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

Album
主播:
老马oldma、阿吴awu
出版方:
老马oldma
订阅数:
4,929
集数:
15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为了华语电影》是「电影巨辩」首次推出的付费专辑。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的创作者...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的节目...

11.十小时细说李安(下):一切宏大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付费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

大结局的大结局。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专辑这期就画上了句号,各位听友,我们以后在别的节目再见吧。 本期继续讨论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后的其他作品,重点是《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过我们也没有忽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老马和阿吴对《断背山》和《色,戒》的看法都存在明显分歧,我们并不试图说服对方,因为每当把分歧拆解到最细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某种底层观念的差异,以及艺术感知的差异,这是不可能统一的。 聊完李安后,我们重新梳理了对两岸三地若干重要华语导演的看法,讨论他们每一个人,是怎么处理脚下土地的历史和现实,怎么从不同的视角,分别推动华语电影的现代化转型。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0:33 《绿巨人》的失败原因 * 超英IP碎片化 * 新漫改时代的套路 * 尼克·诺特原本没有兴趣 * 选角失误 * 现代版的李尔王 * 弑父,弑了没有? * 画蛇添足的漫画风 * 李安的反面教材 * 俄狄浦斯 * 李安多年压抑之后的爆发 * 希腊悲剧的精神 * 绿巨人不亲手弑父的原因 12:36 《断背山》的爱情是否崇高? * 男性情欲戏的突破 * 复盘奥斯卡输给《撞车》 * 李安的奥斯卡运 * 告别文明,退回荒野 * 和琼瑶小说有一比 * 夏慕斯:我们要四个泪点一个尿点 * 阿吴谈缺点,老马反驳之 * 拍得像异性恋? * 恩尼斯的恐同 * 这份爱情是否崇高? * 康德还是利奥塔? * 妻子才是最大受害者 * 性的角度 * 额外劳动的角度 * 恩尼斯不是完美受害者 * 古典悲剧还是现代悲剧? * 如果是杰克死? * 女儿的原谅,打破代际循环 * 不是爽剧逻辑 * 仇恨谋杀 * 粉丝为何偏离方向? * 父权对儿子的最后一次抹杀 48:59 《色,戒》里的人性不可测 * 除了关锦鹏,很难改好张爱玲 * 许鞍华也不行 * 杨德昌的野心 * 从胡安到刘奋斗 * 张爱玲修改二十年,到底在改什么? * 幕后军师宋淇 * 李安理解了张爱玲,但…… * 张系国的政治帽子 * 李安的原始动机 * 电影改掉了同学的嘲笑 * 送戒指的几个版本 * 王佳芝的意识流 * 人作为个体,瞬间失控的状态 * 床戏为什么一定是三场? * 《天涯歌女》这场戏 * 小说里的易先生是绝对的坏人 * 李安为什么把易先生人性化? * 阿吴观点:王佳芝掉入另一种必然性的怪圈 * 老马反驳:王佳芝获得主体性的过程 * 不再是冲动,而是有意识的道德抉择 * 王佳芝准备承受自己行为的代价 * 张爱玲的终极讽刺 * 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反世界」 * 外部世界碾压「反世界」 * 应然和实然 * 艺术家还是社会学家 * 到底什么才是人性的不可测? * 张爱玲和李安的解构对象不一样 * 解构民族主义叙事 * 攻击历史叙事的真诚 * 解构历史的抽象性 * 张爱玲和李安的「罪名」不同 * 科普上海麻将术语「辣子」 * 三个党都对这部电影不满意 * 三种历史记忆的对抗 * 张爱玲的沦陷区标签 * 阿吴驳「张爱玲厌女论」 1:49:06 《制造伍德斯托克》绕过了美国文化核心地带 * 并非要正面强攻美国文化的核心 * 李安对西方反主流文化运动兴趣一般 * 为什么回避音乐节本身? * 不想重拍那部经典的纪录片 * 选择一个小角度 * 拿到通行证,但迷路了 * 回忆录的真实性 * 主人公的同志身份 * 缺少历史特殊性 1:57:1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信仰之跃」 * 五部最重要的3D电影 * 李安的美学发现 * 特效师为何骂李安? * 杜可风骂摄影师 * 印度的法国殖民地 * 更加复杂的文化舞台 * 中国人的宗教态度 * 是关于信仰,但并非任何制度化的宗教 * 不问哪个更真实,而问更喜欢 * 