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100讲
以史哲学方式穿透起源和本质

Album
主播:
熙熙攘攘世界
出版方:
秦宇熙_Yuxi
订阅数:
13437
集数:
118
最近更新:
2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哈佛学子以【世界视角】【有趣 有料 有效】地讲解中国历史故事! 本节目不但适合喜欢历史的听众,同样适合中考、高考的学生,是可以帮助预习和复习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谢谢您的订阅,您的喜欢是我持续努力的动力!
中国历史故事100讲的创作者...
熙熙攘攘世界
中国历史故事100讲的音频...

【好书推荐】一张图表看天下

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学习历史,开卷有益,温故而知新。文章后附有“中国历史”购买链接 历史是一幅浩瀚的画卷,而对比历史图表就像一扇精心设计的窗,让我们能以更清晰、更温暖的方式触摸时光的脉络。当我们将不同时代的事件、数据或文化现象并列呈现时,知识的火花便在对比中悄然绽放。对比历史图表用视觉语言讲述故事,将复杂的脉络转化为简洁的线条与色彩。 它帮助我们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网,比如将两个时代的科技突破并置,不仅能看清技术演进的轨迹,还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绵延不断的传承。通过直观的对比,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记忆也因图像与逻辑的双重加持而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启发我们主动提问:“为什么不同?又为何相似?”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与好奇心自然生长。历史图表不仅是工具,更是分享的桥梁。 历史图表以一目了然的方式打破专业壁垒,让深奥的历史知识变得亲切可触。无论是教师用对比图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是朋友间用一张图讨论文明的兴衰,知识的传递都因视觉化而充满温度。图表中的每一个标记,都可能成为共鸣的起点——它让不同背景的人站在同一视角下交流,用客观的数据与故事引发思考,让历史真正“活”在对话中。 当我们将历史的对比融入公共讨论,图表便成了凝聚共识的纽带。它用事实与理性淡化偏见,让我们在回顾过去时更包容,在展望未来时更清醒。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与共享,而对比历史图表正是这场智慧接力的完美媒介。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传承者。 购买链接 😆 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7f18700000000001c00c3ba?source=webshare&xhsshare=pc_web&xsec_token=AB6Xc4cwsv2GMQsjLldaOxEx7E7Q9Tw6ECi15RTrrmFZg=&xsec_source=pc_share

