶替代品在台湾的市场 * 45:29 我们到底在拿什么和植物肉做比较? * 49:11 台湾传统美食的素食复刻版 * 52:53 灵魂拷问:吃素了,为什么还要吃仿荤? * 58:04 豆腐和面筋的神坛:我们真的需要「替代品」吗 * 1:00:00 排斥大豆产品的欧美文化 * 1:04:49 东亚餐桌上的「残忍美学」是否会让动物倡议受阻 * 1:11:04 觉醒之前:将动物制品与动物生命完全割裂 * 1:15:20 童年创伤:目睹动物被伤害的震撼记忆 * 1:31:10 同理心可以被培养,苍蝇也有「家人」

96分钟
99+
2天前

豆腐国际Vol.01 Oscar Horta(西班牙道德哲学家)| 全英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前排提示:由于本期内容是全英文,所以我们在官网更新了我们本期的完整文字稿及翻译,帮助大家无障碍地收听本期!https://slightlytofu.github.io/ 《有点豆腐》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国际嘉宾访谈系列!作为该系列的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了西班牙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国际组织「动物伦理」(animal-ethics.org)的联合创始人——奥斯卡·奥尔塔(Oscar Horta)。奥斯卡在今年八月结束了他在中国为期两周的紧凑学术之旅,他将与我们分享此行中的见解与思考。 对话从奥斯卡的个人经历开始,他讲述了童年的海边生活如何塑造了他 veganism 观念,并使他认为动物倡导将是此生最重要的事业——这是一条他自九十年代以来已坚持数十年的道路。接着,我们聊了聊他的中国行,分享了他与国内动保行动者交流的感受,以及他对中国动物倡导现状的观察。奥斯卡分享了全球性动物倡议的共同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视角。 我们的讨论还扩展到了当代动物伦理学中一些最具挑战性和前瞻性的话题。奥斯卡剖析了野生动物的痛苦、保护个体动物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张力,消除「物种歧视」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外星环境「地球化」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对动物的深刻伦理影响。他还谈了谈对《动物社群》的看法,并对野生动物的自治「主权」框架提出质疑。最后,奥斯卡分享了他对抗「二阶歧视」(即社会对道德素食者的歧视)的策略。对于任何关心全球动物权利运动和动物伦理未来的听众来说,这会是一期不容错过的对话。 In this special episode of Slightly Tofu, we embark on a new series featuring international guests, with our first conversation conducted entirely in English. We are excited to have Oscar Horta, a distinguished Spanish animal ethicist and co-founder of the influential organization animal-ethics.org. Fresh off a nearly month-long, intensive academic tour across China, Oscar shares his unique insights and reflections with us. The conversation begins on a personal note, as Oscar recounts his formative childhood experiences that sparked his journey toward veganism and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animal advocacy—a path he has followed for decades since the 1990s. We then delve into his recent trip, exploring his most memorable moments connecting with Chinese scholars and activists, and his observation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animal advocacy in China. Oscar compares the common challenges and cultural nuances he witnessed, offering a valuabl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discussion broadens to address som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forward-thinking topics in contemporary animal ethics. Oscar unpacks the complexities of wild animal suffering, the tension between protecting individual animals versus entire ecosystems, and the profound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e also provides a thoughtful critique of political theories like "Zoopolis," questioning the framework of wild animal sovereignty. Finally, for advocates everywhere, Oscar shares his strategies for staying resilient, coping with the emotional toll of the work, and combating the "second-order discrimination" faced by those who speak up for animals. This episode is a must-listen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global anima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future of animal ethics. 