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4 自我取悦,在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

Talk三联

过去三年,我们常常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人与物之间呢?从自身到家庭,从学习工作环境到游玩场所,我们的生活空间充满了物,它们在日常中往往趋于“透明化”,但如今,越来越多声音呼唤着物之意义的重现。 什么样的物是好的物品?在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人的感受如何?疫情之下,它们对于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分享了自己心中的“年度好物”及其与自身生活发生的关联。假植物、健身镜、走步机、氛围灯、AI课……很明显,物占据空间、影响气氛,生活环境的样貌与人的状态会直接被物所改变。物一直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对话。 【本期嘉宾】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4:58 假植物的意义 09:15 帮助健身的“镜子” 11:43 以走代跑,以站代坐 15:48 作为“电子奴隶主”的人 19:31 生活的氛围:灯与蜡烛 22:05 与食物相关的物 30:22 疫情带来的囤积习惯 35:09 当预制菜成为饮食模式 44:58 “人体工学”的学问 50:1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减压产品? 53:40 AI课:新一代的好物 57:57 物与疫情之下的精神世界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连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0分钟
19k+
2年前

EP53 沿着黄河行走,我们都发现了什么?

Talk三联

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于我们是熟悉的,她出现在课本、赞歌、诗篇中,塑造了我们脚下的大地,融进了民族文化的底色;然而写作黄河又是不易的,她广博、绵延、自由,承载泥沙却饱含纯净的感情,奔腾而过却累积起厚重的历史意义。 本期Talk三联,我们的记者与嘉宾从对黄河的记忆出发,从亲身走过黄河流域土地的见闻出发,从历史与地理材料出发,谈论黄河的发展、黄河流经的景物风貌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然的框架,自千年前至今天,如时间般奔流不息的黄河一直影响着农业农耕和社会生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期嘉宾】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雷,《三联生活周刊》资深摄影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5:54 初见黄河 11:42 “水土流失”刻板印象的背后 16:14 黄河如何塑造了脚下的大地? 20:51 漫流时期:华北大平原的原貌 24:04 人类参与:河流如何被开发? 31:34 黄土高原的特殊之处 44:10 驱动还是限制?黄河走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0:19 沃土的支架:渭河与汾河 52:35 从农耕看黄河下游的百年变迁 54:20 黄河泛滥与两岸人们的生活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4分钟
5k+
2年前

EP52 把钱花在刀刃上,是一件很难的事么?

Talk三联

消费是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贯穿每个人一生的问题。日常的吃穿用度离不开帐本上的数字流动,“双11”等刺激消费的购物狂欢节仍会如期而至,提及购买商品的心情,人们常常自嘲为“被收割的韭菜”。但变化也悄然发生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持有理性消费观念的千禧青年高达72.49%,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就业压力和全球经济疲软大环境让首批“00后”毕业生更趋向于理性消费。 在本期Talk三联中,我们能够通过人们真实的经历,认识当代年轻人如何用各种方式践行着新型的理性消费方式。他们活跃于以“抠门”“攒钱”为名的网络小组中,享受低消费的简单生活,在临期商店寻觅惊喜,当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游民”,获得乌托邦式的邻里关系……节俭创造了新的消费模式和心态,与此同时更珍贵的,是其中蕴藏的自洽和对生活的思考和想象力。 【本期嘉宾】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安妮,《三联生活传媒》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47 什么是“新节俭主义”? 08:40 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12:54 消费时代的代际划分 17:05 互联网究竟在帮我们省钱还是花钱? 23:25 经营邻里关系也是一种省钱的方式 27:53 我们想要不断消费,是因为我们太空虚了 30:22 “临期食品”的门道有多深? 43:47 “数字游牧”与“数字游民签证” 48:03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更重要的事 56:04 “节俭”也是一种表达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9分钟
14k+
2年前

EP51 职业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你的自我?

