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主播 | 孙艺,《少年新知》编辑 嘉宾 | 闫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原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三联中读《大英博物馆的观看之道》主讲人 学生不爱上历史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觉得历史枯燥的孩子们大概会问,历史跟我有什么关系?历史不就是死记硬背吗? 但是,如果我们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历史会不会呈现出不同的模样?比如像侦探一样,从不同的面相接近历史的真相;比如做一名回望者,站在当下,去审视和比对历史;我们甚至可以从历史的多重可能性中,获得对抗现实焦虑的力量。 【时间轴】 03:22 闫志的历史启蒙读物——《少年科学画报》 07:42 考古学不是说把遗址里的东西挖出来,就 OK了 13:05 历史,怎么成了“枯燥排行榜”第一的学科? 15:38 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成了“答题”而非“思辨” 19:38 如何由“兴趣”向真正的历史学习过渡? 22:50 在隐匿的话语下,发现历史的流动 25:55 真相只有一个,但历史的面相有许多 28:35 历史学家,是侦探又是小说家 36:11 只有理解了现实,我们才能够去理解历史 42:17 了解历史,可以给心灵带来一点安慰吗? 45:48 闫志老师的历史小说推荐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新消费研究者 嘉宾 | 殳俏,作家、编剧,悦食中国文化项目创始人 嘉宾 | 阚欧礼,捌比特咖啡创始人 认识一个地方的方法有很多,用眼睛、用脚,或者用舌头。在大城市“脸谱化”的今天,从食物进入,就成为认识一座城市更为亲切、有趣的方式。当然,在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当下,除了去下馆子,外卖食物也成为一种新的选项。工作、居家、出差、旅行......通过外卖,我们与食物产生联结,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为外卖所改变。 不过,外卖只是在我们不想、不便出门的时候,送一份吃的上门这么简单吗?转换思路,外卖还有非常多的功能等待发掘。在许多被戏称为“美食荒漠”的城市里,如果认真寻找,也能发现“绿洲”,外卖就可以是那座桥梁。“会点外卖”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刚需技能。而对于一家提供美食的小馆,外卖距离的增加,也许就能帮助它们实现更好的发展。 美团外卖“必点榜”是以城市维度展开的高品质外卖榜单,由行业专家甄选全城TOP品牌,实现25公里全城配送,让用户“发现更好吃的外卖”。9月21日,必点榜在北上广深成五城之外新开十城,覆盖广东、江浙、长沙、重庆等重点地区,为更多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精选好外卖”。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作家、编剧,悦食中国文化项目创始人殳俏,捌比特咖啡创始人阚欧礼,以及长期关注消费领域变化的《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记者杨璐。三位好吃、会吃的“外卖重度用户”坐在一起,将聊聊为什么大城市纷纷患上了“美食荒漠”病?老饕们是怎么挑选餐厅的,以及又有哪些外卖高阶玩法?我们想通过对话,探讨美食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外卖升级获得更优质的生活体验。 【时间轴】 00:06:42 大城市纷纷患上了“美食荒漠”病? 00:09:00 “地胆”开路,猎食有数 00:16:15 网红餐厅像复制粘贴一样遍布上海 00:21:05 遇到美食,i人老饕也变e 00:21:46 身为老板,有哪些大城市点外卖的秘籍? 00:24:38 从餐具升级到远距离配送,外卖升级让美味和体验同时提升 00:31:19 高端餐厅送外卖,变得越来越普遍 00:41:35 美团外卖“必点榜”,为用户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精选好外卖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赏花、观鸟、捕蝴蝶……你入过哪些“自然探索”坑?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大众生活高度焦虑化,“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热门趋势。人们希望在一草一木中,重寻内心的宁静,而这,实际上就是“博物生活化”的概念和意义。 你还记得儿时的那一方自然小天地吗?家乡的土地上生长着怎样独特的花草树木、飞鸟鱼虫?其实,博物并不在远方的抽象探险中,它恰恰就在我们身边的日常。逛菜市场挑拣蔬果是一种博物,公园观鸟、郊区钓鱼也是一种博物。当你慢慢与周围不同的自然生命建立起认知联系,重逢的惊喜会等待着你,在春天相遇冬天飞走的鸟,在异乡看见故乡的蝴蝶;奇迹也会在平凡中绽放,诗经中的植物“跨越时空”来到家中的小院,昆虫的色彩为艺术作品带来崭新的生命……博物的日常,美好而治愈。 本期Talk三联,我们将跟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老师,以及参与本期杂志撰稿的记者丘濂、陈璐,一起走进“博物”的大门,发现生活中的那些可爱时刻。 【时间轴】 00:02:05 编辑部楼下的绿化带里,有这么多植物可以吃? 00:06:09 为什么要把博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00:09:42 “博物”与“博物馆”的关系 00:11:57 童年回忆:银河般浮动的萤火虫 00:14:36 “在地博物”与“博物教育”的价值 00:24:36 观鸟和看蝶,哪个更有意思? 00:27:55 为什么“动物掌握空间,植物掌握时间”? 