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34 当人群让你感到耗竭:给高敏人的一份「社交生存指南」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736位朋友,你们好呀~ 我是可颂,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90+小时。2026年开放招募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嗨,我是可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 在团队会议中,不知道何时该开口,何时该沉默? * 看到别人相谈甚欢,自己却不知如何融入? * 甚至在和孩子玩耍时,都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如果你也曾被这种微妙的“格格不入”感困扰,那么这期播客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将一起探讨这种感受的根源,并为你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社交定位」心法。 这不是让你学习圆滑世故,而是帮你校准内在的“社交雷达”,在关系中找到既真实又舒适的自己。 ✨ 本期精华提要 1. 一个核心概念:Self-Positioning(自我定位),是理解并安放自己在社交场域中的位置。 2. 一个关键转变:将“我是不是有缺陷”的自我怀疑,转变为“我只是经验缺席”的成长心态。 3. 一套实操心法:内感受、外环境、关系位——三个坐标,帮你瞬间理清社交思路。 4. 一组表达工具:Request(请求)、Reject(拒绝)、Reframe(重构),让沟通更精准、更轻松。 5. 🎧 收听指南 & 时间戳 🌌 开场: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从何而来? * 01:10 一个高敏/i人的共同困境:为什么在群体中会比在一对一中消耗更多能量? * 03:30 我的亲身经历:在心理咨询“团督”课上,我如何观察到自己微妙的不自在? * 05:15 从职场到育儿:那些“关系信号”接收不良的时刻。 💡 核心概念:被我们忽略的「社交元能力」——Self Positioning * 06:50 什么是Self Positioning(自我定位)? 它不是你“会不会说话”,而是你“懂不懂看场”。 * 08:20 一个生动的场景:孩子想加入游戏,直接冲上去 VS. 先观察再融入。 * 09:00 这为何是一项需要被“训练”的认知策略,而非性格问题? 🔍 溯源:我们的“社交雷达”为何失灵了? * 10:30 根源一:边界感的早期形成——孩子如何从父母身上学会“人际距离”? * 12:50 一个关键细节:当孩子发呆时,我们为何总忍不住去打扰?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 14:20 根源二:情绪语言的缺席——家中那些“沉默是金”与“欲言又止”的时刻。 * 16:40 重要的观念转变:这不是你的“缺陷”,只是经验的“缺席”。 🧭 实修心法:成年人自我校准的「三个坐标」 * 17:40 坐标一:内感受 - 首先,觉察你此刻的感受和需求。 * 18:50 坐标二:外环境 - 然后,观察场域结构、他人角色与群体节奏。 * 20:30 坐标三:关系位 - 最后,做出选择:加入、旁观,或是优雅退出。 🛠️ 实战工具箱:提升社交颗粒度的「3R」表达训练 * 23:00 Request(请求):如何把生硬的“命令”变成尊重双方的“请求”? * 24:40 Reject(拒绝):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又不被贴上“小气”的标签? * 26:10 Reframe(重构):当对话陷入僵局,如何用AI或改写来转换气氛? 🎯 可颂的邪修补课方法 * 28:00 方法一:看《甄嬛传》解说——在娱乐中,高效学习“场域观察”与“角色定位”。 * 29:30 方法二:观察身边的“孩子王”——向最能体察他人状态的人学习纯粹的关系互动。 🌟 结语:你可以重新养育自己的社交本能 * 31:00 最终的鼓励:所有缺失的体验,都可以在成年后为自己补上。 🎙️ 可颂寄语 我们无法选择童年是否接受了这项训练,但成年后的我们,永远有机会做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内在的那个小孩,为他补上这一课。 愿我们都能在人群中,找到那种不紧绷、不讨好、安然而自在的节奏。 创造,从重新设计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开始。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31分钟
99+
1天前

