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录制于丁老师的暑假之后,我们谈及旅行。主播分享了自己在夏天的旅行见闻和个中体验,回顾了那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经历。旅行不仅有邂逅目的地的新奇,更有与陌生人结伴的美好。丁老师还讲述了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不愉快,并分享了在旅途中遭遇坎坷的心境沉浮。 常说旅行是探索自我的过程。主播在最后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阐释了新鲜的环境与满怀期待的体验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某些部分的自己如影随形符合期待,另外的部分要在踏上异域的途中亲自丈量。 02:05丁老师的土耳其、格鲁吉亚之旅:去年夏天未了的梦 12:57 薛博士的米兰见闻:生活比媒体更加戏剧化 16:51 路上相识的旅行伙伴:素昧平生的温暖与感动 21:01 与美好的相遇只是因为身为游客吗?探索美的因与果 24:59 旅途中的不愉快:插曲也奇妙 37:55 在旅行中寻找身份认同:环境映衬出的生活轨迹 43:55 旅行中的新发现:熟悉的自己或许在意料之外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谈及对他人的拒绝态度。主播分享了自己与拒绝有关的经历,并透过“为什么”窥探拒绝与被拒绝背后的心理动力。这也引发了对于关系中和谐与亲密的讨论:很少拒绝就能拥有更好的关系吗?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区分“对事”和“对人”?最后,主播分享了自己对于表达与接收拒绝的心得,并总结拒绝时的几条通用原则。 拒绝他人看似是关系中不和谐的信号,却也是建立个人边界的重要方式。拒绝不仅是自我的体现,更能彰显对待关系时的信心与艺术。 01:19生活中与拒绝有关的情景 07:37 面对拒绝时为何总是心生难意?避免冲突的本能 11:44 回避冲突的动力学之二:对和谐的追求 14:22 不同文化下的“和谐”替代:情感投射与坚定的内在 21:56 很少拒绝的人能够拥有更好的关系吗?和谐与亲密的相关性讨论 29:16 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区分“拒绝一件事”和拒绝一个人“? 40:00 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拒绝? 46:57 想让拒绝变得轻松,不意味着它真的会轻松 48:56 拒绝中的内疚:如何阻止向内归因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接着上期热词“内卷”来谈谈“躺平”。躺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应对态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自嘲的口吻来表达无奈、也用身体力行地选择来实践躺平的低欲望、低消费生活。在《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里,作者写道,“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究竟什么是“躺平”?“躺平”会在生活的哪些时刻出现?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形式?集体的社会环境与个体的生活环境如何影响“躺平”?“躺平”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会有种怎样的影响?主播们从自己生活的经历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我们还各自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躺平”时刻。 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诗意地栖居的时刻,也能在忙碌的产出中感受创造的快乐。 01:35 躺平从何而来?躺平是内卷的一种应对方式 05:02 间歇式的躺平,是一种调节 07:16 生活中有哪些想要躺平的时刻? 09:56 被动地躺平:习得性无助与消极完美主义 13:42 主动地躺平:一种休息的主动调节、向内的关注 15:50 维持内在动机的动力 ,需要适时地躺平 17:08 “躺平”的另一个视角:长期目标vs 短期目标;躺和卷的领域不同 23:26 资源视角的躺平:我们还拥有选择的空间,在英国遇见的“流浪者” 27:24 内卷与躺平:边际效益递减情况下的一种自我反思 33:21 韩炳哲《倦怠社会》:功绩社会带来的变化 37:45 动力学视角的躺平和内卷 39:05 优雅地“躺平”:睡觉、citywalk、旅行 42:58 恢复适度活力的“躺平”:正念、CBT练习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谈及近些年来逐渐流行的社会热点词“内卷”,以及它背后的个人发展思考。内卷由何而来、有何特点?内卷与一般的良性竞争区别在何处?群体的“内卷感”如何席卷个人?内卷是否会带来“为什么儿活着”的终极疑问?哪些方式可以减轻内卷带给个人的负面影响? 内卷本身从不具备单一的积极或消极属性,其引发的对于个人多元化目标的追求与完善的社会支持网建立,或许更具备探究的深层意义。 01:32内卷的含义及特点:局限于内部、低水平重复与边际效应递减 09:29 内卷与良性竞争的区别在哪里?从行为模式理论说起 16:49 竞技体育中的“更高更快更强”,是一种内卷吗? 