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夹缝求生:赴美留学之路的百年浮沉|游天龙x张琳x任慈

本期是信睿电台“游移不定”栏目的第二期节目。 近日,又有数位华人教授因遭美国司法部调查而被停职,成为大国竞争时代个人命运陡峭波折的新注脚。虽然 “中国行动计划” 在字面上已经结束,但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的怀疑、提防乃至司法迫害从未停止。回顾华人知识分子在美留学、工作的百年历史,其中更是不乏波折起伏。 回国,还是留下?从为国效力的家国之思,到教育消费化时代对“投资-回报率”的理性估计,留美知识群体的个人境遇与人生抉择,往往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刻纠缠。本期节目,我们回顾了中国赴美留学的百年历史,并试图透过帝国建构、种族资本主义、知识劳工等分析框架,为理解美国对华人知识分子在“利用”与“怀疑”之间的反复横跳提供历史线索。 ——栏目主理人—— 游天龙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副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律社会学博士和职业法律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全球人口流动、华人华侨、移民史等。 ——本期嘉宾—— 任慈 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张琳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传媒系助理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5:18 钱学森的留学与回国经历 8:44 麦卡锡时代的华人科学家 12:44中国留学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 18:14 清政府为何选择派幼童留美? 24:34 蒲蛰龙:一代留美归国人才缩影 32:12 “李文和案”:短暂蜜月期后的急转直下 37:17 新世纪科技企业的崛起增加了对知识劳工的需求 37:57 教育“消费化”后,中国留学生群体被二次“经济工具化” 45:42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针对华人科学家的“中国行动计划” 55:46 人才回流:期待更为平等的全球化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 Iyko Day:加拿大学者 * 《蚕丝:钱学森传》:[美]张纯如 著,中信出版社 * 麦卡锡主义:1950年至1954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乃至一切有不同政见的人 * 蒲安臣:美国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中国使节的美国人 * Sigrid Schmalzer (舒喜乐):美国麻省大学历史系教授,对中国1949年以来的科学史深有研究。她的文章《又红又专、土洋结合——从蒲蛰龙生物害虫防治的科研活动看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 科学 ”观》刊登于《中国科技史杂志》 * 蒲蛰龙:出生于云南,昆虫学家,中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 * Reserve army of labor:劳动后备军,又称“产业后备军”,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生产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后备军”完成资本积累。第三世界的饥饿群众、工业化国家输入随后又逐出 “外籍工人”,都被认为是这一现象的表现 * 口袋罪:我国刑法学界对于某些构成要件行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罪名的俗称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人:周发发 后期:树野 配乐:王儒西 运营:刘美兰 出品人: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63分钟
1k+
3年前

9 踏青季:“花园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侯深x梁捷

春天到了,不少人在周末走出家门,在春光中感受自然之美。亲近自然的渴望、对自然之美的倾慕,早已埋入我们的文化“迷因”之中。最早的城市公园是如何出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对自然的情感?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弥合城市化带来的“情感断裂”吗? 我们常使用“花园城市”一词,表达我们对人、城市与自然理想关系的向往。但是,对生产与交换效率的追求,往往使各大城市都难逃“城市病”缠身的命运。发展是城市的唯一目标吗?对城市宜居与否的评判,多大程度上存在一种共性,又在多少程度上带有文化特性和个人特质?城市的情感功能为何同样值得被重视?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环境史和城市经济学两个学科角度,探讨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侯深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学者。出版学术专著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2013),《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2021);译著《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等。 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经济思想,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研究。主讲看理想系列音频节目《平行城市》等,译著《城市秩序》等。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50 青岛,一座面向海洋开放的城市 8:05 上海内部的多元性 10:00 城市的宜居性是如何被“指标化”的? 13:26 宜居城市是非常现代的概念 20:56 城市公园有着民主性的意涵 23:40 早期公园理念:自然有着平等的教化功能 28:30 城市对自然的改造与再造 33:26 我们需要对城市进行“重新野化”吗? 40:00 “聚集效应”:城市越大越好吗? 45:34 发展不是城市的唯一目标 50:33 城市的情感功能常常被规划者忽视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Hong Kong’s Wild Places: An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Edward Stokes, Hong Kong: Oxford Univ. press, 1995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设计之父,设计了包括纽约中央公园在内的许多城市公园 《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牟振宇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提倡“反规划”等理念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 著,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处理人类生存环境 艾德华·威尔逊 (E. O. Wilson)(1929-2021),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曾在1974年提出“生态廊道(Wildlife Corridor)” 这一概念,又称野生动物生态廊道,指用于连接因人类活动或构造而被隔开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生境的区域 《九峰雪霁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中,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 《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侯深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有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作者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陆铭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作者为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杰弗里·韦斯特 (Geoffrey West) 著,中信出版社,2018。作者为物理学家、复杂系统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等著作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著。作者为社会活动家和城市规划作家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61分钟
1k+
3年前