Vol 133 冲突不一定是关系的终点,而是真实相遇的起点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嗨,4670位朋友,你们好呀。 我是可颂,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92h。2026年开放招募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在我们的文化里,「冲突」常常被视为需要避免的负面事件。但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为什么「敢于冲突」可能是一种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已婚已有、与长辈同住、拥有两份工作的多角色女性,我发现在职场、家庭、亲密关系和亲子互动中,冲突无处不在。它并非总是破坏性的,反而可能是表达需求、划定边界、甚至深化关系的契机。 在这期接近一小时的分享里,我将结合大量生活实例,聊聊我如何理解并处理冲突,以及它背后那些关于「做自己」的深刻议题。 🎧 关系现场与心理学觉察 🌌 开场:为什么我们害怕冲突? 00:01 - 06:41 * 01:45 一个观察:我们如何在“以和为贵”中,让渡了部分的“自我”? * 04:20 心理学透镜:冲突恐惧,背后是关系中的早期图式在报警。 🏙️ 现场一:职场边界 | 拒绝,是一种清晰的建构 06:42 - 15:35 * 07:30 生活案例:拒绝领导的临时饭局,我的底气从哪里来? * 09:15 生活案例:因为一把“人体工学椅”,我选择在工位“抗命”。 * 11:50 心理学觉察:这不是叛逆,是在实践 “自我分化”——将“我是谁”与“别人希望我是谁”区分开。 * 13:40 心法总结:主动选择你的战场,别等在别人的命题里作答。 👨‍👩‍👧 现场二:原生家庭 | 练习“有界限的爱” 15:36 - 23:07 * 17:10 生活案例:我为什么宁可花钱让父母住酒店,也不同意他们睡我家客厅? * 19:50 生活案例:在“过年必须回家”的传统中,我选择了旅行。 * 21:30 心理学觉察:这关乎健康的分离-个体化。孝顺不意味着共生,提供界限,是更高级的尊重。 👵 现场三:婆媳关系 | 真诚,是最高效的沟通 23:08 - 27:07 * 24:20 生活案例:当婆婆说我“肠胃娇气”,我直接在微信里回复:“您这么说,我不舒服。” * 25:50 心理学觉察:这是在打破家庭情绪系统中的旧三角,将关系拉回 “我与你” 的直接层面。 💑 现场四:亲密关系 | 发出你的关系信号弹 27:08 - 34:16 * 29:15 心理学剖析:我们不敢吵架,怕的是什么?——底层是依恋恐惧在作祟。 * 31:40 生活案例:“模糊性失落”:那种人在一起,心却无比孤独的感觉。 * 33:00 核心洞察:冲突是一个强烈的关系信号弹,它照亮那些未被看见的渴望。 👧 现场五:亲子关系 | 在孩子面前做“不完美”的真实妈妈 34:17 - 39:37 * 35:50 生活案例:当孩子被怂恿“要个弟弟妹妹”,我诚实地告诉她:“妈妈只要一个孩子。” * 37:30 心理学觉察:这是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为她提供了一种矫正性体验——世界不是由谎言构成的。 * 38:40 现场教学:“陪伴冷静法”:孩子情绪崩溃时,不说教、不妥协的陪伴术。 💡 可颂的“心灵健身”工具箱 39:38 - 44:33 * 40:50 工具一:主动塑造环境法(用于社交饭局)。 * 42:10 工具二:情绪源剥离技术(用于应对情绪攻击)。 * 43:05 工具三:“我需求”表达公式。 🌟 整合与前行 44:34 - 结尾 * 45:00 总结:每一次冲突,都是一次 “关系更新”。 * 46:20 最后的分享:做一个“不怕冲突”的人,到底是什么感觉? 🎙️ 写在最后 这期节目,是我交给生活的一份心理学观察笔记。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勇气与智慧:在冲突中,不丢失善良,也不丢失自己。 创造,从敢于在关系中发出真实而完整的声音开始。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55分钟
99+
5天前

Vol 132 走出去是疗愈的关键,探索世界比解释痛苦更有效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嗨,4566位朋友,你们好呀~ 我是可颂,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60+小时。2026年开放招募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情绪崩溃时,你是否也曾被困在反复思索的痛苦里?本期节目,心理咨询师可颂提供了一个亲测有效的“心理工具包”。她以自己在日本旅行时的一次情绪低潮为例,拆解出疗愈的四个关键步骤:Contain(被接住)→ Connect(建立连接)→ Play(感官觉醒)→ Expand(生命扩展)。无需复杂的理论,这期节目将告诉你,如何通过一些具体而微小的事情,让蛰伏的生命力重新释放。 🕒 时间轴 00:00 开场与近况更新:年底复盘中,2026年1月开放新来访预约 01:26 情绪崩溃的起点:在神户酒店里,无来由的失落与茫然 03:22 哭泣也是一种能力:我在孩子面前如何面对情绪 04:52 被“接住”的瞬间:家人没有走远,他们在大堂等我 06:09 心理学视角解读:什么是“情绪的容器”? 07:29 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情感被安全容纳,即是疗愈 08:58 3岁女儿的“找老虎”游戏:孩子用象征的方式参与我的悲伤 10:39 从孤立到连接:情感系统如何慢慢打开 12:30 走出去之后:海边、月亮项链、花火与川菜 13:01 为什么“玩”对成年人也如此重要? 14:47 用情绪语言描述疗愈闭环:从被困住到重新探索 15:15 四个关键词:Contain → Connect → Play → Expand 19:28 总结:走出去,让感官复苏,生命力自然会回来 🌟 重点金句摘录 “他们在那里,我可以崩溃,而我并不会被抛弃。” “孩子用游戏的语言,努力参与我的情绪现实。” “Contain 是情绪的容器,Connect 是关系的回归,Play 是感官的觉醒,Expand 是生命的扩展。” 🧠 心理工具包 Step 1:Contain:情绪被安全接住,不坠落 Step 2:Connect:回应关系的邀请,重新信任 Step 3:Play:用感官与行动激活生命力 Step 4:Expand:走出自我,与世界再度连接 🎒 可颂的旅行疗愈小物 节目中提到的“月亮可颂项链”照片已更新在 shownotes,来自日本手作人的木质设计。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20分钟
99+
3周前

