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不少人在周末走出家门,在春光中感受自然之美。亲近自然的渴望、对自然之美的倾慕,早已埋入我们的文化“迷因”之中。最早的城市公园是如何出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对自然的情感?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弥合城市化带来的“情感断裂”吗?
我们常使用“花园城市”一词,表达我们对人、城市与自然理想关系的向往。但是,对生产与交换效率的追求,往往使各大城市都难逃“城市病”缠身的命运。发展是城市的唯一目标吗?对城市宜居与否的评判,多大程度上存在一种共性,又在多少程度上带有文化特性和个人特质?城市的情感功能为何同样值得被重视?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环境史和城市经济学两个学科角度,探讨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侯深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学者。出版学术专著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2013),《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2021);译著《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等。
梁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经济思想,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研究。主讲看理想系列音频节目《平行城市》等,译著《城市秩序》等。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50 青岛,一座面向海洋开放的城市
8:05 上海内部的多元性
10:00 城市的宜居性是如何被“指标化”的?
13:26 宜居城市是非常现代的概念
20:56 城市公园有着民主性的意涵
23:40 早期公园理念:自然有着平等的教化功能
28:30 城市对自然的改造与再造
33:26 我们需要对城市进行“重新野化”吗?
40:00 “聚集效应”:城市越大越好吗?
45:34 发展不是城市的唯一目标
50:33 城市的情感功能常常被规划者忽视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Hong Kong’s Wild Places: An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Edward Stokes, Hong Kong: Oxford Univ. press, 1995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设计之父,设计了包括纽约中央公园在内的许多城市公园
《从苇荻渔歌到东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牟振宇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提倡“反规划”等理念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 著,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处理人类生存环境
艾德华·威尔逊 (E. O. Wilson)(1929-2021),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曾在1974年提出“生态廊道(Wildlife Corridor)” 这一概念,又称野生动物生态廊道,指用于连接因人类活动或构造而被隔开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生境的区域
《九峰雪霁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中,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
《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侯深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有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作者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陆铭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作者为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杰弗里·韦斯特 (Geoffrey West) 著,中信出版社,2018。作者为物理学家、复杂系统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等著作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著。作者为社会活动家和城市规划作家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节目策划:周发发
后期剪辑:蓦然
声音设计: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运营:刘美兰
监制:吴了了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周报”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