3分钟
99+
2周前

110.元朝的全球化智慧

我们开始以全球化的视野讲述蒙古历史,如果要了解蒙古的管理方式,我们需要引入世界视角。比如,罗马的行省制度,伊斯兰的贸易文明,以及草原的继承秩序。行省制度的税收管理模式影响了华夏的郡县制;伊斯兰贸易规则和资本流入,影响了元末南方多政权的建立,还有草原的继承秩序可以帮助我们忽必烈在华夏属于创业,而不属于草原观念里的继承和治理。 现蒙古国的历史教科书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后来分别迁徙到各地,建立起很多国家;他们中间的忽必烈跑到中国,建立了元朝。可见元朝的疆域覆盖了今日中国和蒙古国。这是蒙古帝国留给元朝的历史遗产。 先要澄清几个概念,起码在与南宋政权的交替战中,蒙古没有屠城,甚至杭州城内老百姓都不知道更替了。为什么历史上有说蒙古军队恐怖的说法,这是因为游牧部族擅长舆论战,构建部落杀人如麻的形象和恐怖脸谱可以减少实战和损伤,游牧民族的人口和马匹都是极为珍贵的。这中习俗来被继承到军队中,一方面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蒙古军队的坏名声。 还有蒙古能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也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帝国”。即便蒙古军队再怎么强大,如果只是凭借武力征服,不尊重败者的话,掠地下来后很难进行统治。所以,蒙古帝国的策略就是尊重败者,使败者群体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伙伴”的同盟关系。在蒙古帝国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明显的种族歧视,只要是有能力、技术或文采的人,就会受到任用,南宋很多不受重用的人才在蒙古国得到了青睐和重用。比如教育家、物理学家吴澄。这些文人志士没有战场上选择以死明志,他们选择站在文明延续的层面,成为华夏民族与周边融合的火种。 蒙元帝国在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在位的时候,忽必烈直接统领的“大元兀鲁思”是宗主国,其他“汗”所在的疆域与“大元”共同构成了蒙古帝国这个复合体。 这一点很关键,即便历史叙述中会说,“后来几个汗国分裂出去了”。但是,在文明和国家统一层面 蒙古帝国与罗马帝国一样的,世界联邦。所以“分裂”二字用得并不恰当,因为那些“兀鲁思”本来就是独立运作的,它们分别拥有完整的管理系统。这种运作机制甚至贯穿整个明朝,建立两套班底的运作机制,因地制宜。同样罗马也会因为自己有两个、四个皇帝而觉得自己是分裂的。忽必烈继业和创业的过程我们在讲南宋历史的时候已经讲过。 从全球视角来看,罗马的Pax rome 和pax mongolian蒙古和平 这2种宽松秩序,是推动全球化关系的“大智慧”,蒙古世界的故事甚至激发了哥伦布寻找蒙古帮助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哥伦布看来,蒙古是可以结束欧洲动乱的外部力量,意志坚定的人其实是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也才会寻找外部力量。 由于蒙古帝国的存在,一度中断的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通过陆路将欧洲和亚洲各地连接起来。而大元也开始推动海上贸易的发展,控制着印度洋航线的交流。因此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贯通与体系化,绝大部分的欧亚地区都被拉入这个“新世界”中。这种将广大地域连为一体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展开,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大概忽必烈去世70年的1368年,他的后人曾一度失去大元的汗位,很多草原部落首领跃跃欲试,争夺最高统治权。但他们都默认一点,游牧世界的大汗的人必须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所谓“黄金家族”的成员。 后金的崛起,以及清朝的建立同样是参与了这套游戏规则。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后,向西部草原扩张。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通过满蒙联合的策略,获得了大元的法统,他迎娶了一位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为皇后,这位女子就是顺治帝的母亲,非常有名的孝庄皇太后。这对于草原部落来说也就继承了大元曾经保有的内陆亚洲与中华全境统治者的名分。