Vol 131 走出强迫性重复:我们为何总在重复同一部痛苦剧本?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嗨,4444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可颂,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40+小时。开放招募1-2名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这期我们聊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却很少被觉察的心理现象——「强迫性重复」。 你是否也总在关系中遇到相似的人、相似的情绪、相似的冲突? 就好像你拿到的剧本,早就写好了结局? 这期我们一起回到内在关系的源头,聊聊如何从剧情中醒来,改写自己的故事。 ⏳ 时间戳与内容导览: 00:00 开场与引入 * 为什么聊“强迫性重复”?它在咨询与生活中反复出现,也是我生命体验中持续整合的议题。 02:04 什么是强迫性重复? * 我们为何总在关系中重复相似的痛苦?哪怕理性上知道不该这样。 * 举例:反复爱上对你苛刻、情感虐待的人。 03:03 内在关系模式:你的“关系原型” * 童年与父母/养育者的关系,成为你长大后与他人互动的“内在剧本”。 * 什么是“客体关系”?你与外在世界的互动,都源于这个内在模型。 05:33 几种典型的强迫性重复模式 * 被忽视的循环:总被情感疏离的人吸引,渴望被看见。 * 控制与被控制的循环:要么重复被控制,要么成为控制者。 * 被抛弃的循环:总吸引无法给予稳定承诺的人。 11:01 如何觉察自己是否在重复? * 纵向探索:从童年到成年,你是否总在演同一部剧? * 横向探索:在亲密关系、职场、朋友中,你是否总陷入相似的张力? 11:51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旧剧本? * “熟悉的旧鞋子”比喻:即使磨脚,也舍不得扔。 * 大脑把“熟悉”等同于“安全”,哪怕那意味着痛苦。 15:00 重复的三个深层功能 * 掌控感:已知的痛苦好过未知的恐惧。 * 修复创伤的渴望:希望这次能有不同结局。 * 维持自我认同:即使那是一个“我不值得被爱”的故事。 18:12 如何走出强迫性重复? * 第一步:识别模式 → 你已经胜利了60%。 * 第二步:命名它 → 用语言打破自动反应。 * 第三步:记录情绪日记 → 具象化你的感受与触发点。 * 第四步:在支持性关系中说出来 → 被看见,才能被改写。 23:22 新的关系体验是改变的关键 * 在咨询或信任的关系中,重建“矫正性情感体验”。 * 有人同行,就像有人陪你走一条从没走过的小路。 25:39 允许自己退步,变化是螺旋式前进 * 往前走两步,退一步,甚至退三步,都是过程。 * 拉弓的比喻:后退是为了更有力地向前。 27:52 实用工具:情绪日记四要素 * 触发事件 → 身体反应 → 想法 → 情绪感受。 * 每次退步后,问自己:我想保护什么? 28:57 我的亲身经历:从冲突到温和的亲密 * 我曾经以为“激烈冲突=爱”,后来学会写新的剧本。 *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允许波动、接纳退步、持续尝试。 31:22 结语 * 走出强迫性重复,不是靠意志力战胜旧剧本, 而是通过观察、暂停、新的尝试,让那个无法被改写的故事,终于有了新的结尾。 📒 你可以带走的小练习: * 记录一次你“又掉进旧循环”的时刻,写下:触发事件、身体感受、想法、情绪。 * 尝试用一种新的、微小的方式回应它,哪怕只是暂停5秒钟。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32分钟
99+
1个月前