25:57 内卷的“剧场效应”:群体压力造成个人倦怠感的放大 30:13 剧场效应的反例:提示员工按时下班的领导 33:01 内卷带来的“生存性怀疑“ 36:48 FOMO:内卷背后被落下与遗忘的隐忧 40:03 如何减轻内卷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人与人际角度 51:36 内卷带来的再反思机会与终身学习的意义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播客,两位主播经由生日当天的写作记录,谈及写作对于普通人而言的意义。我们是如何开始养成写作的习惯的?收获过哪些与写作相关的经历与反馈?写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我们的写作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和写作又维持着怎样的一种关系? 通过记录,我们在可见之中,追寻着自己的成长轨迹,也在与它的互动之中,彼此建构和塑造,拓展了更丰盛的自己。最后,我们还聊了聊心理咨询中的“写作”,不同的咨询流派怎样将写作融入到治疗当中,它对于咨询联盟又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如何借助写作来达成疗愈。 本期播客,薛博士的一句话令人触动:写作的过程让我们也学着有勇气,让自己越来越诚实。愿我们的文字带着穿透自我的勇气,与敏锐感受世界的眼睛,成为自我感受的栖息地,驰骋于自我的探索之旅。 04:38 用文字的形式重新梳理、表达自己变得困难 08:46 记录载体的不同,会有怎样的差异?抽象表达与具象表达 10:47 从作业开始的写作,变成了一种忠实的记录 12:08 《爱的教育》:经由文字带来的巨大震颤的初体验 20:05 自我记录的过程,会让人变得更加诚实 27:24 写作,是发现自我局限的一种途径 29:20 我们与写作,互相塑造、彼此建构 33:25 碎片化的时代,给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6:36 如今我们依然需要写作带来的联结感 39:55 文字,依然是陪伴我们最触手可得的艺术形式 42:47 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中的写作:表达的释放、重新建构 45:48 写作的疗愈功能:具体化与主体性 49:57 表达性书写:在一次次重新书写和表达过程中,重新建构 50:47 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结束时,给你的来访者写一封信 52:26 写作在老年临床心理工作中的应用:怀旧疗法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薛博士在自己26岁生日当天,写了一篇长文,回顾了自己对年龄变化的感知,这一年所见与为所见的梦境与真实,引发了我很深的触动,于是我们拥有了这一期播客。 生日对每个人而言,是平凡日常生活中一个特殊的标记点,它意味着庆祝、欢聚、分享、确认,也意味着独自一人的孤独、悲伤、失落。本期节目,我们讨论了生日对我们而言的意义。生日创造了怎样属于自己的个人文化?我们会如何度过这一天,又在一生中,如何串联起生日的记忆,变成自我存在连续的证明。生日所伴随的年龄增长,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提及生日时,又有怎样特殊的意义? 最后,我们分享了在我们记忆里珍贵又深刻的生日礼物,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和生日有关的记忆,在生命的这趟单线程旅途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行,不断纪念,跨过一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里程碑。祝我生日快乐,祝我们快乐,永远都有这样的笑容。 01:48 与生日有关的记忆:是平常的一天,也是特殊的对于自我的见证 09:14 生日的这天,我们选择更在意自己 11:04 伴随着生日,意识到的年龄增长带给了自己怎样的影响? 15:50 此刻会失去,使得我们更珍惜当下 20:20 姜文的态度:年龄的变化,是一种馈赠 22:12 如何面对30岁焦虑:我们永远无法用20岁的心智想象30岁 26:12 生日,是个体生命的里程碑 28:27 生日,是一个人存在的确认和证明 31:56 生日是确立自尊,塑造个人文化很好的方式 39:26 心理咨询中出现的“生日” 42:54 丁老师印象深刻的生日礼物:一个蛋糕,一趟旅行 47:35 薛博士印象深刻的生日礼物:一本诗集,一个酒壶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接续上期,我们邀请到两位从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嘉宾,聊到个人与心理学的适配程度、学习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老师、以及理想的心理学教育。学习心理学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与能量?有哪些专业或非专业的领路人,在自己学习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心理学有哪些难以磨灭的闪光点?每个人心中更理想的学科设置是怎样的? 我们期待这场独特的访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学神奇的包容性,以及学习过程中历久弥甘的终身魅力。 本期嘉宾: 王孟儒:心理咨询师。本科就读于中国台湾,硕士就读于英国。 唐佳怡:心理咨询师。本科就读于加拿大,硕士就读于英国。 00:18如何得知自我与心理学专业的契合程度? 