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Quit》(上 )| 适时退出是一种决策能力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shownote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放弃”其实是一种隐藏的决策力。 很多人以为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但 Annie Duke 在《Quit》里告诉我们: 真正聪明的决策者,不是永远向前冲,而是知道何时该收手、何时该转弯。 我们会从珠峰登山到拳王阿里的故事谈起,一起拆解那些让我们“放不下”的心理陷阱: 一致性原则、沉没成本、损失厌恶、精神账户、拥有(endowment)效应…… 这些心理机制让我们一边说着“要理性”,一边被困在自己制造的局里。 如果你正处在某个“该不该放弃”的人生节点,这期节目会让你重新理解“放弃”的意义。 👉 在下一期节目中,我们会从“知道该放弃”走向“学会怎么放弃”:聊聊如何设定自己的 退出标准(kill criteria),如何建立“以退为进”的思维框架,让放弃不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成为一种战略性选择。 ⏱️ 时间轴 00:11|放弃的智慧与决策能力:这本书的主题到底在讲什么? 01:37|为什么“放弃”作为一种决策不被看重?社会对“坚持”的迷思 06:17|作者 Annie Duke 的背景:从认知心理学博士到世界级扑克冠军 09:24|本书最重要的 5 个观点总结!! 16:16|放弃是一种决策能力:从珠峰登山到拳王阿里的故事 26:40 | 6 个让我们错过“正确放弃时机”的心理因素 27:14|一致性原则:为什么我们死撑到底? 从销售策略到朝鲜战争实例 36:19|沉没成本与损失厌恶:为什么已经投入越多,就越难抽身? 40:27|精神账户与决策陷阱:我们如何错误地“分类痛苦和收益” 44:36|拥有(endowment)效应与价值感知:为什么自己拥有的,总觉得更值钱? 48:02|个人设定与自我限制:当自我形象变成一种牢笼 50:59|对确定性的执念:为什么我们宁愿做错,也不愿“没底”? 📻 相关单集 25. 《谁动了我的奶酪》|改变让人害怕,但新奶酪就在恐惧的另一边 8. 《思考,快与慢》|想太多不如想想怎么更幸福 📚 书籍信息 《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作者:Annie Duke

59分钟
28
4天前

27.美国医疗血泪史(下):看牙、保险、账单与求生指南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Shownotes 本期继续和我的好朋友 Nicole 一起聊聊在美国“活下来的医疗经验谈”—— 如果你听完上一期还觉得“离谱已经到头了”,那你太天真了。😅 还没有收听第一期的小伙伴快去听 26. 美国看病血泪史(上)|在美国,我劝你别生病 医生误诊、前台乌龙、拒赔乱象... 听完你会更理解这期为什么叫“血泪史”。 这一期我们聊了: 🦷 牙医篇:Nicole的崩溃实录 她最近去看牙医的经历,直接让这一段变成“看牙避坑指南”。 我们也顺便聊聊为什么口腔健康比你想的更重要。 🏥 User Journey视角看美国就医流程 “医疗质量没得说,可问题是——你根本看不上医生啊!” 我们拆解从挂号到就诊的全过程,顺带讲了一个朋友因为摔断手、直接飞回国做手术的故事。 💸 与保险公司掰手腕的修罗场 前台报价能出错、保险公司能拒赔、HR也能搞乌龙。 有时候甚至不用保险反而更便宜?! 我们也聊到为什么账单能谈判、FSA/HSA能帮你省钱。 🧭 最后的求生总结 从如何选primary doctor,到第一次看specialist的注意事项, 再到最关键的一点—— 别生病。能养生、能预防的都别拖, 毕竟在美国,看病这件事,光靠保险还真不够。 🎧 如果你也踩过医疗坑,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77分钟
64
1周前

14. 如何正确阅读简·奥斯汀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很多人读简·奥斯汀的作品都是单纯的把它们当作浪漫主义小说来读,她最著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尤其被认为是大不列颠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 但如果你以为她的小说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童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一期,我想来讨论:如何正确地阅读简奥斯汀作品里的现实和算计 她写的婚姻,从来都不只是“相爱就好”,而是夹杂着家世、财产、门当户对、不得不的妥协,甚至某种隐忍和“精算”。 在谈论“我爱你”之前,我们谈论的是“嫁妆”与“地产”。 她笔下那些名场面,虽然看上去温文尔雅、绅士淑女地斗嘴,但句句暗藏着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压制,女性的隐忍和默默反抗——简直比现在的社交平台还毒辣。也正因如此,历史学者称她为“社会评论家(social commentator)”,而不仅仅是“言情小说作家”。 本期节目我将以《傲慢与偏见》中四组婚姻出发,一起分析她如何通过这些结合,把十八世纪末英国女性的婚姻处境、社会结构和阶级焦虑写得现实又犀利。 🎧 本期亮点: * 小说中如何体现“婚姻是女性唯一出路”的时代逻辑 * 为什么《傲慢与偏见》不是大女主逆袭爽文 * 那些看似幸福 or 凑合的婚姻背后,藏着怎样的现实考量? * 简奥斯汀笔下的四种结合,代表了哪四种不同的婚姻类型? 希望这期播客可以戳破了你在阅读简·奥斯汀作品时本来想象中的任何粉色泡泡,打碎浪漫幻想滤镜,但同时给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简奥斯汀的小说。感谢收听。