Vol 130 低能量人持续精进的秘诀:慢生产力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316位朋友,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30+小时,开放招募1名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真正的高效,不在于短时间多做,而在于长时间稳稳地做下去。” 这期是一期「存货」,也是可颂在国庆前就想分享的主题——慢生产力。 如果你也常感觉身体能量有限,却又不想停止成长; 如果你是高自驱、易倦怠的脑力工作者、自由职业者或创作者; 如果你希望在精进的同时,也能活得轻松、柔软、有呼吸感—— 这期播客,是为你准备的。 🕒 时间戳与内容指引: 先从整理「数字环境」开始 00:00 我不是高能量的人,但我学会了“稳稳地走下去” 01:58 为什么“长时间稳稳做”比“短时间爆发”更重要? 03:14 我们与屏幕的关系:手机是我们延伸出去的“器官”吗? 04:50 数字极简实验:国庆期间,我卸载了所有社交媒体 06:36 独处剥夺:你有多久没有真正一个人待着了? 08:44 用“真正恢复能量的小事”替代逃避性刷手机 读懂你的「能量使用说明书」 10:34 了解你的“能量曲线”,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己 11:53 轮流使用身体器官:眼、耳、口、脑的轮休制 14:06 主动暂停:大脑也需要“发面”,才能更醇厚 15:36 梭罗式散步:只关注自然,不做认知负荷的事 17:09 生产性冥想:在散步中清空大脑,获得纯粹放松 18:02 亲密关系中的能量匹配:找到你们的“黄金对话时间” 在固定节奏里,创造轻松高效的弹性 19:26 Fix Schedule Productivity:在固定日程中创造弹性 21:47 用AI练习口语:换脑、休息、学语言三不误 22:37 AI + 费曼技巧:高效内化知识,轻松输出内容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懂得「放弃」 25:45 放弃的艺术:你接不住所有的球,也不必接 27:18 旅行中的决策疲劳:我如何学会“错过并不可惜” 29:56 年初OKR复盘:勇敢删除不匹配的目标 慢生产力的内核:从「证明」到「表达」 31:14 慢生产力的时间观:拉长维度,稳稳地做 32:31 从“证明自己”到“表达自己”:动力的内在转向 34:01 哪怕没人看见,我也愿意做:这才是慢生产力的源头 35:37 顺风车司机的治愈时刻:你的价值,不需要即时兑现 📚 延伸概念: * 《慢生产力》、数字极简主义、间隔效应、梭罗式散步、费曼技巧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36分钟
1k+
1个月前

