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可能存在音质差异,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现象,诺贝尔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其所覆盖的领域本身,年复一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诺贝尔构想的蓝图奠定了这个世界大奖的基本面貌,而陪伴人类走过的一百余年间,它不断记录着我们在诸多领域的发展进程,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权威性的衡量尺度。 诺贝尔设立大奖的初衷为何?自然科学奖如何做到客观公正,文学奖又何以体现“理想主义”?而在连续多年进行诺奖报道的记者眼中,诺奖和诺奖报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这个世界大奖的同时,也是理解它为我们标定的当下世界。 【本期嘉宾】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4:19 诺奖的由来与评奖标准 08:54 “点击化学”的译法并不准确 11:26 等来的诺奖: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 15:35 被诺奖改变的人生 21:02 哪些因素在影响文学奖的评选? 26:06 作家们真的需要诺奖吗? 29:47 为什么获诺奖的书不好看了? 31:52 关于安妮·埃尔诺的故事 42:04 做一名诺奖评委,要做哪些工作? 45:46 连续七年报道诺奖的体验与变化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以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把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看似远离我们的货运铁路,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足不出户,我们的餐桌、衣柜,乃至电力的供给,都仰赖这些昼夜不息的交通大动脉,将相隔千里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们紧紧相连。货运铁路的脉搏,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更随时折射着无数人真实的生活景况。 因此,我们从未停止对货运铁路的关注。从2021年记者在深圳对国际海运业风暴的走访,到今年在重庆、霍尔果斯对中欧班列的观察中,无不酝酿着这一期封面报道。看似笨重的货运铁路,实则是如何协调精密运转的系统?其背后是铁路部门、货代与生产企业怎样的多方配合?在疫情时代,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铁路的角色又有着怎样的变化,与铁路命运相关的你我他,又在如何应对?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登上这趟不卖票的火车,放眼世界的变迁,亦是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 【本期嘉宾】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56 从关注外贸而开始的铁路之旅 05:49 具体的铁路线是如何选择的? 09:28 “铁路货运”是怎么一回事? 16:00 2万吨重载列车是什么概念? 23:20 跟车大秦线的体验 33:21 被疫情“盘活”的广西铁路 39:28 中越间的铁路上都在运什么? 48:37 货运改革+疫情,哪些改变在发生?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下方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8月29日,“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展,“委怀琴书”“正谊明道”与“结契霜雪”三个展品单元,向观众展示着中国悠久的书房文化。无论身为九五至尊还是白衣书生,身处庄严的宫禁抑或荒凉的山野,中国文人无不在用心构筑着自己的书斋。从书籍、金石、书画,到再平凡不过的笔墨纸砚,营造理想的书房,也是在营造自己、营造自己与世界的理想关系——内省与外放,出世与入世,传统文人的多重面向,都可以在此展现。 书斋营造的传统反映着中国人怎样的精神特质?一桌一盏的陈设又透露着主人怎样的心理和情感?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从本次故宫大展聊起,从小小案头,穿越遥远的时空,走向中国文人广阔的精神世界。 【本期嘉宾】 嘉宾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2:13 记者们的书房是什么样的 07:28 缘起:“照见天地心”书房展 14:27 最容易被忽略的“文房四宝” 20:09 书房中的书法,是怎样的存在? 26:45 悬挂绘画,不止是一种装饰 31:56 每个时代的特点,都在文人的案头书里 39:02 “赏用结合”是更高的标准 46:18 走出书房:金石与山水 50:41 乾隆的书房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 57:30 无论古今,书房都是一个私密的地方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收听/阅读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十余年前初因选秀节目为人所知的“快乐男声”选手,如今“再就业”,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曾经“糊掉”的人生经历、如今镜头前真实坦然的表现,都在唤起我们对人生起伏境遇的思考与共鸣。 经历过“糊”的,不仅是这些曾经的草根明星。