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巴以冲突的暗线:生命政治、家族社会与人的再造|赵萱

达成暂时停火协议前,持续近一个半月的巴以冲突已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据估计,本轮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其中超1/3为儿童。暂告一段落的军事冲突是巴以社会矛盾的一种暴烈体现,而另一种日常性的政治则在更广阔的区域内、以更安静的方式继续运行:以色列修建的700多公里的隔离墙将巴勒斯坦西岸地区分割了成161个互不连接的部分,用以连接犹太定居点并保证其与阿拉伯社区的分隔,密布其中的检查点则精确筛选、控制着巴勒斯坦人(以及犹太人)的流动。这套基础设施政治对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侵入,构成了冲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前提。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赵萱老师,他曾在东耶路撒冷进行过为期15个月的田野调查。基于这段调查经历,他的民族志作品将巴以冲突放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将冲突的关注重点从固定的领土转移到流动的人口,着力展现冲突背后多族群、多宗教、多元治理术下复杂的巴以社会肌理。跟随赵萱老师的讲述,我们将走近巴以居民的日常交往、通讯交通、人生选择以及他们眼中的“好生活”,并尝试在这套对于人口乃至主体性施展的精细控制与管理术中,反思政治的日常性,以补充我们对于民族国家、领土和边界的理解。 ——本期嘉宾—— 赵萱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人类学、海外民族志、批判边界研究等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55 09年、12年、17年三访巴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06:50 加沙-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空间分布 10:33 耶路撒冷:神圣文本中的“中心性”与历史现实中的“边陲感” 23:35 三种类型的犹太人定居点:谁在定居点生活? 28:29 嵌入式定居点中巴以民众的日常交往 36:03 定居点、隔离墙和检查点构成的基础设施政治网络 40:20 地缘政治之外:以色列生命政治体系 44:55 家族是理解阿拉伯社会的关键进路 53:07 “好人亚金”的摇摆:两种价值体系下的“新”阿拉伯人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赵萱,2023,商务印书馆​ 云柱行动:以色列于2012年11月14日至21日期间在加沙地带展开的军事行动,目的为报复此前哈马斯方面对以色列南部城镇的袭击。“云柱”一词源自圣经的出埃及记的情节:神奇的云柱曾指引以色列人越过了沙漠并保护他们免受迫害。 阿克萨清真寺:一座位于耶路撒冷的清真寺或祈祷厅。该寺始建于倭马亚王朝,后经多次毁坏、重建。该寺地处耶路撒冷旧城圣殿山,具有高度的地缘政治意义,是巴以冲突的焦点之一。2017年曾有袭警嫌疑人潜逃至阿克萨清真寺附近,致使以色列当局一度关闭该寺,受国际舆论关注。​ 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最大的派别,成立于1959年,现占据约旦河西岸地区。该组织从1965年开始主张以暴力手段对抗以色列当局,但在80年代以后转向和平谈判,并一度与主张暴力的哈马斯割席。 犹太复国主义:又译为“锡安主义”,指一种支持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地区重建故国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兴起于19世纪,并经历二战种族屠杀之后达到高潮。犹太复国主义在初期并未限定复国地点,但在20世纪后聚焦巴勒斯坦地区且成功建国。由于受到当地阿拉伯居民抵抗、引发战争冲突,犹太复国主义也面临负面舆论。 特拉维夫-雅法: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由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座城市合并而成。“特拉维夫”一词源自犹太复国主义经典《新领土》,意为“春天的小丘”,后被用以命名古城雅法外围的一处犹太定居点。后者发展逐渐超过雅法,并成为以色列建国初期的首都。 哈瑞迪:一种恪守犹太律法传统、抗拒现代价值观念和实践的犹太教保守派。作为犹太教最保守的教派之一,哈瑞迪教徒认为自己的信仰和宗教常规直接传承自摩西,在日常生活关注家庭,重视性别隔离,抵制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并穿着其标志性服饰。​ 生命政治: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概念,指一种联系生命控制和地区人口政治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政治法律会通过某些可感知的参量对生命加以评估。福柯认为生命政治的目的在于“确保、维持和增加生命,并使之秩序井然”。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Unadikum(我呼唤你) 童声合唱 片尾音乐:Nassini-EI-Donya Mazikana Allama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天悦 后期:陈明路 周天悦

