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713-757在位45年,使用了3个年号。先天2年,开元28年,天宝16年。改年号表面是有美好寓意,更是将不便直言的意图表达出来,从而通过“年号“”这类的“概念”完成思想统一。 为缓解均田制持续被腐蚀,玄宗剥夺旧势力权贵手中非法占有的土地,设置用于稳定物价的常平仓,有些类似于现在的供销社。为了释放社会活力,玄宗将府兵制这种农民与兵役绑定的制度,逐渐向佣兵制迭代。雇佣兵单兵作战能力强,不过往往善战的均是北方游牧部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安徽江苏等地)大规模养马还需要等到元朝时期。大量的游牧民族士兵和将领借助军队的上升通道,藩镇掌握了帝国边防的话语权。由于军需物资还是中央统一调度,节度使逐渐取代了大都护。 认识杨玉环之前,唐玄宗深爱的是武惠妃,她是武则天堂兄的孙女。在玄宗李隆基登基过程中,全力相助。下一任皇帝唐肃宗的母亲杨氏也是武则天的同族。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他的家族能身居而退可见武则天的智慧和格局。 738年武慧妃去世之后,玄宗一直抑郁寡欢。直到宦官高力士向他推荐了玄宗儿子 寿王的妃子杨玉环,并且迎娶回来。这位寿王是玄宗和武慧妃的儿子。舒展开历史褶皱里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安史之乱的人祸因素从此时 人性的邪淫私欲 里就埋下了: 737年,唐玄宗 因张九龄事件,太子李瑛连同其他三个皇子被废。对于太子的空缺,李林甫与武慧妃的政治同盟则将 武慧妃的儿子寿王推上去;而高力士和武氏家族联合体则中意推荐忠王也就是之后额唐肃宗。玄宗也曾问及李林甫对于太子空缺的意见,李林甫以皇帝的家事为理由巧妙地避开了。高力士介绍杨玉环的这一损招,已经超出了伦理的解释能力。不但挫伤了李林甫及寿王势力。也将杨贵妃的哥哥-无能的杨国忠带进了中枢。而杨国忠是武则天 男宠张易之的外甥。朝堂上形成 杨国忠、李林甫两派的平衡势力形成,下棋者便是执子的唐玄宗。
在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以前,很难有绝对的皇权。政治的常态是:皇权、宗族、遗留贵族、氏族、土地豪族(大地主)、军事豪族这些才是古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绝对力量。皇帝也只能扶持政治舞台上属于边缘势力的外戚和宦官作为自己权力与意志的棋子了。顺便提一下我们喜欢的著作《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的政德—嘉靖—万历 年间。明朝这三位皇帝时期,中国也出在世界上陆路贸易文明往大航海时代文明切换的枢纽点上。 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除了在文学层面上、更是在社会、宗教、历史等层面上记录和思考着时代的聚变。吴承恩生活的当面临这种对新时代到来前恐慌迷茫和阵痛,政治管理方法中所追求的稳定势必面临着极限挑战,而挑战所带来的压力最终均传导到社会层面。可以说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仅有的一部以国际化视角借助人物成长书写 在文明层面所发生的 观念的冲突 与及 对新制度的呼唤。可以说,西游记的立意虽然影射的是人性,但却在呼唤“超越人性的具有普遍性原则-规则”。
借此机会,我们梳理一下隋唐政权的桥梁家族——武氏一族的发展,就能明白,为什么武则天有条件称帝,并且家族有能力全身而退。看看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690-713年这20年间,唐帝国经历了武则天称帝-韦后乱政-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系列权利内斗事件,最总以玄宗李隆基登基告一段落。这些事件背后的实质是:他们所代表的宗室、贵族、氏族之间权利与意志的冲突。而矛盾激化的载体,就是我们之前最担心发生的——权贵、寺庙无视规定的兼并土地。武则天更是以统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领袖自居,汇编《三教珠英》,并通过对寺庙扩张的纵容来抵抗唐宗室背后的道观。佛道相争,小农没落,人丁减少,征兵不足,当面对契丹叛乱时,朝廷居然发动罪犯、官吏和庄园家奴作为士兵。土地兼并的情况持续恶化为安史之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中唐时期宰相 李绅所写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并不是歌颂辛苦的付出,而是悲叹社会阶层分裂的苦难。李绅之后也在虚伪的染缸里,信仰崩塌因腐败获牢狱之灾。 我们回到高宗李治,在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时期,帝国外交关系发展是逐渐减弱的并没有得到发展。松赞干布时期建立了吐蕃国,到了他的孙子执政时期,670年帅兵攻入西域的佛教重地 龟兹,占安西四镇,管辖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线的宗教之路。