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研究所
聊聊那些人生带来的各种困惑和经历。

Album
主播:
姜茶ing
出版方:
grace_NaYK
订阅数:
579
集数:
25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这里没有鸡汤,但有温暖的姜茶。 《迷雾研究所》每两周一更,聊聊那些人生带来的各种困惑和经历。 欢迎和我们一起观察、体验、穿越流动的人生迷雾。
迷雾研究所的创作者...
迷雾研究所的节目...

Vol.25 | 去吧!人生不过三万天,自由一天是一天!

迷雾研究所

去英伦旅行之前,姜茶身上有这些标签: 50+中年姐姐/10年照护者/20年没用英语/路痴/I人 旅行的前期,遭遇17级强台风,出发航班取消,行程被迫缩短,到英国第一天意外烫伤眼睛,遭遇罕见大风生病,到了旅程结束又无法顺利按原计划返回香港。可为什么她还认为这是一次美好的旅行? 00:00 开场:我们永远“没准备好”一次属于自己的旅行 朋友羡慕旅行却总被“没钱、没时间、英语差”困住的感慨,我们如何为自己出发? ​01:12 处女座的旅行哲学:不是去玩,而是“探索自我”的出走​ ​03:17 从坚信孤岛理论到发现连接的意义,从“不可能”到“做到”:支撑独行的强大“附近”网络​ ​05:57 干货指南 Part 1:行前准备清单(签证/机票/保险)​​ ​11:44 干货指南 Part 2:让旅途更顺滑的必备神器​ ​14:25 英语不好怎么办?i人实战心得​ ​16:15 旅行方式选择:自由行+当地团的混搭模式​ ​19:19 打破刻板印象:英国真的是“美食荒漠”吗?​​ ​21:12 安全第一:关于英国治安的实用Tips​ ​25:20 文化体验推荐:必去的博物馆、歌剧与城市​ ​32:10 中年人的旅行焦虑:上厕所、语言、路痴怎么办?​​ 旅行的收获和感悟 33:52 英语非常重要 流利的英文不止是词汇和语法,更是理解背后的文化、幽默和潜台词。这种"文化亲和力",是翻译机器无法赋予的软实力。直接沟通能迅速拉近关系与感情,与通过工具与人沟通,感觉是不一样的。 34:41 一个人旅行最大的障碍是来自自己想象的恐惧,而不是真实世界。一也许只有在一个人旅行的时候,你才真正和自己待在一起。和自己的身体待在一起,和自己的感受待在一起。你会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35:17 一期一会,珍惜当下遇见的一切。那些遇到的美好人和事物 36:55 接受失控,接受意外,独行的意义:在不确定中,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38:04 ​旅行是一个探索自我,接受/确认自我,突破自我的一个过程。旅行的意义在于沉浸和感受,而非向外界证明我来过。 39:26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39:42 以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年龄多少不重要 ​42:51 结尾彩蛋:在伦敦公园,与童话里的“丑小鸭”相遇​ 📚 本期提到的书 | 公众号文章 蒋勋:《人生需要出走》 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保罗·索鲁:《旅行之道》 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去过的地方,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