8 从谷爱凌看全球精英的流动叙事|游天龙x屠思齐x黄靖洋

信睿电台全新栏目「游移不定」上线啦! 本栏目将长期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流动与身份认同问题,由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游天龙任专栏主理人。 谷爱凌出生于美国,于2019年加入中国国家队,在北京冬奥会中代表中国参加三个项目的比赛。首战夺魁后,谷爱凌以其过硬实力和鲜明个性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其“归化运动员”的身份也引发关注。什么是“归化运动员”?“归化运动员”的跨国流动轨迹与一般的精英移民路径有何相似,又显示出何种特殊性? 身份认同之外,谷爱凌的话题性也延展至各个方面:“榜样效应”在激励女性进步方面可以起到巨大作用,但又存在着哪些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新自由主义话语主导的全球流动中,享有流动特权的“旅行者们”,如何运用身份转换获取有利资源?从“永远的外国人”到“模范少数族裔”,华裔、亚裔在美国有着哪些刻板的“族裔期待”?本期节目,我们将把“谷爱凌现象”置于移民研究、性别研究、国际政治、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多种学术语境下重新审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考素材。 ——栏目主理人——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期嘉宾—— 屠思齐 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 黄靖洋 香港科技大学社科学部博士生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6:14 “归化运动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9:46 “归化运动员”更接近国际精英的移民路径,表现出某种“悬浮”状态 12:33 运动员的职业特殊性会让人们更关注他们的国家认同 16:09 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个体化”进程,是谷爱凌广受大家喜爱的社会背景 21:20 许多华裔运动员的天赋发掘,来自技术移民家庭的“中产素质教育” 25:57 中国崛起是“flexible citizenship”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30:17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叙事已经成功建立起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 35:01 “榜样激励式”的新自由主义女权叙事有什么问题? 41:37 谷爱凌在美国受到的非议,也反映出美国社会长久以来对亚裔的不信任 49:2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在开放性上逐渐表现出不自信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弹性身份(flexible citizenship):又译作“灵活的公民权“,是Aihwa Ong在上世纪末出版的Flexible Citizenship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主体以流动或投机的方式,回应不断变动的政治经济形势并从中获取有效资源的文化逻辑。 齐格蒙·鲍曼:出生于波兰的社会学家,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等。他曾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中谈到,新兴精英分子具有超疆域性,他认为精英群体是世界上的旅游者,而下层人民是生活在沉重空间中的流浪汉。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关注“信睿周报” ##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2分钟
3k+
3年前