Vol 129 身心停滞,人生卡住:如何在荒地中种一座花园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223位朋友,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9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 本期适合谁听: * 感到生活“卡住”、想要突破但无力感的年轻人 * 处于职业平台期或人生转型阶段的探索者 * 希望温和调整状态、而非强行“打鸡血”的理性行动派 你是不是也常感到“卡住了”?生活、工作、情绪都像进入了慢速回放,进退两难。这一期,可颂从自己的身体经历——头重脚轻的夏日、持续两个月的干眼症恢复——聊起,真诚分享了她对“人生停滞期”的觉察与应对。我们不一定能改变大环境,但却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画出那条微微向上的曲线。 ✨ 时间戳 & 内容亮点: 00:00 | 开场:我们都正在经历“人生停滞期”吗? * 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成年中期的“繁殖与停滞” * 外部经济下行,内部意义感缺失,我们如何自处? 02:00 | 大环境无力改变,但小世界可以微微向上 * 社会下行期,心理很难独自昂扬 → 接受,但不放弃 * 在可控范围内创造“个人斜率增长” 05:38 | 干眼症教会我的事:病去如抽丝,恢复要耐心 * 从中度干眼恢复到轻度,我用了两个月 * 信息摄入减少50%,专注力反而下降?视觉与专注的深层关联 08:15 回顾重大人生转折期的停滞体验 * 职业转型与生育双轨经历的心理挑战 * 价值感暂时迷失与重新锚定的过程 08:15 | 回顾2021:被迫转行+生育,我曾经历最强烈的停滞 * 身体被剥夺、睡眠破碎、价值感迷茫 * 那段时间并非毫无意义,它让我学会与“不适”共存 10:31 | 多巴胺也会遇到瓶颈:兴趣不再带来快乐怎么办? * 听播客、运动、阅读……为什么都不“香”了? * 不是兴趣的问题,也许是方式需要更新 11:04 | 咨询室里的停滞:来访者走两步退一步,怎么办? * 陪伴 > 推进,停滞本身也有价值 * “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时间,这就是意义” 14:14 | 把自己想象成一台电脑:清理你的心理后台 * 识别那些占用内存的“未完成事项” * 三种处理方式:关闭、解决、哀悼(接受并放置) 19:05 | 停滞源于四个匮乏:新视野、新行动、新经验、新感受 * 旧瓶装新酒:比如把中文播客换成英文的+AI字幕 * 在熟悉的事物里加一点佐料,重新找回乐趣 21:47 | 我把“写心情日记”的习惯捡回来了 * 每天记录+情绪打分,不用长篇大论,但要坚持 * 这是理解自己、也为咨询工作留出心理空间的方式 23:38 | 学会借力:找到你的“外界充电宝” * 参加线下活动、靠近能量高的人、有选择地摄取信息 * 我把见咨询师的路程变成“三小时心理闭环时间” 27:44 | 锻炼“自主性肌肉”:从小事开始重建掌控感 * 养植物、种竹芋、发现龟背竹盆里长出新芽…… * 微小的正反馈,会帮你积累“我能做到”的自信 30:45 | 停滞是在蓄力,像射箭要先向后拉 * “经济下行期,可能是你的精神上行期” * 外在标准崩塌时,正好回归内心真实热爱 32:42 | 我在停滞期学会的具体小事(干货分享!) * 每天洗眼睛、擦睫毛、换四件套 * 屏幕选择、眼保健操、用眼时间管理…… * 这些经验越早学会,越受益终身 34:54 | 结尾: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鼓掌 * 真正的进步 = 漫长停滞 + 突然爆发 * “在人生停滞的荒地当中,是有创造与爱的养分的。” 📘 延伸概念参考: EP129|所涉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概念梳理 ▍一、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特别聚焦「成年中期」(25-50岁)的心理社会危机:繁殖感 vs 停滞感(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关怀他人、创造价值,以避免陷入自我吸收与生命停滞。 ▍二、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 * 视觉系统与专注力的神经机制 引用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 Andrew Huberman 的研究,强调视觉注视(gaze holding)对提升认知专注度的作用。长时间注视同一位置可激活大脑中与持续注意相关的神经回路。 * 多巴胺系统与奖赏机制(Dopamine and Reward System) 解释“兴趣减退”与“愉悦感下降”可能的神经基础——多巴胺敏感性降低或奖赏预测误差机制的变化,导致动力与愉悦反馈减弱。 ▍三、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健康实践 * 心理债务(Psychological Debt) 指未解决的情绪问题、拖延的任务或人际误会持续占用认知与情感资源,导致心理效能下降,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负债状态。 * 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 指个体区分和表达具体情绪体验的能力。高情绪粒度有助于更精准的情绪调节与自我觉察,可通过情绪日记等方式训练。 * 自主性(Agency)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发起并坚持目标行动的信念。可通过“小目标实现”与“正向反馈积累”进行锻炼与强化。 ▍四、心理治疗与咨询相关概念 * 治疗性陪伴(Therapeutic Presence) 咨询师不以推动议程为核心,而是以接纳、共情和在场性支持来访者当下的体验,包括允许其“停滞”。 * 阻抗(Resistance)与进程平台期 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表现出的进退反复、成长放缓阶段,被视为无意识防御与内在重整的表现,具有一定功能性与阶段性意义。 ▍五、健康心理学与行为改变 * 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 通过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如运动、养护植物)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打破消极循环,重建掌控感和奖体验。 *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强调满足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关系性(relatedness)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对维持内在动机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36分钟
99+
2个月前

