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1分钟
播放:
129
发布:
1天前
主播...
简介...
Hi 4736位朋友,你们好呀~
我是可颂,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90+小时。2026年开放招募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嗨,我是可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 在团队会议中,不知道何时该开口,何时该沉默?
* 看到别人相谈甚欢,自己却不知如何融入?
* 甚至在和孩子玩耍时,都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如果你也曾被这种微妙的“格格不入”感困扰,那么这期播客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将一起探讨这种感受的根源,并为你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社交定位」心法。
这不是让你学习圆滑世故,而是帮你校准内在的“社交雷达”,在关系中找到既真实又舒适的自己。
✨ 本期精华提要
1. 一个核心概念:Self-Positioning(自我定位),是理解并安放自己在社交场域中的位置。
2. 一个关键转变:将“我是不是有缺陷”的自我怀疑,转变为“我只是经验缺席”的成长心态。
3. 一套实操心法:内感受、外环境、关系位——三个坐标,帮你瞬间理清社交思路。
4. 一组表达工具:Request(请求)、Reject(拒绝)、Reframe(重构),让沟通更精准、更轻松。
5.
🎧 收听指南 & 时间戳
🌌 开场: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从何而来?
* 01:10 一个高敏/i人的共同困境:为什么在群体中会比在一对一中消耗更多能量?
* 03:30 我的亲身经历:在心理咨询“团督”课上,我如何观察到自己微妙的不自在?
* 05:15 从职场到育儿:那些“关系信号”接收不良的时刻。
💡 核心概念:被我们忽略的「社交元能力」——Self Positioning
* 06:50 什么是Self Positioning(自我定位)? 它不是你“会不会说话”,而是你“懂不懂看场”。
* 08:20 一个生动的场景:孩子想加入游戏,直接冲上去 VS. 先观察再融入。
* 09:00 这为何是一项需要被“训练”的认知策略,而非性格问题?
🔍 溯源:我们的“社交雷达”为何失灵了?
* 10:30 根源一:边界感的早期形成——孩子如何从父母身上学会“人际距离”?
* 12:50 一个关键细节:当孩子发呆时,我们为何总忍不住去打扰?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 14:20 根源二:情绪语言的缺席——家中那些“沉默是金”与“欲言又止”的时刻。
* 16:40 重要的观念转变:这不是你的“缺陷”,只是经验的“缺席”。
🧭 实修心法:成年人自我校准的「三个坐标」
* 17:40 坐标一:内感受 - 首先,觉察你此刻的感受和需求。
* 18:50 坐标二:外环境 - 然后,观察场域结构、他人角色与群体节奏。
* 20:30 坐标三:关系位 - 最后,做出选择:加入、旁观,或是优雅退出。
🛠️ 实战工具箱:提升社交颗粒度的「3R」表达训练
* 23:00 Request(请求):如何把生硬的“命令”变成尊重双方的“请求”?
* 24:40 Reject(拒绝):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又不被贴上“小气”的标签?
* 26:10 Reframe(重构):当对话陷入僵局,如何用AI或改写来转换气氛?
🎯 可颂的邪修补课方法
* 28:00 方法一:看《甄嬛传》解说——在娱乐中,高效学习“场域观察”与“角色定位”。
* 29:30 方法二:观察身边的“孩子王”——向最能体察他人状态的人学习纯粹的关系互动。
🌟 结语:你可以重新养育自己的社交本能
* 31:00 最终的鼓励:所有缺失的体验,都可以在成年后为自己补上。
🎙️ 可颂寄语
我们无法选择童年是否接受了这项训练,但成年后的我们,永远有机会做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内在的那个小孩,为他补上这一课。
愿我们都能在人群中,找到那种不紧绷、不讨好、安然而自在的节奏。
创造,从重新设计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开始。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我是可颂,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490+小时。2026年开放招募新来访,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嗨,我是可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 在团队会议中,不知道何时该开口,何时该沉默?
* 看到别人相谈甚欢,自己却不知如何融入?
* 甚至在和孩子玩耍时,都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如果你也曾被这种微妙的“格格不入”感困扰,那么这期播客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将一起探讨这种感受的根源,并为你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社交定位」心法。
这不是让你学习圆滑世故,而是帮你校准内在的“社交雷达”,在关系中找到既真实又舒适的自己。
✨ 本期精华提要
1. 一个核心概念:Self-Positioning(自我定位),是理解并安放自己在社交场域中的位置。
2. 一个关键转变:将“我是不是有缺陷”的自我怀疑,转变为“我只是经验缺席”的成长心态。
3. 一套实操心法:内感受、外环境、关系位——三个坐标,帮你瞬间理清社交思路。
4. 一组表达工具:Request(请求)、Reject(拒绝)、Reframe(重构),让沟通更精准、更轻松。
5.
🎧 收听指南 & 时间戳
🌌 开场: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从何而来?
* 01:10 一个高敏/i人的共同困境:为什么在群体中会比在一对一中消耗更多能量?
* 03:30 我的亲身经历:在心理咨询“团督”课上,我如何观察到自己微妙的不自在?
* 05:15 从职场到育儿:那些“关系信号”接收不良的时刻。
💡 核心概念:被我们忽略的「社交元能力」——Self Positioning
* 06:50 什么是Self Positioning(自我定位)? 它不是你“会不会说话”,而是你“懂不懂看场”。
* 08:20 一个生动的场景:孩子想加入游戏,直接冲上去 VS. 先观察再融入。
* 09:00 这为何是一项需要被“训练”的认知策略,而非性格问题?
🔍 溯源:我们的“社交雷达”为何失灵了?
* 10:30 根源一:边界感的早期形成——孩子如何从父母身上学会“人际距离”?
* 12:50 一个关键细节:当孩子发呆时,我们为何总忍不住去打扰?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 14:20 根源二:情绪语言的缺席——家中那些“沉默是金”与“欲言又止”的时刻。
* 16:40 重要的观念转变:这不是你的“缺陷”,只是经验的“缺席”。
🧭 实修心法:成年人自我校准的「三个坐标」
* 17:40 坐标一:内感受 - 首先,觉察你此刻的感受和需求。
* 18:50 坐标二:外环境 - 然后,观察场域结构、他人角色与群体节奏。
* 20:30 坐标三:关系位 - 最后,做出选择:加入、旁观,或是优雅退出。
🛠️ 实战工具箱:提升社交颗粒度的「3R」表达训练
* 23:00 Request(请求):如何把生硬的“命令”变成尊重双方的“请求”?
* 24:40 Reject(拒绝):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又不被贴上“小气”的标签?
* 26:10 Reframe(重构):当对话陷入僵局,如何用AI或改写来转换气氛?
🎯 可颂的邪修补课方法
* 28:00 方法一:看《甄嬛传》解说——在娱乐中,高效学习“场域观察”与“角色定位”。
* 29:30 方法二:观察身边的“孩子王”——向最能体察他人状态的人学习纯粹的关系互动。
🌟 结语:你可以重新养育自己的社交本能
* 31:00 最终的鼓励:所有缺失的体验,都可以在成年后为自己补上。
🎙️ 可颂寄语
我们无法选择童年是否接受了这项训练,但成年后的我们,永远有机会做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内在的那个小孩,为他补上这一课。
愿我们都能在人群中,找到那种不紧绷、不讨好、安然而自在的节奏。
创造,从重新设计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开始。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或扫以下二维码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