01:45 - From Fishing to Moral Philosophy: An Unlikely Path to Veganism 从见证水生动物的挣扎到道德哲学:奥斯卡通往 veganism 的旅程 07:45 - Beyond Borders: AI, Wild Animals, and the Future of Ethics 跨越国界:人工智能、野生动物与伦理学的未来 15:25 - East Meets West: A Strategic Blueprint for Animal Advocacy in China 东西交汇:中国动物倡导的策略蓝图 29:08 - The Individual vs. The Ecosystem: Navigating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个体 vs. 生态系统:如何看待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39:08 - Are Animals Citizens? Questioning the "Zoopolis" Model 动物是公民吗?对《动物社群》模型的反思 49:13 - The Advocate's Marathon: Staying Resilient & Resources for the Long Haul 倡导者的马拉松:如何保持韧性,为长跑积蓄力量 名词参考: * Wild Animal Suffering / 野生动物的痛苦:这个概念挑战了传统环保主义只关注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视角,转而关注野生个体动物因饥饿、疾病、捕食、寄生虫和恶劣天气等自然因素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是否以及如何干预自然,以减轻这些痛苦。 * Long-termism / 长期主义:这是一种伦理视角,强调我们不仅要对当下的动物负责,更要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数量极其庞大的后代动物的福祉负责。这个框架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决策将如何影响未来千百万年人与非人动物的生存状态。 * AI and Animal Ethics / 人工智能与动物伦理:随着AI技术的发展,它可能被用于优化动物养殖(加剧剥削),也可能被用于监测和帮助野生动物。更深远的风险在于,我们可能会在AI系统中锁定物种歧视的偏见,使其在未来被无限放大。如何确保AI的发展对动物有利,是一个紧迫的前沿问题。 * Directed Panspermia / Terraforming / S-Risk/ 定向泛种论 / 地球化:指的是将地球生命(包括动物)有意地散播到其他星球。其巨大的伦理风险在于,我们可能不仅传播了生命,更是在宇宙尺度上复制和传播了地球上野生动物所经历的巨大痛苦,这被称为 S-Risk。 * Synthetic Biology & Gene Drive / 合成生物学与基因驱动:这些技术允许我们创造全新的生命形式或通过基因驱动快速改变整个物种的基因库。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例如,我们是否会创造出承受新型痛苦的动物?改变一个物种的基因是否会引发不可预见的生态灾难和动物痛苦? * Rewilding / 再野化:指的是将某个区域已灭绝的物种(如狼、熊等)重新引入其原生栖息地,以恢复生态系统。这在伦理上充满争议,因为它虽然有益于生态,但会给被重新引入的动物(面临适应压力)和当地的食草动物(面临新的捕食者)带来直接的痛苦和死亡。 * Relocation /(动物)迁移:作为「再野化」或解决人与动物冲突的一种手段,迁移指的是将动物从一个地方捕捉并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过程本身会给动物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其伦理合理性备受质疑。 * Invertebrate & Insect Farming / 无脊椎动物与昆虫养殖:随着人们寻找可持续蛋白质,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动物的规模化养殖正在兴起。这是一个前沿议题,因为这些动物的感知能力(sentience)长期被忽视,而它们的养殖数量可能达到万亿级别,有可能在未来制造出比现有工厂化养殖规模大得多的痛苦。 文献: Horta, O. (2010). What is speciesis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23(3), 243-266. Horta, O. (2017). Animal suffering in nature: The case for interven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39(3), 261-279. Horta, O. (2013). Zoopolis, interventions and the State of Nature. Law, Ethics and Philosophy, 113-125. Horta, O. (2018). Discrimination against vegans. Res Publica, 24(3), 359-373. Singer, P., & Tse, Y. F. (2023). AI ethics: The case for including animals. AI and Ethics, 3(2), 539-551.