682年,东突厥复兴后反抗唐朝; 698年,高句丽遗民在东北地区东部至靺鞨建立渤海国,代表着辽东地区开始逐渐脱离唐朝的直接管辖。渤海国续存228年直到宋建立之初,被契丹辽帝国所吞并。武则天时期,外交小战争不断蚕食着唐帝国边疆的管控力。而各都护府其实驻兵并不多,像安西、北庭都护这类大概2-3万兵马。 690-713年这20年间,帝国又经历了武则天称帝-韦后乱政-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系列权利内斗事件,最总以玄宗李隆基登基告一段落。这些事件背后的实质是:他们所代表的宗室、贵族、氏族之间权利与意志的冲突。而矛盾激化的载体,就是我们之前最担心发生的——权贵、寺庙无视规定的兼并土地。武则天更是以统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领袖自居,汇编《三教珠英》,并通过对寺庙扩张的纵容来抵抗唐宗室背后的道观。佛道相争,小农没落,人丁减少,征兵不足,当面对契丹叛乱时,朝廷居然发动罪犯、官吏和庄园家奴作为士兵。土地兼并的情况持续恶化为安史之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完成东征高句丽后,太宗把融合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观念作为其执政期间的重要使命,从而侧重发展相对理性实用的道家学派,先秦学派的相关内容可以观看之前《理性与激情》的章节。我们前边提到,李唐王朝追溯道家的老子 李耳为始祖,太宗热衷于南朝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清谈玄学深深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是他独爱的收藏,从王羲之的名字的“之“字儿和他的《兰亭集序》可以看出来,王羲之也是道家的追求者。种种诱因并不难解释,太宗信奉修仙并开始服用丹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在开放、自由、包容的土壤和环境下,脱离南朝文章为了遵循格式而过于追求技巧和修辞,从而转向更自由的、更放飞想象力的宏大叙事。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思想和文风的转变也间接导致魏晋时期山东名门的政治影响力迅速下降。这里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河北、河南、山东。 隋唐是继秦汉后又一个法治和官僚制完备的时代。而且隋朝创建的律令制+三省六部,不但使得制度与行政责权划分清晰,更使得在帝国疆域内多么偏远的地区均适用相同的法律。从权利穿透的方式上,结束了魏晋时期皇权与门阀共治的局面, 中枢皇权的统治也由此确立。对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农耕文明来说,加大中央皇权的认同有利于稳定的求发展,从以上的种种功绩和制度建设,俗话说的 唐借隋运三百年 便容易理解了。关于唐朝三省六部的官僚机构,我将在讲完宋朝历史后,一并对比着讲解秦汉、隋唐、宋的官僚制发展与其背后社会层面的脉络。
在史书和列传中唐太宗李世民是明君,唯一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他在史书中的记录不免有过于理想化的夸大。甚至从功绩的连续性看来,许多唐高祖和隋炀帝的作为,也被记录成他的功劳。客观上说,作为继业者的李世民,用最低成本的方式,缓解了横在他面前的这三个矛盾,将功劳归于他也无可厚非,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谨慎历史里抬高贬低的私心偏好。 接下来,我将通过 重编《氏族志》、远征高句丽、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串联起李世民文治武功的贞观时期。 第一针对门阀的阶层观念:李世民登基后6年,分别于633、638年两次重编《氏族志》,第一次是执政之初的施恩,第二次则是示威。这个排行榜决定了当时氏族地位的先后顺序和背后的话语权及利益。第二次再编排行榜,加入他政治斡旋的考虑,重新分配了氏族的地位。通过构建平衡,让当时的大氏族听命于自己,解决了南北方氏族对皇权的掣肘,(虽然时代不同不能拿隋文帝对比)方法却很巧妙。这个氏族排行也伴随了唐王朝整个生命周期的门第观念。直到200年后黄巢的出现。或许200年在我们看来是历史里的一个时间段,但是这200年的故事十分精彩,给我们留下了 文人骚客旷世奇才的诗词,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的贸易规则,思想解放宗教自由的精神世界。 第二围绕着执政正当性的构建,面对“玄武门”之变后心里阴影,李世民曾破坏规矩的查阅自己自己的起居录。并要求记录者褚zhu遂sui/良进行美化。探究这种心理背后的缘由是:此时他已经有一种深深的“罪耻”感。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有“羞耻感”是难得的品格。历史上又有几位皇帝给自己搬过“罪己诏”呢?