04:33 选择心理学带给自己的人生能量 10:37 当现实背离理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13:15 那些改变生涯轨迹的老师:专业学识与人格魅力的双重光辉 17:13 活力温暖的高中老师给远涉重洋的学生带来的人生转折 25:27 “放羊”的博导带来成长:边界感与多面性塑造的人格魅力 29:24 心目中理想的心理学教育:多元与包容 35:45 对学科设置的期待:保留作为交叉学科发展的可能性、更深度的参与和心理学史的重要性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另外两位从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嘉宾,加入我们一起探讨世界各地的心理学教育设置。不同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各自有何特色?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心理学学生有哪些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印记?我们的课堂氛围是怎样的?同学们后来又走向了何方? 心理学作为社会与科学边缘的交叉学科,它的设置、特色和导向也因地制宜。我们不但回顾了自己独特的四年心理学经历,也在同侪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包容与共鸣。 本期嘉宾: 王孟儒:心理咨询师。本科就读于中国台湾,硕士就读于英国。 唐佳怡:心理咨询师。本科就读于加拿大,硕士就读于英国。 01:16嘉宾介绍:王孟儒&唐佳怡 02:06 世界各地的心理学科设置各自有怎样的风格? 02:37 浙江大学心理学:规模最小的理学专业,交叉属性强 04:13 重庆大学心理学:社科色彩浓厚,师资侧重经管 07:37 维多利亚大学心理学:社科类强势专业,学科体量庞大 09:08 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小而精的应用学科,宽松的教学氛围 12:30 心理学设置的特点:依托学校强势专业展开 15:37 各校心理学的培养方案,是如何鼓励学生在各个方向上发展的? 27:48 “小学期”文化:课堂之外,心理学学生的实践面面观 31:48 “被试”体验:属于心理学生的独特回忆 36:29 心理学的同学们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ta们后来走向了哪些岗位? 39:00 加拿大心理学课堂上的包容性:不论身份,皆因热爱 45:28 心理辅导专业学生的丰富生活:能量与温柔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在上期探讨梦境的节目中,我们跟大家分享了自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后,梦的各种理论以及它的发展。本期节目,我们从更科学理性的认知神经视角去了解与梦有关的知识,梦与我们的精神和健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梦来帮助自己进行自我探索?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些听友的留言进行回答:预知梦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有人可以做连续梦呢,它又意味着什么? 梦的世界总是千变万化,我们在它呈现的幻想中,深深地着迷又偶尔迷失,它是我们对自身不可知的呈现,又是我们关于美与创造可能性的呈现。对梦进行讨论的两期节目,我们不知不觉都回到了对主体性的强调之中,无论在梦境抑或是现实,更主动地参与,都让我们变得更加真实而又鲜活。 01:13 梦的神经生理基础:梦是一种大脑皮层的随即放电;梦是记忆的增强 03:40 进化心理学对梦的理解 04:49 大脑本身具有保持活性的本能 08:41 梦的材料有哪些来源:现实生活、生理刺激、婴儿时期的原初幻想 11:48 梦与疾病:侵入性的梦境,是PTSD的诊断参考之一 焦虑、抑郁、孤独症 15:46 梦境的自我探索方式:梦的日记 18:46 认知学派、后现代对梦工作的方式 20:35 引起重视的梦:重复梦、大梦、清明梦(lucid dream) 24:11梦的艺术性 28:11答即友问1:预知梦真的存在吗? 31:28 答即友问2:为什么有的时候梦还可以接上?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未被理解的梦,就像一封等待被开启的信”,本期节目,我们谈及心理学领域最受欢迎也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之一——梦境。自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后,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在心理活动被纳入到精神分析的心理学领域之中。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有怎样开创性的意义?梦会有哪些独特的语言?我们可以如何来理解和探索梦?梦的理论在一百多年来,又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在对梦的理论进行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以自我探索的视角理解梦,比丰富的梦境本身更加迷人,这把我们对于梦境讨论和解释的权力交还给了自己,也让我们尝试生长出不一样的空间,来涵容自我和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从这种意义而言,我们重新理解了“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也正如荣格所说“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才清醒”。 