57分钟
99+
2天前

Vol.11 话语的囚笼:当「做鸡」与「婚驴」指向同一种暴力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在这期《有点豆腐》中,我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日常语言中的物种歧视与性别歧视如何彼此交织,彼此强化?在人类历史中,许多文化都通过将动物分类为「低等」来合理化对动物的伤害:当被作为食物时,有情的动物个体在语言中被抹去了温度;当被用来作为贬低词汇时,对动物的误解变成射向同类的子弹。物种歧视的语言不仅重演了动物是「低等」的社会偏见,也让针对动物与边缘人群的暴力变得「理所当然」。这些语言在人们心里筑起一道防火墙,让看似无害的表达成为支配体系中的认知基石。 我们的讨论从被吃的动物展开,引申到与动物相关的侮辱性词汇;还有那些戏谑的网络语言,如何同时工具化了动物和人类?在节目后半段,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某热门播客的单集「做鸡如何帮我反思现代性」,以及女权话语中「婚驴」、「国蝻」等词汇的使用,来探讨物种歧视语言和父权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次的讨论的关注点不是「说话者」,而是语言结构本身——我们能否在反抗暴力的道路上锻造一套不贬低动物,更具道德一致性的新语言?希望这期节目是一次拆解语言监狱的行动。我们也邀请你一起,从最日常的言语开始,努力看见并尊重每一个生命。 提示:节目涉及一些可能令人不适的争议性词汇,我们提供完整时间轴供听众选择性收听。 【时间轴】 00:15 开场:支持者与团队感谢 01:38 积极新闻:动物运输将受更严格监管 04:11 今日主题:物种歧视语言如何同时贬低女性与动物 06:50 将被吃的动物碎片化、隐形化的语言 11:58 贬低动物的词汇作为人身攻击的底层机制 16:19 生态女性主义核心洞察:压迫女性与压迫动物的同构逻辑 18:58 辱女词汇中对雌性身体支配权的投射 20:37 「去人化」词汇与种族大屠杀的认知机制 22:30 「小鲜肉」:被客体化的年轻男性 24:55 「牛马」和 「社畜」的象征和现实意义 29:39 案例一:「做鸡如何帮我反思现代性?」中的双重歧视 41:16 案例二:「婚驴」、「国蝻」与父权制的回响 47:32 我们是否要求女性单方面「放下武器」? 50:34 从动物身上汲取正面的语言力量 51:35 语言作为挑战深层权力结构的日常实践 53:12 推荐阅读:Cora Diamond《吃肉与吃人》;Judith Butler《Excitable Speech》 55:25 下期预告:两位东亚女性素食者聊聊韩江的《素食者》 本期播客提及的文献: Marx, Kar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异化劳动的经典论述 Ross, S. 1981. "How Words Hurt: Attitudes, Metaphor and Oppression." In Sexist Language: A Modern Philosophical Analysis, edited by Mary Vetterling-Braggin, 194-216. Totowa, N.J. - 关于厌女语言 Dunayer, J. (1995). Sexist Words. Speciesist Roots, Animals and women: Feminis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11. - 物种歧视和厌女的交叉性 Adams, Carol J. 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肉食的性政治》) - 提出「缺席的指涉」(absent referent)等关键概念 Green, M. (2017). Speech acts(语言行为) Väyrynen, P. (2016). Thick ethical concepts. (厚概念) 推荐阅读: Diamond, Cora. "Eating Meat and Eating People"(《吃肉与吃人》)- 关于概念体系如何定义「可食用性」的革命性论文 Butler, Judith. Excitable Speech - 探讨语言如何塑造现实和权力关系

