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五月,三联中读内容编辑,“中场时间”主播 嘉宾 | 张云,作家、记者,《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作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夏天,似乎是最适宜妖怪出没的季节。寒风凛冽的日子,妖怪们想必也是不太愿意出来蹦跶的。而夏日里茂密的植被,溽热蒸腾的暑气,各种事物的生命力都显得异常旺盛,也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幻想。 或许我们都会在夏夜纳凉时与妖怪的故事相遇,这些故事里提到的妖精鬼怪间,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它们所从何来,千百年来如何与人相处,这期间发生了哪些惊奇绝异的故事?而相比于早已进入流行文化的日本妖怪,中国妖怪的故事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同时,从口口相传、志怪文章到影视改编,让我们热衷于妖怪故事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中国妖怪故事(全集)》的作者张云,以及参与撰写本期周刊封面《夏日阅读:寻妖指南》的记者肖楚舟,在夏日黄昏,一起谈妖说怪。 ※本期音频无任何惊悚内容,适宜全天候放心收听~ 【时间轴】 01:27 从“鬼故事”到“寻妖指南” 03:40 妖精鬼怪魔,分别是什么? 09:58 印象深刻的妖怪故事 15:12 为什么夏天是妖怪出没的季节? 25:30 中国的鬼,其实还怪好嘞? 29:40 中国妖怪与日本妖怪的一些不同 35:28 发生在夏天的“走蛟”是怎么回事? 44:20 “凶宅”里也有好玩的妖怪 48:20 人与妖和谐共处,是什么画面? 57:29 “逢魔时刻” 1:00:43 为什么我们会对妖怪故事抱有持久的热情? 1:06:06 听了中国妖怪故事,也就懂了中国人 1:10:50 值得一看的书&剧 ▲世界妖怪地图 【节目中提及的其他作品】 ·书籍· 《夷坚志》 《搜神记》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物图鉴》 ·影视剧· 《千与千寻》 《夏目友人帐》 《给桃子的信》 《不良执念清除师》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鲁琦,能源科技公司高管,电池领域资深从业者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在今天的生活中,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配件的电池,我们的了解或许并不充分。过去20年间电池领域的变迁,也可以被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如何完成从“用市场换技术”到“自主研发”的思路转变?在几种电池制造模式中,为何是锂电池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而从电池制造研发的角度,企业又会针对技术痛点和用户需求,做出哪些具体的应对?在今天已经位居行业前列、又严格保密的电池工厂里,又可以看到什么?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电池领域资深从业者、能源科技公司高管鲁琦,以及撰写此次封面的主笔杨璐和张从志,请他们从行业内外为我们分享关于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种种观察。 【时间轴】 01:36 为什么要从锂电池入手写新能源车? 06:05 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从何而来? 20:10 针对痛点,电池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 31:36 买电车,不要只关注续航能力了 38:27 锂电池、钠电池、氢能源……未来的趋势如何? 46:48 在高度保密的电池工厂,可以看到什么? 58:10 锂电池行业为何也越来越卷?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近两年,“南方元素”在许多影视作品里出现,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南方作家的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在他们笔下,有很多东西对于外来者而言是神秘和魔幻的,但当你去到那个环境里面之后,就会发现,那些其实就是他的日常经验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是一种直觉和经验的产物。比如肆意生长、无法无天的植物,又如吞噬生命、汩汩向前的河流。 很多南方作家意图通过创作来实现自我救赎和自我追溯的统一。他们的创作源泉之一是对抗平庸,企图撕破熟人社会的禁锢、将自我从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然后当一个远离小城已经出走的人,回望这个小城的时候,小城又意味着什么?那里的故事和文化又该怎样被打捞回来?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记者孙若茜、肖楚舟、艾江涛、卡生,透过他们对几位南方作家的采访,去往南方和更南的南方。 【时间轴】 02:03 从讲述“东北”到讲述“南方” 04:36 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有怎样的南方记忆 11:12 我们看到的魔幻,只是一种生活日常 19:06 不同层级的粤语带来的视角转换 22:26 南方植物的茂密,也意味着一种遮蔽 26:49 把现实扭一个角度再给你看 33:27 文字里的小镇印迹 38:20 “巫气”是与生活相连的个人经验 45:14 在打捞语言中寻找身份认同 51:55 方言携带的是一种气氛与记忆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丽玮,《三联生活传媒》主任记者 享受美食是中国人的一件“人生大事”,而夏日则是完成这件大事的绝好时机。