站上过时代风口的“杀马特教主”、失业的高学历视频博主……甚至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中或大或小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糊”的体验?然而,淡出舞台中央,远离舆论中心,或者偏离主流价值定义的“成功”,一定等于“糊”了吗?在大众视线之外,我们又如何追寻与表达自我,找到再出发的方向? 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报道,聊聊不同个体的坚守与选择。毕竟,挫折乃至“糊掉”的风险永远都在,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常态。幸好我们能从相似的生命体验中获得共鸣与慰藉,以及再次出发的力量。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03 现象级综艺的回忆杀 10:50 时间可以给人以生命厚度 12:25 如何理解“糊掉”? 13:55 很多的“糊掉”,有时代的不可抗力 21:02 “杀马特”教主是怎样炼成的? 30:01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割裂感”? 31:56 中年失业的体验 38:30 别人眼中的“糊”VS自我认知的“糊” 42:35 选择权与无力感,往往互为因果 52:48 糊掉是一种状态,调整心态很重要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收听/阅读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任何一段96载的生命岁月,都承载着大大小小的个人记忆与历史痕迹。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离世,又往往被赋予更多意义。由二战的阴霾中登基,到新世纪的大众媒体时代,依旧作为呈现国家形象的偶像存在——这位女王的传奇故事,和她所见证的世事变迁,值得我们了解与思考。 当立宪制君主的传统面对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会经历怎样的变化与挑战?王冠之下的个体生活,如何影响着公众形象的塑造和表达?在过往和当下,这样一重身份发挥了怎样的左右?而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又是否意味着20世纪“真正的终结”?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走进历史,在一个时代的终章,理解当下与未来。 【本期嘉宾】 主播: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李孟苏,作家、媒体人、英国文化研究者 嘉宾:汪恒,作家,文史研究者,金融学者,前媒体人 【时间轴】 02:45 英国女王是我们观看世界的一扇窗户 06:56 在“女王”这份工作岗位上,究竟要做些什么? 10:09 关在笼中的表演与固守的仪式感 18:19 虚幻的王室,需要具象的人格化体现 22:52 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伊丽莎白二世 30:11 没有声色,但可“犬马” 31:40 菲利普亲王与马耳他记忆 38:18 从电视到网络,媒体如何改变王室? 47:17 “伦敦桥”倒下后,英国会面临哪些选择? 54:45 女王离世,终结了怎样的20世纪? 【延伸阅读】 你可以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你也可以下载中读APP,收看/听相关杂志和课程: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当人们频频使用“打工人”自我吐槽,我们在职场中不再仅仅追求物质报酬,积极的情感反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变得同样重要。然而,“996”的紧张节奏、“简单重复劳动”的机械感……24小时“上交身心”的体验,并不一定能换来我们所追求的意义感,甚至可能与之渐行渐远。 “无意义工作”的症结何在?是领导的“锅”,还是时代塑造的困局?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又如何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期Talk三联,我们一起聊聊那些职场中“无意义工作”的体验,以及应对之策。不仅是在吐槽中找到共鸣,更是一起勾勒理想的工作、定位更好的自己。 【本期嘉宾】 嘉宾:小红拖拉机,知乎心理学、职场领域答主,科技公司HRD 嘉宾: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4:57:意义的两方面:个人与社会 10:35:职场新人更能强烈感知无意义工作吗? 16:06:管理技能脱节,无意义感加深 23:04:“24小时在线”背后的控制欲 27:34:996逻辑悖论 31:16:行业黑话:当语言成为产品 37:44:时代变迁中的意义生成 45:08:在工作重塑中找寻价值与意义 52:23:职场困惑之快问快答 【新刊速递】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此话题的报道,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刚刚揭晓的首届行读图书奖获奖名单中,不乏来自域外的作品。这些远道而来的文字与思想能够走进媒体与读者的视野,离不开译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用语言的魔力,为我们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而当图书翻译的漫漫征途与“业余选手”相遇,在译介工作与他们的学术背景、本职工作之间,有着怎样的张力?把翻译作为副业,是“为爱发电”的最优解吗?