00:33:13 城市栽种什么植物,要考虑“挑食”的动物们 00:37:10 观蝶的乐趣超出想象 00:41:03 蛾子的美,居然完全不输蝴蝶 00:50:50 喜欢博物,就是不断入坑的过程 00:54:56 补齐博物学知识,需要从身边开始 01:09:06 博物的目的,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刘华杰老师在编辑部楼下的发现】 【节目中提及的书】 《彩虹尘埃:与那些蝴蝶相遇》,[英] 彼得·马伦 《林间最后的小孩》,[美] 理查德·洛夫 《窗外飞过一只鸟:如何成为一个观鸟者》,〔英〕西蒙·巴恩斯 【节目中提到的识蝶软件】 文浩识蝶:www.butterflyai.cc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主播 嘉宾: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写作一直是许多孩子的“老大难”。有的人没有动力写,有的看了题目不知道怎么写,心里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还有一些小朋友,写作“花活儿”太多,显得油腻…… 在这期节目里,作家苗师傅和《少年新知》主编陈赛一起聊了聊少年写作的那些事儿。少年的写作最好“言文一致”,就是怎么说话就怎么去写。写作的内容应该来自于生活,和对人与世界的思考,并且能与阅读紧密相连。 (本节目内含少年写作练习的锦囊妙计,随机掉落,请不要错过!) 【时间轴】 02:58 苗师傅:我不喜欢少年们写虚构的题目 04:01 写作上的任何训练都应该建立在言文一致的基础上,他怎么说话就怎么去写 10:27 中文已经这么难了,如何进行最低限度的写作训练? 18:46 “看了2022年全国卷作文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20:36 中文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说话曲里拐弯的 22:18 高考作文题VS托福写作题 24:56 我始终觉得,写作跟阅读能够紧紧连在一起才是好的 28:13 写作这件事情是不能教的,才华是教不出来的,但是它可以被唤醒 29:24 苗师傅:我如果教孩子的话,我会要求他中英文写作是同步的 33:04 语言是一种工具,英文是这样,中文也是 39:51 “写作课最害怕的——他不愿意写,怎么办?” 43:15 “老师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好词好句堆出来的,但我觉得很没意思” 46:06 我们的写作,要像乔峰打太祖长拳一样,清晰而有力量 53:13 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在于怎么“抄”? 01:02:37 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去认识人,认识人的复杂性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大家好,三联中读特别策划了一档付费播客专辑《何为大学——从校园到社会的理想与现实》,即日起在小宇宙平台上线。 提起大学,高频关键词是:青春。年轻的我们在这里汲取营养、快速成长,收获蜕变。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然而,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正在学习或者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的你,或许有憧憬,也有疑虑:大学的核心气质究竟是什么?怎么平衡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学的专业偏理论,毕业了能找到好工作吗?是该“躺平”还是加入“内卷”?应该考研还是直接就业?从校园到社会,从象牙塔的理想到现实,年轻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这个开学季,我们特别向大家推荐这档节目。节目中,《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将与4位高校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訾非,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首届“科学探索奖”的获得者刘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姜宇辉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从心理学、生命科学、哲学、社会学等维度,为正与这个世界发生碰撞、或许深感困惑的年轻人们,提供一种思索人生命题的新范式。 本专辑一共5期内容,定价29.9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何为大学”,订阅收听。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代都市语境下,“流动”几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当我们谈起“老家”,说到“归乡”时,那些翻涌起伏的复杂情感背后,实际指向的是怎样的社会心理与历史变迁?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固守、迁徙与定居,新生与死亡在这片土地上匆匆来去,一部分人仍然世代生活在恒定的地方,而一部分人的老家似乎已逐渐成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剪影。 老家的概念还会存续多久?在当下,断裂与遗失的那些节点之间,应如何丈量我们与老家的距离,重建与老家的精神链接?或者,在其他情感供给充分的情况下,老家是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需要重建链接的必要性?而在未来,我们又将从什么意义上来定义老家的价值?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记者魏倩、刘畅,回顾跟着人类学家重回老家的所见所闻,追溯自身生命轨迹中的老家记忆。 本期节目已入选豆瓣播客2024新春精选推荐活动,欢迎前往豆瓣订阅收听~ 【时间轴】 02:06 由“吴谢宇案”引出的选题方向 08:24 大家老家都是哪里的? 14:07 “老家”的标准是什么? 19:23 老家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26:02 留在老家的朋友,有着完全不同的进度条 29:54 宗族社会,如何造就“同乡同业”? 44:43 宗族共同体的限度在哪里? 47:58 为什么我们想要断亲? 51:48 在生活的城市里,如何与老家建立连结?