烟火气正在肆意弥漫,它把我们带到玉溪、尝一尝新鲜上市的野生菌,带到苏州、嗦一口地道正宗的三虾面,又带到台州、品品携着清凉晚风的海鲜。 当然,享受美食永远不会只停留于美食本身,比美食更吸引人的,是一家家小餐馆背后带有温度的人物故事。餐馆老板在制作美食这件事上,有多少专注和享受?他们的小餐馆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今的生存状态和每日上演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分别前往玉溪、苏州、台州探访的记者吴丽玮、驳静和丘濂,她们在三地的小饭馆品尝了那些“季节限定”“地域限定”美食,也听到了许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不妨和她们一起,去看看那些迷人的小饭馆吧。 【时间轴】 01:24 为什么要写小饭馆的故事? 04:08 如何选择一座适合的美食城市? 12:34 摄影记者带来的新视角 14:34 开在戏台上的餐厅,吃饭也是一种表演 19:38 写一家餐馆,可以不写怎么烧菜吗? 21:32 发现一家有故事的小饭馆,并不容易 31:04 秘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43:04 小饭馆里特有的人情味 45:13 错过一位女主厨的遗憾 48:07 “你们是抖音探店的吗,要不要收费?” 50:34 小饭馆老板们的两段人生 52:36 透过美食,重新认识一座城市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董强,昆德拉小说译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嘉宾 |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播客“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7月12日,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逝世,终年94岁。昆德拉在中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他的离世引起了一轮对其人生经历的探寻和对他作品的讨论。昆德拉试图以音乐的理解发展小说的理论,用情节的设计作出哲学的追问——他将小说作为一种探索存在的方法:在细节中照见未曾被发现的角落,我们得以找到新的可能性与希望。而在现今网络平台上真伪难辨的昆德拉“名言”背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昆德拉其人,又应该如何阅读他的文学? 同时,昆德拉生于捷克,后移居法国并开始用法语写作,但在晚年又重新接受了捷克国籍。在昆德拉身上,这种不同文化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他,我们似乎很难把昆德拉以及他的文学作品放入一个确切的坐标当中进行归类,他自己又在如何处理这种身份认同?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曾跟随昆德拉求学的昆德拉小说译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作家苗炜,以及《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孙若茜和肖楚舟,一起聊聊他们亲身接触到的或是阅读到的昆德拉,以及他们如何理解昆德拉作品中的态度与思考。 【时间轴】 01:12 昆德拉阅读史 06:18 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 14:00 昆德拉的出现,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16:57 做昆德拉的学生,都会学什么? 17:51 理解昆德拉的两个关键词:欧洲&音乐 31:51 无法绕开的“刻奇” 35:37 是作家还是小说家? 46:45 语言对写作者的影响 50:52 昆德拉为小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58:18 对于个体价值的捍卫 1:03:58 “昆德拉没有弟子,只有崇拜者” 1:09:28 私下里的昆德拉是什么样?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延伸内容】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王海燕,《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琪,《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嘉宾 | 王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从2016年案发,到2023年二审宣判,在“吴谢宇弑母案”的不同节点中,《三联生活周刊》都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这既是一起让人震惊的刑事案件,也是一桩让人痛惜的家庭悲剧。在9万字的封面报道中,我们通过坚实的采访调查,努力呈现事件背后的复杂。 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持续追踪一起恶性案件,有哪些力量和疑问在驱动?而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记者们又该如何处理海量的材料,做出更贴近事实真相的判断?在她们看来,悲剧的形成,是哪些复杂因素的结果?而作为公共媒体,在面对罪案时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视角;所呈现的报道,又该为公众提供哪些价值?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撰写此次封面报道的《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主笔王珊,以及在此前参与过报道的主笔王海燕,在节目中分享她们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轴】 01:45 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吴谢宇案”? 