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其中之一,对比秦皇汉武的发展是以牺牲国民生活为代价的,李世明也确确实实是一位优秀的、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此时,太宗皇帝需要做一件功绩证明自己的事情,以消除玄武门之变的“罪耻感”的影响,不但可以令宗室、贵族、官僚阶级稳定的支持自己,也可以让后世的子孙心服口服。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唐朝的历史 李渊的崛起,太原太守李渊曾追随隋炀帝远征过高句丽。其母亲是独孤伽罗的妹妹,所以李渊是杨广的表兄弟。太原太守 防守着帝国的东大门,依靠着太行八陉 常年同游牧部族的摩擦过程中,李渊磨炼出一只能征善战由多民族组成的队伍。隋炀帝征高句丽第三次失败后意志消沉,帝国疆域内各处纷纷起义,反叛。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也劝李渊筹谋举兵,当然李世民在长安的姐姐也极力支持。这位姐姐便是日后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平阳公主。在制度建设层面,隋唐的连续性很强,所以我仅对李渊 创业成功 的过程 做简短的介绍和后续的铺陈。 隋末叛军里实力比较强的有杨玄感、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刘黑闼ta等。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嫡长子。在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时,正义感爆棚的举兵。 王世充是粟特人,依靠平定杨玄感叛乱而逐渐掌握军权,驻守隋炀帝江都行宫(如今的扬州) 窦建德出生于社会底层,任过里长,类似刘邦的亭长,稍后我会讲道隋唐时期【里长】这种公共安全网格化的制度。因生活所迫成为土匪头子,在乱世的夹缝中占据了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北部。他的对手太强,终不能成为第二个刘邦。 刘武周也曾同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因军工被提拔为马邑(山西朔州)mayi校尉,叛乱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 这些历史人物 在和平的时代 或可成为安家报国的人才,但在乱世里他们的对手又是 武力-谋略-城府兼备的李世明,也真是不够幸运的。李世民先后剿灭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可以说唐王朝的天下大部分是李世明打下来的。 李渊称帝后李世民的功绩和势力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其门人的不满,于是计划除掉李世明,但面对如此看重情报的李世民而言,太子的计划全盘被掌握。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事情,626年8月,李世民先动手发动玄武门之变。2个月后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高风亮节“的当了10年的太上皇。保证了唐王朝开国后权利的顺利过度。帝国面临新开局不久之后皇权的更替,李世民趁热打铁迅速收编 自西晋时期脱离华夏文明管理的草原各部落。
这里讲一个小插曲缓解一下对隋帝国的遗憾。我们一般熟悉历史上,日本与我们的频繁交流是在唐朝。其实这种交流在隋朝就已经展开。607年时候,因日本“圣德太子”的一封平等语气自我介绍的信件,隋炀帝对这个自大的倭国是非常不满的。 回到圣德太子给隋炀帝的这份信件。日本历史学界根据信件的口吻和当时日本社会背景推断可能存在保守派有意为了阻止隋朝帮助圣德,而更改了信中圣德太子的自称方式。不过这些推理并不重要。对我们重要的是,从隋朝开始华夏文明的统治者对倭国有了明显的厌恶和警惕。 我们说一点题外话的比喻,舒缓一下此时我自己和听众们的情绪。就好比你有一个邻居,这家人夫妻内耗严重,每次有家庭矛盾都来你这里 求安慰 求方法。没有经验的你分别接待了他们,次数多了以后,他们从你这寻求安慰和帮助没有显著效果。但他们发现,一起抱怨你的时候他们两格外一致并且快乐,似乎你的存在成为他们矛盾和苦难的根源。于是叩开你的门对你拳脚相加。所以,对待这种精神癌症的邻居,请克制你的仁智礼仪,用毛主席的外交原则即可。
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三国至今已经300多年,南北的文化、习俗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甚至出现了敌对情绪。运河可以加速南北的沟通。同时华北的农产品难以满足北方军民的用度。江南如今已经开发成第二个大粮仓了,隋帝国要远征高句丽,势必要调动起高效的后勤保障。 