56分钟
1k+
2天前

特别节目:珍·古道尔被媒体「消声」的基进思想

有点豆腐 Slightly Tofu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say they "love" animals sit down once or twice a day to enjoy the flesh of creatures who have been utterly deprived of everything that could make their lives worth living and who endured the awful suffering and the terror of the abattoirs— and the journey to get there— before finally leaving their miserable world, only too often after a painful death. - Jane Goodall 成千上万声称「爱」动物的人,每日一或两次坐下,享用那些生命中一切价值已被彻底剥夺、并在屠宰场——以及前往屠场的旅途中——忍受了可怕的痛苦与恐惧,最终往往在一场惨痛的死亡后才得以脱离那悲惨世界的生灵的血肉。 —— 简·古道尔 本期节目是一次特殊的纪念,我们告别了于 2025 年 10 月 1 日逝世的珍·古道尔博士。但我们不打算重复那些广为人知的赞美,而是希望高亮她思想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常被中文媒体忽视的核心部分。我们发现,在大量的纪念报道中,她的一个关键主张被「消声」了:作为一名严格素食的倡导者,她对动物的爱并非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落实于「不消费、不伤害」的伦理选择。她反对工业化养殖以及动物实验,也并不认为人类的利益先于野生动物。 节目将从这个被忽视的切入点展开,讨论珍·古道尔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她的革命性不仅在于为黑猩猩取名、承认牠们的个性与情感,更在于她晚年将关注点从非洲森林扩展到全球性的社会正义议题。她严厉批判工业化养殖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暴行之一」,并明确指出我们的饮食选择与环境破坏、公共健康危机、社会正义紧密相连。 本期节目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聚焦于她如何颠覆了我们看待人与动物关系的方式,她的道德素食主义倡导;第二部分,我们做一些简单的「纠错」,指出中文媒体在报道她时出现的普遍误读与信息缺失,并和大家分享《有点豆腐》的听众、古道尔的长期追随者志成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节目,填补公共讨论中的空白,将珍·古道尔真正想传达的、那个更基进也更深刻的思想,重新带回对话之中。 时间轴: * 00:00 节目开场:纪念古道尔的哲学与理想,而非仅仅个人颂扬 * 02:07 播客主旨:聚焦中文媒体对古道尔的误读,尤其被避开的 Vegan 身份 * 04:24 珍·古道尔的遗产:颠覆人类中心主义 * 06:03 方法论的革命:合理的「拟人化」恰恰是她开启全新研究范式的钥匙 * 07:06 行动主义的演进:严厉批判工业化养殖 * 08:48 古道尔因为什么事情成为素食者 * 10:00 古道尔对 veganism、动物实验的看法 * 13:10 纠偏主流环保观念:她更关心个体动物的福祉,而非仅停留在抽象的物种层面 * 14:50 志成来稿:veganism 几乎是古道尔最关心的话题 * 22:55 数不清的媒体对她去世后的思想曲解 * 24:45 古道尔最后作品《希望之书》的启示 * 26:50 从日常的伦理消费选择开始,每个人都可以造成改变 关键词和参考资料 * 珍·古道尔 (Jane Goodall): (1934 - 2025)英国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人类学家和联合国和平使者。她长期在非洲冈比国家公园对黑猩猩进行野外研究,她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黑猩猩及动物行为的理解。晚年,她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环保和动物权利活动家。 * Veganism: 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食用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动物产品,不仅限于饮食,还包括衣物、化妆品等。其核心动机是反对将动物视为商品,并拒绝一切对动物的剥削和虐待。 * 人类中心主义 (Human exceptionalism / Anthropocentrism): 一种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最重要的存在的观念。这种世界观将人类的利益、价值观和福祉置于所有其他生物之上,常常是剥削自然和动物的理论基础。 * 工业化养殖: 指一种高密度、高强度的集约化畜牧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动物通常被当作生产机器,在极其拥挤和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其主要目的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产出。 * 《希望之书》 (The Book of Hope: A Survival Guide for Trying Times): 珍·古道尔与作家道格拉斯·艾布拉姆斯(Douglas Abrams)合著的书籍,于 2021年 出版。书中,古道尔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她对未来的四个希望的理由:人类惊人的智慧、大自然的韧性、年轻人的力量,以及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 * #EATMEATLESS: Good for Animals, the Earth & All: 这是珍·古道尔研究所于2021年推出的纯素食谱,由珍·古道尔本人作序。 书中包含约80道植物性食谱,旨在向公众展示和推广植物性饮食对动物、地球和人类健康的好处。 * 《希望的收获:正念饮食指南》 (Harvest for Hope: A Guide to Mindful Eating): 珍·古道尔与加里·麦卡沃伊(Gary McAvoy)和盖尔·哈德森(Gail Hudson)于2005年合著的书籍。这本书是她敦促西方社会认真审视我们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檄文。 * 非人类权利项目 (Nonhuman Rights Project): 一个美国的民权组织,致力于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为大象、海豚、猿类等具有高度认知能力的非人类动物争取基本的法律权利,例如身体自由的权利。 * VOX 文章: 节目中引用的文章标题为《Jane Goodall's most radical message was not about saving the planet》(珍·古道尔最激进的言论并非拯救地球),文章强调了她晚年工作的核心是动物伦理和动物作为有情个体的利益,而非泛泛的,以「物种保护」为目标的环保口号。

29分钟
99+
2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