Talk三联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1年11月 生存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生活面临诸多变动……这些都可能是情绪问题的来源。你的职业会带来抑郁或焦虑情绪吗?你是否经常被别人要求“做到完美”?又如何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真正认识自己呢?同时,作为跟许多人打交道的记者,有哪些职业特点塑造了他们自己?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记者陈赛与徐菁菁,分享具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如何认识和追求自我的故事,以及我们该如何了解、接纳自己。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徐菁菁,《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主播 | 力莎,三联中读内容总监 【时间轴】 05:11 为什么你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11:15 “稳定”不代表不成长 15:22 不同职业塑造了人的性格? 24:18 陈嘉映: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 32:26 与外界建立连接,通过“往外看”来认识自我 34:58 什么是“二手生活”? 41:01 我们的社会环境容易滋生完美主义 48:29 人们的困境:情绪不被接纳或无处诉说 54:15 学会独立思考,对意识形态保持质疑 【旧刊回顾】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41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0分钟
10k+
2年前

EP50 在简单重复的生活中,诗歌究竟改变了什么?

Talk三联

当现实压抑残酷,诗歌有时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文艺的“野蛮”。但不可忽略的是,诗歌是感性力量的涌现,是人类情感最灵动的化身,是语词摩擦出的、有温度的火光。“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能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搭建一方安宁的副空间,它或许无法直接改写现实,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本期Talk三联,记者与嘉宾介绍了“用生命写作”的爆破工诗人陈年喜、去相亲角朗读诗歌的艺术家曹再飞,以及翟永明与她的文化空间“白夜”,并共同探讨诗歌之于现实生活、之于普通人的意义。什么样的语词可以入诗?我们的诗歌教育存在着什么问题?人应该用什么方式与诗歌接触与相处?答案在风中飘着,随时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和抓住,正如诗意一直存在于我们附近——诗歌唤醒人们,也等待着被人们唤醒。 【本期嘉宾】 嘉宾 | 姜涛,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2:45 为什么要在此刻谈论诗歌? 06:34 “白夜”里的小学生诗歌工作坊 12:34 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在不断变化 18:51 个体经验与共鸣,如何在诗歌中处理得当? 26:28 诗歌应该打开生活,生活也可以打开诗歌 32:29 朗诵与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48:12 打工诗歌与“青椒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写诗? 58:19 为什么诗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1:00:50 通过诗歌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 1:11:36 悲剧面前,诗歌何为? 1:16:20 对于诗歌关注的落差,是如何形成的? 1:20:13 中年油腻大叔更需要读诗、写诗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84分钟
6k+
2年前

EP49 如何发现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以及个体的应对之道?

Talk三联

2022年5月4日,美联储决定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增加0.5%——自2000年起,包括今年3月的一次,美联储的单次加息幅度往往为0.25%。《三联生活周刊》曾在5月推出过《全球经济跌宕》的封面报道,对这次罕见的大幅加息投以关注。如今站在一年终了,我们可以将美联储加息作为视点与窗口,观察这一年世界经济的种种变动与相关问题。 美联储加息直接原因是为了缓解通胀压力,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又是什么?美元升值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和跨国贸易会造成什么影响?货币对于世界和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个数字的浮动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透过经济问题,我们能够切实了解新冠疫情、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等全球性事件,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 【本期嘉宾】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3:13 为什么要关注美元升值? 08:58 为什么是美元? 15:32 这一轮通胀,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9:22 美元升值带来怎样的危机与挑战? 40:55 “滞涨”会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主旋律吗? 44:15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48:45 作为投资者,该怎么办?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3分钟
8k+
2年前

EP48 追寻宇宙的第一束光,是件浪漫的事

Talk三联

尽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懂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并不妨碍我们直观地感受宇宙深处景象的壮美与奇幻。这些影像也在告诉我们:头顶这片已不再清澈的星空之上,还有着太多奥秘,值得探寻。 这些照片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种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又借助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一种社会热点话题。而对于精研于此的科学家们而言,向公众呈现绚烂的图像并非重点,这些影像和数据好似一个个宇宙盲盒,他们期待从中发掘出更多宇宙的秘密。 本期Talk三联,我们想聊一聊由望远镜串联起的宇宙探索,以及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头顶这片星空的无尽想象。我们试图从更远的时空中找到答案,一如从人类最初的神话与传说里,找寻最本能的感知。这样想来,探索宇宙诞生的第一束光,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本期嘉宾】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33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如此“遥远”的话题? 10:43 望远镜改变了我们认知宇宙的方式 13:14 不同创世神话背后的共同渴望 19:52 非常新的宇宙学,以及需要区分的科学事实与猜想 24:12 宇宙学家的诸多理论假设,都需要望远镜的观测验证 26:03 认知宇宙的直觉体验,与宇宙观的不断重塑 30:38 望远镜的价值,往往在图像之外 40:29 花大力气探测一瞬的光亮,是件悲壮而浪漫的事 45:55 被科学规训过的宇宙想象,以及创世神话中的本能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2分钟
5k+
2年前

EP47 哲学地生活,就是生活的哲学吗?

