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多样化的历史写作,似乎又在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读者对与历史中具体的人越来越感兴趣,而历史写作者、研究者也在选择不一样的叙事方式,为公众呈现更微观、更立体的内容。

关于历史书应该怎么写的讨论,一直存在于研究者和读者之中。有观点认为,历史写作本不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一本历史书可以在扎实严谨的研究基础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故事;但也有人会认为,面向公众的写作与学术研究中间,还是要有所区隔。依照严格的学术范式,才能更好的呈现严谨的学术成果,同时对于感兴趣的读者,叙述方式和体例也不会成为阅读的门槛。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联书店编辑张龙,从研究者和编辑的不同视角,一起来聊聊这些话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宋念申,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三联中读音频专栏《宋念申·东亚巨变500年》主讲人
嘉宾 | 张龙,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联书店编辑


【时间轴】

02:10怎么想到和历史学者聊写作?

10:25历史叙事训练的中美之别

20:08历史叙事如何影响历史研究?

22:29“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的时刻

23:23预设的读者改变了,叙事方式也就变了

27:56为什么要做到“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

32:01受到偏好的“微观叙事”魅力何在?

37:23拓展材料的必要性

43:45写好历史叙事并不容易

49:05去现场,如何改变固有的历史认知?

50:47学术话语和公共表达,如何找平衡?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延伸阅读】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三联中读
三联生活周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此路不通
1年前 北京
0
李开元老师的三部曲确实精彩
沉默大列巴
1年前 澳大利亚
0
还要先看访谈才能听这期播客啊😂
-Rebecca-
1年前 江西
0
41:15 曹寅与康熙
70523
1年前 内蒙古
0
40:37 低贱者无言
芒小菓
1年前 山东
1
沙了个发🛋️
真不愧是我
1年前 上海
2
19:28 19:28 总结,中国历史论文都八股文。美国就比较先进了,比较有人文关怀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5
20:04 这里对嘉宾所言略有不同意见。在美国的博士论文里找mein argument是很容易的。在中国的博士论文里找“我认为……”、“我成功论证了……”这样的“硬话”是很难的。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