Vol 128 七夕特辑:太快坠入不是真爱,真正的亲密允许“来去自由”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4200位朋友你们好呀,先祝大家七夕快乐!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5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恋爱十二年,我最大的感悟是:真正的亲密不是寻找一个安全的保险箱,而是共同养育一株有生命的植物。它需要边界,需要冲突,甚至需要孤独。本期七夕特辑,我们不谈技巧,只聊理解。你是否也曾困惑于关系中的依赖恐惧、融合焦虑与无法独处?希望这期播客能给你一份陪伴和答案。 🌟 关键词 边界 | 融合焦虑 | 依赖恐惧 | 独处能力 | 冲突建设性 | 投射识别 | 安全感 | 假性独立 | 长期关系 | 依恋创伤 🕒 时间戳与重点内容 00:00-01:00 开场与主播介绍 *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长近9个月,(咨询小时数文播客中口误,实际为350+h) * 提供低价预咨询,欢迎有需要的听众通过shownote中的微信号联系(备注“心理咨询”) 01:00-04:30 为什么一段恋爱谈了12年,依然让我有深入探索的欲望? * 亲密关系是“个人成长的镜子” * 长期关系像养一株植物:需要持续浇灌、修剪、适应季节变化 * 关系会经历“春夏秋冬”,每段时期的模样都不同 04:30-07:15 边界与融合:什么是健康的亲密? * 过度追求“合二为一”可能源于早期依恋创伤 * 举例:依赖“deep talk”作为安全感来源,实则是融合焦虑的表现 * 健康的亲密是有边界的,边界带来安全感 07:15-10:00 从育儿中悟出的关系真理:有边界才有安全感觉 * 孩子的大脑需要结构性与可预测性才能建立安全感 * 关系中的边界 = 清晰表达“什么我能给,什么我不能” * 稳定的边界才是安全感的真正来源 10:00-12:30 依赖恐惧:为什么我不敢进入下一阶段? * 在关系推进时(如dating→同居→结婚)出现的强烈恐惧 * 可能源于童年被要求“独立”却未被看见真实情绪 * 假性独立:用“独立”保护自己,实则关闭了真实的依赖需求 12:30-15:20 融合焦虑与心理安全区 * 从“我”到“我们”的心理过渡 * 害怕“被吞噬”的本质是不相信自己能掌控共享空间 * 真正的健康关系:既能融合,也能保有自我 15:20-19:20 关系中的孤独与独处能力 * 两种孤独:关系中的孤独 vs 存在性孤独 * 婚姻不会让你不孤独,甚至可能更孤独 * 独处能力的前提:内心有稳定的他人内化 * 如果你很难独处,可能是因为早期缺乏稳定陪伴与回应 19:20-21:40 冲突:关系真正的活力来源 * 允许冲突的关系才有真实活力 * 冲突不是边界的否认,而是边界的建立过程 * 长期关系必须往深处走,否则容易变成“搭子”或“室友” 21:40-25:00 如何建设性地处理冲突? * 识别“投射性冲突”:对方抱怨的可能是TA自己的课题 * 错把防御当武器是冲突升级的核心原因 * 可颂的方法:暂停沟通 → 冷静 → 约时间深入交流 * 关键:把攻击转化为建设性对话 25:00-26:26 小结与鼓励 * 不把亲密关系中的挑战定义为“问题”,而是“卡点” * 鼓励实践与尝试,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 祝大家七夕快乐,体验真正健康的深度关系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26分钟
99+
2个月前

Vol 127 高能量民间偏方|感恩让人变快乐,聪明人更会感恩!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168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你们的主播&咨询师可颂。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3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本期摘要: 为什么我们明知感恩有益,却总是难以坚持?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更擅长感恩?感恩练习真的能改变大脑吗?本期从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动力学角度,解析感恩背后的科学机制,并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感恩练习方法,帮你真正让感恩成为习惯,提升能量和幸福感。 🧠 核心理论框架 1. 进化视角:生存优先于感恩 * 杏仁核作为威胁探测系统的原始优势 * 负面偏差(Negative Bias)的适应性意义 2. 神经科学机制: * 感恩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 皮质醇-多巴胺的拮抗作用 * 长期练习对默认模式网络(DMN)的重塑 3. 心理动力学概念: * 「嫉羡」(Envy)作为感恩的防御机制 * 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对感恩吸收的影响 🎧 时间戳 & 走心时刻 00:45 为什么我要聊感恩?因为我也坚持不下来啊! * 做过感恩练习的举手——是不是总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里循环? 02:24 我有的五大困惑: * 🤔有些人天生就会感恩?我咋不行? * 😭为什么我总是“忘记”感恩? * 😄感恩真能让人变开心?科学依据在哪? * ❓大事感恩 vs 小事感恩,效果真一样吗? * 🧠到底怎么练才能不痛苦更有效呢? 06:31 颠覆认知的角度:感恩根本不是人类本能! * 大脑天生偏爱危险信号(杏仁核:我的眼里只有威胁!) * 祖先靠“警惕”活下来,不是靠“感恩” ——所以做不到?正常! 10:12 为什么我们总坚持不下来? * 真相:不是懒,是潜意识在抗拒! * “嫉羡”心理在作祟:见不得别人好?其实是你觉得自己“不配”(心理动力学视角) * 小时候好东西总分不到你?这种“匮乏感”会偷偷阻碍感恩 15:10 我居然嫉妒我3岁的女儿?👧👩 * 发现我嫉妒老公更爱女儿…(是的咨询师也有这种时刻) * 但这背后是安全感不足 → 难以接纳“爱和好东西” 18:31 感恩为什么有用?(脑神经科学视角) * 身体先骗过大脑:假装感恩 → 身体放松 → 大脑以为“真的很安全”! * 多巴胺+血清素UP,压力激素DOWN → 焦虑自然变少 23:14 我的接地气实践: * 朋友圈置顶美好瞬间(主要是给自己看!) * 早上刷牙时对着镜子夸自己一句(跟米歇尔·奥巴马学的) * 对手机、床、茶杯默念“谢谢”(听起来很蠢但有用...) 25:46 如何感恩糟糕事? * 不逼自己说“一切都很棒”!(那叫自欺欺人) * 而是:在黑暗房间里找蜡烛——承认黑暗,但照亮一角就好 28:24 为什么感恩后没感觉? * 早年经历让你“吸收不了好意”(像肠胃不好的人吃补品) * 感恩是长期修复,不是止痛药💊 30:34 对抗感恩“滞后感”的方法: * 小剂量+高频练习:早/中/晚各感恩1件小事 * 手放在肚子上说谢谢(身体温度能增强安全感!) 33:09 大事 vs 小事感恩: * 大事=强心针(稀缺但强烈) * 小事=日常维生素(每天积累,重塑“我值得好东西”的信念) 34:44 实操指南:从入门到进阶 * 入门:写感恩日记/默念谢谢/写不寄出的感谢信 * 进阶:用CBT三步骤改写坏事(事实+消极想法+感恩角度) * 日常练习:大小事结合——像吃药+食补一样搭配! 📌 可颂推荐练习 * 每天早中晚各感恩一件小事(哪怕只是“谢谢这顿饭”) * 写下感谢信(不一定要寄出) * 遇到困扰时,用CBT三步骤书写:事实 + 消极解释 + 感恩角度 * 对身边物品默念谢谢,结合微笑与身体感知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39分钟
99+
2个月前

