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代都市语境下,“流动”几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当我们谈起“老家”,说到“归乡”时,那些翻涌起伏的复杂情感背后,实际指向的是怎样的社会心理与历史变迁?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固守、迁徙与定居,新生与死亡在这片土地上匆匆来去,一部分人仍然世代生活在恒定的地方,而一部分人的老家似乎已逐渐成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剪影。

老家的概念还会存续多久?在当下,断裂与遗失的那些节点之间,应如何丈量我们与老家的距离,重建与老家的精神链接?或者,在其他情感供给充分的情况下,老家是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需要重建链接的必要性?而在未来,我们又将从什么意义上来定义老家的价值?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记者魏倩、刘畅,回顾跟着人类学家重回老家的所见所闻,追溯自身生命轨迹中的老家记忆。

本期节目已入选豆瓣播客2024新春精选推荐活动,欢迎前往豆瓣订阅收听~

【时间轴】

02:06 由“吴谢宇案”引出的选题方向

08:24 大家老家都是哪里的?

14:07 “老家”的标准是什么?

19:23 老家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26:02 留在老家的朋友,有着完全不同的进度条

29:54 宗族社会,如何造就“同乡同业”?

44:43 宗族共同体的限度在哪里?

47:58 为什么我们想要断亲?

51:48 在生活的城市里,如何与老家建立连结?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
三联中读
三联生活周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多啦A丹
1年前 上海
5
为什么女主播的观点我都不是很认同
visualife
1年前 上海
5
21:24 我逃离老家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我不在蜘蛛网的中心,我在关键的部位找不到人。在更加城市化的大城市里,在一些基础资源上,人人平等(抛开少部分人上人外)。在我有限的能力内选择一个相对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环境里,嗯。
DX3906的小宇宙
1年前 上海
5
20:59 我觉得这个例子没有代表性吧,因为主播的父亲是老师所以有更多跟学生的关系吧,认识的人就更多了
一个胖鼎
1年前 江苏
6
老家,老人,老地方,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是一段特殊的情感依赖的记忆。大拆迁以后老家只剩下地图上的一个点了,地方会消失,但记忆在延续。个人觉得老家和祖籍有时候不是同一个话题。
机智的小学生
1年前 四川
6
作为三线移民后代,老家的概念很模糊,新家也不太确定,从口音上可以是河南人,山东人,东北人或四川人,在精神上只有一个素未谋面的新疆
万重山Mountains
1年前 湖北
8
老家新疆,父亲老家甘肃,母亲老家广东。自己从小被灌输的概念就是离开,或许很多西北地区的孩子出生就是为了离开……每每想到这还是唏嘘。若不是为了生活,怎么会主动离开美丽的风景?怎么会强行适应自己习惯陌生的气候、习俗、语言?
之_GBC4
1年前 广东
9
关于社会资源的争取,对老家社交圈适应和感受,我就感觉有遗传和环境成分在的。一般父母能力比较强的,周边关系强联结的,他们的孩子在这些圈子里面会更习惯、如鱼得水。反之,这样家庭的孩子对于圈子文化就没有什么动力或者无可适从。 我从小就是在一个类似于式微的家庭长大,作为小单元的家庭容易被大环境和大家庭被排挤、被忽略。因而对于强烈依赖圈子的老家没有什么家乡的依恋。有一种感觉是,走进也没什么好处,反而会有情感上的伤害。还有不好的后果是:对于社交活动都是被动的,其实也会影响自己的个人发展。
鱼见缸
1年前 浙江
9
我们是一群返乡种地和生活的人,现实有时也很无奈。现在每个月大家在一起聊聊。感觉老家不是现成那个,而是要自己去双手创造的。
啵啵鱼_
1年前 安徽
12
