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6 | 解析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们需要何种知识 才能过上良好生活?

解析那不勒斯四部曲:我们需要何种知识才能过上良好生活? 【导语】 在b站上推荐这套书的视频收获了诸多积极反馈,实在令我意外。一方面惊叹于这套书在网络世界的传播度(不愧是全球畅销书!),另一方面惭愧的是我即兴的解说和十几分钟的篇幅实在难以摹状此书带来的深沉启发。于是,我请来一位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忠实读者,同时也是一位女性意识鲜明的小说写作者芊芊(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是从她那第一次听闻了这套书的大名),围绕着书中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讨论这部意大利平民史诗的迷人之处。 当然,如果你还没读过的话也不要紧,这书不怕剧透,也不晦涩,我们聊得很发散,言在书中,意在言外。如评论指出的那样,那不勒斯系列本质上是关于知识的小说——关于知识的可能和局限。智性的知识、性的知识、政治知识,我们需要哪种知识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我们又是如何获得那种知识?我们拥有的知识又是如何同时改变我们、伤害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又宁愿永远不去知道什么?我们能控制什么,又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的生活? 【嘉宾】 张芊芊 业余小说写作者,毕业于复旦历史系 那不勒斯四部曲忠实读者 【你可能会听到】 #3:46 意大利的历史背景是理解的基础 #5:57 意大利版的《平凡的世界》 ·人物分析 #9:11 莉拉体内的黑暗力量到底是什么 #14:15 “界限消失”:被群体淹没的个体意志 #26:17 从莱农的虚荣心上看到自己 #31:04 于连式男主尼诺的轻浮 #36:56 知识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吗? ·女性书写 #41:10 女性友谊从未被如此浓墨重彩地书写 #44:00 朋友关系中你是莉拉还是莱农 #50:05 性别意识的觉醒时刻是怎样的 #57:40 厌女而不自知是常态 【BGM】 Max Richter - Elena & Lila Max Richter - She Was Running 欢迎收听《咸柠七》,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 主播:曹柠 主编:六六 设计:Chancy

61分钟
28k+
4年前

vol.35 | 论饭圈:以粉丝之名,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

论饭圈:以粉丝之名,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 【导言】:偶像工业崛起和饭圈文化的盛行切实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消费环境。2018年被视为中国偶像娱乐“元年”,多档练习生选秀节目开始轮番登场,根据数字娱乐平台Owhat的预计,2020年,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为1000亿元。 一方面,追星文化不断进化,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与虚拟中心化:应援、打投等业务部门,反黑、宣传等职能部门,公益、公关等品牌部门各司其职,对内其乐融融抹平差异,对外同仇敌忾制造敌人。爱豆年年有,粉丝不停换,而可粉的可以是一个人、一对CP、一部作品、还可以是一个虚拟形象,甚至是一个政治实体。 另一方面,这又是个被普遍误解和污名化的群体。饭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面对后现代困境的应急措施,巨大的误解背后是巨大的解放,而巨大的解放又源自巨大的空虚。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写道,“粉丝文化将流行文化的乌托邦一面视作构建另类文化的场所。然而,没有人能在这种乌托邦里永远生活下去。” 两位嘉宾都是曾经的粉丝,又是粉丝文化的研究者,她们说,真正成为“局内人”后,体会到了旁人无法理解到的快乐与辛酸,这是只有“真情实感”地追星才能体验到的。本期节目就是一次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的对话,追溯偶像工业的发展史,结合文化研究、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的阐释,寻找理解内娱现象的新视角。 【嘉宾】 林澜,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系,公众号“听澜说”“梅溪湖女孩” 曼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心系东亚娱乐圈” 【你可能会听到】 #06:30 粉丝的理性被低估了:知道被割韭菜了,但乐意 #11:03 商家怎么利用偶像的流量 #14:03 沉默的螺旋与群体极化 #16:06 外部视角无法理解粉丝被赋权的快乐 #17:16 共鸣感:追星让我结交到更纯粹的朋友 #22:53 趣缘连结的乌托邦,谁也不想戳破的美丽泡泡 #25:13 脱粉周期:骑墙、徘徊、回踩 #28:35 从日韩看偶像工业发展史:练习生制度与总选举制度 #29:21 偶像的职业素质:演得足够好的人设 #34:22 快钱退潮后的内娱发展路在何方? #35:57 大众娱乐时代到分众娱乐时代:从李宇春到肖战 #38:40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可被解释,无法被解决 #42:18 饭圈化是进步吗?去中心化的自组织逻辑 #44:03 CP 粉大战唯粉,喜欢从此不再简单 #58:22 追星中的性别因素:空缺的客体 #64:55 当文化产业被流量逻辑占领 #69:37 身份标签的对立与黑粉毒瘤 #79:53 社会已经复杂到外部视角无法理解彼此 #86:49 饭圈三忌:真情实感、倾家荡产、啥事都管 #92:30 谁还没有个做梦的年纪呢? 欢迎收听《咸柠七》,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 主播:曹柠 主编:石楠 设计:Chancy