道家哲学的阴阳转化 * 老虎的几种隐喻 * 克尔凯郭尔的「信仰之跃」 * 从理性跨到信仰 * 宗教,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 这是一个关于拍电影重要性的元电影 * 叙事嵌套结构的目的 * 两个版本的不平衡 * 更美好的故事vs更真实的故事 * 放弃本真,选择逃避? * 如果把「派的哲学」应用到社会尺度 2:28:09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好像《色,戒》的延续 * 反了,为表现形式寻找合适题材 * 为什么电影一直是一秒24格? * 李安的120格想法并没有错 * 追求沉浸,反而抽离 * 对电影语法的影响 * 原著是反战讽刺文学吗? * 李安的第三部感恩节电影 * 橄榄球场是一个景观社会 * 真实经验无法穿透壁垒 * 后方世界的「超真实」虚假真实 * 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的盛典 * 英雄建构机制的三个步骤 * 简直就是《色,戒》的延续 * 从一个新的角度否定商业化的爱国主义 * 宁愿死,也要选择真实 * 绝非成长电影 * 影片的批判性是指向全民 * 李安一辈子最重要的命题 * 宏观虚假名义之下,个体如何探寻真实? 2:59:39 《双子杀手》的制度性失败 * 好莱坞的结构弊病 * 克隆人高概念曾经时髦 * 贝尼奥夫也是背锅来了 * 等待数字减龄技术成熟 * 天空之舞公司的冒险 * 李安难道不知道剧本不行? * 为了做技术实验 * 核心创意过时 * 缺少哲学内涵 * 角色没有心理深度 * 太想抓住技术突破的窗口期 * 减龄大潮:《爱尔兰人》《廉政风雨》 3:12:11 说李安融汇中西是误解 * 建立一个容器,引爆一个炸弹 * 或许是受到易卜生的影响? * 掀桌模式 * 温情并不是他的世界观内核 * 压抑是他的发力点 * 把华语世界拽到全球化语境 * 批评美国人的孤立意识 3:19:56 李安的中原情结 * 为什么只拍「中原文化」? * 三江五湖汇流入海 *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优等生 * 杨德昌的批判意识 * 李安和杨德昌的两个时间差 * 局外人视角从小萌芽 3:29:18 父权和家庭 * 家国同构 * 台湾电影的父权解体 * 父权的黑吃黑逻辑 * 大陆「第五代」弑父的悖论 * 背着沉重包袱的历史老人 * 和平转型 * 360度讨论父权 * 以家庭为单位 * 家庭的价值瓦解,然后呢? * 东西方两种家庭模式: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 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情绪共鸣 * 不要再为集体标签争来争去 3:42:33 李安不是女性主义者 * 李安说,我只是适合拍女人戏 * 女性主义 * 人文主义 * 和张艺谋的某种相似 * 《喜宴》金素梅的女性意识 * 金素梅的三种力量:策略、欲望、牺牲 * 前期:留在桌上,建立新的规则 * 王佳芝掀桌了 * 意识形态的自觉性 3:52:56 为什么老是有人问李安是否同志? * 徐立功说,我有三个证据 * 和范桑特电影的区别 * 《断背山》的直男视角 * 历史上曾经宽松 * 压抑的母题 * 身份认同的永恒流动 3:59:12 改编的方法论 * 几种改编 * 主题移植 * 文化共鸣 * 用自己的心理框架去理解 * 把别人的故事变成我的故事 * 哲学理念的视觉化 * 三流小说和一流小说,哪种更适合改编? 4:05:34 细说詹姆斯·夏慕斯 * 一个支持巴勒斯坦的犹太人 * 硬核左翼知识分子 * 伯克利的熏陶 * 见证了赫尔佐格吃鞋 * 焦点影业的高管身份 * 和李安的互补性 * 李安的西方文化把关人 * 从神经喜剧到再婚喜剧 * 哥伦比亚大学最棒的老师 * 博士论文研究德莱叶 * 阐释学的历险 * 形式主义和精神分析 * 观点:电影没有未来 * 观点:编剧不是艺术家 4:29:02 李安与演员 * 面相学 * 好演员也需要指导 * 和外国演员的磨合 * 纯真和成熟的二元统一 * 王佳芝的特殊情况 * 希斯·莱杰看上去像配角 * 易先生是梁朝伟最好的角色 * 阿吴:但我想看梁朝伟演大恶魔 * 朗雄「五族共和的脸」 4:43:44 最后几句话 * 李安的性格魅力 * 外表谦虚,内核尖锐 * 艺术和人生的几种关系:卡夫卡、张爱玲、李安 * 华语电影的本质,是处理断裂和离散 * 既有历史失忆症,又被历史绑架为人质 * 第五代的激进寓言体,后来重新调整了用途 * 不管怎么破碎,都要把它拼起来 * 王家卫把香港人的离散状态给美学化 * 杜琪峰是一种防御性的本土主义 * 以美学方式,抵抗历史文化的消亡 * 侯孝贤的形式美学,也是一种创伤后遗症 * 后期侯孝贤的超脱 * 杨德昌直面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牢笼 * 无家可归的蔡明亮,选择内在流亡 * 李安从来不搞东西方零和博弈 * 寻根,还是开枝散叶?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玉娇龙/断背山/王佳芝