43分钟
99+
1周前

Vol.24 | 嘴上的茧

迷雾研究所

请各位珍惜这期来之不易的播客(删了又删…… 一、当表达被质疑​(00:20-06:35) 00:20​ “脱口秀女性话题争议"? 04:11​ 创作真实性争议:房主任段子被质疑脱离现实 → ​艺术真实≠新闻真实​ 二、当表达引发争议和网暴​(06:35-13:01) 07:03​ 鲁豫遭遇到的网暴:低情商、缺乏专业素质标签、身材羞辱、婚姻攻击 08:00​ 鲁豫的破局策略:用专业行动覆盖噪音 09:40 真实事件:女儿因为害怕被嘲笑谩骂,选择禁声。 三、表达者的自我困境​(17:08-21:50) 17:08 表达羞耻​ 17:35 表达者的自我怀疑 麦子表达后的"掏空感" 18:40 女高中生困惑:"父母刻板印象难以改变" 19:37 庞颖回信:"区分系统性问题与个体责任,坚持表达才能推动改变" 四、表达困境的根源 1、个体原因 22:12 个人表达的开放与表达能力差异 23:18 庄子"喜同恶异"人性论与信息茧房效应:大数据强化同质观点 24:16刻板印象_性别规训、月经羞耻 2、社会原因​ (1)公共表达监管收紧​ 26:38脱口秀议题转向 (2)教育缺位​ 28:34 滕威老师的感慨:高考作文"无灵魂",习惯标准答案的大学生没有标准答案写不出论文。 29:16 姜茶荐书一:徐贲《明亮的对话》"我们的教育缺乏公共说理训练 → 理性对话” 29:16 姜茶荐书二:《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从孩子开始就培养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保持自由表达还是选择沉默?(个体行动指南)​​ 33:05允许阶段沉默 放弃"每天进步"焦虑 → 允许后退积蓄力量 36:41 珍惜自己的本能情绪,它们是表达的原动力 41:35 不让渡表达权​ 42:56李一诺母亲"在雪中生炉子" → 微观环境创造自由 44:20 结伴发声→ 打破沉默螺旋 45:13 社会需要批判者,真正的批评家,是真正热爱这个社会,热爱生活的人。 六、要一直发声,表达者也是受益者。 46:52 "哪怕引发争吵也要大声表达,改变才会真实发生" 提到的谈话|播客|文章|视频 1、B站《陈鲁豫·慢谈》EPS01:鲁豫首次对谈易立竞 2、小宇宙播客:回南天 Vol.53 开学季| 从“文科无用论”聊起,到底什么是理想的大学生活? 文字版:公众号文章 《播客 | 滕威:把孩子生在竞争如此残酷的时代我很抱歉》 滕威老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师从戴锦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3、公众号 新世相:《 一个女性主义者应该如何长大?|庞颖给一位女高中生的回信》 4、视频号 李一诺Y.L 《当孩子提出看似“无聊”的问题时,作为父母该如何回应》 提到的书籍 1、徐贲《明亮的对话》 2、《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

44分钟
99+
1个月前

Vol.23 |理科生年薪百万,文科生就业率10%:选错专业毁一生?

迷雾研究所

2025年高考文科分数线大涨,全球名校却纷纷削减人文专业。在AI横扫职场、理科优先的浪潮中,一桩匿名向复旦大学哲学系捐赠1亿元的新闻,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有人正用“最世俗的金钱”,守护“最无用的思想”。本期节目从高考困境出发,穿越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直面AI替代危机,追问:文科的真正价值,是否正在被时代误判? 📌 时间戳 00:00-02:00 | 文科困境的现实背景​​ 广东2025高考文科分数线创历史新高!特控线↑18分,本科线↑36分,理科生笑到最后? 灵魂拷问:“文科已死?”罗振宇却高呼人文学科的春天正在到来,王树国校长痛批文科消亡论 02:00-08:00 | 历史对照与经济周期论​​ ​​50年代​​: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反映经济重建期对理工科的依赖。 ​​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引发全社会思想启蒙,文学承载精神需求。 ​​规律性波动​​:经济上行期文科复兴;经济低迷时理工科更受重视。 08:00-12:44​​ AI技术发展终结文科? ​​AI的局限​​:可替代事务性工作(如公文写作),但无法创作有“人味”的诗歌或艺术作品(如儿童诗中的灵性)。 ​​人文的不可替代性​​:守护伦理底线;引领技术方向;回应终极问题: “我是谁?如何安身立命?” 12:45-18:10​​ 给个体选择的建议​​:​ 反对盲目跟风​​:文科衰落是周期现象,需结合自身兴趣与能力 ​​文理融合的必要性​​:顶尖科学家常兼具人文素养;普通人需平衡理性逻辑与人文情怀。 ​​高考并非终点​​:大学才是自主学习的开始,转专业、辅修提供灵活路径。 ​​18:11-25:00 文科的“大用”​​​​守护文明根基 ​​麦子金句:“理科造菜刀,文科决定切菜还是杀人!”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警示科技缺乏人文约束的灾难。 ​ 5:00-32:00 | 神秘人砸1亿捐赠文科:用六便士鼓励看月亮的人 * 年度最疯捐赠:匿名大佬向复旦哲学系捐1亿!“有人用六便士,鼓励更多人看月亮” * 逆袭案例:北大考古女孩在敦煌修文物,国际生专攻“天坑专业”杀回清北 32:00-结尾 | 终极文理之争指南 麦子金句:真正的学习从大学开始:转专业/辅修/跨学科=无限重生卡” 结语:“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技是危险的” 📚 提到的书籍: 斯蒂芬·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奥地利) 🎤 提到的演讲/谈话: 1、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主题演讲:《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2、罗振宇与复旦大学姜鹏老师直播对谈

41分钟
68
3个月前

Vol.22 | 心理学家警告“晚于12岁配手机”:禁用手机真能拯救沉迷一代吗?