08:35 材料从何而来? 13:59 如何从海量材料里辨别真伪、建立叙事? 31:41 很多材料不是一下就看到价值 36:56 努力接近“恶”,但要对“解释清楚”保持警惕 39:43 父亲的角色 55:14 如果可以面对面,会问吴谢宇这些问题 57:20 大学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 1:10:57 面对极端案件,媒体的态度与价值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白广大,机核网内容主编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无论你是努力解锁每一个主线剧情,还是认真摆烂做一名海拉鲁老流氓,或者只想坐在山顶看看夕阳,每个林克都可以找到进入《塞尔达传说》这款游戏的方式。对于许多玩家来说,塞尔达不仅是一个游戏,也是一处安放孤独、享受快乐的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这更说明它作为一款游戏的纯粹。 当然,这也是一个不完美的游戏。无论是剧情设置、并不友好的操作、乃至落后于时代的主机,每名玩家都会有一筐槽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多年后依旧清晰地回忆起某个感动的瞬间,坐在一起畅聊塞尔达带来的乐趣。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从一次闪送开启海拉鲁生涯的主笔黑麦,在哈特诺村努力赚钱买房的记者魏倩,以及两作累计1000小时、努力寻找最快GAME OVER方法的机核网内容主编白广大,聊聊他们的塞尔达故事。 【时间轴】 03:17 “开放世界”游戏的不同逻辑 08:59 塞尔达的入坑时刻 16:16 为什么我们在游戏里不怕死? 21:34 无口林克:双手一摊,与我无关 25:43 塞尔达的同人空间 27:34 弱脚本下的游戏叙事 33:52 塞尔达的设定从何而来? 42:15 没有check list的游戏,没有涡轮增压 52:59 最好的塞尔达,是入坑的塞尔达 55:42 龙、山神与“巨神之脚” 1:02:37 你在海拉鲁大陆哭过吗? 1:09:43 老任升级一下主机吧,求求了 1:16:12 网飞打钱!塞尔达剧集可以这么拍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彭小华,心理咨询师,《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作者,《最好的告别》译者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我们永远无法陪伴彼此——死亡注定是属于每个人各自的课题。但与此同时,更具象意义上的“死亡经验”却和家庭、社会紧密关联:病人家属照料亲人最后的时光,也不得不接受面对亲人的逝去,医疗救护系统更需要相应地提供服务和支持;而社会文化伦理塑造的对于死亡的观念和认知,更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疫情,人们对于生命的议题,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和面对死亡,又怎样以“死亡”为基点,对生命抱以新的态度与理解?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撰写本期封面的记者魏倩,心理咨询师、《学会告别》的作者彭小华,聊聊对安宁疗护和死亡教育的观察、思考与感受。 【时间轴】 02:21 我们如何关注到“安宁疗护”? 07:22 安宁疗护就是安乐死吗? 11:39 安宁疗护在海外 15:54 “三级联动模式”如何解决现实难题? 22:26 观念的转变:临终时如何做选择? 28:19 面对需求,医院要做出哪些改变? 35:12 真正尊重患者,要倾听他们的需求 40:40 为什么我们会忌讳谈论死亡? 46:12 医生更需要好的死亡教育 55:34 给终将坠落悬崖的我们,背上一个降落伞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史里芬,视频博主,全网唯一魔幻之旅vlogger 无论是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还是一些今天看来粗放到魔幻的主题公园,人们总能在这样的“临时世界”中找到乐趣。似乎跨过那道大门,就可以进入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世界,只是沉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信念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参与写作本期封面《人造娱乐奇观》的记者苗千和肖楚舟,以及对国内诸多主题公园了如指掌的视频博主史里芬,一起来聊聊他们在主题公园里的体验,以及从中看到的世间百态。 作为独自漫游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的中年男人,会有怎样的独特体验?在已经成为废墟的乐园里,会出现哪些“穿模时刻”?而见惯了大场面的史里芬,又如何理解主题公园及其背后的产业?不妨去听听这期节目吧~ 【时间轴】 03:45 “世界上最大的王八”因何而来? 05:33 主题公园初体验 08:55 主题公园三大件: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 12:44 国产主题公园的共同目标:掀翻迪士尼 20:25 主题公园的本质是造梦 24:09 终极快乐不是不排队,而是请玲娜贝儿参加生日派对 27:34 成为废墟的主题公园,有另一种浪漫 30:28 半废弃主题公园的“穿模”体验 33:34 主题公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37:56 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临时世界”? 42:44 国产主题公园中,最受欢迎的项目是? 44:39 同一个“临时世界”的不同梦想 50:54 脑洞题:如果请你设计一座主题公园,会是什么样?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在中文里,“长江”早已是一个远超于地理概念的意象和元素。