01:43 主播们是如何对梦产生兴趣的? 05:38 我们如何区分梦境和现实? 08:01 心理学对梦诠释的开始: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10:09 对梦的诠释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 11:21 经典精神分析如何理解梦的语言:象征、凝缩、置换、转移 16:00 对梦本身和对梦的探索、解释进行区分 19:25 梦的解析经典案例:关于葬礼的梦 22:37 荣格对梦的理论:梦中的他者即自己、积极想象的工作方式、梦的超越功能、梦带来的圣秘(numinous)体验 30:25 温尼科特梦的理论:基于中间学派,注重关系、梦中的情绪体验 31:33 弗洛姆梦的理论:梦是一种挣脱了现实束缚的自由 34:14 对梦的探索,是一种去抑制的力量 38:35 把解释梦的权力,交还给做梦者本身 43:37 梦是一种与现实的和解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谈及对新兴语言智能产品ChatGPT的使用体验,并探讨包括语言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对于心理治疗服务质量与可触及性带来的潜在提升。心理咨询师们是如何上手ChatGPT的?ChatGPT的回应语言与咨询师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ChatGPT会影响到日常的人际交往吗?人工智能给心理治疗带来的怎样的变化,又能够与心理治疗的哪些部分结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由人工智能辅助的心理治疗? 语言模型类产品的逐渐成熟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令单元化的治疗形式与传统的治疗同盟等生效因素受到挑战。这些新兴的交互模式值得心理治疗者们的全面审视。 01:55ChatGPT进入生活:工作与学习辅助 04:10 试图为难ChatGPT之后的惊喜 07:08 ChatGPT在生活中的角色:学识渊博的顾问、完成简单任务的管家 10:55 当ChatGPT遇到心理咨询师:一封“咨询师”式的心理咨询总结信 13:58 ChatGPT的“咨询师属性”:基础的同理态度、实用的建议与更多…… 17:11 ChatGPT与咨询师在反馈方式上的不同:结果导向vs过程导向 20:55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逻辑哲学差异:人本主义 24:41 ChatGPT只会迎合不会冲突?语言模型的实质 29:35 ChatGPT对于常规治疗同盟的影响:节约人际投入但降低联系质量 33:33 智能与现实差异带来的挑战 37:50 ChatGPT在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结构化访谈、跨学科协同与治疗间辅助 42:01 让心理治疗由单元式走向连续式:生态即时性反馈 45:22 人工智能对于心理咨询师训练模式的改变:低成本高效率 49:19 AI辅助下的心理治疗对于自我赋能的强化:可获得性与应用效率的权衡 53:26 再探智能辅助下的人际关系:发现让心理治疗生效的因素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我们根据听友们的留言和建议,再次上线了依恋主题的这期节目——恐惧型依恋。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分享了恐惧型依恋的特征,对关系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恐惧型依恋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内在世界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又是怎样的?依恋理论有哪些优势和局限?可以如何为我们所用?在当今时代,讨论依恋理论对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John Bowlby曾说“从出生到死亡,人类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我们从依恋对象提供的安全基地出发,把生活变成一系列或长或短的旅行”。我想,聊完“依恋三部曲”我们也将从此刻出发,看见自己和关系中更多的维度,寻找更丰富的可能性。 01:32 复杂的恐惧型依恋:恐惧-回避,接近-躲闪的循环 05:42 恐惧型依恋的特征之一:不稳定 09:03 恐惧型依恋的特征之二:内在的混乱,情绪的两极化 13:13 恐惧型依恋的特征之三:对爱和伴侣的高度理想化,理想化破灭后的贬低;不稳定的自尊 17:49 恐惧型依恋的特征之四:破坏和自我毁灭的倾向 21:12 恐惧型依恋的困难:陷入恐惧和回避互相拉扯加深的漩涡之中 24:56 当恐惧型依恋进入关系时,会对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30:07 依恋类型只是亲密关系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33:02 关系是一个更多因素动态发展的过程与集合 36:48 不必一定要成为安全型依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维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39:36 更好地运用依恋理论:提升觉察,增强表达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