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

统一后的前秦,更加坚定走政治汉化的路线。故事如果这样下去,最终会发展成全国性的统一的战争,那就是在公元383年,在今天安徽淮南市寿县,发生的淝水之战。 这场战争是由前秦发动的一场统一战争,苻坚领兵实际人数超过30万,东晋处于自卫的局面。东晋派出的是陈郡谢氏谢玄、谢安、谢石所率领的8万北府兵,这只军队是由北方失去家园的流民所组成的(他们不一定有国仇,但一定有着失去家园的愤恨)所以战斗气势和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玩儿命的气势恰恰是养尊处优的东晋正规军所缺失的。而陈郡谢氏也靠着这样的一支军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成为了中流砥柱,不但在之前也就是372年,联合琅琊王氏家族阻止了桓氏家族桓温的篡权。还在淝水之战时,以少胜多的战胜了前秦,保存了东晋的政权。我们之前在讲述三国历史的时候提到:以少胜多的战役,一定是利用机动性破坏了敌方的阵型,受到人数过多的牵制,对方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阵营的再次组织。 淝水之战也是这类,当谢玄在淝水渡口要求苻坚部队后撤一些,留出位置给东晋部队登岸作战。苻坚,一方面担心对方有埋伏,一方面认为对方过河后是这背水作战,对自己十分有利,于是答应了要求。30万阵型后撤的机动性,肯定不如8万的部队,而且是后背面向敌人。在我看来,苻坚被这些年的胜利蒙蔽了眼睛,过于自信了,同时他又太过谨慎了,担心自己的失败会引发内部政治的不稳定,所以才落入了东晋设计的陷阱。在前秦部队后撤的时候,东晋部队突然加速登陆,不等对方摆好阵型突然进攻。此时在苻坚部队中,又有奸细大喊“秦军败了”致使部队在不清楚的情形下阵型散乱、溃逃。另一方面,苻坚的部队中,有许多是其他游牧部族是被强行征召来的,这些部落参战的意愿度本就不高,这些首领见到溃逃的第一反应是保留自己的实力,前秦这边在比赛逃跑的过程中,溃不成军,被东晋部队大杀四方。在其他辅助战场上,东晋也是收获满满,桓冲攻取襄阳,杨亮攻取蜀地。淝水之战后东晋也没有能力一举北上统一。北方再一次陷入分裂时期,而保存实力的鲜卑各部开始壮大。 经此一败,前秦刚建立的统一优势被完全破坏,逃跑的人为了逃避惩罚纷纷自立,跑的快的中有:鲜卑慕容垂和羌族姚苌chang部几乎没有损失,在之后的日子里,各自建立了短暂的后燕和后秦政权。苻坚也在公元385年被后秦姚苌所杀。 东晋一边,虽然赢得了一场战役,但却在内部意识形态上输的一塌糊涂。秦汉以来的儒家学说在现实中开始显现疲态,东晋皇帝和豪族在彼此期待的落空中感受到史无前例无意义感(因为儒家官僚对正统性意义的追求,皇权对绝对权利的追求,都落空了。加之,衣冠南渡的时候,东晋开始甚至没有传国玉玺,得到时又为时已晚。)此时,东晋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走向清谈玄学。在现代政治学中,很忌讳将难下手问题的维度无限扩大到环宇的维度,因为无限扩大空间的目的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无力和懒惰找开脱的借口。东晋时期的中枢朝廷就出现了这种环境,进入权力中心需要清谈的学问追求,而一旦有权有势的官僚阶级开始追求清谈相关意义的时候,他们的无意义感又会不断地被放大,以至于选择适当的躺平,不折腾自己和老百姓。放眼世界历史,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希腊、波斯、罗马、阿拉伯历史中都有类似政治军事强人对人生行为意义的追问。而对这类千古不变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建筑师 #说历史 #中国历史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东晋门阀政治 #民族融合 #读书 #分享 #佛学 #起源 #汉传佛教