7 失恋如戒毒?我的恋爱脑怎么治 | 汪瞻

不论是作为讴歌对象还是创作源泉,爱情早已成为一个被高度文化化的概念。但当所有理想化的加成被剥除,我们对“心之科学”依然所知甚少:爱的感觉究竟依赖哪些化学物质产生?我们在爱和失去爱的过程中,大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爱情物质”不能持续,我们还期待长久的爱吗? 这个情人节,《信睿电台》邀请到心理医生、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汪瞻“瞻医生”,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爱情的脑科学。从物质和生理基础上重新观察爱情,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尽管恋爱与失恋总是让我们痛苦癫狂,但人类依然有强大的能力去爱并因之受伤。 ——本期嘉宾—— 汪瞻 心理医生,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科普作家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16 恋爱中的大脑产生了什么变化? 6:11 “贪婪”的多巴胺与“餍足”的催产素 9:37 心理学意义上的“完美爱情” 10:15 “爱情物质”的半衰期有多久? 12:29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激情的爱”? 20:10 为什么失恋总是抑郁的导火索? 21:08 意识决定物质?认识会改变大脑的生化环境! 27:18 失恋的人为什么喜欢“钻牛角尖” 32:40 心理治疗师如何帮助大家客服认知障碍 37:48 “爱情神话”也需要调动理性脑参与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作品与概念—— 《贪婪的多巴胺》 (美) 丹尼尔·利伯曼、(美) 迈克尔·E.朗,2021 奖赏回路:奖赏回路也称边缘系统多巴胺奖赏回路,是包括伏隔核,尾状核,壳核,丘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大脑深部核团以及内侧前额叶等部位共同组成的神经网络,其功能是加工与奖赏有关的刺激,或是对奖赏的预期。 冗思(Rumination):个体在头脑中反复思考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和侵入性的想法,却想不出一个解决方案 抑郁症(一种定义):与任何原因都不相称的抑郁心境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土豆王子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41分钟
7k+
3年前

6 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抵抗“35岁大限” | 郑作彧x孙宇凡

岁末年初,大家对“时间”的感受会变得分外强烈。对时间的测量和标记,已经形成了一套客观的标准;但是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则可能会受到社会文化和规则建构的影响。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三十而立”的紧迫感、充斥着各种“35岁以下”硬指标的社会,会如何影响每个个体的对生命节律的感知与定义?面对不断外加于我们的节奏,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否为我们提供打破“单一标准”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郑作彧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孙宇凡 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创办人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8:20 “学院内”与“社会上”的时间感真的不同吗? 14:30 文化中的“三十而立”加重了人们的焦虑感 17:41 生命历程中的“倒计时”意象如何统摄了我们的时间感? 18:59 中国青年的生命历程更大程度地与父辈交织在一起 27:14 “35岁之谜”:为什么对很多企业来说,年轻人“一张白纸”反而是ta们的最大优势? 36:36 韩国的年轻人生活痛苦,因为政府和财团深度共谋产出“单一标准” 43:40 勤勉文化使得我们更易困于“单一标准” 45:37 组织社会学:“合法性”与“模仿性”的“同构” 46:54 单一标准的“缝隙”—— 用魔法打败魔法 50:51 我们为什么仍需要批判理论 54:53 两位嘉宾的新年计划(狗粮预警!)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作品与概念—— * 廉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当代青年问题研究专家。曾提出“蚁族”“工蜂”等概念。 * 《生命历程的制度化:欧陆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郑作彧、胡珊,《社会学研究》,2018 * 《生命历程青年阶段的父辈嵌染》:胡珊、郑作彧,《中国青年研究》,2020 * 世界体系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提出,该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对剩余价值如何向中心国汇集的问题做出了非常有力的解释。 * 科层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 阿多诺: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概念。 * 《独异性社会》: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著,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文化社会学教授。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土豆王子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62分钟
5k+
3年前

