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客Talk
聊聊时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Album
主播:
小橙chen
出版方:
Yatiti
订阅数:
6,141
集数:
68
最近更新:
2天前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由澎湃新闻编辑、潜伏年轻群体的老媒体人小橙主持的访谈式播客节目,联合青年学者和媒体人,以年轻态的视角解读各类社会话题。我们陪伴年轻人成长,从求学、就业,到婚恋、育儿,没有鸡汤,只有干货,探讨时兴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时代思考。 公众号:湃客工坊 thesparker
湃客Talk的创作者...
湃客Talk的节目...

双十一规则永远算不清?那些平台不想让你知道的促销真相

湃客Talk

从“光棍节”到全球购物狂欢,双十一已走过十七年,但近几年却显得越来越“静悄悄”。 当促销周期从一天拉长到两个月,当AI万能搜、88VIP与PLUS会员的复杂计算取代了直接折扣,这个“节日”对消费者而言,究竟是提供了从容,还是制造了迷局? 而对屏幕后的电商人来说,这场“持久战”带来的,又究竟是业绩长虹的喜悦,还是身心透支的疲惫?《湃客Talk》对话一线亲历者梁一、行业观察者崔丽丽,探讨双十一光环下的真实人生与商业逻辑。 【节目嘉宾】 梁一:红兔互动CEO、电商从业者 崔丽丽: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时间轴】 02:21 双十一战线拉长两个月,你“麻”了吗? 03:49 直播间真的便宜吗?40%惊人退货率背后 08:53 平台为何故意把规则搞复杂?专家:浑水才好摸鱼 10:53 88VIP和Plus会员,是省钱利器还是消费陷阱? 15:22 用AI“算计”双十一,省钱帮手还是商家推手? 18:30“剧场效应”下的电商人:从8月备战到春节,全年无休? 22:21 终极拷问:双十一的最低价到底在哪一天? 32:00 价格卷不动了?李佳琦的公司开始批量“造星” 36:22 什么样的人能当主播?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吗 40:32 反内卷!双十一的未来应该是“新品发布会”? 42:54 被“买一送N”支配的恐惧:我家面霜过期三年还没用完 46:36 终极建议:如何找回简单快乐的购物体验? 本期节目文字稿已上线⬇️ 《从八月备战到春节,“双十一”是谁卷麻了?|湃客Talk》

48分钟
99+
2天前

我在“竖店”卧底5个月:有人日薪2万,有人熬3天只赚500

湃客Talk

今年最火的赛道是什么?除了人工智能,可能还有短剧。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刘美岑,在横店当了5个月的短剧群演,把竖屏从业者的“奔日子”和“混日子”,写成了一篇5万多字的论文。用她的话说,短剧门槛不高,却很熬人。 而作为影视行业从业者,张拯目睹了这两年短剧的火爆,也深谙其中的门道,“短剧行业是挣钱的,但要看谁挣的是什么钱,差异还是挺大的。” 从2022年起步,到2023年、2024年一路高歌猛进,再到今年春节前后热度不减……短短几年,短剧市场的规模已经与电影市场比肩。在这样卷的行业,想要弯道超车,精品化是必然要求。 然而,短剧并非长剧的“缩水版”,对于演员、剧本、服化道等都有新的要求。一部短剧究竟是如何制作的,短剧演员的工作是怎样的,短剧行业是就业的好出路吗? 2025年,短剧市场仍将持续扩张,但格局和内容势必会发生变化。《湃客Talk》邀请短剧行业观察者刘美岑和影视行业从业者张拯,一起聊聊短剧行业的内幕。 【时间轴】 01:50 女研究生在横店拍了5个月短剧 04:49 “现金群”和“公会群”,各有什么门道? 10:38 短剧观众有哪些?莫言也看了 15:20 3天500元,群演收入仅够温饱? 19:23 当姚记扑克转型搞短剧,这行真有40倍利润? 21:34 爆款编剧月赚10万?远不止于此 23:30 拍部短剧成本40万,为何“投流”占大头? 28:55 萌宝、霸总、银发赛道,短剧为何总是“老三样”? 34:12 AI来了,短剧也能一键生成吗? 47:33 短剧演员想出名? 看老天赏不赏饭

53分钟
6k+
2天前

预制菜包围下,“秋收”的味道去哪儿了?