66分钟
4k+
1年前

33“老年恐惧”的个体调适与社会传播:来自心理学的解释|张昕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将突破30%,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一个日益老龄化的社会不仅需要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如何在个体层面上实现积极老龄化,也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中弥散着“厌老”情绪和对于老年群体的负面认知,这种情绪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广泛存在的“老年恐惧”。这种对于衰老的恐惧既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性,也因社会期待而有所加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能否将“厌老”情绪解释为生物进化的产物?这一情绪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的塑造,又会对社会造成何种伤害?除了打破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能够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适应老年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样至关重要。如何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如何帮助认知症患者重建他们的意义世界?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昕老师,请他分享心理学在这些问题上的前沿研究和最新证据。 ——本期嘉宾——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48 在发展心理学中被边缘化的“老年心理学” 06:13 “厌老”心理是一种生物进化的结果吗? 07:37 老年个体对于种群基因库的意义:口传经验与“祖母假说” 09:50 社会认同理论与恐惧管理理论:“厌老”的两种社会心理学解释 13:56 老年歧视的社会伤害:年轻人也可能是老年歧视的受害者 23:50 “重亲轻友”?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网络的重构 28:45 如何理解和适应老年人的情绪表达方式 38:00 大脑从开始衰退到发生认知障碍,其间经历了什么? 44:10 不同脑区的退化速度有区别吗? 47:12 认知症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 进化心理学:一种通过现代进化论解释生物(通常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种群在早期经历的自然选择塑造了其心理特征、文化偏好,例如婚姻模式、美感、彩礼等。因此相关学者在解释人类心理特点时,往往强调该特点对种群基因延续的意义。 * 祖母假说:一种借助进化论解释人类女性绝经现象的假说。该理论认为,相比持续性的生育,年长女性能够通过精心抚养已有的子女或孙辈,更有效地延续自己的基因。因此,生育能力的下降和消失能为女性带来了进化上的优势。 *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一种利用社会认同观念来解释跨群体行为的理论。社会认同是个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源自他对相关社会群体的归属感。社会认同理论指出,这种认同与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对外比较、群体声望等因素关联,并影响群体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 *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既有自我保全的本能,又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难以预料的,因而陷入一种心理上的基本冲突。这种冲突造成恐惧情绪,而人们为了消解恐惧,则会利用各种手段,例如逃避现实,或某种对抗生理现实的文化信仰。 * 自我老化态度(self perception of ageing):指老年人对自己变老的态度和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指向一般意义上的老年人,另一方面也指向正在变老的自己。后一种评价的积极程度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认知功能、生理健康甚至寿命。 * 刻板印象威胁:指人们在进行某种任务时,担忧自己可能会验证大众观念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的困境。这种威胁感通常与如下因素正相关:1.任务的难度;2.任务对其能力的评估意义;3.任务与相关刻板印象的关联。这种威胁感还会带来信心锐减、表现不佳和兴趣丧失等负面影响。 *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一种描述个人行为动机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变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随着年纪增长,对未来时间预期的缩短,会变得越来越有选择性,倾向于将更多资源投入在其情感上更有意义的目标和活动。理论还认为,变化会影响个人认知过程,使老人愈发青睐利好情绪的信息,而回避不利信息,甚至为此收缩社交范围,以规避情绪上的风险。 *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一组在临床和科研中筛查认知功能障碍的测试卷。这项测验通常被用来筛查痴呆症,也被用来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 * 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一种筛查认知功能障碍的医学测验方法,因发明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而得名。这项测验共计30分,时长10分钟,涉及短期记忆、执行能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能有效检验轻度的认识功能障碍(MCI)和早期的阿兹海默症,故而被广泛使用。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춤 Epilog - 李秉佑 (이병우) 片尾音乐:笑脸 - 谢东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陈明路 周发发

53分钟
2k+
1年前

32婚育数据的“统计陷阱”:中国人不愿结婚了吗?|於嘉

今日七夕,浓情蜜意。但如今,“爱情甜蜜”早已不再能“自然”地导向“适龄婚育”。不论是短视频街采中年轻人对于婚育普遍流露出的悲观情绪,还是媒体报道中“中国单身人口近3亿”“我国离婚率高达44%”等耸人听闻的数据,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婚姻观念的巨变。而随处可见、主体各异的催婚催育大军更是“坐实”了这种婚育焦虑。 但是,从宏观数据上看,近年来中国人的婚姻趋势真的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吗?普遍性的不愿婚育,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吗?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各项婚育“指标”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本期节目,我们将和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老师一起,从婚育指标常见的误区聊起,尝试通过社会统计和跨国比较的视角,理解我国目前的婚育趋势。此外,我们也讨论了宏观数据对于个体的意义、质性/理论研究能给量化学者带来了哪些启发等问题。 ——本期嘉宾—— 於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37 单身人口近3亿?中国人不愿意结婚了吗 7:48 扑朔迷离的离婚率:44%的“离婚率”是如何测得的? 11:02 “粗离婚率”有比较意义的前提:代际人口、婚育政策都没有剧烈变化 12:49 队列(cohort)追踪法可以更好刻画宏观层面上的的婚姻稳定度 15:19 民政统计的数据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18:44 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普遍性的不愿婚育吗? 21:00 性别、阶层、文化、宗教等因素如何交叉造就了东亚的低婚低育 33:07 很多国家出现了婚姻与生育的解绑趋势 36:12 了解宏观数据对于普通人的意义 40:28 从数据中来、到生活中去:质性/理论研究能给量化学者带来哪些启发?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粗离婚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它是众多离婚率指标之一,也是政府、学界判断社会婚姻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因为其分母通常远大于分子,所以粗离婚率常以个位数的千分比表示。粗离婚率易受出生、结婚人口数量代际波动影响,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婚姻真实稳定程度。 Baby boom:被译为“婴儿潮”或“生育高峰”,指人口统计中,一定区域和时间内出生人数快速上升的阶段。1949年后,中国先后在建国初期,1962-73年,1986-1990年经历三次婴儿潮。这些阶段出生人口因为在总人口中占比中较大,所以对粗离婚率等统计指标有重要影响。 队列追踪法(Cohort Study):一种社会统计方法。它是指将社会总人口划分为若干队列(例如80后,90后),分别研究各队列在不同阶段(例如出生后20年,30年等)的变化。在社会婚姻状况的研究中,它分别统计各队列在各阶段的结婚离婚状况。相比粗离婚率,队列追踪法更能准确描述社会婚姻真实状况。 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OECD成立于1961年,旨在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美国、英国、法国等38个成员国。OECD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通常较为发达,在家庭、育儿方面尤甚。 第二次人口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也称经典人口转变,是指人口结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变化的过程。第二次人口转变是对比第一次人口转变提出的人口学框架,用来描述很多人推迟了进入婚姻时间、甚至一些人选择终身不婚,同居、婚外生育和离婚率上升的人口学趋势。 子女中心主义:指家庭的运作、决策围绕子女发展为中心。子女中心主义仍深刻影响中国家庭,对传统家庭功能和婚姻稳定意义重大。这表现在拥有子女的家庭的婚姻状况更为稳定,也表现为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普遍高期望高投入。 Marriage-childbearing Package:是由学者伊庆春提出的概念,也被译为“婚育套餐”,指人们像购买套餐一样,将结婚和生育紧密捆绑,以生育子女为婚姻核心的情况。这一情形普遍出现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 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学者莎伦·海斯(Sharon Hay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中产阶级家庭内,母亲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抚养教育孩子的观念风气。 下行式家庭主义:由阎云翔提出的家庭研究概念,指全家的资源集中在子辈、孙辈身上的情况。 孝道实践:是由社会学家刘汶蓉提出的家庭研究概念,指密集母职式养育下的中产阶级子女,因长期专注学业,无法在成年早期通过工作取得独立和稳定的社会身份,并且依赖父母提供物质、社会方面的帮助,只能通过孝顺父母意志来获得认可,凸显自己的道德性和价值,明确自我身份。 性别平等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麦克唐纳(Peter McDonald)提出的理论,旨在描述经济发展与生育水平的关系。性别平等理论认为,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参与度提高,女性的性别观念转变,生育意愿降低,社会生育率下降。但随着男性的性别观念也逐渐变化,性别公平程度在公私领域都达到较高水平时,生育水平会回升。 《私立小学闯关记》:[日]槙原久美子,刘晓婷 译,202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美]薇妮斯蒂·马丁,许恬宁 译,2018,中信出版集团 於嘉, 2022. 何以为家:第二次人口转变下中国人的婚姻与生育[J]. 妇女研究论丛(5): 47-69. 於嘉, 赵晓航, 谢宇, 2020. 当代中国婚姻的形成与解体:趋势与国际比较[J]. 人口研究, 44(5): 3-18.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김밥 (紫菜包饭)- The Jadu 片尾音乐:Go Solo - Tom Rosenthal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后期:周发发