94分钟
5k+
4年前

vol34 | 爱国是一种需要养成的能力:若赞美不真诚,则批评无意义

vol.34 | 爱国是一种需要养成的能力:若赞美不真诚,则批评无意义 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更是一种需要养成的能力。但在当下的社交网络环境中,爱国成了姿态,成了符号,甚至成了生意。新冠疫情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又遇到了新挑战,如何才能头脑清醒、姿态优雅地爱国,成了这代人的必修课。 本期嘉宾是一位思考这一问题多年的斜杠青年,不仅博闻广识,而且唠嗑能力满格。从一个80后北京人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出发,我们一起检视塑造家国情感的的国际局势、公共舆论、技术环境、人口结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理所应当。但也要意识到,若不能真诚地感受,也就无法理解得批评。 本期嘉宾 封楚宁,北京人,80后,撰稿人 求学于中美,供职于公益基金会 兴趣广泛,文理兼通 你可能会听到 #北京大院孩子对美国态度的转变 #崇美之前是崇日 #2008年是国家形象认知的转折点 #西藏问题暴露的西方偏见 #意识对少数民族的忽视 #小粉红的真实比例其实并不高 社交媒体的极化导致过度悲观 #先富瞧不起后富,五十步笑百步 #国家主义话语崛起的心理基础 #疫情期间和推特网友撕逼 #用复杂思维重审南海、叙利亚、缅甸 #舆论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反过来又塑造舆论 #公共环境里的劣币驱逐良币 #推荐算法如何塑成我们的认知 #从大众媒体到信息分发平台 #基层专业主义的进步 #俗气的文化产品却更有生命力 #崇洋媚外在经济和文化的不同面向 #年轻人宏观上乐观自豪,微观上悲观无力 #人口问题是理解国家竞争的关键 #教育水平普及与劳动力水平提高 #社会稳定繁荣有赖于素养高、自我约束强的专业群体 #中国超越美国后怎么影响世界 #中国特色的贡献:多研究问题,少谈论主义 #宏大叙事的缺失:对错无所谓,关键是自圆其说 欢迎收听《咸柠七》,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 主播:曹柠 主编:石楠 设计:Chancy

106分钟
5k+
4年前

品人录03 | 石川啄木:英年早逝的诗人如何击中打工人的心

人物 石川啄木(いしかわたくぼく)(1886—1912):歌人、诗人、评论家。原名石川一,擅长写传统的短歌,他的歌集开创了日本短歌的新时代。在内容上他使短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与日本人民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冲破了传统的狭隘题材,创造出二十一个音三行的独特格式。由于歌词新颖,意象生动,而一举成名。 指南 《石川啄木短歌》 周作人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石川啄木的短歌对日常生活,四季变化,政治局势,亲友孩童均有独特的描写,并以细腻敏感的思绪对生活中的得到和丧失做出记录。作为英年病逝却留下了诗歌、评论和深刻文论的作家,其内容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对生命超出时代的体悟,都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译者周作人评价短歌:用了简练含蓄的字句暗示一种情景,确是日本诗歌的特色,为别国所不能及的。石川啄木也曾说:“我们有所谓歌的这一种诗形,实在是日本人所有的绝少的幸福之一。 音乐 久石譲 - 夫婦 久石譲 - 孤独 久石譲 - 紀子へ 久石譲 - 病院の屋上で 久石譲 - 丘の公園 久石譲 - 母さんの死 久石譲 - 初めての東京 麗美 - His Smile 欢迎收听《咸柠七》,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 主播:曹柠 主编:石楠 设计:Chancy