Talk三联

2019年3月至10月,韩炳哲的9部作品中译本陆续出版,那段时间,他解读海德格尔的论文也在学术媒体上流传。由此,人们正式认识了这位韩裔德国哲学家,也似乎重新认识了哲学。韩炳哲十分擅长提出生动简洁的概念来总结现象,他的文章时髦、接近性强,直白的断言总给读者带来切中要害的畅快感。 不过显然,展现结论不是哲学的任务,抛出问题才是。要想清楚“韩炳哲写的是不是哲学”,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哲学是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关于哲学的细微思考,本就与生活相伴如影。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与嘉宾从韩炳哲聊起,探讨了哲学的学科历史、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对追寻自我的引导价值,看哲学为何能够、如何才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期嘉宾】 嘉宾 | 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刘雨桐,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5:51 为什么韩炳哲这么受欢迎? 12:30 “哲学”一词的来路 18:33 韩炳哲的哲学vs古典学术 23:30 打破框架:以小说为载体的哲学 30:19 以生活经验自然理解深奥的概念 36:24 哲学与心灵鸡汤的区别? 40:36 哲学的普适性 45:58 我们是否丢失了寻找意义的冲动? 50:04 在不确定性中,哲学是一种反思方式 53:17 哲学关心“why”,伦理学关心“how” 56:00 学院派的哲学教育有什么意义? 1:02:30 传播哲学知识的可能性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6分钟
38k+
2年前

EP46 职校+企业,会有哪些可能性?

Talk三联

今年5月1日,已经实行2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自1996年颁行以来的首次修订,内容的大幅变革让职业教育再次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背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与产业结合无比紧密的高职院校,在近年“校企融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浪潮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021年,我们曾以封面报道的形式综合、多元地探讨了职业教育问题。本期中,我们聚焦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学校。它们如何随时代要求调整着与企业共生的姿态,又面对哪些机遇与挑战?职校师生的风貌,是否落于大众的刻板印象?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探访位于株洲、南京、长沙、广州的四所高职院校,感受正在发生的变化。 【本期嘉宾】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3:0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同” 04:58 为什么选择走进高职学校 06:18 观察点:产业如何与教育互动 12:52 湖南铁道职院的历史与办学方式 19:44 与珠宝行业紧密接合的番职院 27:12 职校年轻人的生活:成绩、实习、严格管理 34:20 “不如学技术”:平和务实的理念 37:32 自我价值感来源:科研活动、优质硬件 39:44 靠近产业=办好职校?当职校扩招遇上产业收缩 48:25 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教育与地区需求的错位 56:19 宝马学院的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课程 01:03:58 办学资源紧张:师资缺乏与流失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7分钟
3k+
2年前

EP45 500年前的远航,如何开启全球化进程?

Talk三联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交通无比发达的现代,大到全球化的推进,小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却无不受制于疫情;而我们放眼环球、对于无限远方的浪漫想象却从未因此熄灭。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依然愿意再次回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与那个属于全人类的、大航海时代的顶峰。 大航海时代为何始于大陆一隅的伊比利亚?催动航海家们前仆后继,向着无尽大洋扬起风帆的,是堂吉诃德式的单纯冲动,还是有更为现实的考量?麦哲伦的海上冒险,又如何为日后的全球化进程埋下了种子? 本期talk三联,我们请到了著名书评人高林、资深电影人和极限运动爱好者关雅荻,听他们和周刊主笔袁越一起,从今天扬帆入海、环游世界的体验聊起,回望五百年前那个远航开始的时代,致敬无畏的先行者,并思考当下。 欢迎大家与我们分享你的想法与疑问,以及还想知道哪些土摩托环球旅行中的见闻,可以到三联中读APP数字刊频道《Talk三联》本期节目下留言(微信扫下图二维码)在评论中告诉我们。我们会从中抽取三位听众,赠送本期《麦哲伦环球航行500年》纸刊一册。 【本期嘉宾】 嘉宾 |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高林,作家、书评人 嘉宾 | 关雅荻,资深电影人,极限运动爱好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7:25 为什么要写麦哲伦环球航行? 10:07 大航海时代开启时的16世纪欧洲 14:19 黑死病、地理学与麦哲伦的幕后金主 23:32 海外冒险的机会成本问题 34:07 麦哲伦本人的内在驱动有哪些? 40:25 升帆~降帆~现代帆船航行有多忙活? 48:27 船上的洗漱、如厕与复杂的航海操作 1:00:34 相隔五百年,麦哲伦海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5:15 令人生畏的西风带与合恩角 1:10:22 为什么“一帆风顺”是对海员最好的祝福? 1:12:14 南美洲河口与非洲大陆的“诱惑” 1:16:34 成也独裁,败也独裁 1:20:12 在当时,哥伦布与麦哲伦的发现重要吗? 1:25:11 新大陆与环球航行,究竟带来了什么? 1:28:56 麦哲伦的远航,如何开启全球化? 1:39:11 麦哲伦版的“蝴蝶效应” 1:41:01 建立连结的重要性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108分钟
9k+
2年前