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 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吴思:《少年新知》编辑 【嘉宾】 卢冶: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中读《卢冶·推理的盛宴》专栏课程主讲人 孩子一看侦探小说就停不下来,这可怎么办? 侦探小说都是“杀人放火”,孩子能看吗? 反正未来也不做侦探,看侦探小说有什么用? …… 在这期播客里,三位侦探小说迷聚在一起聊了聊她们和侦探小说的过往。你也许会发现,侦探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术”,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调查记者、艺术史学家……各行各业都需要的精神、习惯和意志。如果你有一颗侦探之心,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有趣的谜题等待着你。 预告:本节目有大量侦探小说推荐,准备好随时吃安利吧! 【时间轴】 03:00 陈赛小时候读的武侠侦探小说:《楚留香传奇》《雪山飞狐》 04:30 卢冶的侦探小说启蒙作品:警察出版社的《一分钟推理破案故事 》 11:45 侦探的视角:盲点、裂隙、阴影 ,“狗为什么不叫” 14:15 巫鸿:美术理论界的福尔摩斯 21:30 侦探小说也不一定是刑事案件,也有清淡的日常推理小说 26:50 吴思的侦探小说初体验:小学课外班的同学在课桌下偷偷翻《福尔摩斯》 29:30 “只有成为福尔摩斯的这样的人,才能有偏科的权利” 32:30 侦探能不能谈恋爱? 35:50 本格派VS硬汉派:给自己的朋友圈做个侦探人格测试 42:45 东野圭吾《新参者》,最喜欢他故事里的人情味 44:30 对于“孩子能读什么样的侦探小说”问题的一些思考 51:10 为了避免模仿犯,侦探小说中都会设置bug 57:45 日本三大推理漫画 01:00:50 卢冶大力推荐:G·K·却斯特顿的“布朗神父系列” 01:09:40 这期的《少年》杂志,可能是孩子们读起来最有热情的一本 三联中读播客专辑《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已上线~在这个专栏中,《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将与5位青少年心理和医学专家,包括徐凯文博士、陈祉妍教授、刘文利教授、宗春山教授、易嘉龙医生,就教育内卷、社交隔离、性教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话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青少年可能或正在遭遇的压力困境,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引导家长去观察、探究、感受孩子的情绪。欢迎搜索“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一键收听~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余物非,《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总会带来关注与讨论。强调实拍、执着于胶片、复杂的叙事结构、精心设计的配乐……这些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标签,吸引着人们走进影院,进入诺兰的电影世界。而当这些标签与奥本海默相遇,人们会好奇诺兰如何讲述一段真实发生的故事,况且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 当科学、战争、人性、道德、政治交杂在一起,我们如何通过一部3个小时的电影,去触及故事的内核,而在电影之外,当时的人们又在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而78年前在新墨西哥州荒原上升起的那朵蘑菇云,至今似乎仍未散去。阴影之下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那一瞬间对于人类历史的改变?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参与撰写封面的几位记者苗千、卡生和余物非。作为科学记者的苗千,会讲述电影背后的诸多科学史细节;有机会专访了诺兰的卡生,则为我们带来了导演自己关于很多问题的思考;而曾在新墨西哥州生活过三年的余物非,将分享许多发生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真实故事。不妨跟随这些不同视角,一起从《奥本海默》聊到奥本海默。 ※本期节目内容涉及部分情节讨论,在意观影体验的朋友,请酌情收听 【时间轴】 01:50 一本杂志,如何从《奥本海默》到奥本海默? 06:04 战争作为科学的催化剂 12:34 原子弹诞生地:洛斯阿拉莫斯 17:05 一年两次的开放日 19:36 洛斯阿拉莫斯的“奥比” 22:16 为什么“曼哈顿计划”选择了奥本海默? 25:48 被遗忘的第一批核爆难民 28:14 作为反派的施特劳斯 31:56 给诺兰的问题:如何平衡历史的准确性与电影的戏剧性? 37:39 如何面对可能存在的“人类生死一刻”? 47:09 看电影时,有没有想哭的某个瞬间? 52:54 作为象征存在的爱因斯坦 55:28 用商业电影讲述科学故事,价值何在?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吴思,《少年新知》编辑 【嘉宾】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读《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主讲人 西西:12岁半,《少年新知》读者 和少年们去逛博物馆,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在诺大的博物馆一逛就是3、4个小时,站在几百、几千年前的古董面前不能碰,不能摸,只能瞻仰膜拜,还要像考试一样匆匆记下解说牌上的文字,真是心累又无聊。 怎样能让少年们逛博物馆的经历变得更有意思一点?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能和展品产生哪些别样的联系?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贾妍,和她的女儿西西,一起聊了聊她们在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MoMA里寻宝、迷路、买买买、玩玩玩的那些事。 《少年新知》的编辑吴思也再次参与节目录制,作为毕业于卢浮宫学院的艺术史研究者,她在法国有哪些新奇的逛博物馆体验呢?来听本期嘉宾的欢乐分享吧! 【时间轴】 01:58 有时候逛博物馆,更像是来考试的 05:28 西西:妈妈你死了之后,我要把你做成木乃伊 08:56 好的博物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3:26 西西:在大英博物馆的“迷路”体验,还被广播寻妈妈 16:43 孩子看艺术品,有最纯粹的感知力 20:07 贾妍:在那之后,我看每一个名画都像表情包 23:52 和木乃伊同睡?!逛博物馆可以不太正经 31:16 意难忘:在威尼斯双年展“卖艺” 35:03 在埃及,你感到活人和死去的人生活在一起 39:40 表达“快乐” ,埃及人有90多种说法 46:39 夜晚,咏叹调,和阿格里真托的遗址 50:15 有一段记忆,它是跟某一个文物相关的