42分钟
99+
3个月前

13.《身体从未忘记》·下|创伤疗愈之路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身体从未忘记》 3️⃣:走在创伤的疗愈之路上 在前两期我们聊了:创伤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在我们身体和大脑里留下印记的;又为什么早期的童年经历会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到了第三期,我们终于来到了最重要、也最希望带给大家希望的一部分:创伤的疗愈之路。 这一期的内容干货满满,也充满温柔和力量。我们会一起探讨: 00:39 当我们在批判心理咨询时我们到底在批判什么;分享一个我的真实经历 04:19🧠 为什么“被正确诊断”为创伤很重要? 06:05🧪 常见的精神类药物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 14:10🛋️ 传统谈话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的局限 29:03💡 疗愈创伤的“三步走”: * 建立安全感(safety) * 回归当下,调节身体(self-regulation) * 重新连接自己与他人(integration) 34:09🧘创伤疗愈的几个重要切入点 * 处理过度警觉 * 正念 * 人际关系【超重要!】 * 加强触觉和身体感知 * 让身体动起来! 43:33 💝证实有效的创伤治疗方法有哪些? * EMDR 快速眼动疗法 * 瑜伽 * 正念 * 内在家庭系统(IFS)疗法 * 其他超有趣的新兴方法如:神经反馈、心理动力结构疗法、戏剧&节奏疗愈... 1:09:11🌱 当下就可以开始的小练习: * 关注呼吸 * 写日记、 * 从肢体感知入门,慢慢找回和自己身体的连接感 * 寻求心理治疗 1:03:01‼️如何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 1:16:19🎯 最后的最后: “儿童虐待与忽视,是心理疾病最可预防的元凶。” 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内核、保护他们的情绪健康,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大人都应该学习的事。 希望这期内容,能为你点一盏小灯。 愿你温柔地认识自己,也温柔地照顾你自己。 下一步,不是忘记,而是让伤口在阳光下慢慢结痂,最终长出新生的皮肤。🌿 🎧 现在就来听这一期吧~

83分钟
99+
3个月前

12.《身体从未忘记》·中|你以为忘了的童年,其实从未真正过去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身体从未忘记》2️⃣:Early Childhood 本期关键词:依恋、童年创伤、ACE研究、创伤如何“刻进”身体、同频共振、创伤的代际影响 💔 你真的忘了小时候发生的事了吗? 这一期,我们一起走进创伤的源头——童年。聊聊那些看似早已遗忘的经历,如何在我们成年后的情绪、关系、自我价值中继续发声。 我们讲到了: * 👶 依恋理论 & attunement(同频共振):一个婴儿如何通过回应和共情建立安全感,而安全性依恋为何是一生情感健康的基石? * 🚨 童年逆境研究 ACE Study:经历 4 项及以上童年逆境,成年后罹患抑郁、成瘾、自杀倾向、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究竟会有多高?数据震撼,但真相值得我们面对。 * 🧬 创伤会遗传吗?:创伤不仅停留在记忆和情绪里,它甚至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影响我们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 🫂 不是每段伤害都能找到恶人:有时不是谁做错了,而是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爱我们。 这一期,我们不是为了追责,不是为了让你讨厌自己的父母,而是为了带着理解,去看见伤口的来源,为自己疗愈做好准备。 下期预告:我们将正式开启创伤的疗愈之路,聊聊我们能做什么,走向修复与力量。