53分钟
5k+
1年前

31行走的媒介史与文化史:传播学者眼中的Citywalk|张昱辰

在成为又一个被“炒红”的生活方式之前,Citywalk是什么?一百多年前,欧洲思想家们在大都市的街头漫步,由此获得了对于资本主义运行方式以及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洞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情境主义运动则将行走看作一种逃遁与抵抗的实践。今天,当速度和效率不再是城市出行的唯一追求,出行方式沟通身体与城市的媒介功能日渐浮现。不同的出行方式如何影响我们接收到的城市景观?行走如何塑造了我们与城市的关系?建设“可供步行的”城市和空间何以重要?本期节目,我们将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昱辰老师一起,回顾Citywalk的媒介史与文化史。 ——本期嘉宾—— 张昱辰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2:45 成为传播热点前的Citywalk 4:55 Citywalk与“特种兵式旅行”:旅行观念的极与极 9:45 作为媒介的出行方式:步行、汽车、电车中的城市观光 17:35 从狭义到广义:Citywalk概念的流变 19:33 把Citywalk作为方法:知识分子中的步行理论家 25:36 情境主义运动:行走作为一种反抗 37:54 步行城市:Citywalk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50:32 Citywalk线路大推荐!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Week-end à Rome - Nouvelle Vague 片尾音乐:上海童年 - 顶楼的马戏团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文字整理:周发发 后期:西音 /*特别致歉:录制条件所限,本期录音存在不可逆转的音质损伤,推荐在较安静环境下收听,或配合文字稿服用*/ ——文字稿(节选)—— 完整版请参见“信睿播客”公众号 4:55 Citywalk与“特种兵式旅行”:旅行观念的极与极 张昱辰:我很不喜欢讲“本质性”的差异,我自己感觉,如果一定要讲 Citywalk和特种兵旅游的差异的话,我觉得Citywalk更强调深度地去探索一些相对和传统的宣传视角不同的城市的侧面或景观,它甚至有的时候是“反景观”的。它更强调小众的兴趣,更强调我在城市中的那种探索的那种感觉,所以是可能是一种深度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 项飙老师说的“消失的附近”,是对当下城市日常生活的一种细微的感知。我们现在对社区、对城市实体空间的了解相当缺乏,大家好像离开了消费就没法享受了。所以怎么样让城市更丰富的细节层次展现在大家的眼中,如何能够与城市的肌理有更深入的互动,这些都是 Citywalk的意义所在。我当时在论文( 重构“恋地情结”:城市徒步中的传播与文化政治)当中说,这是一种”对家园的朝圣”,我是觉得它是要让大家对彼此都看似很熟悉的家园,有一种重新的再发现、再认识,让家园重新产生那种光晕。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与地方产生联结,建构一种地方感。在看展览、看话剧、看演出、逛商场、逛公园之外,发现一种更有意思、更丰富的、更具复杂性的体验城市的方式。 9:45 作为媒介的出行方式:步行、汽车、电车中的城市观光 张昱辰:其实不同的交通方式不仅是从一地到一地效率上的改变,你刚刚提到的一点,我们选择的移动的方式,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你刚才说在天津,地铁刚刚出来的时候,成为当时的人们去“打卡”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其实上海也是。上海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的时候人潮涌动,而且最有意思的我记得,当时有人还专门去买所谓的“地铁观光卡”,仿佛地铁是“观光”这样的一种活动,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看史料说,上海在“一市三治”时期开通了有轨电车,坐在“铛铛车”上来看城市的体验,和走在路上观察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就是感觉很新奇、很好玩,所以就产生了新的那样的一种与城市的景观的关联。我自己理解就是视觉的关联,但同时又有一种新的身体上的关联:你的身体要跟其他的乘客在一起,但是视觉上可以去跟城市拉开距离。而且有轨电车在当时据说要比人力车便宜一些,所以基本上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也可以有机会去体验自动化的通行方式。这可能是像上海这样的中国城市自动化出行的一种开端,打开了一种新的城市感知方式。 而汽车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都难以完全体会的。我们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觉得不需要太多讨论的东西,其实都是由汽车等一些新的移动方式带来的。我建议有兴趣的老师或者同学,可以了解一下有国外学者在做的Automobility Study。有大量人文社科学者,会去展现汽车和社会的关系、和人的主体性的关系、和其他技术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场景和空间场景之下,做了非常多很有趣的研究。 所以我自己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做新闻传播学,无论我们说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怎么强大、传播方式怎么样发达,但是我们的生活还是需要身体移动的。我们的身体在空间当中的那种movement,是我们生存必需的。所以物质性的交通、出行,永远是是占据我们生活经验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无法完全被我们想象的那种信息技术的传播所替代。 17:35 Citywalk概念的流变 张昱辰:其实我们讲Citywalk,跟我们平时讲的 “walk in the city”是不是一样?我自己也是一直有疑问。如果说从宏观的方面讲自然是OK的,所有在城市当中的漫游都是Citywalk。所以我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会批Citywalk,说Citywalk不就是遛弯嘛?我自己当时研究的Citywalk其实是挺狭义的,或者说跟现在小红书上流行的Citywalk有一些不同,好像更强调有主题的、有规划的,由专业组织的团队化的旅游。 19:33 Citywalk作为一种方法:知识分子中的步行理论家 张昱辰:我们现在看很多的文字记录,谈 Citywalk或者是walk in the city的知识分子好像特别的多。可能在当时的语境下,只有有钱、有闲的人,才有可能专注在城市的漫游上。