主播: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宫羽,“北京蘑菇”项目发起人之一 嘉宾:萧勇,postpost主理人 你在北京的街头,见过2米高的“绿色蘑菇”么? 夏天时,这些“蘑菇”藏在草木中,还不算明显。到了冬天,草木凋零,唯独“蘑菇”仍顶着绿色的菌盖,有的还会在夜晚喷出白色气雾。 在一座强规划的城市中,“北京蘑菇”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们总自顾自地“生长”在人们难以预料的地方,也许在街头巷尾,也许就在桥的正中央。寻找这些散落城市中的“蘑菇”,也让城市中的随意漫步别有趣味。尽管这些“蘑菇”最初的功能是热力通风口,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演化出更多功用,人们也把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附着在“北京蘑菇”上面,赋予它千奇百怪的意涵。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北京蘑菇”计划的发起人之一宫羽,以及《北京蘑菇寻找指南》的出版者、postpost主理人萧勇,和长期关注城市话题的主笔丘濂一起,聊聊他们通过“北京蘑菇”观察到的城市空间与生活,以及更多关于蘑菇的故事。 【时间轴】 02:00 我们是怎么注意到这些“蘑菇”的 09:21 与各种“蘑菇”的不期而遇 15:28 关于“蘑菇”的种种脑洞 23:36 强规划的城市里,寻找“蘑菇”带来哪些乐趣? 31:14 在北京街头闲逛,还能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39:53 真实的蘑菇,可以带来哪些想象与创造? 55:30 哪里有蘑菇,是保密还是分享? 59:58 “蘑菇”究竟是什么,取决于和它产生交互关系的人 【“北京蘑菇”影像】 建国门外大街辅路丽晶苑前的蘑菇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门的蘑菇 康铭大厦口袋公园里的蘑菇仿佛在发光 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建国门支行前的蘑菇正在冒烟 北土城地铁站D口附近的蘑菇隐没在树林中 《北京蘑菇寻找指南》的读者在蘑菇上留下专属贴纸以作纪念 锦湖中心前的蘑菇标有“警告”两个红色大字 【节目中提及的书】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美]罗安清 《末日松茸》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 《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挪威〕龙·利特·伍恩 这是一本博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作品,讲述了挪威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探索蘑菇世界的旅程,让我们认识到博物对人类悲伤的治愈作用,同时了解人类学如何推动博物学的发展。正是对蘑菇的兴趣和寻觅蘑菇的爱好,帮助作者在亲人意外去世后重新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道路。伍恩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和“菇友”一起发现珍稀的蘑菇、研究真菌学文献、学习拉丁语以及同专家探讨蘑菇的气味和颜色等趣闻轶事。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嘉宾: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少年新知》专栏作家 2022年8月,少年编辑部招募了8位少年读者来当暑假实习生,开工第一天,主编陈赛问:作为这个时代的少年,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少年们异口同声说:累! 这个答案让人感到意外,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还有长达三年的疫情,给少年们带来全方位的压力,学业竞争、身体变化、友谊、独立、未来的不可知、还有家长对于“阶层滑落”的焦虑,都一股脑压在少年身上。“内卷”好像是少年和家长们不得不参与的一场游戏,一旦上场就很难退出。 成长的压力和烦恼是否都有必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什么时候要干预,什么时候可以放手?是否有一种途径,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真正自由自在地成长? 在本期播客中,你将听到一位主编和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两位母亲的深入对谈。 【时间轴】 03:16 疫情时期的体育课:对体育老师的“云监工” 05:21 疫情期间的锦囊第一条:多运动 07:29 少年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最大感受:累 13:08 现在我们有太多对的答案,探索别的答案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14:17 在童年的时候,孩子应该是人类的研发部门 17:13 阶层滑落,家长永远的担忧和恐惧 19:06 家长的两难:一方面想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一方面担心孩子没有发挥应有的才能 26:35 在当下的成长环境里,孩子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28:22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一定是在努力之中得到的” 33:38 父母要怎么帮孩子缓解考试的压力? 42:05 “当我发现,我不得不帮孩子改作文的时候,我就很崩溃” 45:49 养儿女就跟种花种草一样 51:17 社交网络的普及,会对少年们的交友产生影响吗? 53:54 “怎样才能给儿子找到朋友,这是我每天都在发愁的一件事情” 58:54 当下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事件? 01:06:16 遇到校园霸凌,孩子们应该如何处理? 01:08:22 “卷”不仅仅是竞争,里面还有盲目 01:10:46 除了父母的努力,我们的教育系统还能做什么?