53分钟
99+
3个月前

11.《身体从未忘记》·上|创伤是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刻痕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身体从未忘记》 1️⃣:创伤不是“过去的事”,它住在我们身体里 这是我非常非常期待分享的一本书:《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中译:《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不出意外会成为我的年度之书,甚至是我人生中读过最震撼、最疗愈的一本。 这次分享我会分成三期播出,每天更新一期: * 第一期(今天):创伤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与大脑 * 第二期:童年创伤 & 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 * 第三期:创伤的疗愈之路 💡本期你将听到: 1:27 为什么我要讲这本书 & 为什么它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心理问题”的理解 05:41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的背景 & credibility,他在创伤研究领域到底有多牛 08:07 什么是“创伤”?不是所有痛苦都能被叫做 trauma 18:35创伤对我们长远的影响 -- 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数据 26:36 创伤如何改写我们的大脑结构、激素分泌、神经系统运作 37:31 3-level of safety三种安全等级的生存反应 40:37 1970年代反人性的狗狗实验,带来的关于创伤的新思路 45:22 创伤幸存者常见的症状表现:在身体上、行为上、人际关系中 1:11:04 我的总结: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宽容一些吧 下一期我们会聊聊童年创伤、依恋理论,以及“原生家庭”这几个词,为什么会带给我们经久不散的阴影。期待与你继续分享 🌿

76分钟
99+
3个月前

10.【All Eng】The Tao of Pooh | 中美情侣用小熊维尼聊道德经(下)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欢迎来到我们《小熊维尼之道》的下集! 这本书表面上看是一本童话,其实是一本用维尼熊来讲《道德经》的哲学奇书。 在这一集里,我们继续挖掘维尼背后的“道家智慧”——从“无为而治”到“无中生有”,再到我们现代人最熟悉的:忙着什么都做,最后一无所获。 💛 This episode dives deeper into how Pooh, the bear of very little brain, shows us the Way of life: simple, kind, unhurried—and strangely profound. 🧸本集亮点|Highlights: 🔹 The Pooh Way = The Wu Wei Way|维尼的生活方式,就是“无为”之道 我们从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讲起:驴子Eeyore生日,小猪的气球爆了,维尼把蜂蜜吃光了……礼物都没了,却成了Eeyore最开心的一天?! Just like water—the softest thing, yet the most powerful—Pooh moves with ease, never forcing. That's wu wei. 🔹 “Bisy Backson” 是什么妖怪?|被忙碌吞噬的人生 Christopher Robin 留下的字条 “Back Soon”,被大家误读成 “Bisy Backson”——一个神秘又疯狂的“忙碌怪”。他永远在赶路,却永远也不到终点。 We talked about how this silly misreading becomes a metaphor for modern life: always doing, rarely being. 🔹 That Sort of Bear|不是聪明的人救了袋鼠,是Pooh 小袋鼠掉进了水里,救他上来的不是猫头鹰,也不是兔子,而是维尼。 顺带一提:袋鼠其实会游泳😆 When Owl needs a new home, Eeyore “generously” volunteers Piglet’s house… and Piglet says nothing. Kindness, sometimes, is quiet. 🔹 Nowhere and Nothing|“我最喜欢的事,就是无事可做” 维尼说:“What I like doing best is nothing.” 而这句听起来像废话的童话台词,其实正是《道德经》里讲的“无”,讲的“空”,讲的“无中生有”。 In Daoism, “nothing” is not empty—it’s possibility, it’s peace, it’s space. Pooh knows this. Most of us forget. “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 🌀最后的结语|Final thoughts “The Masters of Life know the Way, for they listen to the voice within them— the voice of wisdom and simplicity, the voice that reasons beyond Cleverness and knows beyond knowledge.”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那些动物:有时像Rabbit一样忙乱,有时像Owl一样爱说教,有时像Eeyore一样什么都抱怨。 但如果我们真的懂了人生的路,也许我们就会,像Pooh一样选择简单、相信直觉、享受空白。🐾