26分钟
2k+
4年前

【番外】回不去又忘不了的故乡:那些不回家过年的年轻人

播客新声代,牛年NEW姿态,本节目是咸柠七和喜马拉雅联合推出的「播客花样过大年」系列节目之一,你也可以在喜马拉雅搜索「播客过年」直接找到这期节目。收听本期节目后,在喜马节目的评论区留言,主播会抽出一位朋友,送出喜马拉雅春节伴手礼包~ 回不去又忘不了的故乡:那些不回家过年的年轻人 “当我和母亲进行每个季度一到两次(时常次数更少)的通话时,她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闪烁其词,以太忙为借口,并保证过一段时间就去探望。其实我无意履约。从家里逃出来之后,我没想再回去。”法国思想家迪迪埃·埃里蓬在切身之作 《回归故里》中写道。 又到一年团圆时,回家,心之所向还是例行公事?是增进生活包容度的难得机会,还是一次与那个你不想面对的过去漫长的和解?在这期节目中,两个首次不回家过年的人一起来聊聊我们回不去却又忘不了的故乡。 本期嘉宾 黄克非,复旦新闻学院博士、资深译者、美术编辑 你可能会听到 小镇青年的大都市观感 留守青年怎么看阶层流动 《回归故里》:工人阶级同志的血泪之作 回家,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都市情结:从茫然到优越 尴尬的回乡,敷衍的应酬 女性在熟人社会承受了更多压抑 逃不开的幸福感标尺:人际参照系 童年见证的阶层差距帮我理解社会 那些渴望家乡又疏离故里的漂泊者 读那么多书难道是为了鄙视父母亲戚的吗? 和父母一起成长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把故乡作为方法,与过去和解 欢迎收听《咸柠七》,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传媒 主编:石楠 设计:Chancy

75分钟
2k+
4年前

vol.32 | 大学是弱者的庇护所:为什么知道的越多,思考的却越少?

大学是弱者的庇护所:为什么知道的越多,思考的却越少? 本期节目关注的人群是大学老师,主题涉及表达困境、身份焦虑、教育理想。范老师是一位惯于沉思的大学老师,也是体制无声的叛逆者,他是我能想到最适合谈论这一话题的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话基于两个背景文本。 第一重背景是约翰·威廉斯在《斯通纳》一书中塑造了的人物:大学老师斯通纳。一个在各种世俗意义上都不算成功的人,是怎么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理想主义英雄的?大学这片知识和思想的净土是如何日渐沉沦的?寄居在学院体制中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自甘退化为社会的“弱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影子。 第二重背景是“龙虾教授”彼得森和“左派旗手”齐泽克的世纪大辩论“幸福:资本主义vs 马克思主义”。 抛开意识形态那些宏大的话语,我们更关心的是制度环境如何塑造心智整全的人?思维方式又怎么影响我们改变世界的方式?我们都对泛泛谈论有所警惕,却对改变现代知识人的危险处境力不从心。 本期嘉宾 范老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高校教师 你可能会听到 #02:05 表达者的困境 #08:35 对话和宣传的区别 #11:03 听播客是一种道听途说吗 #11:44 记者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13:04 干货是一种错觉 #14:29 彼得森与齐泽克的辩论:幸福:资本主义vs马克思主义 #20:47 大学老师越来越不自由 #22:13 学生的期待在塑成更标准和安全的表达 #23:51 匮乏感下成长的认知能力更谦卑 #28:32 左翼思想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活力 #33:38 多元相对主义滑向一团浆糊的扯淡 #38:14 人思考无法思考的命题就会宕机 #39:46 广告制造了快思考与慢思考的错位 #47:43 “自了汉”改变世界的方式 #51:18 自我边界清晰的时刻选择才是真实的 #59:24 大学是弱者的庇护所? #01:03:00 大学老师的身份焦虑 #01:04:19 绩效社会的倦怠 #01:11:46 站在生命的终点看待无谓的损耗 #01:14:44 欲望即透支 #01:15:17 被搁置的古典美德:节制与荣耀 #01:18:55 大胆去爱吧,就像你不会受伤那样 欢迎收听《咸柠七》,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传媒 主编:石楠 设计:Chancy