更加好玩的是,我觉得因为传统媒介的限制,笔、文字其实都是掌握在少数精英分子手中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可能只能通过精英知识分子的这样的一种阐述,通过他们的文字来去感受那些“走路的历史”。普罗大众走路的历史,可能我们现在已经感受不到了,即使要感受也得借助他们的文字来做感受。 你刚刚讲到本雅明,其实本雅明本身是柏林人。但是大家觉得他一跟这个城市徒步 Citywalk产生关联,一定是在巴黎。他在巴黎发明了一个关键词,就是所谓的浪游者、漫游者那个词,作为他城市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不像我们现在说的这种所谓的消费人群,而是能够去跟城市有那样的一种,既疏离,又能够去深入城市进行观察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就像波德莱尔那样的敏锐地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探索,然后还能去透视不同的城市人那种生活状态,是很聪明的、很敏锐的那些人。 后面可能大家不知道,本雅明其实走出了巴黎,还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莫斯科这些地方都呆过。而且本雅明生前是非常的辛苦的,他不是那么受到学界认可的,他最终自杀在西班牙小镇。所以他的那种视角,其实在当时也不一定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后来启发了一大批学者、作家、文人。 25:36 情境主义运动:行走作为一种反抗 张昱辰:除了本雅明之外,我觉得更好玩的一对学者,一个是德波,就是情境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一个是德·塞托。德·塞托专门在他的《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那本书的第七章讲行走于城市,他说,从曼哈顿顶端来俯瞰城市,是无法真正体验城市,那是疏离的观察。只有真正的降落到街道当中去,感受城市的生命力,才能去真正的体验的城市。第一种视角,从曼哈顿的顶端来俯瞰城市的视角,主要是空间的组织者、城市的规划者、地图的绘制者,那种远距离投射的“上帝的视角”,但是他忽视的是城市的日常生活。步行者那样一种城市的视角,其实跟前面这种视角完全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日常生活的体验。这个视角是上帝视角看不见的那样的一种城市,它强调的是人的观念、人的视角。以人为本的视角,恰恰比上帝的视角更加复杂。 我们说普通人在日常文化实践当中的各种“逃遁行为”“规避行为”,基本上都是通过walk来展现的。所以德·塞托说,游戏、步行、购物等等,其实都是对规训的一种抵抗,虽然不可能完全逃开原先资本主义规训的范畴,但是某种程度或者某些时空之下,也可以做有效的避让或有效的对抗。 还有一位是我前面提到的雅各布斯,她在分析美国当时的城市被汽车这样一种交通方式所吞噬的时候就很焦虑,她希望能够去恢复可步行的街区,恢复街区公共空间中,人和人通过步行结识,达成日常生活的交往,所以她说步行是一种“街道芭蕾”。 在日本,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就编辑出版了《路上观察学入门》,2020年被三联书店引进了。他们是希望大家用行走的方式在城市当中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我们熟悉的环境转化成陌生的地方。观察的能力决定着体验城市的深度,比如说捡拾建筑物的碎片、发掘路上各种奇妙的故事、探索一些住户的情况,用博物馆学的方式去了解这个城市。去获得乐趣、获得一些灵感。 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我觉得一定要推荐给大家的,就是Rebecca Solnit的那本Wanderlust,现在翻译成中文了,叫《走路的历史》。这本书我觉得它格外好的一点,它梳理了欧美知识分子、文人,他们的行走的故事。索尔尼特别批判的就是美国的那些城市,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消费、制造建立的,所以公共空间变成了商店、住所等公共场所的空间。但索尔尼特别强调,步行其实是公民权的开端,人要成为市民、成为公民,是一定得去步行的。 37:54 Citywalk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周发发:我们今天谈Citywalk,其实是在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情境中。但现实中的城市交通秩序,依然是以满足大规模的城市通勤为首要目标,于是形成了一种“机动车挤压非机动车、非机动车挤压行人”的空间秩序等级。所以我们接下来想聊一聊, Citywalk是不是在超大型城市其实更难实现,以及,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是不是有时忽视了我们的步行需求、我们对于城市的这种情感的需求? 张昱辰:步行本身为什么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实践方式被知识分子推崇,其实是有它的历史背景在的。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很多欧美城市人会认为在大城市中行走是危险的。因为是大城市是工业化的,他们强调的是在自然当中行走。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步行实践在城市中被推崇。步行之所以开始在城市当中被推崇,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当时的情境,就是汽车的问题、拥堵的问题,就是所谓自动化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占用、垄断的问题。所以大量的学者开始通过对步行的推崇,去呼吁更人性化的空间:不是属于汽车的城市空间,而是属于人的空间。 很吊诡的是,大城市是车水马龙的,但大城市也是最早出现Citywalk的。我们说团队化的、有专业导游的、有固定路线的Citywalk,都是出现在大城市,从伦敦、巴黎,到国内我觉得最早是香港、上海,等等,大家会觉得大城市反而可能更加有故事。 所以在中国我觉得很好玩,很多人都觉得上海比北京更容易开发路线,因为上海的老式街道、小街道很多。北京是有胡同,但是除了胡同之外,其实有些很宽的路、双向大车道、过街天桥、地下天桥,走起来就很累。而且北京的断头路多,避暑、避雨的地方也很少,所以可能相对而言,北京对 Citywalk没有像上海那么友好。 我自己觉得好的步行空间、好的步行的城市,首先是要有有意思的街道。不能太宽,要是那种窄街,然后有很多的店面,有很多的市民文化,能保存历史的地方,有很多有意思的建筑。还有一点像你刚刚说的,一定不能让机动车抢空间,一定要有步行的这样的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其实汉堡、赫尔辛基、马德里,都在强调很多街道要“无车化”。可步行的环境,能够去改善人们对城市的体验,而且塑造出积极的、吸引人的城市空间的。所以怎么样去设计这样的一些好的街道,是建筑学者、历史学者都应该去讨论的问题。