迷雾研究所

“每天刷屏10小时,45%孩子接触成人APP,抑郁率飙升145%…” 我们从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新书《焦虑的一代》引入,讨论书中的观点:手机的使用,社交媒体的大量使用真的跟青少年抑郁暴增有关吗?我们如何养育在手机里泡大的孩子呢? 这期播客,你会听到: ✅ 美澳禁令内幕:3200万美金天价罚款、学校突击搜查手机…政府为何突然对社交媒体“宣战”? ✅ 血泪数据曝光:美国青少年半夜刷屏7小时、中国青少年自杀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背后是算法操控还是人性弱点? ✅ 北欧神秘反杀:同样日均5小时手机,为何北欧青少年抑郁率砍半? ✅ 顶级中学实验翻车:上海重点校禁手机后,学生焦虑率反升9.5%!一刀切为何适得其反? ✅ 两个休学少年真实想法:“我不是爱玩手机,是现实里没人接住我…” 💡 颠覆认知的破局方案: ✨ 《焦虑的一代》作者建议:12岁前用老人机、餐厅卧室变“数字监狱”、父母先戒短视频… ✨ 终极答案竟是“不解决问题”?犯罪学理论“maturity gap”揭秘:为什么说“长大就好了”才是真理? 🎧 点击收听,解锁: ⚠️ 那些被算法吞掉的孩子,如何从“自杀边缘”被拉回? ⚠️ 佛系妈妈痛哭:“我从不逼孩子,她为什么还要自残休学?” ⚠️ 00后亲口说:“我们怕苦怕累,但不怕死…” 📢 互动话题: 你支持全面禁止青少年用智能手机吗?欢迎评论区Battle! 📌 时间戳 01:15 | 全球青少年手机禁令潮:2025年成为“青少年社交媒体禁令元年”,美、澳等国相继出台政策限制未成年使用手机及社交平台,最高罚款3200万美金。为何各国政府突然对社交媒体“开刀”? 02:11 | 数据冲击:手机成瘾与心理危机 触目惊心的数据:美国青少年日均使用手机4.5小时,10%人群超10小时;45%孩子接触成人限制级APP。 焦虑的一代: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新书引爆讨论——智能手机与青少年抑郁率飙升直接相关。 06:08 | 争议与矛盾:手机是元凶吗? 北欧反向数据:北欧青少年日均手机使用5小时,抑郁率却低于全球均值 短视频的算法陷阱:每天刷短视频超3小时,抑郁风险激增3.12倍! 孩子抑郁真因是手机,还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结构压力导致?” 10:36 | 真实案例:休学少年的背后 两个休学孩子的故事:表象沉迷手机,实为家庭关系破裂、学业高压下的逃避。 15:31 | 结构性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谋 家长的困境:过度控制or彻底放养?案例:佛系妈妈女儿仍自残,因“无人托底的自由更令人窒息”。 学校高压生态:课间禁跑、月考红黄榜、唯分数论,前额叶受损加剧情绪崩溃。 22:53 | 破局之道:全面禁止智能手机 VS 帮助孩子重建内在力量 手机禁用实验:上海中学禁用手机反致焦虑率上涨9.5%!证明“一刀切”无效。 《焦虑的一代》作者建议: 1. 晚配智能手机(至少12岁后),用老人机过渡。 2. 设立家庭无手机区(卧室、餐桌),睡前1小时断网。 3. 父母以身作则,手机当工具而非奶嘴。 35:39 | 如何帮助孩子重建内在力量? 39:59 | 终极答案:等待与守望 * 犯罪心理学maturity gap理论:痛苦是成长的阵痛,等待是最高级智慧。 📚 本期提到的书籍 书名 |《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期部分资料来源: 1、《不逼自己“上进”的人,最后都会怎么样?》 公众号:科科科酱 2、《史上最严手机禁令!比尔盖茨的警告成真了》 公众号:谷雨星球

45分钟
83
5个月前
迷雾研究所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