82分钟
10k+
4年前

vol.31 | 医者仁心:那些张文宏教给我们的事

引言: 身处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总能抱持同理心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见惯了生老病死的医生而言。吊诡的是,这本是医治与沟通的应有之义。医学人文对话系列的第二集,我们的嘉宾是一位勇于跨界的医生温潇。 我们聊到了从医岁月的光荣与艰辛,聊到了像张文宏医生那样的职业榜样,也聊到他在教学和创业路上挣扎和成长。学生与老师身份的转换,医生与创业者思维的融汇,让温潇始终思考着如何为他者赋能。穿上白大褂治病人,脱下白大褂救学生。身病可治,心病难医,一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师何尝不是医者仁心的化身呢? 怎么做好医生,这或许并非是人人关心的话题,但却关乎我们如何照护自身、又如何医治他者这门“人生必修课”。 嘉宾简介 温潇,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在读医学博士,曾供职于上海华山医院和静安分院感染科,在复旦讲授《问诊的艺术》全英文课程;现从事在线教育创业,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创新。 你可能会听到 #02:15 医生对病人的“照护”为何缺位 #06:05 问诊的过程被简化为消费场景 #07:05 病人深夜求助,医生该怎么办 #12:10 从张文宏医生身上学沟通 #13:00 好的医生可以给病人“充电” #18:50 职业成长需要榜样 #21:56 服务者应该在乎客户的价值和品德吗 #24:23 这个社会常常忘记:医生也是人 #25:42 值班医生的工作方式有多不健康 #30:59 每天面对生老病死,不麻木怎么行 #34:27 技术专家型的医生如何改进 #37:28 医生转行创业的心路 #40:17 所谓“好学生”把个人成长凌驾于病人的痛苦之上 #45:05 如何真正唤起人的同理心 #53:09 道德教育的空泛化 #55:24 教育思维与医疗思维如何相通 #01:01:02 斜杠青年和不务正业的区别在哪 #01:02:00 陷入绝境是因为看不到生活的潜在可能 #01:04:42 开发自己潜能的时间窗口 #01:12:17 良师益友与走出习得性无助 #01:17:52 咸柠七播客节目的初衷 欢迎收听《咸柠七》 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传媒 主编:石楠 视觉:Chancy

78分钟
15k+
4年前

vol.30 | 躯体心理治疗师:很多人压根没看懂《心灵奇旅》的深意

【导语】 全球化时代,美式价值观横行全球,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几代人共享着这样的价值观:人人生而独特,要为梦想而活,而实现了梦想我们人生也就得到了圆满。这种“美国梦”似的幸福人生范本,随着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衍生出诸多变种,但其局限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人生意义寄托在外在的目标上。而日益加剧的社会区隔和贫富分化让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生路线图变得不切实际。 如果我们真的有机会,像闪回一般回顾人生的尖峰时刻,你脑中会浮现出什么?是声色犬马还是功名利禄?一定都不是。而是那些生命最本原、最鲜活的体验:妈妈的爱抚、爱人的拥抱、孩子的微笑,哪怕是熟悉的饭菜香、骑着车抚过耳边的微风、沙滩上海水没过双脚的微凉,又或者一片缓缓飘落的花瓣……在那一瞬间,你感受到了美。仿佛你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细胞都颤动着拥抱着世界,让你由衷地感慨:活着真好。 从皮克斯大热动画电影《心灵奇旅》说开去,和躯体心理治疗师张铌一起聊聊通向觉知的道路。 【嘉宾】 张铌:躯体心理治疗师,现旅居美国,供职于旧金山躯体心理治疗中心 【小标题】 #10:35 如何理解活在当下:体会当下的心境 #15:40 保持内心的觉察是毕生的修炼 #17:30 麻木是为了逃避内在的孤独 #20:56 中国人不习惯真诚面对自己的感受 #22:09 代际经历差异是中国家庭的冲突根源 #24:07 不断回到身体细微的感受,识别真正的需求 #27:01 心理治疗师身份的转变:从权威到互动 #28:55 点燃22号的火花到底是什么? #30:08 虚无主义的陷阱:用理智代替生活 #33:46 30岁才开始寻求自我晚了吗? #37:36 筑起学院和社会之间的高墙 #38:39 顺从的文化环境中很难找到自我 #40:02 规则是人定的,年轻人凭什么全盘接受 #45:30 心流状态中的人习惯以自然万物为中心 #48:54 佛教的唯物主义属性 #52:52 焦虑是种环境病 “上海是打了兴奋剂的新加坡” #53:18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的快节奏更具传染性 #56:55 社交网络弱化了我们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 #01:01:54 觉知的日常体验:婴儿状态 #01:04:24 心理治疗师的第一准则:人只能自救 出品:@巨有文化传媒 主编:@石楠 视觉:@Chancy