58分钟
3k+
1年前

30为什么没有学术语言能概括塞尔达的“好玩”?|王儒西x周安安

《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是任天堂于今年5月12日发售的又一部现象级大作。在继承了前作完成度极高的开放世界的基础上,《王国之泪》开拓了空中岛屿和地下世界,并增加了拼接、组装等允许玩家“脑洞大开”的操作自由度。借由这些基础性操作,玩家得以乘坐自制的火车、飞机、赛艇“上天入地”;更有沉迷制造变形金刚、永动机、生物发电等“黑科技”的“海拉鲁科学家”们扬言要为海拉鲁带来N波“工业革命”。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好玩的游戏。但是,“好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说游戏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核心是其交互性,通过交互实现“好玩”的关键又在哪里?我们常说游戏是“第九艺术”,但我们该如何定义游戏的艺术性和严肃性?是否存在必须通过交互性来达至的“严肃”,这种“严肃”又一定和“好玩”对立吗?本期节目,我们将从自己的塞尔达游戏体验聊起,并尝试回应这些困惑。 ——本期嘉宾—— 王儒西 英国杜伦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 周安安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6:04 “寻找”的乐趣与“反GPS化”设计:塞尔达对空间关系的创造性呈现 8:42 弱引导的魅力:“三角法则”苦心经营出的“漫游感” 13:23 任天堂的反骨:对游戏性的极致追求 17:27 如何定义游戏的艺术性和严肃性? 21:00 是否存在必须通过交互性来达至的“深度”? 25:26 游戏鉴赏仍缺乏体系化的分析工具 27:45 塞尔达在开发者眼中的严肃性:涌现式设计 29:24 游戏在传达人文经验上的特殊表现力在哪里,塞尔达做的如何? 36:59 反异化的按摩:只有在游戏里我们是“上午打猎,下午捕鱼”的“完整的人” 42:30 知识分子能为游戏评论带来什么不同于玩家和开发者的视角?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箱庭式设计:由“马里奥之父”、塞尔达初代创始人、游戏设计师宫本茂提出的游戏设计理念。“箱庭”的本意为日本的庭院式盆景,在游戏设计中被引申为“小世界”之意。箱庭式设计指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精心设计排布,让玩家感觉到丰富的探索性和自由度;游戏的“大世界”则依靠各个箱庭的连接、转换来搭造。 * 荒野大镖客:救赎2(Red Dead:Redemption 2,2018):简称RDR2,是Rockstar发售的一部以“拓荒时期”末期的美国西部为背景冒险类开放世界游戏。 * 从《塞尔达传说》系列看“涌现式设计”,“机核兴趣频道”播客,2023/5/18 * 见证者(The Witness,2016): 由独立开发者Jonathan Blow主持开发的单人解密游戏。 * 只狼:影逝二度(Sekiro:Shadows Die Twice,2019):From Software发售的第三人称动作冒险RPG游戏,故事设定于16世纪后期日本战国时代,玩家将操控一位忍者帮主人复仇。 * 青沼英二:供职于任天堂的游戏设计师和游戏制作人,因担任《塞尔达传说》系列作品的制作人而闻名。 * 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 Us, 2013):又名美国末日,简称“美末”,是一部由Naughty Dog开发的一款末日生存类游戏。 * 拉卡托斯:匈牙利哲学家,他曾把科学史分为内部史和外部史。内部史是科学理论自身合理性发展的历史,外部史是各种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对科学发展影响的历史。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西音 片头片尾音乐:王儒西 视觉设计:杨楠

50分钟
9k+
1年前

29工厂车间的政治,仍运行在远程办公时代|张跃然

随着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场所与劳动内容不断延拓,劳动控制也逐渐弹性化、隐蔽化。相较于新劳动形态带来的崭新议题,制造业工人在车间内单调、机械、重复的身体劳动,似乎已经不再是值得深究的课题。然而,不论是“大厂”、“搬砖”,还是“异化”、“内卷”,日常语言空间中,这些提取自前工业时代劳动经验的意象与思想痕迹,至今仍影响着我们身份认同的形成,并持续参与构造着我们对于自身劳动状态的反思性知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劳动研究学者布洛维,曾长期以一线工人的身份深入全球各地的工厂进行参与式观察。他用扎实的民族志实践发展了劳动过程理论,并为我们展示了生产环节中的规训、控制,是如何与国家层面更为宏观的政治过程相互构造。本期节目,我们将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生张跃然一同重返劳动现场,还原作品的时代与学术语境,并尝试阐发布洛维在方法论和理论上的创新,对后续研究及当下生活的启发意义。 ——本期嘉宾—— 张跃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生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04 去赞比亚矿厂打工的剑桥数学系高材生 6:50 在世界工厂“巡回田野”的社会学家 11:34 工厂田野的延续:民族志方法的传承与作为劳动场所的大学 13:30 劳动过程研究:为什么研究者需要和工人一起劳动 19:19 在本书核心概念“生产政体”中,“政体”(regime)究竟指什么? 21:42 生产政治与国家政治的相互塑造 25:05 老派劳工研究“过时”了吗? 29:35 “典型”工人消失的今天,民族志如何捕捉劳动过程? 33:45 好莱坞罢工风波:新兴技术会如何改变劳资关系? (36:04 口误更正: 此处“纺布的机器”应为“纺纱的机器”) 37:55 研究者可以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吗?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生产的政治》: [英] 麦克·布洛维 著;周潇 张跃然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Michael Burawoy, 198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劳动过程理论:社会学中专门研究工人劳动过程的理论。该理论的概念和立场来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后被布雷弗曼等人阐释、发展。布洛维是劳动过程理论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之一。 · 拓展案例法(the extended case method):由曼彻斯特学派创立、布洛维发展的民族志方法。这种方法将反思性的科学应用到民族志实践中,尝试超越个人的经验与牵扯,从“特殊”中抽取出“一般”、从“微观”中洞察到“宏观”。 · 《公共社会学》:[英] 麦克·布洛维 著;沈原 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Ship In The Sky - Woody Guthrie 片尾音乐:Dirty Old Town - The Pogues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西音