湃客Talk

秋分时节,本是稻浪翻滚、瓜果飘香的传统丰收时刻。然而如今,超市货架上的西兰花、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四季常驻,“青黄不接”这个词,已悄然从现代人的生活词典中消失。 当预制菜成为热议焦点,当外卖变成日常选择,我们与土地、与食物之间最本真的联结,正经历着怎样的改变? 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有容看来,农业与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他也指出,市场有时并不理性——比如对“甜度”的过度追求,会让作物失去原本丰富的风味。 与此同时,在市场和味蕾的双重选择下,我们餐桌上的“新”与“旧”正在微妙更迭。食农领域公益从业多年,马小超曾参与种子保护工作。她在河北王金庄村见到这样一个场景:村民们至今仍在梯田里轮作上百种作物,社区种子库中保存了百余种地方品种。“地种百样不靠天”,不仅是农民的生存智慧,更是与自然共处的朴素哲学。 尽管育种技术和物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人却开始转身走向阳台,尝试亲手种植。预制菜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复杂的情感:我们拥抱便捷,却仍本能地渴望与土地的真实连接,向往“从田间到餐桌”的自然状态。 本期《湃客Talk》邀请植物学家顾有容与食农实践者马小超,一起聊聊秋收背后的品种迭代、文化记忆与土地情感,探讨我们与食物、与自然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层联结。 【本期嘉宾】 顾有容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植物学家 马小超 食农领域公益从业者 【时间轴】 01:12 秋天的第一个南瓜,有几个人认识? 04:31 西红柿的逆袭:从“钢铁硬汉”到“柔软甜心” 09:09 21元三根的彩椒?它不是来填饱肚子的 12:23 白色草莓:除了能拍照,还剩什么? 16:36 “葡萄爱马仕”如何跌成“葡萄大路货”? 23:11 小农的无奈:爱种的品种怎么没了 25:15 这个世遗村庄,冬至给小毛驴煮面 36:31 阳台种菜:种的不是菜,是焦虑的解药? 43:18 年轻人返乡种地?别把腰练废了 44:50 2055年的秋分早餐盘会出现什么? 51:46 预制的秋天味道,植物学家怎么看

50分钟
99+
1个月前

考古父母爱情:来自1980年代的“异地恋”通关攻略

湃客Talk

这个七夕,我们制作了一期AI(爱❤️)播客。 这是一组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书信,记录了一对上海年轻恋人之间的深情往来。 在那个没有微信、没有视频的年代,纸短情长,字字句句承载着他们朴素而真挚的爱。 这些书信将我们带回到四十年前的日常烟火中:徐爱国让女友在寄杂志时捎上卫生纸,只为每月省下两三角钱;他会细心记下慧敏生理期的时间,在信中反复叮嘱她要好好休息、不要碰冷水;甚至会用部队发的电阻丝亲手绕制一个电炉,只为省下几块钱买来的阿胶,留着给慧敏产后补身体。这些如今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细节,却是那个年代关于生活与爱最真实的注脚。 让我们透过这些泛黄的信纸,回望上一代人如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以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爱情。也许,正是在什么都“快”的今天,我们才更需要学会慢下来,在细节中看见爱、表达爱、守护爱。 ❤️ 时间回到1984年的春天,带着羞涩的问候和刻骨的思念,徐爱国和慧敏的爱情在书信中悄然生根。距离没有冲淡感情,反而让每一次通信都变得珍贵无比。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恋爱的初期,听一听在1984年3月到6月的字里行间,那份最纯粹的牵挂与最朴素的规划。 ❤️ 1984年的春夏之交,思念是爱情的底色,而承诺则是它的未来。当炽热的思念逐渐落地,变成对未来的踏实规划,爱情也迎来了新的阶段。从缠绵的“您好吗”到具体的“家具怎么做”“结婚证何时领”,他们的书信开始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见证从1984年4月到11月,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将浪漫的爱情编织进现实生活的经纬。 ❤️ 1984年秋,一纸婚书,一套家具,一个新的家庭就此诞生。但生活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对于这对相隔两地的夫妻。婚后的爱情,不再是花前月下的遥望,而是变成了从1984年10月到1985年琐碎日常里具体的关心:是寄去的五块钱,是叮嘱的一件寒衣,是无数个“望保重身体”的唠叨。接下来,让我们感受婚后生活里,那份更为深沉和坚韧的情感维系。 ❤️ 时间来到1986年,爱情的结晶,让生命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也让肩上的责任多了一份甜蜜的重量。书信的焦点,渐渐从夫妻之间的彼此叮咛,转向了对新生命“小芳”的共同期盼与呵护。从此,他们的世界里多了一个小小的她,思念也从两人之间,蔓延成了三口之家的牵挂。最后,让我们一同聆听,在为人父母之后,他们的爱里又增添了怎样深沉而动人的篇章。 文字稿全文已上线 信件经授权摘自张乐天主编《橙色的爱:细节》,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技术支持:扣子空间、剪映 配乐:《大约在冬季》

51分钟
99+
2个月前
湃客Talk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