长江不仅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繁盛,今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具体的生活,也在持久地受到这条大河的影响。我们与长江的关联、对它的情结,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其中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感动。这条河流塑造并改变着我们几千年以来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秩序,甚至是历史的发展与走向。与此同时,我们的生产活动、交通需求也让长江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面貌。人和自然的互动,两者之相互依存,在长江流域的开发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今天,沿着长江行走,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重新回归地理写作的资深主笔邢海洋,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和我们聊聊在他的理解中如何以长江为线索,探寻自然与社会的变迁?长江又如何串联起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一路奔涌向未来而去。 【本期嘉宾】 主播 | 王海燕,《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时间轴】 02:06 三十年前的长江之行 06:39 从黄河到长江:如何书写一条大河? 13:53 从“窗含西岭千秋雪”到“月涌大江流” 19:40 水文条件如何改变地理地貌? 24:30 长江水与长江味 28:40 为什么四川的陶俑都是乐的? 34:02 河流的开放如何强化大一统? 47:41 从长江理解南北人口大迁移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多样化的历史写作,似乎又在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读者对与历史中具体的人越来越感兴趣,而历史写作者、研究者也在选择不一样的叙事方式,为公众呈现更微观、更立体的内容。 关于历史书应该怎么写的讨论,一直存在于研究者和读者之中。有观点认为,历史写作本不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一本历史书可以在扎实严谨的研究基础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故事;但也有人会认为,面向公众的写作与学术研究中间,还是要有所区隔。依照严格的学术范式,才能更好的呈现严谨的学术成果,同时对于感兴趣的读者,叙述方式和体例也不会成为阅读的门槛。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联书店编辑张龙,从研究者和编辑的不同视角,一起来聊聊这些话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宋念申,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三联中读音频专栏《宋念申·东亚巨变500年》主讲人 嘉宾 | 张龙,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联书店编辑 【时间轴】 02:10怎么想到和历史学者聊写作? 10:25历史叙事训练的中美之别 20:08历史叙事如何影响历史研究? 22:29“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的时刻 23:23预设的读者改变了,叙事方式也就变了 27:56为什么要做到“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 32:01受到偏好的“微观叙事”魅力何在? 37:23拓展材料的必要性 43:45写好历史叙事并不容易 49:05去现场,如何改变固有的历史认知? 50:47学术话语和公共表达,如何找平衡?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延伸阅读】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实现下一轮的经济增长,需要靠哪些领域的驱动?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机遇与挑战?短期内的经济变动,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洋,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黄子懿一起,分享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前景、潜力领域等问题的思考,帮助大家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更加理性地看待我们的生活与世界。 【本期嘉宾】 主播: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时间轴】 00:02:18 中国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形势 00:10:22 当前的低位运行,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 00:13:39 提振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00:27:24 住和行,两大行业还有多少潜力? 00:31:53 “疤痕效应”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00:34:53 学好经济学的知识,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请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