Vol 126 总是对别人失望、自我攻击?降低“投射”,减少内耗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088位朋友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3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在关系里,我们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 一会儿把别人捧到天上,一会儿又失望到谷底; 对自己更是苛刻到极致,一点瑕疵就否定全部。 本期,我们聊聊背后的心理机制——分裂、投射、内摄,以及它们如何让我们陷入关系内耗和自我攻击。 你会听到: * 为什么理想化和失望常常成对出现 * 过度投射如何让关系压力山大 * 如何识别并停止极端评价 * 具体方法:暂停、分散心理支点、调整内摄内容、发展“抑郁心位”能力 * 期待管理,让关系更轻盈 无论你是在感情、友谊还是工作中感到疲惫,这期内容都能帮你少一些无谓的内耗,多一些心理的松弛感。 00:00 开场 —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关系里感到累?聊聊“分裂、投射、内摄”背后的心理密码。 02:45 关系内耗的源头 — 从“全好”到“全坏”的情绪跳跃,其实是心理在自我保护。 06:10 投射:让关系不堪重负的隐形压力 — 为什么我们总想让对方满足所有期待?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09:30 内摄与自我攻击 — 为什么别人一句话,能让你对自己失望一整天? 13:00 降低内耗的第一步:识别分裂倾向 — 当评价开始极端化,如何用暂停和觉察打断循环? 16:20 降低投射量 — 给关系留余地,让对方不必承载你全部的心理需求。 20:00 调整内摄内容 — 学会选择性“吞”下有营养的东西,拒绝无益的批评和否定。 23:15 发展“抑郁心位”能力 — 同时看见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不急于下绝对判断。 27:00 期待管理练习 — 如何在失望时问自己:“这是对方必须给的,还是我可以部分承担的?” 30:10 收尾与行动建议 — 三个小练习,帮你减少关系内耗,让自己更平静。

29分钟
99+
3个月前

Vol 125 30岁的人生决策原则:平衡、稳定、长期主义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060位朋友们,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29 岁的我(接近30岁啦✌️),把人生画成了一个三角形:底座是身心健康和深度关系,顶点是财富。这不是励志口号,而是我在日常生活里一遍遍验证的平衡术。 在这期节目中,我会聊: * 为什么吃饭、睡觉、运动是能撬动人生的三根杠杆 * “动与静”“开与阖”的智慧 * 物质与精神如何同步增长,不被消费主义推着走 * 从“够”到“多”:定义属于自己的财务舒适区 * 把消费变成投资,让金钱为未来播种 如果你也在寻找生活的稳定感和内心秩序,这期可能会帮你画出自己的三角形。 00:00 开场 — 分享29岁的决策“锚点 01:26 三角形解释 — 身心健康 / 深度关系 / 财富,如何定义与关联 04:14 生活中的小决策 — 吃、睡、动三件事的复利效应 07:07 运动的力量 — 每天的主动安排与运动多样性 10:29 动与静的平衡 — 练习身心合一的节奏 12:37 “开与阖”:顺应身体节律,调节能量状态 17:42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 物质+1,精神也要+1 23:31 何为“够”?生活中的消费与目标管理 27:03 财务目标与规划:从“够”到“多”的深度思考(提到的播客:无人知晓 E40 够与多) 31:49 消费与投资 — 如何将消费决策转化为投资决策 32:38 长期主义的财务观:让金钱成为你的未来种子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33分钟
99+
3个月前