5分钟
99+
1年前

32.五胡十六国之前秦统一北方

石勒去世后,其养子石虎334年夺得帝位之后,横征暴敛,荒淫无度,且政治经验十分幼稚屠杀不支持自己的原羯族权贵;前者导致原文官、世族阶层不配合,后者导致军事忠诚度急剧下降。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后赵陷入内斗中。将军苻洪担心后赵新皇帝对自己清算,于是投降东晋,接受册封。他的儿子苻健在351年独立称帝,建立前秦政权,他的侄子则是此时的军事强人,名叫苻坚,之后我们会讲到。而后赵的诸王子在内斗中,石虎的养子石瞻在350夺取并取代后赵,建立冉魏政权,后赵历时共33年。而冉魏政权也并未坚持多久,公元352年,亡于在辽东发展起来的鲜卑族前燕政权。前燕政权是,公元337年由 慕容皝,建立的。鲜卑属半渔猎半游牧部落,男性日常的打猎和游牧过程中培养了互惠、协作的围猎能力。此时北方的陇西地区也有一个政权,那就是前凉。前凉建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01年东晋晚期凉州刺史张轨一代,彼时,前凉和汉赵同为割据政权,张家一直是小心翼翼的耕耘这片土地,没有主动发动大型战争。在后赵被灭后349年,张重华才称王。 前秦统一 另一边东晋在这期间,“北伐”成为在多股势力较劲的朝廷里唯一可以形成凝聚力的共同目标。司马睿政府王权集中度低,需要依赖地主阶级的经济和物资支持。所以每次北伐,都有不同的地主阶级代理人领兵出站,比如司马勛、殷浩、桓温、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一时期,可以发现权利平衡状态从上至下的传递,帝王权立和丞相权利之间的平衡,丞相和地主阶级的平衡,各大地主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国秦汉以来,及其特殊的门阀政治时期。各阶级集团不但分立,却又互相依赖。 前秦的苻氏一族,因为曾经降于东晋,通过明里暗里的支持东晋的北伐,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357苻坚在继承了前秦的权利后,吸收前赵、后赵失败的经验,一方面抑制苻氏一族的宗亲干政,另一方面对其他诸民族实施优待策略,并且在苦苦寻找能融合儒家农耕习俗和游牧习俗的底层政治逻辑框架作为日后的管理工具。这些先进的意识和战略方针,使得前秦得到越来越的普遍认同,并且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却同样引起了苻氏宗族的不满,苻坚靠自己的政治斡旋能力可以维持状态,但对苻坚的继任者则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前秦在公元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qiu池 ,373年攻取东晋刚争夺下来的 梁州(汉中地区)和益州(四川),公元376年又灭了前凉和辽西拓跋部族的代国。此时前秦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382年,苻坚又派将军吕光征伐西域,与周边各绿洲小国通好。统一后的前秦,更加坚定走政治汉化的路线。 #建筑师 #说历史 #中国历史 #高考历史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东晋门阀政治 #民族融合 #佛教 #起源 #汉传佛教 #读书 #分享

6分钟
99+
1年前

31.东晋之初与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的概念在4世纪的是没有的,这段历史时期的概念是在6世纪史学家崔宏所立的。而最终将十六国历史固定下来的编写则是在13世纪,元朝时期。但随着明朝史学对北方游牧部族历史选择性的断代和更改,中国史学界失去了很多更贴近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 关于16国的更迭与区分,主要的几国可以按他们围绕华北两大核心区域展开的争夺来划分。分别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河北临漳、邢台、定州为中心的关东地区。 以关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有:汉赵、前秦、后秦、夏、 以关东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后赵、前燕、后燕、代-北魏、南燕、北燕 另外还有以河西陇西地区发展起来的混居游牧政权:西秦、前-后凉、南-北凉、西凉等 十六国历史的征伐频繁,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许多次政权的更迭,其中大多是出于集团内部的火拼,所以我会以以下三个时间阶段为核心轴线:第一个是以 前秦苻坚的统一 ;第二个时期是以淝水之战之后;而第三个时间阶段则是,南北朝时,南北方各自发生 权利内部的迭代。同时我将从各时期,各级团的“发展起因“、“矛盾”和“失败的原因“分析并且串联起这部分历史故事。 #历史 #中国历史 #建筑师 #说历史 #魏晋南北朝 #东晋门阀政治 #五胡十六国 #民族大融合 #佛学 #起源 #汉传佛教