306分钟
12k+
2周前

10.十小时细说李安(上):父权的转型正义

付费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

「为了华语电影」专辑的大结局来了。 这一期老马和阿吴用了五天时间录制,剪出来的节目有十小时之长,从技术角度考虑,我们分成两集发布。这是上集。 我们用李安收尾,是考虑到他的特殊经历和成就,他所处理的若干创作主题,能让我们对本专辑的核心主题——198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的现代化转型,做一个总括性、整合性的陈述。 上集从李安即将拍摄的新作《老金山》聊起,介绍李安如何诞生于解严后的台湾/纽约独立电影,这样一个二元环境中。再依次细聊《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同骑》《卧虎藏龙》七部电影。 谈《卧虎藏龙》之后的作品,留待下集,几日后发布。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0:26 商业艺术二分法,无法定义李安 * 回顾之前节目 * 李安在最后一期,有整合性意义 * 不要鸡汤化李安 * 仅次于证严法师和李昌钰 * 阿吴钦佩李安 * 最好的采访对象 * 作者论无法定位李安 * 大片厂和独立电影也无法定位李安 * 新时代的声望电影 * 温吞形式包裹激进意识 * 大华语片 25:54 暂时放弃的《李小龙》 * 再现《龙争虎斗》的幕后 * 元电影 * 功夫哲学电影 * 财务困难 * 反驳《好莱坞往事》? * 李淳身材已经很像李小龙 39:06 新片《老金山》 * 19世纪华工题材 * 议题大融合 * 张辰极《金山的成色》 * 解构美国立国神话 * 华人离散文学 * 再次致敬胡金铨 * 「家」的概念 52:33 徐立功和台湾电影 * 台湾电影的困境 * 从明骥到徐立功 * 台湾电影资料馆的创办 * 蔡明亮的第二大学 * 金马外片观摩展 * 徐立功,你太太正在找你 * 发掘李安 * 发掘蔡明亮 * 李安和蔡明亮争金素梅 * 结果是杨贵媚 1:17:10 纽约独立电影圈 * 纽约大学的校友圈 * 李安走不了斯派克·李路线 * 好机器公司 * 霍普和夏慕斯因戈达尔相识 * 「我再不拍电影,就要死了。」 * 1990年制片厂和工会的斗争 * 霍普欣赏李安的羞涩 * 李安的口头禅 * 好机器与托德·索伦兹 * 杀手、A24、霓虹 1:41:24 《推手》的粗糙 * 独立制片,效率至上 * 餐桌戏极高水平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 打坐运气的镜头语言 * 作家的好奇心 * 角色的大陆身份 * 两岸海外和解 * 谁教朗雄北京话? * 王莱的个人经历 * 赖着不走也是文化冲突 * 太极拳有那么大实战威力吗? 2:02:30 《喜宴》和性的问题 * 父亲身体不好 * 差点不用归亚蕾 * 父权和威权 * 灭门之说 * 第一次解构抗战叙事 * 一当上父亲就成为自己当年最讨厌的人 * 高压锅戏剧 * 改良神经喜剧 * 让故事矛盾动起来 * 表演的缺点 * 孝顺和面子问题 * 对「五千年性压抑」的异议 * 闹婚宴并非打破权威 * 温情与敬意,就够了吗? * 最著名的一个镜头 * 舞台和后台 * 观众的信息量 2:28:14 《饮食男女》和转型正义 * 重写《四千金》 * 职业地位认证 * 江河日下还是老当益壮? * 威权符号退场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 欺骗式结构 * 烟雾弹梁伯母 * 味觉和性 * 象征转型正义 * 看不到样片 * 美国海关闹笑话 * 和《独立时代》的戛纳之争 2:48:21 《理智与情感》的三个评价角度 * 为什么找李安 * 遗产电影的概念 * 摄政时期的历史背景 * 简·奥斯汀的立场 * 剧本和原著的重大区别 * 艾玛·汤普森的女性主义视角 * 既不能向父权制妥协,又不能脱离历史语境 * 爱德华的出彩 * 李安能搞定这批牛津剑桥的演员? * 语言不行,视觉来补 * 景框式构图 * 摄影借鉴了哪些名画? * 用长镜头拍对话 3:27:00 《冰风暴》是李安最佳西片 * 揭伤疤的视角 * 反文化运动的边缘群体 * 1973年的感恩节 * 政治和宗教双双垮塌 * 表演「性解放」 * 解放失败导致的主动空虚 * 失败的换妻游戏 * 水床和《神奇四侠》 * 餐桌戏 * 声音元素 3:55:21 生涯最大失败:《与魔鬼共骑》 * 为何票房失败? * 「美国化」的起点 * 南方视角和国共内战 * 双重局外人 * 颠覆《弗吉尼亚人》 * 绕过陈词滥调 * 儒家式困境 4:09:40 《卧虎藏龙》是史上最好武侠片? * 电子厂老板的失信 * 亚洲金融危机 * 徐立功硬扛 * 江志强救火 * 索尼的成片回购协议 * 大陆票房差仅仅因为内容吗? * 延档三个月的神秘原因 * 国际视角:第三波女权主义电影 * 碧眼狐狸的女性悲剧 * 李慕白的哲学悲剧 * 李慕白的两个执念 * 为什么李慕白执意收玉娇龙为徒? * 李慕白的性欲 * 儒家的「礼」 * 薛宝钗和林黛玉 * 玉娇龙跳崖的两种理解 * 禅宗的「当下即是」 * 武打设计的缺憾 * 轻功和人设 * 钢丝和重力加速度 * 谭盾的音乐创作 * 大提琴的几种用法 * 平行法和对位法 * 有史以来最好的武侠片?