68分钟
56
4个月前

9.【All Eng】The Tao of Pooh | 中美情侣用小熊维尼聊道德经 (上)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什么?小熊维尼也能讲道德经?!” 本期为全英文播客|特别嘉宾 Eric 💛 这一期是一期特别的全英文播客,我邀请了我男朋友 Eric 一起录制——因为这本神奇又可爱的书 The Tao of Pooh(小熊维尼之道),就是他先发现的! 他对道家哲学的好奇,反过来也启发了我去阅读《道德经》。我们一起读完这本书之后,决定录一系列播客来聊聊这只傻萌傻萌的小熊,是怎么让我们重新理解“道”的。 如果我在语法或发音上有点小错误,请大家多多包涵~😄 🧸这一期的主要内容有: 🔹 为什么这本书这么神奇? 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也没有哲学家的高高在上,它用一个童话角色,把东方哲学讲得又亲切又有智慧。维尼的“天然呆”,其实正是“道”的最佳体现。 🔹 Pooh = P’u?中英谐音的哲学美感 英文里“Pooh”(维尼)听起来和“P’u”(道家说的“朴”——未雕琢的木块)好像!这不是巧合。维尼天生纯粹、不做作,他不努力表现,却自带魅力。这就是“无为”与“本真”。 🔹 名画“三酸图”:老子为什么在笑? 我们介绍了中国著名的“三酸图”:孔子、释迦摩尼、老子三人尝醋,各自做出不同反应。这幅画背后藏着整个中华哲学的三条路径。 🔹 Happy Thursday!快乐需要理由吗? 维尼说:“今天是星期四,我很开心。”——道家也是这么想的。快乐不需要原因,它本来就可以是一种状态,不需要追求,只要你停下来感受。 🔹 那些反面教材:反“道”而行的角色们 我们也聊了几位可爱的“反派”: * 猫头鹰 Owl:书读太多但不知所云的学者型人物 * 兔子 Rabbit:计划一堆、永远在忙、但从不真正放松 * 小驴 Eeyore:一肚子知识,却只会用来抱怨世界 他们都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维尼恰恰是最“无招胜有招”的那一个。 这一期我们分享了很多书里的小故事,也穿插了一些道家哲学的经典片段。如果你对《道德经》感兴趣,但又不想看难懂的原文;或者你只是想听听哲学和童话如何奇妙融合,那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期! 💬 下一期预告:我们会继续聊聊《小熊维尼之道》的下半部分,探讨它如何应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如:过度用脑、强求掌控、内耗型努力……都可以被“道”治愈。 🎧 感谢大家的收听! 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喜欢维尼哪一点,或者你心目中的“道”是什么

63分钟
93
4个月前

8.《思考,快与慢》|想太多不如想想怎么更幸福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 节目简介(shownotes): 在这期节目里,我想和你一起走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Daniel Kahneman 的代表作——《思考,快与慢》,用轻松一点的方式,理解我们大脑里那两个永远打架的系统: * 一个反应超级快,靠直觉,但是你想关也关不上的快思考:叫System 1 * 另一个慢慢来,要集中注意力、平时很懒很慢很困的慢思考 叫System 2 · 📍本期你将听到: * 快思考与慢思考的本质差异 —— 我们的大脑是怎么经常给我们下绊子的 * 幸福感与思考的关系—— 如何通过把握思考,提高幸福感? 04:00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系统1和系统2 48:54 全集最大的take-away! 49:51 如何提高幸福感 · 🧠 如果你正在焦虑、选择困难、或者只是单纯地觉得“脑子太吵”,这期播客希望能带你找到一点平静。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订阅播客、转发给朋友、或留下你的评论。 你的每一个小小互动,都是我继续慢慢思考、认真创作的动力 ✨ 📩 你也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你最近一次觉得幸福的瞬间,是快思考的结果,还是慢思考的选择?” 感谢你听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 /本期主要参考书目/ * 《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Daniel Kahneman * 《Talking to Strangers》 作者:Malcolm Gladwell *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作者:Robert Cialdini * 《the tipping point》 作者:Malcolm Gladwell

86分钟
99+
5个月前

7.《与陌生人交谈》|不是一本社交秘籍

蘑菇秘语MushroomWhispers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Malcolm Gladwell的另一本书:《Talking to Strangers (与陌生人交谈)》 不是社交宝典,不是职场人脉课,也不是如何在人群中八秒搞定信任感的小贴士。这本书讲的,恰恰是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看错人、信错人、误判他人。 从中情局特工的“卧底滑铁卢”,到桑杜斯基和纳萨尔几十年未被揭穿的罪行;从警察执法中的失控现场,到那些我们以为“看得透”的表情和情绪,这本书一再提醒我们: 我们不是不懂别人,是误以为自己懂得太多。 本期聊聊: * 为什么人类天生就“默认相信他人”? * 认知失调是怎么让我们眼睁睁看着骗局继续发生的? * 面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我们真的能靠这些识别人心吗? * 情绪不是“反应”,而是“建构”出来的? 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情商寒暄、如何“破冰”社交的书 它更像是一本让我们学会放下自信、接受复杂与未知的书。也许看完后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要面对的,不只是陌生人,还有那个对世界太有自信的自己。 欢迎戴上耳机,一起听这本“挑战我们对社交的幻想”的书。 --- 📚 /本期主要参考书目/ 《Talking to Strangers(与陌生人交谈)》 作者:Malcolm Gladwell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影响力)》 作者:Robert B. Cialdini 《How Emotions Are Made(情绪)》 作者:Lisa Feldman Barrett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Malcolm Gladwell的另一本书:《Talking to Strangers (与陌生人交谈》

104分钟
1k+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