EP44 什么是钓鱼的最佳打开方式?

Talk三联

“钓鱼”离多数人的生活相去较远:垂钓者似乎往往是年长者、男性,大多时候,他们像水面一样平静,与城市繁忙的道路似乎不处于同一世界。古人曾写,“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钓鱼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是体悟与休闲的方式。 与古代诗人不同,如今的钓者认真对待钓鱼本身,对于深度爱好者和职业者来说,它是重要且稳定的生活组成。钓鱼,拥有贯通古今中外的发展脉络、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成熟的赛事活动。有趣的是,在追求速度效率的现代社会里,钓鱼却是永远无法被加速的活动——等待鱼的到来必然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域和天气、鱼种的性格、装备的状态,种种要素均会影响钓鱼的结果,人本身在其中的影响显得非常有限。但一切都会在鱼咬钩的刹那变得不同。 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聊了对路亚钓手的观察与访谈经历,聊到了女性钓手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场域中的行动,聊到了人与鱼互动时的体验,最终导向的,仍然是钓鱼这一具体的活动,为人的精神思想、生活生命带来的启示。 【本期嘉宾】 嘉宾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8:12 钓者之意不在鱼? 10:49 路亚的前世今生、技术性与“玄学”元素 16:17 飞蝇钓为什么没有路亚火? 19:23 钓鱼也需要想象力 20:27 “太讲究了”——路亚的专业装备 24:14 玩路亚,你甚至可以“坐在水上” 27:56 鱼也有性格:聪明的鳟鱼和呆呆的马口 33:57 如果一群人一起钓鱼会怎样 39:00 钓鱼社群扩张与年轻化 44:15 倾向于“作业式”的海钓 48:13 神圣性与不确定性:为什么钓鱼让人那么痴迷? 50:47 电影《大河恋》中的钓鱼场景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3分钟
3k+
2年前

EP43 都是水果,为什么它们不一样了?

Talk三联

“阳光玫瑰”等一批精品水果爆红网络,高价已经阻挡不了我们对精品水果的青睐。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能接受高昂的价格,对水果品质、风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水果千千万,为何是它们成了“网红”?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名气怎样被新西兰打响?硬籽石榴如何“留洋”一遭,成为国礼回到中国?水果为什么也要“体检”?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追溯一颗网红水果的“出道”之路,观察水果生产者如何寻找产量和品质、大众与精品的平衡,满足日新月异的消费市场——毕竟,这些餐桌上的网红脱颖而出的秘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唇齿之间。 【本期嘉宾】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吴丽玮,《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1:45 为什么会做网红水果的报道? 06:48 果农们追求的“商品性”究竟是什么? 10:09 精品水果的消费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18:30 被打造出的“猕猴桃网红” 21:50 不同品种的水果,真的能吃出区别吗? 25:55 水果成为“网红”,也是一门玄学 30:26 种植培育离不开的“科技与狠活” 34:34 为什么在“水果之乡”见不到好水果? 39:13 在赚钱这件事上,清醒敏锐的果农们 46:12 “阳光玫瑰”为什么不卖给散户? 52:07 精品水果的高售价,打破的是心理天花板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8分钟
7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