304分钟
19k+
2周前

9.香港娱乐工业的特例:张曼玉

付费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

本期节目是「为了华语电影」专辑中唯一一期聚焦演员或者说明星的深度讨论,我们从香港娱乐工业和大众文化的变迁历史聊起,深入剖析香港娱乐圈的明星制度,探讨其独特的产业环境、经理人模式、演员生态、表演流派,再聚焦一代巨星张曼玉,回顾她的传奇演艺生涯,逐一讨论她的多部重点作品。最后我们试图从哲学角度讨论「电影明星」是否正在衰落。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1:03 香港娱乐业的转型 * 本土意识的凝聚 * 大众娱乐的「文艺复兴」 * 邵氏大片厂制度解体 * 独立制片公司兴起 * 邵氏「包身工」模式之弊 * 现代明星制度的建立:从李小龙、许冠文开始 * 权力转移:从大老板到核心创作人 * 生产周期快,明星需求量大 * 人才股权化的合伙人模式 * 经理人制度的诞生:陈自强、陈淑芬等 * 香港明星经理人与美国同行的职责异同 * 从业资格与牌照制度: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对比 * 为什么香港流行歌影双栖? * 独特的社区融入感与粉丝文化 * 永盛向氏兄弟的「半绑定」模式 * 永盛模式的终极矛盾:无法容纳周星驰 * 英皇模式:东方家长制与现代企业 * 古天乐「天下一」 1:02:32 香港影坛的女星生态 * 六十年代前「阴盛阳衰」的影坛格局 * 邵氏阳刚革命 * 黄金时代女演员生存状态 * 顶级女星九十年代后集体隐退 * 萧芳芳:女性主义的艰难表达 * 缪骞人:香港唯一的纯艺术片女演员 * 郑裕玲:独立自主的「Do姐」 * 梅艳芳和林青霞的中性气质 * 张艾嘉:「差婆」和艺术片 * 张曼玉早期颇能扛票房 * 张曼玉的表演短板 * 导演与体系 1:30:28 香港演员的表演风格流变 * 戏曲与舞台剧影响下的程式化表演 * 通俗剧传统与市井气 * 许冠文的写实主义观察 * 万梓良的过火脸谱化表演 * 电视与新浪潮带来的自然主义倾向 * 不擅案头工作,依赖临场发挥 * 「超本色表演」和「无痕表演」 * 张曼玉的情绪记忆法 * 服化道与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 动静皆宜 * 时空转换 * 张曼玉的几个杀手锏 2:04:42 张曼玉的早年经历 * 上海移民家庭背景 * 二次移民的时代心态 * 在英国的成长:双重的文化疏离感 * 回港参加「香港小姐」选美 * 港姐史:一个时代的造梦机器 * 1983年的香港小姐比赛 2:18:05 所谓「花瓶」 * 王晶喜剧中的娇憨形象 * 成龙动作片中的功能性角色 * 演《玫瑰的故事》为何被批评? * 《黄色故事》是重大转折 * 开窍之作:《旺角卡门》 * 王家卫的指导:如何演自己 * 学习克制与留白,减少对白,突出肢体语言 * 摄影、剪辑、音乐的重要加分 * 标志性的大特写情绪转换 2:47:49 成为影后 * 《不脱袜的人》:脖子也是戏 * 《人在纽约》:问题在编剧 * 《客途秋恨》:展现跨文化表演能力 * 《滚滚红尘》:镜像林青霞 * 《爱在别乡的季节》:精神被摧毁的完整过程 * 《双城故事》:陈可辛有点嫩 * 《阿飞正传》:微表情表演系统的建立 * 向张国荣学习 3:48:15 巅峰之作《阮玲玉》 * 多重时空交织与复杂的叙事策略 * 三个层次:「张曼玉」、阮玲玉、阮玲玉的角色 * 重演《神女》,输给本尊? * 人言可畏:《新女性》的三重互文 * 镜像关系:演员、电影业、城市、历史 4:06:29 《东邪西毒》《青蛇》 * 时间的囚笼 * 极简主义的凝视 * 圆形人物 * 野性和驯化 4:17:28 喜剧片和动作片 * 曾志伟的经验之谈 * 喜剧演员的信念感 * 和周星驰的合作 * 《新龙门客栈》中,金镶玉就是香港 * 徐克式女性 * 《东方三侠》中的三种香港女性 4:38:26 阿萨亚斯和《迷离劫》 * 阿萨亚斯的相识:威尼斯电影节的「美学事件」 * 阿萨亚斯的中国渊源 * 克莱尔·德尼的启发 * 居伊·德波的自杀 * 杨德昌介绍未果 * 杜可风牵线搭桥 * 鲜活,当代,全球性 *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符号与催化剂 * 表演方式的转变:即兴、自然的身体反应 * 演员成为意义的源泉 * 冲击法国作者电影体系 * 伊尔玛附体:创作权力的转移 * 对结尾的三种理解角度 * 伊西多尔·伊苏和肯尼斯·安格的启发 5:37:34 《甜蜜蜜》 * 李翘的面具 * 蓝色中山装 * 分析认尸戏的先笑后哭 * 分析纽约橱窗重逢 6:04:11 《宋家皇朝》《中国盒子》《英雄》 * 历史层面的失败 * 寓言性不堪重负 * 飞雪的政治觉悟太低 6:13:27 《清洁》的私人属性 * 阿萨亚斯量身打造 * 探索张曼玉真实的文化身份碎片 * 堕落版的自我 * 日常细节中的绝望与救赎 * 和儿子的对手戏 * 亲密关系对表演的特殊影响 6:26:05 谁的遗憾? * 巅峰息影,被外媒比作葛丽泰·嘉宝 * 好莱坞的尝试与错过 * 《盗火线》《X战警2》《无耻混蛋》 * 华语电影的结构性问题 * 《迷离劫》剧集版:缺席的Maggie * 与侯孝贤二次合作未成 * 拒绝吴宇森 * 贾樟柯的《双雄会》 * 音乐时光 * 综艺与慈善活动 * 巩俐和杨紫琼 6:54:45 总结与发散:明星的终结 * 二张一梁上《星空下的倾情》访谈节目 * 狗仔文化的衰落 * 演员的成就感 * 演员是体力劳动者 * 电影明星:一个20世纪的现象 * 莎拉·伯恩哈特的19世纪策略 * 从电影明星到网红 * 媒介技术迭代 * 「真实性」表演和亲密互动感的兴起 * 传统明星的网红化生存策略 * 三个例子:巨石强森、威尔·史密斯、赞达亚 *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 明星现象的四个阶段 * 虚拟偶像与未来人的情感寄托