5 笼罩土耳其之影:争议中的“另类”全球史 | 昝涛x葛旭

近年来,“全球史热”席卷了通俗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组织材料,以追求一种更具普世性的历史叙述。但目前来看,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史作品,大多还是出自欧美学者之手。因此,也常常存在这样的质疑,即所谓的“全球史”是否仍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本期节目,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读一本颇具争议性的全球史作品——《奥斯曼之影》。它正面挑战了欧洲中心视角,试图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重述世界的现代化过程。 我们将讨论:作者为什么将奥斯曼的“最狠君主”——塞利姆一世——视作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隐秘推手?为什么这部书在学术界引发激烈论战,甚至被有的学者斥责为“假”的全球史?以及这本书抛出的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更多元的全球史视角?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踊跃留言,分享自己读过的、最有趣的全球史作品,我们会在评论区挑选出一位幸运的听众,赠送一册《奥斯曼之影》~ ——嘉宾—— 昝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专攻土耳其近现代史、中东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特约主持—— 葛旭,「孤独的阅读者」创始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拉丁美洲史,在线教育方向:学术西班牙语,学术英语,欧洲史,政治哲学。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09 昝涛老师如何走上土耳其研究这一“冷门”区域研究之路 6:31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有什么问题? 8:28 什么是“东方主义”?“东方学”和“东方主义”一样吗? 12:22《奥斯曼之影》的正确打开方法:从“尾声”读起 13:01 如何在阅读世界史的过程中,建立起“同步”的时间轴? 21:07 围绕《奥斯曼之影》的核心争论:“气宗”与“剑宗”之争 23:18 全球史最早主要用于教学用途 26:07“世界史”竟处于历史研究鄙视链底端? 33:13 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史中究竟有多重要? 42:40 本书并没有绕开西方中心主义的“圈套” 49:20 不同人群如何正确打开《奥斯曼之影》 57:06 昝涛老师新书预告~ ——节目提到的人物、作品与概念—— 7:23 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英国历史学家,代表作为十二卷本《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该书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8:28 东方主义(Orientalism):或译为“东方学”,原指西方语境下研究东方诸国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带有18、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心态和偏见的理解。其中,对东方主义最具影响力的批评莫过于爱德华·萨义德。 8:32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Waefie Said):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萨义德以他提出的东方主义最为世人所知,他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这种观点也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理论依据。代表作为《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 9:56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所提出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具体指一个社会阶层可以通过操纵社会文化(信仰、解释、认知、价值观等),支配或统治整个多元文化社会。 11:22 文献学(Philology):又称语文学,指基于历史文献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属于语言学。有时作为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的同义词。具体内容包括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14:34 埃尔多安:全名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现任土耳其共和国总统。因试图恢复奥斯曼帝国,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新时代的苏丹”。 28:33 塞利姆一世:被尊称为亚武兹苏丹塞利姆,因其以严峻的手段治国而得到“冷酷者塞利姆”的绰号。于1512年到1520年任奥斯曼帝国苏丹,在位期间大力扩张奥斯曼帝国的规模,曾成功征服包括埃及在内的马穆鲁克王朝领土。 28:39 马穆鲁克王朝:又称马穆鲁克苏丹国,是一个于13世纪中至16世纪初统治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的国家,于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灭。 53:45 查尔迪兰战役:1514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法维帝国之间的战争开启了长达41年的战争,1555年以奥斯曼帝国胜利结束,两国签订了《阿马西亚条约》,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因此得以控制小亚细亚东北和伊拉克北部地区,巩固了东部边界。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土豆王子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请关注订阅号“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65分钟
3k+
3年前