66分钟
5k+
4年前

vol.29 | 论都市:你爱不爱北京,它就在那里,爱搭不理

嘉宾 张及佳,清华同衡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规划师、工程师 吕晓宁,国际公益组织Viva la Vida创始人 导语 ¨作为一个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于北上广的媒体人来说,没有什么话题比吐槽中国的大城市更能令我兴奋的了。中国城市景观的规划是怎么悲剧起来的?什么样的城市更有文化活力?士绅化是城市化发展唯一的出路吗?大城市的打工人是知识青年的唯一选择吗?北京的“区隔”、上海的“精致”、广州的“生猛”作何理解?伦敦的“多元”、柏林的“不羁”、京都的“谐和”又如何看待? 本期节目特别请来两位嘉宾:走遍欧洲、负责“规划”北京的城市规划师及佳,游历多国、热衷街头文化的国际公益人晓宁,一起来聊聊我们这代人对大都市的爱恨情仇。卡尔维诺有句话说的好,“整个城市就将被淹没在她始终力图摆脱的过去中”,愿北上广深走一条新路。希望大家都能热爱自己栖居的城市,希望我们栖居的城市都值得热爱。 你可能会听到 #03:18 北京的居民区为什么这么“碎”? #06:40 大院文化与城市规划结构 #09:36 广州的生猛:CBD与城中村交错 #12:45 同为巨型城市,为什么北京的通勤时间远高于上海? #13:35上海的多中心如何缓解生活压力 #15:15 打工人的夜生活只是表面的融入 #15:55 一个北京户口意味着什么? #18:38 伦敦比之纽约,就像上海之于北京 #20:50 城市里的自然的作用 #21:52 新城泛滥,没有活力的赛博朋克感 #26:05 从苏州与福州看城市更新的成败 #27:13 城市士绅化(Gentrification)的利弊 #28:35怎样爱上一个陌生的城市?以陌生为代价的自由 #34:00 自发的组织才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36:25 社恐与半熟人社会 #36:45 新中产二代与边缘人群 #38:29 深圳杀马特与东莞图书馆 #42:15 中产也是城市边缘群体? #46:08 文化社区如何反抗全球化? #47:58 柏林:流放者之都,迷失中的认同 #50:49 活在城市的新标配是内心安宁 #56:44 都市化是现代生活的唯一出路吗? #60:00 我们都是认同先于感觉的文化移民 #63:50 怕的是选择太多,无法择一去爱

65分钟
3k+
4年前

vol.28 | 优等生的陷阱:为什么读书多可能是有害的?

嘉宾 徐昕宇,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就读于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研究方向为认识论、语言哲学和休谟哲学研究。 导语 和徐昕宇认识十年了,看着她从天真烂漫步入哲思和概念的迷宫,成为众人眼中的“哲学系好学生”。在生涯选择的十字路口,她顶住了诱惑和压力,远赴异国求学,过着一种令很多人向往的、纯粹的智性生活。疫情以来,她一个人在加拿大独居了近一年,息交绝游,人变得更沉静,对于自我与外界、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这次久违的连线中,我们坦陈半瓶水状态的美好和困惑,谈论这代人眼中的知识、概念、自我、社会、网络。分析一个常见的歧途:读了很多书,面对现实还是束手无策;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生活。 您可能会听到 #加拿大观察:稳态社会中阶层隔离 #尝试用概念理解生活最终失败 #生活即艺术,反对阐释 #好朋友的标准:能反思、会聊天 #求知的两种态度:专精的学院派or博杂的野狐禅 #“半瓶水”的状态,既美好又困惑 #知识无法内化,人会“水油分离” #心灵不适源于叙事的脱轨 #如何做到九个月独处还不疯? #现代人的自我暴露:先把自己打碎,播撒在社交网络 #赛博空间,留痕不难,抹去不易 #见面三分情,网聊无底洞 #分析哲学的训练提高了生活的清晰度 #接触外界迫使人压缩自我 #虚假的只是事物,不是词语 #情绪如浮云,在陪伴和掌控之间 #看得见别人,才能看得懂自己 #自己的秩序和世界秩序间反复横跳 音乐 开头:Born To Die-Lana Del Rey的间奏 结尾:Waiting For Love-Avicii/ Martin Garrix/ Simon Aldred 麦田守望者- 在路上

65分钟
7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