438分钟
26k+
1个月前

8.黄建新与体制:从批判到加入

付费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

这一集节目,不仅仅关于艺术。 我们全面回顾了黄建新从导演到监制的整个创作历程,深入剖析他的作品如何映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轨迹,以及官员、个体户、知识分子等各色人等在时代洪流中的心灵扰动。 更重要的是,将黄建新自身与体制的关系,置于知识分子与权力互动的历史脉络中讨论,展示他从早期的尖锐批评者,到后来成为主旋律电影操盘手,这个逐渐融入体制的变化轨迹。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0:00:59 黄建新和八十年代 * 观点:第五代第一人 * 但黄建新不属于「第五代」? * 「第五代新浪潮」的几个阶段 * 新启蒙运动 * 寻根文学、伤痕文学 * 从乡村、边疆到城市 * 改良主义 * 新写实主义 17:04 集体风格和个人风格 * 「第五代」重视造型的缘由 * 黄建新的理论根底 * 面对西方,黄建新的可翻译性不如张艺谋 * 黑色幽默 * 荒诞主义 * 冯内古特、米特里、波德维尔 23:02 早年经历较为幸运 * 没有上山下乡 * 当兵爱上电影 * 被推荐上大学 * 志同道合的班主任 * 考入西影厂 * 北电进修 33:35 西影厂和吴天明 * 弱小的西影厂 * 新厂长吴天明 * 大力支持年轻人 * 我也给你磕一个 * 吴天明不是完人 * 吴天明流浪美国 * 黄建新商业上很少失败 49:56 《黑炮事件》 * 习作《小雨中的回忆》大玩多重时空 * 毕克伟的后社会主义理论 * 中国的瓦伊达 * 赵书信就是阿Q * 改开的高度浓缩 * 政治机器的逻辑 * 中体西用 * 为什么选择大连? * 活学安东尼奥尼 * 汤尼·雷恩谈《审判》和《黑炮事件》 * 左右之争 *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 台湾画家姚庆章的启发 * 轻微仰拍是现代化转型的视角 * 理性的色彩象征意义 * 太形式主义的批评 * 大车轮的碾压 * 多米诺骨牌 * 老马想到了《一一》 * 幻灭,是最好的结尾 *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电影 1:29:22 《错位》 * 故事灵感来源于两个故事 * 知识分子的错位 * 提拔技术官僚的时代背景 * 反官僚主义只是表层 * 叙事停滞 * 双数年宽松 * 空间设计的象征性 * 超长走廊、八重门、三面环绕的写字台 1:46:52 《轮回》 * 什么是「倒爷」? * 又赶上双数年宽松 * 国产片第一次这么拍广场 * 王朔电影年和娱乐片大潮是巧合 * 流氓文艺 * 乌托邦信仰的破灭 * 结局超越王朔 * 石岜为什么自杀? * 成为现代人的过渡状态 * 少先队出旗曲的含义 * 这是攻击改革? * 王朔的纯情倾向 * 色彩的象征性 2:15:20 《站直啰,别趴下》 * 澳洲归来,祖国大变样 * 拍电影的方式要变了 * 三种人物身份 * 福利分房的背景 * 偷自来水和性压抑 * 过时的政治语言无法解释新的社会 * 钱和权达成一致 * 知识分子边缘化 * 闲扯新左派的出现和转向 * 知识分子还是趴下了 * 个体户来到C位 2:39:14 《五魁》 * 台湾投资 * 台湾演员 * 挺像张艺谋和何平的风格 * 贾平凹的土匪小说 * 野性的反抗 2:43:35 《背靠背,脸对脸》 * 原著《秋风醉了》来自真实事件 * 黄光亮的商业头脑 * 《东方红》:新节奏,新声音 * 国产片评分史上第二 * 王双立的失败根源 * 绝望的讽刺 * 山陕会馆的空间象征性 * 官本位和知识分子心态 * 政治逻辑内化到日常生活 * 进则孔孟,退则老庄 * 老鹰捉小鸡 * 徐副局长的升官奥秘 * 冷局长为何死保小阎? * 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包袱 * 李会计是坏人吗? * 鞋匠的政治头脑 * 突降法 * 90年代「以副养主」的历史背景 * 关于镭射影厅的科普 3:15:56 《红灯停,绿灯行》 * 临时的驾校空间 * 阶层尚未固化 * 不择手段搞钱已是社会共识 * 「狗记者」这么坏 * 全员恶人 * 反日不反德 * 开房有罪 * 闲扯亲身经历:90年代的气功往事 3:29:52 《埋伏》 * 主旋律转向 * 「智者」这个外号 * 到底是讽刺还是歌颂? * 「9550工程」背景下 * 保卫科是干嘛的? * 群众动员的治理模式 * 老田这种人值得提倡吗? * 冯巩撑到最后的三个动力 * 两种体制的失意者 * 螺丝钉的愚忠 * 你回头,就交朋友 * 荒诞的正能量 * 方方惊诧了 * 反派是影迷,爱看《英雄儿女》 3:51:00 《睡不着》 * 知名度最低的一部 * 主旋律浓度进一步提升 * 警察受到的转型冲击 * 从灰色到正能量 * 风格断裂,一泻千里 * 好人被打压 4:01:30 《说出你的秘密》 * 王志文和江珊二搭 * 并非违心之作,仍极端空洞 * 黄建新的电影没有性别感 * 故事框架宛如中学生作文 * 最早的女同元素 * 哀叹世风日下 * 「第五代」世纪末的普遍焦虑 * 回望「那十年」 4:11:00 《谁说我不在乎》 * 知识分子的心灵危机 * 终于可以拍安东尼奥尼式的电影了 * 对比吕乐的《赵先生》 * 疯了!「更年期营销」竟大获成功 * 结婚证的历史演变 * 离婚流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 精神病院作为象征空间 * 女儿骨子里的传统保守 4:30:41 《求求你,表扬我》 * 最后一部表达个人意愿的电影 * 小题大做:意义感的丧失和追寻 * 信仰问题,道德问题 * 没有能力把握这个时代了 * 历史的幽灵再度出没 * 圣洁的杨胜利家,是讽刺还是歌颂? * 对红色年代的暧昧态度 * 杨红旗的动机 * 不过是最基础的新闻伦理 * 封建观念未被挑战 * 价值观参照系被一句话颠覆 * 超现实的结局处理 * 真相的含混 * 你笑什么? 4:51:58 监制的身份转型 * 为什么减少拍片? * 拯救产业,对抗好莱坞 * 《杀死比尔2》的预算表 * 《木乃伊3》的跨国税务管理 * 做监制的三种情况 5:01:47 主旋律大推手 * 被韩三平拉下水 * 主旋律和大片合流 * 内心说服自己 * 把主旋律说成政治电影 * 不是民族主义者 * 《建国大业》真有创新? * 题目重复的命题作文,怎么办? * 《失眠笔记》,笔枯了 5:21:27 演员讨论 * 刘子枫的模糊表演 * 牛振华的面相学 * 冯巩是好的电影演员吗? * 张嘉译的蔫坏形象 * 阿吴的暴论:王志文被高估 * 王劲松 * 句号 5:35:04 发散:中国的知识分子 * 青年电影运动最重要的是反对姿态 * 通过当下来反推历史 * 中国特色的荒诞主义 * 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权力的永恒困境 * 历史人物:王世杰和陈布雷 * 救亡压倒启蒙的心理 * 面对转型中国,一不小心就失语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现代启蒙价值是不可能绕过去的

349分钟
21k+
2个月前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