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忧心忡忡地提到,这一代美国青少年正在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精神健康危机。作者援引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最新数据说,从2009年到2021年,自称感到“持续性的悲伤与无助”的高中生比例从26%上升到44%,其中女生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看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这个全国性调查项目从2012年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市)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注意,这些只是在校生的数据,在那些辍学、失学的青少年中,精神不健康的比例只会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并不难解释,比如,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等,再加上长达三年的疫情,无论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压力。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压力机制其实是生命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动物在逃命,或者追捕猎物时,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在极限边缘挣扎的反应很难受,但却是生存的关键,它证明你还活着,正在为你的生存而搏斗。一般来说,危机一旦结束,应激反应就会自动关闭。 但是,现代日常生活的压力并非来自野兽,而是来自社会与心理层面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问题时,逃跑或进攻都不再适用。正确的方法是,退一步,正视情绪,重新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成年人而言,这件事情不算太难,但对青少年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思考、分析、自我控制的脑区)要到20多岁才能真正成熟。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社会里,青少年要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少。他们的压力来自学业、家庭、同辈关系、身体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各种压力。 而在所有的压力中,最危险的是无能为力的感觉——你对一件事情没有控制感,不知道情况会有多糟糕,痛苦将持续多长时间。而青春期的不易,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不可控感。你不再是孩子了,但也尚未成年,童年一切皆有可能的幻想,不得不让位于越来越多的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与限制。期待是父母加之于你的,规则是社会为你设定的,你的价值似乎由考试成绩决定,而你的人生也越来越像一场标准化考试,从正确的小学到正确的中学到正确的大学再到大城市某个高级写字楼里的正确位置,但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呢?为了一件并非你选择,也非你相信的事情而努力奋斗,能持续多久呢? 面对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焦虑症、抑郁症,但陷入焦虑、陷入恐惧、陷入不安、陷入悲伤或陷入抑郁,是每个人一生之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到的心灵困境。尤其是在青春期,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人生阶段,有人用“疾风怒涛的时期”来形容它,想象一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青当遭遇情绪的漩涡和心灵困境时,我们怎么帮助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呢? 所以,三联中读特别策划了这一档系列播客节目《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在这个专栏中,《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与5位青少年心理和医学专家:徐凯文博士、陈祉妍教授、刘文利教授、宗春山教授、易嘉龙医生,就教育内卷、社交隔离、性教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话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青少年可能或正在遭遇的压力困境,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引导家长去观察、探究、感受孩子的情绪。欢迎搜索“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一键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