4分钟
99+
2周前

109.薛西斯登基石碑—希腊与波斯的战争

今天我要借助这座石碑来讲述一段希腊和波斯的历史。他身后连接的故事是 斯巴达的300勇士、是波斯的轻装骑兵、是萨拉米斯港诡秘的宁静、以及海王波塞冬所庇护的比雷埃夫斯港。 当凝视这座石碑,我似乎能听见薛西斯一世在登基时自恋的发言:"我是薛西斯,大流士一世的儿子,伟大的国王,万王之王,从印度到埃塞俄比亚,大地皆臣服于我"。这位薛西斯一世便是波斯第一王朝 也叫 阿切美尼德王朝的四位君主。他发动了第二次希波战争。 他之所以如此膨胀,是因为他的前辈们 不但有 征服了吕底亚、从巴比伦之囚中解救了犹太民族的居鲁士大帝;也有武力值爆表征服了埃及的冈比西斯II;还有完善波斯文化与制度建设的大流士I。所以到薛西斯手里时,波斯已经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帝国。而中华这边则是,孔子传道受业解惑,他的学生子贡一出五国乱,子夏在魏国建立西河学派的战国时期。(想了解子贡和子夏的可以看我主页里相关视频) 我们所熟知的马拉松运动,就是希腊为了庆祝对战波斯时,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而传承下来的一项运动。波斯文化文化圈不热衷跑马拉松一是出于气候炎热的原因,另外也有这层历史的关系。所以出于尊重传统的角度,大家身边如果有波斯文化圈的朋友,可以把跑马拉松换成跑步。 话说回来,发起希波战争的是薛西斯的父亲大流士I。因为:在爱情海的东边和小亚细亚西海岸,这片地区是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的融合地带。我们所熟悉的特洛伊还有以佛所 所在的艾奥尼亚地区都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当时的雅典也借助这些地区,明里暗里的阻碍着波斯第一帝国的扩张。这就引起了大流士非常的不爽,于是在公元前490年组织军队从海上出发横跨爱情海,直接在雅典的马拉松平原登陆。战争的结果是雅典以少胜多的取得了胜利。大流士在失败回到波斯后一是忙着备战,二是完善波斯的政治和经济建设。过了4年大流士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薛西斯在公元前486年接手了他父亲的帝国。这块碑文上就记录着薛西斯一世登基时的政策和他自恋的发言稿。薛西斯对希腊发起第二次战争的规模要比第一次大得多。这就有些类似我们这边的隋炀帝杨广登基后,要完成他父亲隋文帝杨坚远征高句丽的计划一样。完成上一代的未完的业绩,才能服众驭下。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发动第二次希波战争,分水陆两军进发。薛西斯随陆军行至达达尼尔海峡(赫勒斯滂海峡)时,海浪肆虐冲毁浮桥阻止军队无法前进,我们这位薛西斯下令鞭笞海水,幸好抽了300下后海浪平静了。我们可能觉得这件事情可笑,但是帝王之怒和军队的气势不能因为自然因素而泄气,所以这或许是此时鼓舞气势最好的办法。军队过了海峡后,他命令一位将军 阿尔塔奇思 守护浮桥保障后勤补给。之所以提这件事是因为,战败回逃时,幸得 阿尔塔奇思 信守承诺一直坚守。不至于像曹操 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那样狼狈。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薛西斯是一位心思缜密善于思考的帝王。 在度过达达尼尔海峡(赫勒斯滂海峡)后,波斯军队就来到了斯巴达勇士们驻守的温泉关,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就是讲述这场战役。当波斯士兵的箭雨遇上希腊重装步兵的青铜盾阵,当东方帝国的金戈铁马遭遇西方城邦的自由呐喊,历史在温泉关的血色夕阳下剧烈的震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温泉关,最终还是被黄金收买牧羊人而打通了。历史的诡谲之处正在于此:决定帝国命运的,往往不是百万大军,而是一个牧羊人的选择。 此次希波战争,波斯军队一直占有优势。希腊联军部队被迫退守萨拉米斯海岛。希腊的转折点也在这里。波斯这边收到消息是雅典城邦已经同斯巴达城邦分歧严重,于是仰仗自己的压倒性的优势要登陆。雅典海军主帅 提米斯托克利,留给波斯军队一个狭小的萨拉米斯海峡。狭窄的海峡间会有涡流,潮汐变化波斯的大船很难避开涡流。地米斯托克利利用地理水文优势,用小船将波斯舰队打散,而后失去机动性的波斯舰队被火球肢解。第二次希波战争以雅典胜利结束,随后也开启的雅典的海权时代。但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希腊人用三百勇士的悲壮、提米斯托克利的智谋,守住了西方文明的摇篮,却也让薛西斯的金质酒樽里,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苦涩。 历史的转折从来不会倾向于哪个单独的文明,波斯人之所以轻信了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的不和也是有迹可循的。一个是民主体制一个是共和体制,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希腊内部矛盾的内耗与栽赃,拖拽着战争英雄 提米斯托克利 被迫逃去了波斯,寻求薛西斯的保护。 终于在公元前431年,希腊内部的这颗定时炸弹爆炸了。 雅典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同盟之间发生内战,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结果虽然是斯巴达同盟的胜利,却是希腊世界衰败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斯巴达联盟是元老院的贵族政治,这种体制资源消耗大,成本高,不可持久,所以斯巴达虽然胜利却也加速了希腊的衰败。我们熟悉的苏格拉底参与过这场战争。如果我们把 提米斯托克利的叛变 与苏格拉底之死放在希腊此时的大时代来看的话,会发现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 正是地米斯托克利缔造的雅典海权体系,为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哲人对真理的追求,又反过来解构霸权体系的正当性。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悖反现象。这种文明的自我悖反,至今仍在叩问所有强权:当帝国战车轰鸣向前时,该以何种姿态将权力关进笼子。先秦的法家;罗马的律师;英国的大宪章,都在不同时代,给与人类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方向。 离开历史的画面,玻璃展柜里的这些楔形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文明交流的密码。薛西斯一世石碑上的每个楔痕,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人类的文明从来不是孤岛,而是在碰撞与交融中,将星火撒向更远的未来。 我是秦宇熙,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遇

7分钟
99+
1个月前
中国历史故事100讲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