4分钟
99+
1年前

30.西晋永嘉之乱与衣冠南渡

接下来,我会用历史上的四个关键事件: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前秦统一-淝水之战 串联的讲解五胡十六国和东晋的门阀政治时期。 永嘉之乱:成为动荡的中原政权被一次性团灭的事件。 刘渊家族是内迁的匈奴五部的首领,在迁往中原生活的这些年,因为生活观念习惯和利益,经常与地方的豪门世族发生冲突。再加上,刘渊曾是成都王司马颖的部下,在司马颖被杀后,刘渊打着给成都王司马颖报仇的理由宣布脱离西晋,并且靠着汉武帝和匈奴不断地联姻的历史记忆,为自己打造继承汉文化的合理性并且于304年建立汉赵政权,之所以用了“赵”是因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般的融合统治对匈奴游牧部族的历史记忆的影响深刻,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农耕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公元311年,永嘉五年,晋怀帝发布司马越罪状,要求符合资格的各方征伐(但其实不符合资格的更是会尽全力拼得一个机会),在恐惧中司马越不久便急死了,在其灵柩运回其封地东海国的时候,被刘渊的部下石勒将其军队和王公大臣一窝端。同年,汉赵部队攻陷洛阳,杀太尉王衍及中枢官僚,俘虏了晋怀帝和王公大臣。这次变乱,是对中原政权的有生力量一次团灭。在宗亲已无实力、世族官僚更是没能力保护下,西晋已是名存实亡。公元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司马邺短暂的在长安即位后,在公元316年被俘于汉赵,西晋灭亡。北方的中国进入十六国互相征伐的战乱时期。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再一次进入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的情景 使得世家门阀官僚对儒学政治理念的信心开始动摇。永嘉之乱让我理解了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的立场观:那就是国家政权的兴亡,匹夫无责;社会层面仁德文明的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 #中国历史 #历史考试 #高考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民族大融合 #东晋门阀政治

4分钟
99+
1年前

29.西晋的迷失-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第一阶段:公元291年3月到6月,汝南王和楚王之死 先说一个历史背景,晋武帝司马炎有两位杨皇后,一位是原配杨艳,也就是司马衷的母亲,于公元274年36岁早逝,临终前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嫁给司马炎入主东宫,杨芷是时任镇军二府司马杨骏的女儿。杨骏此时职位并不高,在军中顶多算是三流军师。我们历史上有关八王之乱所提到的杨太后是指这位杨芷。智小而谋大的杨骏借助女儿坐上高位,接下来便是铲除异己,扶持比自己还平庸之人。已经引起司马宗族系的官僚的不满。 皇后贾南风在楚王司马玮帮助下于291年三月发动政变杀害了辅政的太傅杨骏,任命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guan名义上共同辅政,并以司马玮 为掌管禁军的北军中候。这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贾皇后性格中多疑嫉妒的缺陷。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亮作为宗室长辈口碑很好也并无谋逆之心;楚王司马玮是司马炎的儿子,是司马皇家第四代里性情乖张残暴记仇的。自然与司马懿家风中的儒雅内敛格格不入,作为叔叔的司马亮对司马玮的指责和教育比较严厉,同时联合卫瓘试图去除他的兵权,自然招来了记恨。在贾后的一系列愚蠢自私的泄愤式的操作下,借司马玮之手,铲除了卫瓘guan,同时司马玮借机也杀了自己的叔叔司马亮,这两人都报了私仇。而贾后又以假造圣旨杀害宗亲给司马玮定了篡逆擅杀的死罪,以稳定宗亲们的情绪。司马玮在计算下活生生的成了一颗被抛弃的棋子。之后,贾后在启用贾氏一族的同时,也启用出身名门世族的河东裴氏的裴頠WEI,琅琊王氏的王戎一并辅政。这期间朝堂和社会还都在稳步发展,内迁的游牧部族的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 接下来我们看到将看到,司马氏族在别有用心的外戚集团的算计里,如何一步步走向瓦解的。 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299-306年 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定了痴儿司马衷为太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yu天生聪慧,十分得老人家的欢心,所以在有生之年,就有意扶持这个孙子日后继承正统。晋惠帝司马衷登基后立 谢氏所生的司马遹Yu为太子。陈郡谢氏也是当时的大世族。之后在东晋历史,我们会详细介绍。此时教授司马遹yu的太傅是司马伦,平日里通过讨好贾皇后,的到了贾后的信任,并借机培育自己在中枢的势力。司马伦是司马懿最小的儿子,司马伦便是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柏夫人的儿子——教授曾孙子辈。贾后担心,聪慧的司马遹yu,日后被推上皇位后自己遭到政治清算,于是提前设计下手,于公元299年将21岁的太子贬为庶人,且在次年就死了。赵王司马伦借助朝堂舆论,伪造诏书,令贾后饮毒酒而亡,之后清算其势力。并在301年废除了晋惠帝司马衷,篡位称帝。司马伦的僭越,引发的司马宗室的连锁反应,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yong、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也在称帝的同年被杀。 过去十年间,晋朝顶级权利中间经历了废杨皇后——废太子——废贾皇后——司马伦篡位这四件大事,外戚、宗族、世族经过几轮折腾,平衡不断被打破,已经元气大伤。成都王司马颖借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收编了很多善战的内迁游牧部族,汉化的匈奴刘渊便是其中之一。司马囧迎接司马衷复位. 凭借此功劳司马囧进入皇权中枢独揽朝政,这也引起了老好人司马颙的不满。