那些与“拖稿”苦战的日子,各人又如何摸索自己的独特方式,力求还原作品原貌的同时,保有作为译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本期Talk三联,我们有幸连线了首届行读图书奖名单中三本外文译介作品的译者:《技术大全》译者毛蕊、《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译者陆归野,以及《现代性及其不满》的译者朱陈拓。让我们跟随这场跨越十二个时区的线上对谈,聊聊翻译这件事儿,以及其中的苦辣酸甜。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本期嘉宾】 嘉宾 | 毛蕊,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波兰语专业教师,《技术大全》译者之一 嘉宾 | 陆归野,《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译者 嘉宾 | 朱陈拓,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现代性及其不满》译者,现就职于金融机构 主播 | 普光子,“行读图书奖”项目执行 【时间轴】 08:03 翻译对我而言,是总结性的工作 11:25 本职工作与生活需要之外,翻译是精神满足的来源 16:06 图书翻译的三重身份 20:13 最高级的创造力是不自由的 21:38 参考多语译本:找到灵感还是丢失自己? 26:54 文学翻译,难在哪里? 32:48 翻译不同类型的书,就像锻炼不同的肌肉 37:42 鸟类爱好者vs鸟类恐惧者:译者与译作的碰撞 41:33 身兼译者与读者:悖论下的“为爱发电” 43:48 物质回报与精神需要:寻找译者的理想状态 54:44 行读图书奖,我Pick的那一本 【新刊速递】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行读图书奖的台前幕后,可长按图片扫二维码关注阅读/收听: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小馆虽小,却足够成为店主和顾客安放情感之地。双方在这小小天地中,反而更能深入交流,甚至不知不觉地成为生活中彼此感受、彼此支撑的同行者。对他们而言,在金钱与名声之外,借美食建立的缘分与人情弥足珍贵。也正因此,这里容得下人们鲜明的个性和各样的命运。 经济形势的变化、一地的改造变迁、习以为常的“堂食”成为奢望……种种冲击之下,这些“家底儿”相对薄弱、不能或不愿跟随潮流的小店,呈现出怎样的生存状态?经营者们又如何在商业逻辑与人情味儿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作出选择?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记者一起,去看看街口的那家小馆,如今怎么样了? 【本期嘉宾】 嘉宾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5:25 疫情对餐饮的冲击 09:56 为什么很多小店不送外卖? 16:51 云南菜+北京菜,关于热爱的融合 19:05 像家一样经营小店 25:02 小店是我的城市路标 28:22 小店的温暖,不光来自食物本身 30:38 温州菜与浙江村 36:38 在迪士尼开店?没有必要 37:29 开小店是“见众生”的过程 43:03 明星食客与米其林 51:13 在小店能遇到最生动的人和事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敲黑板】 下载“三联中读”,搜索《Talk三联》收听本期节目并留言,我们会在评论区抽取优质留言,赠送本期杂志(纸刊)。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正式创立,以全新的方法开启对我国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测绘与保护。从华北到西南,从寺庙石窟到古塔民居,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与颠沛流离中,营造学社开拓出认知中国古建筑与文明史的道路。 与在华北开展的考察相比,营造学社因抗战爆发而辗转西南的经历并不广为人知。那么在南迁的过程中,他们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认识西南?散落山野的古阙、崖墓、民居,为何吸引着这些建筑学者的目光?而时隔八十余年故地重访,又会有哪些不同的观察与体验?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讲述,听听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的他们,都发现了什么。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3:47 由北向南,聚焦营造学社的川康考察 09:06 会师川蜀,不断扩大的考察范围 12:29 从营造者到考察者,从中央到边境的探索之旅 15:07 跨学科、跨领域的桥梁 22:01 昆明与李庄,开发之下古建难存 25:50 寻访崖墓:锲而不舍,得见真容 35:21 两种文化解读:到底是中央还是边陲? 41:53 两种研究系统:如何并峙与共进? 51:48 浓厚的学术氛围,不熄的学术理想 55:23 走向西南,被动时局下的主动选择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 PS: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可以下载三联中读APP,收听/阅读相关的数字刊、课程和文章: 数字刊 | 《营造学社:在古建筑里发现中国》 课程 |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 课程 | 《访古寻踪》 文章 | 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文章 | 罗哲文:营造学社最后一位古建专家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三国地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灭蜀之战,勾连起三国六十年的风云变幻。许昌、合肥、汉中、镇江......