可能因为爷爷奶奶比较偏心,从小没怎么带过我, 所以我跟他们的关系都不亲。外婆在没出生的时候就走了,外公自我有记忆以来年纪就很大了,身体也不好,所以我没像其他表哥表姐一样被外公外婆带过,说实在的接触都不算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都没什么记忆留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外公也走了。前年奶奶因为意外也离开了。所以对祖父母一辈的长辈的感情一直都没多深。对生活的小县城虽然说很熟悉但因为人文娱乐等一系列设施的欠缺所以谈不上多么的喜欢。感觉从小到大都没有什么人和地方能带给我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现在对老家的想法就是爸妈在哪哪就是家。
肚腩很忙
1年前 安徽
12
50分钟节目,开篇那姑娘自己solo讲自己的述职报告8分钟,太灾难了……
桃奈小安
1年前 福建
20
小宇宙是我精神老家!!!
小乌黑之师
1年前 上海
23
23:17 so true.最近回家愈发感觉老家是人情社会。爸妈在家生活的便利,是随时打个电话就能从亲朋处获得想要的信息和帮助的便利;我们在外生活的便利,是任何生活细项都能找到专业服务的便利。我们都觉得生活很便利,但这两种便利不能轻易互换。
Mr.陈
1年前 广东
23
废话太多,说半天都没有切准核心
某科学的社长汪
1年前 上海
40
我是一个人类学爱好者,人间观察家,文化相对主义者,第三世界游客,一个上海土著。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有用,非常现实。 传统的人际关系在上海率先被消灭了,因为最早城市化、工业化、大分工、西方介入社会治理使绝大多数的社会功能变成一次性的公共产品,而单一功能点的使用者成千上万,使得拉关系不仅低效、而且荒谬。这就是上海有效率,遵守公共规则而不是宗族法度,也是边界感,或者说无人情味的来源。不是被谁消灭了,只是因为无用而消亡了。在公共领域,上海人关注的是自己和别人的功能(function),而对于希望接触自己私领域的陌生人,总是报以警惕,湿手沾泥般不悦。修东西要找亲戚?有什么幸福不幸福的,在大城市要找这样的亲戚太难,手艺不好或者成本太高而已,花钱买太划算了。 所以外来者不容易在上海找到归属感,因为始终能接触到的也是公共领域的便捷商业,公共设施,景观化的城市之类的外物。但其实上海人自己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生来就对人际关系没那么期待,也没有老家这个词,移民城市是一种文化,而不是遍寻不到的族谱。 但是对特定职业的人依然会乐于保持人际关系,就是《legal high》里议员问会被称为“先生”的人,也是出于特定社会关节上的有用。什么传统不传统的,大家根本就是基于一条共同的简单规则,在不同环境中诞生的不同表达而已。 大城市如何建成,便一定是从破坏人际关系得以筑成。异化?不就是将内部需求和功能拆开摆到台面上。资本主义残酷?以前不也叫人家小甜甜。宗族经济和谐?不就是用亲缘预制了谁当少东家谁们当薪柴,以延续小集体优势嘛。 业余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北方民族vs南方宗族;小镇人什么时候如何产生要去北上广的想法;面子和脸皮如何传承礼制~无论如何,文化是灵活的,一种基于现实的软件适配,一种关于抛弃过去迈向明日的过渡品。它优先于对错的价值判断而存在,它源于我们每时每刻的需求,包括对一种文化怀念,宣战或开播客谈一谈的需求。
小宋喜欢爬山
1年前 浙江
43
30:09 福建女生考上了厦门大学还是啥大学 开祠堂名字写到族谱上 我真的很震惊 很气 一个女性有成绩了你们就来认了?!
芒小菓
1年前 山东
76
🪐小宇宙就是快乐老家🥳
HD591240z
1年前 四川
103
因为喜欢女生,而离开老家,来到四川。 因为她,留在四川,共同建立我们的新家,和我们可爱的两只小猫咪
Coraline
1年前 美国
108
42:26 突然有一点好奇,这里说的要回到家乡的莆田人应该都是男性吧?在这期前面一部分听到了说一个村子流入流出的都是女人。从外乡嫁进去的,和从本乡嫁出去的女儿最后都在跟着自己的丈夫流动。她们的老家在哪里呢?这种荣归故里的行为好像跟女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贝加尔湖畔钓鲑鱼
1年前 江苏
302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家不是我们的港湾,而是更大压力的来源,是困住我们灵魂的锁链,是永远在逃离的深渊。
常青树evergreen
1年前 江苏
373
还是那句话:乡愁是男性的奥德赛,逃离才是女性的史诗。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