41分钟
1k+
1年前

28音乐、啤酒、烧烤: 城市狂欢名片与节庆资本主义|肖剑

“五一”假期临近,文旅市场复苏,音乐节、电影节、烧烤节等各色文化节庆让人应接不暇。节庆的涌现为大众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由此拉动的客流、消费与广告收益,也使特色节庆成为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与今天和消费主义紧密捆绑的节庆形象相比,现代文化节庆在诞生之初其实蕴藏着自边缘挑战中心的叛逆基因,除了作为战后经济贸易复苏的重要催化剂,文化节庆也曾是“激荡的六十年代”重要的见证人与参与者。 而今,更“温和”地走入后工业时代的文化节庆,面对过度商业化的指责和节庆资本主义的批判,该如何平衡精神追求、社区维护与经济收益?在物质与文化双重“过剩”的今天,节庆文化建设又是否有可能保护和重塑“地方”的精神底色?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肖剑老师,她将带领我们回顾文化节庆被遗忘的精神线索,并分享她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进行节庆调研的经历与思考。 ——本期嘉宾—— 肖剑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2:54 缘起于平遥电影节的节庆研究之旅 4:37 作为“传播事件”的城市节庆是如何兴起的? 5:38 城市文化节庆小史:战后的经济恢复与激荡的六十年代 10:14节庆的商业化、节庆资本主义与灾难资本主义 13:33 淄博烧烤节:单向度城市的人造辨识度 19:28 二三线城市居民享受节庆活动吗? 24:58 逍遥音乐节:古典乐时期的身体试验 31:40 伍德斯托克:从边缘村庄到先锋之地 42:04 中国小众音乐节现状 47:44 前音乐节时代的“中国滚圈往事” 52:39 现场音乐为何对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 57:15 从音乐节发展观察音乐产业变化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阿维尼翁戏剧节(Festival d'Avignon):创办于1946年的戏剧节,是“二战”后欧洲文艺第二次复兴的代表。该戏剧节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戏剧家让·维拉尔(1912-1971),与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德国柏林艺术节并称世界三大戏剧节。 · 逍遥音乐节 (Promenade Concert) :简称为“Proms”,指观众可以在音乐厅站着欣赏音乐会,并允许随意走动,犹似散步。在逍遥音乐节的现场,你可以看到与传统古典音乐会截然不同的场景:许多人身着休闲装在听音乐会,有的还喝着饮料、吃着东西,而且演到高潮处,观众们会情不自禁地大声跟唱,甚至会像看球赛一样呐喊欢呼。全球规模最盛大、也是最民主的音乐节日。 · 爱之夏(Summer of Love):1967年夏在旧金山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嬉皮士运动,也被称为“爱之夏”。 ·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Rock Festival):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摇滚音乐节之一,首届举办于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主题为“和平、反战、博爱、平等”。 · 《海盗电台》:2009年由Richard Curtis 编剧、执导的电影,故事以1964年成立的“卡罗琳(Caroline)电台”为原型。 · 异托邦 (Heterotopia):福柯于1967年在建筑研究会上发表了题为“Heterotopia”的演讲,也被译作“另类空间”。福柯认为,当下时代处于一个空间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生活是由不同的点线而组成的同时性的、并列的网络版的生活。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Voodoo Child - Jimi Hendrix 片尾音乐:A Whiter Shade of Pale - Procol Harum(《海盗电台》电影原声)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卓睿

62分钟
1k+
1年前

27口头摆摊、跟风赶集,谁在浪漫化劳动-消费“降级”?|钟淑如

上个周末,《信睿周报》编辑部集体出击北京春季图书市集,久违地感受到了实付实销的获得感和被人需要、与人连接的幸福感:同事们揉着酸痛的腰颈,却依然直呼“摆摊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作为一种相对自由、自主的小本经营方式,摆摊承载了不少困于工位、流程和KPI的打工人们诸多浪漫化的想象;举办各种针对年轻摊主和年轻消费者的“网红市集”,也已经成为商圈吸引客流的标准操作。 摆摊自由吗?市集好逛吗?城市为什么需要小摊贩构成的“流动空间”?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走遍全国几百个市集、拥有三个月摆摊经验的人类学者钟淑如老师,她在为我们破除摆摊滤镜的同时,也为如何能够从平淡日常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本期嘉宾—— 钟淑如 人类学者、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09 为了“混入”田野对象的圈子,钟老师曾摆摊卖鱼三个多月 5:45 早起、腰酸、杀时间,职业摆摊人肩上的三座大山 9:09 不会挑菜、不会讲价,如何迈出菜市场第一步? 10:24 诚信——菜场销冠的秘诀 13:43 “自由”的另一面:无处不在的城管和随时浮动的收入 14:55 摆摊如此辛苦,为什么大家还心向往之? 21:04 连锁超市、社区买菜,为什么都没有让小摊贩消失? 24:38 地摊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地方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28:25 去逛“网红市集”不如去逛“郊区大集” 31:28 钟老师私藏的特色市集大公开!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城市复仇主义(urban revanchism):20世纪末,“城市增长机器”理念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试图通过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资本积累的“复仇主义”。在此过程中,边缘群体和非正规经济受到驱赶,并引起了一系列城市暴力问题。 · 《卖米》,张培祥 · 《毫无意义的工作》: [美]大卫·格雷伯 著,吕宇珺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 · 《人的境况》:[美]汉娜·阿伦特 著,王寅丽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Bill Cheatham - Leo Kottke 片尾音乐:和小贩一起在街头徜徉 - 熊熊作业 特别致谢《信睿周报》主编吴了了在北京沙河大集录制的环境音素材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卓睿

