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魏—隋唐时期,华夏文明不但稳定了周边的秩序构建了多民族的价值共同体,并且通过陆路贸易为世界文明的发展留下了瑰宝。 上一讲结尾我们讲述了杨坚承继北周建立隋帝国。隋帝国通过制度建设成为继秦帝国之后,又一个能结束乱世的军事帝国。接下来,我会从制度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这些方面,来讲述这个 虽然短暂的只有38年,确很有作为的帝国。 均田制+府兵制 为基底的立国策略。
之所以说它是世界帝国的格局,不仅因为再度统一后 版图之大,更是因为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们在历史的推动下以吸收了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区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这使得唐代的文化充满了包容和自信。在长安,使用各种语言的人,不同风俗习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当时的长安、洛阳、成都、广州、已兼具精致和国际化的氛围。 再开始隋帝国的历史前。我们先梳理清楚游牧部族的分类。
古代中国的文化里,儒家代表统治阶级的正统、佛教代表平民社会的正义、法家代表机制的正当,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维度形而上的虚拟概念是 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性原则。 然而东方国家和罗马代表的西方世界,却在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究其原因是东方华夏文明在儒家-法家传统观念的趋势下,将佛教的正义性原则嫁接式的偶像化改造后,刻意的将抽象的原则具象化成了可见可摸的具体形像,将正义的追求阶级化的隔离在平民社会的功利层面,使得制度性质的法律过多关注公法,而非私法。古代公法无法为代表民众的正义性原则服务。其实佛教经典的《金刚经》中早就为世人给出了 如果追求有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功利心的警示。 另一边,罗马帝国的法律注重私法 在与 基督教律法 的长期斗争渗透的过程中,孕育了奥古斯丁的巨著《上帝之城》,他的这本著作开启了 代表制度的法律占到了平民所追求正义的一边,在帝国疆域内形成了更具普遍认同的法律。教会法和罗马法日后一步步的将国王不受约束的部分权力装进了笼子里。 直到近代代议制和三权分立的出现,贵族权、民权、法律三者的关系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当然这个形成过程的历史十分精彩,我们将在世界史部分进行讲解,或者也可以去搜索李筠老师的在线课程,他的研究和讲述全面且深刻。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隋唐世界帝国—平民社会的觉醒。其中科举制度则代表着平民阶层开始有机会通过较为公平的资质选拔后 作为 民众利益的代表而为国家所服务。这是华夏历史上激活“社会”意识的伟大进步。 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遇。
借此篇章的机会,我也来介绍一下近东世界的宗教。在古地中海东南区域还有一个古老的宗教—犹太教,,由十二支派的犹太人组成。古巴勒斯坦地区,南方干燥以戈壁和丘陵为主,北方湿润土地肥沃。因地理差异的影响,南、北方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南北方的犹太观念发生了变化。12部族间开始了内战,于公元前931年分裂成由10个支派部落组成的北以色列 和 由2个支派部落组成的南犹大。南部犹大城邦中两个部族在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上将会上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两个支派分别是:犹大部族、便雅悯部族。他们分别代表着:王族阶级、以及善战的军事阶级,同时南方占据着代表以色列民族正统性的祭祀圣殿。至于属于祭祀阶级的利未支派则分散的居住在这12支部落中。
北魏鲜卑族原本生活在400毫米等降雨线附近,所以其民族特性为游牧+渔猎的混合生产方式。这就使得北魏政权若要管理大规模中原人口,就需要完成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过度。而兼顾生产和建设的世袭军户制度就属于这种过度制度。军事和农业生产性资源都牢牢把握在鲜卑军事贵族手中。而这两种资源对人口的依赖性极强,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吸纳了过多的社会人口,而职业化的僧侣更是占据并代持了信众捐献出来的土地,佛教和土地豪族的联合严重影响了北魏国家级制度工程的进度,所以才会被限制制约。鲜卑族一边汉化自己的同时,一边推进儒释道的融合。所以这两次抑制世俗化汉传佛教的运动,对于政治学来说是积极的。因为只有国家政权的稳定,才可以为无量众生提供庇护所。而政权稳定了,社会崛起时,小乘世界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又会促使社会稳定发展。 下面我们花几分钟时间简短的介绍一下,印度佛教诞生的环境,以便从源头 观察佛教观念和宗教的起源与华夏组织管理的关系。公元前8-前2世纪,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 用种姓等级的方法来定义阶层与生俱来的合理性(如同汉代的三纲五常的效果), 并以此消除了不同阶级间存在矛盾的 “意识“。