6分钟
99+
1年前

28.西晋八王之乱的起因

晋武帝司马炎一生子嗣众多,共有26位儿子,生命弥留之际,在杨皇后的操作下,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智商有些问题的嫡长子司马衷。在司马衷登基后,婆婆和儿媳妇之间发生了,太后集团背后的陕西弘农杨氏和皇后集团背后的山西平阳贾氏之间的争权夺利。弘农杨氏从东汉末年就是大氏族。而平阳贾氏也借助着曹魏政治机缘和拥立司马炎之功跻身新贵,同太原王氏、河东裴氏形成了关系紧密的联姻豪族同盟。 另一边,司马宗室和中枢朝廷不但质疑皇帝司马衷的能力还要担心两边外戚的势力借机做大。加上刚才提到过得的上一辈继承顺位所遗留下来的不稳定因素,致使宗室内部开展对权利长达16年的残酷争夺——史称八王之乱。各地方军事都督面对这种神仙打架的情况,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大多时候选择的是按兵不动。 参与变乱的诸侯王远不止八位,按实力和登场顺序来论,主要是以下八位。 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懿一妻三妾,生了9子2女。当司马昭正统性的不稳定,导致上述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弟弟的孙子、司马懿的曾孙同时争夺王权。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他们的宗族关系了。而是挑选出他们对历史走向影响的事件做讲述。 #历史 #中国历史 #高中历史 #魏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 #司马懿 #东晋门阀政治 #读史 #成长 #分享

4分钟
99+
1年前

27.司马家收编群雄及秩序融合

话说回来,诸葛亮比司马懿小两岁,却比司马懿早去世17年。影视作品的“空城计”不一定是真的,也并非诸葛亮的首创,但司马家族的蛰伏与个人奋斗确实步步惊心。公元249年,70岁的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事变,之后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几乎将曹氏、夏侯氏灭族清理。司马家族嫡长子司马师成为魏国的实际控制人。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将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于公元255年早逝,并未称帝,其弟弟司马昭继续控制着魏廷。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政权;凭借着灭蜀的功劳,被封晋王,同时司马师被追封晋景王。司马昭被封晋王一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在公元266年称帝-建立晋朝。司马炎趁着东吴内部争斗,皇权频繁交替的不稳定之际,于公元280年灭了东吴。司马家凭借着灭蜀灭吴的功劳,统一了全中国。魏晋权利交接的时间很短,司马家在称帝坐稳皇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安抚安置各方原曹魏集团的豪门士族、对蜀汉和东吴的地主豪族尊重并宽容。另一方面要防止曹魏“豪门士族“对司马家进行“禅代”的变乱。于是晋武帝司马炎对同姓宗室进行大量的分封对抗并分化豪门士族,晋武帝司马炎全国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封地各王在税收、官员选拔方面自制。对于政治矛盾的处理没有一劳永逸之策,往往都是牵制和平衡。军事方面晋承接曹魏时期建立都督制。各个地方都督,也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都督坐镇一方,手握军政大权,成为维护皇权制约宗室的力量。如若对 皇帝的能力发生质疑之时,这种制度则为地方割据势力埋下了伏笔。原有土地豪族势力虽然有所减弱,但在宗室壮大的同时也渐渐地出现了宗法继承的问题。 #历史 #中国史 #魏晋南北朝 #曹操 #司马懿 #读书分享