4 黑客帝国4:被游戏的与被怀旧的 | 刘永谋 x 陈亦水

「信睿电台」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 /本期节目涉及《黑客帝国4》轻微剧透,具体请参见时间轴/ 《黑客帝国》既承袭了好莱坞的制作套路,又结合了电子游戏的叙事技巧,在当年一经推出,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它也吸收、汲取了前辈以及同时期科幻作品中的许多元素和脑洞,也由此奠定了它在科幻史和流行文化史上的地位,影片所展现的“缸中之脑”“红蓝药丸”等情景,也早已成为经典的文化意象。 20多年过去了,《黑客帝国4》即将上映。当科技乐观主义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反乌托邦叙事反而变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面对“美学革命”和“爱情救赎论”的无力,除了作为怀旧素材,《黑客帝国》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本期节目,两位老师将带领我们“温习”《黑客帝国》的前三部作品,并从文化研究与科技哲学两个维度展开,为《黑客帝国》及其流行做出解读。 ——本期嘉宾—— 陈亦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07 两位老师的黑客帝国“初体验” 4:55 《黑客帝国》在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子弹时间 7:11 《黑客帝国》是典型的西方“救世主”叙事传统 8:09 - 8:15 !Spoiler Alert! 此处可能包含剧透 9:17 《黑客帝国》的成功受益于科技与科幻发展的“黄金时期” 13:32 - 13:43 !Spoiler Alert! 此处可能包含剧透 14:54 《黑客帝国》的“情动力”叙事—— “Deja vu”(似曾相识的感觉) 16:10 剥削的终极形态:“用爱发电” 17:24 科幻中的“爱情救赎论”有什么问题? 20:52 《黑客帝国》借鉴了电子游戏的叙事方式 26:01 真正的技术发展正在减速,年轻人已经对“技术神话”冷淡 30:17 革命变为了一种游戏的经验 32:34 科技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人性变化的速度 34:32 “美学革命”为何越来越无力? 38:27 改造自身是人类的出路吗? 41:06 期望人与机器“协同进化”是一个幼稚的想法 43:27 Lucy隐喻:人是可能性 47:11 - 48:05 !Spoiler Alert! 此处可能包含剧透 49:28 中国能否提供新的科幻想象? 50:58 让美国电影越来越不好看的“政治正确”,是中产阶级的自我感动? 53:43 票房大预测:《黑客帝国》还能吸引年轻人吗?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作品—— 4:34 齐泽克:来自斯洛文尼亚的著名左翼作家、哲学家。 4:35 罗夏测试:又称“罗夏墨迹测验”,该测试通过向被试者呈现由墨渍偶然形成图案并让被试说出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来分析被试的人格特征。 10:24《感官游戏》是1999年出品的惊悚科幻电影,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讲述了游戏设计者爱丽拉和一位警卫为了躲避追杀进入游戏世界,在虚拟现实中经历的一场冒险。 10:28 (此处为嘉宾口误)《异次元骇客》:在这部电影中,两位科学家用电脑模拟出一个1937年的洛杉矶,通过电脑进入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 17:37《1984》:一部由奥威尔创作的政治讽喻和反乌托邦小说,其中虚构了一个由“老大哥”统治的大洋国。 18:32 《美丽新世界》:另一部由赫胥黎创作的反乌托邦小说,故事设定在公元2540年(书中的福特632年)的伦敦,描述了与当今社会迥异的“文明社会”的一系列科技,如人类试管培植、睡眠学习、心理操控、建立婴儿条件反射等。 21:05 《攻壳机动队》:由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于1989年首次连载的日本漫画作品,之后因1995年Production I.G.制作、押井守导演的同名动画电影而在国际名声大噪。影片中经过义体手术和电子脑改造的赛博格(生化人)形象深入人心。 21:16《神经漫游者》:由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所写的科幻小說。电影讲述了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机器人如何通过网络骇客的帮助试图获得自由,讨论了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基因工程等在当下流行的想法。 21:22《阿瓦隆》(Avalon):由押井守在2001年制作的科幻电影(由于未在国内上映,片名非官方翻译。电影讲述了在未来世界里,人们沉溺于一种非法的虚拟现实的电玩游戏,称为阿瓦隆。 28:42《沙丘》:由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电影,改编自法兰克·赫伯特的1965年英文同名科幻小说。影片中的少年保罗·厄崔迪为了保卫家族,前往沙漠星球,并卷入到各方势力对星球资源“香料”的争夺中。 31:18《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影片中,人们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一个与混乱崩溃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绿洲”。 31:26《闪灵》:一部发行于1980年的电影,导演是库布里克。影片中的主人公受到一个超自然存在的影像,通过其心理危机的爆发制造恐怖效应。 37:13《瓦尔登第二》(Walden Two)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发表于1948年的一部乌托邦式小说,它以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为灵感,以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为基础,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小社会的生活,斯金纳采用了实验对照方法塑造他的“瓦尔登第二”。 47:42《木星上行》:由沃卓斯基姐妹(彼时为姐弟)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未来世界,拥有狼基因的赏金猎人奉命追杀与宇宙女王相同基因的俄裔女清洁工。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99+
3年前