它们为何能成为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在这些三国故地,历史真实和民间故事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互动?我们如何在宏大的空间与地理关系之中重新理解三国历史? 本期播客,我们特别邀请到参与《三国地理》封面故事的记者们,谈谈他们在踏访三国故地时的所见所闻,一起思考文本和现实、历史故事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嘉宾|耿朔,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中读《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八条古道游学中国》专栏主讲 嘉宾|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4:43 沧海桑田:书中的现场和现实中的故地之间的落差 08:15 许昌:一座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军事重镇 18:49 汝颍多奇士——曹魏集团的人才大本营 25:55 合肥:在分裂对峙的乱世之中崛起 27:18 冷兵器时代山川地理对军事交通的影响 34:34 从京口到建业:孙吴政权的政治表态 40:14 汉中:外来户刘备如何控制蜀地 43:40 从魏文帝庙到献帝庙:历史和故事之间的奇妙错位 55:45 罗贯中:《三国志》的超级粉丝 57:43 我们在重新理解历史,也在重新建构历史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敲黑板】 如果你对本期内容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三国地理》封面故事:
繁复的公式、做不完的习题,读不懂的字符,铺天盖地的焦虑……这大概是不少人对于数学挥之不去的印象。“数学好难啊”是来自青春记忆里的叹息。走出校园,我们就告别数学了吗?学习数学是否真的需要天赋和诀窍?教好数学与学好数学间,需要怎样的沟通桥梁?而当我们尝试越过成见,又该如何理解数学这样一门基础学科? 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一起聊聊数学,发现它与我们生活的联结,看看能不能重新唤起你对于数学的兴趣与勇气。 【本期嘉宾】 嘉宾 | 徐菁菁,《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刘雪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作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40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数学教育? 05:34 那些“学不好”数学的人 09:43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数学 20:26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23:54 如何理解数学的“基础”? 30:23 “功利”的“自会做题” 36:10 好的教育:思维的发展过程 42:12 学好数学一定需要天赋吗? 44:10 建立对于数学的兴趣 55:24 小学老师的关键作用 1:01:20 生活里的数学 1:05:02 天赋、兴趣与未来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相关的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三联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 【敲黑板】 本月是《三联生活周刊》1200期,Talk三联和读库立体声、忽左忽右、日谈公园、声东击西、跳岛FM、壮游者、知行小酒馆进行了播客大串台,喜欢的可以关注收听哦。 PS:由三联中读制作的另一档日谈类播客“中场时间”,也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上线了,感兴趣的可以多多关注哟!
在众多科学家、艺术家的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创造力的“神迹”。但科学研究发现,创造力不再是“神域”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原理。那何为创造?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神经的搭建。很多人在写作、表达、思考、行动时体现出的,也无不是在创造的成果。我们的想法、个性和对世界的观感都是神经的连接,创造就是在其中产生的新的、有价值的连接。 在不同领域中发挥创造力的人有何特质和共性?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有哪些路径或方法可循?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跟随袁越科学性的讲述和小老虎的创作经验分享,一同了解创造力的秘密。 【本期嘉宾】 主播|袁越(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小老虎,说唱歌手 【时间轴】 07:50 创造力有哪五个阶段? 09:00 你的创商和智商,哪一个更高一些? 21:27 创造力不是要外找,而是要往里找 25:31 生活的环境越复杂,大脑应该越发达 40:44 脱口秀演员黄西与他精心设计的笨拙 46:10 更多与不同人接触才能释放真正的创造力 52:56 创造力的根基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阅历 55:37 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在纽约产生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