魏晋时期的清谈玄学、寺庙的兴起,政治精英对于现世的失望。致使许多儒生纷纷转向道家或者佛门对于“绝对原则”的探索中。为什么说道家学派和佛学理论理念中,含有关于绝对原则的意识呢?让我们来一一拆解。 虽然老子还未从本质层面论证绝对原则,但是 道生一,这个“一“就关乎了老子对于绝对原则的意识。道家学派并没有匆忙定义这个一是什么,又或者给出什么是“绝对原则”。但是却清晰告诉世人什么不是“绝对原则”,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在战火纷飞的传统世界里,诸子百家的解决方案,从人类大脑思维能力角度,可将这些学说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偏激情的、一类是偏理性的;这种脑力视角也给我们多提供了一把手术刀来剖析华夏的历史的走向。 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提倡的是规范权贵行为标准的道德激情,这种道德激情以恢复旧制礼仪为理想,但与军事组织墨家所提倡的兼爱所不同的是,儒家这种仁爱的道德激情没有成为强大组织力的野心终究也只能走上被权力改造的命运。道家学派因为以自然规律为观察对象,其学者相对比较理性但又因为缺乏儒家的激情和法家的组织管理工具,因此也不能形成变革社会的思想和组织力量;至于法家则以工具性质的法理标准出发,致力于加强王权的执行力。但法家统 一国家后,却要面临着不同环境下的人民在精神层面观念的统一,传统观念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激情。秦朝在改造六国遗民观念时失败了。汉朝统一后,对于秦末起义的激情,汉初奉行较为理性的道家学派,化解了后暴乱时代的社会情绪。之后,汉代董仲舒将三纲五常嫁接在儒家六艺至上,这样给儒家“现实化的激情”套上了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不平等牢笼;三纲五常这类单向上级的负责形式,一直是法家制度化工具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董仲舒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学术和政治层面完成了一次构和。这就是汉代历史上常常称为外儒内法运行的底层逻辑。
宗教社会生活这一讲是我专门留出的一章节,时间会比往期更长。通过本讲,我们会更清楚为什么古代社会层面需要宗教生活,而宗教的学术思想又是怎样塑造社会和组织力的。希望通过下面简单的介绍,您会有兴趣听完本章。并且在视频最后将会有一个小彩蛋。 这一讲,我们将对比的讲解秦汉以来的宗教社会的演变。一同在时间的河流中体察先秦 儒-法-道各自的正统性和正当性是如何下沉到平民社会并且被民间改造的。同时,南北朝时期,大量外来的佛经著作给颓靡的社会带来了从未有过的 彼岸世界的正义性原则,而被引进的正义性原则又是如何通过死生观、轮回观来改造隋唐宋时期的政治及社会层面的。
#历史 #中国历史 #山西 #建筑学 #社会学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东晋门阀政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493年,在北魏政权内外的压力下,迁都至山西大同境内。内迁的政府所面临管理的难题,巧妙地借用佛教完成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这也为之后的鲜卑族能继续统领这片土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会在下一讲宗教社会里详细讲解。但与此同时,鲜卑族在放弃草原的组织生活后,对外的战斗力也在逐渐减弱,而窝里斗的事件越来越多。534年,北魏鲜卑化的汉人丞相高欢和北魏军事强人宇文泰,各自扶持北魏遗孤元善见和元宝炬,北魏至此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不久之后,高欢的儿子称帝改东魏为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 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习俗、历史等遗留问题严重,官僚腐化、新老贵族阶级矛盾严重,致使内耗过重。 北周占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关陇军事区、四川及河南汉中-关中农业区、巴蜀-云南农业区及先湖北西部地区),物产丰厚,政治土壤和社会环境淳朴。加之关陇地区和四川地区有大量突厥和内迁匈奴这类机动性强的编外部队,可以说北周拥有秦始皇统一时的地利条件。 公元577年,北周宇文家族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内部几方鲜卑军事集团火拼,军事强人杨坚成功称帝,建立隋朝。与之前农耕文明的禅让或者颠覆前朝政权不同,东西魏迭代进入北齐北周而后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实则是一场场内部火拼,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决策。这种理性的权利迭代,实则保护了文化与文明的种子,这才使得有那么多北魏时期的建筑留存至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老家山西去观赏这些见证历史岁月的建筑。 #历史 #中国历史 #建筑学 #社会学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东晋门阀政治 #山西
北朝:淝水之战后,386年,没了前秦的号召来自辽西和蒙古草原的鲜卑拓跋部落的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结束了200年的战乱。这标志着,正式历史进入北朝时期。北魏时期对于华夏文明非常重要,该时期开展了秦汉以来又一次重要的政治学中观念融合的探索。我们所熟悉的宋朝-明朝-这类南方政权会选择性的记录历史,夹在宋明之间的元朝因为文字系统建立的又比较晚,所以在华夏历史近千年里,对南北朝的历史客观评价留下了许多遗憾。直到近代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挑出偏狭自闭的观念,以世界观的视角来审视南北朝秩序融合的这段历史时期。我将挑选出“孝文汉化“这一历史事件,并以制度建设为主轴,串联起那个时代对后世的些许影响。 #历史 #中国历史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东晋门阀政治 #建筑学 #社会学 #高中历史 #历史考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