34分钟
1k+
2年前

26秒杀“狗屁研究”的GPT,会引发新一轮知识革命吗?|周忆粟

昨日凌晨,OpenAI发布GPT-4模型,其处理非文本数据、应对标准化考试的能力令人惊叹。而此前,基于较低版本模型、但拥有更为简洁交互界面的ChatGPT,让我们有机会直接体验新技术带来的惊喜。在流利自如的应答中,ChatGPT不经意间宣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长篇大论已不再是知识精英的特权,知识结构也不必再通过艰苦的海量阅读构建——这引发了人文社科的合法性焦虑,甚至可能动摇更广义上精英教育的基础。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老师,一起聊一聊ChatGPT给精英教育和学术生产带来的挑战。我们并未在GPT的原理及应用方面过分深入,我们更希望能以ChatGPT为镜,理解我们如何阅读、写作、积累知识,并尝试以ChatGPT为标尺,测度出人类在知识生产领域的上限与下限。 ——本期嘉宾—— 周忆粟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2:49 ChatGPT初体验:完整性、创造性和严谨性都令人惊叹 6:52 作文课如此令人讨厌,但为什么从小到大都要上? 11:20 有了ChatGPT,就能实现作文自由了吗? 17:03 文科自诞生起就有“存在危机”,自动化加重了这种焦虑 18:00 生产学术垃圾,ChatGPT更有效率 22:10 大型语言模型本质上是一只“随机鹦鹉”(Stochastic Parrot) 24:35 可以让ChatGPT替我读“经典”吗? 30:44 在人文社科领域,我们应当期待怎样的研究进展? 32:16 遗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机制 39:31 文书类、低端创意类、代码写作类工作最容易被替代 45:05 计算器的寓言:拥抱人机结合的未来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美]安德鲁·阿伯特 著,王桐、陈嘉涛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 * “The College Essay is Dead”,The Atlantic,2022 * Permanent Crisis: Paul Reitter,Chad Wellm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1 *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 著,张卜天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 《民主与教育》:[美]约翰·杜威 著,俞吾金 孔慧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 《努尔人》:[英]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褚建芳 译,商务印书馆,2017 * “What is ChatGPT Doing … and Why Does It Work?”,Stephen Wolfram writings.stephenwolfram.com ——片头片尾音乐—— * 片头音乐:Electric Blue - Arcade Fire * 片尾音乐:Some Kind Of Nature - Gorillaz / Lou Reed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剪辑:卓睿

53分钟
3k+
2年前

25被误读的“非婚生育”与被诘难的女性主义|谢晶x李亚姣

一月末,四川省发布新版《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其中取消了对于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一时间引发舆论强震。有人揣测,在新生人口数再创新低的大背景下出台此类政策,包含着鼓励生育的政策意图。之后几周中,尽管官方已作出回应与解释,这条新规在舆论的演绎中仍被不断发酵:从“鼓励生育”到“鼓励非婚生育”,从“承认私生子”到“倒退回三妻四妾”,这场本由四川新政引发的议论,已经演化为一场与具体政策关联不大的婚育观念大辩论。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谢晶老师与东京大学的李亚姣研究员,一同回顾这场大讨论中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在回应这些观点的担忧之外,我们也讨论了观点背后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式、育成这类定式的文化语境,及其可能遮盖的政治经济问题。直面家庭内的“无偿劳动”为何是理解性别议题的关键?性别议题与阶级议题是否存在优先级上的冲突?生育的商业化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希望两位嘉宾的观察与思考能为这场“无解”的讨论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本期嘉宾—— 谢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李亚姣 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6:10 鼓励“非婚生育”是一种曲解 10:40 生育与婚姻为何一直“强捆绑”? 11:25 生命政治理论:作为个体的生命与作为人口的生命 13:17 西方同性婚姻合法化背后的政治经济考虑 16:35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再生产领域女性“无偿劳动”的批判 19:27 上野千鹤子是如何“火”起来的? 23:30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生育永远是亏本生意 28:06 “非婚生育会带来三妻四妾”的担忧是如何产生的? 35:00 “上嫁”的趋势与中国农村的“光棍”现状 42:46 生育与婚姻解绑, 会让商业代孕钻空子吗? 52:13 人际关系中存在大量不能被契约关系约定的生命体验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生命政治理论:福柯后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生命政治视野下,个人-生命与人口-生命都是政治管理的对象。 *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 "What is made-in-China feminism (s)? Gender discontent and class friction in post-socialist China." : Wu, Angela Xiao, and Yige Dong, Critical Asian Studies, 2019 * The Sexual Contract: Carole Patem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100分钟的女性主义(100分deフェミニズム):由日本NHK电台制作的一档电视节目,节目邀请了日本历史学家加藤阳子、教育学家上间阳子、文学评论家鸿巣友季子和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围绕女性主义展开讨论。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卓睿