这条大运河是在隋文帝时期规划的,隋文帝时期584年修建了广通渠(打通长安到东都洛阳,函谷关的防御优势逐渐被潼关所取代);隋炀帝先是在605年建成从淮安到洛阳的通济渠,首度打通淮南物资通往北方的咽喉地带,为之后华夏土地上南北经济的直接联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之后于608年建成洛阳通往涿zhuo-州(北京保定)永济渠为军需物资调配提供保障;当然运河的规划并非天马行空,运河所经过的支路有许多古老的地方性人工河道,比如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有一条叫做邗han沟的河道,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时候挖通的,后又经汉代的疏通逐渐笔直。 由于605-610年一边要修这条动脉补给的大运河; 一遍又开始修建大兴洛阳城。全国可用男丁劳役数量远远不够,于是修渠甚至动用了女工,这也是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污点的佐证。通济渠刚完成后,皇帝沿河视察同时向沿途南方豪族展示实力秀。如果这次南游后,运河向商贸和民间开放,这次南游本可以从实力秀转换成政治施恩秀的。如过运河仅为军用和私用,南方自然不会在历史里为隋炀帝说好话。 608年永济渠通行后,经过短暂的战争准备。从612-614年三年间,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句丽的征伐。
下面,我们在时代背景下来分析为什么改立杨广为太子是权力中心的主动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又是如何激发杨广三次远征的执念的。我们刚才提到的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独孤家族是北周的军事大家族,她的父亲独孤信是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yu、杨坚、李昞(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世民的亲爷爷),也就是说这个家族在三个王朝里都是皇亲国戚,自己家族又是军事贵族。 太子杨勇的妻子来自北周皇室,其背后的是鲜卑军事贵族(他们占据着中原以外的关陇地区以及塞外广袤的草原),我们前面提到过虽然杨家被赐予鲜卑姓,独孤皇后也是鲜卑人,但杨家依旧是“边缘的入局者”。倘若这些军事贵族政治位置过高,政权很容易再次发生内部迭代,独孤皇后深知这一点。 杨广的妻子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后代,南朝的经济、文化、农业、人口数量此时已经超过北方。我们也在之前的章节多次强调过南朝的土地豪族对北方中央并没有执念,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家族的经营,也就是庄园型经济。隋文帝有意的扶持南方政治参与度 同时适度的削弱北方政治势力,逐渐达到以文制武的目的。 杨广在604年登基不但是因为其执行力得到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认可,更深层是他得到了南方的支持,可以支持他完成隋文帝所留下的政治使命。而这些业绩压力则给到了继任者杨广的身上,此时杨广的心里,应该是急于像北方军队证明自己的。
我们要从上一讲《魏晋南北朝》中引入一个背景,北朝时期从 北魏 到 东西魏 再到北周北齐这几个政权的迭代 实则是鲜卑族内部的火拼bin。杨坚其父杨忠原本是 来自弘农杨氏的军事贵族,我们熟知的东汉的太尉杨震、东汉末年的杨修均来自弘农杨氏。杨忠在北周任大将军时被赐鲜卑姓。被赐予了鲜卑姓的杨忠与其他鲜卑军事贵族的关系就更为巧妙。 他这种“边缘的入局者”的角色无论偏向哪一边,都会一定程度上得罪另一方。 直到他在胜利后,具有了可以重新分配的资格,杨坚所要面对的矛盾不仅是平衡北方与南方不同阶级的利益,更要消除的是分裂的300多年间南北观念里的敌对感。如何分配的让每一方都心服口服是开创者的智慧。在《魏晋南北朝》那期我们讲过,南朝的军事武装是土地豪族支撑供养的,所以南方的军队在长期的历史观念中,对土地庄园主的忠诚度要高于对皇帝的。南方社会普遍有着强烈自治管理的愿望。
我们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隋朝这些开国制度:均田、府兵、律令、科举。单看每一项制度 是 意在温和的从权贵手中释放资源 激活社会活力。合在一起的组合拳就是,这大大削弱了豪族联盟在劳动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源方面的掌控力。“统一货币”对贵族的杀伤力太猛烈了,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稍后讲到。敢如此透彻的进行观念和制度的改革,上一次还是秦帝国时期。 隋帝国制度建设的模版是在秦帝国的基础上,秦是从无创造,开先河意味着是最难得。那为什么隋帝国在明知道秦二世而亡的基础上,为什么没有学习汉朝之初的隐忍策略呢?是因为隋帝国的开局优势太明显了。 那么隋帝国有如此好的开局,却为什么仅仅38年后就被取代了呢?除了我们熟知的历史对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和远征高句丽的穷兵黩武的印象之外,是什么背景形势和条件的约束,使得隋炀帝执意坚持做这些事情?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