Vol 124 放掉过度控制,有效掌控就够了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 4030位朋友们,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在今天的播客中,我们来聊聊放下对生活的控制,如何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掌控感。分享的是我对控制与放手的思考,我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自我觉察和实践。 我们都常常陷入对他人的期待与控制中,但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些期待背后,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呢? 这一期,你将听到: * 掌控背后的控制欲:从亲密关系到日常沟通,如何识别自己不自觉的控制欲,学会在关系中放手。 * “做自己”与“控制自己”:分享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做自己”与“控制自己”,尝试放下对“应该做”清单的依赖。 * 孩子与成人的不同关注点:孩子们的“灯笼式注意力”与大人们的“聚光灯式注意力”,两者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 * 有效掌控的实践:我们如何通过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活在当下。 * 释放控制,拥抱流动:如何通过简单的自我练习,感受生活的流动与从容,做到心境的“平常心”。 如何觉察控制: 00:32 是对别人好,还是一种控制?——期待是一种隐形的暴力 06:45 反馈与沟通:有时别人不需要你“立刻”回应 08:17 亲密关系中的“我”句法:表达需求而非命令 09:02 自我控制:你是出于喜好做事,还是因为恐惧? 09:48 生活清单:我的“想要”清单与“应该”清单(want to do list VS to do list) 18:32 “What if”思维与“debug”生活:你是不是总想去改变过去,修正问题 如何从控制到掌控: 20:00 中医的平常心:如何回归自然节奏,找到内心的平和 23:04 孩子与大人的注意力差异:灯笼与聚光灯的比喻 28:50 当我“Stop trying”时,我真的"stop trying"——放弃也是一种美德 31:01 角色流动PAC理论:亲密关系中的“家长”和“小孩”角色转换 32:00 行动上忠于理性,身体上释放情绪 33:01 不健康的掌控感:自我破坏与强迫性重复 37:48 感恩与支持:宇宙在背后为你提供的一切能量与支持

38分钟
99+
3个月前

Vol 123 忙碌上瘾、休息羞耻,我们如何心安理得的休息?

心灵漫游记 Mind Wandering

Hi,4006位朋友大家好呀~我是可颂,我终于回来更新播客了✌️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 本期主题:创伤、刺激上瘾、休息羞耻与大脑的多巴胺循环 在这一期中,可颂结合自身生活、咨询工作经验与心理学知识,深入探讨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休息、习惯忙碌、容易上瘾。 从“创伤如地震、刺激如糖果、多巴胺如快乐快递员”的温柔比喻,到如何具体实践“非生产性的存在”,本期适合: * 情绪敏感、焦虑型依恋的人 * 忙碌上瘾、信息输入焦虑者 * 想要休息但总是觉得“羞耻”的朋友 00:00-02:44播客开场与近况分享,谈到身体与生活状态,以及中医与心理结合的探索 02:44-03:42引入本期主题:“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不能休息?”——忙碌上瘾、羞耻、刺激依赖 06:19-08:34如何识别自己对信息、关系、学习的刺激依赖?以及内心的恐惧根源 08:34-10:00从养育关系看为何我们害怕平静——对“平稳”感到无聊,其实是习惯冲突的安全感 10:00-13:14刺激为何与创伤有关?比喻“创伤=心理地震”,“刺激=大脑糖果” 13:14-16:42为什么我们痛苦时更容易上瘾?解释多巴胺的“奖赏机制”与“忙碌带来的成就感 16:42-18:41社会如何把“忙碌”变成价值的象征?以及休息为何被等同于“无用” 21:25-24:30焦虑型依恋的人为何更容易上瘾?情绪刺激带来的多巴胺反馈 24:30-25:49转向实践部分:如何打破创伤-刺激-忙碌的恶性循环?“being” vs “doing” 25:49-27:36步骤1:降低刺激阈值,用低刺激的方式训练大脑安全感 27:36-30:48步骤2:回归身体体验,运动、搭积木、拼图、浇花等方式降低思维过载 30:48-32:47步骤3:建立静止的练习,不叠加刺激、接触自然、做“无目的”的存在 32:47-34:37每天10分钟静坐练习的建议,以及用听觉、光影感受当下的方法 34:37-38:09咨询中的实践故事:透过留白时间、少讲话练习,带来深层觉察 38:09-39:26最重要的提醒:神经系统修复不是一次性突破,需要时间与温柔 39:26-40:18播客结语,强调温柔面对休息羞耻,也欢迎听众联系进行心理咨询 以上,感谢大家的收听,祝福大家都能心安理得享受“无所事事的闲暇”! 咨询小时数:300小时(更新于2025年8月3日)

40分钟
99+
3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