64分钟
15k+
2年前

24舞者学者共聊K-pop(下):拼盘文化与造星工艺|余佳坤x何彦霄

在K-pop诞生之初的流行音乐市场上,西方流行文化仍占据着强势的主导地位。K-pop在“夹缝中”尝试通过吸纳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粉丝以求发展壮大,这也使他们逐渐摸索出一种“文化大拼盘”式的作品企划思路。不过,在炫目的MV所呈现出的热闹的文化景观背后,音乐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以及与维系这套生产体系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依然值得被讨论。音乐表达真的做到自由且多元吗?音乐批评又一定要采取一种阿多诺式的悲观吗?粉丝文化的强势介入如何改变了音乐产业?韩国又是如何机敏地捕捉到“东亚性”所擅长的造星方案?K-pop有无可能提出一种真正能够超越地域、种族与文化的未来主义方案? 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和芝加哥大学古代史博士候选人何彦霄、成都锦城学院韩舞社社长余佳坤一起聊一聊K-pop。他们将分别从学者和舞者的角度,分享自己对K-pop这一全球流行趋势的观察与思考。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集,上集着重讨论了K-pop中的舞蹈与翻跳文化,下集聚焦于反思K-pop这一流行文化形式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本期是这一系列的下集,也欢迎大家回顾上集的精彩内容。 ——本期嘉宾—— 余佳坤 成都锦城学院韩舞社社长 何彦霄 芝加哥大学古代史博士候选人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3:05 K-pop强调的“歌曲概念”是什么? 5:14 “元素大拼盘”式企划是文化融合还是文化挪用? 6:17 古典都是被“重新发现”的,远非一成不变的 10:11 流行音乐、娱乐资本与世界秩序 16:20 计划经济的“人设感” vs. 市场经济的“天才秀” 19:03 粉丝文化的强势介入改变了音乐欣赏规律 23:16 流行音乐为何不再“愤怒”? 29:10 “缺乏原创”“没有自我表达”等批评公允吗? 40:40 “圈层化”的晚期资本主义还存在文化“鄙视链”吗? 48:14 让研究界能够接纳流行文化及其相关研究,仍需要持续的努力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古典接受: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古典文化研究理论,该理论主张接受者并非被动“继承”古典文化,而是与之“双向交流”。他们认为意义并非固定不变地内含于经典文本,而是在不同的接受者与被接受的文本之间的对话中生成。 * “专访丨吴周妍:韩舞有助于打破人们对“模仿”的刻板印象”,澎湃思想市场,2022-07-15 * From Factory Girls To K-Pop Idol Girls:Cultural Politics Of Developmentalism, Patriarchy, And Neoliberalism In South Korea’s Popular Music, Gooyong Kim, 2019, Lexington Books * 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批判模式的开创者。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商业化、操纵性看作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对大众文化持有消极甚至拒斥的态度。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 瓦尔特·本雅明,该书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 Black Noise:Rap Music and Black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Tricia Rose, 1994, Wesleyan ——节目中出现的歌单—— (或在QQ音乐上搜索“信睿电台-Kpop”歌单) Dionysus - BTS LOVE DIVE - IVE Jopping - SuperM How You Like That - BLACKPINK IDOL - BTS MIC Drop - BTS 너희가 힙합을 아느냐 (你知道嘻哈吗) - 醉虎帮 (드렁큰 타이거) Butter- BTS Dynamite - BTS Permission to Dance - BTS Mirror - Stray Kids Nxde - (G)I-DLE LALISA - LISA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卓睿

52分钟
99+
2年前

23舞者学者共聊K-pop(上):用舞蹈重建巴别塔|余佳坤x何彦霄

2022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韩国偶像团体“防弹少年团”(BTS)成员田柾国与卡塔尔本土歌手合作演唱世界杯主题曲Dreamers,引发世界范围内对于韩流文化影响力的新一轮热议。自上世纪末韩国将“文化兴国”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国策以来,二十余年间,韩国娱乐文化不仅未显颓势,反而在不断更新迭代中一举打开西方市场,成为文化“反向输出”的最成功案例。K-pop为何对青少年群体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又为何拥有如此惊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芝加哥大学古代史博士候选人何彦霄与成都锦城学院韩舞社社长余佳坤,他们将分别从学者和舞者的角度,分享自己对于K-pop这一全球流行趋势的观察与思考。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将着重讨论K-pop中的舞蹈与翻跳文化,下集聚焦于反思K-pop这一流行文化形式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本期是这一系列的上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下集的精彩内容。 ——本期嘉宾—— 余佳坤 成都锦城学院韩舞社社长 何彦霄 芝加哥大学古代史博士候选人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22 各位嘉宾入坑K-pop的经历 14:22 文化研究应该多多倾听文化参与者的声音 17:33 音乐与舞蹈,谁在K-pop的流行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19:12 从韩剧主导的“韩流1.0”,到K-pop主导的“韩流2.0” 23:10 为追求传播性而不断简单化、重复化的编舞 25:10 K-pop本质上是一种由东亚推动的晚期资本主义审美形式 29:43 流行舞乐在古典世界的出现与传播 33:16 不同哲学家对流行舞乐的不同态度 41:05 韩舞翻跳背景与新兴城市消费景观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 K-Pop:Popular Music, Cultural Amnesia, and Economic Innovation in South Korea,John Li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 古典接受: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古典文化研究理论,主张接受者对于古典文化不是被动地继承,而是与之“双向交流”。他们认为意义并非内在于经典文本当中固定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接受者与被接受的文本之间的对话中生成。 * LOVE DIVE:女团IVE的年度大热歌曲,因在韩国传唱度极广被戏称为“南韩《孤勇者》” * 《法律篇》:柏拉图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他认为戏剧迎合了群众的低级趣味,并造出“剧场政体”(Theatrocracy)一词来表现当时剧场观众的势力。 * Dionysus:古希腊人崇拜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狄奥尼索斯带给凡人葡萄酒,让人们享受酒精的快乐,他还掌管人类的欢愉、繁殖。他司谷物,草木,保佑人间大地生机勃勃。韩国男团“BTS”亦有同名歌曲。 * 《论舞蹈》 (De Saltatione):古罗马作家卢西安(Lucian)写作的一部小册子,企图为当时罗马帝国最流行的舞乐“哑剧”(pantomime)正名。 * Pantomime:古罗马时期的“哑剧”,有人认为它是芭蕾舞的前身。韩国女团“宇宙少女”亦有同名歌曲。 ——节目中出现的歌曲歌单—— Fantastic Baby - BIGBANG Growl - EXO No More Dream - BTS Jump - BTS Dionysus - BTS Nobody - Wonder Girls LOVE DIVE - IVE WANNABE - ITZY Feel My Rhythm - Red Velvet Good Boy Gone Bad - TXT Shut Down - BLACKPINK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48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