3 元宇宙能为游戏文化“正名”吗?| 张笑宇x刘梦霏

「信睿电台」 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 如果评选2021年的年度热词,“元宇宙”当仁不让。2021年又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在后疫情世界中流动屡屡受阻的资本,正试图在虚拟空间开启它的无限宇宙。而对于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我们来说,元宇宙带来的,究竟是创造世界的新可能,还是制造服从的新手段? 如果说元宇宙的最终形态还飘渺无依,游戏却是一个我们能用来想象元宇宙的有效参照。在本期节目中,两位嘉宾正是从游戏与游戏的发展历史切入,探讨了真实与虚拟、娱乐与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试图回答一个关于元宇宙最根本的问题:在资本的狂欢之外,每个“普通人”最有可能借由元宇宙实现何种价值? ——本期嘉宾—— 张笑宇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 刘梦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3:50 《雪崩》:“元宇宙”的文化起源 6:40 “元宇宙”的误译 8:33 元宇宙的游戏鼻祖是龙与地下城 10:40 RPG游戏与狂欢节文化 14:40 从玩乐到社交:Roblox进化史 19:16 游戏进化到元宇宙的关键:游戏内经济系统 20:12 游戏如何推动技术进步? 25:22 游戏仍是一种饱受偏见的“亚文化” 29:04 游戏可以成为现实的模拟器和预警器 33:34 游戏体系是一种教育体系 40:00 作者游戏、消费游戏与赌博游戏 42:33 游戏防沉迷小课堂 50:12 防止元宇宙滑向恶托邦的之一方法:加强游戏素养教育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3:50《雪崩》: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尼奥·斯蒂文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撰写的科幻小说。书中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并首次使用了“Metaverse”一词。 8:33 《龙与地下城》(D&D):一款桌上角色扮演游戏,最早由一位保险公司推销员发明,于1974年发行了第一版,后来的许多角色扮演游戏都深受其影响。 13:11 《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影片中,人们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一个与混乱崩溃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绿洲”。 14:21 《辐射》(Fallout):由Interplay公司开发的一系列经典电脑角色扮演游戏,游戏时间设定为22世纪,故事背景和艺术风格深受20世纪50年代核恐慌的影响,呈现“废土”风格。 14:22《异域镇魂曲》:美国Interplay公司旗下黑岛工作室研发的一款角色扮演类游戏,于1999年发行。游戏基于龙与地下城的规则设计,玩家将扮演一名从停尸房醒来的失忆者,追寻前世的秘密。 22:34 NVIDIA是一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创始人为美籍华人Jensen Huang(黄仁勋)。 28:33《都市:天际线》是由Colossal Order Ltd.开发,Paradox Interactive发行的一款城市经营模拟游戏。 32:00 Homo Ludens 《游戏的人》: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于1938年出版的著作,是第一部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游戏的专著,阐述了游戏的性质、意义、定义、观念、功能及其与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内容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当蒸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60分钟
4k+
3年前