5分钟
99+
1年前

24.东吴孙权的崛起

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因为边防和城防,其军队以骑兵和轻装步兵为主,这两类兵种的搭配,善于向前冲的自卫反击形式的战役。但一旦遇见有水域边界的阵地战,骑兵迂回的机动性被锁死,步兵的阵法会因转向而被打乱,这反而会给敌方机会。并且这两类兵种需要依赖强大高效的后勤物资补给能力。这恰恰是曹丞相不敢打持久战的软肋,所以之后才会有赤壁之战时曹操倾全力而出。 另一边,东吴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开发,粮铁盐海货丝绸这些物产富饶,如果能全力发挥水上的漕运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也是有底气和曹操打持久战的底气。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孙权和刘表刘备的联兵。但曹操刚挥师南下,刘表系投降退出了。再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的故事。赤壁之战考验了孙权集团的后勤补给配合,刘备集团的技战术和出兵能力。而曹操集团这一战,船只被烧阵营打乱,骑兵的优势又根本发挥不出来。自古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破坏对方组织的阵营,对方又很难在短时间进行再组织。北撤的过程中又面对游击战和伏击战,阵营不断被打散,难以重组,致使兵力损失过严重,粮草的损失来年是可以长出来的,而士兵的死伤过多直接影响社会活力和经济建设。赤壁之战之后,东吴孙权崛起,刘备实现真正的独立;而曹操在战败后,思想和曾经的理想也发生了变化。

2分钟
99+
1年前

23.曹操、刘备的崛起

当汉王朝面临董卓的不臣、黄巾的余孽、各地军阀的不配合情形下,中枢岌岌可危。公元192年 一部分打着黄巾旗号的流民进攻兖州时(今天河北山东南部安徽北部一代),朝廷只好让曹操来当兖yan州牧,抵抗这一只流民。曹操不但降服这几十万的流民,并且整编出一只6万人的部队,这就是之后的青州兵。这些归降士兵战斗意愿本就不强烈,为解决这些士兵的留存,曹操设计了“屯田制”,这些士兵需要时上战场,平时种地。同时解决了 流民和经济开发两大需要。为之后曹操的部队后勤补给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此时曹操的理想要做东汉王朝的中流砥柱,匡扶汉室。迎接汉献帝并安置在河南许昌。他的这一举动客关事实上是保全了东汉的中央政府的存在。在曹操的心里,一直有道过不去的坎那就是对天下正统性的执着,即便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还是在形式上实现了一生忠于汉室的心愿。曹操在乱世唯一的政治污点,是193年为报杀父之仇对徐州的泄愤屠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最初在蜀汉政府任职,蜀汉灭亡后,又在西晋政府任职。其职业经历,能在著作里客观记录曹操的《述志令》已经实数不易。比起《三国演义》的戏剧化讲述奸诈狡猾的曹操,陈寿的《三国志》更值得品读。 公元193年当黄巾军围困山东潍坊时,孔融任该地刘系诸侯国的宰相负责防卫,求助刘备联防,成功击退黄巾军后。因孔融的推荐和背书,逐步受到汉庭的接纳和认可。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又是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所以他的背书对刘备十分重要。195年,孔融推荐刘备入住徐州。196年主持汉政权的曹操丞相,封刘备镇东将军-宜城亭侯,至此刘备成长为一直不可小觑的力量。

5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