2 反对视觉霸权,捍卫听觉趣味! | 王婧x徐秋石

「信睿电台」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 都市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耳机了。不少年轻人曾戏言,现在出门忘带耳机,形同出门没穿裤子。当我们被动地身处在这个喧闹的资本主义世界,耳机为改造我们周围的声音世界,提供了一点聊胜于无的主动权。但是这种“反抗”和“改造”,却往往以牺牲我们的听力健康为代价。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听觉文化、听力健康的忽视,实际上也内嵌于当今“视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范式之中。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两位从事声音研究的学者,她们将探讨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如何改写了当代社会的声音布景,声音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以及最实用的一点——我们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耳朵。 ——本期嘉宾—— 王婧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徐秋石 南方科技大学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43 带耳机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5:11 声音把日常生活审美化 6:00 实用小知识:如何正确使用耳机 8:22 品牌的声音标识:星巴克为什么爱放世界音乐? 11:16 声音与记忆 16:24 家长必看:如何保护您的孩子免受噪音侵害 22:51 一次神奇的噪音投诉经历 25:05 受不了噪音,是因为你“太娇气”吗? 30:12 大自然的“录音室化” 31:50 声音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方式? 32:18 作为研究方法的“声景”(Soundscape) 35:26 声音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一种关系 40:52 如何定义“好声音”,决定了什么才是“好生活” 41:50 全球化使得声音丧失地方性 44:16 如何欣赏噪音音乐? 48:50 声音研究正在突破“视觉中心主义”的辖制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与创作人—— 9:10 Norah Jones:美国流行音乐表演艺术家。 12:51 Trinh T. Minh-ha(郑明河):1952 年出生于河内,越南人。越南导演、作家、文学理论家、作曲家、教授。 14:30《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徐秋石,原载于《读书》杂志2021年第8期 16:20 《噪音书》 [美] 加列特·基泽尔 32:26 R.Murray Schafer:加拿大著名作曲家、作家、音乐教育家和声学生态学家。谢弗推广了“声景”(SoundScape)一词,开创了从1969年开始的“世界声景计划”,他的实地录音方法及经验影响至今。他在与阿尔茨海默病作多年斗争后于2021 年8月14日去世,享年88岁。 36:41 La Monte Young:美国当代作曲家,极简主义音乐(Minimalist Music) 的代表人物之一。 37:50 Ambient Music(氛围音乐):电子音乐分支之一,源于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们的一种实验性的电子合成音乐,代表人物如Brian Eno、Kraftwerk以及Harold Budd等。 43:44 此处提到的展览“音顾”是一个随时间线展开的系列展,由秦思源与王婧共同策划。本系列展将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来出现的声音艺术创作,从10月1日发布会当天开始,展期持续到分响中心2022年5月1日,作品定时更换。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当蒸 土豆王子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推广:刘美兰 节目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3分钟
1k+
3年前

1 不只论文代写,知识生产还有这些秘密|郦菁x严飞

「信睿电台」 记录知识的现场状态 当肯尼亚青年以代写名校论文为业,当中小学生开始占领B站知识区,涌现于各个领域的“非典型”创作者,正不断改写我们对知识生产的传统想象。从学院发表、著作出版,到近年来流行的知识付费、短视频、播客,媒介发展似乎给了普通人更多机会,但权威与资本共同铸造的层级体系,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难以逾越....... “草根能人”不断浮现,“腰封王子”万里挑一。当学院体系渐失自我革新的活力,当平台资源不断向“头部”集中,知识生态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日趋保守。作为知识“守门人”的学院、媒体和出版行业,如何理解自身角色与功能的转变,促成真正意义上的洞见与创新? ——本期嘉宾—— 郦菁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3:21 学者为什么要走出学院进行“异质性”联结? 7:18 最早的知识分子都不是“纯粹”的学院知识分子 13:32 饱受诟病的同行评议和论文发表制度,最初是左翼运动的产物 19:13 资本挑选学术权威,进行知识的“赋魅” 21:20 出版业和书评机构缘何走向衰败? 27:11 形式决定内容:音频类知识产品的内在局限性 29:00 音频产品“拆解”知识的“秘密技术” 31:55 流程化的生产过程,让知识生产者逐渐丧失对内容的控制力 33:31 知识付费话术大赏 38:20 “智库热”是如何兴起的? 40:04 元宇宙会引爆下一场知识革命吗?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内容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46分钟
3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